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祥法師:《金剛經》講解第二十七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6年02月26日

講別:第二十七講

請大家合掌。

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於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經文】「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釋經】須菩提!如來所說的道理,是永恆的真理,是實際的現象和道理,是所說如事,事如所說,不是欺誑的話,不是前後矛盾的話。須菩提!如來所成就的法,這個法不能說一定是真實的,也不能說一定是虛假的。

【說明】我先來說明,「真」、「偽」、「虛」、「實」這四個字的定義。

一、「真」:當現象存在,如實知此現在存在。這時,稱我們的認知是「真」。例如:看到塑膠花,而如實知是塑膠花。看到鮮花,而如實知是鮮花,而沒有弄錯。

二、「偽」:當現象存在,但是並非是以我所認知的那樣的方式存在。這時,稱我們的認知是「偽」。例如:將塑膠花,看作是鮮花。

三、「虛」:當想要現象不存在,而不能令不存在。當想要現象存在,而不能令存在。這時,稱我們的認知為「虛」。例如:又要馬兒肥,又要馬兒壯,又要馬兒不吃東西。這種希望,在實際上是不可能存在。如果有人發如此的願,就是虛願。如果有人如此而行,名為虛行,不能成就所願所行故。

四、「實」:當想要現象存在,能如實令存在。當想要現象不存在,能如實令不存在。這時,稱我們的行為,為「實」。

再深入來說:

一、真、偽:是指「認知」上的如實(真)或不如實(偽)來說的。

二、虛、實:是指「發展」上的無效(虛)或有效(實)來說的。

因此,當佛陀說:「如來是真語者」時,就是指佛陀所說的話是在如實認知下所說的。

當佛陀說:「如來是實語者」時,就是指佛陀所說的話,如果有人依之來運用,就一定是有效的。或另一種解釋是:當佛陀說「如來是實語者」時,就是指佛陀已經運用這個法有效後,才說這句話的。

再來說明什麼叫「如語者」?如《長阿含經》:「如來所說如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CBETA,T01,no.01,p.75,c9~10)。

現在來解釋,什麼叫「所說如事,事如所說」?

一、所說如事:當佛陀在說明過去及現在的事時,其所說的,是如那件事所發生的實際狀況來說明的。

二、事如所說:當佛陀在說明未來的事時,其所說的,這件事就是會如佛陀所說的那樣發生。

因此,加起來「所說如事,事如所說」,就是「說過去、現在事,是如實的;說未來事,也是如實的」,如此說話的人,就叫「如語者」。

再來說明:「不誑語者」。先來定義這「誑語」及「不誑語」。

一、「誑語」:為了貪求利益,而說一些欺騙的話,以便得到所想要的利益。

二、「不誑語」:不是為了貪求私利,而是為了慈悲,拔除對方的痛苦,給與對方快樂,而說的話。

再來說明「不異語者」。先來定義這「異語」跟「不異語」。

一、「異語」:就是所說的話,前後矛盾,自語相違。

二、「不異語」:就是所說的話,沒有前後矛盾,沒有自語相違的現象。

因此,加起來,我們就可以重新將《金剛經》的這句經文如此來解釋:如來所說的話是如實認知下來說的(真語),是有效運用的經驗來談的(實語),對三世的一切說明都是如實的(如語),不是為了貪求私利而說(不誑語),所說沒有前後矛盾的現象(不異語)。

現在再進一步來說明為什麼說:「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要說明這個之前,要再讓大家複習一下,在《金剛經》中的一個四句偈,那就是:「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現在來複習這四句偈的含義。

一、「知我說法":當您知道我所教您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二、「如筏喻者」:就像有人想要安全有效過河時,被教導當用竹筏,就能安全有效過河,這樣來譬喻我所說的方法。

三、「法尚應舍」:這安全有效的過河方法,依時機的改變,有時候尚且要換方法,才能保持其安全有效。

四、「何況非法」:更何況從頭到尾都無效的方法,就不要用了。

現在依這個道理,來說明「此法無實無虛」的觀念。我們已經知道,安全有效的方法,是要依實際的現況,而作適當的調整,才能保持其安全有效性。因此,並沒有任何一個方法一定是永遠有效的方法(無實)。又,並沒有任何一個方法一定是永遠無效的方法(無虛)。我現在舉一個故事來說明。

在佛陀時代,有一個人,名叫「耆婆」。他跟著當時一位姓阿提梨,字賓迦羅的良醫學醫。當耆婆學了七年後,就去問這良醫,還有沒有什麼要教他的。這時,他的老師就給他一個籠器及掘草的工具,並跟他說:您可以到方圓一由旬的地方去,找那些一定不能用做藥的草來。這時,耆婆依老師教的去找,遍地找了一次後,發覺竟然沒有一種草不能用來做藥的。這裡所有的草他都知道,都能分別,知道它的用處。於是空手而回,並將他的看法及能力報告給老師。這時老師又說:既然如此,這些草都可以用做藥,您再去找一遍,有哪一種草一定可以用做藥的,請您去將它帶回來。這時,耆婆就又去找了一遍,這時他發覺,所有的草,如果用錯了,都不能當藥,都能害人。因此,沒有一種草一定可以當藥的。所以他又空手而回,並報告給老師。這時,老師就跟他說,您已學成了,您可以去行醫救人了。故事完畢。

《佛說大方等頂王經》:「佛猶良醫,經法如藥,用疾病故,而有醫藥,無病則無藥,一切本空。」(CBETA,T14,no.477,p.594,c20~21)。

同樣的,佛陀在《金剛經》所說的法,就是為了解決眾生菩提道心不堅固的問題。所以教以令堅固菩提道心如金剛,不為所壞,而能壞一切小心小願。如果有人其心於菩提已能堅固不退,能不為任何因緣給破壞,而能破壞眾生的小心小願,令歸於無上菩提心愿,則此人,無《金剛經》中所說的問題,則無需吃這藥了。為什麼呢?因為沒有這病,則無需吃這藥。因此,佛陀自己才會說:「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如此,請大家要知道,當我們在學佛法時,一定要知道,法無定法。要知道,法如藥,是要應病與藥。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善男子,如阿伽陀藥,能療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藥隨病除。無病服藥,藥還成病。善男子!本設空藥,為除有病。執有成病,執空亦然。誰有智者服藥取病?善男子!若起有見,勝起空見。空治有病,無藥治空。」

好了!如此大家應該知道,法,是要巧妙地安全有效運用。並沒有哪一個方法一定永遠有用;也沒有哪一個方法一定永遠無用的。

好了!下課。祝大家進步!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