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輕鬆學卷六(之二)
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諸位眾生,喜愛統領鬼神,來巡視、統轄、保護世間國土。那麼,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出天大將軍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天大將軍】四大天王座下,各有八位天將,稱為三十二位「天大將軍」,分別統領八部鬼神,負責巡察一切世間國土,降伏邪神,賞善罰惡。
韋陀菩薩就是三十二位「天大將軍」之一,菩薩以童子身護持佛法與善法,自律甚為嚴格,不親近天女,諸天皆欽佩不已。據說,連菩薩的領導們,即四大天王,見到韋陀天將到來,都紛紛起身相迎呢。看來,這天堂就是好,連領導的素質都如此之高。
「三十二應」第十種,應現四大天王身:
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諸位眾生,喜愛統轄世界國土,保護世間眾生。那麼,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出四大天王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四大天王」又名「護世四大天王」,位於須彌山半山腰的東、西、南、北四方,守護著一個小世界之國土的安全。因此,四大天王對於人世間的恩德很大,如同日月一般。生為四大天王之因,大約是奉行上品「五戒」、「十善」,特別是不邪淫,同時好樂於護國安民之事,以善法利益國民,教化國民,等等。
「三十二應」第十一種,應現四大天王國太子身:
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諸位眾生,渴望出生在四大天王的天宮裡,負責管轄、驅使諸鬼神等。那麼,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出四大天王國太子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四天王國太子】指四大天王的諸位王子們。
據圓瑛法師引《大吉義經》之經文:「護世四王,各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勢力。」唐代灌頂大師對於該經做了註疏,記載了一個有關於「四天王國太子」的神奇事例,大意如下:
在唐代天寶年間,西域五國曾經聯手兵犯長安,唐兵不敵,唐元宗於是急招不空三藏施法救國,不空大師便持念「護國仁王陀羅尼」咒,剛剛持誦了二七一十四遍,忽然見到一位神將,率領著五百天兵,列陣於皇宮上空,神將對不空大師說:「北方天王第二子獨健,來救長安。」
番兵來到長安城下,忽見無數天兵天將布陣於空中,嚴陣以待。番兵皆生畏懼之感,其首領感嘆曰:「中國有聖人,不可犯也!」隨即退兵回國。元宗皇帝大喜,敕命各州皆建「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從此以後,海內名寺寶剎都建有天王殿,祈禱國泰民安。
「三十二應」第十二種,應現人間國王身:
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諸位人間的眾生,想要成為國王。那麼,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出人間國王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人王】人間的國王。
依佛經所說,人間的國王有五類:一、金輪王,統轄四大部洲,有七寶隨身,能隨金輪寶飛行於四天下;二、銀輪王,統轄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和南瞻部洲三洲,唯除北俱盧洲,能隨銀輪寶飛行於三天下;三、銅輪王,統轄東勝身洲和南瞻部洲,能隨銅輪寶飛行於二天下;四、鐵輪王,統轄南瞻部洲,就是咱們全地球,能隨鐵輪寶在一天當中飛行游遍南瞻部洲。
以上四種叫做「轉輪聖王」,出現在人壽最長的時代,有一種說法是人壽八萬歲以上之時。因此,如今時代是沒有「轉輪聖王」出世的,人壽短促,福德淺薄的緣故。如今的國王,以及大家所知歷史上的國王,都屬於第五類人王,名為「粟散王」,就是指眾多國家當中的各個國王,多得像粟米粒一樣,所統轄的國土大小不一。
在這些「粟散王」當中,極個別較大的國王,能夠以武力吞併許多小國家,統轄很大的範圍,有時也被稱為「轉輪王」,例如印度的阿育王,等等。但其顯然不同於「轉輪聖王」,不曾統轄整個南瞻部洲的緣故,也沒有鐵輪寶和飛行能力。這種「轉輪王」準確的名字叫做「軍輪王」,只是以武力侵占而已,並不具備「轉輪聖王」的諸多功德。
未來世成為國王之業因,大體是奉行五戒十善,時常做利益國人的事業,等等。通常,也需要多生多世的善業累積,才能夠在未來的某一生,成為國王。
「三十二應」第十三種,應現家族長者身:
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諸位人間的眾生,喜愛主持家族事務,被社會所推重。那麼,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出家族長者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長者】指家族長者,如「族長」之類。年長德高,為家族所推重,主持決議家族裡的大小事務。來世成為「長者」之因,大約是時常愛護幫助族人,道德高尚,樂善好施,等等。
「三十二應」第十四種,應現居士身:
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諸位人間的眾生,喜愛清談各類學問,以清淨道德自居。那麼,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出居士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名言】名詞概念,指各類學問,哲學、文學、宗教、藝術,等等。其中,「名」即概念與道理,需要用語言文字來詮釋和表達,故稱「名言」。
在佛教當中,「名言」大約都是此含義,與如今所說的「名人名言」,即「名人的話」含義有所不同。
【居士】閒居清修之士,諸如隱士、藝術家、文人雅士、養德修身之人,等等。
此「居士」之含義,不同於如今大家所說的學佛居士,學佛居士正規名字叫做「優婆塞」和「優婆夷」。而這個「居士」不論學佛與否,是泛指不參與國事的閒居清修之人。
做一個這樣的「居士」可不簡單,既要閒居,還得養家餬口,肯定是有本事、有才華、有技藝、有福德之人。或者,有大筆遺產繼承也行。其最可貴之處在於,能夠安於清閒,養德修身,這份兒優雅情懷,足令世人羨慕。
問:如何能夠在來世做一個這樣的「居士」呢?
答:一是發願,二是學習各類知識,三是看破塵世之庸俗,四是培植福報,五是修養德行。
再問:如何能夠在今生做一個這樣的「居士」呢?
答:您在過去世已經儲備了上述五個因緣,今生才有可能做到。
所以,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不一定今生就能夠滿足大家的心愿。條件具備的,今生就可以實現;不具備的,則需要培植因緣,有待於未來世了。
「三十二應」第十五種,應現宰官身:
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諸位人間的眾生,喜愛治理國土,熱衷於明察地方的大小事務,並決斷之。那麼,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出宰官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剖斷】明察與決斷。「剖」:分析、辨別。
【邦邑】大地方為「邦」,例如省、自治區等等;小地方名「邑」,例如縣、鎮之類。
【宰官】一切官員之通稱。
「宰」者,治理;「官」者,公務。古時候,上至宰相,下至縣令,都叫做宰官,亦名朝廷命官。如今官職,比對可知。
問:如何能夠在來世成為「宰官」呢?
答:首先得保證自己能夠繼續做人,那就是守持「五戒」與「十善」,奉行倫理道德,這是來世做人的基礎。其次,需要關心地方事務,熱心慈善與公益事業,多做利益國家與大眾的事,不做違害眾人的事,也不做殺生害命的事。
再問:如何能夠在今生成為「宰官」呢?
答: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打地洞。敢問您是哪一路的?要是種群不對路的話,還是踏實做老百姓比較好。要是已經開始上路了的話,嘿嘿,送您一句千古名言,民間有句俗話,叫做「一世為官九世牛」,這其實已經「言輕」了,真實結果比這要嚴重得多,望您好自為之。
「三十二應」第十六種,應現婆羅門(術士)身:
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諸位人間的眾生,喜愛各類術數,以延年益壽為人生目標。那麼,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出婆羅門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數術】泛指一切民間學問與技能。其中,「數」指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等等;「術」指醫卜命相,咒水書符,等等。
【攝衛】調理養生,延年益壽。其中,「攝」指能量與營養攝取,「衛」指固本培元,抵禦諸邪侵擾。
【婆羅門】漢譯「淨裔」,據說是劫初降生人間的梵天之後裔。又名「梵志」,志在通過修行,重新求生梵天。婆羅門在古印度屬於尊貴種性,不從事社會生產,而專門從事修行與各類術數研究,因此,他們掌握著多方面的學問與知識。
中國沒有婆羅門,勉強與之相當的,大約是民間各方面的高級術士。
「三十二應」第十七種,應現比丘身: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俗世的男子,好學佛法志願出家,願意持守種種戒律。那麼,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出比丘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比丘】奉行二百五十條戒律的出家男眾。「比丘」有多種含義,所以不翻,只進行音譯。其含義有三種:一、乞士,內乞諸佛教法以滋養法身慧命,外乞眾生飲食以滋養色身。二、怖魔,當一位比丘登壇受戒之時,地神讚嘆並轉告天神,天神讚嘆並逐層上報,一直傳到六欲天的魔宮,正在受用他化妙樂的魔王一聽,立即心生恐怖,感慨自己又少了一個眷屬。三、破惡,持戒修行以破除身、口、意三業當中的惡習。
問:如何是來生出家之因?
答:一、恭敬三寶,虔誠皈依;二、有條件時,可受持「八關齋戒」,種下出世種子;三、隨力供養寺宇僧眾,或參與佛教事業;四、平日受持「五戒」,淡化種種世間習氣;五、發出離心和菩提心,讚嘆清淨梵行;六、適當學習經論,實踐禪修。
再問:今生如何才能出家?
答:目前出家門檻很低,只要肯去寺院結識僧人,都能夠找到出家之路。問題是:即便出家了,能堅持走下去嗎?會不會三心二意而徒增煩惱呢?會不會到處都看不慣呢?會不會總是牽掛著家人而心神不寧呢?福報好的話,會不會腐敗變質呢?福報不好的話,會不會受不了一時之苦呢?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再去出家不遲。
繼續問:唉,已經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不知道還有沒有出家的機會呢?
答:有的是。如今漢傳佛教的情形,真的出家人正在減少,混進來的經懺僧,以及高級腐敗變質分子越來越多。信眾們需要更多的持戒僧人,來帶領他們一起修行,也給予他們信心。
各位六零後、七零後渴望出家修行的兄弟們,告訴您最後一招兒,在您退休的時候,開始拿養老保險之時,乃是您出家修行的大好時機。在此之前,您需要把家人的工作做通,做絕(拿到離婚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需要了解寺院和接近出家人,弄明白出家的相關情形。還要把身體調養好,工作別太拚命,留著本錢,將來好修行,甚至弘揚佛法呢。
六十歲,要在過去,就快玩完了,現如今物質生活水平比較高,活他個八、九十歲並不難。所以,各位兄弟,抓住人生的最後二十年吧。
不要擔心受戒年齡問題,超出幾歲問題不大,只是一定要堅持坐禪,堅持學習佛經,在生活當中磨練自己,消除業障,增長智慧,看破這個無聊的塵世,積攢力量,準備做人生的最後一搏。同時,祈求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吧。
只要您擁有出離心和勇氣,所謂出家的「因緣」就都已經具備了。在寺院裡,哪怕是一個鄉村小廟,帶著自己的養老金,一邊持戒修行,一邊隨力宣揚佛法,如此安度晚年,豈不愜意而安心?況且,往生淨土,也變得容易了;成為高僧,也有可能呀,如昌臻老法師即是。
「三十二應」第十八種,應現比丘尼身:
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俗世的女人,好學佛法志願出家,願意持守種種清規戒律。那麼,我便會在她們面前應現出比丘尼之身,為其說法,讓她們成就心愿。」
【比丘尼】受持奉行三百八十四條戒律,以及「八敬法」的出家女眾。
本來,佛陀不允許女人出家,這也是許多古佛的傳統。主要因為「女身」障礙比較多,不適合遠遊、住山及苦行,容易受到各種傷害。情緒化也比較嚴重,不利於正定和正智慧的發揚,不利於正法住世。
後來,由於佛陀的姨母摩訶缽闍波提等人的一再請求,以及阿難尊者的三次慈悲祈請,世尊才勉強答應女人出家,但特別制定了明顯男女不平等的「八敬法」,要求比丘尼恭敬一切比丘如奉師長。否則,就不允許女人出家。
有人問:佛陀平等慈悲一切眾生,可為啥要制定這個男女不平等的「八敬法」呢?
答:世尊成佛於五濁惡世,如《阿彌陀經》雲:「是為甚難」,人的素質本來就差,隊伍難帶呀。要想把出家弟子們管理好,必須得戒律嚴明。單有比丘還好說,一旦有了比丘尼,在教團內部的相互交往當中,就特別容易發生男女問題。
人就是這麼個東西,飲食加男女。如何解決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比丘和比丘尼之間劃出界限,「八敬法」於是應運而生。因為,與人保持距離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恭敬和禮節。當一位比丘尼奉行「八敬法」的時候,雖然她內心喜歡某位比丘,卻礙於禮節而難以表達,女性的粘勁兒施展不出來,發生問題的可能性就大大減少了。
當一位比丘喜歡某位比丘尼的時候也是一樣,有礙於「八敬法」之禮節,會讓他難以表達情意,也會讓他的欲望變得索然無味。佛教歷史上,正是由於「八敬法」的存在,在比丘和比丘尼之間發生的男女問題很少,我幾乎不曾看到此類記載。
但是,如今許多人反對「八敬法」,甚至建議取締。事實上,就算不取締,如今的比丘尼也不太願意奉行「八敬法」了,她們心裡往往會這樣想:哼,這些臭男人,修行還不如我呢!為何要恭敬他。
這末法時代呀,事事顛倒,就知識、學問和才華來說,比丘尼越來越會勝過比丘,在台灣和香港特別明顯,已經全面陰盛陽衰,「八敬法」也已經岌岌可危了,可謂是名存實亡。於是,表面上,比丘和比丘尼男女平等了,實際上呢,在這所謂的平等交往當中,犯戒的問題會越來越多。
據佛陀開示,「女身」有五種障礙:一、不得做梵天王;二、不得做帝釋天王;三、不得做魔王;四、不得做轉輪聖王;五、不得作佛(法王)。
換句話說,當一個女人功德具備以後,將要成為上述五種殊勝之王的時候,她就會轉變女身,而以男身成就上述五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法華經》當中,娑竭羅龍王年方八歲的女兒,在以寶珠供佛之後,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去往南方無垢世界示現成佛。
有人問:在這「五王」當中,其它還好理解,難道「魔王」也很殊勝嗎?
答:毫無疑問。所謂「魔王」,乃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具有極其廣大的神通變化與福德受用,常借著其它眾生所化現的欲境而自在受樂,故名他化自在,乃是欲界當中法力最大的天神,怎會不殊勝呢。
只是,如《大智度論》雲:「魔者欲界主,有大力勢,常憎行道者。」它總是阻礙眾生修道,不願意眾生脫離它的統轄,因此,才把它叫做「魔王」。
「三十二應」第十九種,應現優婆塞身:
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俗世的男子,信奉佛法,樂於持守五戒。那麼,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出優婆塞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五戒】在家、出家通行之戒法,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在家信眾皈依三寶之後,隨其自願,可以受五戒,也可以不受,還可以逐條分開受。
所謂的「戒」,在於止惡行善,在於清淨身心,在於生定發慧,乃是佛教修行人最基本的行持內容。
【優婆塞】譯為「近事男」,即親近承事佛法僧三寶的男子。按中國人習慣,與「優婆夷」共同稱為佛教居士,或在家居士,或居士。
有人問:在家居士該如何「親近」、「承事」佛法僧三寶呢?
答:所謂「親近」,就是接近並學習;所謂「承事」,就是恭敬、護持與供養。所謂「佛寶」,清淨法身是也,一切應化如來是也,應當信奉;所謂「法寶」,一切經論教法是也,應當學習、思維並實踐;所謂「僧寶」,一切賢聖僧是也,一切持戒清淨僧是也,應當接近、護持並隨力供養。
需要特彆強調的是,那些不守根本戒律,卻穿著僧裝的人,不是「僧寶」,根本不應當接近、護持與供養,而應當遠離。對此,需要各位居士與信眾們如實觀察。
「三十二應」第二十種,應現優婆夷身: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俗世的女人,信奉佛法,願意以五戒修身自居。那麼,我便會在她們面前應現出優婆夷之身,為其說法,讓她們成就心愿。」
【優婆夷】譯為「近事女」,即親近承事佛法僧三寶的女子。
有人問:僅僅皈依三寶,而不受五戒,是否可以呢?是否算作佛教居士呢?
答:完全可以,這叫做「三皈依」居士,有別於「五戒」居士和「菩薩戒」居士,是真正的佛弟子,會得到「三皈依」護法神的護持。
再問:暫時不皈依三寶,是否可以修學佛法呢?
答:當然可以,我們都是從那個階段走過來的。先學習經論,等到有了充足信心之時,遇到合適的皈依師之時,再發心皈依也不遲。
不過,那些學佛多年而遲遲不肯皈依三寶的人,顯然不是一心學佛的人,而是雜修各教的人。他們特意給自己保留了各種可能性,暗自期待著各種機緣。因此,他們未必能夠得到佛教護法神的護持,通常也難以深入經論教法,道心不專一的緣故。這種學佛方式,不值得提倡。
另外,那些皈依三寶以後,還在同時學修外教法門,甚至學修氣功和鬼神教法的人,他們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並會因此而失去「皈依體」,也失去佛教護法神的護持。在他們當中,非常容易發生被鬼神侵擾之事,容易發生各種精神疾病和知見問題。
「三十二應」第二十一種,應現女主等貴婦人身:
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音:姑),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世間的女人,喜好掌管內政,以維護家族和國家。那麼,我便會在她們面前應現出女主之身,或者國夫人、命婦及大家之身,為其說法,讓她們成就心愿。」
【女主】女皇、女王等為真正的女主,全面掌管國事;此處則指天子之后妃,是掌管宮內事務的女主。
【國夫人】指諸侯王之妻,或邦君之妻。
【命婦】指「誥命夫人」之類,受朝廷封號的官員妻子。
【大家(音:姑)】指才德兼備,被尊為女主之老師的女人。例如皇后的女老師,等等。
「三十二應」第二十二種,應現童男子身:
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世間的男子,希望能夠不沾染男女欲望,保持童男身的純淨。那麼,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出童男子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不壞男根】不發生男女關係,保持童男身的純淨。
武學當中有一門所謂的「童子功」,就有這樣的要求,據說,可以達到非凡的功力。對於出世解脫來說,童男身和童女身也相對容易獲得成就。
童子身還特別有利於禪定,已故的馮馮居士,據他自己說,就是由於連續五世以童子身修行,才感得了他這一生的「報通」,以及禪定的不修自來。
在如今時代,保持「童男身」和「童女身」,都不容易做到。如果有此心愿的小朋友們,可以祈求觀世音菩薩,便會得到菩薩的加持與幫助。
「三十二應」第二十三種,應現童女身:
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世間的處女,希望保持處女之身,不要遭受侵犯和強暴。那麼,我便會在她們面前應現出童女之身,為其說法,讓她們成就心愿。」
相對來說,與「童男身」相比較,保持「處女身」更加困難。由於女性體力上的先天劣勢,她們需要家人和友人,以及社會良知的保護。當然,潔身自好是根本,為人處事和自我保護的智慧也需要充分學習。
還有,就是不要忘了祈求觀世音菩薩,菩薩大慈大悲,會盡力加持眾生滿足其良好心愿。
「三十二應」第二十四種,應現諸天身: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諸天眾生,希望能夠脫出天道,轉生人間。那麼,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出諸天之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樂出天倫】希望能夠脫出天道,轉生人間。
歷代大德之註解,基本都是此意。綜合上下文,如此解讀也最合理。
有人問:天堂那般美妙,為啥反而想要脫離天道,轉生人間呢?
答:若論福報與受用,人道遠遠不及天道。但是,如果想要修行,則是人間最佳,苦樂參半的緣故,容易發起出離心和正念的緣故。因此,佛陀都在人間成就正覺,三乘聖者也都是在人間獲得成就,佛教僧團以及世尊的教法、戒律,等等,也主要是在人間流傳。
大菩薩們行菩薩道,主要還是在人間,因為,人世間的眾生最需要佛法,最需要以身作則的示範和引導。其它道的眾生,三惡道由於業力太重,沒有聞法的能力和修行條件;修羅道的眾生嗔習嚴重而好鬥,很難修行;天道眾生福報太大,太享受了,根本顧不上修行。
因此,一部分有覺悟的天人,便會發願降生人間,希望到人間來修行,以便超越生死輪迴。以下列舉了六種鬼神類眾生,它們也都希望超出本類,投生到人間來修行,道理是一樣的。
「三十二應」第二十五種,應現龍身:
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龍類眾生,希望能夠脫出龍道,轉生人間。那麼,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出天龍之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龍】梵語「那伽」,漢語名「龍」,大約有四類:一、守護天宮;二、興雲降雨;三、主江河湖海;四、守護伏藏。據《阿含經》等佛經開示,龍類前生也是修行人,有些還是出家人,只因嗔恨心比較重,喜好爭論與爭鬥,福多慧少,故墮入龍族,雖有神通與福報,卻屬於天上的畜類,在「六道」當中,可以算作修羅道。
問:龍族以及後面的諸部鬼神等,如何才能夠投生到人間來修行佛法呢?
答:首先要皈依三寶,其次最好能夠受持五戒,然後還要護持佛法和修行人,與人道結善緣,福德因緣一成熟,就可以前往人間投生。
再問:它們怎樣皈依三寶呢?
答:它們有神通,遇到有緣的高僧大德,它們便可以變化為人形,悄悄地前來皈依或受戒。如果有緣遇到聖僧的話,它們也可以直接向聖僧請求皈依與受戒。在《高僧傳》當中,此類事情多有記載。
「三十二應」第二十六種,應現藥叉身:
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藥叉類眾生,希望能夠脫出本類,轉生人間。那麼,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出藥叉之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藥叉】別譯「夜叉」,翻譯為「捷疾」,行動迅速的緣故;或「勇健」,勇猛強健的緣故;或「暴惡」,其形相看似粗暴兇惡的緣故。形相雖然不佳,但藥叉大多擁護如來正法,屬於常見的護法神,據《最勝王經》:「是等藥叉,悉皆愛樂如來正法,深心護持」。
「三十二應」第二十七種,應現乾達婆身:
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乾闥婆類眾生,希望能夠脫出本類,轉生人間。那麼,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出乾闥婆之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乾闥(音:踏)婆】亦名「乾達婆」,翻譯為「香陰」,以種種香氣為食物,滋養其五陰。居住在須彌山南面的金剛窟,是帝釋天的樂神。每當帝釋天需要天樂之時,便點燃沉香之類的上好名香,樂神乾闥婆便會尋香而來,為帝釋奏樂。
「三十二應」第二十八種,應現阿修羅身:
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阿修羅道眾生,希望能夠脫出本類,轉生人間。那麼,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出阿修羅之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阿修羅】翻譯為「非天」,有天福,而無天德。
據《楞嚴經》第九卷,三界當中共有四種阿修羅,分別屬於「鬼道」、「人道」、「天道」和「畜生道」。此處所說的阿修羅,主要指「天道」阿修羅,即「非天」之神,有大力,性多嗔怒,常常與梵天王、帝釋天和四大天王爭權。
阿修羅的前世,也是修行人,因布施、持戒、禪定、修福等等善因緣,而感生到天界,受天福;但卻因為習性多嗔怒,爭強好勝,喜爭鬥的緣故,做不了天人,而成為「非天」之阿修羅。
「三十二應」第二十九種,應現緊那羅身:
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緊那羅眾生,希望能夠脫出本類,轉生人間。那麼,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出緊那羅之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緊那羅】漢譯「疑神」,其形象似人,但頭上長有一隻角,令見者難免生疑。舊譯「歌神」,形貌雖醜,但歌聲美妙,是帝釋天的唱歌之神。
緊那羅的來歷,據《菩薩處胎經》雲:「須彌山北,十寶山間,有緊那羅,於中治化。由昔布施之力,居七寶殿,壽命極長。天欲奏樂,腋下汗流,便自上天。」
「三十二應」第三十種,應現摩呼羅伽身:
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摩呼羅伽眾生,希望能夠脫出本類,轉生人間。那麼,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出摩呼羅伽之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摩呼羅伽】漢譯「大蟒神」,或「地行龍」,雖屬於鬼神類,但不能飛行,因宿世雖行布施等善法,卻多有嗔恚而感生。人類肉眼看不見,不屬於同一法界的緣故。
「三十二應」第三十一種,應現人身:
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各類眾生,樂於做人,希望轉生到人間來修行。那麼,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出人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這些眾生希望與人交流,希望得到人的指點,因此,觀世音菩薩就為它們應現人身而說法,幫助它們成就心愿。
「三十二應」第三十二種,應現與「非人」等同類身:
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非人\』眾生,或者有形、無形,有想、無想眾生等,希望能夠脫出本類,轉生人間。那麼,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出同類之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非人】泛指一切鬼神之類,能夠變現出人形,卻不是人。
【有形無形,有想無想】依照《楞嚴經》第七卷,「有形」指有色形的精靈眾生,如休咎精明之類;「無形」指沒有色形的眾生,如空散銷沉之類;「有想」指僅具有受、想、行、識四蘊的眾生,沒有色蘊,如鬼神精靈之類;「無想」指沒有受、想、行、識四蘊,僅有色蘊的眾生,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之類(它們不是絕對的『無想\』,仍具有『枯槁亂想\』)。待後文詳明。
這些眾生希望得到同類的指點,或者說,它們只能夠與同類進行交流,因此,觀世音菩薩就為它們應現出同類之身而說法,幫助它們成就心愿。
總之,觀世音菩薩乃是「應以何身度者,即現何身度之」。菩薩如此大慈悲力,名為「三十二應身」,在《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當中,則名為「普門示現」,兩經可以對照學習。
菩薩如此功德,皆因三昧而成就,故菩薩小結說: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這就叫做微妙清淨的普入十方國土利益眾生之『三十二應身\』,如此功德,都因為『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之無作妙力,而得以自在成就。」
【妙淨】微妙清淨,妙用清淨。
「妙」指「三十二應身」,乃是「寂滅法性」的不思議妙用;「淨」指「寂滅法性」,不會被「三十二應身」等一切妙用所破壞。
【無作妙力】此「三十二應身」之廣大神通力,不因造作心念而有,本自無為,隨緣而現,故名「無作妙力」。
其次是「十四種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