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思考題
1.解釋「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2.對於「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所描述的不可思議境界,你如何從理論上予以解釋?
3.佛的語言具足那些特點?
4.為什麼佛的語言比佛的色身更為重要?這對我們依止善知識有何啟發?
5.以何途徑才能趣入諸佛所說之法?為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丁十、獲無盡功德藏願: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願我在一切三有中受生時,所修的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恆時無有窮盡,一緣安住的等持、了達萬法真相的智慧、利益眾生的方便、八解脫等功德無有窮盡,獲得無有窮盡的功德藏。
在受生輪迴的過程中,我們不要像世間眾生一樣毫無實義地感受痛苦,應該精進積累福慧二種資糧。福德資糧是如來色身的因,智慧資糧是如來法身的因,為了獲得具足二身的佛果,就要積累二種資糧。如果我們只修福德而不修智慧,或者只修智慧而不修福德,都是不圓滿的。佛經中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所以大家應該福慧雙修。
對於功德,我們不要有滿足感,如果要有滿足感,就應該對有漏的財物滿足。說得形象一點,我們在善法方面「胃口」要好,如果什麼善法都不想做,說明自己「胃病」很嚴重。現在有些人是這樣的:如果是造惡業,幹這個事興致勃勃,乾那個事也非常開心,白天不吃飯、黑夜不睡覺都可以;如果是造善業,做這個事不願意,做那個事也沒興趣,甚至聽一兩節課或者做幾個小時善法就開始腰酸背痛,各種不適症狀都出現了。這就是業力深重的表現。而前輩高僧大德則相反,他們就像《大寶積經》中說的那樣,「如水不厭雲,如海不厭水,智人亦如是,不厭善增長」,不管念經、修加行、修正行,只要能調伏自相續或者利益眾生,任何事情都特別願意做,而且始終不會感覺疲勞。
這個偈頌中說:「定慧方便及解脫」,對於大乘行者來說,方便確實特別重要。首先,自己修行需要善巧方便,否則即便整天閉關,效果也不會好。其次,利益眾生更需要善巧方便,否則很難利益眾生。總之,菩薩的修行不能缺少善巧方便,大乘經論經常提到要具足善巧方便。
如果沒有詳細考慮,有些人可能覺得善巧方便沒什麼,人人都應該具足。其實並非如此。有些人對世出世間法很精通,在弘法利生過程中遇到違緣時能立即拿出應對辦法,當身心狀況不好時不會苦苦等死,會想盡辦法解決問題。而有些人則不具足善巧方便,在做事情過程中要麼得罪這個,要麼得罪那個,到哪裡都讓別人看不慣。前輩高僧大德不是這樣的,他們在實修時會得罪一些世間人,但在利益眾生時根本不會得罪人。所以,有些人還是要具足善巧方便,否則,即使你智慧敏銳,悲心強烈,自信心也不錯,可是度化眾生時不一定順利、成功。
大家都會念《普賢行願品》,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想過它的意義?今後,大家除了要念《普賢行願品》,還要多思維其意義。《普賢行願品》中有很多高深的境界,雖然現在我們無法真實行持,但是可以緣它們發願。比如,對於此處提到的智慧、福德、禪定、方便、解脫,凡夫人雖然都不具足,但只要自己發願,以三寶的加持力、自己的發心力、法性諦實力,將來一定會現前這些功德。
丁十一(趣入種種法門願)分七:一、趣入佛剎願;二、趣入佛語願;三、趣入佛法願;四、一念入於諸劫願;五、見佛入佛境界願;六、入淨剎願;七、承事未來諸佛願;
從這個科判開始,主要宣講修行聖者地的發願。《入中論》云:「由普賢願善回向,安住極喜此名初。」按《入中論》的說法,只有獲得一地菩薩果位以後,才能以普賢行願善加回向。凡夫人只會念《普賢行願品》,不會用它真實作回向。比如,對於「一塵中有塵數剎」,我們現在根本不知道是什麼境界,只有獲得一地菩薩果位時才會恍然大悟:噢,以前我天天念誦這句偈文,原來它是這個意思!
戊一、趣入佛剎願: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在一個微塵中有一切世界微塵數的佛剎,每一個剎土中有難以思議的佛,每一尊佛在無量眷屬眾會中恆常宣說菩提行,願我現見此境界。
對於凡夫人來說,很難想像在一個微塵中有無數剎土,不要說這種境界,連在一個山溝中有無數剎土都很難想像。但如果我們證悟了空性,就會知道:既然微塵是無實有的,世界也是無實有的,一個微塵中當然可以容納無量世界。《楞嚴經》中說:「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輪。」正因為萬法無有實質,所以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都可以實現。相反,如果萬法真實存在,那麼大就是大,小就是小,大不可能現於小中,小中不可能現大,就不可能有「一塵中有塵數剎」的情況了。
《米拉日巴尊者傳》記載,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惹瓊巴曾經去印度求學,他在印度學到了很多顯密的竅訣。惹瓊巴學成回藏後,米拉日巴去迎接他。師徒二人見面時,米拉日巴對惹瓊巴態度很一般。惹瓊巴有點不高興,他想:如果換了另一位上師,我此番從印度歸來,一定會對我作盛大的迎接和款待。但我這位上師自己的衣著和享用一向都是最起碼的,他自己都這樣褸衣敝食,哪裡還談得到款待我呢?我從印度學了這麼多密乘大法,不應再以苦行方式來修習菩提道了,應該以享受欲樂的方法去修行!他一邊想一邊生起傲慢心。米拉日巴知道了他心中的邪念,這時路邊正好有一個牛角,米拉日巴就讓惹瓊巴撿起牛角。惹瓊巴心想:俗話說「嗔心比老狗還狠,貪心比老丐還大」,用這個話形容他真是恰到好處。這個廢牛角既不能吃又不能喝,究竟有什麼用處呢?於是他對尊者說:「算了吧!這個毫無用處的東西,還是不要它吧!」尊者說:「撿起這樣的東西,還不至於增長貪念,不久也許會用得著它。」說著尊者就撿起牛角。他們繼續往前趕路,來到巴姆巴塘的草原中央,這個地方非常空曠,連一個老鼠藏身的地方都沒有。這個時候,本來萬里無雲的天空忽然密布烏雲,冰雹狂襲而下。惹瓊巴無處躲避,只能用兩手緊緊抱著頭。過了一會兒冰雹小了,惹瓊巴四下張望,卻不見了米拉日巴。後來他見到牛角被丟在地上,從牛角中傳出米拉日巴的聲音。惹瓊巴想拾起牛角,可是無論怎樣用力都拿不起來。於是他俯下身子向牛角里看,只見牛角並沒有變大,米拉日巴也沒有變小,可是尊者卻坐在牛角里唱歌。惹瓊巴心想:看樣子牛角裡面很大,容下我應該沒問題。於是他嘗試著鑽進去,可是費了半天勁,連頭和手都鑽不進去。這個時候,他才明白上師的功德不可思議,相續中的傲慢才被摧毀。
《阿育王傳》中記載:阿育王出遊時遇到一個七歲的小沙彌,阿育王將小沙彌帶到無人處頂禮,然後叮囑道:「今天我向你頂禮,希望你不要告訴任何人。」這時路上有一個小瓶子,小沙彌以神通飛進瓶子又飛出來,然後叮囑道:「大王,今天我以神通進出瓶子,希望你不要告訴任何人。」阿育王大吃一驚,從此以後他對任何出家人都很恭敬。
對於大成就者們示現的這種境界,一般人是很難理解的。其實這些道理在《華嚴經》、《大寶積經》等顯宗經典中都有宣說,在密宗的《大幻化網》中有更為細緻的解釋。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十方剎海的所有微塵都是如此,每一個毛端包含三世一切佛海和國土海,對於這些不可思議的境界,願我於未來一切劫海恆時修行。
「三世海」是從過去到未來的無量時間。時間是無有邊際的,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藏地小孩子講故事經常說:「從前從前從前……」,「很早很早很早……以前」。語言有一種奇怪的力量,聽到這樣說以後,人的心好像真的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
對於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一切剎海中的一切佛海,我們都要發願以修行趣入,這種修行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應該是盡未來一切劫。有些人在我們學院住了五六年,下山後到處向人宣揚:「我在五明佛學院學習了五年」、「我在五明佛學院閉關了三個月」。其實這沒什麼了不起的。按《普賢行願品》的要求,應該在無數劫中修行。
對於「剎海」、「三世海」、「佛海」、「國土海」、「劫海」,凡夫人的分別念是很難思維的。《大方等無想經》雲「諸佛婆伽婆,所說微妙法,所為諸眾生,悉皆難思議。」我不敢說你們都是凡夫,在你們當中肯定有大菩薩,但如果是和我境界相同的凡夫,對於佛說的廣大甚深妙法的確很難思維。但無論如何,我們要儘量以信心來接受這些道理。
印度某大德造的《普賢行願品釋》中說:「如果能懂得《金剛經》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意義,就可以理解普賢大願,因為萬法都如夢幻泡影,所以一塵中可以顯現如海的佛、佛剎。」我覺得這種說法非常有道理。以「如夢」來講,比如一個人晚上睡覺,本來他躺在一個小小的房間裡,可是夢中卻去到一個茂密的森林,本來只是短短的一個夜晚,可是夢中卻經過了很多年。請大家想一想:如果萬法不是無自性的,而是有真實自性的,肯定不可能有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正因為萬法是空性的,所以才可以顯現這些現象。
按釋迦莫扎論師的說法,本科判顯示了一地菩薩的境界。一地菩薩圓滿了布施波羅蜜多,具有一剎那震動百世界、面見百如來、度化百眾生等功德。對他們來講,見到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剎那含攝無量劫並不困難。可是對凡夫人來講,要見到這些境界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應該緣這些境界發願:願我獲得一地菩薩果位,願我現前此處所說的一切功德。
發願的力量不可思議。有些修行人本來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但因為他們的發願力非常強,結果即生中就現前了菩薩的境界,獲得了度化眾生的威力。我認識的有些高僧大德就是如此,他們剛學佛時很平凡,後來卻現前了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功德,一個人就度化了無量眾生,這就是願力成熟所呈現的結果。所以,只要肯發願,做什麼事情都不困難。善願如此,惡願也是如此。我經常想,希特勒肯定以前發過惡願,當惡願成熟後,他造下殺害無數人的惡業。所以,我們應該常發善願,即使自己的發願今生沒有成熟,未來也不會虛耗。
可喜的是,現在有很多人依靠《普賢行願品》發願。每年的新年,藏傳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都在印度金剛座舉辦祈願法會,共同念誦《普賢行願品》。原來我跟法王去印度時這種祈願法會剛興起,現在已經是一年比一年隆重了。在漢地,也有很多人念《普賢行願品》,很多寺院都有七天念《華嚴經》的傳統。
我相信,將來如果因緣具足,在座很多人肯定有弘揚《普賢行願品》的威力。現在有些道友很不起眼,有時候請假下山辦事,回學院時連買車票的錢都沒有,可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當這些人的發願成熟時,很可能成為天下聞名的大法師。那時不要說有漏的錢財,也許舉辦十萬人的大法會都不成問題,人們擠破頭都見不到他的尊容。
戊二、趣入佛語願: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一切如來的語言極為清淨,如來的每一句話具足無量音聲海,相應所化眾生的意樂,每個音聲又流出佛的無盡辯才海,願我趣入具足如此功德的佛語。
佛的語言具足以下幾個特點。
1.一音具無量音
世尊初轉*輪時說:「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對於佛說的這個道理,人類能以人類的語言理解,天人能以天人的語言理解,其他眾生也能以各自的語言理解。
凡夫則不具備這樣的功德,我們現在說一句話,只有人類能聽得懂,其他眾生根本聽不懂。甚至在人類當中,用四川話說話,只有四川人聽得懂,其他地方的人不一定聽得懂。
2.隨順眾生意樂
佛說法時,小乘根機的眾生聽到的是小乘法門,大乘根機的眾生聽到的是大乘法門,總之,相應各自根機意樂,每個眾生都能夠聽到相應的佛法。
凡夫人在說法時,有時候對方不但不接受,反而會生起反感。我自己就有這種情況——本來自己不想得罪人,但經常不小心得罪人,所以有時候我在課堂上不敢說很多話。
3.每一音聲流出無量辯才
此處的辯才是善說佛法的才能,也就是佛的四無礙解。不是一般所謂的某人辯才很好,可以當律師,可以當法相師。
結合藏文譯本和漢文其他譯本來看,本偈頌最後如果有「趣入」的文字,意義就比較圓滿了。在不空三藏的譯文中,本偈頌最後一句就是「常皆得入佛辯才。」不空的譯本和藏文譯本比較類似,文末都有《八大菩薩贊》和《速疾滿普賢行願陀羅尼》。影印室給大家發了不空的譯文,講考班的道友可以參考一下。
(講考班有些人以前聽課從來不作筆記,一直目視虛空打坐,但今年我們要求比較嚴,所以80﹪的人都作筆記。我不知道其他人聽課態度如何,我不太放心在家裡或者在網上聽課的人,他們也許一邊聽課一邊做其他事。佛語是很深的,有智慧的人心專注都很難聽懂,更何況一般的人以散亂心聽?所以希望大家聽課時要認真。不管你是不是講考班的人,聽課時都要有這種心態:如果讓我講這個頌詞,我該怎麼講?聽完課以後,至少要搞懂字面意義。我們每天念《普賢行願品》,如果一點意義都不懂,萬一有人問:「你不是天天念《普賢行願品》嗎?你可不可以給我解釋這個頌詞?」那個時候你不能說:「我今天頭痛,你自己看講義吧。」「我們還是談點其他話題吧,你最近身體好不好?」這樣糊弄別人是不行的。)
言歸正傳,如果我們獲得了佛的清淨語,就能於一音聲流出無盡辯才,這樣度化眾生就方便了,不管在哪裡講經說法,都能讓眾生得到利益。
其實,和佛的色身相比,佛的語言更為重要。為什麼呢?以釋迦牟尼佛來說,他的色身雖然有很多功德,但顯現上只在南瞻部洲住世了81年,在81年裡接觸世尊的人並不多。相比之下,如今世尊圓寂已經2500多年了,在此期間有無量眾生依靠佛語得到度化。因此,和佛身相比,佛語更為重要。
同理,在依止上師過程中,與接近上師的色身相比,接受上師的語言更為重要。法王如意寶住世71年,在71年裡,不管法王四處巡遊還是安住一處,真正見過法王的人並不多,而接受過法王教言的人則非常多。從歷史上看,宗喀巴大師、麥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住世的時間都不長,當他們的色身住世時,人們不一定都生起信心,可是當這些高僧大德圓寂以後,他們的著作卻利益了千秋萬代的眾生。
《大寶積經》中說:「一切難思議,諸佛法如是,有能奉信者,是為善住信。」(在一切所知法中,最難以思議的是諸佛所說之法,如果有能信奉佛法之人,此人就善能安住對佛的信心。)我們確實很需要對佛的信心,這種信心要依靠佛語才能延續下去,所以大家應該努力對佛語生起信心。
學習這個偈頌後,我們要發願:願我趣入佛的語言海,願我具足佛的辯才。退一步講,如果沒有佛的辯才,應該有大菩薩的辯才,如果沒有菩薩的辯才,也應該有善知識的辯才。
很多善知識不僅具足無偽的菩提心,也具足超勝的辯才。昨天我聽了一張法王講課的光碟,在聽光碟的過程中,我一直有這種想法:當年自己依止法王時確實沒有發現上師的如海辯才和智慧,有時候還覺得法王和自己是一樣的,甚至會產生邪見——法王這個地方說錯了,這個地方又念錯了。現在自己才知道,真正的善知識來過這個世界,雖然他的色身已經離開了,可是他把最珍貴的法寶留在了人間。
最近,我以長行散句形式翻譯了法王的《無常道歌》,每天在微博上發布一段,算是和佛友們分享上師的智慧。這首道歌非常殊勝,通過其中一段內容,也能對無常生起深刻的理解。如云:「秋天,朵朵白雲親密地堆積在一起,像層層疊疊的雪山峻岭,剎那之間卻又消失於虛空,不留下一絲痕跡。這一切的一切,難道不都是在向厭世者們喻示著:『今生今世的一切榮華安樂,都是漂泊不定、不可信賴的』嗎?」如果你深深思維這段道歌,內心肯定會對無常有深刻的感悟。
這個科判顯示了二地菩薩的境界。二地菩薩圓滿了戒律波羅蜜多,他們相續中有清淨的戒律,無有任何破戒的垢染,所以叫做無垢地。
戊三、趣入佛法願: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
恆轉理趣妙*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三世一切如來以無盡語言海恆時轉動妙*輪,願我以甚深智慧力能普遍深入這些妙法。
智慧非常重要,有了智慧才可以趣入諸佛所說之法,否則很難趣入佛說之法。甚至幼稚園老師「轉*輪」時,智力太差的孩子都聽不懂。所以我們要發願:當諸佛為眾生廣轉*輪時,自己要以甚深的智慧趣入佛說之法。
當然,要趣入諸佛所說之法,除了需要甚深的智慧,還需要強烈的信心。為什麼呢?因為佛法是如來的境界,它是甚深不可思議的,如《大乘密嚴經》云:「嗚呼大乘法,微妙不思議」。所以,凡夫人以自己的智慧很難趣入微妙不思議的佛法。但如果有了強烈的信心,雖然佛法甚深不可思議,還是有趣入的機會。如《佛說華手經》云:「諸佛難思議,法亦難思議,若能信此者,報亦難思議。」
《普賢行願品》中講了很多不可思議的境界,要接受這些境界是需要信心的。我經常想,只有純粹的大乘佛教徒,尤其是根機比較好的人,才可以接受《普賢行願品》。如果是一般的燒香拜佛者或者對大乘佛法半信半疑者,恐怕連讀都不願意讀這樣的經典,即使勉強去讀也很難接受裡面的甚深境界。
當年釋迦牟尼佛國中後三轉*輪時,我們沒有緣分親自聽聞,但現在我們有機會學習世尊的教法,還算是非常幸運的。在此過程中,如果暫時不能通達佛法的意義,就要發願早日獲得聖者的果位,那時就能趣入佛法的甚深境界了。如果現在我們天天依靠《普賢行願品》發願,總有一天會實現自己的心愿。就像小孩子天天念《弟子規》、《千字文》,長大以後就會明白:原來我天天念誦這些典籍,這對我的成長確實是有利的。同樣,將來我們登地以後,一回憶就會知道:原來我在一個經堂里天天念《普賢行願品》,這對我成就菩薩果位確實是有幫助的。所以,大家現在應該不斷地按照《普賢行願品》發願。
這個科判顯示了三地菩薩的境界。三地菩薩圓滿了安忍波羅蜜多,他們通達諸佛所說之法的甚深意義,能以智慧日光遣除眾生的無明黑暗,所以叫做發光地。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