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十五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  


第四十二章十住十行十回向

內容提要:

一十住是: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二十行是: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痴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三十回向是: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

一十住

原文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

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吳興曰:今雲真方便,為真家之方便,又真即方便。皆以中道心修,故十用涉入,圓成一心。)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1。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吳興曰:能證心如琉璃,所顯理如精金。依前心地,以觀治之。)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吳興曰:上述治地由境得名,此修行地從智受稱。境發於智,故云心地涉知。以智遍修,故云游履十方,得無留礙。)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2。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溫陵曰:中陰,喻真感之理也。現陰已謝,後陰未生之中,名曰中陰。孤山曰:分真智與究竟智等,名行與佛同。分證理與究竟理等,名受佛氣分。權智如父,實智如母,任運相合,名自求父母。密齊果德,如陰信冥通,斯即稟佛道體,初托聖胎也。)

【注】

1內現精金在明淨心鏡中,忽然顯現出十分清晰的前塵影事。

2如中陰身自求父母前相已滅,後相未顯,名中陰身。這時,不管幻相將往何處變化,修行人不作意攀緣,任其顯隱自如,便說是自求父母。

白話解

佛接著說:「阿難,這善男子以真方便發前面所說因地十心,心精發輝,十心融成圓成一心,名為發心住。

心中清淨,光明如琉璃,內現精金,以所發妙心對治,化妄見妄相為清淨心地,名治地住。

心地所攝一切見聞覺知,寂照明了,遍游十方界,心無掛礙,名為修行住。

妙行密契佛之知覺,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冥通聖果,入如來種,喻為投胎佛家,將成佛子身,名為生貴住。

原文

既游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溫陵曰:同妙行之氣分,冥妙理之中陰,是有道胎,奉覺胤也。道胎既成,故妙相不缺,而修行方便具矣。)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白話解

孕胎成熟,有佛子妙相,有佛之覺智,具備度己度人的善巧方便,名為方便具足住。

容貌有佛之威儀,自心與佛心相印,名為正心住。

身心融合,不相妨礙,功德日益增長,有進無退,名為不退住。

原文

十身靈相1,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注】

1十身靈相《華嚴經》說十身靈相的十身是: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白話解

佛世尊的十身靈相,十種靈明微妙的無上功德,一時具足,名為童真住。

長期護養,功德純熟,喻為出胎,親為佛子,名為法王子住。

像世間國王用四海水為繼承王位的太子灌頂一樣,由佛或有資格授記的上師對功德圓滿的修行者灌頂,名為灌頂住。」

二十行

原文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白話解

阿難,這善男子成了佛子法身,具足無量如來妙德,遊行十方,隨心所欲,名為歡喜行。

善於施設種種方便,饒益一切眾生,名為饒益行。

自覺覺他,對所有求法之人,不分親疏恩怨,絕無嗔恨之心,名為無嗔恨行。

對無盡各種眾生,直到永遠,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為無盡行。

原文

一切契約,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痴亂行。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白話解

種種法門,同歸菩提大道,與佛密傳的心印,無有差誤,名為離痴亂行。

觀察諸法,同中能辨種種異相,異中能見其中同相,不執著二邊,名為善現行。

如是觀察,乃至十方虛空,虛空與微塵無二,一一微塵,現十方界。微觀無內,巨觀無外,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為無著行。

原文

種種現前,鹹是第一波羅密多1,名尊重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2。名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吳興曰:上善法行,全性起修,故成法則。此真實行,全修是性,故皆無為。溫陵曰:總結前行,無非真性本然妙用。相雖萬殊,體惟一真,故名真實。)

【注】

1第一波羅密多波羅密多,意為從有生滅的此岸度到無生滅的彼岸。對現前的心中種種眾生相,起尊重心,無論是利衰、毀譽、稱諷、苦樂,都把他看成是度到彼岸的筏,而且是最好的筏。任他風狂浪急,一葉輕舟安度。

2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十方諸佛同一軌則,這同一的軌則即是宇宙間的本住法界。《楞伽經·卷三》說:「云何本住法?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我及過去一切諸佛,法界常住,亦復如是。」這本住法界,即宇宙萬事萬物必然遵循的自然規律,即是根本大道。禪宗六祖惠能聽五祖傳授《金剛經》,言下大悟,對五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悟得的自性,正是契合十方諸佛軌則的真如性。

白話解

種種顯現之相,心無違順之分,皆視為菩提路上的寶貴資糧,都是度到彼岸的第一波羅密多,名為尊重行。

世出世間,法法圓融,舉手投足,耳聞目睹,無非十方諸佛軌則,名為善法行。

時時事事處處,都清淨無漏,一真無為,得清淨本心本性,名為真實行。

三十回向

原文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度相。

回無為心,向涅槃路1。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

【注】

1向涅槃路無上大涅槃,並不是全無為,關鍵是把握好「寂照」兩字。寂而不照,便成外道的無想天;照而不寂,便攀緣生心,不得清淨。所以菩薩不盡無為,不捨有為,就是回無為心。二乘以無作為涅槃,只是一廂情願的妄想涅槃而已。向涅槃路,指的是無上大涅槃,不是二乘的妄想涅槃。

白話解

阿難,這善男子,作諸佛事,神通自在;已得純一真心,純潔精真,遠離一切留患;度眾生而無度相6,這就是回向心。

回無為心,度眾生而無度相,向涅槃路1,名為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

破除一切可破之妄心,遠離一切可離之妄相,離無可離,名為不壞回向。

原文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掛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孤山曰:於諸佛理地,起萬行真因,發越揮散,周遍法界,以取究竟涅槃之道。行從理起,名隨順平等,能生道果,名為善根。)

白話解

本覺湛然,自心知覺等同諸佛知覺,名為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發明,在在處處,都成佛剎,名為至一切處回向。

三世十方界如來,互相涉入,圓融無礙,名為無盡功德藏回向。

諸地平等,無分淨穢,於任何地都如居佛地一樣,生清淨因,依因發揮,趣向涅槃,名為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原文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回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1。名法界無量回向。

(孤山曰:三德綿性,於此圓成。不見十界高下差別,故云法界量滅。溫陵曰:初證性德,以為齊佛,以為如佛,以為至一切處等,皆存量見,則法界性未離有量。此總治前位限量情見。此性圓成,可入十地矣。)

【注】

1法界量滅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說的是四十個修行階位,畢竟每個階位都沒有到頂的標準,沒有人可以說「我具足了某某心、某某住、某某行。」這四十位,也可說是四十心,應當是四十心圓融為一。佛智無頂,佛法無邊,不可比,不可量。說到底,離一切心量,才是無上菩提。一切心量,不僅指世俗心量,而且包括佛說的一切法,對佛說的「空」、「如如」、「無生」、「涅槃」等等法,如果心中有具體的相,有具體的量,便是蠶蟲作繭自縛了。離一切心量,便說是法界量滅。

白話解

真根既成,徹悟心中一切眾生原來都是自己本性。無愛無憎,不取不捨,性圓成就,名為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

對一切法,離一切相。若即若離,非即非離,不著即與離二邊,名為真如相回向。

已得真如,十方無礙,不受縛纏,無縛無解,名為無縛解脫回向。

性德圓成,離一切心量,法界量滅,名為法界無量回向。」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