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師:《楞嚴經》輕鬆學 卷三(之七)  


《楞嚴經》輕鬆學卷三(之七)

在世尊開示了「五陰」、「六入」、「十二處」及「十八界」,「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阿難尊者對此有了疑問,因為,他清楚地記得世尊關於因緣法的開示,與上述內容似乎矛盾了。

於是,阿難尊者便繼續向世尊請法,提出自己的疑問: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

「阿難尊者恭敬地向佛說道:世尊!您常為我們講說因緣和合之法,說一切世間當中的種種變化現象,都因為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發生並顯現。」

【發明】此處的含義是:「發生並顯現」。

阿難尊者深受「因緣法」之教誨,那還屬於「聲聞教法」的內容。他本來就是「聲聞乘」的根性,才剛剛發起菩提心,開始回小向大,在這個過程當中,疑問和矛盾的確難以避免。

其中的一句經文,比對《圓覺經》的類似經文,很發人深省,那就是:

《楞嚴經》雲:「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

《圓覺經》雲:「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顯然,上句乃是方便之說,下句才是究竟之談。因為,所謂的「四大」,其本性了不可得,當體就是「如來圓覺妙心」,即本經之「如來藏妙真如性」。後文當中,世尊將會為大家詳加開示。

陳述了「因緣法」的內容之後,阿難尊者向世尊訴說了自己心中的疑問,那就是:

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惟垂哀憫,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可為什麼,世尊您,卻把『因緣和合』以及『自然而有』,這兩種情形都否定並排除了呢?」

「如今,我已經不知道這其中的義理何在了。但願您賜予慈悲和憐憫,繼續為一切眾生,宣講開示那中道了義,不屬於戲論的究竟妙法。」

承蒙阿難尊者之懇切請法,下面,世尊將要為大家繼續深入宣講真實法義: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

「當時,世尊告訴阿難尊者:「由於你在前面,已經厭離了聲聞乘和緣覺乘,以及各種小乘法門;並且發起了大乘心,想要勤奮求證如來的無上正覺。所以,我如今才為你宣講開示第一義諦之妙法。」

前文當中,阿難尊者曾經數次發大乘心,例如,第一卷的「二種根本」之後,阿難尊者曾如此說道: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憫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其中,「惟願如來哀憫窮露」,就是對自己等聲聞人的反省,也是對於二乘不了義法門的厭離。而「發妙明心,開我道眼」,就是對於如來「無上菩提」的勤求,這就是「菩提心」,也就是求證如來正覺之心。

在此基礎上,不僅自己發願求證如來正覺,還發願要幫助一切眾生求證如來正覺,共同出離煩惱苦海。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菩薩心」了,也叫做「大乘心」。

其實,前面世尊所講說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及「十八界」,「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就是「第一義諦」之妙法。可惜,此時的阿難尊者還無法透徹理解,尚未通達其妙味。

因此,在肯定了阿難尊者的道心以後,世尊接著呵斥了阿難,斥責其不識正法,見解狹劣。

世尊繼續說道:

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

「你為什麼還要用那些世間法的戲論分別,以及種種妄想出來的因緣性,來纏繞著自己的心呢?」

——「而自纏繞」,的確如此,不僅僅阿難尊者,一切世間人大都是這樣,用自己分別不休的妄想,把自己的心重重包圍,令其百般扭曲,怎會不煩惱呢?又怎會通達「第一義諦」之妙法呢。

煩惱,通常並不是別人強加給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把自己「纏繞」進去了。一旦進入了「執著」當中,煩惱就會多得數也數不清。

而解決「煩惱」的辦法,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具體手段呢?個人體會,大家千萬不要自己搞發明創造,總覺得自己高明,總要搞個偏方,還要來問我:「法師,您看我這個修行方法,不錯吧?」

——一般情況下,我都不好意思批評他,都會勸他們老老實實學習佛經。因為,就在讀念學習佛經的過程當中,咱的「妄想分別」自然就會逐漸消亡。只要您堅持常年念經讀論,慢慢體會,心地自然會越來越光明,越來越坦蕩。

佛經祖論,字字含有秘密意,那都是從「覺悟者」的清淨心當中流露出來的,不同於一般的文字。您的發音與心念隨著經文慢慢運轉,「雜念」就會被調順,一旦學進去,「妄想分別」當下就轉變為「妙觀察智」;而一切「纏繞」呢?自然也就消解於無形了。哪裡還需要到處去尋找捷徑和竅門呢!

學佛者,老實,就是第一捷徑。因為,這樣的人相信佛陀,而不是迷戀自己。讀經多了,心才會靜下來,那時,您會發現,佛陀給予您的智慧,是一切,是整個法界,是圓滿的本來,無不完備。您咋會不心安呢。

人家把我叫做法師,可我知道自己不算是真正的老師,我最多算一個橋樑,一個通道,一個鋪路者,一個有幸遇到了佛陀教法的,聰明的老實人。

啥叫做「世間戲論妄想因緣」?人世間的一切雜亂分別基本都是,一切文藝作品基本都是,一切哲學與科學思潮基本都是,等等,唯有佛經祖論不是。不過,您要把眼睛睜大些,要學習那些真正的佛經,真正的祖師之論著,千萬不要魚目混珠。

看到阿難尊者還深陷在「戲論妄想」當中,世尊繼續慈悲開示:

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

「你雖然廣學多聞,可就好比那些沒有實踐經驗,只會口說藥方藥名的人一樣,一旦見到了真正的藥材,反而無法識別了。所以如來常說,這才是真正的可憐之人啊!」

廣學多聞固然重要,還必須要學以致用才好。否則,都是些知識,而不能夠會歸於心,則心與法總歸是不相應。這樣的話,既降伏不了自己的煩惱,也無力宣揚正法,利益眾生。

阿難尊者尚且如此,更何況咱大家呢?咱更是需要善學善用,福慧雙修,力爭發明心地,勘破妄想,然後才好隨緣行菩薩道。

既然阿難尊者還拘泥於「因緣所生」,以為地、水、火、風四大,是一切世間的生起之因。那麼,世尊下面就將為大家逐層開示,看看這個「四大」究竟是什麼。

世尊繼續說道:

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

「你現在要仔細聆聽,我將為你們繼續分析講解。這也將會幫助未來那些修學大乘佛法的人,讓他們也能夠通達實相。」

【當來】將來,或未來。

【實相】「第一義諦」之別名,指法界的真實狀況。《法華經》所謂「諸法實相」,《心經》所謂「諸法空相」,名字不同,都指的是「如如法性」,都標示的是法界之本來,都是「實相」。

所謂「當來修大乘者」,就是指咱大家,指在末法時代發了菩提心的人,能夠修學大乘教法的人。因此,咱大家也屬於《楞嚴經》的教化對象,咱的名字叫做「當來眾」。而阿難尊者等法會大眾,則叫做「當機眾」。

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阿難尊者沒有說話,以沉默表示遵從佛陀的教導。」

既然世尊允諾,將繼續深入開示「第一義諦」,來幫助大家「通達實相」,阿難尊者就沒啥好說的了,於是便靜默遵從,靜心聆聽。

世尊說道: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

「阿難,就像你所說的那樣,由於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發起了世間的種種變化現象。」

世尊首先認可以往關於「因緣法」的開示,接下來,則對此進行深入探討,看看這個「四大」當中,每一大之本性,到底啥樣,它是屬於「和合而有」的,還是屬於「非和合而有」的。

只有這兩種情形,世尊分別解說:

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

「阿難,如果這『四大\』之體性,屬於『非和合而有\』,那麼,它就不能與其它幾大相混雜並融和了。就好比虛空一樣,它屬於『非和合而有\』,所以,它與各種色法不能融和。」

無論何時,虛空總是虛空,各種色法可以暫時占據虛空的位置,但是,虛空並不會因此而被破壞,也不會被色法所融和,而是絲毫也不會被影響。像虛空這樣的東西,就叫做「非和合而有」。

可是,如果「四大」之本性也是這樣,那麼,前文所說的「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就不成立了。

——因此,說「四大」當中每一大之本性,屬於「非和合而有」,不能成立。

下面,再來看看,說「四大」之本性屬於「和合而有」,是否成立。世尊繼續說道:

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如果說這『四大』之體性,屬於『和合而有』,那麼,『四大』就和『世間種種變化』完全一樣了。」

「於是,隨著器世間萬物從開始到結束,『四大』也會從生到滅,而不停變化。隨著有情眾生的從生到死,從死到生,『四大』也會一同生生死死,就好像旋轉出來的『火輪』一樣,沒有停歇之時。」

【旋火輪】手拿一個火把,把胳膊輪轉起來,就會出現一個「旋火輪」。一旦胳膊停下來,「火輪」就不見了。

世間萬物也是如此,都隨著「行蘊」而遷流變化,在變化中顯現出萬物之相。一旦「行蘊」歇下來,萬物亦不知何在了,一切幻相都將會隨之消融。

實際上,塵世間縱然有成、住、壞、空之變化,眾生也會有生、老、病、死之輪轉,可「四大」並不會隨之生生滅滅。只要仔細觀察一下,就會明白,「四大」之性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這就反證出,說「四大」之性屬於「和合而有」,同樣不能成立。

因此,「四大」之本性,既不屬於「和合而有」,也不屬於「非和合而有」。那麼,其本性到底什麼樣子呢?

對此,世尊以「水大」舉例說道:

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阿難,就如同水凝結而成為冰,冰融化還會成為水一樣,在這樣的現象變化當中,其實,『水大』之性絲毫也不曾變化。」

——不僅如此,水還可以蒸騰為水汽,水汽也能夠凝結為水;冰可以直接蒸騰為水汽,水汽也能夠直接凝結為冰。

無論水、冰、水汽這三者如何千變萬化,如何互為因緣而顯現,其「水大」之本性不會變更。

同時,「水大」當中也蘊含著其它「三大」之妙性,「四大」之間是互攝互容的。例如,水結為冰,冰是固體,就顯出了「地大」堅凝之妙性;水蒸騰為水汽,水汽有熱量,就顯現出了「火大」暖熱之妙性;水汽不會停留不動,而會蒸騰轉移,就顯現出了「風大」動轉之妙性。

在這裡,大家需要準確理解「四大」之妙性,所謂「水大」以「潤澤」為性;「地大」以「堅凝」為性;「火大」以「暖熱」為性;「風大」以「動轉」為性。

因此,地、水、火、風「四大」之性都是如此,它們都不會隨著「世間種種變化」而變化。那也就意味著,「四大」之性,其實是常住不遷的。

「四大」之性雖然常住不遷,卻能夠顯現出種種變化,顯現出種種因緣;而其本性呢,就在種種因緣變化當中,依舊是常住不遷。這也就是所謂的「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乃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功德。

——因此,可以從總體上得出結論:「四大」之性,本來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如《楞嚴經》後文所說,咱的「識心」,名為「識大」;咱的「六根」之覺聞知見,名為「根大」或「見大」;「虛空」名為「空大」;再加上「地大」、「水大」、「火大」和「風大」,總稱為「七大」。這「七大」之性,其實也和「水性」一樣,都是常住不遷的。

「大」者,其本意就是「遍布」,此七種妙法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故名為「大」。世間萬物都含攝在「七大」當中,窮盡無遺。

接下來,世尊就為大家一一具體開示「七大」,所謂的「地、水、火、風、空、根、識」,其本性為何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首先看「地大」,世尊說道:

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首先,你來仔細觀察『地大』之特性,其中,粗獷無邊的是大地,最細小的是『微塵\』。假如能夠把『微塵\』分成七分之一,就給它個名字,叫做『極微塵』。假如把『極微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就接近了色空之邊際,那叫做『鄰虛塵\』。如果更進一步分析『鄰虛塵\』的話,其實就是『虛空性』了。」

【微塵】也叫做「游隙塵」,就是指生活當中,在陽光照射下,所看到的那些漂浮在空中的微小塵埃之顆粒,它們可以自由穿越狹窄的門窗縫隙,因此得名。

【極微】「極微塵」之簡稱,指一個「微塵」的七分之一。

【鄰虛塵】指「極微塵」的七分之一。古代印度人認為,「鄰虛塵」再往下就沒法分了;再分析,就成了虛空,太小了,幾乎了不可得的緣故。

【更析鄰虛,即實空性】如果更進一步分析「鄰虛塵」的話,其實就是「虛空性」了。

這就是所謂的「析色入空」,屬於聲聞乘修行空觀的一種方法,名為「析空觀」。所謂的「析」,指分析、分解。在這裡,不是真地要去把「微塵」想辦法切開,而只是一種理論「分析」,是一種推理觀察。

需要注意的是,世尊說「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這並非世尊的本意,而是借用了當時印度人的通常看法。因為,古印度的外道們,以及他們的學識體系當中,通常都是這樣認為的。當然,世尊也曾經為聲聞乘的弟子們開導過此類教法,如阿難尊者等等,對此十分熟悉。

在此,世尊把它引用出來,最終是要通過論證而否定它,以便顯發出「地大」之性的本來面目。

既然古印度人認為,把「鄰虛塵」再進行分析,繼續縮小,它就會成為「虛空」,而顯現出「虛空性」。那麼,這個認識是否成立呢?

對此,世尊繼續論述:

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阿難,如果認為把這個『鄰虛塵』深入分析,最終就可以分解成為虛空的話,要知道,這就意味著,是虛空產生了色法及色相。」

——這個推論其實是荒謬的,因為,虛空本無色相,而色法則有色相。兩者的特性完全相反,是無法相互產生的。

下面,世尊接著進行具體論述:

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

「你如今所問的內容,說由於『四大』和合的緣故,產生了世間的種種變化之相。那麼,你來仔細觀察一個『鄰虛塵』,它是用幾個『虛空』和合而成的呢?總不會是『鄰虛塵』合成了『鄰虛塵』吧?」

雖然咱大家看不到「鄰虛塵」,因為它太微小了;但是,咱也完全可以明白,它屬於色法,根本不可能由「虛空」來合成。如果非要「合成」的話,也只能夠由色法來合成。

那麼,總不會是由更微小的「鄰虛塵」,來合成「鄰虛塵」吧?

——其實,科學家們就是這樣研究的,他們發現物質(地大之色法)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又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再往下分解,他們又發現了「中微子」、「夸克」等等更加微小的粒子。

到了「中微子」這個層面,就已經很奇妙了,它可以自如地穿越一般的物質,日常生活當中的東西,都攔不住它。但是,即便如此,它也不是「虛空」,它還屬於「色法」。

再往下,「中微子」是否還可以分解呢?毫無疑問,只要是色法,都可以進一步分解。只是,咱們人類太粗陋了,像這樣一路「分解」下去,總歸有個極限,科學家們總會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因此,像這樣研究,基本屬於死路一條,不可能找到「色法」的根源。

而且,無論如何研究與分析,到最後,也不可能用「虛空」來合成「色法」。這就意味著,阿難尊者所說:「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其實是不成立的。

那麼,反過來,「析空觀」當中的「析色入空」是否成立呢?就是說,「鄰虛塵」一直分析下去,會不會分解成為「虛空」呢?請聽世尊進一步的論述:

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

「另外,如果說把『鄰虛塵』深入分析就可以成為『虛空』的話,那麼,請問用幾個『鄰虛塵』之色相來分析,才可以反過來合成『虛空\』呢?」

【合成】此處指「反向合成」。

所謂的「析色入空」,其實並不能夠實現。因為,「鄰虛塵」之類的色法,都有其色相,無論如何分析,乃至於如何「反向合成」,都還是色法,而不可能成為虛空。

因此,世尊繼續說道:

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

「如果『色法』與『色法』相和合的時候,只能合成『色法』,而無法合成『虛空』。如果『虛空』與『虛空』相和合的時候,只能合成『虛空』,而無法合成『色法』。『色法』還可以分析入微,『虛空』怎麼可能合成呢?」

這就清楚了,「地大」之色法,及其堅凝之「色性」,並非來自於因緣和合,「虛空」也同樣不來自於因緣和合。另外,它們也不屬於「自然而有」,因為,如前文第二卷所論述,如果是「自然而有」,就應當有個常住不變的「自然體」,可是,色法之「微塵」、「極微塵」、「鄰虛塵」,無論如何進行分析,也找不到其「自然體」。「虛空」更是如此,它無形無相,更無體,並不存在永恆的「自然體」。

到這裡,針對阿難尊者前文的疑問:「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

世尊從「地大」之「色性」的角度來回答: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你根本就不知道,在『如來藏妙真如性』當中,本性所顯之妙色,當體就是真如性空;本性之真如性空,當體就是真如妙色。純粹一個清淨本然,周全遍滿整個法界。」

「只是隨順著一切眾生心境的不同,呼應著眾生智慧心量的不同,並遵循著因果業力,而發生顯現出不同的『色性』之現象罷了。」

此乃世尊關於「地大」之「色性」的究竟極談,所謂「地大」及「色性」,無非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沒啥好說的了,大家仔細理解體會就好。

因此,所謂的「因緣所生」與「自然而有」,都並非實情,都只是眾生分別心的虛妄猜度罷了。

世尊繼續說道: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世間的人們由於無知的緣故,把所顯現的一切『地大』之色法,迷惑為『因緣所生』,或者『自然而有』。這些都是第六意識心,進行虛妄分別和計算猜度的結果。只是有許多言語說法而已,卻都沒有什麼真實意義。」

——「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人世間的一切理論,一切哲學,一切思想,一切倫理道德,一切是非觀念等等,皆屬此類,究其本來,皆無實義。

因此,咱大家可以隨緣學習,可以隨力善用,但是,萬萬不可絲毫執著於心。乃至於佛法教義,也是如此。因為,那些都只是語言文字而已,內里並沒有任何實在意義呀。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