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16/2/22

月悟法師

佛教不怕你不信,就怕你不了解。你了解了佛教,由不得你不信。

學佛之前的你,與學佛之後的你,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前者是煩惱迷茫的你,後者是走向覺悟的你。

學佛之人,定位要低,目標要高。定位要低,唯自己是凡夫,他人皆是菩薩。目標要高,必當成佛,畢竟成佛。定位低,不生慢心。目標高,不生退心。

一個人懂得懺悔,他就是佛門中人了。學佛的過程就是不斷懺悔的過程。懺悔的方式很多,包括了所有的修法,決定因素是發心。發心第一,修法第二。心正果正,心大果大。

觀修一切眾生皆是佛,是最高的修法,必須了知善惡是非差別相。諸佛菩薩度化眾生,了知諸法差別相,或低眉,或怒目,低眉而不貪愛,怒目而不嗔恨,無不恰到好處。

學佛之人,無論學何宗、修何法,都不要自贊謗他,要無諍和氣。法門以契機為妙,應當讚嘆自宗,暗護他宗。佛門之中,所有的修法都是最好的修法,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所有的佛經都是最好的佛經,只有第一,沒有第二。三大語系佛教,漢傳第一,藏傳第一,南傳第一,沒有第二。這便是佛陀說法的本懷,圓融而不偏。沙門月悟願與諸佛友互勉。

修法,好比藥鋪里各種各樣的藥,對治各種各樣的病。沒有一種藥,能夠包治百病。同理,沒有一種修法,能夠代替一切修法。任何修法,當下契合你的根機,這個修法,對你來說,就是最好的修法,但你不要指望這個修法,契合別人的根機。修行人切勿偏執自宗的修法,認為自宗的修法,可以代替一切修法,甚至自贊毀他,否定別的修法,造下謗法的罪業。恰當的做法,讚嘆自宗的修法,暗護他宗的修法。

相傳宋初永明延壽大師作禪淨「四料簡」。其偈文是:「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四料簡」有抑禪揚淨的傾向,乃應機之說,並不適用所有的修行人。虛雲、來果等現代高僧,修禪得解脫,難道你還懷疑嗎?修法平等,無有高下。適合你的修法,對你而言,就是最好的修法。問:「四料簡」流傳很廣,究竟對不對?釋月悟答:沒有對與錯,只有適用與不適用。

問曰:「菩薩之法,正以度眾生為事,何故獨處空山,棄捨眾生,閒居自善?」 答曰:「菩薩身雖舍離,而心不捨。如人有病,將身服藥,暫息事業。病差(同chài「瘥」病癒),則修業如故。菩薩亦爾。身雖暫舍眾生,而心常憐愍。於閒靜處,服禪定藥,得實智慧,除煩惱病,起六神足,還生六道,廣度眾生。」(智者大師《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修禪波羅蜜大意第一》)菩薩獨處,心繫眾生。閉戶靜修,不一定就是小乘。出門弘法,不一定就是大乘。一個人,究竟是大乘行人,還是小乘行人,取決於他的發心,而非外在行為。發心正,行一切法皆正。發心邪,行一切法皆邪。發菩提心,無論閉戶靜修,還是出門弘法,都是大乘行人。發出離心,求個人解脫,無論閉戶靜修,還是出門弘法,都是小乘行人。發外道心,無論閉戶靜修,還是出門弘法,都是外道行人,非佛法中人。

出離心是生起大悲心的決定因素。個人不願出離三界,就不會生起救度一切眾生出離三界的大悲心。大悲心是生起菩提心的決定因素。生起了大悲心,進一步契入無我正見,悲(大悲心)、智(無我正見)雙運,才能成就菩提心,令自、他成佛。

束縛你自由的人,就是你自己,因為你生活在他人的評價之中。

世間人,以擁有財富、名譽為成功。出家人,以一無所有、無所牽掛為成功。

路見不平,真正的佛子,不會去打口水戰,而是以恰當的方式方法(智慧),給與弱者財物或精神資助(悲心),又不激怒對方。行菩薩道,須悲、智雙運。

大多數人都會這樣說:「我是好人,為何別人老是找我痲煩?」有這樣的對立心態,痲煩無法擺脫。你若反思:「我為人做事不到位。有時『過』,別人嫉妒我,我為何不『和光同塵』?有時『不及』,該做的不做,別人看不慣我。找我痲煩是對的,都是我的錯。」恭喜你,痲煩也不成其為痲煩了。

行菩薩道,與擺脫人我是非,並不衝突。欲行菩薩道,首先要擺脫人我是非。是非纏身的人,尚不能自度,豈能度眾生?擺脫人我是非,並非置身大眾之外,而是令你眼明,心明,掃除趣向菩薩道、利樂有情的障礙。

庸俗的人,見到人我是非,忍不住就要去過問,去參與。脫俗的人,見到人我是非,不過問,不參與,這是擺脫人我是非的絕招。超凡的人,不見人我是非。

中國文人的結局,往往不幸,多半在於「我慢」。這在佛法來講,「慢」僅次於「貪、嗔、痴」,惡因必結惡果。如,禰衡可以不與曹操合作,何必擊鼓罵操!

佛的本領,沒有特定的相(不著一切相),又能表現所有的相(妙用一切相)。

自私我相沒有突破,應當老老實實從禮敬三寶、持戒修福開始,至少保住人身不失。否則,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後悔也來不及了。

打個比方,佛是表演病人的演員,不是病人。佛要度九法界眾生,和光同塵,必須示現種種善惡相,這叫低眉與怒目,但不染善惡,不離本位(不生不滅、非善非惡)。從體起用,性具善惡,也可以說相具善惡。攝用歸體,則非善非惡,您說「善惡無存」也講得通。而眾生有善有惡,是造業,染於善惡。性體上,仍是凡、聖無別,具足一切法。凡、聖的區別,全在於對一切法的運用,聖人妙用而不染,凡夫惡用而執著。講的角度不一,並不衝突。所謂性體清淨之說,是方便說。性具善惡之說,僅為天台宗所強調,是圓教究竟說。

天台宗圓教「一念三千」、「性具善惡」,歸結為一句話,自心(一念心、佛性)具足一切法。佛的本領,佛性全體顯現,妙用一切法,普度眾生。

努力少用「我」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