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堂前有三間房廊,於此廊下供新養,欲盡楞伽變相[一],並畫五祖大師傳授衣[二]法,流行後代為記。畫人盧[三]珍看壁了,明日下手。
上座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心偈,緣我為教授師。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見我心中見解深湥課覍⑿餒噬銜遄媯?室餳瓷疲?蠓ㄒ捵媯徊簧疲?賜?殘膴Z其聖位。若不呈心偈[四],終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難甚難。夜至三更,不令人見,遂向南廊下中間壁上,題作呈心偈,欲求衣法。若五祖見偈,言此偈語,若訪覓我,我見和尚,即雲是秀作。五祖見偈,若[五]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我心自息。秀上座三更於南廊中間壁上,秉[六]燭題作偈。人盡不知。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
神秀上座題此偈畢,卻歸房臥,並無人見。
校記
[一]原本無「相」字,參鈴木校本加。
[二]原作「於」字,據敦煌本改。
[三]原本「盧」作「唐」,據敦煌本、惠昕本改。
[四]原本缺「偈」字,參惠昕本加。
[五]「若」字據惠昕本加。
[六]「秉」字原誤作「事」。
五祖平旦,遂喚盧供奉來南廊畫楞伽變。五祖忽見此偈,請記。乃謂供奉曰:「弘忍與供奉錢三十千,深勞遠來,不畫變相也。《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如留此偈,令迷人誦。依此修行,不墮三惡道[一]。依法修行,有大利益。」
大師遂喚門人盡來,焚香偈前。眾人見已,皆生敬心。[大師曰]:「汝等盡庸此偈者,方得見性。依此修行,即不墮落。」人盡誦,皆生敬心,喚言:「善哉!」
五祖遂喚秀上座於堂內問[二]:「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應得吾法。」
秀上座[三]言:「罪過,實是神秀作。不敢求祖位[四],但願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識大意否?」
五祖曰:「汝作此偈見解,只到門前,尚未得入。凡依依此偈修行,即不墮落。作此見解,若覓無上菩提,即不可得。要入得門來,見自本性。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來呈吾。若入得門,見[五]自本性,當會汝衣法。」秀上座去數日,作偈不得。
校記
[一]此「道」字參惠昕本補。
[二]「問」原本作「門」。
[三]原缺「座」字,據敦煌本加。
[四]原缺「祖位」二字,據惠昕本加。
[五]原缺「見」字,據敦煌本補。
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一]誦此偈。慧能及一聞,知未見性,即識大意。能問童子:「適來誦都是何偈[二]?」
童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師言生死事大,欲傳衣法,令門人等各作一偈,來呈吾看,悟[三]大意即付衣法,稟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於南廊下書無相偈一乎,五祖令諸門人盡育。悟此偈者即見自性,依此修行,即得出離。」
童子引能至南廊下[四]。能即禮拜此偈,為不識字,請一人讀。慧能聞已,即識大意。慧能亦作一偈,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者,呈自本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悟[五]大意。慧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院內徒眾見能作此偈,盡怪。慧能卻入碓坊。
校記
[一]原作「此」字,據敦煌本改。
[二]原「偈」前有「言」字,據惠昕本刪。
[三]原作「吾」,據敦煌本改。
[四]原本缺「下」字,據敦煌本補。
[五]「悟」原作「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