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確不是西方標準定義的科學,更不僅僅是治病的技術,說它是科學和技術顯然都貶低了它,因為它超越並包容科學技術。它既是形而上之道,無形無象,通天達地;又是形而下之器,有形有像,醫病救人,同時也是一種滲透於東方世俗生活的文化、哲學、藝術、價值觀,甚至就是一種美的生活方式。我相信,學了中醫生活一定會更美好,所以我以為每箇中國人都該學中醫。《黃帝內經》、《道德經》、《易經》的經典語錄應該直接進入大中國小的課本,因為這些都是中醫的源頭。試想,你即使不給人治病,學了中醫也能給自己養生保健,這也是積德行善,因為你減少了自己的痛苦,也就減輕了親友的痲煩。
中醫與儒釋道共同構成了中國的核心文化內涵,對道的追尋令它們異曲同工。無論皇家的正統學說還是民間的世俗文化都與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之道密不可分,而中醫兼俱道與術之特徵,並徹底融入世俗生活,且雅俗共賞,所以不僅人人皆可學習中醫,進一步努力還可成為業餘郎中,事實上這也正是中國從古到今的一種現象,一種典型的中國特色。中醫還有個現代特色,就是當今的許多中醫名家是學了西醫後再學中醫而成名的。中醫自身的特色也造成了中醫來源的廣泛性和多樣性。
從古到今,大凡文人騷客都略通歧黃之術,販夫走卒也會些治病的獨門偏方,至於武林人士和道家人物,則十有八九都懂些醫術。這不僅從曹雪芹的《紅樓夢》和武俠小說中可以領略,而且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元代名醫朱丹溪四十四歲才開始學醫,典型的半路出家,一不留神成了名醫;上海名醫陳存仁寫的《我的醫務生涯》,披露了更多由文而醫的神人,茲略舉一二:惲鐵樵,上海名醫,商務印書館《小說月報》主編。因長子病故,遂發憤學醫,後正式掛牌行醫。其主要著作22種,另有《鐵樵函授醫學講義》;陸士諤,上海十大名醫之一,早期鴛鴦蝴蝶派小說家,主要小說有《馮婉貞》、《新孽海花》等,醫著有《醫學指南》、《士諤醫話》等,編著的醫書有《葉天士醫案》、《葉天士秘方》等。由此可見,從古代到1949年,醫者與文人之間並無明確界線,誰若想更進一步成為懸壺濟世的郎中,就可專門拜師學醫,出徒了就可成為當時的專業人士。
學中醫最好是以師帶徒的方式在實踐中學習,我所看到和實踐的結果都證明了這一點。其實東方的學問和技藝都是如此傳授的,如練武、習文、學戲、下棋、繪畫、彈琴等等。若無師,那就先尋師,師肯定可以找到,只要你心誠。此外,醫書也可成為半個老師!舊時的中醫教育是一種開放的體系,無任何門檻,誰都可以學,因為它低可用於修性養生,中可用於治病救人,上可用於悟道得道。但是你究竟能否成為好醫生,能否悟道,只能取決於你的醫道和醫德,決不取決於你的文憑和廣告。再說,中國幾千年來壓根兒就沒有中醫文憑這東西,中醫高人是師帶徒的結果。如此看來,中國學醫的舊制和習慣法其實是一種比科舉制度和現代考試制度更先進的人才選拔體制,讓社會成為最大的考場,頗有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有人說江湖醫生騙人,世上也的確有這種江湖騙子。但那個行業沒騙子?我們一生中真正上當受騙的悲劇是因為江湖醫生嗎?誰也不從中醫教育和體制上找原因。中醫高人都被消滅了,當然只有庸人和騙子當道!我以為,人世間的種種職業中,唯獨醫生最難騙人,因其結果只有兩種:有效和無效。而絕大多數誤人生命的究竟是江湖醫生還是某些正規醫院,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政府無為,各類人才就會自然成長,大有可為。這也是為什麼中醫自古就有如此多的流派的原因之一,再加上各地氣候不同,物產各異,更加造就了各地、各類風格不同的中醫方法,所以中醫的天性就是充滿個性的,多元化的,它與西醫從一開始就走的不是一條道。人類返樸歸真的趨勢與中醫的本質有種天然的契合,中醫本身就可以直接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所以,在當今科技發達醫療倒退的情形下,我更建議人人學點中醫,多少不限,總之都會利人利己。再說,這也算恢復了一種古風,一種失傳很久的中國特色。
不知何故,中醫專業是按理工科招生的。其實這是個地道的文科專業,甚至可以歸為藝術類,唯獨不應歸入理工科,這大約也是官員們一心嚮往科學的結果。中醫無論從文字、醫學、歷史、哲學、藝術、玄學等各方面看,都是與中國文化聯繫最緊密的「學科」,因為其中充滿了道,所以有文科天賦的人學中醫比理工科天才更得心應手。我將認識中國字的人都稱為文人。作為一名文人,我學中醫是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所致。文人識字,所以可以先讀醫書,書就成了第一個老師。我就是這麼開始的。可惜在人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不易,摧毀自己的興趣倒不難。我堅信只要真心學醫求道,自會碰到有緣人。果然,當我真心誠意地尋找學醫的師傅時,他們就一個個出現了,有的在鄉下,有的在城裡。看似你在找他,實際上他也在找你,有緣之人遲早會碰面。
中醫內容在很多人眼裡就是中藥。其實中醫的內容之豐富超出我們的想像。僅從大的方面就可分為內治與外治,而外治的內容更豐富多彩。只要搞通了中醫的一法,就容易觸類旁通,治療方法多了,就能不拘一格結合運用,哪種方法適用就用哪一個。關鍵是必須跟著師傅在臨床實踐中學習。從實質上看,中醫不是治病而是治人,其法在於調節陰陽平衡,故凡調節陰陽平衡之法皆為中醫之法,其法並無高下之分,端看那種法更合適。從廣義上講,中醫之法亦是治國之法。所以「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說很有道理,因做良相與良醫之道相通。
中國是文化的中國,數千年來以文教化四方而少有武力征服;而中醫承載著中國文化的核心――道。故曰:中醫亡,則中國文化亡,文化即亡,則中國名存實亡!決非聳人聽聞!
過去幾年中,我遍訪各地各類中醫人士,其中有民間的也有學院派的,有城裡的也有鄉下的,有道士也有和尚。在尋醫訪道過程中,我常常碰到一些人對中醫憂心如焚,尤其對「中醫不科學」的說法表現出極大的憤怒。這時我會津津有味地說:如果有人說中醫不科學,那您就該說,對,中醫當然不是科學!說中醫是科學實在貶低了中醫,因為中醫是超越科學並包容科學的!何故?中醫給中國人醫了幾千年的病,既有神奇的療效,又有系統的理論,能說它不真嗎?可是當今最先進的科學理論也無法解釋中醫的理論和療效,只能說明科學有局限,是中醫的發展提前超越了科學。以科學為標準衡量中醫本來就不對。什麼是科學?其定義至今眾說紛雲。早期人類對自然和自身的認識通稱為哲學,到後來才分科別類,是謂科學,亦即分科別類之學問,它只是建立在古希伯萊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傳統上的一種探索真理的方法,並非終極真理。中醫、道學、神學不也是探索真理的方法嗎?
可以肯定,關於醫學的爭論必然導致文化的爭論,因為中醫不僅關乎醫學,而且關乎文化。西方有人認為文明的衝突不可避免,的確如此!只是中外文明的衝突還未在國際上展開,卻首先在國內引發,因為西方在中國的代言人勢力太大了!此乃五四運動以後中國極端的西化教育所賜。文明衝突的國際化遲早會到來,西方擔憂中國崛起,其實質是擔心中國文化的崛起。其它國家並無本土醫與西醫之爭,因其本土醫學在早期的文明衝突中已經消亡,惟中醫承載東方文化而傲然獨立於世。其它國家雖無醫學之爭,卻以宗教等其它形式與西方文明產生衝突。若沒有文化爭論和衝突,說明該本土文化已經消亡或被同化了。
實證,中醫用活人,西醫用死屍
如今科學在很多人眼裡已不再是一種方法,而是真理本身,甚至成為一種新宗教,我稱之為「科學教」。認定中醫不科學的人,皆以其「科學教」的定義而非科學的精神為準繩,認為只有通過西方線性式的邏輯實證才是真理。實際上宇宙間的絕大多數現象還無法用科學來實證,尤其是根本的問題如上帝、宇宙、生命、靈魂,以及中醫的精、氣、神等等。
其實,對科學最早也最準確的定義來自《易傳》,即學科可分為兩大類: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只學西學的人很難理解,形而下之器固然可以用形而下之法實證,然而形而上之道的實證還得結合形而上的法門,比如古人孫思邈、李時珍,還有我雲遊武當山見到的一些道醫道長,都可通過形而上之法,在其修行入定中清楚地實證中醫經絡和穴位的存在,並在臨床實踐中廣泛運用之。幾千年來所有中醫的臨床實踐都是東方式的實證,既在醫者自己身上,也在患者身上,總之都是通過活人來實證,而西醫實證解剖只能通過死人、白老鼠。人死則氣散神走,只剩物體狀的屍體,而死屍卻是西醫的研究對象。中醫通過活人實證其醫理,是因為精、氣、神和經絡只存在於活人之體。如此難度與境界,對靈性與智慧的要求,當然非形而下之科學可以度量和想像。有人卻寧可相信西醫在死屍和白老鼠身上試驗的結果,而不願相信幾千年來在無數活人身上實證的結果。
當然,西醫也有在活人身上的試驗結果。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員,中醫藥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賈謙在《中醫的優勢特色和發展戰略》一文中介紹,1998 年,美國因藥源性反應住院搶救者高達216萬人,其中死亡者10.6萬人。經濟損失40億美元。1997年,在我國,210萬人因西藥藥物反應住醫院,19萬人因此而死亡(相當於我國每年死於10餘種傳染病人數總和的12倍),這還是十年前的數字;根據中國中醫研究院岳鳳先教授統計,新中國成立40 年間,中藥毒副反應的報導僅5000例,且多屬用藥不當,例如把商陸當人參。可見西藥那麼嚴格的質量標準也不見得可靠,也不見得科學。
當今之中醫院校約有一半課程為西醫、西學,為此我專門調查過許多中醫學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問其中醫和西醫課程那個更難?他們一致認為中醫更難,因中醫兼具形而上與形而下之特徵,不僅要學,還得悟。在許多人眼裡,中醫始終被掩蓋於傳統的土方、藥罐和種種落後的迷信行列中,即使有療效也被視物「僅僅是經驗的產物」,而科學卻被捧上了神壇。所幸,我的有關中醫與科學的「極端言論」如今有了理論支持,這就是樂後聖的《醫道》。其宏論由論醫而論道,由醫學而哲學,由形而下而形而上,對醫道如何超越、指導科學乃至人類文明做了系統的闡述,其堅實不虛的理論依據就是中醫經典――《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與醫道
醫能進入道的境界,是中國人的傑作,也是中國人對人類的貢獻。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醫不是停留在醫術和器物的境界,它全面吸收了東方文化中道家、儒家、墨家等諸子百家的精髓並予以融會貫通,方形成了醫道,並由此影響了其它思想和文化,而醫道之集大成者正是《黃帝內經》。我曾看過長篇電視記錄片《黃帝內經》,裡面有對當今大學生和路人的隨機採訪,結果被採訪者十有八九不知《黃帝內經》為何物。由此可見中國醫道之淪落!我以為,把《黃帝內經》的經典章節列入中國大中國小的課本都決不為過。人知道了養生,必減少疾苦,所以從終極意義上講,道法就是醫萬病的終極法門,因為萬物由心生,這也是佛、道、醫、儒皆認同的核心觀點。
《黃帝內經》不僅在形而上的高度與《道德經》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從形而下的角度對病因、病理和養生、治病做了具體、通透的論證,因此它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內容最豐富、影響最深遠的中醫典籍,居中醫經典之首。《黃帝內經》約成書於秦漢時代,它託名黃帝與岐伯的對話,直接關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心靈的和諧,它不僅關注果,而且更關注因,不僅關注人的身體和疾病,而且全方位關注天地人的和諧,所以自古以來它就是人類關愛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的東方智慧,也是人類療治疾病與瘟疫的靈蘭秘典,這部人類的思想聖典直接影響了東方儒釋道醫等傳統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集中闡述了人類社會天地人和諧中正平和的思想。而天地人的和諧發展正是目前整個人類面臨的難題。
《醫道》特意提出了一個令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東西:五行。說熟悉,是因為中國人對此名詞幾乎無人不曉,說陌生,是因為國人對其代表的深刻內涵所知甚少。中國古代人民最偉大的創造不是四大發明,而是「五行」。如果非要拿四大發明和五行做比較,那只能是大跌身價,因為四大發明不過是一技一術,而「五行」卻沉澱著中華民族卓越的智慧。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進一步抽象後形成了五行學說。五行學說認識到人的生命活動不是內在器官的孤立活動,不僅它們之間具有循環無端的相生相剋的聯繫控制關係,它們與周圍事物特別是自然界四時節氣的變化也同樣存在著資生、制約的聯繫控制關係。
這種與西方的線形化思維截然不同的環狀立體思維方式使《黃帝內經》體系的形成具備了理論基礎,創立了「人相應」的人體內外環境統一的整體觀念。所以「醫道,就是以五行為推論工具,用相生相剋的規律,將宇宙萬物統統納入五行行列,並以五行之間的相互生化和制約,來闡述萬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無論儒家、道家、法家等諸家學派,在天人關係問題上都主張天人相通或天人合一的宇宙整體觀。人道源於天道,天道蘊含人道,「人之始生,得於天也。」因而天道和人道並非平起平坐,天道比人道更為根本,從本源上看,人道是從天道派生的,並隸屬天道。天地人三者是一致的。天人合一和天地人三者一致的思想充分體現了中國哲學有機的宇宙整體觀。
由五行到陰陽
人類文明進步的過程就是不斷從形而下之器向形而上之道升華,同時又是形而上之道不斷轉化為形而下之器的雙向或循環過程。中國文化中歷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及眾生平等,認為天人合一才可得道、成仙。而西方世界在文藝復興後,從神權中解放出來的人成了萬物的中心和主宰,對人類力量和理性的崇拜,使哲學家還沒把人與自然、自然界和社會歷史統一起來探討,因此造成了人與自然、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割裂,這進一步導致了當今人對自然界片面索取和對自然法則的公然踐踏。科學技術也成了一把雙刃劍,它既是文明發展的源泉,又是現代種種罪惡的淵藪。
因此,對現代科技必須反思,對現代生活方式也必須重估。《醫道》對東方文化中的儒、道、釋與醫進行了一一對比的分析,發現儒、釋、道、醫在中國的發展是相互影響和互補的,因此「儒釋道醫互補」的文化就是中國主流的傳統文化。醫道既是形而下的器又是形而上的道,所以才能體用互動,道術相間,既提供治病養生之道,又總結治國安邦之道。如果否認了道,幾千年的中國文明就一無是處了!天人合一的「一」,正是那個大道所在,正所謂得一者無一不知。事實上,我們目前真正能拿出手的原創也只有中醫了。外國留學生到中國除了學習漢語,主要是學中醫。
由五行進一步抽象,便自然會得出一個更加根本性的中醫基本概念――陰陽。陰陽並非中醫的發明,卻是中國傳統文化最自然的生根、落腳的土壤,陰陽的概念通過醫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醫道中的陰陽和合思維是中國文化的本根、靈魂和基因,集中體現了東方辨正思維的獨特價值,凝聚了中華文化的全部智慧。陰陽和合是對陰陽矛盾關係的一種高度抽象,只有具體分析陰陽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才能揭示宇宙萬物一物兩體、陰陽和合的普遍特性。《易經》中,陰陽觀念是潛在的或隱含的,在《易傳》中,陰陽範疇及其觀念才以純粹思想的形式出現了。《易傳》具體闡明了道與器的關係,指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它更進一步深刻指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由陰陽和五行這兩個醫道中的基本概念來觀察世界,會發現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陰陽和合體,從巨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都是陰陽,無物不是陰陽,於是醫道足以成為人類認識與活動的指南。
醫道與國運
中醫的核心就是道,醫與道從來就互為一體,互動互生,並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而不可分割。在全球化的文化整合中,惟有醫道精神的復歸,才能使中國在當代的「文化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全球化不僅僅是經濟的全球化,與此相伴的是日益加速的文化全球化。假如我們非要與西方哲學對比,就不妨把中國的醫道視為一種哲學 ――醫道哲學。這既是一種宇宙觀和人生觀,也是一種形上學,一種與西方文化和哲學不同的道的形上學。它是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民族之魂,並且具有超越的性質。
如此,中國的醫道不僅成了哲學,而且是以醫道為本體論的哲學,這個哲學體系既表現為儒家《易傳》所講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運演體系,也表現為道家老子所說的「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以無觀其妙,以有觀其微兩者同出而異名的玄學體系。太極也好,無極也好,有也好,無也好,都是醫道的存在形式。有了這個哲學體系和文化精神,中國人看問題、想問題就不再局限於經驗實在和生活的細小,而是知周乎萬物,會通醫道以應變無窮了。
中國文化和哲學幾千年的發展,始終沒有離開道的觀念,始終沒有離開形而上的醫道本體。從原始儒家、道家、墨家,到魏晉玄學,再到宋明理學,整個文化思想和哲學體系都是圍繞形而上的道發展演變的。道是最高範疇,是最根本性的存在,其他範疇概念都是由它推導演變出來的。天道、地道、人道,天道中的陰陽、五行、動靜、剛柔,人道中的心性、仁義、善惡、真理、博愛等,無不是從最高的範疇道中引申出來的,無不是醫道的存在形式和形態,它不僅是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和文化的最高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本原和價值源頭所在。它具有巨大的超越性力量,以至於任何個別民族的文化都無法與它抗衡。雖然它幾度遭異族文化入侵,但由於這個文化價值體系太強大了,異族文化對其破壞不僅沒有成功,反而被它融化、整合,而它依然巍巍存在,蕩蕩不絕。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之所以能過歷經磨難而不滅,全在於有醫道本體的價值源頭。而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唯道是從」的民族,一個以道的存在為生存哲學與性命之理的民族。
目前人類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信息化時代,國家已不能簡單地用土地、海洋來劃分疆界,因為文化早已通過網路、影視、教育、體育等現代渠道跨越了國土,所以當今國家主權最核心的資源其實是文化主權。縱觀中國歷史,我們會發現中國的國家概念就是一個文化概念,其版圖一直隨其文化價值體系的整合而延伸,每次外族入侵中國的戰爭也很快演變為一次次文化的整合。中國之所以稱之為中國一直是因為中國文化,如果中國文化的核心消亡,則中國雖有其名,其實已不復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