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圓歸如實的道
恆河沙佛所說的經,三世如來守護的法,十方菩薩依歸的處,十二部經智慧的眼,這即是圓覺陀羅尼的無上了義寶典,將使悟而修者圓歸如實的道。--作者提示
這是《圓覺經》的最後一章,這個法會將要圓滿,乃我們知道這部《圓覺經》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最無上的一個**,學習佛法不在多,主要是得到根本,永嘉大師《證道歌》中說:「但得本,莫愁末!」本若得不到,末最多還是末,末會流散掉的。本能夠生長萬物,所以佛法處處要回歸根本,體現根本,這樣才不會浪費時間,不會入海算沙,不會被假相所迷。
因學佛的智慧是應透徹萬法的,透過所有的現象契入到本性裡面。那麼,釋伽佛我們是知道的,他是證徹宇宙人生真理的大聖人,所以太虛大師認為,佛法哪裡來,佛法從證中來,有證才有教,證了道的人才有道的流布,才有佛海的教理,才有種種的言說、有種種修持的方便、有種種做人的規律,這些都是由道上流布出來的。流布以後,我們人來理解這流布的內容,理解這種言教,這樣就要悟入佛心的真實地方,這就是佛的道。我們理解佛的道,認識佛的道,通過對佛道的認識,反過來認識自我、認識世界、認識在人生及社會當中所發生的一切現象,這樣這個回流才能透徹。如此才知道一切理論的建立,都是為了人的本身,離開人的本身以外,所有的理論都是不切實際的。
現在我們知道佛教當中所有現象,是由不同的人所造成的。因為有些人沒悟到佛法,所以形成迷惑的現象、虛幻的現象。所以我們看佛法好,或者看人也好,看自己也好,應該如何?一定要透過這些迷惑的現象來看到本質。這樣我們會得到什麼?得到明朗與智慧,得到輕安與歡喜。心裏面會沒有一切負擔,眼睛看到的一切都沒障礙,看到張三、李四,這樣、那樣的事,我們不會因人怎麼會這樣,這現象怎麼會這樣,而講閒話、批評人,我們會覺得沒必要。因為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這理不等於是佛法究竟的理,而是現象界緣起的理。凡是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滋生的土壤,也就是說這種土壤生起這種東西的是毒品也好,是鮮花也好,從因果緣起規律來說都是合理的。所以我們不需要批評,這是從這個角度來講。
但我們為了拯救佛法所流布的道,為了把這種現象解釋清楚時,我們有時要指正,而不是批評,不是惡意攻擊、斗諍,不是與人辯論,而是指正這個道,指出那些人是迷的、那些人是邪的、那些人是錯的,道是怎樣的,當然,當我們指出道時,道卻沒形相,它沒有固定的面目,道需要悟、需要神會,神會的人其內心世界是空的。因為他知道這一切因果所有緣起的規律,都是假象,所有修行所發生的境界都是假象,所有人的思想觀念都是各種的反映,在本質來說都空的。
在日本有一位禪宗大師,有一次講課,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就是這一個圓,使坐在下面一位女大學生馬上就開悟了,她知道我們宇宙人生本身就是一個圓,這圓也可以說是一個零,零裡面什麼都沒有,但裡面又即什麼都有。為什麼?因零前面加個一就是一O,加個二就是二O,或者加個百它就是一千了,零不是表示沒有,零是萬物的本質,它能夠產生,任何東西都是從零開始,亦歸到零。我們人從無中來最後亦歸到無中去,我們人的思想從無中來,最後亦歸到無中去。
中間是有,有是暫時的生滅現象,是變化不定的一種假象。所以有是我們人一種相對感覺,並不是真實,真實是無,但這無不是觀念的作用,無的本身是空寂的,沒相對性的,但這「無」裡面就具有這個「有」。有與無是同時俱備的、同時顯現,這在佛教中的叫中道,無就是有,有就是無,但我們講這個時,不是邏輯推理,不是思想觀念,它是真實的存在,眾生在這個存在的生活當中生活,他在身、語、意三業裡面相對於我們六塵、六根,他們也在生活,他們覺得這也是真實的,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卻因執著有與無,所以是妄受的。就是說有苦有樂、有生有滅、有好有壞、有怨有親,這就叫妄受。
凡是有妄受所產生的修行都是顛倒的,所有的修行:譬如覺得特別好受也是顛倒的,或者覺得人生苦不堪言,要抓緊修行了生死,這也是妄受。因為這是妄認身心,妄認身心反過來妄認涅槃、妄認解脫、妄認智慧,都是虛妄的。所以只有了妄才是真,真是沒辦法表達的,真不是概念,真沒辦法言說、真沒辦法與人說,所以成為不可知、不可理解性。佛教裡面說的不可思議,一個人進入不可思議時,一個自我消失了,他會隨順眾生,當下也就是隨順覺性。《圓覺經》講的四種隨順,反過來講他是隨順緣起,與緣起不相矛盾。因為緣起是覺性的緣起,離覺性沒緣起。
所以這不是成兩頭,覺性與緣起的萬物不是兩頭,不是兩個相對的點,而是一個圓。所以當我們體會到一個圓時,就像過去的溈仰宗,在紙上寫個「牛」字,牛是在圓上面顯現的。寫個佛,佛是在圓上面顯現的,所以有九十六種圓相,這是個奧秘,宇宙裡面的奧秘。九十六種圓相所表現的一切,就是我們體性所生起的,這叫迂迴作用。這是非常深奧的。所以一旦悟入時:「噢!我們原來坐的這個地方就是零裡面生起的圓。」講話、做事都是從這裡生起的,這樣就叫得本。
我們通過學習《圓覺經》產生悟性而得本,得本後,我們再去看千經萬論,經歷人生的千變萬化,一切事物都沒離開這個主題,沒離開這當下的心,當下的心不住空、不住有、不住善、不住惡,一切無住。為什麼?因它是零,是一個圓,這個圓是包天包地、包聖人包凡夫,它是沒差別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體平等。宇宙萬有是圓上面顯現的,所以可以是圓,可以說是零,這是究竟諸法實相的真義。我們學習《圓覺經》就是得悟「這個」,「這個」只要在證得以後,我們不會走冤枉路,不會跟別人瞎跑,這樣看問題會看得很透徹,既不與世界人矛盾,又能利益世界。
但是我們真正的任務是了自己心裏面的陰影、習氣,人是有俱生而來的無明陰影的,有時打妄想、有時自私自利、有時貪名、有時有各種各樣的念頭,這是內心世界的陰影。雖然我們根本明白,但是陰影如果不除,我們不可能照天照地,不可能顯現我們智慧的光輝,不可能方便隨順眾生。因為心裡的陰影使我們與眾生隔開,我們若沒陰影時,我們的光就可以直接照眾生的心,所以陰影要離開,我們不要與任何眾生對立起來,不生矛盾、不講別人缺點,別人若與我們有緣,或者很誠懇地聽我們說,那麼我們講的話才有意義,人講話的意義就是在這種信任之間建立起來的。就是說別人喜歡聽我們講,覺得我們講的話對他有益,他是相當投入地契合說法者的心,這樣的時候講話才是有作用的,否則都是在抵抗,都是廢話,都沒意義,有時會愈講愈牽強,愈講愈反感,這樣的現象相當多。
所以真正的佛法超越世界,亦是超越宗教的,超越權威,超越名譽地位的,超越相對、斗諍、矛盾、戰鬥性。學佛的人不用戰鬥性,搞個什麼名堂跟人斗諍是沒意義的。所以佛教是銷融萬法,歸於一性,叫銷歸自性。把眾生世界所有的都銷歸在性上面,知道這一切現象都是我們性裡面生起的妙用。在假象來說如夢如幻,在真實來講都是清淨妙用。為什麼叫清淨妙用?因我們一切透過,我們清淨無染,不會被它所迷,就叫妙用。我們若被它們所迷,把它們當真,好的當真、壞的亦當真,這樣不叫妙用,這就叫迷。
所以一個人有清淨妙用時,其自身的習氣會改掉,就會產生威力。怎樣叫威力?就是能降伏一切煩惱魔怨,就是有號召力。他講話,做事有威力,別人會隨順他,聽他說。為什麼?因聽他說了以後,會得到進步,人的內心會解脫,境界會不同,因為我們有一種內在力量產生,這力量使我們離開了陰影,離開了我們自己的習氣、個人的東西。當我們把個人的東西超越了,我們就變成了大眾化,我們就是一切眾生,我們就是宇宙,也就是說我們是整個世界,整個世界的人進入了我們的世界。所以佛教說初住菩薩在一百個世界裡做佛,就是說他的光輝與能力、智慧與威德、方便與善巧,他在一百個世界當中都完全顯現、完全包容。這一百個世界就是他的世界,所以佛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佛降生時,這娑婆世界就是佛的世界,就是整個世界由佛的智慧與光明所包容,就有了與眾生感應道交的因緣關係。
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我們就在阿彌陀佛的光明裡面、佛心的威德裡面,就是這樣去體現的。所以當我們內心產生斗諍或與人矛盾時,或者對宗派上有什麼知見時,或者我們落在什麼地方時,那就會變成狹窄,就會變成悖逆,就會離開根本,所以得根本就有這樣的好處。儘管有些人在社會很有建樹,或很有名譽,就是搞得相當熱鬧,人家也覺得你搞得不錯,但你不得根本,實際上還是業,結果還是要墮落的,沒意義。譬如說我們培福做得不錯,生天以後,報盡還是要墮。原因是什麼?是沒根本,是著相修行。
我們今天講的最後一品是流通分,流通分是賢善首菩薩為了使這部經久遠地利益眾生,流傳到一切眾生心中,所以請問如來經的名字、奉持的方法,以及聽這部經、修這部經有甚麼功德?怎樣護持、流布等等問題。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徙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從座位中站起。賢善首--賢,是一切賢德、善的事業,代表一種好。善首是甚麼?我們佛教是靠文字來流布,是佛法流布,善是首要的地位。如過去結集藏經,流布藏經的,印行佛經、廣說佛經,這些都善的首。因為這是一種標準、法印,這法印如失去的話,法就會偏,故有些人肆意反對佛教經論,說甚麼經是偽造的,或者對佛經註解的錯誤,都會誤導人走向偏邪。所以佛經是不可變的。那麼賢善首菩薩提出這部經叫甚麼名稱?這部有甚麼功德?怎樣去奉持它?怎樣護持它?才能使這部經流傳久遠,故其「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未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就是說賢善首菩薩聽到前面十一位菩薩提出問題,如來解答以後,非常歡喜。他說:「如來已經廣說理與行,很多很多修習圓覺方便的內容,以及為末世眾生開悟如來--開,開出如來寶珠;悟--使眾生悟入,這樣的「不思議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世尊!這個大乘教,叫什麼名字。因為我們知道,聽了佛法以後,若沒錄音帶記錄,是容易忘記的。過去聖賢的記憶力是相當好的,他們聽了佛法後,全部記住,所以後來會誦出,即重新說出來,使佛法流傳下去,但現代人是色心不勝,就只能通過文字,通過文字可以進一步反覆學習,使大乘的正教受持通過文字來記載,然而貫穿這文字時,就需要一個題目,即可隨文解義,依義起觀,才能成為我們真正的修行,故問:「名字何等?」那麼解義先要釋名,有些人說名相沒用,名相在有時也是有用的,但不能被名相所迷,要了解到名相下面的真正意義、名字裡面所指的是什麼?譬如說張三就知道張三是指什麼人,若張三這人不識,只把張三、李四這些名字拿來背,是沒有意義的。由此知名字有作用,若迷名時,對義就不會了解。「云何奉持」?前面講的是法、持法,這裡講的是持這個教、持義教。奉是尊奉聖教,持是受持不失,所以我們學了以後,還繼續誦它,還要反覆去學習、體悟。
「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
眾生依這個法門修得什麼功德?就是依理去修行,修行能證聖,當然大家知道這功德是無邊的。受持這個名與教,有些人認為恐怕沒利益,這是我們現代人用功的觀點,有些用功的人,特別是修禪宗的說文字是沒用的,我們曾聽過過去有一位禪宗師父在看經,有些人說他是在撿黑豆,說文字是黑豆。撿黑豆有什麼意義?這是有些人的一種觀點,但這裡提出的是我們已經得這個道理了,依這樣法門去修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奉持這個教?奉持這文字呢?或者讀誦這經典?或流布這經典?到底有什麼意義?故提出:「云何使我護持經人?」云何使我等保護受持這部經的人。因為末法時代眾生障礙重,就是說修行好、弘法好,都會碰到魔障,碰到外道,或者鬼神等等的障,碰到這些障,需要菩薩,需要金剛來護佑,就是從這裡來的,但不是主題,主題是人的心空,人心的清淨和領悟的真理,這些才是護持正念的作用。
「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流布這教要到什麼地位,流布要十法行,一、供養;二、書寫,抄寫,現今的印刷、印刷後去流通;三、布施;四、聽受,現在大家就是聽受,聽了以後就要受持;五、讀;六、誦,讀誦這部經典;七、說;八、釋,就是廣說和解釋這部經,用文字與口頭;九、思,思惟這部經的意義;十、修,修習這部經的真實法門,還要分布流傳。若這樣去做的人智慧功德到那個地位?提出這樣的問題。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
賢善首菩薩提了問題後,五體投地,懇請如來為諸眾生解說。如來對賢善首說:「好!好!善男子!你們能夠為了末世眾生,問出了如來經教、功德、名字的意義,是很難能可貴的。」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現在你們仔細地聽,我為你們說。佛教中有初善、中善、後善,這裡是後善,最後的結果,最後包容性的指示。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賢善首菩薩聽了非常歡喜,大眾都默然而聽。下面是講能護的人--最高的佛陀。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
善男子!這部經是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佛與佛都是相通的,佛是法界之性,佛的覺性周遍萬法,一佛說法就是無量佛說法,無量佛說法就是一佛說法,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所以《華嚴經》中說:「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性。」法性只有一個,沒有兩個法性。「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所以不了義經隨方有說與無說不一定,不了義經是人間化的,以人的觀念去接受的,了義經是非人間化,是精神意境的,是真實法界性中的智慧體現來說法的。了義教每個佛都說,開口是講,不開口也是講,就是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在說了義法。了義法是無說無不說,山河大地一切身心世界及社會境界來說,都是了義法的宣揚。《華嚴經》中說:「我不見有佛國土不說此經義。」都是在說這部經里。
「三世如來之所守護」,這部經是三世如來所守護。為什麼這樣說?《法華經》中說:「我等諸佛護持此法。」所以《法華經》中的多寶佛塔,佛說《法華經》時,多寶如來證明,說明三世如來來守護這個無上的法門,那麼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未來世的菩薩未聽到的都讓他得聞,這是無上的了義之光,所以由佛來守護。
「十方菩薩之所歸依」,菩薩在因行當中都是從這裡成佛,所以是十方菩薩的歸依。我們剛才講到的根本**,因為它是成佛的**,十方的菩薩都要歸依這個法門,我們人這個法門,能夠得到這個法門的氣氛即同菩薩,得到氣氛,能夠聽、受,能夠發心,能夠以這樣的目標去實施,去實現人生、實現佛法時,我們就是十方菩薩當中的其中的一個。
「十二部經清淨眼目」,這部經是「十二部經」--十二部分類經典中的清淨眼目。因為我們而推窮迷的根本、照徹覺的源頭時,這個理是貫穿所有經典的核心精神的,所有的經都是由這部經所貫穿,所有的意義這裡都包容了,所以這是眼目。我們對這部經的領會,開悟了以後,對所有經都會看得懂,會知道佛是怎樣施設方便。為什麼要這樣講呢?全部會了解,不會不了解,所以是眼目。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圓覺陀羅尼」,這我們以前已講過,是大方廣的體、相、用,「覺」是性,「圓」是覺性的圓滿、福德、智慧,一切功德妙用,完全圓滿地開發,叫「圓覺」。陀羅尼是總持,這是沒字的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是法界性的總持。
「亦名《修多羅了義》,「修多羅」即契經,對這部經完全通達,以後再回歸到我們自性上來,這就叫契經。「了義」,超越一切思想觀念,不可思議的真實佛法,只有悟與證,才能了達的佛法,叫了義法。
「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
怎樣叫秘密?不是根機的聽不到,我們今天講《圓覺經》,如沒有根機的人不可能進去,既使他在座亦聽不懂,就是沒根機就聽不到,這叫秘。如不同的人聽到都不同,叫做密。不同的人聽到後的理解也都不同,高的有高的理解,低的有低的理解,每個人得的利益都不一樣,叫做密。「亦名《秘密王三昧》」,所有秘密佛法當中它是王,就是說是最高的,就是談得最究竟、最圓滿的一個佛法,能夠使眾生入進去以後,統領自己的心,運用自己的心,化度一切眾生,而且包容一切佛法及世界法。「三昧」,我們已學過,就是正定,是我們自性不動之性的變現。
「亦名《如來決定境界》」
也可以說如來能夠決定的境界,凡夫、菩薩都沒辦法決定這樣的境界。為什麼?它所能夠達到的境界、所說的最高的理,只有佛才能夠證得,所以佛法窮極所證的地方,就是這部經的地方。
「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如來藏一就是圓覺迷了以後的名稱,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這個「如來藏」的自性不變,所以叫自性。不變能夠緣起所以有差別,緣起一切差別,不變性能夠緣起,所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體會到這裡,佛教中道的理趣會明白,人生雖然有無量差別,但不離自性,自性若明,一切萬法都能歸到圓覺中去。
「汝當奉持」,佛言:「你聽了以後,知道是佛的護持、經的五種名稱,你應當奉持,你應該以這樣的名輿義來持於自心。」就是說已經開悟的人要離開文字、離開道理,來持這個自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法,做心地的工夫,隨時觀照,不要僅做文字上面的探索、研究,沒開悟的人不要離開文字,要讀誦文字,受持這個義理、道理把它搞懂,依照道理去做,依照這個理來觀照人生,來觀察人生,去運用方便。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門教而說小乘、大乘等很多方便法,眾生因執著這方便而不知真實,於是到了末法時代,由於許多弘法者為了適應眾機,方便愈來愈多,真實愈來愈隱晦。真實佛教是什麼,反而不曉得了。所以我們現在有責任發揚真實的佛教,勿再走泛濫的方便。應該把方便門中的人拉到真實中來,再從真實中開發的智慧去適應時代,套用於時代。把過去的方便留給過去,以新的方便去建樹新的佛教形象--可以善用一切現代的科技成果,為佛教的弘揚與修證服務,使佛教的文明與現代社會接軌,如電腦、電視機等都可以用來弘法。「陳酒新裝」是現代弘法的必備善巧。但是真實性的智慧是不變的,一切的目的是為了使眾生斷煩惱、成菩提,所以一切不離心地,其究竟所歸,依然是「唯顯如來境界」。
然而「如來境界」是「唯佛如來能盡宣說」,只有如來才能夠宣說的。但是我們如能悟入也能宣說。因為無明陰影本無所有,悟徹無有,即是佛的境界。所以佛境若不顯現,就不能徹證眾生皆空,眾生若不空,就不能徹證覺地。《華嚴經》中說,信位菩薩即入佛甚深的境界。因為雖然有智與知的差別,但無非是佛境界,所以肯定本來,承當自性,當體即佛。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假使凡發大心的菩薩以及末世的眾生,依前面所說的十法行去修行,就能漸次增上、升進,一直到成佛而究竟圓滿。因這部經唯顯佛的境界,所以依此修行,必能到於佛地。
下面是關於奉持的意義。「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善男子!這部經說的是頓教大乘的法門,圓覺所宗是頓教,因果是宗,圓覺心是因,無上菩提是果,所以頓機的眾生可以從這部經裏而開悟,但是「亦攝漸修一切群品」,頓理而漸行是說明事具漸門。既然頓漸俱收,所以遲與速皆可得益,入門或不入門都要留心這個法門。應當在這個大道上,準備資糧與加行,以後才能夠很快地相應與證入。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蝱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這譬喻是說漸教的人有背於頓教,而頓教之普門一定具足漸門。這是說這部經不單是宗旨這樣高,同時也具一切次第漸修的法門,凡是有緣的人都可以入。佛教到了末法時代,佛、菩薩看到眾生的痛苦與煩惱太重了,眾生的心靈太消極悲觀了,如把「死」字貼在額頭,一切修行都為了死,這現象使得佛教死氣沉沉,甚至都是為鬼服務,只作超度的佛事,這是佛教衰落的主要原因。佛教應該是積極向上,大雄無畏地利樂人生的,這種悲智方便的根源是我們的覺性,以此為本去利樂這世界,所以末法中有正法,並不是這麼悲哀,雖有許多不好的現象,但同時也有很多好現象。
現在的社會愈來愈文明,科學愈來愈發達,生活水準正在不斷地提高,修行者的條件也愈來愈好,在商場裡就可以建成清修的小道場,一切具足。所以說,不一定都是很敗落,應該看到光輝,看到好的一面。用頓教的智慧--像大海一樣的心量,顯發妙用,才能使社會大眾得到佛法的大利益,使娑婆世界種下九品蓮花,轉化成淨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樣佛法才會發揚光大,對社會才有益處。
我們講到佛教已經狹窄了,其實佛法是無宗教的,這真理是屬於一切眾生的、普渡的,只要你能領悟真理,去體驗實證,那麼佛法就在你心中顯現。所以無論甚麼人都可以在佛法中得到利益,不一定有佛教徒的形式,可以在精神上契合世尊的言教而深入法要,然後發揮真理,利濟人間。因此,無論何人,都不應受自我觀念的限制,不應受社會地位的限制,打破一切框框,體現大海不讓小流的精神。
「乃至蚊蟲」,是譬喻聲聞、緣覺的二乘人也能入於圓覺之中。」及阿修羅」,譬喻菩薩因受持圓覺而成道。「飲其水者皆得充滿」。無論何人,飲圓覺法性之水,都能得到充滿。因為大海有無量的水,飲的水可量自己的腹的大小而定;圓覺有無邊的法門,受持的人是看自己的根器而決定頓與漸。
這說明每一個人都根據自己的立場去體會佛法,同時也體會人生,都是這樣去體會的。但是要讓我們的心像大海一樣,包容萬法,不但是包容佛教中各種宗派,而且要包容世界上的所有宗教,所有的社會現象都要包容。不對任何一個問題持反對。因我們內心沒問題,能夠包容一切,這樣做人才有意義,才是一個自在的人。所以真正無礙自在的人,首先是心靈世界的自在。如《永嘉集》後面講到的相應問題。心如相應時,不管是稱、譏、苦、樂,有什麼問題也好、誹謗打擊也好,都沒掛礙,都如如不動,這是心裏面的解脫,這是心裏面與空相應,以後才是身體與空相應。
首先是心,心靈的自在是究竟的自在,心靈若不自在,外表假若依賴財富、依賴地位,覺得乾起事來很有興致,別人也都幫你的忙,但這是暫時的。當你沒地位,當你曾經健康而現在失去健康時,就不再有自在了,失去地位、失去財產、失去一切時,你就不知什麼叫自在了。自在只在心靈的解脫、心靈的無礙、心靈的包容、心量的廣大時才叫自在。因為裡面沒有一點陰影,沒有一點抵抗的東西,沒有一點執著的東西,所以這叫無礙自在。修行就是修這個,不是修什麼神通,或修什麼外在的東西,外在的東西修得愈多,將來愈苦。為什麼?因給這些壓住了,變成負擔。譬如有錢人去修行,比沒錢的人就苦得多,因若人去化緣,叫他作功德,他心裏面覺得捨不得,有一種掛礙。若存銀行又恐利率減少,生活條件太好了,修行是為了享受,房間要搞得好些,吃要吃好些,反而有很多掛礙,所以就難修些。所以佛教中叫一個人放下,放下身心、放下世界、放下一切,當一切放下時,你的內心世界是空寂的,就是真實的體現。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這裡是講校量功德,用財布施,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不值一個人聽到這部經的名稱。《大方廣佛修多羅了義經》只用聽到這一句經名就比用三千大幹世界的七寶布施的功德不知要大多少,或者聽到其中的一句義,更何況這部經聽完?但很多人很可惜,大家今後要注意,聽經要有始有終,要從頭到尾,中間不要間斷。為什麼中間不要斷聽?因中間有些環節斷了以後,八識田裡面所熏的清淨的種有間斷。當我們生生世世所熏的清淨種有間斷時、間雜時,今後起用或弘法利生時,在某個時候就會有障礙,就會不連貫,覺得懂又有點不懂,就是這種活潑的智慧受到障礙,故有些人說我聽了頭聽了尾就可以了,這是不對的。應有始有終地聽完,這是一個完整的**,聽到以後就會產生一種量。什麼量?就是我們自性裡面的相應的量,是智慧的量,這量是從完整裡面得到的,不是支離破碎一點一點所能得到的。譬如一個圖案,是一個完整的顯現,這部經若有始至終聽完以後,若坐著時,這部經就會在你心中完整地顯現,雖然只一部經,但其中是整個的佛法,就是如來在你的心中顯現,就是一尊佛或者法界的佛、法界的智慧與光明在你的心中顯現,這是相當要緊的。「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這是用智慧來比較的,阿羅漢的智慧是劣智,菩薩的智慧是勝智--殊勝的智慧,用劣來比較這個部經的勝。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化百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這裡的數字不少了,這比較來說,功德是很大很大的,就是現在度一個阿羅漢,和世界一切事業或百萬富翁一切都布施掉,或無量無邊的布施,也值不得來度一個阿羅漢,就是把寺院建得金璧輝煌,裡面若沒人成道,沒人成阿羅漢,這還是世界空幻的事,沒意義,主要的還是能使人開悟得道修成就,這是根本。但儘管這樣說,度百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不如人有宣說此經,分別半偈。宣說這部經,把這半個偈子講解清楚,讓人懂得,說明這是什麼境界?說明這是佛的境界,這智慧非常殊勝。為什麼?儘管能得阿羅漢果,能自了,但對眾生沒利益。得到這部經的半個偈,這偈有文偈與義偈。文偈的二句是半個偈。什麼是義偈?就是講意義的一半,空與有,只得到空義,沒完成不空義,就是這樣。儘管只得到半個偈,大乘佛法裡面的半個偈,這樣比度阿羅漢要高得多了。
何況廣說,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是正因,我們能夠廣說時,使自己會成佛的正因得到。因為成佛時,能夠度法界眾生,而且能這樣廣泛宣揚時,使眾生開悟,因開悟的眾生又能從自心的光明來照耀無量眾生,這是一環扣一環,能夠度無盡眾生,佛教是用價值與利益來說的。我們所度阿羅漢只能得到這個人利益,而《圓覺經》是使人成為一尊佛,能度無量的眾生成佛。因為在根本上講,阿羅漢還是外道,因為未見佛性,猶未成佛,在法界上起不得作用,所以相較之下,還不如宣揚圓滿大法的利益大。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善男子!假使有人聽到這部經的名稱,生起了真實的信心,一點也不疑惑。知道這部經是根本的**,今天已經聽到了,十分的快活,具有信心。這個人你要曉得,不是一尊佛、二尊佛那裡所種下的福德與智慧,要知道,這種善根甚至可以推算到盡恆河沙一切佛的道場中種下的善根,才能聽到這部經典的教義。
但是有人要問,既然在恆河沙的佛所種植下的善根,為什麼至今還不成佛、還不開悟呢?原因在哪裡呢?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個修行的人,聞是聞到了,但悟還不透徹--悟若透徹,就能離開文、離開義,在真實的心裏面顯現大智慧,這是一點。第二點,有人已經悟到,但是心量還不夠廣大,他沒有經常顯現,處處顯現,因此,沒有與悟智打成一片,使自心相應於真性。第三點,雖有人心量也大了,但對自己的習氣不注意,不改正自己的錯點,帶著習氣去投胎做人,一旦做人,又會迷了一下,以聽了經又懂了,但是時光易逝,年齡又老了,又是一世。人的時間是很快的過去,所以修行人應分秒必爭,念念覺照,不要錯過一生。因此,要把自己的習氣、執染、身心掛礙的東西去掉,化為空淨。世尊因地中與阿難同時發心修道,佛成道了,阿難還是做他的弟子,只是多聞第一,阿難是蓄漏依然未除,原因是阿難情重,被世俗所障礙,世尊修苦行,認真用功,所以他能夠速成。每個人都具有佛性,也有成佛的因緣,成果的快與慢絕對不一樣。我們在座也一樣,將來成佛時,也肯定遲早不同。有些人很快成道,有的人還須多劫輪迴。修行認真不認真是關鍵。如能把修行當大事,為了眾生成佛的大事,一心一意地去運用佛法,不是隨隨便便,那麼就能很快相應。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善男子!你應當護持末世。「是修行者」,就是說正確依圓覺而修行的人,不要使惡魔以及外道,惱害他們的身心,造成他們退失道心。惡魔就是以神通等五欲境界來迷惑人的一種惡勢力,動修行人的心、使之失去定力,被幻境所遷而入於顛倒之中。外道即心外求道,心有修證的心外之法,往往以二邊之見、執著之修來破壞行人的正見正行,使身心失調,煩惱叢生,從而害得不能正常生活,於是對修行產生懷疑,退失正念而被屈於魔外之中。因此,外道以邪智惑人令生懷疑,是惱心,惡魔以神通力令人種種不安,乃至生病等,是惱心。所以經中說:「眾魔者樂生死,外道者著諸見。」這兩種事都能使初心的人退屈,因此,佛特別勸菩薩要護持行人令入大道。
進一步說,知見來自於教育,正確的師父能引導弟子正確的方向。外魔來自於心中的妄求,心若空寂,魔宮粉碎,哪裡有魔影可見?人在求的時候已失去了平靜與寂滅,得到妄境與世利時又動心取著,怕失去,一旦失去,顛倒心立即出現,即入於魔的眷屬了。
所以佛法教導人安住於空靈,安住於福德之中,以智慧來觀照,以慈悲來利濟,以平常來處世,以無我來解脫,以自在來方便,以清淨來入世,以圓融來銷歸,以無畏來破執。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
這個時候,法會中有頭上有火焰的執金剛杵的金剛,名字叫露肩神。有摧碎一切惡魔外道的金剛,有尼藍婆等八萬金剛。這些金剛神聽了佛的話,與許多的眷屬就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後,又右繞三匝,恭敬說了下面的話:
「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這些神在初發心的時候,經常發大願,願自己成為大力士,去護持修行的人。有許多就是持了某些咒語而成為咒神,有人一持咒他們就到了,他把咒當做自己的生命。因為執著咒,所以雖有神通而不成道,只有到了圓覺法中,破了執著,才能成道。有的以福德成為善神,所以他們一起對佛說:「世尊!假使以後末世之時,無論是哪一類型的眾生,只要他能夠奉持這部決定大乘的無上法寶,我們應當去守護他們,就像守護自己的眼目一樣,乃至在道場等修行的處所,我們金剛大力之神都帶領自己的徒眾,早晨與晚上都來守護道場與行人,使令他們不退轉。如果是在家修行的菩薩,不但守護行人不退轉,並且使他們的家庭永遠沒有災難障礙,一切的疾病都消除滅盡,享受健康與安樂,同時修道的資糧也很豐足,不會缺乏,能保證生活的安定而使進趣佛道妙門的人不生退屈。」現在大家大部分已退休,生活都能解決,是用功最好的時候。李德生先生也曾提到:「退休人是佛教的青年,正是青春向上大好時節,因此努力進道,一定會有成就的。」
往往發大心的人障難也大,對世間人事的逆緣也多些,所以假使沒有金剛神的護持,就難以進道,可見一個修行順利的人,還應好好感謝護法金剛神的幫助。不久前有一個僧人在靈岩寺修行用功,達到了一個較清淨的境界,結果來了許多鬼神要求度他們,說:「您是發大心的人,現在已經修得很高了,而我們還這樣苦,應當度度我們。」這時這位僧人立即發大心:「我若修成道,馬上超度你們,現在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給你們。」這樣所有的境界立即退去了。所以若碰到這樣的境界,不要與他們斗,不必用咒語來驅趕,應當回向功德給他們,把法布施給他們,一切放舍,空無所有,境界就馬上消失了。你如能放下身心,一切迥向,自有護法金剛來護佑你,不會被一切境界所動。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這時候,娑婆世界的主--大梵天王與三界中的二十八天王以及須彌山王的帝釋、護國的四大天王等,立即從座位站了起來,頂禮佛足,右繞三匝,恭敬地對佛說:「世尊啊!我也守護那些奉持經典的人。」我們知道,這些天王們,是我們娑婆世界的頂頭上司,三界中的一切眾生受其統領,同時也是佛的廣大護法,他們的護法作用極大,所以他們說:「我們也要使令那些奉持經典的人,常常安穩,無一切困難,無一切不安,使他們修道的心不會退轉。」
的確,如果我們修行,不犯過失,不破戒律,不退正念,一切都很順利,因為有護法的守護,所以許多事情自然都安排好了。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盤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這時大力鬼王,名叫吉盤茶,就是吃人精血,行動極為迅速,變化很多,住在樹林與野外的一種大力鬼,對惡人懲治,對善人護佑,又能統領鬼眾,所以稱為鬼王;在印度與西藏這種類型特別多,所以其數有「十萬鬼王」。這些不屬人與天界的鬼王,即從座位上站了起來,頂禮佛足,右繞三匝,恭敬的對佛說:「我們雖屬鬼趣,但發心向道,所以也來守護那些奉持經典的修行人,不論早或晚都來侍候與守衛他們,使令他們不生退屈。這些修行人所居住的周圍一由旬二由句是四十里,或者十六里)的範圍里,若有鬼神來侵犯他們的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這實際是鬼的發願護衛修道的人,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人鬼神的眼睛也睜不開,身都動不了,唯有大心的人感得一切來皈依,來求救度,方能現前,而真修行人因其威力,所以能感得許多鬼王來護佑,同時能使噁心侵犯者,碎如微塵。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數喜,信受奉行。」
佛演說了這部經以後,一切大眾皆大歡喜,這種歡喜的原因在《文殊所問經》裡說有三種意義:一是說法的人清淨,不是為了取著名利所染而說;二是所說的法義內容清淨,能運用如實的智慧了知法的本質而說;三是聽聞的人得到果實的清淨,也就是說了之後所獲得的成佛的利益。
我們這次的圓覺法會到這裡就要結束了,大家也都深得法益,皆大歡喜。最後我做了一個頌來概括圓覺的要義,以供大家參考。
圓覺妙義頌
一切佛經攝入圓覺,學習圓覺明解一切;
一切眾生迷於圓覺,悟入圓覺證徹一切。
無盡大智出於圓覺,頓悟圓覺朗照萬法;
無邊大行顯於圓覺,直了圓覺妙明無方。
脫體純淨初入圓覺,清淨圓覺一切透過;
輪迴心生虛見圓覺,本來圓覺妄斷心源。
愛憎*****背離圓覺,遮覆圓覺二障五性;
隨順漸入順入圓覺,方便圓覺三機觀門。
二十五輪無礙圓覺,無相圓覺破盡四相;
親近明師引入圓覺,圓現圓覺四病不生。
這場加行專修圓覺,妙嚴圓覺功德無量;
唯佛能說究竟圓覺,護法圓覺梵天金剛。
一九九七年七月十五日講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