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4)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忽然間有一個智慧的人(即佛)告訴他:衣里有寶珠,指示他本具佛性,頓使他妄息真露,重獲自性法寶,遂能從心所願,成為大富翁。此時這個人才明白那神妙不測的寶珠,不是從外邊得來的,而是自己本來就擁有的。

你們聽楞嚴經,修楞嚴大定,就是要發現自己衣里的如意珠。得到如意珠,就成為世上最富有的人。什麼叫最富有呢?

「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慾斷盡真福田。」妄念心停止,狂性也消滅,貪心亦不生,就是真富貴。沒有慾念,沒有自私心,便是真正有福報的人。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

這時阿難,於大眾之中,向佛頂禮,站起來說:剛才世尊說,殺盜淫這三種業緣,如果能斷除的話,則三生業果之因,也就不會發生,那麼,心中無明之狂性,自然歇息。一經歇息便成菩提,現出本有家珍。因本有家珍,確實不是從他人或外邊得來的。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

這種說法,顯然而明白地屬於因緣法,為何世尊,現在又忽然捨棄因緣呢?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我就是自從聽了十二因緣法,專心修到開悟而證初果。世尊!這因緣的道理,實在能夠使一切眾生,反邪歸正,所以不單獨我等年輕,有學的聲聞(初果至三果為有學,證到四果才是無學),就是現在會中的上座大采菽氏,鶖子和空生等長老,都是先從老梵志學外道,修自然,後來聽佛說十二因緣的道理,便放棄自然轉修因緣法,終能發明心地而得開悟,證到無漏果位。無漏即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漏」亦就是煩惱的別名。貪嗔痴等煩惱,日夜從眼耳等六根門頭漏落。「漏」亦有漏落的意義,煩惱能令人漏落於三惡道。所以說有煩惱為有漏,離煩惱為無漏。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現在佛說菩提是自性正覺,不是從因緣所生,那麼,王舍城裡,拘舍梨等外道,所說宇宙一切都是自然的道理,應該成為至高的真理了。佛以前是用因緣來破他的自然學說,現在佛擯棄因緣,那麼自然法,豈不又成為第一義理?希望世尊垂大悲心,開導我們的迷惑。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佛告阿難,現在就用城中演若達多這個人來作譬喻,他的狂性因緣如果能消滅的話,那麼,不狂的本性,就自然會生出來。這是因緣和自然,經過精研窮究後所得到的結論。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阿難!演若達多的頭,本來是自然在那裡,沒有失去,亦沒有得回。既然是本來自然,就應該時常自然,無時而不自然。但因何因緣,生出恐怖心,以為自己的頭遺失,而發狂亂走呢?這裡是說,眾生的真性,如果屬於自然,則應該時時自然,為何緣故而發狂,生出無明來?有無明,那真性就不能算自然了。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

如果頭是自然的,就是因為照鏡的緣故而發狂,何以不自然發狂,而要等到照鏡的因緣,駭怕頭遺失才發狂呢?

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自己本有的頭,原是沒有失掉的,只因照鏡而以為失掉,故妄生驚狂恐怖心。其實頭非但無遺失,並且沒有絲毫改變,怎可說是藉著照鏡的因緣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

如果說狂性本來是自然的,那麼他本來就應該常有狂怖的心,既然常有,則當他沒有發狂的時候,這個狂性又潛伏在哪裡呢?

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如果說不發狂是自然的,那麼他的頭本來是真的,不是妄的,應當不會發狂才對,為何他又會發狂而亂走呢?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

如果明白頭是一向都有的,也就知道自己不應該無緣無故而發狂亂走了。因此因緣和自然,都成為兒戲的理論,所以我說:三種相續能緣的分別心能夠斷絕的話,則菩提心自會產生。菩提心生,生滅的妄心就消滅。但菩提真心本來是沒有生滅的,如果說有生滅,這亦是凡夫之執著,有生有滅,就成為對待法了。

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

必定要把生滅心徹底清淨,才是無功用道。無功用道,即楞嚴大定。但假如說有一個自然心生,那當然有個生滅心滅,一生一滅,又成對待,亦屬於有生滅作用了。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無生滅的叫做自然,譬如世間的事物,用各種因素混雜和合,構成一個整體,才叫做和合性。不屬於和合性的,叫做本來自然性。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這裡的本然,是指自然,和合指因緣。本然也不是自然,和合也不是和合因緣。離開因緣和自然,就是能離和不能離,亦都要排除淨盡。若這樣說法,才不是戲論法。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祗益戲論。

要證到菩提涅槃的果位,在你來說還是十分遙遠,一定要經過很多劫,和辛苦勤勞的修行,才能證得的。你雖然能夠記憶背誦十方如來所說的十二部經典,如恆河沙數不清的不可思議清淨妙理,但這只是有益於你的戲論而已。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薰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你雖然對於因緣和自然的道理,說得很清楚,明了透徹,因此一般人都稱讚汝是第一位博學多聞的人。不過像你這樣歷劫多聞薰習,這都不是真修實踐,所以不能免除摩登伽女所加的難。

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你雖是多聞,但徒聞而無實修,終不得定力。如有定力,又何須待我的楞嚴神咒,來轉變摩登伽女的心,使她的淫火息滅,證得三果阿那含呢?「阿那含」譯作不來,就是不再來欲界受生死。現在她在法會中,成為精進林,林是譬喻迅速,即一悟就證三果,不必經一果和二果的階段。既然她已證果,愛河乾枯,也不再來纏你。

「愛河」:喻愛心像河流一樣不會停斷。又愛為生死本,因愛便有欲,因欲而有生,因生而有死,故愛欲像河水,有時亦可以溺死人的。

當阿難托體乞食的時候,摩登伽女一見他,即生愛心,便回家懇求母親,將阿難召來。她的母親即念先天梵咒,把阿難迷住。本來邪不敵正,如果阿難有定力,有正念持咒,也不會給邪咒所迷。可能阿難亦為伽女美色所動,心一動邪術才能乘虛而入。佛知阿難將毀或體,故即說楞嚴咒,敕文殊菩薩持咒往救阿難。阿難聞咒,恍然覺悟,即跑回佛處,伽女亦隨後追到。佛問她來做什麼?伽女說:「我愛阿難」。佛問:「你愛阿難何處?」答:「愛阿難面目俊秀。」佛說:「你愛他的面目,那麼便把它割給你。」若把面目割下,還有什麼可愛?伽女一想便開悟,而證三果阿那含。所以人不怕有愛心,只要能覺悟,便可得救。不覺悟,老是在愛河的漩渦里溺轉,那就苦惱無窮無盡了。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所以阿難啊!你雖然經歷很多劫數,能夠記憶和持誦佛的秘密妙嚴經典。什麼叫秘密?口不能說出叫做秘,心不能猜測叫做密。又彼此互不相知,為你說法,我不知道;為我說法,你不知道,也是秘密。又一樣法一樣理,但眾人聽後,各有各的理解和悟性,也是秘密。妙是不可思議,嚴是最有價值和最尊嚴的法寶。你雖能記憶和誦持種種妙法,還不如用一天的功夫,來勤修無漏法。無漏法即是斷除貪嗔痴,無明,妄想,分別執著及一切習氣。這樣才能遠離世間愛和憎二種痛苦。

世間人都認為愛是最偉大,最幸福的事情,因此十分注重倫理之愛,男女之愛,殊不知道有了愛,便有了苦!愛憎是苦因,生死是苦果,愛到極處便成憎。好像你所最愛的人,忽然變了心,或者對你不好,你便會生起憎恨心,所謂「愛之愈深,恨之愈切」。說起夫婦的緣份,都是前生的因果。有的夫婦相敬如賓,互相尊重敬愛,這都是前世結下的好緣,故今世享受這好果。但亦逃不了生離死別的痛苦。有的結下惡緣,便成為冤家,天天吵吵鬧鬧,家無寧日,豈不是苦?所以修道的人,切切要離開世間憎愛二苦,要不憎不愛,才是中道了義。

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即如摩登伽女,從前原為妓女,由楞嚴咒的威神力,消滅她的愛欲妄念,遂能明白自性而得悟道證果。現在法會中,名字叫做性比丘尼。

與羅侯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羅侯羅,譯作覆障,是佛之子,不是愛欲所生,而是由佛指腹成孕。他在母胎六年不出世,因他前世曾堵塞老鼠穴六天,故有此報。覆即蓋,有覆蓋之業障。耶輸陀羅,譯作名稱,即有名詞的人,是佛的妻子。她都能明白過去的因緣,知道歷世生死的原因,皆因一念貪愛,而成為永世的痛苦。既然已經明白,便能在一念間,轉修無漏善業,現在已能夠超越欲界生死的纏縛,或者已蒙佛的授記,得到將來成佛的名字,何以你們現在還在自己欺騙自己,留戀在見聞分別上,和執著在視聽的六塵上呢?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阿難和在會大眾,聽了佛的開示和教誨,心中的疑惑,遂即消除,明白空不空如來藏的道理,實相的真理。其身和意都頓時感覺輕安,獲得從來所未來曾有的快樂。

輕安境界是很難形容的,要自己領會,才能明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坐禪時也有輕安境界,叫做最初前方便。覺得心意愉快,腿不痛,腰亦不痛,身體輕鬆,妄念皆空,有無限自在的感受。

在阿難和大眾聽佛所說妙法,受佛三昧加持,佛光加被,故大家都得到最殊勝和最快樂的感覺。

重複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

阿難的本事是多聞,又因情感深摯而善哭,這是他第五次悲哭。所以經文說:他重複悲淚。哭至悲痛流淚,頂禮佛足,長跪拿掌對佛說:「世尊!你是清淨寶王,具有無比的慈悲心,能用善巧方便法,消除我等心中疑惑。又用種種因緣方便法,來提醒和獎勵,引導一切沉落及冥頑的眾生,使能脫離愛欲的苦海。」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

世尊,我現在雖然承蒙佛開示,明白如來藏的妙覺明心,是周遍十方世界,含有如來十方國土,清淨而寶貴莊嚴的妙覺王剎。

妙覺明心是指佛法身,妙覺王是指佛報身,如來是指佛化身,剎是指佛國王。即是說:我現在已明白佛的法身能夠含蘊重現報化二身,和清淨莊嚴國土,及十方所有世界,皆包含在如來藏性裡面。

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如來又斥責我,多學博聞是無益的,不如努力修習無漏功夫。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我現在猶如漂泊在旅途當中,沒有一定的地方。忽然承蒙天王即佛,賜給我一間富麗堂皇的大屋,但可惜我還未得其門而入。

大屋喻如來藏,即是說:雖明白藏性廣大圓滿,可是不知怎樣修法,才能入屋內享用,才能證入如來藏性里。

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唯望世尊,不要捨棄無上大悲心,來指示我等在會中一切愚痴的大眾,捨棄小乘有餘涅槃,而能畢竟獲得如來極果,不生不滅的無餘涅槃。從本來最初發心,直趣菩提的道路。

佛教里有小乘和大乘,泰國、緬甸等地,皆遵奉小乘。佛最初說法是說小乘;一部分弟子們聽後,便往別處修行弘法。及至佛最後說大乘,他們沒有參加,便說:「佛沒有說大乘,在乘法是後人捏造的。」現在阿難,親自請佛說大乘,願舍小乘,回小向大,向大乘法修證。可是一部分跟佛學小乘的,都以先入為主,不承認佛後來所說的大乘法。這也有他們的道理。好像以前在中國東北,皈依我的弟子,我很少和他們談話。因他們都了解我,知道我的根底,東北是我的家鄉,他們都知道我是白孝子,曾經廬墓三年,又肯濟世利人,所以一見到我,或聞我名,都爭來皈依。我也有怪癖,從不穿棉衣和襪子,冬夏二季,都穿同樣衣服,二件布衣,冬天下雪,赤腳行走雪地上,也不覺冷。到任何地方去,只喜歡講經和打坐,而不喜歡談話。到了香港後,也只講經說法,很少教人禪坐,也從未授人千手千眼大悲法。因這法是很重要的,不能隨便傳授。故從香港來的弟子,因從未有學過,現在聽你們說,學千手千眼大悲法,所以他們說:「不會的,師父不懂大悲法,怎能傳給你們?」這就和小乘不信有大乘法一樣的道理,有人信小乘,說不乘是對的。有人信大乘,說大乘是對的。其實在佛教里,沒有一個對,亦沒有一個不對,只要你能專心修行,一定會成功的。不過小乘只是方便法,而大乘則講實相法,理論總比較圓融無礙,不是一般小乘所容易明白的。

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阿難請佛指示,怎樣修行用功,才能直達如來藏性裡面的路徑,使只證初果而有學位的阿羅漢,知道怎樣才能攝伏無明煩惱,和往昔的攀緣妄心,得到陀羅尼,即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然後才能深入了解佛的正知正見。阿難向佛說完後,便五體投地,和在會的大眾,皆一心一意來等待佛的開示。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髮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這時,佛憐憫在會得到小乘果,而對於菩提心,還未得到自在和還未開悟的人,及為了將來,佛滅度以後,末法時代的眾生,想要發菩提心修道的人,乃開示一條最上乘的微妙修行道路。

佛滅度後,正法住世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正法時期,大家求智慧,喜歡參禪而獲開悟。像法時期,大家就舍本求末,喜歡修福報,建廟造塔,不注意禪定。至末法時期,也不要禪定,也不修廟造塔,只喜歡爭鬥。現在是末法時期,到處都是爭鬥。世界每一角落,都是鬥爭激烈,尤其某些國家,更喜歡鬥爭,唯恐天下不亂。這都是末法眾生的業報。佛將入涅槃時,已先知道,末法眾生,根淺智劣,難調難伏,不易教化,所以在楞嚴法會上,先說明此妙修行路,令末法修道的人,易於入門,易於成功。你們現在能聽楞精製經,能修楞嚴大定,這可說是處末法而能修正法。可能也是應該輪到正法,在西方開始興盛的時候,因為一般西方人都喜歡禪學。但這是要真真正正,如法修行,一絲一毫,都不能隨便怠慢,還要腳踏實地,不怕辛苦,勇猛精進,才能達到成功之路。我現在只是指點你們修行之路,將來成功與否,是要靠你們自己的,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佛即開示阿難及在會諸大眾,你們既然決定發菩提心,要知道佛法中的不可思議妙三摩提,即楞嚴大定,立志勤求,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但首先應該明白,發菩提心的基本初心,和二點決定性的義理。什麼是二點基本初心,決定性的義理呢?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第一義者,如果你們決定捨棄聲聞緣覺小乘法,不願再沉滯於空寂,而欲修菩薩大乘,進入佛的正知正見,首先應該仔細觀察,發心的動機,和證果時候,得到正覺的真心,是相同呢?還是不相同呢?(果地即菩薩境界。)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假若在因地最初發心的時候,用生滅心,即第六識攀緣心,作為修行的基礎,而想證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佛的境界,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

因為這個道理,你應該用智慧來觀察,在這個器世間,一切可以造作的物件,都會變遷壞滅。你再詳細觀察,在這器世間上,凡是有為有相的物質,哪一種是不會變壞呢?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所有有形有相的事物,無論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會變遷爛壞。但從來不會聽說虛空會爛壞的,為什麼呢?因為虛空不是可以用人力造作的,所以從始至終,都不會變壞而消滅。這裡以虛空比喻根性,是常住不生不滅。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就以你身中四大來說:堅固如骨骼等屬地,潤濕如血液等屬水,暖觸如溫度暖氣屬火,動搖如呼吸等屬風,綜合起來叫做四纏,互相團結構成一個人身。既有身相,便有六根,分開你的湛然圓融,妙覺真心。這個不生不滅真心,一旦和有生滅妄心和合,就變成阿賴耶識,所以說:「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來在如來藏性里,只是一個精明真心,但分開則變成六根。在眼就是視,在耳就是聽,在身就是覺,在意就是察,從開始到終了,從四大開始,而變成五疊,即五重渾濁,而成為五濁惡世。

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什麼是濁呢?譬如清水,本來是清潔,沒有半點污染,但土和沙是留滯隔礙不通的。水和土的體性,本來也是一清一礙,不相同的。假使有一個世間愚人,拿一撮土投入清水中,土質就失去固定留礙作用,而淨水也失去清潔的本相,二者變成汨然混濁的狀態,所以叫它做濁。你的身中五重濁相,也是這樣,就失去原來原來清淨的真相。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現在先說劫濁,你看見虛空,遍滿十方世界。但虛空和看見是漠不相關的。虛空自虛空,看見自看見。虛空雖有現象,而無本體。看見雖有作用,但無感覺。感覺只在人而不在見,如果虛空和看見,融合為一體,好像經緯一樣,互相交織起來,就妄成為世間諸相。這是第一重叫做劫濁,劫濁於五陰之中屬色陰。

劫為梵語,譯作時分,即時候的分段。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你身現在不得解脫,都是因為摶取四大假和合,而為身相。既然有了身相,就有見聞覺知。本來真心,元是一精明,被地水火風四大所壅隔,便分成六和合。本來是靈明圓融,而變成有留難和窒礙。四大本來是無知的物,現在給六根的性能所旋轉,而變成有知覺了。由妄知和妄覺兩相,互相交織,妄成渾濁,這就是第二重叫做見濁。見濁在五陰之中是受陰,是前五識的境界。

為什麼上文說五濁惡世是指外邊,現在的五濁又跑回自己身上?因為你內邊有五濁,外邊才有五濁。身上無五濁,外邊的五濁,也就消滅,這都是妄想造成的。

又汝心中憶識通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又你心中,記憶和認識,以及所讀誦和學習過的世間文字和科技,在你記憶的性能上,就會發為知見。但從書上所得的知見,都是世間的知識,而不是究竟從自性所發之知識。因為不是究竟的知識,所以終日便不斷地胡思亂想,於是就生出外界的色、聲、香、味、觸和法六塵境界。六識如果離開六塵,就無體相可尋。六塵如果離開六識,亦無體性可得。因此識和塵便互相交織,妄成種種印象,留在意識之中,貪戀不捨,使你的真心不得自在而成渾濁。此就是第三重,叫做煩惱濁。在五陰之中是為想陰,是第六意識的境界。

有真才有妄,有妄才有真。真妄是對立的,所以就依真起妄。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大道毀壞了,才講仁義。若大道存在,大家都明白大道,克己復禮,愛人愛己,不令別人生煩惱,就不必去講仁義,仁義就成為多餘了。「智慧出,有大偽。」如果大家都一樣有知識,平等無分,便我不欺你,你不欺我。一旦有智慧的人生出,就會認為其他的人太愚痴、太可欺。進而用種種欺騙奸偽的手段來玩弄人,所以說,有智慧出現,才有奸偽的人。「六親不和有孝慈」,家庭里如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大家能守五倫之道,大家一樣良善,便不能顯出誰是孝子。家庭不和,吵吵鬧鬧,父母不慈,子女能孝,這樣才能顯出他們的孝心。「國家昏亂有忠臣」,國家太平時期,大家當職做官,不分奸忠。等到國家有災難,才知道某人確曾為國家盡忠效勞。好像中國之岳飛,兵臨城下,他能擊退強敵,保衛國家,所以後人都敬仰他是大忠臣。

這濁亦是一樣,單獨一種,不會成為濁,必須互相組織,連合起來,才成為濁。比喻真和假一樣,有真才有假。無明就如人身上的影子,依真起妄,就生出種種妄想妄見。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