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解六結,越三空。 第八  


大佛頂首楞嚴經

圓瑛法匯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第10套

講題: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日期:2009.7.12-2011.10.02

片數:共8片(本片為第8片)

編碼:100【DVD簡體版】

(師父與眾相互合十問訊)請坐下。

《楞嚴經義貫》,1032頁,

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請翻《開義貫》,1032頁,這一段是講交蘆中性,空有俱非,解因次第,六解一亡,1032頁。

在這個《楞嚴經義貫》,要是有一點艱澀的人,那麼,就再給一次的機會。許多初學佛法,或者是文學程度不夠的人,都說這一本《義貫》白話,他們很受用!那麼,只要眾生受用,我們都不放棄任何一位眾生。所以,我們這個白話文,雖然簡單的瀏覽一遍,也給我們非常深的印象,同時也彌補我們《講義》裡面不足的資料。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注釋】

「真性有為空」:真如自性所現之有為法,其根元為是空。

「無為無起滅」:無為法本來就沒有起滅,以無為法是不生不滅的境界;又,以無為法是依有為法而有故:有為法既然是緣生如幻,而無為法又是依有為而說的,所以知道無為法實不生。

所以,真正的無為法,是心契入畢竟空,如如不動,沒有能所,還不能著一個有為、不可以立一個無為,統統不行,叫做真無為。

「言妄顯諸真」:之所以說有為諸法是虛妄者,是為了突顯無為法之真。

譬如說:你為什麼是男人?因為他不是女人。你為什麼是女人?因為她不是男人。所以,講女,為了襯托男;講男,又為了襯托女,這個都是一種名相。那麼契入了真無為的解脫真實境,就沒有妄和真的東西,統統沒有!

所以,「妄真同二妄」:若說實有妄與真,則妄與真二者,統統叫做虛妄的。

「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真性是絕待,猶非可說是真,或者是非真,如何還有能見之根,以及所見之塵?

「中間無實性」:既然內根、外塵皆不可得,所以在根塵相接、中間所產生的識,就更加無實體性可得。

就像昨天師父用這個拍手來表達,左手是六根,我的右手就像六塵,一拍,產生聲音,這個聲音表示識心分別。那麼,很明顯的,六根是依他起,六塵也是依他起。而六識心呢?仍然是借著根跟塵產生的,也是依他起。一拍,產生一個聲音,就比喻說識心分別的一念,繼續拍,就繼續有念頭。簡單講:根塵的念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那麼,根塵從來沒有停止,簡單講:就是從來不了解真,不了悟真實性的東西。

「結解同所因」:「結解」,結縛與解脫。「所因」,就是所依。凡夫之所結所縛、跟聖人之得解脫諸縛,同是依於六根。

現在就是會不會用功?打結也是根跟塵所產生的問題;解開來也是根跟塵徹底的放下。簡單講:萬法回歸當下,就看你有沒有智慧?所以,我們從無量劫來,被捆綁得死死的,正因為我們沒有聽到佛法。說佛法很難,也對;但是悟了,說佛法很簡單,也對,因為悟了就沒有什麼難跟易了。所以,這一輩子的解脫,就看大家給不給一次機會?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交」,就是交蘆。你觀察交蘆中之性,則知空與有二者是都不對的。如果說有,那麼中空沒有實體;如果說空,但是不能壞相,則蘆相宛然而有。

所以,佛法就是要合乎理,也要合乎事相,合乎事相。

譬如說師父要上來講經,我一定先整容(整理儀容),再來,一定洗澡沐浴,我重法,表示對佛陀的正法一個恭敬,我先沐浴。所以,雖然悟到諸法不可得,沒有能所;但是,做起事情來,發自內心對佛的恭敬,因為這個《楞嚴經》是佛陀所說,那麼,我又是一個弘法者、說法者,理當至誠恭敬的祈求佛陀加被我,好好的把《楞嚴經》完成!所以,我每一次講經,一定統統是沐浴,不會沒有沐浴就上台,這個就是我們對自己的期許。

若言其空,則蘆相宛然而有。簡單講:佛、法、僧三寶,這三寶的相是不可以壞的,理不可得,事不能壞。所以知道空與有俱說不得。(交蘆用以比喻根與塵相依。)所以師父已經重複的用拍手來解釋,根塵相依,中間所產生的識心分別,是剎那生剎那滅。

所以說:識心分別,是浮現在如來藏性上面的一種表層,如果是習氣,就變成深層,無量劫來的習氣,就是塵的最深的地方,他一出生,他就夾帶無量劫來的業力跟習氣,就很難去改過!縱然受到後天的教育,也只能扭轉一些些,根本深處觸及不到。所有的世間學問,大部分都是表相、觀念、符號、知識;但深入生命的裡層,也只有佛法,最徹底的也是佛法。所以,講佛法是理性的宗教,這個表達,還不足以表達佛法的偉大,應該說:佛法是生命的終極圓滿,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法的精髓。說:佛法是理性的宗教,有一點說:嗯!來推薦、來讚嘆。但真正的佛法是:什麼是正法?佛法是讓我們生命的終極圓滿,我們之所以生命不圓滿,是因為我們無明習氣卡得太重,雖然有一個色身,包住了這個真心,可是用不出來,用不出來。所以,我們色身內在深層的,才是真實的生命、永恆的生命。這個肉身會爛、會壞;可是法身不會跟著爛、不會跟著壞,這個才是我們要的。

「迷晦即無明」:迷其為有、或晦其為空,二者皆是無明。也就是:若立空有二種知見,也就是迷與晦,所以,迷是指有,迷有;晦是指晦空,那麼這二個字如果再加下去就更清楚:迷「有」晦「空」,那一看就知道,著有,還有著空。也就是結縛,是為凡夫,即墮生死法。又,此義也就是「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立知就頭上安頭。所以,知見,前面二個「知見」是指清淨心,清淨心本來就具足有體用不二的功能,叫做知見,清淨心的知見。立知,就不可以再安任何的執著、煩惱、分別、顛倒,或者是觀念,就不可以!讓清淨心發揮,就知見無見。

所以,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就不會頭上安頭。簡單講:我們看到一件事情,我們自己給它下一個觀念跟定義,好壞、是非,這個統統叫做頭上安頭。我們不懂得生命的本質是喜悅的,而把這個喜悅的本質搞得烏煙瘴氣,好像一件事情一定要把它搞得很清楚,又覺得自己是對,硬要改變別人的觀念,那這樣子的話,完全不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這樣想一想,你怎麼可能會解脫?這永遠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個世間最難的、最可怕的,就是觀念變成一種強大的執著,而這個執著,背後又是一種霸道,就是:我叫你這樣,你就是這樣子!那麼,這個世間就會很辛苦,就會過得非常辛苦!所以你想過著痛苦的日子嗎?很簡單!你每天想要去改變別人,我就保證你活得痛不欲生!你把你自己的觀念,強加到別人的身上,你就一定會活得非常非常的累!如果你碰到一件事情,你很能夠了解說:我並不想改變你,也沒有必要去改變你,你活得辛苦,你自己去承擔。所以有時候師父一直講說:有時候學佛的人,還是要學:守本真心,自私一點,你就明明沒有這個能力,就應當要守住這一顆本心、真心。

所以這個知見立知,就是無明本,簡單講:不困難!如果你把絕待的東西化成能所,或者是是啊、非啊,對待的;有啊、無啊,對待的;好啊、壞啊,對待的;相的男啊、女啊,對待的,那麼,你的苦就沒有盡,永遠是生活在二元對立的觀念裡面。那麼,聽到了佛法以後,猛然一醒,徹底放下,你的生命就會變成無量的喜悅的心,無量喜悅的心。

那有的人,有時候碰到非常無知的人,就是精神病的,那就沒辦法了,這個道理不是講得通的!所以,有時候你看e-mail來,或者是信件來,講得很過火,我都跟他括弧:「這個人需要先看一下醫生。」要先看一下醫生!那個佛法已經沒有辦法解決他現在的問題,佛法解決正常人的問題,正常人的問題;那麼你這個已經病得很嚴重了,要先看一下醫生。

那麼最難過、業力最強的,就叫做遺傳,這個遺傳就非常痲煩!遺傳就是我們的DNA的鍵破壞了,也就是父母親的鍵重新排列組合,這個鍵破壞了!譬如說你有隔代遺傳,或者是這一輩子,家裡有嚴重的精神失常,嚴重的,不是後天引起的,是有遺傳,那這個會非常痲煩!這個孩子一出生,看起來完全正常,到十五歲、到二十歲、二十五歲,就完全病發,那個DNA的鍵破壞,完全沒辦法修復,那麼這個就叫做非常悲哀的業力的問題,業力。所以如果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你應該感謝你的爸爸、媽媽,同時感謝你自己無量劫來,算是善事還做得不少,做得不少,給你一個健康的身體。

底下說:「發明便解脫」:開發本明,離於空有,便得到解脫。

諸位!空是觀念,有還是概念,如果實證的空,就是不可得;如果真正的有,也是不可得,體性不可得,便得解脫。

「六解一亦亡」:「六」,六結,比喻六根。「一」,是一中,喻一真。六妄之結如果解開來,那麼一真之名亦亡。以既無妄,何必立真?

所以說:我們六跟一,數目字是相對的,有一才有六,有六才顯一,所以當六沒有了、不存在了,一當然也不存在。

「入流成正覺」:「入流」,就是入聞性之流。(這裡不是指初果阿羅漢須陀洹的「入流」。)

1035頁,【義貫】

「真」如自「性」所現之「有為」法其體本「空」,以其因「緣」而「生故」有「如幻」化。

「無為」法本「無起」無「滅」,以依有為而有故,(如果沒有有為,無為也是不存在的),所以無為法也「不實如」虛「空華」,(故於無為法中,亦無實法可得;如果見無少法可得,這個就是真無為。)諸位!無有少法可得,就是諸法畢竟空。什麼叫做無有少法可得?這一句話,你不要看了,囫圇吞的就過去。就是你心中聽經聞法,記得!那個法是要讓我們解脫的,不是讓我們變成一種學問的執著,來自負、驕傲,變成:我是佛學的大通家,你是無知,你什麼都不懂!那這個就叫做有法可得。所以,記得!真的入無有少法可得,就是赤裸裸的如來藏性、真如法裡面,絕對不動到一念的高低,也就是真正的體悟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既然無有少法可得,那麼,裡面哪有日月星辰?哪有山河大地?哪有鳥獸蟲魚?哪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佛法可以集中在少許的字句裡面,便解決、便打開如來那個大門。無有少法可得;有少法可得,沒辦法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心記得!放空,再放空,徹底的放空;這一句也是多餘的,因為本來就空。

底下,

之所以「言」有為是「妄」者,是為了托「顯」無為「諸」法是「真」,所以若說實有「妄」、或實有「真」,則此妄與真即「同」為「二妄」。

真性本來絕待,沒有能所,「猶非」可說「真」或者是「非真」,更「云何」實有能「見」之根與「所見」之塵可得?

根塵交接的「中間」所生之識本來就「無實」體「性,剎那生剎那滅剎那生剎那滅。。。動念就剎那生剎那滅。是故」知道根塵二法有「若交蘆」,不能各自獨立而存在,所以無自體;以無自體,所以雖現有二相,無實二體。

凡夫之「結」縛與聖人之「解」脫,「同」於「所因」,成「聖」成「凡」並「無二路」,俱依六根;如果六根結縛,那麼就是凡夫,六根解脫,那麼就成聖人。因此就看我們有沒有志氣?剩下的就是我們的志氣。

「汝觀交」蘆「中性」,即知「空」與「有二」者「俱非」可得。

「迷」其為有與「晦」其為空,皆「即」是「無明」;開「發」本「明」,離於空有,「便」得「解脫」。

欲「解」纏「結」要「因次第」(就是要按照次第來),諸位!最後一念必需要頓悟,十方三世一切佛,只有頓悟佛,沒有漸次佛。諸位!為什麼叫做頓?就叫做沒有次第。頓最重要的要顯什麼?顯示圓滿的生命,就像虛空,虛空,你把它分東、南、西、北方的虛空,這個是人為所定的方向;但是,真正的虛空是絕待的。我們的真如本性沒有能所,猶如虛空一樣,沒有東、南、西、北。所以永恆的真理是沒有標籤的,沒有任何的時空的。因此我們說:要因次第來解,是從凡夫到成佛;但是,禪宗有的一悟即入如來地,為什麼?他就進入絕對了。所以禪宗的心法,就是最好的清涼藥,一劑打得進去,契入我們的真如本性,這一輩子,其他的結統統解開。所以,欲解纏結,要因次第,要照次第。「六」妄之結既「解」,則「一」真之名「亦亡」;以既已無妄,何須立真?

所修之「根」須「選擇圓通」之根,循此根而「入」於聞性之「流」即得見性「成正覺」。

底下是開示圓修之門,經文: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毘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注釋】

「陀那微細識」:「陀那」,全名叫做阿陀那,翻譯成執、或者是執持、或者是執我。

我們的色身之所以有這個暖氣一直存在,沒有變成冰冷,諸位!就是第八意識。所以,一個人重度的昏迷,或植物人,前六識幾乎沒有在作用了,為什麼還躺在那邊?因為還有第八意識沒有走,因為它執持最後的壽命。所以,全身都冰冷了,那麼,第八意識就不存在了,所以,在座諸位!當你去助念的時候,你去助念的時候,全身都冰冷了,有某些地方,他手啊、腳啊還熱熱的,有微溫,所以,這個時候還不要蓋棺。所以為什麼師父一直堅持說:一定要,至少至少要助念到二十四小時?最好是四十八個小時,要看當時情況,冬天或者是夏天。有時候我們會產生錯覺,冬天的時候,全身都冰冷了,是因為外在的天氣,其實他的色身,某些地方還沒有走,是因為外面太涼了,所以,他那邊熱不起來,手啊、腳啊顯得很冰冷;但事實上,神識還沒有走,這個時候你就把他蓋棺,就變成很可怕的夢魘了!在國外有發生這種情形,也就是說:棺材埋進去了,埋進去了,結果呢?它那個蓋子還沒有封,後來這個人又活起來,又活起來,活起來的時候就出來了,大家看到他都嚇一跳!所以,現在國外那個棺材,棺材,旁邊都有一個按鈕,按鈕,也就是說:萬一你在棺材再活起來的時候,可以按那個按鈕,可以按那個按鈕,怕會再復活,有的人會變成這樣。所以,如果你土葬下去,有的人,我們把他用這樣子躺著(師父擬手心向上為臉向上躺);我們的祖先,有一個高祖母,她是這樣子,結果撿骨頭的時候,她骨頭翻過來(師父手心向下),就表示還沒有往生,在裡面還在掙扎,就又翻過來,這當然是好幾代的。這樣子不是。。。我們後代的人,中國人常常注重這個慎終追遠,慎終追遠,這變成了罪過的子孫了,她神識還沒有走,你就把她蓋起來!

所以,這個是講到第八意識。所以夏天體溫,跟冬天的體溫是不一樣的!因此你助念到四十八個小時,當然會很辛苦,是比較保險啦,比較保險。但是一般人助念到四十八個小時,幾乎沒有幾個人有這樣的能耐,或者是福報;除非你說你今天在文殊講堂,又是參加助念團的,或者是你對常住貢獻良多,大家都認識你,那你也沒有話講。而且你平常跟人家都結善緣,沒有結惡緣,那麼,你的臨命終二個字:「妥當」了!因為有講堂在。所以有的人,居士很聰明,在講堂的旁邊買了房子,這樣才死得安心,妥當了!為什麼?他知道啊,這一條路一定要走的,每一個人臨命終,而且要走得增上緣強大的力量,那麼,所以很聰明,很聰明。他平常就是很護法的。有的人來,說:請慧律法師幫我助念!你是誰?我又不認識你。你這二十年來,有沒有參加過文殊講堂的活動啊怎麼樣?他說:沒有!喔!那沒有就沒辦法了!是不是?你也沒有參加助念團、義工,什麼統統沒有發心,突然來叫,講堂沒辦法的,這個是真的,這很現實的,法師只有幾個啊!是不是?這要出動法師,是多麼謹慎、莊嚴的事情。我們沒辦法應付全高雄市的人,說來助念,我們就助念的,沒有辦法!所以就跟他講:門沒鎖!(I'msorry.)每個都去助念,這哪有辦法?沒辦法!對不對?

有時候我們講這個英文,老一輩的,英文跟中文差有一點。有一個阿婆,到美國去,她也是這樣,說:喔!我到哪裡喔,他們都跟我要一瓶老虎油!人家問她:為什麼要老虎油?她說:我們台灣都用萬金油,哪有在用老虎油?她說:大家都跟我要啊:「要老虎油。」都跟我要。我說:我們都用萬金油、白花油,哪有在用老虎油?人家說:你念快一點,我聽聽看。要老虎油(Iloveyou.)講得很清楚,說要老虎油嘛,我哪有老虎油給他用?每個人都跟我要一罐,我哪有那麼多?(笑)這語言意思就差很多了!不過音翻譯得還真像;要老虎油,不要萬金油啦!所以這個語言上要溝通一下。

底下,

因為阿陀那識能持有情之身體,所以這個執持識,就是第八識的別名。執我,因為阿陀那識能持有情之身體,令之不壞,又能執持善惡業之勢力,令不壞失,所以以之為第八識之別名。以此識之行相甚為深細,乃眾生之本識,所以稱之為「微細識」。

翻過來,1038頁,「習氣成暴流」:「習氣」,是指無明習氣。以眾生的習氣種子,熏成業力,業力的勢力流注不斷,所以能令眾生的生死不斷,而且其勢力強大,有如海洋底下的潮流,其力強大,不可遏止。

諸位!你就知道,那個年輕人一談戀愛,其力強大,不可遏止,沒有得到,就殺掉她!你看,最近發生多少次,都是因為女的要求分手,男的不分手,你看,就殺掉她!到目前為止,尤其是最近幾天。所以,人感情一發揮,沒有理性,拉不回來,不可遏止,就變成傷人。

亦猶如懸崖之飛瀑,力量強大,如萬馬奔騰,莫之能御。

所以修學佛道,是需要一股強大的克制力。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真」,是指阿陀那識之體全真;「非真」,是指阿陀那識所現之相實非真,並非真相,而是循業妄現。諸位!循業妄現,就是無量劫來,簡單講就是:你銀行存多少錢,你這一輩子要享受多少的福德,就是叫做循業發現。你投胎成螞蟻,你的活動空間就是螞蟻的範疇。你今天投胎成一隻猴子,循猴子的業力,去發現你生活的空間跟時間。如果你是一隻鱷魚,那麼,你就有鱷魚的生活。如果你是一隻老虎,那麼一出生;你沒看過老虎吃菜的,沒有的,牠一出生,牠就是這樣。循業妄現,而且是妄現,為什麼叫妄現?因為都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空無自性。所以,這個循業妄現,用一句最簡單就是:你上輩子無量劫來,你的銀行剩下多少錢,你這一輩子一出世,如果你欠債,你就來還債;你欠命,你就必需還命;欠錢,就必需還錢!所以,八識田中,叫做無量無邊種種業的銀行,統統存在裡面,看你要放什麼進去?殺人、放火,沒關係,你這一輩子搞得轟轟烈烈,你下輩子循業妄現;或者是十輩子;或者是一百輩子,那不一定。

所以,阿陀那識的「真非真」,也就是所謂的「真妄和合」(但此「真妄和合」一詞,依本經而言,實是假名、方便之詞。因為以第一義諦來說,真與妄實不和合;不但真與妄實不和合,連「和合」一法也不是真,亦非實際,實無和合——所謂和合者,只是因緣妄現。故若以第一義言,阿陀那識,乃至阿賴耶識的所謂「真妄和合」,應當是:「相妄性真」——其相虛妄,其性是真。這一句才是佛講的,真妄和合是中國的祖師講的,相妄性真是佛講的。是故莫為其假相所迷惑,應直觀、透視、照見其真性。此也就是所謂「自見本性」,也是《金剛經》所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恐迷」,指如來恐怕凡小權乘之眾,以無深智,所以生迷惑,而執此阿陀那識為「我」,而計實有「我」,如此則與如來的「二無我法」(人無我以及法無我)相違背,反而不能見真性,且有因此將「阿陀那識」混同外道邪計的神我(所謂靈魂或者是魂魄)之虞。「虞」就是顧慮。由於此等因緣,所以佛對淺機無智者,並不輕易開示微細的阿陀那識的道理。因為它太深了!

「自心取自心」:眾生以愚迷顛倒,而以自心之「見分」取自心之「相分」。(此處之「心」是指第八識心)。

「非幻成幻法」:以有此迷惑妄取,妄取就是說:以為有東西可以執取。你看那個「鐵達尼號」就是這樣子,那個羅絲跟那個男主角李奧納多,哇!這個男主角了不起,到最後那個板子給他女朋友用,給他女朋友用,他自己太冷了,鐵達尼破掉以後,他就沉入深海裡面,僵硬了!再來,中國的話,梁山伯與祝英台,梁山伯死了,這祝英台要結婚的那一天,人家要來娶親了,她就穿那個忌服,類似孝服,準備這一些禮品,來就祭祀。後來;當然,這是電影啦,那個墳墓就裂開來了,她就衝進去了,二個人就化成蝴蝶,成雙,成雙。我說:我們就曉得,那一種人類沒有聽到佛法,對那個感情的一種執著、男女的一種執著,或者是分離,心中那一種痛,還不是一個大徹悟解脫的人能理解的。他幾乎沒有方法可以解開,因為心中那個是無形的繩子,也不是說靠安慰就有辦法的。所以,你從各個電影上來看,就知道那個有多麼的難!那個痛入心扉,說:春蠶至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對那種感情上的一種執著,痛,旁邊的人沒辦法理解的,旁邊的人沒辦法理解的。所以,當你的家人、你的小朋友長大成人了,在感情重創的時候,你千萬不要。。。因為他已經走不出來了,當爸爸、媽媽的不要跟他講:不然你去死好了!他就藉此結束他的生命。不要這樣子,爸爸、媽媽也應該客觀,因為你自己已經走過來了,孩子走不出來的時候,要告訴他:沒有關係,孩子!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我能理解你的痛苦。但是,你冷靜一下,只要你不結束生命,你就會有希望。慢慢的一步一步引導,這個就是很重要的!但是,通常很難,等你還沒有引導完,他已經跑到頂樓要往下跳了,來不及了!所以碰到這個男女的感情,沒有一點理性的人,一定會做出瘋狂的舉動,瘋狂的舉動。

致令本來「非幻」之法也變成「幻化不實」之法。

「不取無非幻」:「不取」,就是不取著。若自心不取著,則見一切沒有「幻」與「非幻」之二法差別,本是一真所現。然於實修當中,欲「不取」須先「不緣」。又,「不取」即「不得」。此「不取」就是十二有支當中「取」支的還滅門。而於圓頓法門當中,古德皆說是緊要的下手工夫,也就是解脫之本,蓋不起能取之心,不取內外根塵,則真、妄偕忘。「無非幻」,意思是無幻與非幻。以不取故,則幻與非幻皆不立,幻與非幻便成名言,而沒有實體,皆不相干。

「是名妙蓮華」:「蓮華」,喻真性,能出於污泥而不受染,如眾生雖受長劫的淪溺;1040頁,然真性不失,所以一切眾生畢竟成佛,乃至「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這是《圓覺經》裡面講的)。是故「蓮華」就是代表眾生的本具、本自清淨,不可污染、不可破壞的金剛佛性。(也因此佛法以蓮花為表徵;也因此,諸佛菩薩之相皆坐(或者是立)大寶蓮花之上。所以,那個也是表法的。表示諸佛菩薩皆以此本具金剛佛性為立足點,皆從此金剛佛性出生,皆住於此金剛佛性等義。)「妙」,不可思議之義,以真性長劫不動、不滅,似染而實不染,故名為妙。

「金剛王寶覺」:「金剛」,就是堅固、不可破壞、能破一切,以此而代表般若之智或者是佛性。以般若之智慧型破一切無明、煩惱、一切諸障,猶如金剛;以佛性不動、堅固、不可破壞,故如金剛。「王」,就是至高,最上、至大之義。世間當然是國王最大了。「寶覺」,就是真性。

「如幻三摩提」:「三摩提」,就是三昧,義為正定或者是定慧等持。所謂定慧等持,其實是來自同一個本性,才有辦法定慧等持。意思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是均等的。其實這一句話更貼切應該講:定如,慧亦如。這樣答案就出來了。你要講定慧等持,那怎麼樣才叫做等持呢?行者以般若智眼,如實觀了一切法皆悉如幻。觀一切法皆悉如幻,有什麼好處?諸位!你要讓他很痛苦的去執著,都不太可能,因為如幻嘛!所以失去的東西,你也不會覺得很可惜;擁有的東西,你也不會想要去占有它。為什麼?都是如幻的東西,不實在的,這樣子的話,你的日子就會完全徹底解脫。如是了悟已,其心不動,入於三昧,得無漏智,即名此三昧為如幻三昧。

「彈指超無學」:「彈指」,是一彈指頃,就是極短的時間內。「超無學」,其境界也就是超越阿羅漢之所證;又,「無學」在此代表二乘。此言,於極短時間內,就超越了二乘所行境界。所以,佛常常開示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就是如幻三摩提。

「阿毘達磨」:「阿毘」,就是無比。「達磨」,就是法。合言:無比法,以此法為從如來頂出生,所以這個法是最尊、最貴,是名「大佛頂法」,也就是最勝頂法。所以我們楞嚴法又叫做阿毘達磨法,是無上法!

「薄伽梵」:翻譯成有德、能破(能破無明)、世尊、尊貴。《佛地經論》說:薄伽梵具有自在義、熾盛(光明)、端嚴、名稱(聞名稱讚)、吉祥、尊貴等六義。以多義故譯音而不譯義。

「一路涅槃門」:此為十方如來所共由的妙莊嚴路,所以由此而直通無上大涅槃之門。此經前四卷為大開圓解,是「悟門」;而我們這裡所講的是修門,而且是圓修,圓修就能開採圓滿的清淨自性,要圓修。圓是對偏講的,偏有、偏空叫做偏;而這裡是圓,圓就是不偏空、不偏有,稱為圓。此處開示圓修,是「修門」;第八捲成就圓證,就是「證門」。所以,現在我們還在修門,前面解門講過了、悟門講過了,我們現在是修。

【義貫】

阿「陀那」乃行相幽「微」深「細」之「識」,由於此識中所含的無明「習氣」種子熏轉本識,因而「成」就了眾生的生死業力的「暴流」;此識其體全「真」,而其無明習氣之相乃「非真」,「恐」無智之人「迷」其妄相為真,或者是迷真作妄;1042頁,故「我」於權小教中「常不開演」。

眾生以愚迷顛倒而以「自心」之見分「取自心」之相分,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整個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整個宇宙,其實統統是你的心的寶庫,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如來藏性的東西,那麼,我們能取、所取不斷,就落入了凡夫的妄見。致令本「非幻」之法,亦「成幻」妄之「法」;若於一切法皆「不取」,則一切法皆「無」幻與「非幻」,幻與非幻皆悉不立,以「非幻」之法「尚」且「不生」,無有起滅,何況「幻法云何」而得「立」耶?如是頓了一切幻與非幻,「是名」為不可思議之「妙蓮華金剛王寶覺」真心妙門,成就「如幻三摩提」;觀一切法如幻、而其心不動,如是即得於「彈指」頃而「超」越二乘「無學」之境。「此」為如來之「阿毘達磨」(無比法),乃「十方」之「薄伽梵」(佛世尊)所共由之純「一」直道妙修行「路」、通達無上大「涅槃」(一切法本不生不滅)之「門」。

【詮論】

關於阿陀那識,法相宗以之為第八識之別名;而地論宗、攝論宗以及天台宗皆以之為第七末那識之別名,彼論以為第七末那識執持阿賴耶為自我,就是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這稱為第七意識。簡單講:就是第八意識加一個我執,加一個法執,這個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末那執阿賴耶為自我,就是以第八識的見分為自我,看到的東西就加上一個「我」,這個就是第七意識。故以之為末那識之別名。然據宗門之《楞伽經》、本經(《楞嚴經》)以及《解深密經》,則知阿陀那識實在是指阿賴耶識而言。阿賴耶之義為:「我、愛、執、藏」,此則與阿陀那識之執持義是相同的。至於末那識之行相則為「恆、審、思、量」,這個我們有講過唯識學,統統講過了。恆、審、思、量,恆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種煩惱相應,所以,師父為什麼說:你要研讀《楞嚴經》,要有唯識的基礎、百法的基礎、《大乘起信論》的基礎?沒有這些基礎,《楞嚴經》聽起來,很累、也很吃力!而此「恆審思量」與「見、愛、慢、痴」之煩惱已是屬於比較表面的心相,乃至屬於心所有法的範疇,所以並不與阿陀那「極深細」之行相相應。是故應依了義經而理解,不應依不了義。所以依經而言,且以經證經,阿陀那識應是指第八識,而非其他。又,以阿陀那識即是「本識」,行相深細,凡愚不易正解,所以如來才常不開演;而這句話在本經當中,以及在《楞伽經》,以及《解深密經》當中,佛皆作如是說。如果將阿陀那當作是第七識,則有二種矛盾:一、第七識並非甚深微細、甚深細,沒有!二、關於第七意識,佛於權教中並沒有「常不開演」。故可以知道阿陀那識不是末那識的別名。而是指第八意識的微細識,我、愛、執、藏。

底下講:綰巾示解結次第,

經文:【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嘆未曾有!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沉垢。」】

【注釋】

「祇夜伽陀雜糅精瑩」:「祇夜」,就是重頌,也就是經文的長行文(散文)之後,再以韻文把前面長行的要義重述一遍,這重頌有兩個作用:一、便於記誦、受持,因為頌體字數一定,梵文的原文又有押韻,有押韻,就像我們: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就是這個。我們以前念的詩啊、詞啊、賦啊,有些還是要押韻。讀來音調鏗鏘易誦;二、讓聽法者再把如來所開演的經義重點,複習一次。

而「伽陀」,是孤起頌,也就是頌文之前,並無長行文來相應。又,有些頌文中所開演的意義,是在前面經文長行文中所沒有的,這種頌文,其形式上雖是重頌(祇夜),而實質上卻是孤起頌(伽陀),所以下文說的「雜糅」,其義就是指此而言;以佛在上面的頌文中所開演的,雖大部分是前面長行文中已說,但還有很多重點是長行文當中沒有的,例如「六解一亦亡」那一段,或者是「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等皆是。這個都是孤起頌,前面長行文是沒有的。

1045頁,「精瑩」:剔透,猶如水晶,指如來的妙法偈,其形式雜揉了祇夜與伽陀,毫不死板,但其性質卻都是一體精瑩剔透。

「心目開明」:「心目」,就是心眼,也就是道眼。心眼開明,就是見法清明,得到正解,乃至勝解。諸位!這個正解跟勝解,就是修學佛道的起步。換句話說:寧可百年不開悟,不可一日走錯路。就是這個道理!你第一一起步,走錯路,就愈走愈偏。。。你發射太空船,要達到另外一個星球,差那個0.01的角度,你都到不了那個星球!所以,發心一定要。。。雖然發菩提心,就一定要發正等正覺的心,殊勝的佛陀的正解,一點都不能偏,這樣子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按照如實佛所講的、諸大菩薩所理解的正解、勝解去做。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

「無遮」:「遮」,就是遮限。無遮限,就是無分別、無限制,指於布施會中,對一切聖凡、道俗、貴賤等一切人,平等同施,不論於財施、或者是法施皆然,這種布施法會即稱為「無遮法會」。

「六解一亡舒結倫次」:「六」,就是六結,喻六根。「一」,就是一巾,喻一真之名。「亡」,就是無,在此是指無用,不需要。若六結已解,則一真之名也是無用。「舒」,就是解。「倫」,就是類,這個法門之種類。此謂解開結縛的法門之種類以及修行的次第。

「洗滌沉垢」:「沉」,就是沉澱。「沉垢」,沉澱在本識中的微細無明業垢。

為什麼要講垢呢?我們說:暗藏在角落,很久沒有清除叫做垢。一樣的,我們內心的深處,從來就沒有曬一曬,見光曬一曬!所以,我們那個棉被,久了放在陰暗處,要拿出來太陽曬一曬,打一打、拍一拍,比較不會有塵蟎。在座諸位!勇於面對自己的缺點的人,就是把內心裏面的塵蟎拿出來曬,曬一曬!你愈掩飾自己的缺點,愈隱瞞自己的無明,你愈沒有辦法解脫!所以,如果有人說你壞話,或者是指引你、指導你、呵叱你,這個有時候反而是好事!因為自己的缺點看不清楚,講太多的好話來讚揚我們,而我們又沒有那個實力,就變成腐蝕我們,讓我們產生錯覺,以為我們真的有那麼好。所以,萬法唯心所造,就看你怎麼樣轉這個念頭?所以,真正有功夫的人,順境、逆境,統統是善境。記得師父這一句話:有智慧的人,順境、逆境,統統叫做善境;沒有智慧的人,順境會腐蝕,逆境會發怒,統統叫做惡境,就看我們有沒有智慧?所以,套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這個垢,有時候我們要面對我們的心底的深層的污垢,就是要勇敢的面對自己的缺點。

沉澱在本識中的微細無明業垢。因為至此,與會大眾多數表面上的浮垢或者是已經除滅,而沉澱在心底的,是故心相表面上已得清明,才能達到「心目開明」;但這只是「心表」的清明而已,而「心底」的沉垢猶正厚實未除,仍待以無上般若大智,方能照徹。所以古德說:修行是點滴的功夫;但圓滿的佛道、究竟的佛道,卻在最後那一剎那。換句話說:你今天所累積的善根、福德,就是為了那一念大悟前,做儲備的資糧,做籌備的資糧,所有的福德、所有的善根,都集中在那一剎那,哇!原來我們的生命是如此的圓滿,沒有缺陷。所以,圓滿絕對不可能在相,這相一定是有對立的、有能所的、有遺憾的。所以,簡單講:在相上追求的人,到最後就會落得非常悲慘,非常悲慘!

經文:【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黎,攬七寶幾,引手於幾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詶佛:「此名為結。」】

【注釋】

「涅槃僧」:音譯為泥縛些那,或者是泥洹僧;譯為裙。十三資具衣之一,這個是戒律裡面的,就是比丘有哪一些坐具、臥具、衣、缽,講這一些的,這是十三資具衣之一。似尼眾五衣中之下裙而稍異。義淨之《南海寄歸傳內法傅》卷二載雲:四部之殊,以著裙表異。這就是出家眾的差別,四眾就是在這個著裙的差別。那麼,在漢傳就完全沒有了,我們出去,穿的是短褂、長褂,這個是中國的出家人,經過了改革;但是,一看就知道是出家眾,與佛在世也就完全不同了,服裝也不同。

「斂僧伽黎」:「斂」,就是收。「僧伽黎」,大衣,也就是二十五條衣。此為如來整理內外衣。以前是一條一條,現在不是,現在我們那個紅色的邊邊,幾條幾條的紅邊,框著紅邊的祖師衣,其實就是一個線一個線。以前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布不容易得到,所以一塊一塊,一塊一塊這樣補起來。。。跟我們現在的北傳所披的紅祖師衣,是完全不一樣了。

「攬七寶幾」:「攬」,就是引取。「七寶幾」,就是鑲嵌有七寶的小桌子。所以叫做鑲嵌。鑲嵌就是填補空隙。

「引手於幾」:「引手」,就是伸手。

1048頁,「劫波羅天」:也就是夜摩天,又翻譯成焰摩天、炎摩天、或時分天。

「綰」:就是系。

「次第詶佛」:這個「詶(chóu:⑴古同「酬」。⑵古同「籌」)」,就是答。

經文:【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織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只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好!這個文字都很簡單。

【注釋】

「疊華巾」:寶疊華織成之巾。

「緝」:就是績,就是痲,這個「緝」就是痲。以縷縫布之邊。我們現在所講的車布邊,台灣話就是車布邊。

【詮論】

「巾本一條」,喻心本是一。「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如來之意為:既然於一心所成之根結,都賦與不同的名(如眼、耳、鼻、舌、身、意等等),為何同一條華巾的結,你們卻都給它同一個名,而不分別給予不同的名?這又進一步表示:巾之六結既同樣是「結」,身之六根結也應同樣是「根」,並無差別;然眾生以無明,而強作分別,所以令諸根有別;諸根既有別,則成不同,眼根就不是耳根,耳根就不是眼根,則成不同;若不同,則不通矣。現在欲修「圓通」,須先打破如是的虛妄分別。

附及,《楞嚴正脈》說:「首五句稍以倒亂」,又說「我初綰巾」等二句應放在此段之首,這樣文理才不倒;又說這是譯寫之誤;圓瑛老法師承其說。鄙則以為經文如是次第應該沒有錯;我也是認為沒有錯,我的看法跟成觀法師是一樣的。而且,「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這兩句置於此,有深的、甚深的含義,蓋具深義焉:一、在修辭上,用來強調;二、「此疊華巾先實一條」更用來點醒聽者:「心本是一」之義;三、「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為修辭當中之「修辭問句」,所謂「修辭問句」者,即實非問句,而是一種以「問句」來達到「強調」、「反諷」的意思等等目的之句法。那麼第二、第三,乃至第六個結,應不可以再稱為「結」,因為第一個已經稱「結」了,因為「結」這個名稱已經用在第一綰巾了。按照道理講,第二、第三不應當再講「結」了,就是強調:為什麼你們還是講結?正如六根當中第一個既已稱為「眼」,其他就不可再稱為「眼」了。如來用此事例看似平淡的問句,而來點撥當機,令其於習焉不察、「想當然耳」的無可置疑處,而生疑情,於是猛然覺醒眾生的虛妄分別、妄立名相、循名取實之過謬,諸位!這十二個字,就是一切眾生的毛病:虛妄分別、妄立名相、循名取實,所有的眾生,統統是這個,不管你的學歷有多高。也就是《楞伽經》所明的相、名;見到外面的妄相,在相上安一個名,就有種種的言說,言說、文字而產生妄想,「相、名、妄相」之非,而一念回流,入於「正智」、「如如」。此如來之深意,不可不察,而以為譯家有過。所以我們就了解,一切書生都是名字相,讀書讀得再多,統統是相、統統是名、統統是妄想、統統是觀念。所以,諸佛妙理,無關文字,就是這個道理,它不是符號,也不是觀念,著不得、取不得;但是可以用語言、文字的方便說。

1051頁,底下,六結雖異,一巾所造,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只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翻過來,1052頁,【注釋】

「巾體同是,因結有異?」:巾體本來是同一個,會不會因為打了結,而令巾體變成了不一樣呢?比喻:心體本來是一,會不會因為有六根區隔,而令心之本體變成有異?是不會的。

「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我現如果想把最後打成的這第六個結,倒過來把它稱為第一個結,這樣能成嗎?

「縱我歷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第一就是第一,第六就是第六,怎麼可能改變呢?如果要改變,縱令我是很有口才的人,而且盡我一輩子的工夫去辯說,也不能夠把第六結說成是第一結,並且令聽者皆承認有道理。換言之,即使再有口才的人,也無法用狡辯術而真正將這六個結的次第以及名稱,全部都攪亂了。

「如是」:這是佛印可阿難以上所說。

「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這六個結雖然不是同一個,但是我們如果回顧其本因(就是本體),實只是一巾所造。佛在上面雖印可阿難所說,但是阿難一心只注意到「結相」之「異」,而沒有注意到「結體」之「同」;這就是見「相」不見「性」。

諸位!見相就有無量差別;見性就平等一如。所以,我們之所以要得到有佛講的平等心,從哪一個角度講?是從性上講的,從性上講的。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指我們人人的本性。如果在相上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什麼意思?就是緣起無自性,諸相、眾相空無自性。所以我們就講:這個相是不可得、是是法平等,是站在這個相的體性本空。所以,不生不滅有二個角度講:在相上的角度講:當體即空,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我們看的是生滅相,佛看的是永恆相,因為相不可得;相不可得,哪有什麼生滅、不生滅的東西?相不可得,豈有生滅跟不生滅?所以,佛性非常非無常,就是指相不可得。有相,你才論無常,再論一個常;佛性它不是相,體性它不是相,所以在空無自性的相的角度來說,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簡單講:這個宇宙當中,都是地水火風空見識,永恆的七大所構成的,七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嘛!而我們看的是生滅相,是因為因緣湊合,內心妄動。所以,這就叫做生滅相。可是到佛的境界來講的話,他沒有這個東西,連生滅也不存在,不生滅也不存在,空無自性,就是絕對的如來藏性,在絕對的如來藏性,不論無常,也不論常。所以在相體本空的這個角度來講,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只是在絕對的本體來講,沒有能所,但有能所,俱是戲論,這是站在性宗的角度來講。所以,涅槃有二個角度來說:站在相的角度講涅槃,相不可得,講涅槃。站在性的角度來講,它是絕對,沒有能所,站在這個角度,講無上大般涅槃。所以,佛無論是相、無論是性,都達到絕對的圓滿,沒有能所。所以,到這個地步,佛性非常非無常,非生非無生,講生不對,講無生還是不對,這裡沒有任何的語言可以形容,用人類拙劣的語言,沒有辦法形容佛陀的大般涅槃的心境,因為人類的語言太拙劣了,道不出佛陀的真義。唯有見性的人、大悟的人,用這個語言慢慢慢慢的引導,慢慢的引導。。。讓你找到目的地,就是這樣子。所以,大悟之人說法,縱橫自在,不會死在文字裡面。為什麼呢?因為它是本性流露出來的法,不是語言、文字裡面的東西,他可以左右逢源,以一滴之水,就了解整個大海。

底下,所以,阿難一心只注意到「結相」之「異」,而沒有注意到「結體」之「同」;這就是見「相」不見「性」。然如來之意則在藉著觀察「結相之異」,而導引入「結體是一」,但是阿難之知見仍不及於此。

「令其雜亂,終不得成」;雖然六結是同一巾所造,但法如是故,既已成結,再要任意亂其次第,也是不可得。

「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一心所成的六根與一巾所成的六結是一樣的;在畢竟同的「體」中,生出畢竟異之「用」:用雖有別,而體仍舊是一,不會因用之多寡而改變其體一之性。

【義貫】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來「只」是「一條」,當「我」系「六綰時」,即「名」為「有六」個「結。汝」現在「審」細「觀察」一下:「巾體」本來「是同」一個,會不會「因」為打了「結」而令巾體「有」所差「異?於」汝「意云何」?最「初」的「綰結成」之時,「名為第一」結;「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若「欲將」最後的「第六結」之「名」,首尾掉換一下,而令之「成」為「第一」結,這樣能成立「不」?

「不也,世尊。六結若」真的「存」在,「斯第六」個成就的結其「名終非第一」。這個事實,「縱」然「我」經「歷」多「生」、竭「盡其」一切巧言「明辯,如何」得「令是六結」攪「亂」其「名」稱及次第?

「佛言:如是」!一點沒錯。「六結」雖各自「不同」,然「循顧」其「本」體之「因」,實是「一巾所造」,縱然是同一巾體,但欲「令其」諸結之名稱次第變成「雜亂」無章,「終不得成。則汝」之「六根,亦復如是」:於「畢竟同」之體「中」,由於自心無明妄想之因緣纏結,而「生」出「畢竟」相「異」之用。

1055頁,底下講:六解一亡:若無諸結,即無彼此;勞見生狂華。

經文:【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1056頁,【注釋】

「汝必嫌此六結不成」:「嫌」,就是嫌惡,討厭,不喜歡。「六結不成」,希望六結不成。此謂,你如果實在不喜歡這六結,而希望它們不成就,不存在的話。

「願樂一成」:也可念成願樂(yao四聲)一成,「一」,一巾。而願意喜歡原來的一巾仍然能得恢復、成就。此比喻:你如果是實在厭離根結,而欲成一心清淨解脫。

「是非鋒起」:是與非之諍論如刀鋒而起。以如是之諍論能傷人,尤其是能傷人之慧命,所以比作喻如刀鋒。在座諸位!所以我們人類活在這個是非圈子裡面,就一定會傷害到;我們一定要遠離是非,這個人是非很多,你一定要遠離。本身也不可以做一個是非的罪人,為什麼?是非鋒起,就會傷人,佛經也是這樣講。

「若總解除」:「總」,就是完全。這些結如果全都解除了。

「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六結如果解除,則無結存在(不存在就是不生),如是則無彼與此的位置、次第、與名相。

「尚不名一,六云何成」:如果連「一巾」之名尚不可得,則「六結」之名云何得以成立呢?

【義貫】1057頁,

「佛告阿難:汝」若「必嫌」惡「此六結」各異之狀態,「不」欲其「成」立,而「願樂」原來的「一」巾仍還原「成」無隔之一體,此事「復云何」而可「得」成就呢?

「阿難言:此」諸「結若存」在,則「是」與「非」之諍論必然如刀「鋒」而「起」,易自傷傷人,「於」諸結「中」必「自生」起「此結非彼」結,「彼結非此」結之諍論。「如來」您「今日若總解除」諸結,因而「結若不」復「生」存,「則無彼此」之位置、次第以及名相,如是則「尚不」得「名一」巾,更何況「六」結之名「云何」得「成」?

「佛言」;我所說的「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自「無始」以來,以「心性狂亂」故;心性狂亂就是重點,這個就是生相無明,莫名其妙心就發狂,起無明狂。所以,我們莫名其妙會起貪;莫名其妙會起大的嗔恨心;莫名其妙會起愚痴心,就是心性狂亂的緣故。因而虛妄之「知見妄發」,不是佛的真見,是妄見,知見妄發。如是「發」生之虛「妄」知見自無始來「不」曾止「息」,因而成為「勞見」(能見分)而「發」為妄「塵」(所見相分)。這就是「如」過「勞目睛」成為見病,「則」妄見「有狂」亂紛飛之空「華」相出現,「於湛」然「精明」之主體上,彼等空華猶似「無因」而「亂起」亂滅。1058頁,就是這樣子,「一切」有情與無情「世間」,包括無情器世間的「山河大地」之成住壞空,及有情眾生世間之「生死」與「涅槃」,十法界一切染淨諸法,「皆即」是「狂」心「勞」病所見之「顛倒」空「華」之「相」。

底下是:解結須從結心

經文:【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牽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他這裡念那個fou三聲,我認為那個「不(fou三聲)也,世尊。」我認為這個不好念,不好念,這一句我都是念:不(bu四聲)也,世尊。這樣子是不是很有力?「如是解不(fou三聲)?不(bu四聲)也,世尊。」這樣很好念啊!對不對?你如果念成:如是解不(fou三聲)?不(fou三聲)也,世尊。怪怪的!所以我不要照他的念,我照我的念,你不覺得我的比較好念嗎?對不對?「如是解不(fou三聲)?不(bu四聲)也,世尊。」喔!鏗鏘有力,鏗鏘有力!對不對?如是解不(fou三聲)?不(fou三聲)也,嗯!世尊。怪怪的!

【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fou三聲)?」「不(bu四聲)也,世尊。」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解除,當於結心。」】

【注釋】

「偏牽其左」:「牽」,就是拉,扯。把有結的巾向左邊一拉。左邊比喻「有」,拉到左邊,比喻凡夫以無明力強制真性令墮於有,且執著於此有,所以長淪生死,不得解脫。是故把巾往左邊拉扯,不但不能解開根結,結果只有令結縛得更緊而已。

「偏牽右邊」:「右邊」,與左邊之「有」相對,也就是「空」。喻二乘執空,滯於涅槃,故也不能解九界之根結,而證圓通。「左、右」比喻空有二邊,皆成邊見,諸位!這個「邊見」不是外道的斷見的那個邊見。見思惑裡面有邊見,是指斷見跟常見;這裡的邊見不是,是指空有二邊的意思。所以,空有二俱非,以皆違於如來中道正見。

諸位!在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說:寧可不修行,寧可百年不修行,不可一日走錯路。寧可百年不開悟,不可一日走錯路。這個就是這樣,如果沒有佛來指導我們,我們用什麼方法都解不開這個心結,因為不懂法,所以,就想盡辦法要解,愈來就愈奇怪!然後給這個不叫做善知識的,應該講說邪惡的知識,用種種的神通、稀奇古怪的東西,蠱惑、迷惑,掉進那個邪見坑道裡面,一輩子都跳不出來!所以想要修學的人是很幸運;可是掉進去惡知見、邪見的坑洞裡面,卻是生命中的最大不幸!他一心想向佛,本來有機會解脫,可是因為沒有碰到好的師父,沒有碰到好的增上緣,親因緣沒有辦法起動起來,愈走愈偏,而且是執著自己對的,而且也會攻擊別人,也會攻擊別人。

有一次,一個打電話來,因為他聽某某法師的,然後就說:慧律法師講的法,我們準備把它串連起來,用火全部把它燒掉!包括講《楞嚴經》,也要把我燒掉。那你就知道,他講的是很認真的,他聽那個法師的,就守住那個地方,不容許其他的法師有跟這個法師的意見、看法,有一點點彈性的空間,是不允許的。當他認為這個是真正的法的時候、死執不放的時候,其他法師的法一律不看!你想想看,你想想看!對不對?在座諸位!聽師父的法,我一直叫你、告訴大家:一定要尊重,每一個佛弟子,無論出家、在家,學佛就是學習尊重。可是他不是,他那個心就是像打結一樣:我就是非要這樣不行!其他的統統列為惡知見、邪見,那種態度是非常激烈的。那一種人類的對某一種相上的執著,或者是某一種認同的時候,他幾乎解不開,這種叫做法上的一種執著。我們也很了解他的立場,因為他修的就是這一句佛號,也能理解他為什麼這麼激烈,為什麼這麼激烈。但是,因為他是眾生,我們給眾生就是一個原諒、一個寬恕,縱然他把我講的光碟統統燒掉,我也不會生氣,你做的因果,你自己負責。所以你就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認同師父所講的法,而我們也尊重別人。所以聽師父的法有一個好處:你會尊重所有的法師;尊重所有的居士的修行法門;你也會尊重任何一個道場的道風,每一個道場都有自己的道風跟依據吧!你也會尊重每一個宗派,你尊重南傳、尊重北傳、尊重藏傳的法師。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同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所以我就跟他們講:一根指頭是很容易折斷的,五根指頭聯合起來,就會形成致命的拳頭!對不對?口徑,佛弟子,出家、在家要團結,口徑一致向外嘛!不是,他的炮火是向內的,而且是居士,居士敢向師父講這樣子,你就知道那箇中毒有多深,沒辦法的,沒有能力的。

所以解脫,有時候我們就講,師父講:有時候我們人要學自私一點,我沒有能力去改變你,我解脫我個人的,各人做,各人負因果。就是釋迦牟尼佛來也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你看看,是多麼了不起的世尊,他也是沒辦法去改變九十六種外道。以釋迦牟尼佛的例子,來看我們今天的立場,我們就不會覺得心裡有委屈,或者是有壓力,或者是有難過,或者是怎麼樣,沒有關係的。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從有佛出世以來,附佛外道,包括外道,就不曾間斷過,更遑論今天二千五百年後的台灣,這個時代的佛教這麼衰微,證聖果的少、證量的少,能夠吃一點苦頭,像師父這樣吃一點苦頭,有一點經教基礎,心性有一點少許的體悟,這個還派得上用場,還算不錯了!對不對?因為我們離佛世太遙遠了,你哪有辦法去制諸外道?我們真的沒有這個能耐。只能說:我盡力的把佛陀的思想、正法,傳達到每一個有緣的眾生;關於沒有緣的眾生,我們沒辦法度;關於傷害師父的、毀謗我們的、師父的,我們給一個寬恕跟原諒,因為他是同樣同體的大悲,他也是未來佛,未來佛。我們也不能說他一定不對,站在他的立場,也許他在護持正法:我攻擊你,我是護持正法。但是其實是護持那個法師。我看了這個世間,看得透了!所以,在佛門三、四十年,什麼逆境、什麼順境、什麼讚嘆、什麼毀謗沒聽過?所以,大風大浪,就可以造就一個良好的水手,我不會暈船啦,不會暈船。(笑)(眾鼓掌)

這個就是講,我們就是了解說,你看,在你們的心目中,你會覺得:師父為法、為眾生,講的完全正法,還有人要燒掉師父的法?有!就是有!(笑)可怕吧?可怕,知見非常可怕的!好!那你燒啊!《楞嚴經》,這一本不是佛講的嗎?那你燒啊!圓瑛法師這一本,那你燒啊!楞嚴咒,那你燒啊!你會覺得說:世界上有這種人?就是有!Surprise!太驚訝了!哇!這沒有聽師父講,不知道有這種事情發生!喔!發生,發生,就是花生(諧音)的意思。

當然,經過了百般的挫折,你就會變成一個勇者,當我們堅持我們的理念,就沒有敵人,就沒有敵人。今天那個電腦的高手來了,他說:喔!慧律法師,您知道嗎?您那個網站,那裡面輸入的,有德國的、有英國的、有法國、義大利的、有美國的,你看看,德不孤,必有鄰,還是真的不錯,這一點就很安慰!我們真的發心在做事情,也得到了廣大的迴響跟認同。所以說:我們還是做我們該做的工作,我也不會因為這樣子一點點挫折,就產生了退失菩提心,不會的!

1060頁,「汝設方便,云何解成」:你想看看用什麼方法,才可以把這結給解開。這就是所謂的觀機逗教,佛不直說,而令阿難自思自解。

「當於結心,解即分散」:「心」,指問題之所在。此言,應當在結心之處,只要一解,此結就分散了,意涵不用左右牽來牽去,作一些不相干的動作:若不直攻問題的癥結所在,怎能解得開?若直攻問題之癥結,當下即解。所以這個「當於結心」也就是隱含了「直指人心」之義。(須知阿難乃大權示現,而且在不久的將來便紹如來正法眼藏,為宗門之二祖,所以講起來,阿難也是我的師父,我也是接禪宗法脈,他是二祖。故言外亦即是影射宗門心地法門,有以致之。)又,解從「結心」也是表遠離左右二邊的中道正見實義之修法,不作左拉右扯、二乘凡夫之「空、有」無益之行,直趨中道了義之處。

【義貫】

「阿難」問「言:此」由「勞」病所見的空華相「同」內心之根「結云何」可得「解除」?

於是「如來以手將所結」之「巾偏牽」拉於「其左」邊,而「問阿難言:如是」能「解」結「不」?

「不也,世尊」。阿難答言。

1061頁,第二行,如來「旋復以手偏牽」有結之巾於佛自己的「右邊」,於是「又問阿難:如是」能「解」諸結「不」?

「不也,世尊」。阿難又答。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向「左右」兩邊「各牽」拉此巾,「竟不能解」諸結,「汝」且「設」一「方便」,看「云何」能令「解」結之事「成」就?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欲解結,應「當於結」之中「心」一「解」,結「即」便「分散」。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一點也不錯,「若欲解除」諸結,應「當於結心」上動手解除。

【詮論】

有人也許會問說:要解巾上之結,當然是要直接在結上動手,這還用問嗎?而且,這麼明顯的問題,佛為何把一條手巾左右牽來牽去,這很顯然並非解開結縛之方法,只有越扯越緊;而如來為何這麼作呢?愈扯愈緊,諸位!這個就是眾生,眾生想要修行,但是愈扯愈緊,心結打得愈深、愈大!就是剛剛師父所舉的那個居士,他也認真在念佛、修行啊,但是,有不同的看法,就完全攻擊,要燒毀,你看,這個心就愈扯愈緊了!這個不是佛法,哪一個佛弟子說要把《楞嚴經》燒掉的?聽都沒聽過!

而如來為何這麼作?當知:佛以巾為例的時候,是把問題簡化,且就近取譬,令我們一看就明了什麼是解結之方,而什麼不是解結之方;這也是如來「深入淺出」的教授法。這以巾結為例,淺顯明白,但若用在眾生自身的根結上,可就不是那麼單純明顯了,除非是得了無漏道眼之人,或已得法眼、慧眼之大菩薩,其他一切凡夫、外道、二乘,並不能一眼就看出那樣作、那樣修,究竟對不對?能不能究竟解除九界之根結?而佛大慈大智,設如是方便,讓我們一看,馬上就明白:左牽右扯、偏左偏右、墮空執有,不只是白費精力,而且把結越扯越緊了,所以,在座諸位!修行愈修愈煩惱,就是表示你走的路愈錯!修行還有那種攻擊別人的心態,還有不滿別人,那麼就表示你的心沒有自我降伏。所以,這個想要修行的人,愈扯就愈緊,心就愈捆死,記得!你走錯路了,要冷靜一下,再找一個大善知識,好好的來解開。如果你修行,看到的法,每次看,每次法喜;每次看,每次喜悅;每次看,每次解脫一點點,這就表示你走對路了,你走對路了!

所以知道凡夫、二乘之墮空執有之種種修行,實在是「錯用心」,「虛費工夫」,不能解除九法界「二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之根結。所以知道佛智實不可思議,能以如此平實簡單的事例,而來解說開發世界上第一等困難、隱晦難了的問題,令有智眾生一望即得比量之知見,因而心開悟解。所以知道佛之為「無上士、調御丈夫」者,誠然不謬也。

底下,結心在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

經文:【「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注釋】

「我說佛法」:指我以上所說的從根解除,而達到圓通,以至成佛的法門。

「從因緣生」:這個「因緣」是指最勝上的因緣,是如來自證的「如來密因」的因緣,而非凡小所解的因緣。

1064頁,「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之最勝上密因,於此法中,乃不取著世間的任何和合的粗劣之相,以和合就是無常,無常即有生滅;然如來法為離生滅心而修,不得依生滅心而修;若依和合生滅之心或法而修,則所得之法也是無常生滅,所以知道和合之法是粗劣之相;但是如來之法,為依湛然精明之性。所以要依性而修,不要依相而修,諸位要了解這個,緣起法還是粗相,湛然精明之體才是。所以其法為至精純勝上。又,二乘所依粗劣和合之法,(因為二乘是了解緣起法),皆是二法,如依空破有,依淨破染等。然如來之法系令體入本自莊嚴,非空非有,本自清淨,不可染污,究竟離諍,遠離二法。

離諍,這個是功夫,沒有是非就離諍;沒有對錯就離諍;沒有空有就離諍;沒有能所就離諍,諸位!這個離諍就是功夫。你跟朋友吵架,這表示你的離諍功夫還不夠到家。你說:那個人實在是可憐、可惡,我不理他,他卻一直來惹我!還是遠離,眾生就是這樣子,有時候沒辦法遠離!是不是?有時候,夫妻之間怎麼遠離?孩子都生了三個了,變成怨偶了,那你怎麼遠離?所以,有時候很無奈,我們出家人講,是出家人的事,我們可以離諍,你跟我也沒什麼關係,我為什麼要跟你吵架?對不對?那是我們出家人,講是這樣,很方便,你在家居士不一樣啊,孩子都生三、四個了,夫妻之間吵到。。。對不對?所以,人家有一句話說:夫妻之間,愛起來如膠似漆,夫妻吵起來驚天動地!(笑)愛起來如膠似漆,吵起來驚天動地,真的是這樣子。所以,這個離諍,是指你的立場有辦法的,那麼,在家居士就會很難了!

遠離二法,離一切戲論,以一切戲論皆是粗相,為「眾生知見」之本。

「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來以自覺聖智而開發明了世間以及出世間一切諸法,皆了知其本起之因(此即如來藏,為一切法之究竟本因),眾生依此本因,而各隨其所遇之緣,出生十界依正、染淨一切法。

「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甚至一滴雨水,如來之智也能確知其中由多少小雨滴組成,因為如來已得正遍知覺,如實了知眾生以何因緣,而可得多少雨水之滋潤。我比較認同下面這一句,我認為這一句是表法的。那我也很厲害啊,對不對?一滴之雨,無量三千大千世界外所下的雨,我慧律法師也知道啊,多少雨?不是奇數就是偶數啊!(笑)不是135,不然就是246,我也知道它。對不對?用猜的也猜得。。。不是奇數就是偶數,亦知頭數啊!

1065頁,「松直、棘曲,鵠白、烏玄」:「棘」,就是荊棘。「鵠」,就是天鵝;體長三尺餘,形狀跟鶴相似,頸長,上面的嘴有黃赤色之瘤,全體是白色的。「烏」,就是烏鴉。「玄」,就是黑。此謂,松樹以何因緣而挺直,荊棘以何因緣而彎曲,鵠何以生來就是白色,而烏鴉何以生來就是黑色。

「皆了元由」:如是等一切依正之法,如來皆了其元由。

「根結若除,塵相自滅」:「根」就是能取。「塵」就是所取。能取的六根之纏結若解除,則所取之塵自然不生。

「諸妄銷亡,不真何待」:「諸妄」,指「能所」諸妄。能所諸妄既皆銷亡,則不證真更何待?此即是:妄銷真顯露是也。

【義貫】

「阿難,我」以上所「說」的從根解除而達圓通,乃至成「佛」之「法」,系「從」最勝上之「因緣」(本源心地)而「生」,然此勝因緣「非」同凡小「取」著「世間」虛妄「和合」而生之「粗」劣之「相」;此乃「如來」依自覺聖智開「發明」了「世」間以及「出世」間一切「法」,了「知其」究竟「本」起之「因」(就是如來藏),所以這個如來藏有無量的種子,種子會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隨」眾生「所」遇之「緣」而現「出」十法界依正一切分齊之相。(以佛智正遍知覺,普知十法界一切總別之相),「如是乃至」即使是「恆」河「沙」數的世「界」之「外」的處所,其「一滴之雨」水,諸佛如來以其智「亦」能如實確「知」其「頭數」(滴數——以佛如實能知彼世界眾生以何因緣,而得受用多少雨水之滋潤故);又,如來之智也對「現前種種」依正之相,皆悉了知其因緣,例如「松」樹以何因緣而得挺「直」、荊「棘」以何因緣而彎「曲,鵠」何以生來即「白」,而「烏」鴉何以生來即「玄」黑,如來於如是諸法「皆了」其「元由」。

「是故阿難」,你今欲修無上菩提,而達佛之境界,即應「隨汝心」性之「中」所近,而「選擇六根」中之一圓通根去修,逮你修到能取之「根結若」得解「除」,則所取的「塵相自」然「滅」而不生,能取以及所取之根塵「諸妄」既皆「銷亡」,此時若「不」現證「真」如實性,更「何待」乎?

所以,在座諸位!要取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並不困難,但於能緣的識心分別、執著,徹底放下;於所緣的相,了知如幻,空無所有,諸位!能所一亡,真如自性自然就顯現,也是在當下,也是在當下,識心當體即空,就是識性,它是不二的。所以你不必跑、不必追、不必尋,就在當下!

1067頁,解結依次第——解後得人空以及無生忍

經文:【「阿難,我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諸位!這個無生忍是最重要的功夫,這個無生忍就是:所有的法都了解無生,同時沒有能忍、所忍,叫做無生忍。已經完全除去能所,心二六時中都在三昧當中。所以,這個無生忍,就是佛成佛的功夫,他的忍辱不是說:我要硬忍!他的忍辱是與空相應,與畢竟空相應的,才能夠達到無生法忍。所以,在座諸位!有人常常講說:師父啊!我怎麼知道我修行有所成就?很簡單!用這個無生忍,印證看看你自己的功夫,你碰到順境,人家讚嘆你的時候,你會不會一直心花怒放,忘記了自我?碰到兄弟姊妹為了財產,分的時候,你有沒有怒目相視、惡言相向?你忍得住嗎?或者是你碰到無理取鬧的那一些陌生人,孰可忍,孰不可忍?對不對?

【注釋】

「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六結現前」,即現前的六結。1068頁,「縈」,就是纏、就是結。這現前的六個結,如果同時去把它們解開,能不能在同一時間內都解除呢?

「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同體」,指同一個巾體。這六個結雖同是一個巾體,但並不是在同一個時間內結成的。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初」,就是第一步,第一個層次。解脫有許多個層次,此是第一個層次的解脫:先證人空,表示我們這個四大本空,五陰無我,也就是「人無我」,此是小乘所證的。

「空性圓明,成法解脫」:一切法不住著,叫做成法解脫,空性圓明,就表示完全放下,根、塵、識一十八界所有的萬法,統統放下!空性圓明,圓明就是不缺陷了,不會著此執彼、執此著彼,都不會!

所以,「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證得「人空」之後,若上上增進,則悟此人空之空性本自圓明,無空相可得,即證得「法空」,也就是「法無我」,而成就法解脫。「法解脫」,就是於法得解脫。此所謂的「法」者,一切法也,指世間、出世間一切法,十法界、凡聖、染淨一切法;此為菩薩所證以及所行之境界。菩薩所得法解脫已,也就是一切法而得自在,故得遍法界虛空界,游諸佛土,度脫眾生,成就甚難稀有、不可思議之事。

「解脫法已,俱空不生」:「俱空」,指人空以及法空之二空。這又是更高一層次的證悟:菩薩在得到法的解脫,證得法空之後,又更進一步,證得人空與法空二者俱是無有自性,本不生,也就是所謂二空不生,「二空亦空」。這也就是《大般若經》所說的「第一義空」,或者是「第一義諦大空」。第一義諦大空就是絕對空。

所以簡單講:沒有一種事情、沒有一法、沒有一知、沒有一見不放下,這個就是佛!沒有一相不放下,沒有一知不放下,沒有一見不放下,沒有一法不放下,統統放下!這個放下,知、見、法、相,統統放,這個就是佛!佛法很簡單,著就是眾生,不著就是聖,就這麼簡單,立竿見影!

「從三摩地得無生忍」:「三摩地」,正定;定慧等持,譯為三昧。這裡特別是指首楞嚴三昧。

「忍」,就是安忍,忍可,持心不動。

「無生忍」,也就是菩薩於三摩地中,觀一切法本不生,而忍可於心,並以此忍智持心而不動,稱為「無生法忍」;因為雖然菩薩以定慧力照了,了知一切法本不生,然諸法也常隨種種因緣而如幻現起一切相,猶如空華、水月;菩薩自住三摩地中,觀了一切空華、水月之相,雖有眾相而無實性,雖然無實體性而仍隨緣而現種種相,如幻如化,皆不可得;菩薩以甚深智如是如實觀了,得成於忍,心不動搖,此境界稱為「無生法忍」。

當你了解這個萬法如夢如幻,你就不會一直在這個身體做文章,你就不會,以心最重要。所以,美德比美貌更迷人;智慧比刀劍更有力!

又,為何此「無生法忍」定要從三摩地得呢?因為無生法忍是諸佛菩薩所證最殊勝的無漏智之一,是與定心相應,與首楞嚴三摩地相應之法,非凡愚居散亂境得窺其奧,亦非二乘沈空滯寂之所能入,故唯能從以如來藏為根本的首楞嚴三昧中得。

翻過來,1070頁,【義貫】

「阿難,我今問汝:此劫波羅」天所奉之「巾」,今有「六結現」在目「前」,若欲「同時解」除其「縈」纏之結,可「得同」時都「除」去「不」?

「不也,世尊。是」諸「結本」來是「以次第綰」系而「生,今日」若要解除之,「當」仍「須」依「次第而解,六」個「結」雖是「同」一巾「體」所成,但其縈「結」並「不」在「同」一「時」間,是「則」欲令「結解」除「時,云何」可以於「同」一時而得盡「除」?

「佛言」:眾生修行欲令其「六根」之結「解除,亦復如是」,須依次第而行。「此」六「根」最「初解」脫時的境界為「先」證「得人空」(此為二乘所證境界);其次,若得上上增進,即證悟此人空之「空性」本自「圓明」,因而遠離諸相,亦無人空之相可得,於是即證法空,而「成」就於「法」得「解脫」;複次,得「解脫」於「法已」,再上上增進,如實照見人空與法空二空本身也是「俱空」無自性,其體本「不生,是名」為「菩薩從」首楞嚴「三摩地」中而證「得無生」法「忍」。

諸位!我們第十套到這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