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 第一 行由品 問題講解  


六祖壇經講話

第一行由品

問題講解

一.惠能大師的出身如何?

二.惠能大師得法的因緣為何?

三.惠能大師得法後的遭遇如何?

四.衣缽與傳法的關係如何?

五.如何自度和如何師度?

六.為甚麼要吃肉邊菜?

七.甚麼是密意?

八、為甚麼五祖要勸惠能大師「不可速說」?

九.「為法而來,不為衣缽而來」。我們要用怎樣的態度聽聞佛法呢?

十.惠能大師悟道以後,怎麼樣生活?

一.

惠能大師的出身如何?

惠能大師,出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二年(六三八)二月八日,唐宣宗欽天二年(七一三)八月三日圓寂,世壽七十六歲。父親姓盧,名行瑫,母親李氏;三歲時,父親不幸去世,由信佛虔誠的寡母李氏夫人含辛茹苦扶養長大。

據說在惠能大師誕生時,家中來了二位奇異的出家人,主動為他取名作「惠能」,意即「惠施眾生,能作佛事」;預言他將來必能把佛法惠施給世間一切需要的人。

惠能大師的籍貫,本為河北省范陽縣人,由於父親被降職流放到嶺南,因而在新州落戶。用現在的話說,惠能大師應該屬於客家人。

惠能大師從小家庭貧窮,生活十分艱難困苦,他沒錢讀書,只靠賣柴維生。後來因送柴至客店,在門外聽到有一位客人讀誦《金剛經》,心有所感悟,想學習佛法。後來經一位客人的鼓勵贊助,而到黃梅五祖弘忍大師處學習佛法。

由於這樣的因緣,過去大家總以為六祖大師是一個砍柴的樵夫,是一個不識字的人。實際上,惠能大師不是不識字,因為據《壇經》記載,他曾經和同村的劉志略結拜為兄弟。劉志略有個姑母出家,法名無盡藏,每當無盡藏比丘尼在誦讀《涅槃經》的時候,常由一向認為不識字的六祖大師為她解說經中大義。因此,雖然在《六祖壇經》中,惠能大師確曾自稱是一個不識字的人,但這只是他自謙的言辭。類似現代人交談,也有人常說:「我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也是一種自謙之辭,並非真的不學無術。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六祖大師並非真的不識字;相反的,由《壇經》各品內文可知,他對佛學義理有很深的體悟。他對於《金剛經》、《維摩經》、《楞伽經》、《涅槃經》、《法華經》、《梵網經》和《觀無量壽經》等,都有很精到的研究。

二.

惠能大師得法的因緣為何?

六祖惠能師承弘忍大師,在五祖弘忍座下開悟,成為禪宗第六祖。

當初,惠能從南方的廣東要到湖北的黃梅參訪弘忍大師時,因為家貧,不但安家費沒有著落,就連路費也負擔不起。所幸遇到一位名為安道誠的善心人士,他布施惠能十兩銀子做為安家費,同時也解決了路費的問題。尤其,母親李氏夫人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因此當她知道兒子欲往遠方求法時,雖然心中萬分不捨,還是忍痛成就了惠能學道的心愿。

當惠能到了黃梅的時候,五祖大師正在聚眾開示佛法。見了惠能,五祖問:「你來這裡,所求何事?」

惠能回答:「弟子是嶺南新州人,遠來禮拜大師,唯求作佛,不求余物。」

弘忍一聽,因為惠能來自嶺南,所以說道:「南方獦獠身怎可作佛?」

惠能回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雖然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看看惠能,知道此人來路不凡,還想和他多談些話,但又見徒眾都隨侍在左右,於是命令他先隨眾作務。

惠能問道:「和尚!弟子自心常現智慧型,不離自性,就是福田,不知和尚教我作些甚麼事務?」

五祖說:「你這獦獠根性太利!不必再多說,到糟廠去!」

從此惠能就在黃梅住了下來,並在磨坊里舂米、推磨,以此作為修行。

所謂「八月踏碓,腰石舂米」,惠能一面工作,一面修行,經過八個月以後,五祖弘忍有意將祖師的衣缽傳給門人繼承,於是對門下弟子說:「你們每個人都作一首偈語來給我看,如果誰能明心見性,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就把祖師的衣缽傳給他,作為第六代祖。」

當時五祖座下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大眾所公認最有資格繼承祖位者,他經過一番思惟後,作了一首偈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偈語一看就知道是從「有」的上面來立論。

神秀作了這首偈語以後,總覺得不是真的明心見性,於是不敢呈給弘忍大師看,只得在半夜時分,悄悄的寫在牆上,心想:「明日五祖看了這首偈感到歡喜,是我與法有緣;如果說沒有開悟,是我宿昔業障深重,不該得法。」

隔天,五祖看見了這首偈語,知道神秀並未見性,就說:「這首偈語沒有開悟,不過,大家早晚念誦,也能增長智慧型。」

全寺大眾一時紛紛爭相傳誦。在磨坊里的惠能聽到了,覺得這首偈語未見本性,也請了一位名為張日用的江州別駕(刺史的副官)為他代筆,在牆上寫了一首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語是從「無」上來立論,意境上明顯比神秀高出許多。五祖為怕引來別人對惠能的嫉妒、迫害,於是用鞋子擦掉這首偈語,並且說道:「也是沒開悟!」

過了幾天,五祖悄悄地來到磨坊門口,對著裡面的惠能問道:「米熟了沒有?」

惠能回答:「米早就熟了,就差一篩!」

五祖會意,意思要等他印證,於是當即振錫三下,表示三更入室。惠能聽後,依約於三更時分來到五祖的丈室,五祖即用袈裟遮住四周,不使別人見到,開始為他講說《金剛經》。當五祖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聞言。廓然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於是向五祖說道: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首偈語的意思是說:眾生的本性原來是清淨的,是不生不滅的;人生本來就沒有來去,沒有生死;眾生本具佛性,不假外求;每個人本自具足的本性沒有動搖;本性就是本體,能生一切萬法,世間一切森羅萬象都是從這個本體湧現出來的。

弘忍大師知道惠能此刻已經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便將衣缽傳給惠能,成為禪宗六祖。

五祖把衣缽傳給惠能以後,他明白由於惠能是一個勞力苦工的人,一下子成為宗門祖師,門下的弟子不會服氣,所以要他深夜離開。當五祖送惠能來到九江驛時,令惠能上船,並為他們把櫓搖船,惠能說:「請和尚坐下,由弟子來擺度。」

五祖說:「應該是我度你。」

惠能回道:「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所以,惠能大師得法以後,他自度度人,從此成為一代宗師。

三.

惠能大師得法後的遭遇如何?

惠能大師得法以後,可以說災難重重,正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首先,六祖大師得法後南下,經過兩個多月,到了大庾嶺。這時大法已經南下的訊息早就傳了開來,所以黃梅全體大眾都不服氣,有數百位隨後追逐而來,欲奪取衣缽,其中尤以一位四品將軍出家,俗名惠明的,趕在大眾之前追上了惠能。

惠能便將衣缽放在路旁的石頭上,說:「衣缽是法的表徵,豈可用暴力來爭奪?你們要衣缽,就拿去吧!」於是就隱避到草叢裡。

果然,當惠明要來拿取衣缽的時候,怎麼樣都拿不動,因而覺悟到衣缽代表的是佛法,必須要有大善根、大福報、大智慧型的人,才能得到。因此有所覺悟地對惠能大師說:「我為法來,非為衣缽而來。」

惠能大師便從草叢裡走出來,趺坐在石頭上為惠明說法。惠明於言下契悟,禮拜六祖惠能為師。

第二次,當惠能大來到廣東寶林寺(一般人稱為曹溪南華寺,當時叫寶林寺)時,卻又被惡人尋著,只得離開寶林寺,隱藏在獵人隊中,韜光養晦,以待機緣。

在獵人隊中,時光一晃,十五年就過去了,惠能大師這個時候應該已經四十歲左右了。經過這一番磨鏈,自覺時機因緣已經成熟,便離開了獵人隊,來到廣州的法性寺。

當時印宗法師正在那裡講說《涅槃經》,寺前懸掛著的幢幡隨風不停地飄動著。有兩位出家人對著飄動的幡子,面紅耳赤的爭論不休。

甲僧說:「如果沒有風,幡子怎麼會動呢?所以說是風在動,不是幡子動。」

乙僧說:「沒有幡子動,又怎麼知道風在動呢?所以應該是幡子在動。」

原來兩人爭論的是幢幡所以會動的原因,而且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於是惠能大師走上前對他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兩位仁者的心在動啊!」

大家一聽,「喔!這個人說話倒很有見地,一定有相當的來歷。」便將他請到寺中。經與印宗法師一番相談後,印宗法師說:「久已聽說黃梅五祖的大法南來,莫非就是仁者?」

六祖說明身分,並應印宗法師之請,出示衣缽給大眾看,其後,更為印宗法師闡示「甚麼是佛法不二之法」。印宗法師聽了之後,心生歡喜,於是為當時還是在家居士的惠能剃度,並且為他傳授戒法。從這個時候起,六祖惠能正式成為一位佛教的高僧,一位大師。印宗法師很自謙,說明願意拜在惠能大師座下,請惠能大師收他做弟子。惠能大師從此便開始了東山頓宗法門的開演與弘化。

六祖大師不僅生前魔難重重,甚至涅槃圓寂了以後,他的肉身舍利也曾多次受到傷害。他圓寂入塔後,多少弟子日夜保護,其中有一位弟子令韜更是誓守大師的肉身。至開元十年(七二二)八月三日夜半,新羅(今韓國)有一個出家人,名金大悲,以二千兩銀子買通了汝州人氏張淨滿,想要盜取六祖的首級,帶回朝鮮供養。

案子發生以後,張淨滿在石角村被逮捕,押送到韶州審問,刺史柳無忝卻不知道如何判罪,因為殺人罪是指殺死活人,何況他們盜取六祖的首級,也是出於恭敬的心,想要帶回朝鮮供養。不過雖然是出於好意,總是違法。後來,六祖大師的弟子令韜與金大悲私下和解,此事才算作罷了事。此後,又曾有四次被人偷竊,但都是不久即被尋獲。

綜觀六祖惠能大師的一生,真是受盡種種苦難,但他仍能不為八風所動,顯道救世。因此,我們學佛修行者為了真理,為了正義,應該不畏魔難,不計毀譽。因為,凡是身負大任的人,是非毀譽總是難免,縱然偉大如六祖大師者,也在所難免。

四.

衣缽與傳法的關係如何?

傳法,是老師以一件袈裟、一個缽傳給門人,表示把我的道、我的佛法傳給了你。正如佛陀當初在靈山會上,手上拿了一朵花,在座的弟子們都不知道是甚麼意思,唯有大迦葉尊者站起來,微微一笑。佛陀和大迦葉就藉著一個拈花、一個微笑,心靈相通了。所以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傳法、傳衣缽,目的是為了表徵真性開發的道是一脈相傳的,所以就以傳授衣缽為得法的憑證。據說,當年佛陀用一件黃金滾邊的袈裟,傳給大迦葉尊者。至今雖然是離開佛世兩千五百多年了,大迦葉還手捧著這件袈裟,在雞足山等待當來下生的彌勒尊佛,要把佛陀的袈裟傳給他。

從佛陀到大迦葉、阿難尊者,直到後來的二十八祖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都以衣缽相傳。但是到了六祖以後,衣缽不傳了。為甚麼呢?因為常常為了衣缽相傳,大家爭執不捨,就是六祖大師,為了得到這衣缽,三次命如懸絲。因此六祖惠能大師就說:「得我法者,即得我的宗旨,不要再傳衣缽了。」

不錯,衣為法信,法為衣宗,六祖大師所得到的衣缽,是承襲西天二十八祖達摩所傳下來,主要就是令法不斷。從初祖大迦葉尊者到二十八祖達摩,到中國的六祖大師,這當中,時時有為這袈裟爭執而捨命的。例如中國的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袈裟,都被人偷盜過三次;惠能大師得法的袈裟,前後被偷過六次。

大家為甚麼為了一件袈裟、一個缽,要這樣相殘呢?社會上一般人為名利爭,為權勢爭,就是為「我」爭,出家人的我執破除,法執不破,為我不爭,為法要爭。所以,六祖惠能大師後來就不傳衣缽了,因為不傳衣缽的關係,六祖的法反而更加開闊。依《壇經》所載,六祖大師得法的弟子,有所謂的十大弟子,他們是: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其中法海為記錄《壇經》者,神會為南宗禪奠定了歷史的地位。其它如南獄懷讓、青原行思等弟子們共同弘揚禪宗,真是燦爛光輝。所謂一花五葉,就是指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溈仰宗這五宗,後來再加上黃龍、楊岐兩派,所謂五家七宗,真是多采多姿。

惠能大師在法性寺得到大眾的擁護,次年再度回到寶林寺,由於跟隨他學道的有數百人,而寶林寺的空間很有限,不夠居住,惠能大師就向當時的一位大地主陳亞仙說:「我向你化緣一點地,蓋房子給跟隨我學道的人居住。我只要一塊臥具大小的地就夠了。」

地主說:「這麼一點地,那簡單,好吧!你要那一塊?」

惠能當下把他的坐具一攤開,據〈六祖大師緣記外記〉記載,這坐具一展開,居然盡罩曹溪四境的土地。這位地主一看,惠能大師真是神通廣大,法力無邊,能夠遇到這麼一位神異的高僧,也不禁信心大增,於是自願把這許多土地供養六祖大師來建寺安僧,弘法傳道。這就是六祖建的道場──南華寺。據說,直到現在,南華寺里六祖不壞的肉身還在,正如台灣汐止慈航菩薩的肉身不壞。

古今有德的高僧,修持到金剛不壞之身,是代表他們慈悲、道德的成就。這些有修有為的肉身菩薩,不禁使我們心生景仰,緬懷不已。

五.

如何自度和如何師度?

在《六祖壇經.行由品》裡說到,五祖在送六祖惠能離開黃梅的時候,經過一條江、五祖說:「我來擺度,度你過去。」

惠能回答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如何是師度?如何是自度?

自度,就是我們要培福、要結緣;要用心、要修慧。所謂福慧雙修,行解並重。培福,也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能夠隨喜隨緣為人服務,就是培福;乃至修橋鋪路,做種種的救災恤貧,這也是培福。

所謂「要學佛道,先結人緣」。廣結人緣,就是培植無量福德的修行;不肯為人服務,所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是慳吝、是自私、是懶惰。人生的意義在於願意自我奉獻,所以,常聽人講:「我們要做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種喜舍的善心,就是培福。

佛陀過去世割肉餵鷹、捨身飼虎,不只是一次、兩次,而是「三隻修福慧,百劫修相好」。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多少生、多少劫,種種的結緣,種種的布施,種種為人服務,才能得到的果報。我們在世間上,常常稱讚人:「某人很偉大。」一句偉大的背後是要付出多少的辛苦、多少的犧牲,才能給人家稱讚一句「偉大」。我們要想自度,有了福慧,有了行解,正如孫中山先生說的「知行合一」,能夠知行合一,在我們的生活里,自然就能安心;能夠安住身心,就不會被人家的言語、利誘乃至誹謗所動。所以,要能自主,要能安心,一切都要靠自己。

在《佛遺教經》裡,佛陀說:『我如良醫,知病予藥;汝若不服,過不在醫。』意思就是說,我就像好的醫生,知道你有病了,給你一點藥方;你如果不肯把這藥服下,你的病不會好,你也不能怪我這個醫生。

佛陀又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汝若不行,過不在導。」我引導你走好路,你若不肯好好的走,你也不能怪我啊!所以,佛陀不是我們幸福、災難的主宰者,佛陀只能說是我們的導師、指導者,行與不行,禍福得失,都是在我們自己。我們要能自度,不但是自己要能安住身心,倘若能見到自我的本性,認識自我的般若風光,那就是自度了。

所謂師度,只是找到一份因緣。在佛教里講「三分師徒,七分道友」,就算遇到良師,我們自己不努力,不用功,也空遇名師。現在的人,「師不師,徒不徒」,老師有時也不自尊自重,學生、徒弟也不知道尊師重道,如此的師道尊嚴,不禁令人慨歎萬分。我們自己如果不爭氣,不能自度,縱使師父也度不了我們。古人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現在,就看我們自己能放下屠刀嗎?

蔣經國先生曾經說過一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他說:

在浙江的一座寺院裡,有個沙彌不小心踏死了一隻青蛙,師父說:「你殺生害命,必須要從懸崖上跳下,以自殺來謝罪。」

沙彌站在懸崖的邊上,想到師父的話,不能不跳,但是一跳下去,就會粉身碎骨,感到左右為難,不禁嚎啕大哭起來。這時候,正好有一個屠夫經過,聽到沙彌哭得如此傷心,就上前問道:「沙彌!你為甚麼哭啊?」

沙彌如此這般一說,屠夫聽了,忽然一念善心生起,他說:

「踏死一隻青蛙,就要以自殺來謝罪;我天天殺豬,真是罪過無量無邊。」於是就對沙彌說:「沙彌!你不必自殺,應該自殺謝罪的是我,讓我來代替你。」說罷,便從懸崖上縱身一跳,正當這個時候,山谷里隱隱升起一道祥雲,祥雲上面有一朵金色蓮花,緩緩的把屠夫託了起來……。

這故事的含意是說,只要你有悔過的心,一念善心生起,就能滅罪消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就是這樣來的。所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去」,在佛教裡面不是重要問題,只要你有心自度,師父當然就可以做一個使你得度的因緣。

如何自度?除了前面所講的修福修慧、行解並重外,以下提供幾點意見給大家參考:

要改心:我們的心要改。如果貪慾的心不能改成喜舍的心,瞋恨的心不能改成慈悲的心,愚痴的心不能改成智慧型的心,懶惰的心不能改成精進的心,即使聽聞再多的佛法,終究沒有用。今天的社會大眾,「萬事莫如改心重要」,你看,身體髒了,要用水洗;衣服髒了,要用水洗。洗了以後的身體和衣服才能幹淨;心骯髒了,一樣要洗,所謂「洗心革面」,改心是非常重要的,這是自度的第一個要訣。

要換性:性情、性格也要換一換。一般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本性難移也不是說不可以移,不可以改;生性惡劣,只要肯修改,下定決心,惡劣的性情也會改成善良的性情。一個人有所謂氣質、修養,改變氣質,淨化身心,這是人格不斷的升華,就是要我們不斷的改心、換性。

要回頭:人生的路,前面是半個世界,後面也是半個世界。但是,現在大家都是不顧一切地向前走,向前爭;結果到頭來,人生就象是一條小路,像一道窄門。如果懂得回頭是岸,懂得欣賞回過頭來的世界,那麼,人生將更廣闊,更有餘地。所以,有時候我們以退為進,走不通了,要能明白轉身,要懂得回頭。

現在一般人,有時候對於世間上的知識,也都曉得聽聞,但卻不知實踐,不知奉行。例如:佛經的開頭都有「如是我聞」,就是這本經我聽了,但是經文的最後一句「信受奉行」,卻往往做不到。因此,現在一般學佛的人,大都只有半部經,也就是只有「如是我聞」,沒有「信受奉行」。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高我們的人格,提高我們自悟的能力,以開顯我們的清淨自性,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緊。希望讀《六祖壇經》的大家,都能夠自度,也就是要有「如是我聞」,也要能「信受奉行」。

六.

為甚麼要吃肉邊菜?

在《六祖壇經.行由品》裡面,有一件事情一般人都很關心,就是六祖惠能大師雖然是開悟得道了,可是他又隱居在獵人群中,跟許多打獵殺生的人混在一起,雖說惠能大師在獵人隊裡見到獵人捕捉的很多動物,如果是幼小的、懷孕的,就把牠們放了;打獵的網子不密,他就網開一面,讓動物逃生,但是獵人每天把捕獲的獵物拿來作下酒的飯菜,惠能大師他是吃甚麼呢?他也是吃那許多的獵物嗎?

惠能大師說:「當吃飯的時候,不錯,獵人們煮的是捕捉來的動物,但是,我只放幾根菜葉子在肉鍋裡面煮來吃,吃的是肉邊菜。」在佛教里,有所謂吃「三淨肉」,也就是:沒有見到殺生、沒有聽到被殺聲音、不是特地為我而殺,這就叫做「三淨肉」。正如中國儒家所謂的「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遠庖廚也。」

凡是一個有仁慈心的人,所謂惻隱之人、慈悲之心,就像惠能大師在獵人群中生活,卻不吃捕獲的獵物的肉,只吃肉邊的菜。因此,惠能大師才是真正懂得吃素的意義,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所謂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在形式上吃甚麼,不能吃甚麼,素食的意義是不斷大悲種,因此,學佛不只是吃素而已。明白說,真正的學佛,吃不是重要的問題,淨心,心意清淨,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滿口的仁義道德,滿口的阿彌陀佛,滿口的慈悲,心裏面卻充滿著貪、瞋、邪見,就是終日吃素也沒有用。因此,學佛的人是要淨化身心,要改心、淨心,而不是在形式上那麼的計較。所以,吃素是慈心,像六祖大師這種大乘根性的人,不在這些小事上拘泥,我們不可以用六祖吃肉邊菜,而認為六祖大師的行為有所不當。何況那時候的惠能也還沒有出家!

七.

甚麼是密意?

在佛教里,有一些人求佛法,總希望有密傳、有密法。當六祖惠能大師離開黃梅的時候,惠明追趕上來要搶奪他的衣缽,後來,衣缽他拿不動,感到慚愧,就請求惠能大師為他開示佛法。惠能教他不思善,不思惡,制心一處而無妄念,即是還他本來面目。惠明又問:「請問大師,除您所說的密語密意以外,還有甚麼密意嗎?」意思是問惠能大師:「密意以外,還更有密意乎?」

惠能大師回答他:「如果能說出來的話,那就不是密意了。假如你一定要求密意的話,就是要能迴光返照,不向外求,要從自性裡面去追求,所謂密意,就在你自己那邊。」

我們常聽人說:「我有一句話告訴你,這是個秘密,不可說的,你不可以告訴別人。」

這個人聽了以後,又再轉告給另一個第三者,他說:「我剛才聽了一個秘密,我告訴你,你不可以告訴別人。」

於是就這樣輾轉相傳,那裡有甚麼密意?真正的密意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道就在自己的心裡,這才是密意。

有一則公案說:靈訓禪師去參訪歸宗禪師時,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如何是佛?」

歸宗禪師說:「我不敢向你說。就是向你說了,恐怕你也不肯相信。」

靈訓禪師回答道:「老師!您的話,弟子那敢不信?」

歸宗禪師就再問說:「你剛才問甚麼?再問一次。」

「如何是佛?」

歸宗禪師說:「喔!如何是佛?你就是啊!」

靈訓禪師一聽,「我是凡夫啊!怎麼一下子忽然是佛呢?」趕快再反問:

「老師!您說我是佛,我如何才能知道我是佛?保證我自己是佛呢?」

歸宗禪師以一首偈語回答:「一翳在眼,空華亂墜。若離諸相,即見諸佛。」這意思是說:你不能見到自己是佛,因為自己有了無明妄想,就好像眼睛裡面生翳,有了毛病,對於一切世間的真相就見不到了。如果你除去了這種毛病,就能見到如如的佛。

不知道自己是佛,不能認識自己,是因為自己不曉得尋密,秘密就在自己的身邊。佛法說密意,一切都是密意;說不是密意,一切都不是密意。佛陀靈山會上拈花,這是很公開的事情,可是大家不知道這是甚麼意思,大迦葉尊者微笑了,他知道,所謂「心心相印」,這就是密意。

在佛教里,有一個無言說教的故事:

有一座寺院裡,住著一位老和尚,常常有一個信徒來向他請教佛法,老和尚橫說、豎說、這樣說、那樣說,奈何信徒都不能契入,不能悟道,不能接受。老和尚常常要應付這位難纏的信徒,費盡唇舌和他對話說佛法,認為是件苦事。

有一天,這位信徒寫信來約時間,又要和老和尚論道,老和尚感到又有痲煩的事來了,臉上不是很高興的樣子,這時候,正好有一個賣豆腐的來了,看到老和尚的異樣,就問:「嗯!老和尚今天怎麼不高興呢?」

老和尚說:「跟你講沒有用。」

「老和尚!說一說嘛!或許我能幫你分憂。」

老和尚說:「有一個信徒老愛問佛法,常常和我辯論、為難。」

賣豆腐的聽了以後,說:「老和尚!你覺得為難的話,讓我來應付他。」

老和尚心想:「我的佛法這麼高,都難以叫他信服,憑你一個賣豆腐的,又有甚麼辦法?」不過想想,「好吧!讓你這個賣豆腐的跟他對一對也好。」

賣豆腐的說:「老和尚!您把海青、大袍、法衣借給我。」

約定的日子到了,賣豆腐的穿了老和尚的法衣,坐在寶座上。那個信徒來了,一進大門,看到老和尚已坐在佛殿上等他了。

『喔!今天老和尚倒很爽快。』遠遠地,他就把兩雙手十個指頭豎起來。這個賣豆腐的假和尚看到來人豎了十個指頭,就趕快伸出五個手指,對方立刻豎起三個手指,賣豆腐的比出一個手指,那個信徒立刻頂禮膜拜,歡喜而退。

回去以後,逢人就講說:「某某寺的老和尚真的大徹大悟了,他的佛法實在高明啊!」

「怎麼高明呢?」

他說:「我一去,把兩雙手十個指頭一豎,(這就是說十惡如何對付?十惡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瞋、邪見)問老和尚:『十惡如何對付?』他立刻伸出五個指頭,意思就是說用五戒就可以對付了。然後我又伸出三個指頭,就是問:『貪慾、瞋恨、愚痴三毒怎麼對付?』老和尚用一個指頭,表示一心就能對付了。你看,這個佛法多高明!」

這個信徒所體會到的是這個道理。另外一邊,老和尚看到信徒很快就走了,問這位賣豆腐的:「你今天講了甚麼道理,他怎麼這麼快就走了呢?」

「喔!老和尚!那個信徒真是沒良心、沒道德,他一來,就同我豎了十個指頭,意思是問我十塊豆腐要賣多少錢?」

「那你怎麼說?」

「這豆腐一塊五毛錢,十塊豆腐五塊錢。我就用手跟他比一比,五塊錢。」

「然後怎麼樣?」

賣豆腐的說:「那個信徒實在壞透了,我們小本生意,賺錢困難,他還跟我還價,三塊錢賣不賣?我是很不高興,就用一根手指指著他,暗罵他:你這個壞良心的!他給我這一罵以後,才感到不好意思,因此就趕快向我磕頭,禮拜而去了。」

所謂「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是佛法」,老和尚一再地講述佛法,信徒認為這不是佛法;賣豆腐的五塊錢、三塊錢,他卻悟道了。所以,有時候是佛法的你不能體會,佛法也不是佛法;有時候看起來不是佛法的,因緣際會,也能悟道。因此,過去的禪師們看到花開花謝,悟道了;聽到打板聲、開門聲、碗破聲,開悟了。

所以,密意是甚麼?是自己的體會。密意就是接心,就是印心。能夠見解一致,能夠思想統一,能夠彼此精神相依,能夠甘苦與共,能夠生死不渝、榮辱不離、兩心相通,那就是密意。

八.

為甚麼五祖要勸惠能大師「不可速說」?

惠能大師從五祖弘忍處得到衣缽真傳。得法後,五祖送他到江邊,對他說:「日後的佛法將由你盛行,你現在就好好去,努力向南走,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佛法要緊的是等待機緣,因此五祖告訴惠能大師,不要急於向外面傳播佛法。其實,世界上無論甚麼人的成功,都不是僥倖得來的,都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萬丈高樓總要從基礎,一磚一瓦,慢慢地往上堆砌。所以,一個偉大人物的養成,須要養深積厚的工夫,所謂大器晚成。尤其佛法,講的是因緣,因緣聚合則成,因緣不聚,則一切事情皆難成辦。所以,世間上有很多人,往往看別人做事似乎比較容易成功,自己做事則困難重重,重要的就是他人的因緣聚合,自己的因緣不具足。

事實上,有時候速成的東西也不一定很好,就如樹木,一年成長的樹木,只能當柴火燒;三年、五年成長的樹木,把它砍下來,可以做椅子、凳子;十年以上的樹木,可以做棟樑。所以,五祖傳法給六祖以後,就跟他一再地交代,佛法要對外弘傳,必須等待機緣,六祖大師因此隱居在獵人隊中,以待機緣。

反觀現在的社會,尤其是青年人,無論做甚麼事情都是不耐煩,你要他學成以後,在那裡待十幾年,等待因緣成熟,他就不耐煩,他急於求售。所以,過去大陸叢林的師長常講:「佛法不是黃魚,也不是青菜、蘿蔔,你放心,它不會腐爛。」

佛法是等待有緣人的,像南泉普願大師,在茅屋裡一住就是四十年,真的是不求聞達於諸侯。為甚麼?他有道、有佛法,他能耐煩。有兩句話說得好:「蛋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飯未煮熟,不可妄自一開。」蛋還沒有孵熟的時候,不能隨便把它啄破;飯還沒有煮熟的時候,不能隨便把鍋蓋打開。雞蛋要等孵熟了以後,才能一啄;飯要等煮熟了以後,才能一開。因此,五祖開示六祖惠能大師「養深積厚,等待因緣」。這一點,無論是時下的青年也好,各界的人物也罷,都要知道,機緣就是一切條件具備了,只要因緣條件具足,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功;如果「萬事皆備,只欠東風」,則如滿山的花樹,東風不來,也無法吐露芬芳的香味。

總之,凡事差那麼一點點就不行,必須「萬事具備,因緣具足」,只要因緣具備,自然「水到渠成」,如此即可無事不成。

九.

「為法而來,不為衣缽而來」。我們要用怎樣的態度聽聞佛法呢?

在大乘佛教的一部《維摩經》裡,曾經敘述這樣一段事情;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跟隨文殊師利菩及比丘們到維摩居士那裡,去探望慰問他的病情。

在維摩丈室里,很多菩薩、比丘都站在那裡,維摩居士看得出來,舍利弗心裡好像很不以為然,意思是說,我們這麼多的大人物到了你這裡,你看,房屋裡面一無所有,也沒有椅子,也沒有凳子,怎麼不請大家坐呢?

維摩居士就問舍利弗:「尊者!你是為法來呢?還是為床座而來呢?」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維摩居士!我們是為法而來,不是為床座而來。」

在《六祖壇經》裡面,惠明曾經對六祖大師說:「我是為法而來,不是為搶奪你的衣缽而來的。」

有的人聽聞佛法,只是因為好奇,他並不在意佛法裡面講的甚麼;有的人只希望在佛法里找一點消災免難、增福延壽,或者發財之道;有的人在佛法裡面,只希望獲得看相、算命,預知未來禍福窮通之道。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聽經聞法。

過去,印光大師在上海講經:第一天,人山人海;第二天,聽眾一半沒有了;第三天,愈來愈少。所以,印光大師就有一個感覺:好多人不是來我聽講經的,他是來看印光長的甚麼樣子,是不是三頭六臂。看過了,只是一個普通的老和尚,還要再來聽他講甚麼話呢?所以,印光大師後來就發願,用書信度眾,不再公開講說。

甚至於現在有很多人聽聞佛法,他不求佛法如何印證,對自己身心有甚麼受用,你問他:「到那裡去?」

「去聽某某法師講經。」

「講得好不好?」

「講得好啊!」

「怎麼好法?」

「聽不懂啊!」

聽不懂就是好。所以,在佛教里,法師講經說法,要契理契機。契理容易,契機困難。意思是說,我們依循佛經,照本宣科,那樣比較容易,但是要契合你的根機,讓你能接受,就很難。假如我們有正確的目標、正確的認識,只是為佛法而來,為聽法而來聽法,那就很容易契合佛法了。

過去有一位法遠禪師,他從南方到北方去參訪歸省禪師。南方較熱,北方比較寒冷。在熱帶居住的法遠禪師和道友一起到了北方歸省禪師的道場,先到客堂掛單。從早上等到中午,也沒有人來理會;到了下午,也沒有人來接待。同來的道友饑寒交迫,天色暗了,氣溫更加寒冷,陸續有人生氣的離開。

到了晚上,同來的人都走了,只留下法遠禪師一個人。知客師父終於出來了,問他:「你來做甚麼的?」

他說:「知客師父慈悲!學人來到這裡,想要親近歸省老禪師,我來求他傳授佛法的。」

知客師聽完,不分青紅皂白,拿了一盆水兜頭就往他身上一潑,他說:「我們老禪師沒有時間會客,你趕快離開吧!」

法遠禪師還是很虔誠恭敬地說:「知客師父大德!我從南方不遠千里而到北方來求法,豈能為你區區一盆水就潑走呢?我一定要在這裡等候歸省老禪師。」

由於法遠禪師求法熱誠,終於被允許住下來,擔任典座的職務,也就是煮飯、燒菜、做苦工。

當時的寺院裡很清苦,幾百個出家人,幾乎每天都沒有油煮菜。有一天,法遠禪師拿了一點油,煮麵給大家吃。這個事情給歸省老禪師知道了,把他叫來質問:「這油是我常住寺院所有,你怎麼可以隨便拿它來做人情,煮麵給大家吃呢?現在你要賠償。」一個貧窮的參學學人,那裡有多少錢能賠償?

「你把衣單留下來抵押,人現在就可以離開了。」

佛法沒有求到,衣單卻被扣留了。但是法遠禪師絲毫沒有怨言,心中暗暗決定:「我還是去化緣,替人念經,有了一點錢,再來贖回我的衣單,再來求老禪師開示我的佛法,我就住在寺院外面大門口的走廊上。」

半個月以後,老和尚看到了,「叫你走,你怎麼不走?你怎麼住在我們的房子裡?雖然是屋檐下,也是我們寺里的房子,你要繳房租。」

想要贖回衣單,不但沒辦法贖回,又要他繳房租。但是,經過許多考驗以後,法遠禪師終於得到老師的賞識,歡喜的把方丈、住持的位置傳給他。

我們尋師訪道,要經得起考驗;我們服務社會,或者做任何工作、事業,都要能經得起考驗,都要能受得了挫折。譬如求佛法,要為法而來,不是為了得到名聞利養而來。求佛法,要有真正的發心。學佛,佛要我們學他做甚麼?學佛就是學習本自具足的佛性,信佛也可以說就是相信自己,自己的如來種性無缺無餘。學佛法要真正的為佛法而來,為悟道而來,為遠離煩惱而來,為了生脫死而來,只要發心正,立願廣,所求的佛法自然能圓滿成就。

但是,時下有一些人,念佛念了多少年,錢財給人家倒閉了,他就怪阿彌陀佛沒有保佑他,他念佛是為了要保護自己財產,然而從因果法則來看,錢財被人家倒閉了,是源於貪心,或是由於高利貸的交易,怎麼能發財呢?再說阿彌陀佛不是你的財務經理、保險公司。所以,在佛法裡面,我們往往都有一些不正當的要求,不合因果的法則。因此,用不合理的態度來聽聞佛法,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我們要真正地為佛法,為真理,為完成自己的人格,為圓滿自己的生命而來聽聞佛法,這才有意義。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