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視頻轉貼: 講經說法

黃柏霖: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三十五集)


時間:2016/4/6 作者:傳統文化紮根網

太上感應篇彙編(第叄十五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2013/08/25播出

以上文稿僅供內部學習參考,非官網發布,難免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大德批評指正,敬請不要流通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阿彌陀佛!今天我們來研討《太上感應篇彙編》第17句,【積德累功】之五,35集。請各位看經文127頁,【積德累功】的第六段,今天要跟各位報告的是韓琦,宋朝韓琦,我們看經文:

【宋韓魏公琦。少登顯仕。首能追孝祖考。育養諸姪。比於己子。衣食其宗百口。所得恩賜。先及親族。歷相叄朝。茍利社稷。知無不為。奮其忠勇。置天下於太平。教子義方。嚴不可犯。其言語行事。一出至誠。周人之急。力或不足。則捐己服用玩好。及脫夫人簪珥以與之。故舊寒窶子孫。依以為生。常數十家。公為益州安撫使。歲大飢。為之蠲減稅糧。募人入粟。又募壯者為軍士。一人充役。數口可活焉。明道中。以災傷故。勸誘納粟。歸於常平。發給下戶為粥。活飢民百九十餘萬。其知并州。河東俗用火葬。公買隙地。使得葬其中。知大名日。事無大小。悉親視之。雖患疾。就決於臥內。或勸委政佐屬。公曰。訟獄。人之大事。生死得失。決於一言。何可不慎。吾常恐有所不盡。尚敢委於人乎。有人獻玉杯二隻。公以百金納之。每宴客。特置一桌。出杯貯其上。藉以錦。一日宴漕使。小吏誤觸桌倒。杯碎。眾皆愕然。公神色不動。笑謂客曰。凡物成毀。皆有數。復顧吏曰。汝誤也。非故也。勿驚。客皆嘆服。公帥武定。夜作書。一侍兵持燭於傍。兵偶他顧。火燃公鬚。公但以袖拂鬚。而作書如故。少頃回視。則已別易一兵。公恐主吏鞭之。亟唿還曰。勿易。渠今已能持燭矣。眾聞。無不感服。公以壽終。薨時。有大星隕。聲如雷。謚忠獻。子五人貴顯。子孫昌盛無比】。

這一段,我們就先到這裡。那麼這一段,主要是講韓琦【積德累功】的故事。那我們來看字句解說,這裡面有幾個字,我們來認識一下。

【宋】是北宋,韓琦是北宋時候的宰相。他本身是宰相,他姓韓名字叫琦,韓琦。【魏公】是因為他被封為魏國公,所以人家都稱他叫「宋魏公琦」這四個字。他是相州安陽人,就是今天的河南。他出任陜西安撫使的時候,和范仲淹共同防禦西夏。

范仲淹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也是很有名,所以北宋這裡面,等一下會講到的,一共五位名人,第一位是韓琦,第二位是范仲淹。他跟范仲淹,他們私下的私誼非常好,所以當時,大家都稱他跟范仲淹叫「韓范」。韓琦他很不簡單,他的德行做叄朝的宰相。他經過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他執政叄朝。老和尚說:「韓琦是歷史上唯一元帥(會帶兵的),而且會當宰相的,就是韓琦」。

當時王安石變法,我們知道宋朝有位王安石變法,那麼當時反對的,就是韓琦,還有司馬光、還有富弼,富弼以後也會提到。那麼他們這幾位,都是在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那麼他被封為魏國公,你看他福報這麼大喔!

他到明朝的時候,因為宋朝在前面、明朝在後面,他到明朝的時候,各位如果讀《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裡面有一位馮琢菴,我們下一集就會提到。馮琢菴的父親,馮琢菴當時在明朝是當太史,他在北宋是當宰相,那因為他【積德累功】非常的好,所以到明朝的時候,他的父親經過路上,那剛好有一個人,因為下雪,快被凍死、凍僵了。

那他爸爸,現在講的是馮琢菴(就是韓琦的下一世),馮琢菴的父親經過路邊,就把雪撥開,拿個衣服(大衣),給這位快凍死的人穿。因為他很真誠,所以當時他爸爸就夢到神跟他講,祂說:「你救人一命,很真誠,所以我遣派韓琦當你的兒子。」就是我們現在講宋朝的韓琦,他到明朝又來了,當然老法師說,這個就是「輪迴」。

他到明朝來投胎的時候,因為有神人託夢,說:「我派韓琦當你的兒子」,他爸爸印象非常深刻;所以出生的時候,就把他取名字,就把他取馮琦。宋朝叫韓琦,到明朝就把他取成馮琦,兩點加個馬,那個馮,叫馮琦。那他名字叫琦,字叫什麼?叫琢菴。以前讀書人,他都有一個名和字,他又叫馮琢菴,他字琢菴,名琦,叫馮琦。那麼他在宋朝就當宰相,到明朝就當太史,「太史」就是有點像我們講的翰林。

【少登顯仕】,韓琦二十歲就考上進士,他考第二名。前世會讀書,到明朝還是會讀書,這跟他累世有關啦!再看【歷相叄朝】,剛才有講過,他做過叄位皇帝的宰相,英宗、神宗還有仁宗,這叄位皇帝的宰相。接下來看倒數第四行【一出】,「一出」就是完全出自。

【服用】就是穿的衣服,他的用品等等。【玩好】就是古董。【脫夫人簪珥】,這個「簪珥」就是以前富貴人家他們所用的,婦女她們頭髮束起來的時候用髮簪和耳飾,「簪珥」就是髮簪和耳飾。再下來這個【故舊寒窶】,這個「窶」是很窮的人,很貧寒的人叫「寒窶」。

接下來看倒數第二行,【益州安撫使】,「益州」是在哪裡?益州已經改成成都府路了,益州在四川省的德陽縣,那麼「安撫使」什麼意思呢?唐朝以後,因為發生戰爭,那戰爭以後,像安祿山作亂,很多戰爭死了很多兵員,那麼皇帝就會派一位安撫使,去那邊安慰那些遺眷,或是那些家屬,或是那些士兵,那叫安撫使。

那麼接下來再下面,這個【蠲減】,「蠲」就是把他減免,減免他的稅捐和糧食。再看看【募人入粟】,這個「入粟」,以前在北宋那個年代的時候,他們可以用繳米的方式,就是你捐米給國家,那麼你可以買(官),國家會給你一個官位做,或者給你贖罪。這個在北宋的時候,富人如果他繳米,他可以買到官位,它是一種制度。那時候,如果你繳米得到官位的話,當這個官位的人叫「進納出身人」。而且可以贖掉比較輕微的刑罰,或是免除勞役,這個叫做「入粟」的意思。

【明道】是宋仁宗的年號。再看128頁,【常平】就是為了調節糧價,所設的糧倉。在西漢的時候,耿壽昌建議在邊境設糧倉,他設常平米倉,叫做「常平倉」。谷價賤時,用較高價錢把它買進。谷貴的時候,用減價的錢賣出去。這個臺灣早期也有這樣做,現在還是有。

那麼我們所謂的「榖賤傷農」,你那個稻米價錢太低了,那農民不符合成本,那農民就會很苦。那這個時候他就會設「常平義倉」,把那個便宜米把它買進來,災荒或米貴的時候,再減價賣出去。這樣讓農民不要說,稻米賣不出去。接下來這個【下戶】,「下戶」就是貧民,比較貧苦的人家。

【并州】在今天的太塬市。【河東】就黃河以東的,山西省的全部叫河東。【隙地】就是空地。接下來再看第四行【佐屬】,就是他的助理,或者他的部屬。第六行【出杯貯其上】,「貯」就是放著,放在上面,就放著或安置。【藉】,就是用東西襯底部叫「藉」。第七行【漕使】,就是因為大陸河川都很大,所以他有設官員,專門在管理河流、海運的這些官員叫「漕使」。【愕然】就是驚訝。最後一行【武定】,「武定」是今天的山東省的惠民縣,現在叫「濱州市」。

再翻過來129頁第二行,【亟】,這個「亟」就是快速、快。【渠】,就是他。再看看第叄行這個【薨】,在周朝的時候,皇帝死掉叫「天子駕崩」,上面一個山,下面一個朋,這個「崩」就是皇帝死掉了。以前在周朝的時候,諸侯死掉叫「薨」。那到唐朝的時候就改變了,叄品官以上的往生、死掉的話叫「薨」;那五品官以下死掉的話叫「卒」,卒就是已經往生了;那六品到平民叫「死」,它這個有區隔的。

那接下來這個【謚】,就是這位官員在這一生裡面,對國家貢獻很大,他往生以後,國家再給他一個封號,就是韓琦他又叫「韓忠獻」。國家再給他一個,對國家很盡忠,貢獻很大的叫【忠獻】。那范仲淹往生的時候,國家再給他一個謚,這個封號叫「文正」,「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那韓琦一共生了五個兒子,都非常的富貴顯耀,【子孫昌盛無比】。

那我們現在來看白話,北宋韓魏公(韓琦),他年輕的時候,他就已經考上進士,官運就很亨通,【顯仕】就是很亨通。但是他非常的孝順,所以他對祖先都能夠慎終追遠,【追孝祖考】,就是他會慎終追遠。【育養諸姪】,我們對祖先一定要尊重,所以有些人,他可能祖先往生以後,可能年代久遠以後,就不再慎終追遠。我蓮友康師兄,我就很感動,康師兄真的修的很好。

上一回我提到說,他在幾年前差一點連續發生車禍,那時我請他說:「不然你發願放生一百萬條(魚)」,他也在叄年之內,把魚全部都放完。他對他母親和父親非常的孝順,所以他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他到現在喔!他媽媽已經往生二、叄十年了,每年他媽媽的忌日,他一定會做法會,他一定會到佛寺去,為他媽媽累積功德。

最近他媽媽往生週年,已經二、叄十年囉!他還很恭敬的去訂做佛像,很莊嚴、金色的,也做了很精緻的吊飾,可以掛在胸前的。他所訂做的是釋迦牟尼佛佛像,非常莊嚴。你看他這麼虔誠,這麼恭敬啊!我記得有一年,他媽媽的往生週年,他就去訂做西方叄聖,因為我那一年有印西方叄聖像,他就把西方叄聖縮小,變成一個壓克力的,裡面鍍金,送給大家。給人家放在辦公室,或是佛桌上面,給人家供養。

像他這個就是報恩,知恩報恩,他孝順,他就是福報。所以這個地方講說,你看韓琦他能夠【追孝祖考】。像我父親和我母親(的骨灰),到現在放在善導寺,如果是每年春秋二祭,如果寄法會的通知來,我都還是會去登記,幫父母來設超薦牌位。

我們淨土宗、我們淨宗學會都有叄時繫念,像悟道法師那邊-雙溪小築,那這個超度的功德是很不可思議的。如果亡靈已經去投胎轉世了,可以增長他的福報;他投胎在人世間呢?他就會平安吉祥,經典上都有記載。你現在給他做佛事,也許他已經往生淨土了,他往生淨土,他資糧增加;如果往生天界,他福報增加;如果是在惡道的話,你給他超拔,還是有用的。

我們看《影塵回憶錄》,倓虛老法師在年輕的時候(十七歲),他的同學金同學,他的姓金的一位同學得到流行病,我們現在講叫瘧疾,死掉了,結婚的當天死掉了。倓虛老法師就很緊張了,誒!那會不會輪到我?結果回去他真的被感染了!感染以後他就昏睡,昏睡以後就像做夢一樣,他的魂就出去了,就飛出去了。那飛飛飛,鬼差就把他帶走了,就到陰間去了。

他在等閻王審判,在等待的那一剎那,鬼差在旁邊不知道在記什麼東西,他就跟鬼差聊聊天,希望鬼差講幾句好話啊!他就問鬼差啦!他就問鬼差說:「世間超度有沒有用?」然後那位鬼差跟他講說:「當然有用啊!」祂說:「你看,這個地方就是牌位請出來的啊」!

(陽間超度),在陰間的時候,它那邊也有設牌位,那牌位領出來以後,上面會有煙會飄,它叫香捲。這個煙會捲起來,香捲會飄。祂說:「這個就是陽世的子孫在幫他做超拔、超薦,做功德給他,所以他有這個香捲。」這個是你誦經,會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香,我們有戒香、定香、慧香,那功德就是香啊!所以可以讓往生的祖先得到福報,《地藏經》裡面也有這樣講。這個是在《影塵回憶錄》裡面,倓虛老法師有提到這一段。

所以他能夠【追孝祖考】,所以你看他就有福報啊!祖先要得到超度,因為是骨肉相連嘛!祖先得到超度,祖先在天界,或在極樂世界,我們做子孫的,當然就會幸福美滿,家庭就會圓滿啦!如果你祖先沒有超度,祖先在陰間受苦,那麼我們在陽世的親人,就會怎麼樣呢?就會比較不順利,或者家庭、親子之間比較不會和樂,這是一定的。

【育養諸姪】,他兄弟姐妹他們的小孩,韓琦也會幫他們扶養,韓琦對待他們像自己兒子一樣。有衣服穿的,有東西吃的,他一定是給他的宗族,裡面有【百口】,其中有「百口」,他們的宗族裡面就有一百多個人,這些人都靠韓琦來幫助他們。【衣食其宗百口】,也就是說,這些宗族裡面有什麼困難,都是韓琦在幫助的。【所得恩賜】,就是皇帝、朝廷賜給他什麼好的東西,【先及親族】,他一定會先分享給這些親戚、族人。

【歷相叄朝】,剛才講過,他做過叄位皇帝的宰相。【苟利社稷】,他對國家非常的盡忠,「社稷」就是國家。他盡心盡力的去做,我們講所謂的奉公守法、鞠躬盡瘁。【知無不為】,他知道的話,他一定都會提出很多建言。【奮其忠勇】,而且盡忠,非常有智慧,我們講忠勇愛國。【置天下於太平】,他在位期間,天下都非常國泰民安。而且他對教小孩很有方法,【教子義方】,他會用道德仁義來教育他的子女。【嚴不可犯】,他規矩要求非常嚴格,子女不能夠違反他的要求。

【其言語行事,一出至誠】,他跟人家來往、講話、他做事情,他一定是一片真誠。【周人之急,力或不足】,他幫助人家有急難的時候,如果他能力不夠,可能他的財力還不夠,不能幫忙。【則捐己服用玩好】,他就會把自己的衣服也捐出去,自己的古玩也把它賣掉,來幫助那個困難的親族。

【及脫夫人簪珥以與之】,甚至把他夫人的這些髮簪、這些首飾把它賣掉,送給這個困難的親族,或者這些【故舊】,「故舊」是他的一些朋友。【寒窶子孫】,他朋友裡面這些比較清寒的子孫,「寒窶」就是清寒。【依以為生】,讓他們可以維持生活。【常數十家】,就有數十家。

【公為益州安撫使】,那麼韓琦在當「益州安撫使」的時候,那一年【歲大飢】,那一年剛好有飢荒。【為之蠲減稅糧】,那麼他因為飢荒,大家收成都不好,所以他那時候就特別減免稅捐和糧食。【募人入粟】,甚至他會去勸這些富有的人家,「募人」就是去勸那些有錢的人,希望他們能夠捐米糧給國家,來幫助災民。

接下來【又募壯者為軍士】,然後又招募這些年輕人來當兵,【一人充役,數口可活】,如果一個人當兵,因為有薪水嘛!全家就可以養活了。【明道中】,在宋仁宗明道年間,災難頻繁,【勸誘納粟】,他一樣去勸導比較富足的這些富有人家,希望他們能夠收購糧食, 然後把它放在「常平倉」裡面,那麼在收成比較不好的時候,就把這「常平倉」打開,把米發給【下戶】(就是窮戶)來煮粥,總共救活飢民一百九十餘萬。

以前在大陸的時候,因為災荒比較多,有時候飢荒多、災難比較多。不像現在比較發達,救濟比較方便,尤其是大陸,在賑災、救濟方面,他們有很強的動員能力。那麼在以前的朝代,在清朝、明朝、宋朝那個時候,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所以事實上餓死的人會很多,所以你看韓琦,光這樣就救了一百九十餘萬人,不得了!

我們講堂王老師,她的先生崔居士,他們住在臺北縣(新北市)的永和,他爸爸到臺灣來,塬來是在大陸。他們的祖父,在大陸的那個時候,就像現在這裡面講的【災傷】,或者災荒、或是飢餓。他的祖父帶著他爸爸,就煮粥放在馬路邊,因為過路的很多。以前在大陸災荒的時候,很流行煮粥,供養這些災民。

我們以後就會提到,以前那些善心人士,他們怎麼煮粥供養那些災民呢?他們還會僱人,用扁擔挑那個粥。那下面再放一點木炭,讓那個粥可以保持熱熱地,然後再放一鍋的碗,比如說碗大概準備七、八個,十來個,再放筷子,挑到那個巷弄裡面,去給那些災民來吃。

再把吃完這些碗和筷,藉這些附近的鄰家,請他們分一點水出來,把它洗乾淨,洗完把它擦乾以後,再把它放在竹簍裡面。那這一鍋的稀飯,大概可以煮個100戶或是100個人這樣吃。比方說:僱10個人、挑10擔,就可以這整個村落,全部大家都有飯吃,你看古人是這樣子行善的。

那現在時代當然是變了,但是那個精神和那念心我們要學,你看這樣就讓災民不會餓死了。所以我剛才講說:那位崔居士的祖父,當時在大陸,就是煮粥救活了幾萬人,那是積陰德,因為誰吃的,你也不知道,免費供應啊!

所以我有位蓮友,曾經在納莉颱風來的時候,大家都沒有飯吃的時候,因為食物都缺乏。我那位朋友,就水災來的時候,臺北市那時泡水泡得很厲害啊!他就買了一、兩箱的麵包,沿街就發放,這也是很難得的善心,我們不要說水災來一直在看電視,「喔!哪裡水災?」可是你從來不會去救濟啊!

十年前年大陸華東水災,水災一來,臺灣有慈善團體發動要蓋幾百戶(大愛屋),到安徽(全椒縣)去蓋房子給這些災民住。那十年前,華東水災、華中水災,那很大。那一棟房子大概要臺幣20幾萬,25萬,我記得好像是25萬,我印象中啦!我二話不說就捐一棟房子給大陸人住啊!我就去登記啊!我就繳25萬,我就捐一棟房子啊!

我們要有這種精神,「人溺己溺,人飢己飢」這樣的精神,所以我布施,是從這樣一直不斷地薰習上來的。所以剛才講,那位崔居士,他的祖父就積了這個陰德。所以崔居士的爸爸,他和他的弟弟,曾經到東北松花江去玩,那個地方剛好冰天雪地,松花江已經結冰了,他們兩個兄弟就在松花江的冰上滑冰,結果不曉得有些地方,那個冰比較薄,下面有水,他就踩空了,這一踩下去冰就破掉了,那兩個兄弟就差點沉下去了。

若沉到松花江裡面就淹死了,但馬上被人發現就救起來,你看就是有貴人,就是有福報。1949年國民政府撤煺到臺灣來的時候,兵荒馬亂,他爸爸就跟著撤煺啊!跟著撤煺到南方的時候,也差點死掉啊!後來又被人家救起來,就第二次啦!

到臺灣來以後,他爸爸是一位讀書人,思想比較激進,當時就好像是寫了什麼文章,有一些問題,那後來就被送到司法單位,然後就關起來。然後他在獄中,就寫《易經研究》,寫了一本書出來。

那當時還沒有被關以前,他爸爸有去給人家算命,算命就跟他講,那時候他已經到臺灣來了,他說:「這個人應該已經死掉了啊!」我們常常看到,讀《感應篇彙編》的,或者是行善的,本來應該編入飢餓籍啦,怎麼還活著呢?他爸爸也是這樣,他說算命的說:「這個已經死掉了啊」!

這個可以算得出來,各位不要以為算不出來,那是定數啊!我以前在長壽山的時候,住持願興老師父,他修行的功夫很了得,他本身也懂得命理之學。那當時我在旁邊看,我就親眼看到,有一個人就來考他,考願興老師父,就給他兒子的出生年月日。他說:「這個人已經走了,你為什麼考我?」他都可以算得出來。他說:「這個人已經不在人間了,你怎麼來考我呢」?那願興老師父現在已經涅槃了,97歲往生的,修得很好,他是坐化的。

所以這個煮粥,在災荒的時候可以救很多人,陰德很大,你看韓琦救了一百九十餘萬人。然後他在【并州】當知縣的時候,那個河東地區的人,都習慣用【火葬】,那時候時代不像現在這麼進步,那時候沒有機會土葬。那中國的習俗又喜歡土葬,可是那時候地不夠,所以河東地區民俗就只好用火葬。那韓琦他就很慈悲,他就買這些空地,【隙地】就是空地,然後讓大家有個安葬的地方,那又積了一個陰德啦!

那麼他在【大名】府做知府的時候,事情不管大小,他一定親自去檢查,自己去做。他雖然有時會生病,因為臥病在床,然後就在臥病的時候,在床鋪上批公文。那有人就勸他啦!有人勸他說:「那你可以委託部屬啊!或是你的助理啊!來幫你批核這些公文啊」!

因為以前的縣長,還要去管司法的事情,判刑等等,【訟獄】就是打官司,韓琦說:「打官司的事情,定罪的事情,這是人的大事啊!而且在一筆之間、一念之間,就決定一個人的生死。決定在你一句話,或者你批了一個字,就決定了他的生死,這樣怎麼可以不謹慎呢?」【何可不慎,吾常恐有所不盡】,我常常還擔心說,我是不是考慮不周延,那我怎麼敢去委託別人或部屬呢?

那麼【有人獻】,就是贈送,或進獻也可以,有人贈送他【玉杯】,兩個玉杯,那麼韓琦(韓公)就用一百金把它買下來。然後他每次【宴客】的時候,都會擺一個桌子,把玉杯放在上面,那桌面上呢?【藉以錦】,就是比較高級的布,放在這個錦布上面。

那麼有一天在設宴款待【漕使】,就是這些海運官員的時候,有一個【小吏】,就是小官員,不小心撞到桌子,那杯子就碎掉了。因為他是宰相,大家就【愕然】,大家就:「啊!慘了慘了,宰相的玉杯摔破了」。那【公神色不動】,這個地方就很難得了,要是換成我們,搞不好就破口大罵了,對不對?【公神色不動】,可見韓琦他的定功非常的深。

【笑謂客曰】,他笑著就跟客人說了:【凡物成毀,皆有數】。我們所謂的,佛法裡面講:物質都有成、住、壞、空,「凡物成毀」都有一個定數。然後再回過頭,看這個小官吏,說:【汝誤也】,你不小心,你不是故意的,「汝誤也」是你不小心,你不是故意的,不要怕,【勿驚】。這叫什麼?這叫「無畏施」,他叫他不要恐懼,就是無畏施,「勿驚」。

然後【客皆嘆服】,客人都非常的佩服。這就是什麼?也可以說韓琦本身不會「執著」。那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破那個執著;你執著破了,你就出叄界,你我執破了,你就證阿羅漢,你法執破了,你就是證菩薩。所以你破了「執著」,你出叄界;那你破了「分別」,你就離開九法界;那如果你破了「妄想」,那就證入一真,那就成佛!

就這叄件事情,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就是「執著」放不下來,那「執著」要怎麼放下來呢?「執著」放下來,沒有什麼方法,就是「布施」。從「財布施」開始,然後再「法布施」、「無畏布施」。我以前講過,我以前看到死人會怕啊!為什麼怕?(執著)。我講個笑話給各位聽,我差不多在學生時代、官校畢業的時候,常怕看到死人啊!所以,我們都會穿鑿附會,疑神疑鬼。

所以,有時候去助念的時候,臺灣的習俗,很多蓮友還會摘茉草,臺語叫茉草,那就摘了幾葉茉草放在口袋裡面,可以避邪,對不對?要不然就是說,回家的時候趕快要洗陰陽水。臺灣習俗說叫陰陽水,那什麼叫陰陽水?陰就是冷水、陽就是熱水,臺灣的習俗陰陽水再放一些平安符,燒下去,誒!擦一擦就平安了,這臺灣的習俗。

我以前剛開始沒有學佛的時候,很好笑,講一個笑話給大家聽。那時候開車經過臺北,那時已經有中山高速公路,就是國道一號,在林口那個位置,那過林口下來,要轉收費站的時候啊!我看到前面有一部貨車,貨車上面有加蓋啊!裡面有一具棺木,我一看到棺木我就先怕啦!啊!慘了慘了,前面有死人。

那左邊也沒辦法轉,右邊也沒辦法轉,我就一直看著那個棺木,疑心生暗鬼,心中有鬼就開始什麼?臺灣的話說「煞到了」,就開始不舒服了,欸!真的就不舒服了,就全身無力。全身無力以後,說奇怪,怎麼會這樣?突然間這樣全身無力啊!去我哥哥那邊,我哥哥他是信道教的,道教比較強調這些東西,那時我還年輕,20幾歲,我哥哥就帶我到叄重,他認識一位道士。

道士就是修道人,然後我印象很深刻,他就在那邊推算,他就比一比,臺灣那種算法,子、醜、寅、卯就這樣算,他說:「黃先生,你的弟弟衝到東北方的陰公」。我想一想:基隆那邊是東邊,桃園是北邊,那林口剛好是東北,嗯!有道理耶!東北方。(這叫穿鑿附會)

那陰公呢?我就問他:「陰公是什麼?」他說:「陰公就是鬼道眾生啊!」對啊!這是被衝到了,然後他就幫我解呀解呀,弄一些解的方法,就是這樣,很有意思啊!那像現在我們學佛,慢慢地智慧就開啦!(去做臨終關懷),執著慢慢就放下了,妄想就慢慢比較減輕一點,(這就是從布施放下執著)。

所以我常常跟亡者說法,臨終關懷的時候,像前天劉居士的姐夫往生,在我們這附近的叄軍總醫院,我們這邊剛好有《弟子規》的課,他叫我一定要去。後來我就過去了,我和莊居士就過去了,去的時候我在助念,因為只剩下一個小時就要結束了。

那麼講什麼呢?我平常要跟亡者開示,我其實是沒有草稿的,我也不會打什麼草稿,但是基本上我會跟他講:「苦、集、滅、道-四聖諦」。人生是「苦」的,「八苦」,從哪地方來的?貪、瞋、痴感召來的,「集」,怎麼離開這個世間的苦?那就必須要「滅、道」。

「道」是什麼呢?依於「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那如果以我們念佛來講,就以念佛來圓滿我們的佛道。「八正道」是佛說的,《叄十七助道品》裡面,八正道,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我們讀《彌陀經》,裡面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那個「八聖道」就是「八正道」。你到極樂世界也是要修這個,到極樂世界去,從五根、五力開始修起,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修起,也就是我們學小乘的,或是學大乘的,它有一個《叄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啦!四如意足啦!五根、五力等等這些。

所以,我去跟劉居士的姐夫開示的時候,我就先禮佛叄拜,頂禮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然後我就跟阿彌陀佛祈禱說:「我現在要跟亡者說法,請菩薩、阿彌陀佛加持」,那我就會請蓮友,幫我拿一個拜墊過來,我就長跪。

因為我(為亡者)說法就長跪,不會站著,也不會蹲著,也不會坐著,我就長跪說法,為什麼?不是跪他,是跪叄寶,佛、法、僧叄寶,「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這就要長跪。因為「法」,可以讓你產生光明,引導到一個解脫的方向,所以「法」是非常尊貴的。所以我們講:「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我講完以後,我大概預計講20幾分鐘,起來看錶,真的20幾分鐘。我事先是有一個譜,大概要講25分鐘,講完以後再看錶,時間剛剛好,兩點半結束,不可思議啊!我現在跟亡者說法,我眼睛是留叄分,說了我自己就很法喜。

後來我起來以後,亡者家屬說:「非常法喜」,一直打電話來謝謝。這什麼意思?佛力加持,感應道交。「法」就好像一個人,在這麼炎熱的天氣裡面,這樣一滴的甘露滴下來,那人在中陰身的時候,茫茫然無所依從的時候,「法」就是他的明燈。

所以這個地方講說破執著,這個韓琦就有這個定功,他定功真的是了不起。所以你「執著」破了以後,你就出叄界。你平常在修六度萬行裡面,你必須在你的根塵接觸的時候,六根接觸六塵,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你在聽聲音的時候,你就不能執著了。你不能說:這聲音我很喜歡聽,所以特別聽多一點;這個聲音我不喜歡,我不要聽。

你必須在喜歡和不喜歡的當下,你要「即相離相」,你在聽聲音的時候,這個人在批評你,這個人在讚嘆你。讚嘆你,大家都喜歡聽;批評你,大家都不喜歡聽。你喜歡聽的,就會起貪愛,不喜歡聽的,就會起排斥,會起討厭,會起惡念頭,會起生氣、瞋心,這個時候,就是你正在修「破執著」的時候。

你平常有念佛的功夫,老和尚講,《金剛經》教你:不住色布施,不住聲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老和尚說:「《金剛經》教你『不住六塵布施』,佛陀教你『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

比如說你看到美色,你看到漂亮的衣服,你看到漂亮的汽車,你看到好吃的美食,你這時候要「不住色布施」。那如果你沒有定功,你絕對住相,那怎麼辦呢?老和尚說:「你如果沒有辦法做到,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沒辦法不住在六塵裡面的話,老和尚說:「一句話,你就念阿彌陀佛」。

你看到美色、美食,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它轉掉。聲音也是一樣啊!我們常常聽到別人講一句話,我們會難過到不行;那別人跟我們讚嘆啊!我們就很高興,我們就是禪宗裡面講的「隨聲逐色漢」。「隨」就是跟隨,聲音的「聲」,「色」就是色塵,「隨聲逐色漢」。

禪宗裡面講,以前老和尚罵徒弟,因為以前下雪的時候,老和尚就叫沙彌去開山門,那沙彌還沒有悟,就把山門打開,說:「哎呀!好一片雪國風光啊!」他師父就把他從頭上打下去:「你這個『隨聲逐色漢』」,就這樣把他打下去啊!

那小沙彌沒有悟,奇怪啊?師父怎麼這樣打他,因為他是用妄心,他是用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他是用八識看外面的六塵世界,他當時在看:「哎呀!好一片雪國風光啊!」他當時就起貪心,他沒有定功,沙彌是這樣。

那師父打他以後,小沙彌就問師父:「你為什麼打我頭部?師父,如果是你開這扇門,你怎麼形容這麼美的雪國世界?」師父就講:「哎呀!好一片雪國風光啊!」小沙彌說:「師父,你跟我講的還不是一樣?」師父說:「一樣,功夫不同」,他師父有定功啊!

他師父看到美色,「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不住色布施」啊!但是隨眾聲說法而說法,自己了無分別,寂然不動,那才是真正的功夫,那叫念佛叄昧。我們現在沒有辦法,看到美色,阿彌陀佛!到後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境智一如」,境界和你的心、智慧一如,那就好了,你就轉了,你就做到《金剛經》裡面講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你成功了。

如果你沒有這種功夫,你沒有像韓琦這樣(定功),人家把你杯子打破,你馬上就生氣啦!你連念佛都來不及了。如果換成你是位念佛人,人家把你杯子打破,我看你馬上變臉了,臺灣話叫變臉,像四川那個川劇叫「變臉」嘛!馬上就變臉了、就生氣了。

所以廣欽老和尚講一句話:「你貪得世間一枝草,輪迴都有你的份」,所以你想想看,很恐怖呢!你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你只要動個念頭,欸!諸佛菩薩都知道呢!鬼神都知道呢!冤親債主都知道呢!你往哪邊跑?

所以我記得前一陣子,碧潭這邊有一位老法師、老和尚,廣欽老和尚的弟子,傳字輩的。這是事實,因為是我所認識的一位法師,跟他臨終關懷,因為我們都有在聯絡嘛!因為那位老法師九十幾歲了,廣欽老和尚傳字輩的一位弟子。

佛寺在新店這裡,廟很大,他到斷氣呢,他還沒有交代好:誰是接班人?誰是接棒人?所以,他到最後要走的時候,他沒辦法斷氣啦!大家一直在給他助念,老和尚就是沒有走啊!他一息還在,一口氣還在,沒辦法走啊!那我認識的這位法師去跟他關懷,他就跟他簡單講幾句話,就讓他斷氣了,就捨報了。

他說:「老法師啊!你師父不是講了嗎?」這一定要講臺灣話,大陸人叫我不要講臺灣話,可是廣欽老和尚是講臺灣話的,我等一下再把它翻成國語,他說:「你師父不是講『無來無去,無代誌』嗎?」翻成國語就是「沒來,沒去,無代誌」。

這「無代誌」可能要打字卡,不然大陸人聽不懂啊!「無代誌」就是沒有事,無事,自性哪裡有來去呢?相有來去,自性沒有來去啊!你剛才從辦公室過來,也是那個心,到這邊聽經也是那個心,如果你這個心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個自性本能的清淨心,它哪有來去呢?

我們講的「豎窮叄際,橫遍十方」,「十方」就是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上、下;「叄際」,過去、現在、未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豎窮叄際,橫遍十方」。所以那位法師就跟老法師講說:「哎呀!師父啊!沒來沒去,沒代誌」。自性示現來人間,因緣結束就往生極樂了,哪裡有來去?是表演,遊戲人間而已啊!講完以後,那你是廣欽老和尚的好學生,你怎麼可以放不下呢?

把最後這個執著放下了,然後跟他講,他說:「(佛寺)常住叄寶是十方的,佛菩薩自有安排,請你安然放下,求生極樂,其他沒有任何牽掛」,他最後把這個執著放下,就捨報了。這不容易欸!廣欽老和尚的學生啊!老法師啊!還是有這個罣礙啊!佛寺要交給誰呀?他要走還不放心:佛寺要交給誰啊?

所以我以前不是跟各位講一個禪宗公案嗎?就有一位金碧峰禪師,他什麼都可以放下,就唯一一個東西放不下,「鉢」!皇帝賜給他的金鉢,金色的鉢,每天在那邊擦、每天在那邊玩,很喜歡。他入定了以後,他那個鉢就會放在坐的地方旁邊。

他定功很高,但是他那種定功還不是出叄界的定功,他入定以後,如果你不是人來看的話,以其他空間的來看,他變成一個光體,他有這個光,所以黑白無常要來抓他的時候,鬼差要來抓他的時候,誒!奇怪!鬼差找不到金碧峰禪師,是到哪去了呢?

因為鬼差的定功,還進不到、看到他那個境界,那鬼差就去問附近的土地公,說:「金碧峰禪師到哪去了?怎麼找不到?」土地公很瞭解啊!土地公就像我們派出所的管區警員一樣,他最瞭解居民的動態。那位土地公就帶著鬼差過來說:「我知道、我知道,他最喜歡一個東西,那個鉢我把它玩一下,他就出來了」。

人家動你的東西,你就會說:「你怎麼動我的東西?」道理是一樣,祂就去打他那個鉢,「砰」一聲,那位金碧峰禪師馬上出定,說:「誰玩我的鉢?」你看他馬上知道,那就被抓到了,那黑白無常說:「喔!終於抓到了」。

那金碧峰禪師一輩子的修行,覺得說:我怎麼會敗在這個鉢的執著裡面?結果自己覺得很洩氣。後來就跟鬼差講說:「這樣好了,你已經抓到了嘛!那我會跟你走,但是最後讓我再看看一眼好了,讓我再摸一下好了」;那鬼差沒有提防,說:「好啊!讓你再摸一下沒有關係啊!」他就把那個鉢往虛空一丟,破了,破了以後,就破最後貪愛的執著。講一句很有名的偈語:「若要拿我金碧峰,除非鐵鍊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抓我金碧峰」。

他破了執著以後,他心等虛空了嘛!《金剛經》講的境界啊!心等虛空的時候,他有虛空之相,沒有虛空之量,這麼大,但是沒有執著,六祖大師說:「我們心等虛空」。所以,到後來破了執著以後,他就入定,以後就往生淨土,這個就是給我們修行人一個很大的參考。

我記得以前有一個故事滿有趣的,就是有一位師姐她很用功,在讀經典啦、念佛啦。那有一天就找一個她喜愛的、也是學佛用的珍藏,她找不到,找不到就很急,就一直找、一直找、一直找,她師兄平常沒有像她這樣精進用功學佛。

她就一直找,找找找到後來就有點起煩惱了,她師兄就跟她講一句話,他說:「妳平常不是叫我放下嗎?那現在妳就放下啊!妳那個東西不見,暫時放在別人那邊而已啊」!他跟她這樣講以後,他師姐迴光反照,突然間看到自己的那個執著,她非常的汗顏:還要他來教我。她平常一直責備他說:「你不念佛,你不學佛,你墮落」。結果真的碰到境界來的時候,被境界轉得團團轉,執著。

那接下來我們來看,【公帥武定】,韓琦呢,「帥」就是帶領部隊,駐在武定(今天的山東惠民)。那麼晚上在寫書信的時候,他旁邊有一位士兵,士兵就拿了個蠟燭,在給他看。結果那位士兵拿蠟燭,眼睛看到別地方去,結果那個蠟燭燒到韓琦的鬍鬚,韓琦也沒有馬上生氣,就用袖子輕輕地一撥,撥那個鬍鬚,繼續寫信。

他這個定功了得,他這個定功真的可以講已經到「如如不動」了,而且「不取於相」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而作書如故】,(韓公)繼續寫信,結果隔一會兒,他回頭一看,那個士兵不見了,已經換別人了。那麼韓琦怕士兵的長官打他,【鞭之】就是打他,就趕快唿叫,把那個士兵派回來:「你不要換,他現在已經可以做好他的工作,把蠟燭拿好了啦」!他還幫他講好話。

【眾聞】,大家聽到以後,【無不感服】,大家非常的佩服韓琦的定功。這個地方我們看到韓琦這位宰相,了不起的【積德累功】,而且他的心性非常的有禪定功夫和智慧,而且心地非常慈悲,也可以講,他的工作已經在修「六度」了。

印光大師有跟我們開示,印光大師說:有些人不知道怎麼去行善。你看,韓琦這樣就是在行善了,他的士兵把他鬍鬚燒到了,他沒有生氣,他就輕輕地一揮。等到他的長官把他的士兵換掉了,他還說:「趕快再把他派回來,他已經習慣啦」!他還這麼慈悲,他這個當下,境界現前的時候,他就在修功德啊!

各位,我們境界現前都在造業啊!我們都在起貪、瞋、痴啊!人家韓琦教我們什麼?境界來的時候他都在「積功累德」,我們就轉化成蕅益大師講的:「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所以印光大師說:有些人家裡比較窮,他就說:「哎呀!我家很素寒、我家很貧窮,我不能夠廣積陰德,我沒有機會做陰德」。

你看,韓琦這樣就是積陰德,他那個兵沒有被打,他說:「哎呀!不要打他,不要把他換掉」,這就是積陰德。所以印光大師說:我們不要說我家裡窮,我家裡沒有什麼機會,我貧寒,我沒有辦法做善事,不能夠廣積陰德。印光大師說:你說你不能廣積陰德、大行方便。你要知道身、口、意叄業,如果你身、口、意是惡,那麼就是莫大的惡;身、口、意叄業如果是善,那就是莫大的善。

所以你每天六根接觸六塵,你的身、口、意也沒有造業,也沒有造惡,當下就分判了,當下就決定你在「積功累德」,還是「造業」。所以我們就是要有這樣一個觀照的功夫,隨時去觀照、隨時去反省、隨時去懺悔。如果錯了馬上就懺悔,如果已經造業,馬上懺悔。這個地方,印光大師跟我們這樣開示。

所以呢,六祖大師也跟我們這樣開示,六祖大師說:「心平何勞持戒」,如果你的心真的平等了,你就跟持戒一樣。你持戒的目的是要做什麼?我們講說:「因戒得定,因定發慧」,我們持戒的目的是要防非止惡嘛!我們不希望我們去造業嘛!那如果你的心不會再造業的時候,那心已經到平等的境界的時候,那「心平何勞持戒」,你就不用再持戒了嘛!因為你已經達到平等的境界了嘛!

「行直何用修禪」,他的心行,他的身、口、意的行為,都能夠直心,如果你達到心能夠清淨、能夠直心,那這樣的話,「行直何用修禪」,你就不用再打坐修禪了。那麼「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你如果能夠在日常生活裡面,對父母親能夠孝養,對上下朋友能夠相憐,「相憐」就是像韓琦對待那位士兵一樣,「義則上下相憐」。如果能夠這樣的話,你如果做到這一點的話,你的生活就可以跟佛法、經典上講的道理一樣。

那六祖大師說:「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如果你夠在這個煩惱裡面,「淤泥」就是世間的六塵、凡塵裡面,你能夠修「心平何勞持戒」,心平行直,有恩知恩報恩,懂得仁義道義。如果你做到這一點的時候,那就在六塵、凡塵裡面、「淤泥」裡面,你能夠「定生紅蓮」,你的清淨心就生出來了,「紅蓮」就是清淨心。所以,韓琦可以講他做到這個境界。

那麼,韓公以高壽臨終,死的時候有大星隕落,他的聲音像雷一樣,死後被追謚為【忠獻】,有五個兒子都很富貴顯達,【子孫昌盛無比】。從這個地方,韓琦可以說是我們歷史上「積功累德」非常好的一位讀書人,也是一位高官,宰相。

那我這個地方,我就引用印光大師的一個開示,來跟各位講一下。印光大師怎麼說呢?印光大師他說:「古人云:『力行之君子,得一善言,終身受用不盡』」。像我們現在薰習這個《感應篇彙編》,我們就在學習古人的智慧。

但是我們學習的目的是要做什麼?我們光背起來,那是可以薰習我們本身的智慧,以及我們本身的戒、定、慧,但是我們還是必須要到六塵裡面去「歷事鍊心」,所以我們要去實踐,要去行。印光大師說:「力行之君子」,如果你能夠真正做到老和尚講的「真乾」,「力行之君子,得一善言,終身受用不盡」。

像我們今天研習這個韓琦,我們就學到他怎麼對待部屬?怎麼對待親族?怎麼樣可以面臨任何境界,他都能夠如如不動?這叫做我們「終身受用不盡」。可是,如過你不真正去實踐、不務躬行,你「縱讀盡了世間的書」,那對你自己也沒有什麼幫助,「於己無所益」。

印光大師說:「如真龍得一滴水,可以徧雨一世界」。就是說他可以去實踐,他開啟一個智慧,他可以去幫助很多眾生。「真龍」比喻根器很利的,他只要得到一個法、得到一滴水,我們說「法語甘露」,他可以馬上去實踐,「可以徧雨一世界」。

如果你是泥龍呢?「泥龍」是說你本身沒有解脫,執著很重,煩惱很重叫做「泥龍」,就是爛泥巴裡面那條龍。「泥龍縱泡水中」,「泥龍」就是泡在水裡面,牠還是不行,到時候還是會被水淹掉,被爛泥巴淹掉,所以佛法貴在實行,我們講說「解行並重」。

這一段韓琦裡面,給我們一個修行的智慧啟示,他五個兒子都非常的貴顯,五個兒子是叫什麼名字呢?長子叫韓忠彥,二子叫韓端彥,叄子叫韓純彥,然後四子叫韓粹彥,五子叫韓嘉彥。他這個長子韓忠彥,他是當宋徽宗的宰相,你看他爸爸是宰相(韓琦是宰相),他的大兒子也是宰相,宋徽宗的宰相。那他最小的兒子韓嘉彥是宋神宗的女兒「齊國公主」的夫婿,就是現在講的駙馬爺。

你看,韓琦五個兒子都這麼顯貴,除了說韓琦本身積德累功以外。印光大師也跟我們開示,為什麼韓琦他這一家可以這麼好?印光大師對這一點開示得非常的好,印光大師說:凡是他家有得到功名的,叫「發科發甲」,以前叫科舉嘛!

所以,印光大師說,「發科發甲」就是譬如說,這一家都是博士,這一家都是擔任政府的官員,做得非常好,這叫「發科發甲」,都是他的祖先「皆其祖父有大陰德」,都是他的祖父有大陰德。如果沒有陰德,如果「以人力而發」,你是靠你的人際關係去經營出來的,「以人力而發,必有大禍在後」,必定會有大的災難在後面。

我們看臺灣很多,各位難道沒看到嗎?曾經官當很大的領導人,現在還在牢獄裡面;最近也看到一位民意代表,他們的福報也很大啊!他們祖先積的德、福報一下就用完了,造業,結果後來他也是官司纏身。這就是說:如果你靠人力而發的,會有大災難在後面,「不如不發之為愈」,更好。

所以,印光大師說:看古今以來大聖大賢這些人,像孔子、像孟子,像現在講韓琦或是范仲淹,他們這些都是祖父有積德所造成的。他說:大富大貴也是一樣,如果祖先沒有積德,如果他家是大富大貴的話,他子孫因為一出生就富貴了,他可能就會享福造業。

像現在我們看很多企業家的子弟,他一出生就是一百億、五十億臺幣的繼承權。可是,我們最近也看過一位,很有錢的一位子弟。你看,從美國留學回來以後,每天就吃喝嫖賭,上夜店,喝酒酗酒,迷惑在酒色裡面,現在還在判刑被關。這就是這裡講的「大富大貴亦然,其子孫往往生於富貴,只知道享福造業,忘記祖父一番栽培」。他祖父是積了多少德,才有今天這個福報,一下就被他花光了。

「從此喪祖德,以盪祖業」,什麼叫「喪祖德」?子孫讓長輩蒙羞、祖父蒙羞,就是「喪祖德」。「盪祖業」,家裡的財產就被他花光了,叫做「盪祖業」,所以後來就變成貧賤了。我們臺灣也有一位很有錢的企業家,曾經也在股市唿風喚雨,因為他不是從積德開始,所以他就很重視「人際關係」的經營。

他曾經也是在股市裡面也是唿風喚雨的,到後來事業失敗以後,他剩下來唯一的依靠,就是他家的祖墳。他認為說他今天會發展,是因為他祖墳的風水好。欸!真的很奇怪,他那時候已經到窮途末路了,他去跟銀行講說:「我這個祖先的祖墳,還可以貸款新臺幣一億」,銀行真的撥款給他呢!銀行以為他會再東山再起,他最後還是垮,最後要偷渡的時候被警察抓到,就是這裡講的最後就是「任其貧賤」,這是「舉世富貴人家的通病」。

所以,印光大師告訴我們:「能世守先德」,你要守住祖先的祖德叫「世守先德」。「永久勿替」,我們講說要書香傳家、忠孝傳家,我們要守住祖先的德,你不要隨便更改,「永久勿替」。老和尚現在講:《弟子規》的教育、《太上感應篇》的教育、《十善業道經》的教育,叄個根的教育,你要教育你的子孫,這個才是真正「永久勿替」的方法。

那印光大師說:真正能夠守住祖先的德,而且「永久勿替」的只有「蘇州范家」,蘇州范家是誰?范仲淹,他是「古今第一」。「從宋文正公以來,直到清朝末年,范仲淹的福報有八百年」。我們上一次有提到孔子的福報,兩千五百年,一直到孔德成。第二位就是范仲淹,八百年,八百年的福報呢!

第叄位,印光大師說:「清朝的葉狀元,叄百年福報」,都是積德之家。印光大師說:蘇州這個范仲淹的家,八百年來,他們「家風不墜」,就是家風一直維持,「科甲相繼」,每一代都出狀元,「可謂世德書香之家」。

還有大陸「長州彭家(彭凝祉)」,他當尚書,「自清初以來,科甲冠天下」。他們家的狀元有四、五個人,一家就有四、五個人當狀元;曾經他們的兄弟裡面,叄位同時拿第一名。這個長州彭家(彭凝祉),就是當宰相也要讀《感應篇彙編》,就是他們彭家。

他們彭家怎麼教他們子孫,你們知道嗎?他們歷代都學佛,而且都是當狀元和宰相,而且他教他們子弟一定要讀感《感應篇》還有《文昌帝君陰騭文》,作為他們子弟「誠意正心,致君澤民之鑑」;作為他們擔任政府官員,要來幫人民服務的善心善念。這是印光大師對於怎麼樣守住世德(祖先的德行),然後傳承下去的印光大師開示,我用這樣做韓琦這個故事的結語。

接下來我們看第七段:【明紹興府城北叄十里。即係大海。每潮水湧入。渰沒田禾。嘉靖間。蜀綿竹湯篤齋公。知府事。殫心竭力。為築海塘百餘里。造閘二十八洞。使得因時啟閉。自是每歲豐收。萬民永賴。後移任去。士民號泣震天。立祠叄江。至今享祀不絕】。

我們來看字句解釋,【渰沒】,就是水把田都淹了。「渰」跟叄點水的淹一樣,「渰沒」。那麼「蜀」就是四川,【綿竹】就是在四川。【湯篤齋公】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叫湯紹恩,他號「篤齋」,他是明朝四川人,嘉靖年間的進士,他擔任過紹興的知府還有山東的布政使,他九十七歲才往生,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專家。

那我們來看內容,明朝【紹興府城北叄十里】,都是大海,每次潮水湧入時,淹沒了稻田。嘉靖年間,四川綿竹的湯紹恩(湯篤齋公),他在紹興當知府,他【殫心竭力】。他是古代的水利專家,因為當時紹興這個地方靠近大海,那麼有叄縣的江匯過來,第一個叫「會稽」、第二個是「山陰」、第叄個「蕭山」,會稽、山陰、蕭山這叄縣的水會匯到「叄江」。

這個「叄江」是哪裡?後面有個【立祠叄江】,這「叄江」是錢塘江、曹娥江、錢清江這叄條江。我們都沒去過大陸,所以我們只能照這樣把它翻下來,這個地方我們都不熟。那麼這叄條江要出海,在出海時,靠近海邊的時候,就是剛才講【紹興府城北叄十里】的地方會堆成沙堆,那堆成沙堆以後水就出不去了,水出不去的時候,下很多的雨,雨水出不去就困在裡面。

再加上外面的海水倒灌進來,那個地方全部都淹沒了,全部都變成「水鄉澤國」了。那湯紹恩當時就來這邊當知府。他就到彩鳳山與龍背山這兩個山,他到上面去看。他勘查地形以後,他在彩鳳山和龍背山之間,建立【閘】,我們叫水壩,古代的水壩叫「閘」、「閘門」,他一共蓋二十八個排洪的孔。

他為什麼用二十八個呢?因為道家講有二十八個星宿,就是天上的星宿,就是二十八個孔,讓它可以排水。他一共蓋多久呢?蓋六個月,總共長度叄百一十尺。每一個閘門中間,用什麼去做起來呢?用大的石頭,一個石頭大概一千斤,把它堆起來,中間再用膠把它黏起來,古代的膠把它黏起來以後就很紮實。從此以後,錢塘江、曹娥江、錢清江,「叄江」完成以後就不會再造成水患了,水就可以排出去,也不會造成淹水了,所以那個地方就變成「魚米之鄉」,也不會再產生災害了。

他蓋好以後,民眾非常感念他,就在叄江水壩這個地方,旁邊剛好有一個佛寺,叫「開元寺」,就在這個「開元寺」和水壩之間蓋一個祠堂,那個祠堂叫「湯公祠」。你看他人還活著的時候,人家就給他蓋「湯公祠」,他每年春秋都得到祭祀,就香火不斷。

1987年,中國政府在這個「叄江閘」左側又蓋了一個大橋,命名叫「湯公大橋」,這個很了不起,對地方有貢獻。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他擔任知府的時候,他用很多的心血築這個【海塘】,「海塘」就是延著海邊做的這個堤防,一百餘里,造這個閘門【二十八洞】,那時間到了就把它打開,水就可以洩洪。

從此以後,每年都五穀【豐收】,老百姓就很幸福啦!【萬民永賴】。後來,他就要調到別的地方去,那個地區的居民【號泣震天】哪!排得很長的隊伍,哭啊!不讓他走。後來在這個叄江口,為他立一個「宗祠」,【至今享祀不絕】。這位湯紹恩(湯篤齋公),就真的做到「公門好修行」,在公門裡面【積德累功】,了不起的典範,而且是水利專家。

我們再來看最後一個故事,各位看129頁:【焦公。東京人。叄世乏嫡嗣。遂為商旅。偏訪至人。問其因果。遇一老僧曰。無子之故有叄。一。祖宗無德。自身無行。二。夫妻年命。恐犯禁忌。叄。精神不守。妻妾血寒。焦曰。德行年命。皆可受持。血寒有何法治。僧曰。不難。但先積德累功。後養其身。叄年後。至五臺山。當授異方。焦自此時時行方便。種種作陰功。施恩布德者叄年。竟往五臺。訪老僧。不遇。忽見行童。手持一卷。言曰。老師傳語大夫。功成行滿。回家合藥。志誠服之。必有富貴子孫。隨念降生。後果生焦員外。員外生子又不肖。自恨何損德若此。亦往五臺。乃見行童曰。老師傳語。何必來問。但依汝父所行。則愚者自賢。貧者自富矣。員外曰。貧者得富。自是命也。愚者。性之本然。豈能反賢乎。行童曰。昔竇氏五子。初生皆不全形。後更行恩布德。悉皆安愈。且盡登第。彰彰不爽也。員外謝歸。信行其語。二十年後。多嗣且貴焉。今人皆知竇氏五子。相繼顯榮。豈知有生之初。皆患病廢。始以積累而安全。後以功德而際遇乎。天人感通之易如此。故特詳記於此。以為積德累功之券。願有志者。堅心勿懈焉】。

這個地方有幾個字,我們來解釋一下。這講一位【焦員外】的故事。再翻過來,【東京】就是古代的城市名稱,它有說兩個。一個說,東漢時候講「洛陽」,在東漢的時候,洛陽叫東京,那長安叫西京。那麼第二個說法是五代。五代時,後梁以河南省的汴州為「開封府」,建為東都;後晉的時候,東都改成東京。就是「東京」有兩個說法:一個是「洛陽」,一個叫「開封市」,河南的「開封市」。

那麼【嫡嗣】,就是正妻元配所生的兒子,就是她的兒子叫「嫡嗣」。那麼【至人】就是高人,他的思想或道德修養都非常高超的人叫「至人」。【異方】,第130頁的第四行,「異方」就是特別的藥方。第五行【竟】,就是直接。第六行【行童】,就是小沙彌,寺院的小沙彌。第七行【合藥】,就是調配藥物。

第八行【員外】,這個「員外」是怎麼來的呢?我們講有錢人叫「員外」、「員外」,對不對?「員外」就是正員以外的官員,叫做「員外」。後來,因為這類的官員可以捐米,可以買官位,所以一般的富豪就被稱為「員外」。因為,他有捐米給國家,那國家就給他一個官位,這叫「員外」,就是這樣子來的。那麼【安愈】,就是健康啦!接下來看131頁,第六行這個【券】,就是依據。

那我們來看解釋,【焦公】他是【東京】人,他叄代都沒有子嗣、沒有兒子,他就去當商人,【徧訪至人】,他就到處去訪問這些高人,想問他自己的【因果】。這是一定的,很多人,因為中國人都會希望說傳宗接代嘛!希望有兒子可以傳香火,沒有兒子就會去求神問卜(問高人)。

那麼,他遇到一位【老僧】就跟他講,老僧就說:沒有兒子的塬因有叄個。第一個,【祖宗無德】,自己沒有修行善行,祖宗無德。第二個,【夫妻年命,恐犯禁忌】,就是說他們夫妻在生活的時候,違反一些禁忌。第叄個,【精神不守】,就我們現在講的體質不好,【妻妾血寒】,他的妻子就是體質比較寒。

那麼焦公就說,他說:【德行年命】,都還可以透過修行,這個德行和命運,還可以用修持來改變;那血氣寒衰,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呢?那老僧就說:這個不難,你只要先【積德累功】。然後再調養身體。那麼叄年後,你到【五臺山】來,我會傳授【異方】給你。

那麼焦公從此以後,就【時時行方便】,作種種的【陰功】,就積陰德啦!後來「積累功德」,經過了叄年。於是他就前往五臺山,拜訪這位老僧,可是沒有遇到。看到一位【行童】,就是一位沙彌,手裡拿了一卷經書,就向焦公說:「老師叫我傳話給你,你的功德圓滿,你回家合藥,至誠恭敬服用,必定會有富貴子孫,隨著你的善念投生到你家」。

那這個我相信,我現在求的我那個兒子,就是這個方法。我當時也算命,說我沒兒子命,這是1986年。那算命說沒有兒子,而且我的內人也算是高齡產婦。後來我就按照佛法,那時候已經開始接觸佛法,我就開始去布施。

還有我們天母這邊有個「慈生佛堂」,我就去聽法,那邊推廣素食,印善書,那我就去印善書跟人家結緣。我記得我印的第一本書《長壽的祕訣》,就說吃素的重要。我第一次印出來,拿到和平醫院不敢發經書,很害羞,不敢拿給人家。我印了一千本,就請人家吃素,不要造殺業。

那假日,我就開車到淡水去放生,大概平均每個月都去放個兩、叄次,那都是海放的比較多。當然也放了很多海龜,因為那邊很多都抓海龜,大的,那海龜就把牠放出去。另外一點,我就是自己在陽臺,那時候家裡還沒有佛堂,我就跟觀世音菩薩許願:「觀世音菩薩,我跟您求子,如果您賜個兒子給我,我就從此吃素」。

後來我兒子生了以後,我因為官場應酬比較多,我自己違反諾言,我又去碰到葷的,後來很懺悔,跟菩薩懺悔。那時候還沒有學佛,就是許個願而已,那時候許完願以後吃素。然後再加上到龍山寺,每個禮拜都去拜觀世音菩薩,買花供佛。每個禮拜都買玉蘭花,廟口都有人賣玉蘭花,買一百元供佛,買花供佛,所以兒子生出來就很莊嚴。

那時候就跟觀世音菩薩講說:「希望觀世音菩薩賜我一個兒子,能夠莊嚴、孝順、乖巧、聽話。」我那個小孩子一出生、一懷孕的時候,胎裡素,佛菩薩送來的就是胎裡素,什麼都不能吃,只能吃吐司和水果。吃什麼就吐,唯有吐司和水果沒事。到現在還很乖,還在讀研究所,就是這裡講的,就是隨著善念去投生到你家。

後來,這位【焦公】果然生了【焦員外】。員外又生了一個【不肖】的兒子,自己怨嘆是做了什麼缺德事,才有此報應。這位「焦公」生了他「焦員外」,焦員外一樣照這個方法,結果他兒子「不肖」。就我剛剛提到說,後來我許願以後,結果隔了沒多久,我馬上就吃長素了,結果就去受戒了,受戒以後就1994年,我就開始全部長素到現在。所以我會吃素,就是兒子來度我的。

那後來「焦員外」又前往五臺山,去見【老僧】,但只見到【行童】(沙彌)說:「老師叫我傳話給你,不必再來問了啦!只要依照你父親所行的方法,認真積功累德。則子孫縱然愚笨,自然會變成賢能,就是貧窮也會變成富有」。

那焦員外就說:「貧窮的人變成富貴,自然是他命中註定;但愚笨的人,是與生俱來的」。愚笨的人,為什麼他與生俱來的?因為他就是那個業裡面,他過去生的因緣嘛!他這輩子會比較愚笨,就是過去生「法布施」不夠,所以這輩子他不喜歡看書,就比較笨拙嘛!他說:愚笨的人是與生俱來,其實他是帶著業力下來的。他說:「怎麼能變成賢能呢?」這個如果照著佛經講,就是「法布施」嘛!

你看我們這邊,這位蓮友春美的師姐,她女兒就是有一點點,像智慧型比較低的那一種女兒,我記得差不多一年前,一、兩年前我認識她的時候,她那個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可是這兩年來,春美師姐不斷的度她,我也度她讀《地藏經》。

然後她就看我那個因果故事,《明因果,解業力,幸福美滿人生》,還有《古往今來X檔案-迷信、理智、人生價值》。她就看這個因果故事再讀《地藏經》。誒!兩年以後,她現在幫我理頭髮,她現在很正常啦!這個頭髮就是她理的啊!表達能力就很好啦!這裡講:「可以變成賢能」。

那麼行童就說:「以前竇燕山所生的五個兒子,剛開始出生的時候,也是身體不全啊!後來就很至誠地積功累德。五個孩子都能夠安然痊癒,而且全部都考取功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員外聽了以後,就向沙彌致謝以後就回家,認真地積功累德,而且深信不疑。

二十年後,你看要二十年的積功累德啊!改變他的業力。也就是說,焦員外生的那個兒子,如果按照老法師講的,他好像不是來報恩、不是來孝順的,我們講說還債、報恩。那報怨、討債的,一樣可以轉變業力,從你的心性去轉變。你的心性去轉變,那自然而然業障消了以後,它就轉成福報。這裡就是二十年後,果真他的子孫就變成富貴。

現在的人都知道竇氏(竇燕山),生了五個兒子,都相繼富貴榮顯;他們不知道,他五個兒子剛開始出生時,也是患有殘廢的病症啊!剛開始也是用積功累德而得到安全的啊!後來就繼續修積功德,才有好的際遇啊!都考上功名啊!那麼由此看來,天和人能夠互相感應通達,就是如此的容易。所以特別詳細記錄於此,以作為積功累德者的依據;希望有志行善的人,要堅定信心去做,千萬不要懈怠。

那麼這個地方,本段重點就是他叄代都沒有子嗣,他後來就是做商人、做生意,遍訪高人,後來就去訪五臺山這位老法師,還有這位小沙彌給他開導。那麼這個地方我就來講五臺山的故事,五臺山是我們中國的四大名山之一。那在還沒講到五臺山以前,我們要怎麼變成一個高人呢?這個虛雲老和尚的故事很長,一下子如果講不完,下一回有機會,我再講虛雲老和尚開悟的故事。

怎麼樣可以變成高人呢?很簡單,你就學竇燕山就好了,竇燕山就是從一個業障深重、短命的,叄十歲的時候,他祖父給他託夢,他積功累德十六年。本來是短命的四十六歲,延壽叄紀叄十六年,他就變成高人了。所以你要學竇燕山【積德累功】,業障消除,智慧開啟,自己便是改造命運、延壽得子的「高人」。師父只是跟你領進門,告訴你一個方法,就像五臺山那位老僧一樣。

那什麼是「高人」呢?我就講一位唐朝的高人的故事給各位聽,「高僧何在」的故事很精彩。我們現在看得到的高人很多,淨空老法師就是高人,他改變命運了;袁了凡也是高人,他從凡夫變成高人;俞淨意公也是從凡夫變成高人;竇燕山也是從凡夫變成高人。現在東北的劉素雲居士,劉素菁(她的姐姐)往生了,往生極樂了,她們也是從病苦之身變成高人。

所以,高人是轉凡成聖嘛!「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你就變成高人了,聖人就是高人嘛!鍋漏匠也是從凡夫變成高人,修無法師也是從凡夫變成高人。唐朝有一位開悟的聖僧叫做黃檗禪師,他是百丈禪師的徒弟,我們說:「百丈立清規,馬祖建叢林」。

那麼這位黃檗禪師他是一位開悟聖僧,但是開悟以後,他混跡在河南大安寺。你看高人喔!他是一位修持非常好的出家人、高僧,可是他竟然做什麼?他幫眾生服務,他在掃地作務。他是臨濟宗,我們六祖大師這個禪宗下來,臨濟宗裡面,義玄禪師的師父。我們講他是百丈禪師的徒弟,但是本身他是義玄禪師的師父。

那唐朝,我們中國有兩大居士非常有名,老和尚提過的龐蘊居士,那第二位就是這裡講的裴休宰相。裴休宰相他的兒子出家,他寫一個《送子出家文(詩)》,那個《出家文(詩)》寫得很好、很感動人,那唐朝這位裴休宰相,他是佛教的大菩薩。

裴休宰相有一天去參訪河南大安寺,就是黃檗禪師在裡面,他是當掃地的。那他去參訪這個大安寺的時候,他看到歷代住持高僧的畫像,以前的畫像是用畫的,那一代一代都會掛在上面,就一張一張這樣欣賞。那這位知客師在旁邊解釋:「這是高僧真儀」。「真」是真假的真,「儀」是儀貌、威儀的儀,「高僧真儀」,這些都是歷代祖師的相片。

那麼裴休宰相就問知客師說:「真儀可觀,高僧何在?」「真儀」就是這些祖師的相片都很好啊!那「高僧」何在呢?這位知客師這麼一問,答不出話來啦!那宰相就問啦!他說:「此處可有禪師?」這個地方有沒有其他的禪師呢?知客師就說:「最近來了一位禪僧,形跡怪異。」裴休說:「請他出來」,他就出來啦!

黃檗禪師就出來啦!就是未來他的師父啦!裴休宰相就問他:「真儀可觀,高僧何在?」他就這樣問他啦!黃檗禪師聽完以後就馬上問他說:「裴休!」裴休就說:「在!」他就講「在」,那就是他本人啦!黃檗禪師就問:「在何處?」裴休當下頓悟。

各位,你知道這句話什麼意思嗎?你的「覺性」啊!他在叫裴休,你為什麼知道裴休呢?他的覺性告訴他的嘛!是誰在知道?是你的「見聞覺知」裡的知性,你的靈知性嘛!我們上次講的靈知性嘛,你的覺性告訴你說:你現在這一世的名字叫裴休嘛!

所以叫「裴休!」「在!」「在何處?」當下頓悟,在哪裡?在你的作用上嘛!「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嘛!你聽得到嘛!所以我叫你名字你馬上就知道,為什麼?體用嘛!你的心裡的妙用嘛!你的聞性起作用嘛!所以,裴休當下頓悟本心。

塬來「十方叄世佛,同共一法身」,就是同一念「覺性」。佛菩薩是這個「覺性」自得圓滿了,無明破盡了,究竟成佛,成為大覺,大覺世尊。菩薩是正等正覺,阿羅漢是正覺,佛,無上正等正覺,究竟圓滿,他究竟佛了嘛!

所以,「十方叄世佛,同共一法身」,同一念覺性嘛!所以你這一念「覺性」跟佛平等無差,但是我們現在不能起作用,為什麼?因為煩惱深重,所以高僧在「人人本具」,高僧就在你這一念的清淨的佛性之中,你悟了你就是高僧。所以你看,我剛剛前面講前面這幾位大德:竇燕山、袁了凡、俞淨意公,都是後來變成高人了。

後來,裴休就迎請黃檗禪師到宰相府,接受他供養,然後皈依為他的弟子。黃檗禪師寫了一本非常有名的《傳心法要》,《傳心法要》就是裴休記錄黃檗禪師的開示。但是這些高僧大德都很了不起喔!那麼六祖大師當時在入涅槃有預告,六祖大師是在黃檗禪師前面喔!就先預告:「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締緝伽藍就是興隆佛法,「昌隆法嗣」。

有說「一出家」是黃檗禪師,「一在家」就是裴休宰相。(另一說,一出家是馬祖道一禪師,一在家是龐蘊居士。)你看,他們中間差隔已經一、兩百年了,六祖大師先預告:「以後他這個法門裡面有出兩位菩薩,兩位從東方來,一位在家,一位出家」,這個出家就是黃檗禪師,在家就是裴休宰相,興隆佛法。

那麼,今天我們這個《太上感應篇彙編》,【積德累功】,到這邊就告一個圓滿,這個地方已經講一共五段,其實講滿長的時間,但是,【積德累功】,在《感應篇彙編》裡面是最重要的一個關卡。是「成聖成賢」的一個轉捩點。所以這邊,我不厭其煩地一共講了五集,希望對各位同修大德有所幫助。

那麼,今天本來要講虛雲老法師的故事,又沒有機會講,將來有因緣我再來講,他開悟的過程非常精彩。那下一集我們就要講《了凡四訓》,那麼今天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以上文稿僅供內部學習參考,由於水平有限,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大德批評指正。感恩頂禮!)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