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

第9套

圓瑛法匯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講題: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日期:2009.6.25-2009.7.11文殊講堂

片數:共6片(本片為第1片)

編碼:087[DVD簡體版]

內容概述

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阿難明心生信.說偈贊佛

圓瑛法師《講義》第515頁-第532頁

從515頁「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531頁)

瞬若多性可銷亡,鑠迦羅心無動轉。」

慧律法師主講

(注:以下【】內金黃色字型的為楞嚴經文原文,【】內黑體字的為圓瑛法師的《楞嚴講義》,其餘為慧律法師講解文。——錄入者注)

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515頁,《楞嚴經講義》,

[辛二阿難明心生信(分三)]

[壬初承示開悟二贊謝獲益三發廣大心]

[(壬初分二)癸初敘承示二敘開悟]

[今初]

我們七大講完了,接著另一個段落:阿難明心生信,後來就說這個偈頌,偈頌: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後面說偈頌讚佛。到最後佛就講三如來藏:空如來藏表示一切本體平等;不空如來藏表示不壞緣起法;空不空如來藏,法法皆是中道,空跟有是一種名詞,空不空,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同時存在的東西,就是空不空如來藏。

515頁,經文:【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

爾時就是破妄顯真,已竟之時,破妄顯真已竟這個時候,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為什麼叫微妙呢?因為這個義理很深、很隱微,不容易為一般眾生所發現,是深入的在講到這個究竟的如來藏性,所以,它叫做微妙

的開示。

【此結集經家,敘述阿難,悟明本有真心,發起大乘正信,先敘承示,】先講描述,承佛的開示叫做承示。【以為開悟之大本也。】

【爾時,乃如來破妄顯真,已竟之時。微者隱微,昔日權宗,未曾顯說,六識是生死根本,根性是涅磐正因。】這個六識表示根、塵和合的妄心,總歸就是生滅意識心。這個生滅的意識心,就是所有的眾生都執著的,不管你用各個層面的知識層面,都離不開識心,這個是世間所有的分別跟執著,也變成一種學問、文化、傳統,所有的生滅,化作一念的執著跟分別,而再運用這些執著跟分別,變成所有生命的全部,這個六識就是生死根本。學佛不是這樣,運用根性,根性是不生不滅的根性,是涅磐的正因,所以,你這個修行,下手處要對,下手處就是根性,就是不生不滅的根性。在這裡用一個簡單的,就是:令心無所增減,是名修行,這個就是成佛的因,你一定要讓你的心沒有任何東西增加,也絕對沒有東西減少,法本不增,法也本來沒有減少;在聖也不增,在凡也是不減的這個心性修行,就是涅磐的正因。

【妙者奧妙,今日實教,廣談了義,】什麼叫了義?就是究竟義,我們四依止裡面: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所以,這個《楞嚴經》它是了義教,就是究竟教。【直指生滅身中有佛性,一切諸法是真如:】為什麼一切諸法是真如?就用真心,一切法皆如,用如如不動的心性,無法不如。【此即上三卷之微妙開示。】

【《正脈》雲:通承破妄顯真科中,】通承就是依據前面的破妄顯真科中。【諸文為言,】「為」就是有,這些文章有這麼說,種種的破妄顯真的這些語言。【良以此大開解,】「良以」就是因此,良以借著這個因緣,因此大開圓解,就是見性。【功夫非近,】「非近」就是深遠,功夫變得深遠了。【今當總前,撮其大要,】「撮」就是取,它的綱領。【令知微妙之實。】

【破妄心有三:一、七破以密示無處;】「七」就是七次。破以密示,什麼無處呢?妄心無處。為什麼講妄心無處呢?因為它是境引起的執著心、境引起的分別心、境引起的顛倒心,無論是執著、分別、顛倒,統稱為識心。這個識心因境——根緣境所產生的,所以,其實它並沒有真正的來跟去處,它只是清淨自性晃動,所產生的剎那生滅心,沒有實體可得。【二、重征以顯呵非心;】就是妄識非心,妄識不是我們的真心,因為妄識它是沒有實體性的。【三、縱奪以決指無體。】縱奪就是徹底的叫你除掉,「以決」就是決定,決定這個識心,「指」就是指出,指出這個識心是沒有體性的。識心沒有體性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它沒有任何的依靠,你講識心有還是沒有,都不對!你說有的話,它沒有實體;說無的話,它又了別。所以,這裡面含有必需講識心無體;可是,真心是有體性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般若的妙性,這個涅磐妙心它是有體性的,有體性就是確實存在的,無量億劫來是存在的;而這個識心是剎那生剎那滅、剎那增剎那減、剎那有剎那無,斷斷續續,白天就分別、執著,晚上就暫時歇息、休息一下,但是,還是繼續作用,因為有獨頭意識;可是,這些作用其實都是空。為什麼?識心無體性嘛!說:縱奪以決指無體,這個要徹底的奪除,來決定告訴你:識心無體。所以,這個「無體」要加二個字更清楚:就是「識心」無體。【是所以破妄心者,極微細而盡精妙矣。】在這裡你就會了解,一切眾生都不離識心,稍微修行就會炫耀,就會落入識心;稍微行善就執著,就是意識心;稍微拜二、三句佛就執著,就變成意識心;念佛有所感應,就大大的夸、誇耀其辭,這個就是意識心;來講堂發個心,就好像覺得別人都不如我,這個就是意識心,只要你有所住,統統是意識心!為什麼?虛空並沒有、從來沒有稱揚自己,虛空從來沒有執著,都是平等的這樣過日子。法性本來就空,我們要了解、了悟這一層道理,就了解識心無體,而真心是有體性的。

【顯真心文中亦三:一示見等,】「見等」就是見根等,這表示見、聞、覺、知,見精、聞精、嗅精、嘗精、觸覺精、還有覺知精,就是見、聞、覺、知這些六根的根性來找,喔!帶少分的妄叫做見精;破除了執著,妄除了,竟然是見性。所以,沒有妄心,了悟妄心當體即空,就見性,不離本處,即得菩提,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修行不是用追的,是用悟的,當下,回歸當下。如果你用追的:本性是什麼?那就叫做意識心,你永遠揣測不到那個是什麼心、什麼東西。【而克就根性,直指其實體。】實體就是離塵有實體性,離開了這個根塵所緣起的這些六根、六塵、六識,識心無體;可是,根性是有體性的。為什麼根性是有體性的?要不然我們依靠什麼修行?識心無體性,我們依靠什麼修行?成佛是什麼?成佛就是從根性開發以後,了解這個佛性是有實體性的。意思就是:般若智慧它是一直存在的,它不是虛妄的,涅磐妙性是實在的;可是實在,是沒有形相的。底下,【二、示陰等,】「陰」就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等。【而廣融諸相,以明其一體。】【三、示地等,】就是地大,地、水、火、風、空等等,「地等」就是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而極顯圓融,以彰其全體。是所以顯真心者,亦可謂極微細而盡精妙矣。】

[癸二敘開悟(分二)子初敘心蕩然二敘身蕩然今初]

【身心蕩然,得無掛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說:這個時候,悟道以後,就開見道之眼,身心蕩然,得無掛礙,心無掛礙了;我們有掛礙,就煩惱了。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無所障礙,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的葉物,這個葉物,當時候的葉就是貝葉。

【阿難開悟,即是已開見道之眼。自第一卷阿難認識為心,三迷被破,遂即舍妄求真,】舍這個妄心、妄識,求這個真心。【求如來為發妙明心,為開道眼。如來即為指見是心,顯見不動、】顯見【不滅、】顯見【不失、】顯見【無還、】顯見【不雜、】顯見性【無礙、】顯見性【不分、】顯見【超情、】顯見【離見、經歷十番,可謂發妙明心,而至微細矣!更為會四科,全事即理,融七大全相皆性,普融萬法,可謂發妙明心,而極奧妙矣!由是阿難明心生信,頓開道眼,故有此悟。】

【身心蕩然,得無掛礙者:當以二義釋之:一、達妄本空:】所有的妄識其實本來就空,因為它沒有實體性的,正因為識心是妄,所以我們有因緣可以成佛;識心如果是真實,那我們就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生生世世永遠在妄當中。所以,因為達這個妄識本來就空,惟存真實心、真心。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只要你發現那個妄,同時不住著,那個當下就是你的真心。所以,開採真心的人,不自卑也不高傲,也不誇耀,因為沒有東西可以這樣子、可以住著,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炫耀,因為法法本空;也沒有東西可以自卑,因為法法本空;也沒有高下,因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就是心性。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在指什麼?是指見性人的心性。當你見到佛性的時候,動物、植物、礦物全部都平等;內四大、外四大全部都平等;有相、無相全部都平等,識心化作識性,執著化作堅固的道心;分別化作平等的心性;顛倒化作正念,統統在當下,不離本處。修行不能用找的,用悟的,悟即得,不悟不得。【昔在迷時,妄認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這個就是悲哀!把這個身,四大假合的身誤認為自己,沒有一個人不執著,只要你沒有聽到佛法,包括外道,這個身見是除不掉的。有了這個身見、身相,身相就引發痛苦,你的我執就不會停止。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根對塵所產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個五塵落下來的影子,由意根攀緣這個法塵,就認為這個就是可緣之相,自心相的意思是什麼?就誤認為那一些煩惱、執著、分別的影像是你的真心,就是你平常在運用的心。記得!起貪心的時候,記得!這個不是你的真心,你的真心是無貪的。當你起嗔恨心的時候,記得!告訴自己:這個不是我們的真心,這個是妄心。【乃為六根所局,】「局」就是限制住,為什麼?生命觀看不出去,宇宙觀放射不出去,我們的生命就完全拘束在我執、法執的小範圍裡面,而就這樣過一生,就這樣過一生。【六識所錮,】六種分別心,「錮」就是束,全部都束在裡面。【皆成掛礙。】皆成掛礙。【今者了達妄身、妄心,本自空寂,蕩然(如大水漂蕩)無存,故得無礙,解脫自在也。】

【二、知真本具:】知道這個真心本來就具足的,叫做知真本具。諸位!修學佛道它重點就出來了:達妄本空,知真本具,妄心本來就空,所以,你只要動到執著的念頭,你就是修行錯誤,當你很用功的時候,你說:哇!現在很有修行!這個念頭就錯!這對法上的執著。第二、知真本具,【昔在迷時,將本有法性身,妙明心,埋沒於塵勞煩惱之中,幻妄身心之內,今者知法身清淨,遍一切處,則身蕩然;妙心圓明,遍周法界,則心蕩然;無形無相,蕩然寬廓,】「廓」就是大。【得無掛礙,得大受用也。】諸位!小心眼就不受用,大心則大用,你一定要記住這個!師父一直告訴你:儘管度量放大,上蒼會二倍福報奉還給你的,胸量放大,絕不會吃虧的。也許你現在好像有一點吃虧,我今天做了幾個鐘頭,對不對?領一樣的薪水;這個人做幾個鐘頭,做得比我少,也是領這樣的薪水!內心憤憤不平!有一個男孩子很善良、很乖,大家都說他很笨,工作八個鐘頭以後,他繼續工作,大家都下班了,他覺得:我應該完成的事情,我應該把它工作完。所以,領一樣的薪水,他繼續再加班。大家都說他笨,他(同事)說:老闆也沒有給你薪水啊!他說:哎呀!我多多學習啊!雖笨,他還有自己的哲學,他很認真的。結果這個老闆、老闆娘非常的欣賞,就把這個技術傳給他,後來這個老闆還有老闆娘因為沒有生,結果經過了二十年,他還是這樣子認真,因為他也不計較這個薪水。後來他們都沒有生,有一天,突然二個夫妻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先生檢查,癌症,這個老婆又認為說她也沒有能力處理這個工廠的事情,後來就請他起來當廠長,全部負責,二十年來,他就是沒有任何的怨恨、沒有任何的抱怨、沒有任何的計較,最笨的人結果升到廠長!經過了十年,後來這個老婆也快死掉,說:我財產統統給你,統統給你!因為沒有兒子,除了繳稅以外。你看,傻人有傻福。不是每一個人都碰到這種因緣;但是,這個世間還是要誠懇、老實的人,沒有牢騷、沒有抱怨,肯做的人,默默的做,能夠修忍辱,不怕吃虧的人,也不計較的人,這個人路走得很長遠,漸漸的,人家就會私下很讚嘆你,很信任、信得過你。所以,修行貴乎實踐,就是這樣。這個跟修行一樣,你今天默默的這樣修行,拜佛、念佛,不誇張、不比較,這樣真實的聽經聞法,諸位!佛菩薩正會器重你、會加被你,世間人看起來,你好像受盡了委屈、吃虧,錯了!佛菩薩正在加被你,那一些往生極樂世界的,絕對不會是貪小便宜的人;絕對不會是一天整天傷害別人的人,佛來接引這些人,絕對不會!而這些人對淨土也不會有信心,佛接引的都是那一些肯吃虧的人、肯吃苦的人、肯受盡委屈的人、埋頭苦幹的人,佛欣賞的是這個。因為什麼?他符合佛的教義。

底下,517頁,【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者:以既蒙如來,微妙開示,不獨當機阿難得悟,是諸同聞大眾,亦多各各自知;自知即悟也。其中大眾,位有淺、深不同,悟有解、證不等,所悟為何?乃悟真心,遍滿十方,包含萬法。較之昔日,】認妄識心、妄識,【認識為心,】就是認妄識為心。【執心在身內;】不知道這個心並沒有內、外,凡所有相,都是如來藏性所顯現出來的假相。【舍妄求真文雲:『不知寂常心性。\』】寂常就是不生不滅。【不失科中雲:『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我再解釋更清楚,諸位!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皆是什麼?皆是一合相,大的一合相、小的一合相,只要一合相,一個顆粒微塵也是一合相,杯子是一合相,是不是?然後一朵花是一合相,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沒有一樣不是一合相,只是大相、小相而已,大相、小相統統是非相,統統是心性當中的真心物,妙明真心中物。【不雜科中則曰:『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不分科中又謂:『茫然不知,是義終始!』四科總標文雲:『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這一句話重點在哪裡?重點在:生滅、去來,本不可得,當體即空,生者無生,滅者不滅,去者實不去,來者亦不來,沒有生滅、去來,當體即空,全是如來藏性,就是永恆。所以,佛陀真正的得到永恆的法身慧命,就是佛;而秦始皇找錯了,秦始皇派人要去找這個不會死的仙藥、妙藥,秦始皇找錯了,佛陀找對了;秦始皇找相,那個藥丸、不死藥,認為服用某一種藥,可以讓你長生不死,不老長生,秦始皇找錯了!佛陀找對了,佛陀找心性。所以,只要有相,沒有一樣不會敗壞,只有如如不動的心性,是我們所有的依歸;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自依止是什麼?自己依靠自己的心性;法依止,依靠佛陀所講的正法;莫異依止,千萬不要依靠其他的,誰都靠不住,因為哪裡都是生滅的東西。這個就是我們的故鄉,用這個心念佛,沒有煩惱心念佛,馬上進入三昧,信、願、行具足,即心就是佛。師父已經強調過了:對心性不了悟的人,要念到一心不亂,很難!不了解佛的心性的人,對淨土法門也很難理解,講東,西就矛盾;講西,東就矛盾;講南,北不通;講北,南邊不行,東西南北講來講去都是矛盾!為什麼?相說嘛!【此皆不自知也。】

【今聞四科,全事即理,七大全相皆性,到此雲散月明,瓜熟蒂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虛空,乃依報世界之最大者。在真心中,如觀手中,所持葉物,此則觀大同小也。】為什麼?念本身並沒有大小,諸位!「觀」就是念頭,你觀大,不是那個念頭嗎?觀小,不是那個念頭嗎?大是心性的大,小是心性的小,諸位!請問你有大小嗎?師父已經講了:東邊不作東邊解,西邊不作西邊解,東方是指心性的東方,西方是指心性的西方;在這裡更強調,大是心性的大,小是心性的小,大小是相,心性並沒有大小,若悟此,萬法都是平等。【葉即貝葉,物如庵摩羅果。】

經文:【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此悟萬法唯心。妙明元心,即如來藏心。一切包括之詞,世間即情、器二世間,身心世界是也。此皆領】「領」就是依據。【上顯見科中,第四顯見不失文雲:『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這前面都講過了。【又領】就是又依據。【第八顯見不分文雲:『此見及緣】就是見以及見所緣。【(即身心世界),】這個能見的見性,及外在所緣的身心世界,【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只是你妄動,妄動就變成無明;不妄,真心就顯。【又領陰等四科,】就是陰、入、處、界四科。【皆即如來藏性,而成此悟,至此則斥破妄心,顯示真心之旨,方以極領,更不再認緣塵分別為心矣。】方以極領就是究竟處,「領」也可以當作悟。

經文:【心精遍圓,含裹十方。】

就是真心,真心的這個心精,怎麼樣?周邊圓滿,含裹十方,意思就是:一切時空盡在真心。所以,一切萬法都是佛法,為什麼?一切萬法都是真心所現的;如果沒有開悟,那一切萬法都是識心所現,識心所現就是妄,妄體空,就是真。所以,為什麼剛學佛的時候,叫做看山是山,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為什麼?這個時候就站在相的角度、識心的角度來講,剛學佛的時候,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學佛一陣子以後,了悟本體是空的,會發現法法本空,會發現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諸位!為什麼見山不是山?山本空,水也是空。悟到究竟處的時候,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為什麼?這時候真心顯現出來了,見山,是真心影現出來的山,山本來空,空就是我的真心;見水,水也是空,空就是我的真心,就是這樣。所以,學佛知道說:喔!這三段原來是講這個。

【此悟心包萬法。向者誤認妄想為真心,惑在色身之內,】身在器界當中,(【身在界中,】)【界在空中,重重含裹,遺真認妄,】遺這個真心,認這個妄心。【迷己為物,】這個字打錯了,(原誤植為己,新版已更正)不知惟心,【曾無超越;】把這個色身當作。。。妄認這個四大:這個就是我!這個「物」就是我,這個四大構成的這個色身就是我,不知道它是惟心,曾無超越。

【今者圓悟真心,惟精惟一,惟是一真法界,純一無雜,周遍圓滿,】這個一真法界就是什麼?就是絕對的真心、絕對的心性。諸位!沒有能所的境界就是絕對;有言語就有能所,有能說、所說;有相就有能所,能緣、所緣;有討論的東西,它就有能討論、所討論的。所以,一切世間的學者,不能離開能所,就不可能悟到真心。惟是一真法界,純一無雜,周遍圓滿,【故曰:心精遍圓。】

【含容萬法,包裹十方,無往而非常住真心,】「無往」是指時間,「往」用我們現在的名詞叫做一時一刻,沒有一時一刻不是我們常住真心。【無處】這個是指空間,沒有一個空間,哪裡【不是性淨明體,此則轉小成大也。乃領上七大文中,性真圓融,皆如來藏,而成此悟。以上正敘心蕩然,得無掛礙。】諸位!為什麼講「轉」?在沒有悟的時候才這樣講;悟的時候大跟小都是一樣的。大跟小一樣有什麼好處?那就是身上你只有小小的錢、少少的錢,你心還是如如不動,窮,但是,窮得很知足、很快樂,也不貪、也不偷、也不搶,沒有什麼罪過。諸位!貧窮不是什麼罪過。如果說,真正貧窮的是什麼?很有錢,仍然貪得無厭,這個人窮,他就會做出不是你有辦法想像的事情,有時候會惹上殺身之禍!一個人擁有很多的財富了,還是繼續追求,貪心不止,你的災難就會到!所以,很有錢的人,應當觀知足:我布施夠了、生活也夠了,這個日子就很好過!大悟的人沒有,我們現在很自在,師父一直在強調:我有多少錢、我有多少能力,做多少工作。

底下,518頁,最後一行,【子二敘身蕩然】

經文:【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

【此悟正報法身。】

【向者妄認四大假合,以為真身,亦復認物為己,六根各局,四支質礙,處在空界之中,不能超越;】四支質礙就是我們的雙手雙腳,處在空界當中,不能超越。【今則悟明本有法身,虛廓曠盪,】曠盪就是空曠,沒有界限。【猶若太虛,】哇!我們開採出這個佛性出來,真是好,真是好!為什麼?哇!盡虛空界、遍法界,竟然都是我們的心性,那統統是我們的財產,只要你用智慧,沒有一樣不是你的財產。【反觀父母所生血肉之身,】這一定會敗壞的、一定會爛的!【高不過七尺,】對不對?七尺還算高了,是不是?我們哪有七尺?【壽不上百年,總屬幻妄不實,】諸位!今天你活著,明天就有可能死亡,生命,它就像朝露一樣快速的,一談到唐朝,哇!唐太宗,你看,離我們一千多年了!再談到明朝明成祖,離開我們四、五百年。再來談到康熙、雍正、乾隆,你看,離我們至少二百年。再來接近我們,慈禧太后離我們。。。民初到現在一百多年,這樣子想想看,歷史人物統統是灰燼,你到底能夠想活多久?所以,想活很久的人,其實是妄想;「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個儒家講的;佛教講的也是一樣,只要你今天聽到道,明天就走,沒有遺憾的!活著,他就是一輩子,世間人追求一種東西,他就是要追求一輩子,年輕人,一個感情就要花掉他多久的時間,一個感情就好!一個欲望,男女的欲望,一個感情、一個欲望,就二件事情,這個年輕人至少要困擾二十年,困擾,他絕對超越不了的!一個感情這個絲線,拉住的絲線,這個欲望,你叫年輕人斷了男女,你開什麼玩笑啊?即是他想要修行,當他聽到佛法想要修行,就這個欲望,也必需花掉他二十年,慢慢慢慢看開了。。。所以,在座諸位很恭喜,好不容易,活到五六十歲了,這個感情跟欲望都看得開了,你看,現在正是時候;諸位再不用功,你看,五十,double一百,OK!bye-bye!別想修行了!所以,諸位!我看你們那個年齡,那個臉孔都有五、六十,真的!五、六十,這個修行正是時候了,不為感情所影響、不為欲望所影響,你看,這個時候不用功?你想想看!年輕人忙,忙的就是約會,對不對?每天我愛你、你愛我,整天都在搞這個,好不容易坐在這個地方!所以說:【猶彼十方虛空之中,風吹所起一點微塵,至渺小,極幻妄,似有似無。】我們生命就是像氣若懸絲一樣的,像風中之燭。為什麼叫風燭殘年?身體健健康康還好呢,哇!中風,你慘了!高血壓的人可要注意,中風,你慘了,看你怎麼辦?是不是?

【太虛喻法身廣大,微塵喻生身渺小。此身在法性空中,如草露風燈,雖然暫存,終非永存,故曰若存;又如幻事夢境,雖未即亡,終歸滅亡,】萬法都是敗壞之相,不管你乾到總統,乃至國家主席,乾到皇帝,什麼參謀總長,什麼首富,台灣首富,比爾蓋茨,蓋茨比爾,都一樣,到最後什麼也帶不走!所以,你會看的話,其實我們真理就在小時候小朋友就告訴你了!你看小朋友的時候,他就講出真理了,小朋友在唱的:哥哥爸爸真偉大~~然後就比個手勢:都沒有,都沒有!那個小朋友早就告訴你真理了,唱著哥哥爸爸真偉大,然後比個手勢告訴你:都沒有,都沒有,你到底在執著什麼?小朋友就告訴你永遠的真理了。你沒有看過小朋友比這樣的手勢嗎?還有六個字的,就是甩二下,什麼統統沒有,小朋友就是比划著這個手印,意思就是一樣也得不到,小朋友就是說:你到底在執著什麼?到頭來什麼都沒有!參禪學道就悟到這個,哇!快活得不得了,快活得無法言喻,睜眼、閉眼都自在,別人欺負我們,我們也一樣自在!對不對?不過若是我們欺負別人,就自在不了了,我們不能欺負別人,為什麼?諸惡莫作嘛!所以,終歸滅亡,【故曰若亡。此則轉粗為細也。】

經文:【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如湛巨海,湛藍的大海就像太平洋這樣子,冒出一個小水泡,流一浮漚,「漚」就是小水泡,這大海裡面因為空氣浮出小水泡。起滅無從,起的時候立刻就滅,滅的時候又另外一個起,六道輪迴就是這樣,起滅無從就是無根,一下子投胎天人、一下子做人、一下子變畜生給人家殺、一下下地獄、一下做餓鬼,起滅無從,悲哀啊!現在可不一樣了,認識真心以後,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哇!真是好!人人都可以成佛。

【向者誤執此身堅實,】以前不知道,沒有人告訴我們四大本空,這個色身生滅無常,不知道,沒有一個不是在執持、執著這個色身為堅實。【今悟法性身,】原來這個色身不是真的,法性身、這智慧的身,涅槃的妙性才是真的我。【如湛然澄清不動之巨(大也)海;生身如海中所流一浮漚,】我們這個色身,是本性裡面顯露出來的一剎那之間的水泡。【倏起倏滅,】這本意是說:這個倏起倏滅本來意思就是狗走得很快,引申為快速短暫。我們的生命快速短暫,這個肉體很快就會毀滅。【起無所從來,滅無所從去,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乃屬幻妄無常。此則轉實為虛也。】

【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者:此結身蕩然也。前敘開悟之文,總標身心蕩然,得無掛礙,身即法性身,】了解說空無所有,這個色身看起來認為是實,其實是虛的,不實在的。身即法性身,突然悟到真心在我們當下。身即法性身,【心即妙明心,因悟法身妙心,】所以,【故得蕩然無礙。下則先敘心蕩然。阿難與大眾,自知妙心,遍滿十方,萬法唯心,心包萬法,澈悟依報,法法全真。後敘身蕩然,因悟法身廣大,常住不滅,故反觀父母所生之身,如空中一塵,海中一漚,是以結曰:『瞭然自知\』。】喔!原來如此,這個虛幻的色身,原來是我們湛然巨大的心性影現出來的一個色身,暫時的海中的小水泡而已。【瞭然明白,纖毫不昧,親證實到,自知自信,不由他悟也。】

【獲本妙心者:即得親見,本覺妙心。本覺妙心,是本有法身,一向迷時,法身埋沒在五蘊身中;今已開悟,親見本來面目,雖然曰獲,既屬本有,】其實也沒有獲,本來就有的,就是你有沒有悟?有沒有恢復你的本有?【實非新得。】沒有佛性,我們再怎麼修也是沒有;就是有佛性,才可以去體悟,如果本來沒有,你怎麼修也沒有啊!對不對?你本性就存在,你去悟:喔!原來我的本性是存在的,我的智慧的法身是存在的。【此身常無始終,住無去來,無始無終,無去無來,則永劫不滅,故曰『常住不滅\』。此亦領前,不滅、不失、無還三科,及釋迷悶科末,清淨本心,本覺常住,會四科一一非因緣,非自然,融七大一一皆如來藏,本無生滅,諸微妙開示,而成此悟也。】

【《正脈》交光法師雲:經家於佛說之後,偈贊之前,】偈贊就是說偈頌讚嘆佛。【特詳敘此者,正以示奢摩他,】就是微密觀照。【秘奧觀體,】就是微密觀照不生不滅這個本性為本修因。所以,為什麼如來藏性;那一張大頁的,我說A+B+C等於首楞嚴大定?是什麼?第一個,你要開始要懂得微密觀照。【令行人於此著眼;蓋通前三卷工夫,全為揭露,此至妙至密之觀體也。良以眾生常流轉,權乘不究竟者,皆緣未見此體,猶如生盲故也。】意思就是眼睛看不到。【行人若能於斯所敘,心境一如,不犯思惟,】不犯思惟是什麼意思?不要妄動,如如不動就對。記得!你就記得,心空境自空,不要去除掉這個境界,你修行一定要記住這一句話:心空境自空,不要妄想說:我要把這個境界除掉!譬如說那個可恨的人一直現前,那個討厭的人一直現前,我一定要把你幹掉!你錯了,你錯了!你看這個有報導一篇,說這個老公討了二奶、小老婆,這個大娘很不滿,就派人去把她做掉,她認為神不知、鬼不覺,後來慢慢慢慢抽絲剝繭之後,被人家查到了!她心想的不一樣,她認為除掉二老婆,她這個老公會永遠疼她,她是認為:我後半輩子可以幸福的跟我老公相愛,過一輩子!結果這個動念,結果弄錯了,結果殺掉;慢慢慢慢的抽絲剝繭,人家警方就是很有辦法,檢調但為從這個血跡慢慢查,機車的車牌,到處都是監視器,然後辦案的一個區塊一個區塊,就把她逮捕起來了,大老婆涉嫌重大,唆使人家殺人,警方派人立刻抓人。到她家抓人的時候,她說:你們怎麼會知道是我做的?就全部的證據全部都擺開來!諸位!這個就是一念錯,全盤皆輸!心境一如,不犯思惟,【物物頭頭,瞭然在目,渾是妙心自體,亦不費纖毫功力,身心本來,廓周沙界;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者,未之有也。當知本惟一體,若語正因本性,即空如來藏,以一味真如,更無餘物故。若兼了因,即奢摩他秘密觀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這個都講過了。【以親見自心,非作意思惟故。若更不避彌天過犯,則西來直指,正法眼藏,即此而已。】就是叫你見性。【但彼直入無分別,此由方便分別,至此無分別處,其歸一也。】諸位!現在師父要講一個修行的關鍵,你要注意聽!修行用最快最快的,最快的修行方法,就是這四個字:直入「無分別處」,修行就是最快!就像坐噴射機,直接就可以到達佛的境地,直入無分別心,就是佛行處。你想要進入佛的領域嗎?很簡單,不困難,見一切相,總知道一切相空,單刀直入,入無分別心,就見佛:喔!原來佛是生活在這種平等心性裡面,直入無分別心,就是平等心性,就是《金剛經》講的:是法平等,無有差別。此由方便分別,至此無分別處,其歸一。

【問:此似意盡無餘,】就是說這一段已經講完了。【然奢摩他未竟,】為什麼這一大段,A大段這個奢摩他,修奢摩他定還沒有講完,講到這個克就根性開採出來,又講到七大都是如來藏性,到這個不是已經講完了嗎?沒有!【後二藏未談,彼是何意?】奢摩他,按照道理,A大段到這裡應該結束,為什麼不結束?後二藏,諸位!二藏就是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我們前面就是叫你見到空如來藏;後面講的,三如來藏統統有講,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都有談。那麼,為什麼到現在,後二藏到現在還沒有談到呢?彼是何意呢?意思就是說:奢摩他這一段應當談完了吧?可是,還沒有,後面還有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二藏還沒有談,到底是何意呢?

【答:微密觀照,此方了其密字,以體屬秘奧故也。】這一段只有叫你講見性,後面還要不壞緣起,要不然怎麼會有山河大地?你現在只悟到空如來藏。【後乃兼用,】諸位!「用」就是不空如來藏跟空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就是體;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就是相用。【盡其精細,始屬微字,宜酌分之。初承示開悟竟。】「宜」就是應當;「酌」就是斟酌;「分之」就是分開來討論。宜酌分之,應當斟酌分開來討論。

底下就是我們每天常常誦楞嚴咒的偈頌,這個楞嚴咒就是節錄這一段偈頌。

阿難贊佛,【壬二贊謝獲益(分二)】

【癸初贊謝佛法二悟獲法身今初】

經文:【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贊佛:】

【此亦經家所敘,禮謝標偈。】

【得未曾有者:向所未悟,今得妙悟,是為昔所未曾有,蓋悟有解悟、證悟之不同,位有深位、淺位之不等。如阿難但解悟而已,是以仍居初果之位,今即以所悟之理,偈贊於佛:】

經文:【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妙湛是法身;總持是報身;不動尊是應身。妙湛總持不動尊,這個「尊」字上面寫:九界之,不動九界之尊,就是佛的法身、報身、應身是九界之尊,這個是贊佛的三德。「首楞嚴王」,這個是指法;上面是佛,底下「首楞嚴王」這個是法。什麼是法?首楞嚴王是什麼意思?就是大定,佛的大定。世希有,只有佛講得出來。所以,妙湛是法身;總持是報身;不動是應身;尊是九界之尊,前面是贊佛的三德;「首楞嚴王」是法,所以,贊佛、讚嘆法,首楞嚴就是顯示大定。前面這個是贊佛三德;「首楞嚴王世希有」是贊佛的大定,就是法。

【此贊謝佛法。上句贊佛,下句上四字】下句就是「首楞嚴王世希有」,上四字就是「首楞嚴王」,是【贊法,下三字雙贊佛法。】「世希有」是贊:哎呀!世間希有的佛、希有的法!【標偈中祗標贊佛,以法是佛所證,亦為佛所說,標佛即可攝法。】

【阿難今以所悟之理,即佛所證、所說之法,乃依之而贊佛法。上句依佛所證,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密之藏,圓成法、報、應三身,贊佛三身,是謂贊佛;乃順序而贊,與諸家略有不同。】

【妙湛:贊佛法身。法身,為諸法所依之理體,在無情分中為法性,】法性是畢竟空。【在有情分中為佛性,】佛性還是畢竟空。【即眾生本有之佛性,】諸位!所以,內在的佛性畢竟空,跟法、跟外在的,叫做諸法,叫做法性,外面叫做法性,裡面叫做佛性,佛性、法性不二性。為什麼?都是畢竟空。即眾生本有之法性,【妙覺湛然,遍周法界。眾生在迷,法身埋沒於五蘊山中,我佛因中,悟此妙覺湛然之真心,即法身德。依此自性清淨法身,不生不滅,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得證離垢妙極法身,是謂成佛。經雲:『微妙淨法身,湛然映一切。』故贊曰妙湛。】

【總持:贊佛報身。報身以智慧為身,此智即般若妙智,是般若德,人人本有。佛雲:大地眾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即指般若德。眾生迷此,全智成識;我佛因中悟此,依如如智,照如如理,迴光返照,照澈心源,惑盡智圓,轉識成智,得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畢竟空,證到空性,根本智。所以,你要根本智,你就是要一定要什麼都放得下;什麼都放不下,根本智得不到,這就是自力。【成自受用報身。此智總持一切智,是為一切智之根本。依根本智,復起後得智,】後得智就是度眾生用的,這個就是有,也就是說利益眾生用的方便智,後得智。【成他受用報身。總持無量,相好莊嚴,能為眾生,作外熏之緣,故贊曰總持。】

【不動:贊佛應身。應身乃應眾生機,所示現之身,觀察眾生,應以勝應身得度者,即現勝應身;應以劣應身得度者,即現劣應身;應以樹神身得度者,即現樹神身;隨機應現,不動本際,】不動本際就是說:全部都是如來藏性在作用,雖有度眾生,其實沒有度。【普應十方,自在解脫,任運無礙,即解脫德。如佛初說《華嚴》,以大教不契於小機,由是雙垂兩相,】兩相就是報身跟應化身。【不動寂場,】就是法身,法身是不動的;為了度大根的用報身;為了度小根的,應化身,我們眾生就是用這個應化身,所以,你會看到佛的丈六金身,他就是用這個應化身。不動寂場就是法身,法身來應化,怎麼樣?用小根的,來度小根的。所能看得到的釋迦牟尼佛,【而游鹿苑,現丈六身,為五比丘說法,故贊曰不動。】不動是應身。

【此以三德三身合釋,以佛證三德成三身,故以贊之。】

諸位請翻開《表解》五五頁,中間,阿難贊佛偈——妙湛:就是法身;總持:就是報身;不動:就是應身,首楞嚴——中國話叫做「一切事究竟堅固」;「首楞嚴」在左邊。

諸位看妙湛:法身(諸法所依之體,有佛性法性之別);總持是報身(圓滿果覺之體,以智慧為身);不動:應身(有勝應劣應之分,一身不動而普應),其實三身就是一身,一身等同三身。所以,三身其實就是一身,一身就是三身,不可分別。

三德,諸位看底下,妙湛:法身——就是法身德;總持:報身——就是般若德;不動:應身——就是解脫德。三德的法身,法身德是體大;般若德是相大;解脫德叫做用大;有的人念解jie(三聲)脫德。法身德——體大——是常真實(常真實就是常住不變)。般若德——相大——通真實(周遍法界)。所以,佛到哪裡,所顯現的相都是無量之莊嚴。解脫德——用——是圓真實,(就是圓融無礙)。首楞嚴——「一切事究竟堅固」。

好!諸位看回來,523頁,此以三德三身合釋,以佛證三德成三身,故以贊之。《表解》已經解釋過了。【尊字,由佛從因克果,】五住煩惱究竟寂滅,(【五住究盡,】)【二死永亡,】分段還有變易。這個以前,五住煩惱,這個講過好幾次了。【福慧兩足,九界稱尊。為世間六凡,出世三乘,之所共尊故。】

【首楞嚴王:即阿難所請,世尊所證、所說之法。阿難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定。前請說妙奢摩他、】諸位!那一張大張的,妙奢摩他就是標A、大A,【三摩】大表格上標B,【禪那,】在那一張表格就是標C,妙奢摩他加三摩加禪那,【乃定之別名;】現在合起來,【後佛告以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這個就是大定。【即三定之總名。】所以說:奢摩他加三摩加禪那,就是首楞嚴王大定,這個意思就是說:奢摩他定、三摩的定、禪那的定,還不究竟,要什麼定才究竟?要佛的定——首楞嚴王大定,即三定之總名。【今以總名贊之。首楞嚴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佛證此究竟堅固之定,前說四科七大,一切事相之法,一一會歸如來藏性,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自性天然妙定,即首楞嚴定也。此定為定中之王,能統百千三昧。阿難聞此悟此,故以所悟之定名贊之。】

【世希有三字,雙贊佛法,難逢難遇。如《法華經》雲:『諸佛出於世,懸遠值遇難;】「懸遠」就是久遠劫,久遠劫要碰到是非常困難的!不要說碰到佛了,你就碰到今天師父在這裡講《楞嚴》,你肯坐在前面,都很難,這個因緣都很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正是佛出現在這個世間,說這個大法,楞嚴大法、究竟義,很難的!【譬如優曇花,時時乃一現。』】當然這是《法華經》,《法華經》我們也用台語講過了,這一段我們也看過。【豈非世所希有耶?】

【癸二悟獲法身】

經文:【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銷我億劫顛倒想,就是頓破前迷,剎那之間頓破前面的迷茫,不歷僧祇獲法身,就是徹見自性。為什麼?獲法身,法身就是法身自性;不歷僧祇,不必經過久遠劫,悟了就剎那之間。所以,六祖講的:悟則剎那間,迷則塵點劫。迷的話,阿僧祇劫;悟的話,就剎那之間。

【此明所獲之益。上句斷妄益,】斷妄心而受益。【下句明真益。】明真心而受益。斷妄、明真其實都受益。

【銷者銷除,億劫即無量劫,非局定數;顛倒想者,迷真認妄,執妄為真,真妄顛倒。迷心在身內,惑法在心外,身心萬法,各有自體,妄認身心為實我,萬法為實法,我、法二執顛倒重重錮蔽。】「錮蔽」就是固執不通。【將本有法身,迷不自知,則非失似失,若一旦開悟,親見本來面目,則無得為得矣!今聞如來,循循善誘,破緣影之非心,指根中之佛性,十番正示,二見翻顯,】諸位!二見就是同分妄見、別業妄見,翻過來,徹底統統是本性的東西。二見翻顯,【更會四科,】陰、入、處、界。【即妄即真,】妄心當體即空,就是真性。【復融七大,全相全性,】相妄性真。【將本有法身,和盤托出,如雲開見日,冰化為水,億劫顛倒妄想,一旦銷除矣!而此銷除之功,一由如來微妙開示,二由阿難悟明心性,如若不悟真心,安得銷除妄惑?】

【不歷僧祇獲法身者:梵語阿僧祇劫,此雲無數劫。】諸位!不必講無數劫,只要你沒有聽到佛法,不是無數劫,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那是無央數劫!沒碰到佛法,在經典裡面講,沒有辦法止息輪迴,這是佛在經典講的。除非佛出世;佛沒有出世,眾生的輪迴,造作惡業的輪迴,這種生滅意識心絕對擺脫不了,也就是沒有辦法停止輪迴的痛苦。所以,佛恩難報,因此我們今天要告訴:你今天在佛門,這樣子的犧牲、你這樣的用功、投注,值得!所以,師父常常告訴這些正信、正知正見的佛弟子,正法是可以用生命投資的;一般的投資是用金錢,一般的投注是用金錢,做世間的生意,投注就是用金錢投資,佛法不是,佛法是用生命投注的,而且絕對不會後悔!為什麼?值得啊!讓你開採法身慧命,怎麼會不好呢?能夠救度苦難的眾生,怎麼會不好呢?所以,佛在《阿含經》裡面講:散播真理者是至善,就是最了不起的善事,就是散播佛法的真理。這在《阿含經》,佛就是這樣講。為什麼?救人家的煩惱,講真理、散播真理的人,這個是最高尚的真理,最高尚的人。所以,大家要把正法弘傳出去。

此雲無數劫,【劫者劫波,乃長時分。《婆沙論》】《婆沙論》是唐玄奘翻譯的,本論乃是注釋,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毘達磨發智論》。這個印度的迦多衍尼子,這個「迦」是釋迦摩尼佛的迦;「多」是三多路的多;「衍」是「行」中間三點,我們道路的行人,中間剖開來點三點:衍;「尼」就是比丘尼的尼;「子」:兒子的子,叫做迦多衍尼子之《阿毘達磨發智論》,開發智慧叫做《發智論》。廣明法義,備列諸種異說,種種不同的說,叫諸種異說。這是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這是師父這裡的資料,再念一遍:唐玄奘翻譯的,本論《婆沙論》,本論乃注釋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毘達磨發智論》,廣明法義,備列諸種異說,為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者,這個就是《婆沙論》。【雲:『三祇修六度行,百劫種相好因,】說:三祇修六度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百劫種相好因,諸位!佛陀,你看那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的報身,尤其報身無量相好,怎麼來的?就是百劫修來的。【然後獲五分法身。』】所以,在座諸位貌相莊嚴的人,也是修很久的,尤其像佛的相、相貌,大丈夫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想:百劫種相好因。所以,你的貌相好,那絕對不是今生今世的,那是無量劫修來的。【《唯識論》雲:『地前歷一僧祇,初地至七地,滿二僧祇,】僧祇就是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前經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到七地,滿第二大阿僧祇劫;【八地至等覺,是三僧祇,然後究竟法身。』今阿難自敘,不必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已獲法身,以為致疑之端。致疑有三:一、執婆沙唯識,權乘不了之義,疑今大乘圓實之旨;】就是執著婆沙唯識,權乘不了義之義,現在懷疑大乘圓實之旨。【二、阿難希除細惑,】這個細惑就是:阿難證初果就斷見惑了,細惑是指思惑還有界外無明,這二種惑還沒有斷。阿難只有證初果,證初果就是斷見惑,那個細惑就是指思惑還有界外無明還沒有破。【早登妙覺,是未獲法身之明證;三、阿難仍居初果,至如來說定已竟,方得進位於二果,何得遽雲,不歷僧祇獲法身耶?以致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525頁,【今特詳釋:第一當究獲字;獲者得也,有悟得證得之不同。阿難煩惱障重,所知障輕,況已發大心,已求佛定,佛為重重開示,直指本有真心,以為菩提正因,此心不生滅,不動搖,即人人本具清淨法身,昔被顛倒妄想之所覆蓋,現倒想已銷,如雲開自當見日,則親見本有佛性,而雲悟獲法身者,何過?】就是講得過去,沒有什麼過錯。【第二當究權實教殊:】權教跟實教是有不同的。【權教多重事相,必假修成,實教則重性具,】就是你本性本來就具足,性具就是一定要悟,【貴在了悟。未悟之先,法身本自現成,《圓覺經》雲:『一切眾生,本成佛道,倘能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但離妄緣,即如如佛。』】諸位!修行的關鍵在哪裡?「離妄緣」,那三個字。什麼叫「離妄緣」?只要是緣起的,要放下;只要是執著的,就錯,不管你有多大修行,只要著相的,就錯,就不能離緣。說:但離妄緣,即如如佛。【豈同權漸之教,必歷僧祇,方獲法身耶?第三當究圓實教旨: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此如正脈疏,交光法師雲:按圓教教旨,則行布不礙圓融,】諸位!行布不礙圓融是什麼意思?「行布」就是次第,所有的次第,不礙當體即空,就是圓融;所有的圓融不礙次第,次第就是圓融,圓融就是次第。【故雖未及斷惑究竟,不妨全獲法身,全體即佛。如前開示,迷心於色身之中者,既名為性顛倒,至後開悟,見心於太虛之外者,豈不號為正遍知哉?正遍知,即成正覺,而獲法身矣。然則執現果,而不許阿難獲法身者,失旨之甚也。】這是站在一個圓融的角度說,顛倒悟了,就不顛倒,就是正遍知。【又圓融不礙行布,故雖全獲法身,不妨更除細惑,】就是習氣還沒斷。【更歷諸果,更成究竟寶王也。此經後雲:『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理可以頓悟,借著這個悟的力量,消除一切煩惱;但是,「事」就是習氣,習氣沒有辦法頓除,這個事相就是習氣,沒辦法頓除,因次第盡。【可為明證矣。如是則雖卻後,】「卻後」就是在後面。【更歷僧祇,】這個久遠劫。【以成究竟佛果,當亦與此不歷之前,】不歷僧祇之前,當也是跟不歷之前,【先獲法身,了不相礙也。】翻過來,526頁,【何況圓頓悟後之修,】圓教頓悟後之修,為什麼頓悟後要修?修就是把習氣修掉,你知道說這個理本身是不要貪;可是,看到好吃的,還會多吃兩口,就是習氣。你知道說色即是空,看到漂亮的,多看兩眼,你當然不會去侵犯她,多看兩眼,那就是!看到這個名牌,你不會去貪,多停留一下子,我知道我沒有能力買,也不會買、也不會貪;可是,看到名牌的,嗯!走過去,摸一摸也好,這衣服看一看,拿起來比一下,這樣也好,過過癮,這習氣難斷,習氣。底下,【念念是佛,】什麼叫做念念是佛呢?每一個念頭當體即空,就是真如,就是如來藏性,其實就是佛。【雖進斷通惑,】通,三乘共斷之叫做通惑,菩薩別斷之叫做別惑。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共同斷的惑,叫做通惑。雖進斷通惑,三乘共同斷的。【亦與權漸修者,日劫相倍。】權教就是拼了老命要修行;可是,修了好幾劫都不能成就,因為用意識心在拼。【至於住後,】住後就是初住位以後,初住位以後就大開圓解了,在這個圓教裡面,初住即破無明,見法身,初住就是見性的人,進入無分別智。【斷別惑以去,】這個別惑就是對前面通惑講的,別惑就是菩薩的微細、各別之惑,叫做別惑。以去,【一生有圓曠劫之果者矣。如是則雖謂其卻更不歷乎僧祇,亦無礙也。若更取於延促】「延」就是長;「促」就是短,時間的長短。如果說我們把它回歸一念,更取延促同時,長時間在一念,短時間仍然在剎那,這生、死一瞬間;迷、悟也是一瞬間;解脫、束縛還是一瞬間,站在這個角度來講,延促【同時之玄旨,】無量劫就是一念,這在《華嚴經》;《華嚴經》我們講過,講了差不多四十片的DVD左右,整理出來多少還不知道。若更取於延促同時,無量劫,「促」就是一念、一念間,這是《華嚴》的玄旨。【愈不可以長短拘矣。】意思就是說:看個人的志氣。諸位!有志氣的人,修行就在剎那之間;沒志氣的人修行,就懶懶散散的,今天來聽一聽,受益一點,回去放著!師父叫他念念佛,好!師父講了,念珠拿起來念兩聲佛就擱著!再來,今天《楞嚴經》帶來,再聽二句,嗯!不錯!坐著,回去又忘了,連課本都懶得帶回去,下次來,又拿錯了,就這樣懶懶散散的,他打算要修百千萬劫的,他預計要拼那個百千萬劫的。而我們不是,我們是拼這一輩子就要讓它大成就的,延促同時嘛,百千萬劫俱在一念,為什麼我們這一念不把它悟呢?為什麼要拖泥帶水呢?現在悟了不是很好嗎?是不是?就馬上受益嘛!所以說:修行還要看志氣,這個人有志氣,不在口念,貴在心行,六祖講的:般若貴乎心行,不在口念。那個般若心是在心啊,下功夫,真的無所住,心行;不在口念,嘴巴一直講:我有般若智慧,我有般若智慧!你講那個沒有用,貴在心行,不在口念。

【二贊謝獲益竟。】

好!526頁,【壬三發廣大心(分五)】

【癸初發願報恩二誓言度眾生三求除細惑四速成正覺五申述不退今初】

經文:【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這個發廣大心就是:願今得果成寶王,就是上求佛果;還度如是恆沙眾,就是下化眾生;將此深心奉塵剎,這個「此」就是智還有悲,將這個智跟悲二心,奉塵剎,就是回向法界的意思。塵剎,「塵」就是無量,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塵剎,意思就是:有像微塵這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佛弟子一定要懂得報恩,知恩,一定要報恩,既然我們這一輩子能夠聽聞到正法,這個都是佛陀無量億劫來,犧牲生命,自覺自悟,才有這樣的智慧,我們今天撿便宜,由佛陀的開示,我們很容易就進入佛的解脫的境界,是怎麼來的?這感恩佛陀,感恩佛陀!我今天說法也是用感恩的心,在感恩、在說法,因為佛太偉大了!

【阿難既已悟獲法身,自知成佛有分,故發願成佛度生,報佛開示之深恩。今字對前說,前悟獲法身,但是理法身,今欲依悟起修,冀得究竟法身,故發願自今以往,精進修持,早得菩提佛果,成就寶王。寶王即佛寶法王,於法自在也。此句乃運智,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句乃運悲,下度眾生以利他。還字即表示不但自利,還要利他,度脫如是,恆河沙數之眾生。】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者:此字指上智悲二心,將此深心四字,雙運二心,】雙運智跟悲二心,【而束為深心。】「束」就是把它合起來,就是智心加悲心,合起來講叫做深心的意思,而束為深心就是把它合起來解釋,叫做深心。意思就是:「深心」是一個名詞,但是,它包括了智還有悲,就是這個意思。527頁,【願將此深心,回奉十方,微塵剎土,諸佛眾生,於佛則常隨受學,以求慧足;】求這個智慧。【於生則廣行濟度,以求福足,莊嚴成佛國土,是則名為報答我佛,】諸位!這輩子你要二種求:一個要求慧,一個你要求福。所以說:只要你碰到有因緣,善事的要去做,如果你有因緣在道場裡面;是正法的,邪教的道場,那個不在此內,是真正堪為你種福田的正法的道場,那麼,來這裡領一個工作,那個可好,這個福報可大!因為它是正法。乃至於洗一個碗、掃個廁所,都不得了!因為他護持正法,修福,不用錢,來這裡掃掃廁所,把廁所弄通了;來這裡廚房,法會幫幫忙,端個菜,也不得了,因為它是正法的道場。那麼,求慧的話,那就一堂課都不能缺席,除非說因為工作的關係,沒有辦法分身,要不然的話,他每堂課都到!是不是?我在想說那個每堂課都到的,要不要發一張證書給他?勉勵一下,後面蓋「釋慧律」,讚嘆你!哇!全勤獎!這個可以設計一下,全勤,每一堂課都到的,不生病的、沒有倒下去的、沒有請假的,從頭*到尾的,*是堅持的意思,這個要讚嘆一下,發一張證書。底下,以求慧足;於生則廣行濟度,以求福足,能夠幫助眾生的,你就要去做。莊嚴成佛國土,是則名為報答我佛,【微妙開示之深恩也。】

講到這個,我必需講一個感應,我這一輩子,有一次這個比丘來拜訪師父,他們就是講到說:這個經典裡面講:虛空當中會出聲音來讚嘆《楞嚴經》,師父啊!您有什麼感應嗎?我說:我是沒什麼感應,很多人都有感應。我說:我有的感應,虛空當中聽到聲音只有一次。有一次,爸爸死亡,要回台北,回台北之前就這樣,也不是睡覺,就是躺下來還沒睡覺,半睡半醒之間,還沒有睡著,絕對不是在作夢,耳朵裡面就有人跟你講話,護法龍天在講話,就說:慧律法師啊!您今生今世做的功德很大很大,您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四歲!哇!這怎麼得了?我聽了之後一點也不會高興。你看喔,那個還不是醒過來,根本就沒有睡覺,那個耳朵講得多清楚啊!說可能我們這一輩子發大心,堅持弘揚正法、推廣正法,犧牲小我,來完成無量無邊眾生的法身慧命,是有這樣的心,也是這樣子做,我們也沒有說求感應,因為我們早就了達空性的思想,怎麼會去求這個感應?不會的!來這個耳朵,哇!講得很清楚,這一輩子只有虛空當中講出這個聲音,就是聽到那一次,而且絕對不是作夢,護法龍天來告訴你的。所以,這個感應,不是讚嘆我自己,就是說拿這個來鼓勵大家,來鼓勵大家,佛菩薩是從來沒有遺棄任何眾生的,只要你真的發心,那個佛心、眾生心就相契相應的時候,都不得了!所以,講堂裡面的那些法師默默的在做,我真的很讚嘆,真的很讚嘆,真正默默在做的那些,其實不用講,臉都看得出來,真的!就是從來就腳踏實地的,也不偷懶的,真的是善良又老實,真的是默默的在做,連師父都看得出來,師父的私下內心裏面讚嘆他,誰,我很清楚!

【此偈兩句,亦即四弘誓願:首句佛道無上誓願成,兼攝煩惱無盡誓願斷,以斷盡煩惱,方證菩提故;次句眾生無邊誓願度,兼攝法門無量誓願學,以必達法門,方能度生故。】

527頁,中間,【癸二誓度眾生】

經文:【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伏請世尊為證明,就是請佛加被。五濁惡世誓先入,就是成就大願,一定要想成就眾生。

這眾生可不一樣,眾生要稍微改一下,眾生是:五欲樂境誓先入,只要是享樂的,他絕對跑第一的,不會的!我們每天念的,對不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世間念的,那個黑道的,那不是這樣念的:諸惡皆作,眾善不行;當然,黑道的也有人做著善事,是默默的做,也有!這個黑道有二種:一種是白道裡面的黑道;一種是黑道裡面的白道,有二種。白道裡面的黑道就是他官當得很大,他權力也很大,可是,他乾盡壞事,這個就是利用他的權力乾盡壞事,叫做白道裡面的黑道,可是,大家又拿他沒辦法。一種是黑道裡面的白道,看起來窮凶極惡,也有一些非法;可是,很奇怪,他很肯幫助那些育幼院、孤兒院、養老院,他看到可憐的人,就真的會幫助他,他雖然從這個賭場裡面抽一些錢;但是,他私下卻幫助那些弱勢團體,也有,這個不能講沒有,所以,這個就是黑道裡面的白道;還真的每一個人統統有「道」呢,真的!這個很難講的。

如一眾生未成佛,就是眾生不盡,終不於此取泥洹,就是誓不成佛,這個願可不得了!

【前偈發願度生,是果後自覺已圓,然後覺他;此偈五濁誓入,是果前】果前就是成就佛果前,果後就是成佛以後叫做果後。是不是?那麼,這個果前就是未成佛之前,【自未得度,先度人也。以願重力微,】所以,【故俯伏啟請世尊,為作證明,實求慈光加被,令得不退,滿斯弘願。】

【五濁惡世誓先入者:此急於救苦也。五濁:一劫濁:梵語劫波,此雲時分,劫濁無別體,即下四濁交湊,】所以,劫濁是以底下四濁來講的,以底下四濁交湊,【是其相也。時當減劫,人壽減至二萬歲,眾生具下四濁,即名劫濁。】

【二見濁:五利使為體,】這個「使」,其實就是類似侍者在旁邊,老是。。。你的影子就是侍者。所以,以前的這些皇帝旁邊的太監,他常講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是皇上的影子!這個人,皇帝走到哪裡,他就跟著在哪裡,可是,太監沒有權力啊,「我們是皇上的影子」,就是太監。那麼,這個「使」,就是等同侍奉在旁邊,你只要有這五利使: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那你的苦惱跑不掉的!【諸見熾盛,】「見」就是分別心,後天的分別心。所以,所謂見惑是什麼意思?見道所斷之惑,見四諦理,斷後天分別心的惑,叫做見惑。那麼思惑呢?思惑是斷習氣。所以,見惑斷後天的分別心;思惑是斷先天、與生俱來的習氣,叫做思惑。說:諸見熾盛,【即其相也。五利使者,五種妄見,能使眾生,造作諸業,能使眾生,趣入生死,故名為使,而幾微迅速,】「幾微」就是非常。【非比五鈍使,故名為利。】五鈍使是後面:貪、嗔、痴、慢、疑;五利使就是速度快,速度快叫做利,很快!【一者身見:】二十四個小時統統執著這個色身,無一時一刻沒有我執。【執身為我,】世間人,全世界都這樣!【而起我身之見,妄生貪愛。不悟四大假合,總屬無常。】【二者邊見:執有執空,】不是執有就是執空,叫做邊見。【而起二邊之見,一味偏執,不悟見解既偏,失乎中道。】【三者戒取:】這個戒取見,意思就是:持戒而執著自己持戒,就是戒取見,認為自己持戒很有修行。外道有外道的持戒,佛教有佛教的持戒;但是,著於持戒,統統叫做戒取見。【非因計因,而起我能持戒之見,修諸苦行,不悟蒸沙作飯,】蒸沙作飯,重點在哪裡?重點:沙非飯因,沙不是飯的因,意思就是:妄心、妄識不是成佛的因。【塵劫難成。】【四者見取:】看什麼都執以為自己是最殊勝的,叫做見取見。見著,認為自己,取著,我們現在所講的叫做自負。非因計因,不一樣,他是持戒,自己認為很有持戒,這是戒取見;見取見是指見解,說:我這個見解是最殊勝的!【非果計果,而起自負所見之見,】自負就是認同、狂妄。【未證言證,不悟有漏界中,終非究竟。】【五者邪見:撥無因果,而起邪外斷常之見,】邪外斷見和常見,斷見就是:人死後什麼都空,叫做斷見,「沒有輪迴,佛法是騙人的」,這個叫做斷見。常見就是:人死了以後,下輩子還是做人,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叫做常見,常常做人;那誰做豬呢?嗯?這個常見就很可怕了!不曉得這是依業力而分配的,不是你想做人就可以做人的,做人要守五戒,要有人的這個規格啊:最基本的五戒。而起邪外——邪見還有外道之見:斷常二見,【墮豁達空,】豁達空就是沒有因果的頑空:你也不用做太多善事啦,沒什麼因果!做壞事也不怕了,殺人、放火沒什麼因果:那都是騙人的,那是佛講的啦,我們不信佛的!那你拿他沒辦法了!【不悟雜毒入心,自誤誤人。】【此五種妄見,昏昧汩沒,渾濁自性,故名見濁。】

【三煩惱濁:五鈍使為體,三災感召,即其相也。】三災就是火災、水災、風災,是三災,即其相也。【五鈍者,五種妄心,能使眾生,造諸惡業,能使眾生,趣入生死,故亦名使,比前五利,稍為鈍滯,故名為鈍。】哪幾種心會讓你煩惱?【一者貪心:】你記得!佛陀說:無貪即清涼,這一句你體會得出來嗎?不貪心的人內心就清涼,不該自己有的東西,一毛錢都絕對不拿;當然不能加一句說:要拿就拿多一點!這是不可以這樣加的,自己加。,不是自己的東西,一毛錢都不拿;後面那一句不能加下去!【於順情境上,起諸貪愛。二者嗔心:】這個修行人要不得!【於違情境上,起諸嗔恨。】嗔恨心,那就是修行的大障礙,而且是地獄因。【三者痴心:於中庸境上,非違非順,】也不是違境,也不是順境。【起諸痴迷,不能覺察。】【四者慢心:於諸眾生,心起驕慢,不能謙遜。】【五者疑心:於諸善法,心起疑貳,】疑貳,這個「貳」就是疑,貳心,我們常常:貳心,貳心,就是不專一,「疑貳」就是不專;我們說一心叫做專心,它這個「疑貳」就是懷疑。【不能決擇,此五種妄心,煩動惱亂,渾濁自性,故名煩惱濁。】

【四眾生濁:攬五陰】色、受、想、行、識。【見慢為體,惡名穢稱,即其相也。眾生積聚五陰為身,】不知道不淨、苦、空、無常、無我。【故曰攬五陰。外身四大假合,屬色陰;內心前五識,領受五塵境界,為受陰,雖諸識皆有受,惟五識受力偏強,故以屬之;六識想像前塵,落卸影子,即想陰;雖諸識皆有想,惟六識想力最勝,故以屬之;七識恆審思量,念念相續,如急流水,遷流不息,即行陰,】這我們在前面都講過了。【雖諸識皆有思,惟七識思力偏重,故以屬之。】所以,在這裡就很清楚,識是以強大的功能方便分類,這一句你要特別重視它。所謂識,所謂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是以識的功能強、弱來分別,前五識指緣外境最強;第六識以分別心最強;第七意識以恆審思量是為最強;第八識以含藏種子的力道最強,所以,識以功能——識的強、弱方便分類。其實第六意識分別,當然含有執著;第七意識的執著,當然也含有分別;第八意識當然也有執著、也有分別;可是,就必需以識的強、弱,來分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還有前五識,用功能來分。【有以中間三陰,】三陰,前面就是講了色、受、想、行、識,三陰就是指【配受、想、思三心所,】色受想行識,中間這受、想、思三心所,【尚有四十八心所,收攝未盡,今以四陰,分屬八識,】我們前面,受、想、行、識,這個行陰就是思陰;在這裡分配就是這樣子,配受陰、想陰、思陰,受陰就是前五識;想陰就是第六意識;思陰就是第七意識,就是這樣配三心所。尚有四十八心所,收攝未盡,今以四陰,分屬八識,【則心王心所,攝無不盡,心所即攝諸識中矣。】是攝在諸識中。【八識執持】這第八意識執持。【息、】就是呼吸。【暖、】就是溫度。【壽】就是壽命,暖壽。這【三,一期住世,識在身中,乃有暖氣,壽命未盡,識若離身,便生冷觸,壽命斷絕;執持此身,不至散壞者,即識陰,是謂攬五陰。見慢果報者,見是橫計主宰,為見我,慢是俱生主宰,為慢我;前世所作業因,今世所受果報,以為其體。】而以前就是說,慢心,最容易投胎的就是畜生,還有外道的家庭,真正佛道是謙卑的。【惡名穢稱者,眾生之名,鄙惡下賤,色心劣穢,生死輪迴,備嬰眾苦,故名眾生濁。】「嬰」就是纏繞,統統被纏住了、繞住了,纏繞住。

【五命濁:色心連持為體,催年減壽,即其相也。色即地、水、火、風之色法,心即見、聞、覺、知之心法。人生攬地、水、火、風四大為身,四大本無知之物,因有八識見分,】這個見精,【旋令覺知,見分本一精之體,因四大色法,壅令留礙,元依一精明,分作六和合。色、心連屬,執持不散,是為命根,】我們這個命根就是色跟心。【故以為體。催年減壽者,以人生上壽,】上壽就是最長,【不過百年,修短無定,】「修」就是長,長短不一定。【生死不測,】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生死是不一定的。【故云命濁:】什麼時候要死不知道,而且是天天有人死!【是為五濁之世。人壽從二萬歲,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一百歲時,】諸位!在這裡要特別注意,佛經講的:人壽從二萬歲,每過一百年減一歲,要活看,不能死看,這個是計算時間用的方便,每一百年減一歲。。。諸位!如果你佛經死看,你會解不通,什麼時候人壽有二萬歲呢?啊?從有地球創建到今天,五十億年到六十億年,沒有一種物種生命是二萬歲的,動物、植物都一樣。你知道嗎?現在世界上最長命的是什麼?世界上最長壽的是樹木,世界上還存有一棵樹,四千年,也就是佛陀降生前一千五百年前,這一棵樹就成長了,現在還活的,四千年!全世界最長的樹的壽命,四千年,到現在還活著!人壽這個二萬歲,在科學的角度是沒辦法解釋的;而出家人講到這個地方,尤其是大乘佛教徒的,人家一問就啞口無言,不知道怎麼解釋,所以,我認為,佛經是不可能不符合科學的,所以,這一句話是:人壽從二萬歲,每過一百年減一歲,過十年(減十歲)就是等於一千年的意思;人壽減了一百年,就等於過了一萬年;要這樣活用,佛經是活的!為什麼?如果說人壽有二萬歲,還有四萬歲,佛經講的四萬歲,還有六萬歲、還有八萬歲,諸位!這個時候絕對不是地球。如果說彌勒下生,說人壽八萬歲,諸位!這個絕對不是地球。為什麼?這地球到今天的所有物種,中國人講的彭祖,頂多才八百歲,這個人壽怎麼二萬歲?還有二萬歲,還有增至四萬,還有六萬歲、還有八萬歲的,佛經裡面講的。好!師父還是認為,這個是計算年的時間的一個方式,除非地球改變,破壞再重新組合,為什麼?這個地球是這樣,太陽是這樣子,(師父以左拳擬為太陽)如果我們地球自轉一圈叫做一天(師父以右拳擬為地球,右拳作自轉一圈動作);地球繞太陽轉一圈是一年(右拳繞左拳一圈)。對不對?除非是另外一個星球,譬如說距離地球很遙遠的地方、距離太陽很遙遠的地方,你地球繞一圈,繞一圈一年,一年、二年、三年(右拳繞左拳)。。。繞了十二年、三十年、五十年,繞了五十年,人壽已經五十歲了,這個離太陽很遙遠的地方,它才繞一圈,你地球已經轉五十圈了,它還在繞。。。它那一歲等於我們這裡五十歲,除非那種星球,要不然人壽不可能二萬歲的,開什麼玩笑?從地球上到現在,創建到現在,所有的物種:動物、植物、鳥類、爬蟲類、人類、哺乳類、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絕對沒有這樣子二萬歲的!海生動物、陸上動物、天空飛的、路上走的、海中游的,科學家盡其所能,到今天為止,只有海龜最長,目前看到的,海龜!海龜的壽命,最多發現的二百歲到三百歲左右,還沒死的,上面有刻的,二百年,海龜,現在發現最多的!你說彭祖八百歲,你相信嗎?有這樣的人嗎?活八百歲?是不是?聽一聽就好,參考一下,我們也不要否定他,就聽一聽就好。那你說哪一種物種時間最長?大象?大象跟人類差不多,大象的壽命八十歲,跟人差不多,最多的年齡。那狗就很快了,狗差不多十二年,十二歲。所以,狗一歲、二歲就可以結婚了,因為十二年這個狗就會死掉,最多活不過二十年,一條狗!所以,這個壽命長短,到目前為止,二萬歲目前不太可能。所以因此,把佛經用活的來看,說這是計算時間,不要講說人真的有到二萬歲,現在就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意思就是:經過很久的演化,長時間至今,人壽只要接近百歲內的,這個來解釋才有通,否則這人壽二萬歲是絕對講不通的,植物都沒有這麼長。佛法如果不符合科學,就變成神話,神話講多了,沒有人要相信。所以,佛經很多的地方,尤其是大乘佛教,一講到某一個地方,無解,解不開來;解不開,小乘就批評你大乘非佛說。其實大乘是佛的究竟說;但是,因為夾雜了很多的神通跟神話,讓人家看起來不太可能;說佛陀從這裡生,右脅而生,那誰會成佛啊?對不對?

所以,達摩大師講了一句話,說:講成佛三大阿僧祇劫,此是自誤誤人,成佛在一念之間!達摩大師講的,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是誤人啊,這樣誰要修行?因為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達摩大師講:三大阿僧祇劫是指你有貪心就算一劫;你有嗔恨心,就算要經過二大阿僧祇劫;你有愚痴的心,沒有智慧,你就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表法的。所以,達摩大師說:這樣人家肯修行,一念之間就可以成佛,無貪、無嗔、無痴,就見性、就成佛,這樣快啊!你講三大阿僧祇劫,那誰修啊?哇!這個。。。阿彌陀佛!所以,你看,見性的大師講的,跟平常漸教講的,那根本就是天壤之別!所以,講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達摩大師說:此是自誤,也是誤人,沒有具佛的正見。好!漸教的都是這樣講,頓悟的就一念之間,所以,大家成佛是絕對有可能的!

減至一百歲,諸位看,要活看,不要死看,人壽從二萬歲,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一百歲時,【五濁熾盛,】你只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這只是計算時間,經過久遠的演化,人壽只要大概一百歲左右,這樣看,佛經就活的;你要死看,你會很慘!五濁熾盛,【其苦轉劇,名為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我佛於此時候,出現於世。阿難亦誓願,先入濁世度生,欲步本師之後塵也。】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者:此廣大心,與常時心也。誓願度盡眾生,如地藏菩薩,願行堅強,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無二無別。取泥洹即取證涅槃,泥洹亦翻滅度,乃梵音楚夏之別。】梵音是印度音,楚夏就是中國。【不取有二:一、不取二乘獨得涅槃;二、不取諸佛究竟涅槃。】就是無住涅槃了。【即眾生度盡,我願方盡,亦即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也。】哇!這個發的這個願,跟地藏王菩薩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喔!這個阿難不得了,這個可不是普通人!說:慧律法師,您發什麼願?我發願早日成佛才快活!對不對?

【癸三求除細惑】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大雄大力大慈悲,就是仰求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就是更加詳審。

【上句贊佛德,下句求斷惑。佛克備二嚴,】就是具足福慧二嚴。【具足萬德,此略舉而贊。以佛具智德,能破微細深惑,稱大雄;能拔無明深根稱大力;能與眾生究竟之樂,稱大慈;能拔眾生生死之苦,稱大悲。是以希求我佛,更為審除微細惑,此惑有二分別;一、界內思惑;二、界外無明。思惑是煩惱障】就是我執。【細分,】煩惱障就是我執。無明是法執的所知障的細分,【無明是所知障細分,阿難雖悟獲法身,而此二惑俱在,】就是思惑,界內的思惑、界外的無明都在,界外就是三界外,界內就是三界內,三界內的思惑,界外就是三界外的無明。而此二惑俱在,【故欲加功用行,求佛更為開示審除。第四卷佛答滿慈,兼示阿難,即審除也。阿難悟後請修,至第八卷結經畢,方斷根中,積生無始虛習。】諸位!積生就是累劫,無始虛習,虛妄的習氣,習氣不實在,習氣是習慣性所培養的,這個是很可怕的!所以,諸位!你的身口意要保持清淨,不要讓它惡的東西變成一種習慣性。譬如說:口不要讓說謊變成習慣,這樣不好,雖然是一種圓滿,也不可以,常常說謊,這個不可以的!不要讓你的生氣變成一種惡劣的習氣,變成習氣習慣了,不好!或者是不滿,或者是傲慢,這個都不可以變成習氣。所以,學佛的佛弟子,應當身口意完全清淨,要把習氣除掉。【文雲:『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什麼叫做修心?就是思惑所修叫做修心,見所修叫做見惑,見道所修的叫做見惑。什麼叫思惑?修道所斷的惑叫做思惑。諸位!見惑跟思惑,都跟四諦:苦、集、滅、道都是相關的,見惑底下的苦、集、滅、道,還有思惑的苦、集、滅、道,思惑有欲界還有色界的思惑,跟苦集滅道一起談的。所以,什麼叫見惑?見四諦理之道,叫做見道,這個見道就是見四諦之理,所斷的惑,這個叫做斷惑;而思惑就是斷習氣,就是修惑,修道所斷的惑叫做思惑。六品微細煩惱,【進位於二果,】後面會談到。【尚有七十五品未斷,何況生、住、異、滅,分劑頭數。』】分劑頭數,這個後面686頁,還有688頁都有談到。【界外無明,是微而又微,細而又細也。】其實是很難斷除的!

今天大家辛苦一點,把你們發的資料拿出來,《楞嚴經講義》530頁補充資料,我們不用太長的時間,因為見思惑,師父在《俱舍》、《唯識》還有這個《百法》都有講過,所以,我們就是瀏覽一遍,讓大家知道說。。。因為後面也講到見思惑,因為它出現好幾次,如果不喚醒大家的記憶,大家早就忘光了;是喚醒大家的記憶,所以,這個從佛光大辭典節錄出來,我們簡單瀏覽一遍、看一下。

諸位看,見所斷,看中文就好,於見道所斷者之意。又作見道所斷,叫做見斷。見斷,與修所斷(修所斷就是斷思惑)、非所斷;這個非所斷,大家看不懂,非斷見惑,也非斷思惑,就是無所斷,就是四果阿羅漢的境界叫做非所斷,非所斷就是無所斷,沒有東西可以斷,這個叫做非所斷。這個名相一般看不懂,四果阿羅漢的境界叫做非所斷,並稱為三斷。

好!諸位看左邊,見法,(一)阿含經典有兩類見法,

(1)與「現法」同義,以及現在世之意。《雜阿含經》卷六:「出家學道,增加精進,修諸梵行,見法自知作證。」什麼叫做見法自知作證?就是自悟自知,自己知道,很清楚!

(2)指知見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雜阿含經》卷十:「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二);修行密宗的人要特別注意,喜歡持咒、修行密宗的人,這一段一定要清楚。指密教行者對於所願成就之相,住於無染無著清淨真實之心,諦觀實相,並善能通達其實義。大日經;就是毗盧遮那佛,密教翻譯成大日如來。《大日經》卷三悉地出現品;「悉地」就是一切成就,叫做悉地出現品。「爾時,金剛手白佛言:『世尊,惟願復說此正等覺句、悉地成就句,諸見此法善男子、善女人等,心得歡喜,受安樂住,不害法界。』」所以,修行人要有不害的心,因為所以眾生都是同一個本體。蓋行者雖口誦真言,修真言行,然心中了知,此真言雖從緣起,而實無作,諸位!這個才是真正修密宗的人,嘴巴雖然念咒,修的是三密相應,修真言行,然心中非常清楚,此真言雖從緣起,而實無作。其實所有的大手印就是無印,所有的本尊顯現,其實就是自己的心性顯現,沒有妄念,唯有本尊,本尊顯現,其實就是你的心性。從本以來本是法界,無生無滅,非淨非染,法體如是,但以方便而自淨其心,密宗叫你觀想,其實就是叫你清淨心。諸位!密宗很迷人;但是,對顯教如來藏性不懂,就很迷惑,就會很迷惑!當我們今天開採如來藏性出來,我們念佛就是如來藏性;我們今天修安樂妙寶,所有的咒語,統統心性顯露出來的。為什麼顯教要通達?這樣才有辦法把密宗修好。師父已經重複強調二次:絕對不是念幾聲佛、持幾句咒就叫做修行,這個對佛教的認知度太膚淺了!唯有對自己的本性徹悟,才知道念佛是什麼、持咒是什麼、密宗是什麼、八大宗派是什麼,因為見性,萬法回歸心性,心性展出萬法,與佛完全一致。八大宗派,包括小乘、大乘、藏教的,南傳、北傳、藏傳,諸位!哪一傳不是佛性?任何一宗不是佛的心性流露出來,要不然是什麼流露出來的?這樣你就知道,顯密、大小乘,其實究竟處都是要成佛,只是認知度不太一樣,只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樣,依據的經典也不一樣,究竟處統統是成佛!

底下再看下去,說:此真言雖從緣起,而實無作,從本以來本是法界,無生無滅,非淨非染,法體如是,但以方便而自淨其心;又了知真言之體即同於法界,亦同於大空,自然能得無相三昧。依次修學而通達種種法門與世間、出世間事乃同一法界,不可分析使成別體,不可以的,即能得悉地見法成就。諸位!密法愈必需融入如來藏性,否則就不叫做密宗。深得法喜,住安樂行,現法樂住。以其與法界無二無別,也無增減,故無妨礙。所以,因此我們曉得,有某些根器是需好好的修密宗,密宗最後的成就,仍然是如來,就是成佛。

諸位看page1中間,倒數第五行,見思惑,因為在這個《楞嚴經》的註解,出現了好幾次的見思惑,我想喚起大家的記憶,所以,再把資料弄得更齊全一點。

見思惑,見惑與思惑之並稱,三惑之一。三惑,這是天台宗講的: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這是三惑之一。塵沙,就是我們菩薩的煩惱的惑就像塵沙一樣,最後斷了這個生相的根本無明,這是天台宗對惑的判別。底下說:三惑之一,略稱見思。即迷於界內事、理之見惑與修惑。諸位!這個事跟理,事就是所謂先天的習性,雖然知道這個理;但是,事上的習性難斷。所以,悟理容易斷事難,悟到這個道理很容易的、不困難的,只要教一教,他就知道四大本空,五陰無我;但是,真正要做到,包括事相要去做、要去實踐,就會很辛苦!理之見惑與修惑。見修二惑為三界分段生死之因,天台一家將此二惑並稱為見思。其中,迷於界內之理者,稱為見惑,也就是後天的惑,後天因為邪師邪見教導,或者是知識的領域,這個統統叫做後天的。這個見惑最主要是迷於理,就是對這個道理不懂。換句話說:在解門上很差,悟性很差,不知道說我們每天執著的這個身體,還誤認為這個是實在的;稍微懂一點佛學的就知道,這個色身有一天是會敗壞的,因為它是四大所構成的,不是實在的,稍微聽聽佛法就會知道說,這個身見是不存在的,這個叫做見惑。

底下說:迷於界內之事者,稱為思惑。雖然你道理知道,身見沒有;但是,這個貪嗔痴好難,好難!不貪愛這個世間還挺困難的,這個稱為思惑。思惑簡單講,就叫做與生俱來的惑,叫做思惑,與生俱來的。藏、通二教至極果,別教到第七住,就是七住菩薩,圓教至第七信時盡斷之。這個我們在天台宗的《教觀綱宗》就講得很清楚。天台的四教儀謂,見思惑有見修、四住、染污無知、取相惑、枝末無明、通惑、界內惑等七種異名。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見思惑也可以叫做見修,或者叫做四住煩惱;或者叫做染污無知;見思惑又叫做取相惑;見思惑又叫做枝末無明,當然是對根本無明來講的;見思惑又叫做通惑,這是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共同所斷的;見思惑又稱為界內惑,就是三界內之惑,因為見思無明會感得三界內的輪迴,分段生死,所以稱為界內惑。界內惑等七種異名。其中,見思乃稱見道所斷之見惑與修道所斷之修惑,所以稱為見修。那麼,剛剛講的:什麼叫做四住煩惱呢?這個是五住惑來講的。

五住煩惱,複習一下,五住煩惱又叫做五住地惑,一、叫做見一處地,就是見一處住地,這個身見等等三界之見惑,這是入道的時候同時斷,叫做見一處住地。第二、叫做欲愛住地,也就是所謂欲界的煩惱,因為貪著於外面的五欲六塵,而引起的煩惱,叫做欲愛住地,這個「愛」就是指貪的意思。第三、叫做色愛住地,色界的修法有他的煩惱,舍掉了欲界的五欲六塵;但是,卻執著有自己在修行的這個色身,所以,這個色愛住地,仍然著一個色身,叫做色愛住地。第四個叫做有愛住地,有沒有的有,那個叫做無色界的煩惱,是舍色界的貪,舍下面的二界的貪,但是還愛著己身的煩惱,叫做有愛住地。第五叫做無明住地,就是三界一切的無明,無明叫做痴暗,這個痴暗的心,它的體性是無慧明,沒有智慧、沒有光明的。世間人,你去問他:你有沒有智慧?他一定講他自己很有智慧!你有沒有光明?他一定講他很聰明;可是,這個跟佛法扯不相干,佛教的智慧是解脫,不是世間的小聰明,完全不同於出世間的佛法。這個無明其實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這個五住煩惱又稱為五住地惑,再念一遍:一、見一處住地;二、欲愛住地;三、色愛住地;四、有愛住地;這個叫做三界內的四住地,最後一個叫做無明住地,就是界外的。

好!再翻開來,這個念過了以後,看,再看一下,天台四教儀謂,見思惑有見修之名、四住惑之名、染污無知之名、取相惑,取相惑就是見思惑;見思惑又稱為枝末無明;又叫做通惑;又叫界內惑等七種異名。其中,見思乃稱見道所斷之見惑。。。諸位!見道,這個「道」是指四諦之正道。換句話說:見思惑跟四諦息息相關,見思惑就是觀照四諦,三界的,欲界的四諦、色界的四諦、無色界的四諦,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