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光明莊嚴的圓覺法會
講完了經題,也就掌握了一部佛典的基本內容與根本精神。接著我們就要深入到經文中去,更直接地體悟圓覺妙法的微妙大義。
這是一個光明而莊嚴的圓覺法會,它在如來住持下,以三昧之力顯現為不可思議的淨土妙德,已經回歸的法身大士與相應的眷屬,隨佛應現,主伴交參,共同耕耘這片亙古亘今的清淨覺地,使無量眾生,發菩提心,立廣大願,學圓融理,修圓覺法,證究竟道。
當風吹動幡的時節,鐘聲從心靈深處響起,擊發出來自本源的和音,法界萬有,都因之而震動。圓明妙應,大悲鑒機,淨土海會,法流永布,從此在印度的歷史上,留傳下了這本不朽的《圓覺》經文。
印度古老的經典是用貝葉寫成的梵文,隨著梵僧來中國而傳入,並就此開展了譯經的事業,鳩摩羅什是舊譯時代的代表,玄奘為新譯時代的代表,於是產生第二佛國的中國佛教。
這部經是什麼人翻譯的呢?是印度「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罽賓是印度的一個地方,沙門是出家修道的人,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的意思,譯者的名字叫「佛陀多羅」。譯作中文是「覺救」之意。很有意思,這部經叫《圓覺》而譯者叫「覺救」,說明只有覺悟才能自救,由自救而生的智慧,再以悲心度化有情,即是覺悟眾生,救度一切。所以依圓覺理起圓覺行是非常重要的。這位「覺救」沙門在唐朝長壽二年,即西元六九三年,譯出了《圓覺經》。從此流布天下,成為回歸自性家園的根本眼目與行相。
因此,古人譯了經文,而我們把真義譯於心中,使心開意解,勝智朗然,頓醒迷夢,信入圓覺,斷惑證真,道合一時。
一部佛經是一個整體,像人有頭身四肢一樣,也是初、中、後的三個過程的善巧安立,因此,古德把一部經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三個部分,構成圓覺家風的整體形像。
序分即是證信與發起,具有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的六種成就,形成了法會的緣起條件。序分中說:
如果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如是我聞,「如是」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把自己的執著心放下以後,絕對地接受真理。有人說「如」就是真理、真諦、永恆不變的真理,但是這裡的「如是」正確講是一種信、一種接受、一種對真理無條件的接受、無條件的信受,因為對佛所說的法、對佛所講的理,或者你所體會到這一種覺性的本體,是無條件的接受與相信,這就是「如」,所以是很簡單的。而且對一個真正的善知識師父,你要絕對地相信他與接受他,以及他的勸告,他對你說的開示、對你指引的法門與修行方向,你只能絕對地接受,而且你要肯定。「如是」就是肯定,肯定是正確的。當你一旦肯定時,也同時契入了真理。很多人聽經提問時,他是帶辯論性、對抗性的,他把自己過去的很多東西搬出來放到現在跟你較量,他不是把自己放下來去接受。我們看一個人學佛進步不進步,看他是否這樣絕對地接受。他的心裏面沒有對抗性的東西,他是很純很純的,只要講的話能夠使他覺得親切,首先把他的煩惱解開,能夠使他的心念裡面得到一種明確的智慧,他是絕對地相信,絕對地恭敬地接受,絕對地肯定。這樣就是「如是」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做不到「如是」,很多人只是依文解義去理解「如是」,我們現在在座的諸位就要在「如是」裡面去體會。當你念經時,你如完全地接受,你會進入經裡面去,你會把世界都忘記了,全放下來,因為你已進入到聖人的法流里去了,你如沒投入,你是你,經是經,這樣你永遠是凡夫:水遠進不去,所以我們要體會這「如是」兩個字。
「我聞」是什麼?我們知道「我」有不同的「我」,有些人的「我」是凡夫的變異之「我」,它是執著的,這身體是我,觀念是我,經驗是我,思想是我,有我、我所等等,這是我們的「我」。我們聽經千萬要把這個「我」丟掉,這是遍計所執性,這是我的執著,自我意識的表現。有些人修行到一定程度,都要自我表現:我工夫如何如何的好,我會放光,我有神通,我有智慧等。這也還是凡夫,你會這樣說就是凡夫。第二種是外道宗計。什麼叫外道宗計?外道所立的宗,它有一種執著,譬如說,世界是有,它執著有,如說世界是無,它執著無,他執著於一種觀念,如印度的六師外道等。如數論外道說世界是由數目組成,世界除數以外沒別的東西。或者有些外道說世界是由時間組成的,如春、夏、秋、冬的變化形成了時間,這是一種事物變化,他們認為如沒有時間,怎能會有事物的變化及人的生、老、病、死?只因有時間,才能推衍事物的變化,沒有時間怎能會變化?有些人說是地大,有些人說是火大,或者由某種元素組成,這些都是外道,叫宗計。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因緣,虛妄有生,虛妄有滅,緣生之法,其體本空,佛教說的是緣起性空。所以說不跟外道一樣,能夠體會到緣起性空,沒有執著一切知見,這樣的人就是聖人。聖人已經沒有我。沒有我,也就沒有宗計。這樣子,是世界假名「我」。我在說話,我在聽經,這是世界的假名,他知道這是世界的假名,借假名來立義,借義來曉了眾生的心,給你一個明確。不說話,怎麼會有一個明確?所以語言是非常微妙的,一個有執著的人,其語言是不清爽的。沒有執著的人,他的語言是清爽的,但是它不是邏輯,它是活潑的,語言裡面有精神力量,他語言裡面是放光的,所以說語言是一種智慧的活的體現。那麼聖人知道世界是假名,所以不妨叫做「我」。還有一種「我」是法身真我,這是真實存在的。有些人講我們修行要修到什麼程度?我們的身體是要丟掉不要的,我們人的思想要丟掉不要,到最後證到法身,是宇宙的身體,絕對的身體,整個宇宙的體性。它的空寂、它的能量、它的光明,所有的功德都在裡面,這是我們最里的身體,這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法身是靈明洞徹,湛寂常恆,宇宙里所有的事物都是它的顯現。常寂光世界,法身真我,正是自性家園的所在與真實的主人。這部經是佛在淨土說,後來文殊師利菩薩與阿難海在鐵圍山共同結集,所以這裡的「我」實際上是指這兩位法身大士。
「聞」不是用相對音聲的執著心去聞,因此,不是用耳朵去聞,而是能所一體的聞性去聞,是不聞而聞。真聽經的人,善聽經的人,他沒有一切分別對待的聞,而能聞經的真義,他能透過語言文字的背後,見到所描述的、所指示的那個地方。就是當他聽經時,正聽時就到那個地方,正像念經一樣,你念到那裡,經的內容馬上在你的心裡顯現。我們聽經,當你聽到哪裡,你的思維、你的智慧就到那個地方,這樣聽經的人,叫做「聞」,如沒這樣程度,還是熏,還是從熏而入,不是聞。
下面說「一時」,就是說法的時間?印度是一個沒有歷史記載的國家,所以在時間上與我們不同,沒有具體的指定。淨土無方,本無時間,因此,法會的始終是一個時間,實際就是現在。在俗諦說《圓覺經》講於過去,在真諦講就是現在。因為佛、菩薩境界裡面三際是平等的。現在講經時,當時的法會還在現在的地方,所以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讀到「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時,就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親切契入。所以凡是所有講《圓覺經》的人,《圓覺經》當時的境界會在這裡顯現,所以虛空界裡會顯現當時的圓覺境界,因此,即指為「一時」。而且我們知道,另一個角度講,我們所說的時間,過去與未來,都是我們當下顯現的,為什麼?我們說到昨天,昨天已經沒有了,我們現在當下的心想到昨天一下,當下也就顯現了昨天,因此,時間是沒有的,都是當下,當下是剎那的。剎那的緣生就是由生滅執著的心而起,才覺著有時間,有物質相對遷流作你攀緣的對象,因你心念住於物境、物質世界,所以你會感覺到時間、日出日落,你會感受到時間相,這是不存在的。但是用究竟法界性來說,時空及其萬物都安立不動,就是永遠安立在法界性裡面,過去、現在與未來,是安立。因為安立的關係,所以過去、未來的事情都能顯現。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一切都安立在法性裡面。所以《肇論》裡面的「物不遷論」就是說過去的事物不會移到現在,現在的事物不會移到過去,所以過去的事只能住於過去,現在的事只能住於現在,但是因為佛證入法性的關係,因過去、現在、未來都在法性裡面,所以佛的每一劫功德都是不滅的,永遠存在的。我們修行,過去吃素、念佛,所以一點功德都存在,一點也不會磨滅,因為過去的存在於過去,它永遠存在,不會消亡。但是之所以我們感到會消滅,是我們的妄心執著,心念與物質綿密地相對遷流,後來的業行遮蓋了從前的功德,而那所做的一切的功與行是不會消滅掉。在八識來說,它的種子不滅,在現象來說,它法性緣起的能量不滅,它是永恆存在的。
下面講「婆加婆」,「婆伽婆」就是這法會的主持人,就是佛。「婆伽婆」用翻譯文來說,意思是能斷;斷一切煩惱,能夠破煩惱賊,叫「婆伽婆」。有些佛經里講叫「婆伽梵」,有些地方叫佛陀,這些都是佛的號,佛可以說是沒號的人,你沒辦法用世界的語言來形容他,你用世界的語言來說他,就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調御師、佛、世尊十號。佛的十號僅僅是以世界的角度來說的,對立來稱讚形容佛是如何、如何,實際上,是說不到佛的,佛是無形無相,連佛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稱佛。有些人說,有神通就是佛,有光明是佛,還有什麼是佛等等,這都是相對來說的。世界有黑暗所以佛有光明,因為世界人的能力非常有限、局限,所以佛有神通等等;世界人不講大義,佛有大義;世界人會受人誹謗,不被尊敬,佛是三界導師,人天師表,是世界至尊等等;明行足,智慧、福德的圓滿等等,都是站在眾生世界角度來說的。大家千萬要注意,佛是沒辦法講的,我們說的佛都不是真佛,只有悟到時,我們見到自己的佛時,才知道佛是在我的心裏面顯現,知道佛與我們不二,由於我們認識佛,才能與法界的佛相應,同一認識、同一體會。到那時,什麼叫佛也消失了,什麼叫眾生也消失了,眾生與佛是相對而言的。所以我們看到的佛都是應化在印度的釋迦牟尼佛,現在寺院裡所塑的佛,是一種相,都是假的,是給人看的假相。所以佛不在寺院,佛也不在佛像上。但是我們借這個佛像來敬佛,來向佛學習,因為我們還不夠,用佛的形象來做我們仰慕的對象,來引起我們的信心而已。但是這一觀念是著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以三十二相見我,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金剛經》已講得很明確,三十二相即如來,這就是假相,所以這個假相是不會說法的,這是給人間做樣子的。另外有報身佛,報身佛是智慧光明,大智慧遍照法界,一切眾生有緣,他都來照你的心,如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光明智慧照在眾生心。但如分開說,有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可以有相,以相顯光,實報莊嚴土所顯;自受用是常寂光土,無形無相等等。但是以菩薩世界而立的,也還不究竟,所以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佛經裡面說,報、化不是真實的佛,也不是說法的主人,只有法身是真實的,法身是沒辦法去理解的,法身沒辦法認識,法身只有開悟的人,才到法身的邊緣,還沒完全證入,證入才能顯法身。但是反過來說,已經證法身的人,一真一切真,報、化也是真實,也是說法者,石頭、木頭也是佛;「無情皆有佛性」,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一切都是佛,佛說眾生都是佛,那一個不是佛?正因為有這樣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才能顯了眾生,能夠乘願而行,度化眾生,「慈航普度」才會顯現一切眾生都是佛。從這裡我們去體會佛,這「婆伽梵」就是佛。
那麼佛是怎樣的?佛在當時的淨土,顯現的這種報身,對菩薩說法時,他最初在哪裡開始?「神通大光明藏」這是源頭,佛的源頭,當然我們說的有個出就有個入,但佛是沒出沒入的,佛是永遠安住法界之性,所說的入,是方便講。對菩薩來說,因為有些菩薩還沒證到圓滿,他對菩薩說,如在這樣的情景之下,如是而述,佛入到這樣「神通大光明藏」裡面,實際上佛是永遠安住於「神通大光明藏」,沒一秒鐘離開過,所以這個「入」是形容,只對菩薩來說的。那麼這個「藏」是寶性的法界,它是真如妙心、諸佛眾生的寶庫,從這個「藏」才能顯現神通,這神通是不可思議的;「神」者變化莫測,佛說法隨類得解,佛的足指一點地,淨土馬上顯現,它是神妙莫測,在同一法會裡,有些人證菩薩,有些人證羅漢,有些人聽也聽不懂,所以是神妙莫測;「通」是一切無礙,此界說法,他界入定,他界說法,此界入定,這裡說大乘,那裡說小乘,釋迦牟尼佛化身有千百億,千百億妙用,無窮無盡,他在微塵里轉大**,是微妙變化,境界莫測,所以說這個「通」是無礙的。入這樣的神通大光明裡面,照了眾生百千萬億的光明,使眾生能入佛的智慧,入佛的圓覺,入佛的妙性,證佛的大道。
「三味正受」,三昧是正定、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才能顯現光明、智慧,才能把彎曲、不平直的心念調直;有些地方叫正受,不受苦樂等一切受。三昧是肉體存在達到最高境界,超越肉體的局限,肉體的極點,肉體有個極點。譬如說一個人不睡,幾天不睡,幾天不吃,幾天沒水喝,人會死,但是入三昧的人超越這個局限,當他一入三昧時,吃、睡等這一切都超越,人可以坐一千年、坐一萬年,真正入三昧的人有這樣的力量,這叫超越肉體的局限、世界存在的局限,這是指肉體來說。如玄奘法師去雪山,遇到窺基大師在定中,此時已坐了一千年,這是入三昧裡面去才會坐這麼久。所以念佛念到三昧時,也同樣有這樣的力量,而且入三昧裡面沒痛苦,也不用呼吸,你如把他封閉在那裡,都是沒關係的,因不用呼吸,所以是這樣一種境界。但是佛的三昧不是這樣的境界,佛的三昧是法界的三昧,一切宇宙、法界裡面都是三昧所現,都是正定,一切明了、一切顯現、一切無礙,是這樣的三昧,就是法界的一切湛然不動,法界的寂靜性、法界的寂滅性,這是佛的三昧,這是佛所證的,所以佛證的是到達極點,那麼我們一個人現在就在佛的正受裡面,佛的三昧裡面,我們為什麼不達到這樣的三昧?因為我們有一種抵抗的東西在,一直與佛抵抗,所以眾生不修行或者還沒開悟,是一直在謗佛,一直在造業。《地藏經》裡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你是無明在起作用,就是謗佛,因佛的性是覺,你卻是無明的,無明與覺是相對的,無明就是來抵抗覺性、壓迫覺性、覆蓋覺性,你不是在謗佛嗎?一直是在謗佛,一直在與佛作對抗。所以說我們沒達到與佛一樣的三昧正受,因為我們的狂心沒歇,狂心如歇,即是菩提。《楞嚴經》就說到這一句話,「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也即「知見立知生死本,知見無見涅槃因」。你如知見立知,是執著、是生死本、是與佛相對抗的:佛性是沒知見的,正知見如無見時,才是涅槃因,你才與佛順入,沒抵抗,所以會達到三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就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如來我們前面已說過,本覺是如,始覺是來。依現在來說,我們的本覺是如,我們肯定的、接受的,有這樣認識,而且從現在開始覺悟,非常非常真實,我現在開始覺悟,覺悟時你心裡有什麼感受,感受產生、明了,突然特別的輕鬆,覺得世界與你沒關係的體會,與過去告別、與自我告別,你的一切問題會自然而解。呵!人生沒問題,人生原來都在做夢,夢是沒邊際的。有些人說我夢,夢個夠、夢個到頭,實際上夢不可能到頭。你如這一下覺醒過來,哎喲!我有這樣的佛性,原來我是這樣執著,應放下來,明了起來,原來夢中的一切都是沒有的。這樣的話,你的內心世界有個覺性、明了,這覺性是透明的,很明了、很親切。禪宗說開悟,如十字街頭碰著親生的爹娘這般親切,你在天天想念,有一天一下子碰著了,你會覺得特別親切,因你的佛性是你裡面的主人,等於是你的父母一樣,但是你現在流浪在外,還沒找到你的父母,所以當你一旦找到時,你會覺得特別親切、特別歡喜,這一下把人生世界所有的問題都去掉了。所以真正開悟的人,他的人生問題都會解開,沒有為了人生問題而苦惱,沒有為了生與死的問題去追求,只是依這個悟智去修行、去努力,繼續下去,愈入愈深,現在對他來說,萬里長征只是一個起點,開始的點,他已踏出一步,他已看到前面的路,而後面的東西已不屬於他,他只有前面的光明,他只要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就會走到那個地方。《法華經》譬喻為三百由旬、五百由旬,就是指這個。而凡夫是背道而馳,是往後走,走到與寶所相反的地方去。那麼二乘走到三百由旬走厭了,不想走了,覺得修行這樣難,想休息一下,不肯再站起來繼續走下去,所以叫化城。菩薩四百由旬,佛五百由旬,一直走到底。這路是漫長的,大家是知道的,不是悟了後,就圓滿了,悟是起點,但是這起點是非常要緊的,大鵬鳥靠的就是腳下一點勁,才能展翅萬里,我們如沒起點,就會老是在徘徊打轉。所以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有這樣一句話:「大開悟圓解的人修一天,與沒開圓解的人作比較,沒開圓解的人要修一劫。」今天大家聽懂這樣的道理,一天當中如法去修,別人要修一劫,別人在「文火燒牛肉」,這樣來,那樣去,世界問題這樣多,這一生是這樣顛倒浪費了,這是習氣。他的思想這樣亂,人是如此的愚痴,對世界的執著如此重,法門這樣雜,這樣散,東一下,西一下,過一世,下一世還是這樣的習氣。其實我們修行在釋迦牟尼佛時代就已經開始,到現在還是這樣子,就是說還是這樣變來變去,為什麼呢?因沒進入真實的門,所以要修一劫。他這樣的修一劫,還不值如法修一天,因為這一劫是在徘徊,走錯了路。譬如練武術,你如拜錯了師父,這師父是三腳貓,你也是三腳貓,你如拜到了明師,他指點你一句,比你跟別人十年還好,教你一招一式,傳你口訣,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要明白這一點,要從始覺開始。如來就是從這裡開始的,但是眾生有如沒始、沒開始,就譬如明珠永遠埋沒在地下,沒顯現。
「光嚴住持」,「光」就是佛的光明,法界妙明。佛與佛的相合叫重光。帝網千珠,光光互映,因宇宙里如有人開悟,這光與那光馬上合攏,整個是光,這大光明藏光光相合,就是最莊嚴的妙德之相。譬如這個房子裡有一千盞燈,所有燈的光和光合上,呈現絢麗多彩的奇觀,這光明的莊嚴即是佛的報身。「住持」是安住本性,安住這個覺性,佛所證的道性。這是沒攀緣的,為什麼?佛是沒攀緣的,是無緣的。剛才講到「住持」,就是安住,佛是究竟住持,我們如能進入裡面,明白自性就是初步安住:水遠離開攀緣,就是究竟住持。住是什麼?任其不失,對這個道,對這個佛性,對這個覺性,任其不失,也不破壞。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這個地方是什麼地方?是佛所住持的地方;佛的光嚴住持的地方,也正是我們眾生的清淨覺地,就是我們本來清淨、本來覺悟的地方。但是眾生是迷真起妄,所以妄即眾生,這妄的體性本來是空的,是本覺心地。所以一旦我們明白,妄也不能染,妄不能染時就能住入涅槃。住入清淨境界。《大乘起信論》中提到「本來常住入於涅槃」。但是聖人證到這個境界,凡夫是不知的,現在我們聽聞了這部經,知道佛清淨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清淨覺地--我們覺悟心地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唯一的地方,沒有兩個地方。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凡人與聖人,身體與心念,用形相來說好像有差別,但是這相是虛妄的。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就是寂滅,這就是要使我們開悟,就是說我們覺得這形相有差別,凡與聖、身體與心念,實際來說都是假相。我們覺破這個假相,當體寂滅,不起分別。因為寂滅的關係,是平等;寂滅才平等,不寂滅那裡來的平等?所以馬祖說:「根塵迥脫,靈光獨耀」。妄想執著境界脫盡時,就是寂滅,寂滅就是平等。觀音菩薩到後來貫通時也是寂滅:「生滅滅己,寂滅現前。」那麼大勢至菩薩的「淨念相繼」,實際也是寂滅,淨念相繼,怎能不平等?是平等境界。所以說,平等在那裡?就在本際。本際是什麼?就是三際十方圓裹無二的一際,就是一個不是物的東西,即是一體平等的東西,一體就是圓覺,就是圓覺覺性,非心非物的靈妙真心。所以千經萬論,種種修行法門,說來說去就是一個,沒有二個,其根本旨意就是使我們身心寂滅以後達到平等的本際;而達到平等際時。「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既然我們覺體沒區別,那麼隨順這個體就圓滿,體性沒區別,是一際平等,體上平等,一切平等、一切圓滿;所以說這圓滿是十方圓滿、十方周遍圓滿、周遍法界。「不二隨順」,就是本性的力量能夠隨機、隨緣、隨業、隨因、隨果、隨一切力而顯現。順眾生心、順眾生緣,是隨順。但隨緣眾生、隨順顯現時,是不二的,因為隨順的當體就是這覺性,真常是不二的,所以全體的常是「一個」的性質,整個體性的質,是隨順不二,但隨順不二具體來說就是生死與涅槃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聖人與凡夫不二,一切身心,依報、正報,一切都不二。真正開悟的人悟什麼?就是悟這不二,大家要注意,悟這不二的理,證這清淨的覺。有些人有覺,但是沒有不二,達不到不二;他沒有悟,因為有「我覺」的存在,有覺沒悟,覺是自然的覺,所以自然覺如沒有印證過,是天魔外道,外道也有覺,但他沒有悟,這悟是徹始徹終的宇宙的理性,這理是成佛的原理,沒有任何錯謬知見。但是外道沒有這成佛的原理,有些外道也有這樣的覺性,說靈性修行,但是沒有這理性,徹底地悟這理性,徹底悟這理性時再來顯現這個覺,再說覺與理不二,覺覺於理,理顯於覺,覺理不二,這樣才能起整個圓融的功用,才能圓滿成佛。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我們知道,佛是不二境,不二境就如明鏡當台一樣,而明鏡是自然顯現的,佛沒有現土的心,就如明鏡自然顯現萬象一般地「現諸淨土」。因為佛是無念應緣,明鏡無心,所以說眾生如淨,佛現淨土,眾生如穢,佛現穢土。佛沒來去,明鏡顯現。我們現在一發菩提心,馬上就顯現在佛的鏡裡面去,顯現就是顯現你本來的面目。譬如現在念佛的人,知道西方有蓮花。西方為什麼有蓮花?就是佛的淨土所顯現,你一念就顯現,是自然的顯現,這是非常真實的,所以這是微妙不可思議的。淨土我們分析有四種: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佛都是隨機隨緣顯現,而且我們在這個地方四種淨土都有,就在我們這法會的當下,這四種淨土都存在,並不是什麼遙遠的地方,整個宇宙任你一個地方這四種淨土都存在的。所以說一切事就是一切理,一切理就是一切事,事理不二,真俗不二。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佛以不二境現這樣的淨土時,還有十萬的大菩薩顯現在法會上。「與」就是佛以外還有其他的大菩薩。這「大」是登地以上的菩薩,真正開悟的人是登地菩薩,悟中道性,是登地菩薩。這「菩」我們學過,就是菩提,就是所求的佛果。「薩」就是薩埵,就是有情所化的眾生、所度的眾生;還有一種解釋是一個人由於了悟的覺,已經覺了,但還有些感情未斷盡,有點習氣還沒了盡,也叫做菩薩;還有一種是這個人求菩提,是求菩提的有情,這是淺一點的,還在求,還在妄想,因此,求菩提的人也叫做菩薩,這就是世俗諦的發心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為什麼叫大菩薩呢?他是信大法,現在要相信這《圓覺經》是個大法;解大義,這圓覺的義理直下了解、真正明白;還要發大心,發大菩提心,開發我們的本性,把我們的覺性開發出來;修大行、趣大果、證大道等,這樣都叫「大」。這「十萬人」指人數。「俱」是同時在佛所現的淨土裡面出現,他們都是佛的同化、佛的眷屬。修行要有眷屬關係。大家要注意,一個人要發菩提心,他真正開悟了,他會引導一批人,他是個有覺悟的人。他的燈點起後,慢慢地幫助大家的燈點起來,這一批所教化的人就是他的眷屬,相互作用,他引導他們,把他們帶上去,這一生中一起修、下一生還在一起修,一生一生進上直至圓滿,這就叫菩提眷屬。你如不利益別人,這一生就沒眷屬,沒眷屬最大的程度來說就是自了羅漢。你一定要修成,如修不成就是痛苦的凡夫,你所結的緣都是迷妄的眾生。所以你把自己的燈點亮,以後要照耀別人,你就會形成菩提的眷屬。這菩提眷屬是常常跟隨著,而且是生生世世的,後來愈來愈多,一千、一萬、十萬、百萬,而且分層次,分層次所以顯不同的淨土,有些是大菩薩,有些是中菩薩,有些是小菩薩,有些還是結緣的眾生,這裡就是分層次。所以佛分四土,一層層的,在《法華經?從地湧出品》裡有那麼多的菩薩從地下湧出,而且都是大菩薩境界,有些人不相信,這麼多的菩薩那裡來?佛說我從久遠劫來就教化他們,就是這樣的意思。大家要體會到佛法在我們現實的世界裡面,我們的佛法離開現實世界是沒意義的。現實世界裡就是真實的佛法,要這樣去體會才能有意義。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味,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聖人的名是有意義的,它有個德的存在,而且人的名也有意義,人的名如叫多以後,它的音聲與辭義在識田裡面就有影子,會影響人的性格,對人的將來的走向都有潛化的作用。所以,名也有德的關係存在,是表德的。
「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菩薩就是表示智慧、信解證入的大智慧、七佛之師,有譯作妙首、妙吉祥與妙德。
「普賢菩薩」,是表大行,由智起行,達到行解不二,即證毗盧遮那。普賢還有三種意思:第一,自體之性周遍叫做普,隨緣成德叫做賢。第二,對於一切位次的菩薩能委曲救濟而無遺漏叫做普,鄰極亞聖叫做賢。第三,據菩薩當下所證位次而言,德無不周叫做普,調柔善順叫做賢。
「普眼菩薩」,普觀一切法性清淨,自得解脫;觀一切眾生清淨,自得無礙。慈悲是普眼,所以這個眼是很要緊的,我們要有大智大行,還要有普眼,不能只看到我們眼前的一點事,要看到普天下的眾生。有些人的眼界很小,只看到一個寺廟、一個家庭、一個溫州市,應該要放眼看,看到一個地球、看到大千世界、看到宇宙。要發這樣遠大的心,每個人把自己所發的願都記錄下來,第一願是什麼,第二願是什麼,現在大家也可以發一個願,就是要記下來,每天在佛前念。我們每個人有本願,地藏菩薩有本願、觀音菩薩有過去十二本願等。我們都有願,這一生髮了願,下一生就會進上去:你發大願,在西方品位上來說也就高得多,這就是願。願有什麼力量?諸佛、菩薩、聖人如與我們的願一致時你的願會與他們的願合一,力量會很大的,那麼你所做的一切自然會非常順利,你的進步會特別快,為什麼?因你的願與聖人合,道理就在這裡,所以願是很要緊的。
「金剛藏菩薩」,金剛譬喻堅、明、利,它有三種德,能破壞一切,能破壞一切魔障,破壞一切懷疑。經中菩薩起三種甚深的疑難,以破末世眾生的疑心。所以「藏」表示破疑後的功德,人如能破掉懷疑、破掉魔障,就能產生能量功德。
「彌勒菩薩」,翻譯成中文叫「無勝」。菩薩勝德超過大眾,他為了除去輪迴,深入推究愛欲的根源,掃蕩細微的迷惑,所以提出了什麼是輪迴根本的問題。他是等覺菩薩,一生即補佛位,所以表示除去微細的迷惑,就能證得究竟圓覺。
「清淨慧菩薩」,表法門修行的修證的地位,因果相裡面所觀照的智慧沒滯住、沒執著。就是說修行人在圓覺里用功時,有因與果,有種種修行的地位,但是沒住著,如住著就會停在那裡。如你上學讀書已到二年級,你卻還住著在一年級上,或者把二年級昨天的功課執著,那麼你會進不上去,你要不斷地超越,一直超越到博士,再過去,直到再沒有什麼好超了,那時才是圓滿成佛,
「清淨慧」就是破修行的執著。
「威德自在菩薩」,就是通過修三觀而修成功,修成功以後,非常猛烈,魔沒辦法破他,這叫威德自在。
「辯音菩薩」,佛一音說法,這裡的辯音就是他對佛的二十五輪能夠善巧提問,能夠辨別清楚,修行二十五輪,單與復,就是奢摩他,三摩缽提及禪那這三種根本**叫做三個觀。這三個觀有些是單一,有些是復,復就是結合,結合就是一、二、三排列,一和一結合,二和一結合等,這樣排列形成二十五輪。二十五輪是指引不同人的修行方法,所以方法是有的,就是要適應你自己個人的這一種根性而形成。
「淨諸業障菩薩」,一切業障都是由思想而來的,是我、人、眾生、壽者的四相而生。「淨諸業障菩薩」就是修行人怎樣把自己的思想破掉,不住著思想上,也不住在一切行上。
「普覺菩薩」,前面說過思想已離開,再進一步修還有一個執著是什麼?就是說止、作、任、滅。「作」,認為我可以作佛,我在用功、修行、有所作為。意思說我們現在一般人修行,發心成佛,當然發心以後要把這個心放下來,你如不放下來,你還在「作」,還想在努力,還有欲望存在,那麼你修行就修不成,不會與覺性相應。「止」,有些人說我妄想止下來,沒一個念頭、停住、壓住會成佛,這樣「止」是不對的、是壓制的。「任」任是任運、放逸,任何事都沒顧忌,因果也不計較,這也是不會成佛的。「滅」認為一切都滅盡,見、聞、覺、知都滅盡,是不是可以成佛?佛是大覺朗然,活潑自在,所以「滅」也不能成佛。這四個病只是偏執一處,如能圓融,則成妙德。
「圓覺菩薩」,通過前面的修行,圓覺菩薩是圓修法義、圓滿成佛,而且他講出上、中、下三個跟怎樣修行及方法等都在裡面,使上、中、下根基的人在末法時代都能成佛,都有機會開悟,都有機會成就,所以叫圓覺,不拉下一人,不會認為你根基差,就不能成佛。
「賢善首菩薩」,賢就是柔順,善首就是表示這部經最要緊是什麼,是通過修行以後,進入真實的圓覺,進入真實圓覺後,道在流通,所以道的長存首先是流通這部經,把這部經保存下來,宣揚這部經,使大家都能夠聽到這部經,而且後面還說到經的種種殊勝的名稱,也講到這部經的功德如何大,以及講這部經的人與聽這部經的人,都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賢善首是佛法功德裡面最要緊的功德。
「等而為上首」,等等菩薩,這十二位菩薩為上首,這是十萬眾的領導。
「與諸眷屬皆入三味,同住如來平等法會」,說這些眷屬,就是那些稱性大眾,「同住這平等法會」,他們都入於三昧裡面,不是一般的眷屬,所以我們現在會慢慢地明白起來,人與人之間如沒緣的、沒這相等的根器的,這種人我們暫時很難共同和合修持佛法。在修行過程中,他們對我們有障礙,和我們談佛法時統一不起來,我們也沒辦法幫他的,這種人不是我們的眷屬。既不是我們的眷屬,我們要暫時離開他的,現在還沒力量去幫助他們,我們如果是眷屬,談話投機,修行是同一個願望、同一個宗旨的,大家在一起會相互進步;這幫人是我們的眷屬,在這個宇宙裡面這樣同見、同行的眷屬是很多的,山林之下,廟堂之上,都有這樣的人。
這裡是序文的內容,這序文的內容說的是佛用果覺所證和神通、光明、正受、光嚴本際裡面,示現圓滿隨順不二的淨土,十萬菩薩和十二上首率諸眷屬同住平等的法性之會。就是一個開頭,開頭的境界相當高也相當妙,這是一個目標如建立起,使我們有一個歸向的地方,所以經裡面的序文,開頭的初善是非常要緊的,就是表明這部經的檔次,那麼這裡的程度是佛的自住的境界,佛所現的淨土,是佛三昧功德所顯現的,在這樣光嚴的境界說明是最高深、最究竟、最圓滿境界中說這部圓覺的大法。所以這經的深奧從這裡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