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視頻轉貼: 講經說法

黃柏霖: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三十六集)


時間:2016/4/6 作者:傳統文化紮根網

以上文稿僅供內部學習參考,非官網發布,難免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大德批評指正,敬請不要流通

各位尊敬的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我們要研討《太上感應篇彙編》,請各位翻開課本131頁,我們今天要研討的是《了凡四訓‧積善篇》。《了凡四訓》四篇都有編入《太上感應篇彙編》,我們現在來看經文:

【明袁了凡積善篇雲。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徵之】。

【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衝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叄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家甚貧。餽遺一無所取。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飢。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後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阯。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昔正統間。鄧茂七倡亂於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後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後謝之子遷。中狀元。為宰輔。孫丕。復中探花】。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叄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因謂之曰。吾食汝叄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後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至一升痲子之數。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我們到這邊先告一個段落,《了凡四訓》我想各位同學可能都非常地熟悉,我們這邊也有開過《了凡四訓》的讀書會。《了凡四訓》的〈積善篇〉在《了凡四訓》四篇裡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篇。〈積善篇〉主要的內容還滿多的,我給它整理大概有叄個段落。第一個段落,就是用「十個故事」來做開始,這十個故事都是袁了凡居士挑出來的。

第一個是【楊榮】,是講楊榮他的祖父和曾祖父怎麼去救人。第二個是【楊自懲】,他是一個縣府裡面的書辦而已,他對待犯人的一些善行的事蹟。第叄個是【謝都事】,他也是一位做官的,那是在福建要平定鄧茂七作亂的時候,謝都事怎麼交待士兵:不要妄殺。

第四個就是福建【莆田林氏】,這位老菩薩很慈悲,她做粉團,那麼有一位道人,連續跟她拿粉團拿叄年,她都沒有跟他計較,這講福建莆田林氏的事蹟。第五就是明朝【馮琢菴】的故事,馮琢菴的父親,馮琢菴他事實上就是宋朝的韓琦來投胎轉世的。

第六個,就是【台州應尚書】。第七個,是江蘇【常熟徐鳯竹】。第八,【嘉興屠康僖公】。第九,【嘉興包憑】。第十,浙江【嘉善支立】。以上這十個故事,是〈積善篇〉裡面的代表。

〈積善篇〉裡面的第二段,它就比較屬於「講理」。它是引用幾位讀書人,和中峯國師的對話。中峯國師各位都很熟悉,就是《中峯叄時繫念》的中峯國師他的開示。那麼中峯國師他的開示,一共對這些讀書人講了八點。

那些讀書人就質疑說:「啊!哪裡善有善報呢?」也有惡人得善報啊!惡人他的福報很好啊!家裡很有錢啊!子女也不錯啊!那他哪裡有惡報呢?善人的命運都很坎坷,有些善人還會生病哪!有些善人他的遭遇也不好啊!善人哪裡有善報呢?他就這樣去問中峯國師。

中峯國師就叫他舉例子,他(中峯國師)說:「那好,什麼叫善?什麼叫惡?」然後那位讀書人就跟他講說:「打人、罵人是惡,恭敬人、禮敬人是善。」中峯國師馬上跟他講說:「不對」。他說:「你們對善不瞭解,善、惡是看心。」他說:「如果你為自己,是惡;你為自己、自私自利,那你恭敬別人,那是惡。那你為別人,有時候打人、罵人那是善」。

就是我們常說菩薩現「忿怒金剛相」,菩薩就是這樣,菩薩有時候會示現「忿怒金剛」啊!所以中峯國師就說:「善有八種,第一個真和假」,倒底是真善還是假善?「第二個端和曲」,端就是直、直心,曲就是委曲。「第叄個陰、陽」,善有陰德和陽善;你做善,人家都知道,那是陽善;報紙給你報導,電視給你報導,那是陽善;那陰德,他默默地在做啊!善有陰和陽。「第四個,善有是和非」。

「第五個,有偏和正」,他都會舉故事。「第六個,有半和滿」,半善和滿善。「第七個,有大和小」。「第八個,有難和易」,很容易去做的善,很不容易去做的善,它有難和易。就以上這八種。所以第二個部份,是中峯國師在開示:善和惡的「理」,尤其是講善它的「理」在哪裡,那這一點就比較深了。

第叄個部份,〈積善篇〉裡面的第叄個部份就是【隨緣濟眾】。「隨緣」就是你清淨心,盡你的本份去做。「隨緣濟眾」它有講十種,第一個【與人為善】,就是隨喜功德;第二個【愛敬存心】;第叄個【成人之美】;第四個【勸人為善】;第五個【救人危急】;第六個【興建大利】;第七個【捨財作福】;第八個【護持正法】;第九個【敬重尊長】;第十個【愛惜物命】,不要殺生。

以上我所講這叄大點,先用故事做開場,十個故事。第二個講理,第叄個就是菩薩行,可以講說是菩薩行。那麼這叄個部份,是《了凡四訓‧積善篇》的重點。

那我們現在來看剛才唸過的經文,我們來看前面。【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一段131頁的第八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一段是出自《易經》。《易經》裡面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第二個【顔氏將以女妻叔梁紇】,這位顔氏就是孔子的母親,他的母親顏徵在。所以在《孔子家語‧本姓解》裡面,有介紹孔子他們祖先的情形。它說: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生了九個女兒,沒有兒子。後來孔子的父親第二位太太,其妾生孟皮,孟皮字伯尼」,伯尼腳有病,孔子的父親就向顏氏求婚。

「顏氏」有叄個女兒,就是孔子的母親那邊生叄個女兒。最小的女兒叫顏徵在。那麼顔父就問他叄個女兒說:「陬大夫(陬就是山東曲阜,孔子的故鄉,古代的名字叫陬),他們的父親、祖父都是讀書人,而且他們是聖王的後裔;他身高長十尺,而且武功不錯,我很喜歡。雖然他年紀稍微大了一點,但是這個無所謂,妳們叄位誰願意當他的妻子」?

長女和二女就互相看了一下,沒有講話。那孔子的母親顏徵在,她比較孝順,她就會聽從父親的話。她就說:「從父所制,將何問焉?」她說:「父親你說了,我有什麼話說呢?我就是遵照父親你的指示。」那父親就說一句話,說:「好!那就妳去當叔梁紇(孔子父親)的太太」。

嫁過去的時候,他們古代的禮節很好,顏徵在嫁過去的時候,不像我們現在辦結婚典禮,在飯店,然後再回家拜祖先。他們是先到宗廟,去拜歷代祖先,可以講說像祭祖一樣。

因為孔子的父親,剛才講說生了九個女兒,他們家缺少男丁嘛! 加上她先生年紀大了,所以顏徵在(孔子的母親),她就到尼丘,尼丘是一個山,尼丘山去祈禱說:「希望有一個兒子」。後來孔子就降生了,所以孔子的名字,名叫丘,字仲尼。這是孔子的名字,因為他是在尼丘山祈禱而得的。

剛才提到叔梁紇,他那個地方陬邑-山東曲阜縣,是孔子的故鄉。那孔子的父親武功很好,諸侯在攻入一個地方-偪陽,在今天山東的棗莊市,諸侯在攻進去的時候,突然間城門的閘門掉下來;剛好孔子的父親他經過那裡,他就一手頂住,閘門掉下來他就把它頂住,他武功很好,然後他救出了這些諸侯。

各位再看看132頁,【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宗廟饗之,子孫保之」,這個是出自《中庸》裡面是講這樣,這一段裡面它是講說:「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其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也」。

這主要是《中庸》裡面有這一段,很重要,我們等一下會提到,因為舜是「大孝」的代表,他的繼母怎麼欺負他,他一樣都順從。最後感動了他的父親,還有他的繼母,還有他的弟弟,所以舜他盡到大孝。

所以什麼叫「大孝」呢?就是你對於孝順,你沒有起憎愛。父母對你的教育、對你的訓誨,你都能夠遵從,隨順父母親的教誨,就像我們照《弟子規》這樣來做。如果你能夠做到這樣的話,而且能夠擴大,舜他就是能夠修忍辱啊!

所以「舜其大孝」,舜做到孝的究竟,也就是「性德」。我們知道孝是我們的性德,真的做到性德的境界,他就沒有我執,也沒有貪、瞋、痴、慢、疑。舜他是大孝,所以他的德行可以稱為聖人,所以他被選為天子,他尊貴得可以當天子。

那麼「富有四海」什麼意思呢?不是舜很有錢。「富」是什麼?我們佛家經典上講的富有,這個富有不是說他富可敵國,不是這個意思。智慧才是真正我們的財富,我們講說「七聖財」,我們的功德法財,我們的「信財」,我們的「戒財」,我們的「捨財」,我們的「聞財」。像各位現在來聽經,聽經就是你的性德裡面,「七聖財」裡面的「聞財」。

我們講「七聖財」裡面,剛才講「信財」、「戒財」、「聞財」、「捨財」。「捨」就是你都可以放下來,那是我們的性德。還有「慚愧財」,我們人會有慚愧心;為什麼會有慚愧心呢?因為它是我們自性裡面的功德法財。還有「精進(財)」,還有「定慧(財)」,這樣加起來一共是七聖財。

所以舜「富有四海之內」,不是說舜他很有錢、他富可敵國,不是這個意思。就他的智慧、他的德能、他的功德,四海之內大家都非常地敬仰他,那這一定要是「德」才可以。所以他有這個德行、有這個智慧,我們講說「福慧雙修」。

所以【宗廟饗之】,他的祖先就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祭祀,這是「宗廟饗之」。因為古代,我們講古代有宗祠,同一個姓裡面,他們有一個宗祠,還有城隍廟,這是古代教育的地方。有這個宗祠,所以「宗廟饗之」。那麼【子孫保之】,子孫可以繼續保持他的福報,叫「子孫保之」。

所以像舜這種大德,他「必得其位」,他就可以坐到天子這種尊貴的位子。你坐到那個位子,你一定要有那個福報和智慧。你沒有那個福報和智慧,那個位子你會坐不穩,所以他「必得其位」。他「必得其祿」,他可以享受那個福報。他可以享受做天子、做皇帝的那個福報,叫「必得其祿」。

那「必得其名」呢?他名揚四海,大家都知道他。大家聽到他的名字,都會起歡喜心。有些人他也是很有名啊!可是大家聽他的名字,都不會生歡喜心啊!所以「必得其名」,他就可以得到那個名聲和讚嘆。最後「必得其壽」,他可以得到很高的壽命。

我們看竇燕山,前面講過竇燕山,他就做到這四點。他也得到那個「位」子,他做諫議大夫;他有那個福報,必得其「祿」;他必得其「名」,你看歷代都讚嘆竇燕山;他必得其「壽」,他後來也長壽。這個「宗廟饗之」,「饗」就是享受那個祭祀。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第一個故事【楊少師榮】,楊榮,「少師」是他的官名。「少師」一般來講就是太子的老師,「太師」就是皇帝的老師,那「少師」就是皇帝的兒子(太子)的老師。楊榮他是明朝前期的大臣,他得到明成祖的賞識。他十八歲就進文淵閣作大學士。明仁宗的時候,他就當太子的老師。

他本身做到工部尚書,工部尚書就有點像我們現在講的經濟部長;因為古代尚書叫部長,所以他做到工部尚書。楊榮本身,你看他的曾祖父和祖父積了很多德,等一下我們講到他的故事,他就會孕育這麼好的子孫到人間,來做他的子孫。所以你要得到好子孫,你一定要積德,只有這個辦法,沒有第二個方法。

我們講說「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你想要得到好子孫,到你家來做你的子孫,那你唯有「積德」。我們就要學袁了凡,《了凡四訓》裡面這個〈積善篇〉,教我們怎麼行善的方法。你就可以得到好子孫,來到你家做你的子孫。

楊榮在當大學士的時候,皇帝很喜歡他,你看他到人間來,他的貴人就很好,皇帝就很喜歡他。他每次都陪皇帝去邊疆地區巡察,當他的隨從。他的反應非常快,他「性警敏通達」,他的警覺性也很高,而且反應非常快。他會觀察人事變化,觀察週遭的情況,他很會觀察,「觀察形勢」。皇帝講什麼,他都能夠「順從帝意」,可以「歷事四朝」,經過四位皇帝,楊榮「歷事四朝」。

他在文淵閣擔任工作叄十八年,他作事情很有決斷力,他「謀而能斷」。「謀」就是什麼?他很會規畫,那做決定的時候,非常地具有智慧,叫「謀而能斷」。「老成持重」,而且非常穩重。遇到有些官員講話,皇帝會生氣,去觸怒到皇帝;以前皇帝那個時代,你只要讓皇帝生氣,那都砍頭的啦!

有些官員講話讓皇帝生氣,那恐怕會有不測;往往楊榮就會在旁邊,會講幾句好話,讓皇帝息怒。他不會落井下石,他會講幾句好話,幫講錯話這位官員說幾句話,那個場面讓它圓滿。這叫做「以微言導帝意」,他就是用一個很有智慧的話,把皇帝的話引導出來,那就解開皇帝已經生氣的糗狀。

他對於地理、山川地理也很會勘察,他如果到邊疆去的時候,這個地方是應該守住的地方,那個地方很容易守,那個地方很不容易守,這種地方他很會看,智慧開的人他就有這個判斷。因為以前的話,都要怕外侮或是盜賊來攻打,所以你守國土有責嘛!那你就判斷:軍隊要怎麼布署?他楊榮就有這個能力,他了解地理。

那麼邊疆的守將,他很勇勐還是很膽怯,他也都知道,他就是會用人,楊榮他會用人,所以他的規畫都非常地中肯。後來他年紀大了,就跟皇帝講:他要告老還鄉,他回到杭州就往生了。那他往生的時候,皇帝給他追封,他的封號叫「柱國太師」,就是國家的棟樑。

那接下來看132頁,這個【建寧】,「建寧」在福建,就是今天福建的建甌市。那【橫流】呢?「橫流」就是做水災嘛!很多人啦!動物啦!財物啦!都在水上漂流,這叫「橫流」。【嗤】呢?第四行,「嗤」就是嗤之以鼻,就嘲笑。然後第六行,【遂依其所指而窆之】,這個「窆」就是我們講說埋葬,將棺木葬在土裡面,土葬把它埋葬起來,這叫「窆」。

那再下來【弱冠登第】,古代男子二十歲就成人了,就必須要有加冠之禮(成人之禮),但是20歲身體還不是很健壯,所以叫做「弱冠」,以前男孩子20歲要行加冠成年之禮,那叫成年禮,但是身體不是很健壯,那時候還年輕,就叫「弱冠」這個意思,「弱冠登第」。

那【位至叄公】呢?「叄公」是以前古代,中央叄種最高的官銜,叫太師、太傅、太保這叄公,那麼楊榮都做到了。接下來看【鄞】縣,這個「鄞」,就是浙江省寧波市。【縣宰】,最後一行,「縣宰」就是縣長、縣令。

那再翻過來133頁第二行,【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這是什麼呢?這是以前古代,犯人要是被縣長、縣府裡面抓去的時候,他都會被打幾大板。那麼它主要是要告訴官員:你對這些犯罪的人要「哀矜勿喜」,就是要有悲憫心,那這段出在哪裡呢?出在《論語‧子張》。

它這段文是這樣講:「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所以《了凡四訓》這一段文,是來自於《論語》裡面曾子的開示。那麼剛才唸到「陽膚」,是曾子的弟子,那麼「士師」,士大夫的「士」,老師的「師」,這是古代的用詞,士師就是典獄官,我們現在講的典獄長,管監獄的叫「士師」。

那「孟氏」呢?孟氏當時是魯國的一位「下卿」,公卿的「卿」,「下卿」他是一位官員。那麼,剛才唸的那段文的意思就是說:孟氏派曾子的弟子陽膚去當典獄官,那麼陽膚就請示曾子,曾子就跟陽膚說啦!他說:「在上位的人,已失其為政之道」。你做人家的父母官,你的責任是什麼?你要怎麼去教育你的縣民?怎麼樣去保護你的人民?

我們講「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我們以前在警大學習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就教我們要作這叄個。「作之君」,這個「君」不是說你當人家的國君;你當一個派出所的所長,你當一個地方的分局長,那叫「作之君」。

這個地方的老百姓交給你保護,那叫「作之君」,那你再提升,你當個局長、你當個縣長,那你的責任是什麼?你要「作之君」啊!你不是要去作威作福啊!你不是要欺壓善良啊!你要怎麼去做一個保護他們的大家長?我們講說「父母官」啊!這叫「作之君」。

那「作之親」,你要當成每一個子民都像你家人一樣啊!你要把他當成是你的親人,年長的是你父母,年幼的是你的兄弟姐妹啊!這叫「作之親」。那「作之師」呢?你要當他們的老師,你要教育他們啊!他們不懂法律,他們犯法啦!你要教育他們啊!這叫「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啊!當一個官,你要有叄個責任,你才懂得為政之道。不是光領那份薪水,那你什麼事也沒做,這叄個你一定要做到啊!

這個叫做什麼?「已失其為政之道」,你看那個時候,在曾子那個時代就有這種現象了。他說:「在上位的人」,我們說高高在上,不知道人間疾苦,「已失其為政之道」,他已經不知道怎麼做那個官了。那麼你如果這樣,已經不知道怎麼做個好官員,那民心就會散去,得不到民心的擁戴,那「民心離散已久」,那民心就渙散。

「你若獲得人民犯罪的實情」,因為陽膚要去當典獄官,那曾子就教他,因為他是曾子的學生。曾子說你要去當典獄官,你會問到很多案情啊!你若獲得人民犯罪的實情,「則須為犯人哀傷」,像我在看卷宗的時候,我也會有這種情形。

那「卿為良人,奈何做賊」,我們古代常講,做官的人都會這樣講,他說:「你本來是個好人,那為什麼會去做賊呢?」就是你要有那種悲憫心,就是為什麼要去當小偷呢?為什麼要去搶劫呢?為什麼去性侵呢?為什麼去吸毒呢?須為犯人哀傷,你不能說:「哎呀!我抓到好多好多的歹徒喔」!

我們最近就發生一個案子啊!抓一位吸毒的女士,那她父母親已經講了,她說:「我女兒有自殺的傾向」,因為年紀很輕嘛!才二十幾歲而已。她已經跟我們警方交待啦!她說:「我女兒有自殺的傾向,你們要給我看好啊」!這位警察就是沒有這種「若獲得人民犯罪的實情,須要為犯人哀傷」,他說:「妳被我抓到了」。你若是這種心理的話,很容易出事情;她母親已經跟他交待了,結果沒有看好。

因為那位女士,被警察抓到的時候,她是一個販毒的,那罪就很重了,她是在一個舞會裡面被警察抓到的。母親已經跟他交待了,結果警察還是沒有搜身搜好,一時疏忽就送到法院去,要交給檢察官。檢察官要開庭,法警要把她帶出來的時候,她拿那個皮帶刀;皮帶刀就是我們皮帶扣起來,皮帶抽出來後,裡面是一把刀刃,它是插進去的。現在有這個東西喔!網路都可以買得到喔!

還有梳頭髮的那個梳子,你這樣看起來是梳子對不對?它一抽出來裡面就變刀了。所以那天,別的分局發生這個案子,我馬上告訴我們的長官:「趕快去找樣品出來,趕快拍照片,讓同仁知道搜身。」不然有時候同仁也會很危險,它皮帶一抽就變刀了,就會刺警察啦!刺司法人員啦!

還有這個梳子,梳子一打開,本來梳子有個柄嘛!那梳子這邊,你在梳頭髮,那個一條一條的,它只要一抽開以後,那個梳子的柄就變刀柄,它上面就尖尖一把刀就出來了,很可怕啊!那位女士就是這樣啊!她就知道檢察官要開庭啊!她假裝要上廁所,一上廁所皮帶刀一抽出來,刺進心臟,當場死在現場。

這就是這裡,「你若獲得人民犯罪的實情,則須為犯人哀傷」,要憐憫犯人。我們還是一樣依法辦理,要給她得到法律該有的制裁,我們都必須要做到,但是在法律制裁的情況之下,我們對她要盡到我們該保護的責任。不能因為得到實情而喜,好大喜功。那麼曾子這話,就出在一片慈悲心,這「仁心」很可貴的,這一段是從曾子的對話裡面出來的。

那麼第叄行,【宰為之霽顏】,「霽顏」就是縣長生氣,被楊自懲這麼一說,他覺得很難為情啊!「霽顏」就是收斂威怒那個樣子。【餽遺】就是餽贈。【待哺】就是要吃,等待食糧。那接下來【菜色可掬】,第六行,這個「可掬」就是說:看起來很值得人家同情,「菜色」就是因為犯人幾天沒吃飯了,所以臉色都不太好。那接下來【南北吏部侍郎】,這個「侍郎」就是副部長。

那我們再看看這個【廉憲】,「廉憲」有一點像現在的監察委員,「廉憲」就是以前在明朝的時候,它有按察使,就是御史、監察委員的意思。那麼【楚亭德政】,是他們的後代。【正統】是明英宗的年號。那接下來,【鄧茂七倡亂於福建】,「鄧茂七」他是明朝福建的農民,他本來是江西建昌人,流亡到福建寧化,他組織佃農,拒絕地主的勒索。

因為地主把田地給佃農來做,那麼這位「鄧茂七」就號召佃農起來反抗,在正統十叄年聚眾起義,他自己稱為剷平王,然後在沙縣陳山寨建立政權,後來他在福建也占領了二十幾個縣。但是第二年,被明軍攻打到今天的福建南平,然後因為「鄧茂七」自己內部叛變,所以他自己兵敗中箭身亡。這是在明朝的時候,福建有一位「鄧茂七」的作亂故事,「倡亂」就是帶頭作亂。

再翻過來134頁,【張都憲楷】,這個「都憲」是他的官名,他的名字叫張楷,那麼「都憲」呢?跟剛剛一樣,是都察院、都御史這個別稱,那【布政司】呢?就有一點像現在的省長,布政司就是省長。那【謝都事】呢?是布政司裡面的一位官員,他姓謝叫「謝都事」,謝都事的兒子是「謝遷」,他的孫子叫「謝丕」,他的子孫都很好。

接下來看【探花】,「探花」就是第叄名,在皇帝的殿試裡面,殿試一甲第叄名叫「探花」。那麼在唐朝的時候,如果進士再經過殿試以後,會在皇宮裡面的杏園舉行「探花宴」,選出兩、叄位比較優秀的當「探花使」,我們稱叫「探花郎」,然後就遍游名園(杏園),然後再折取名花,所以叫做「探花」,這專指第叄名。

那麼這位【莆田林氏】,他是專門做【粉團】,「粉團」就是它是一種食品,糯米去做的外面包著芝痲,然後拿到油中去炸,我們現在也常吃這種,像麵粉做的,裡麵包個東西,外面再灑一些芝痲,這個叫「粉團」。

那麼再下來,最後一行【累代簪纓甚盛】,這個「簪」呢?就是古代官人、當官的,他們要戴官帽,官帽它兩邊會有帶子垂下來,這叫「纓」,「纓」就是把帽子固定住。那「簪纓」就是指以前當官的官帽,所以「累代簪纓」就是他當官的意思。

接下來回到前面,我們來解釋白話。那麼《了凡四訓》其實它這十個故事並不困難,大家都很容易瞭解,而且翻譯本也很多。那我就引用老法師的開示,老法師對《了凡四訓》他也有講過,我就引用老法師的開示來覆講。

我們現在開始來看131頁的第八行,【明袁了凡積善篇云: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句話,老法師說:「這是《易經》上講的道理、真理」。他說:「可以用歷史來證明」,他說:「從古代以來,只要是他家祖先很憨厚的,會積善的人家,那麼他的後代往往都會發達。縱然沒有大發達,也能夠保住平安過日,也不致於招惹一些凶災」。

我們臺灣這些政府官員,我們現在的領導人馬先生,他剛開始當部長的時候,記者就很喜歡去打聽他的出生背景。那每次到選舉的時候,大家就會去看他祖先的風水啦!對不對?那有一些雜誌報刊就開始登了:他們祖先風水怎麼樣啊!占有龍穴啦!

那甚至有些候選人,我們臺灣有些候選人,為了要去爭取那個大位,還到祖先的(墳墓)裡面去改啊!也做成龍穴啊!龍穴的那個地啊!也有護城河啊!但是後來還是沒有選上啊!那主要是什麼?關鍵在「積德」啦!

那積德以後,當然他的一些「因緣」,也會得到祖先可能葬在這邊講的【白兔墳】啊!好的墳墓的穴啊!這是有可能。但那只能說是「緣」,真正的「因」呢?那是「積德」,行善積德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說「福人居福地」嘛!那「福地福人居」嘛!那福人為什麼會居福地呢?他有那個德啊!那你為什麼得不到那個寶穴呢?那個龍穴呢?甚至那個寶地,你為什麼得不到呢?

所以有很多人會比較重視世間的風水,他其實應該從心地去下功夫才對,真正來講「從心地下功夫」,所以這裡面就直接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法師跟我們講:「他的祖先如果積善、積德、憨厚,我們所謂的忠厚傳家,那他的子孫往往都很好。縱使不能很好,他至少能保住平安」;所以積德行善是最重要的。

我們來看白話解釋,看131頁,各位看第8行,我們先來看白話翻譯,【明袁了凡積善篇云: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老法師對這一段「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老法師的開示是說:「這可以用歷史的故事來作印證」。

他說:「自古以來,如果他們的祖先很憨厚、很忠厚、有積善、積德累功,這種人家他們的子孫往往會發達。縱然沒有很大的發達,也能夠保住平安過日。」所以我們要怎麼樣保住我們的家業不墜呢?那我們就必須要遵照老法師的這個開示,就是說必須要在「積功累德」裡面打基礎。他說:「如果能這樣做的話,他的子孫能平安過日,也不致於遭致什麼凶災」。

我們這邊,有一個很有名的建設公司,我來內湖這邊服務的時候,那這個建設公司,因為他有跟我們互動,有擔任我們公益單位的一位負責人。那房子也蓋得很多,做人也很好,對地方的事情都出錢出力。

那這個公司的董事長,也擔任我們這邊一家很大的廟,叫開漳聖王廟,「開漳聖王」祂是福建那邊過來的,陳將軍因為在福建對地方有功,所以後來就被福建民眾尊敬祭祀,叫「開漳聖王」。那我們這家建設公司的老闆,就擔任內湖「開漳聖王廟」的主任委員,他對地方其實很熱心。

有一天我去做推拿的時候,我就認識了這位董事長太太的弟弟,因為他們年紀比較大,知道古代的事情,那我在那邊跟他聊。他就講:他是這位董事長的小舅子;我就問他說:他們這一家在內湖這地區,大家對他們的風評都很好。他就跟我講一句話,他說:「祖先積德啦!」就跟這裡講的一樣,他說:「祖先積德」!

我說:「怎麼樣積德呢?」他說:「董事長的父親,在日據時代,因為臺灣曾經被日本統治過,那日據時代的時候,那時當村長,這地方還沒有開發,四周都是一片稻田。然後他的父親擔任村長,很熱心幫內湖地區的里民服務,人家有什麼災難啦!人家有什麼苦難啊!貧窮啊!他祖父都很認真解救這些災民,所以積了很多德」。

因為在那個時候,那個年代,他們的祖父也很認真在工作,種田啦!種菜啦!種這些雜糧去賣啦!所以就累積了一點財富,就有一點錢嘛!那時候稻田也很便宜,他說一坪大概200塊,沒有人要買。因為那時候有基隆河,堤防還沒有做好河水會氾濫,所以沒有人要買地,那時他祖父就存了一點錢,一坪200塊,就買了很多地下來。所以他們現在子孫開建設公司,祖先留下來福德的地,子孫蓋房子在賣,累積了很多財富,這就是老法師跟我們講的:「他祖上有積德」。

所以淨空法師說:「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看到,也可以觀察得到,那麼如果你細心留意,都可以得到印證」。那如果是過去的先人,本身不積德,是造惡欺負別人,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那這個家縱使現在有些富貴,但是他這個富貴不能享受長久。

雖然他現在也是富貴,但終必這福報會很快用盡,我們所謂的「惡人善報」;他假如不造惡,他的福報還可以,他如果造惡,那福報就會減損。講到這裡,老法師說:「為什麼有些人家裡,他也無惡不作啊!為什麼他還大富大貴呢」?

他說:「這是我們不明白叄世因果,我們沒有看到過去世」。他說:「他們過去世中,他們、他本人或是他的祖先,或是他們的長輩,在過去生中修的福大。」但是這一世,為什麼他們不知道做善事呢?因為他們修福沒有修慧。他沒有智慧,所以在這一世裡面,他才會造作惡業,他造作惡業,他一定會折福和損福。

那麼過去生中修的福,比如說他有一億的財富,這一生他雖然也發財,心術不正,到處欺壓別人,作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那他福報折了,本來是有一億的福報,只能剩下千萬的福報。那如果是千萬的福報,只能剩下百萬的福報,但是他有千萬的福報、他有百萬的福報,還比一般人來得多啊!

為什麼?因為他的福還有啊!我們講說他的福報還夠啊!因為因果通叄世啊!所以「這一生的余福,如果他享完了以後,他的罪報就現前」,這是老法師的開示。所以有些人的果報,他可能在來生,我們看到很多,有些人他早期也是很發達,但是到晚年的時候他就沒落了、他就破產了,什麼塬因?「積惡之家」,他的報應就是這樣。

那麼這一個,我就舉「積惡之家」來做一個印證,所以我們一定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對你自己、對你的家庭、對你的宗族就有利益。那「積惡之家」為什麼會有「餘殃」呢?臺灣的報紙有登過一個新聞,有一位56歲的陳姓被害人,他因為跟地下錢莊借錢,只有借多少錢呢?只有借17萬臺幣,他就被地下錢莊逼債,那逼債沒有辦法,他就到新北市(臺北縣)的板橋一個公園,他就喝農藥自殺。

那喝農藥自殺的時候,他寫了一封遺書給他兒子,叫他兒子要小心。那麼地下錢莊這位負責人姓婁,這位作惡的負責人姓婁,要跟他逼債,那這位姓陳的,要死之前寫了一封信給他兒子,叫他兒子要小心,而且告訴他兒子說:「你要去找檢察官幫忙」,後來就自殺了。自殺以後,就送到醫院去急救,因為喝農藥。你看這姓婁的地下錢莊多惡劣呢?他還到醫院太平間去,看死人是真死還是假死,他以為他是詐死的、假裝死掉了,這麼惡劣!

然后姓婁就把這個故事,把姓陳的被害人,逼債逼到死掉的故事當作案例,告訴其他欠債的人說:「你們看喔!如果你們將來不還債,就像他下場一樣」,這麼壞!那有些跟他借錢的人,因為他們借錢的利息很高,有叄十分到八十分的,一萬塊(本金)就叄千塊(利息),也有一萬塊就八千塊的利息,叄十分到八十分。那檢察官和警方監控他一年,才把他抓到,他很狡猾。

那曾經也有病人在洗腎的,或者癌症的病人在做化療,姓婁也趕到醫院去討債、去要債。然後還把那位洗腎的病人,還有那癌症的病人的「健保卡」,因為臺灣看病要健保卡嘛!他就把健保卡扣住,要逼他還債。所以弄得這些病人走投無路,不敢到醫院去,很可憐。

那後來警方監控以後,要抓到他以前,結果姓婁的這個人,他也得到我們講的:「積惡之家,必有餘殃」,他果報就現前。他的父親生了重病,就死掉了。那他的兒子二十歲了,因為他父親做這個行業,到處欺壓善良、壓榨,所以他兒子二十歲的時候,也沒有讀書、也沒有工作,每天在家裡。

那晚上(他兒子)都睡不著,為什麼?會做惡夢,我們講的叫「夢魘」,鬼神會給他欺負。他父親造惡就是「餘殃」,餘殃就是這個災害會連累到子孫。所以他的兒子二十歲的時候,在家裡晚上都睡不著,那後來精神上就出問題,禁不起這樣的痛苦,那他兒子在家裡就上吊自殺,就死掉了。

你看他父親也死掉了,他兒子也死掉了,那法律又給他制裁啦!那警察去抓他的時候,他躲起來。警察就判斷說:他父親的公祭他應該會出來,他父親是在醫院公祭,那警察就要去醫院抓他;以為說會到火葬場去,火葬場那邊也有部署。結果他的同夥,他地下錢莊的同夥是一位代書,也跟他放款的,那位代書看到警察在部署,就趕快打電話要告訴他:「你不要出來,警察在外面要等你、要抓你」。

結果你看,冥冥之中自有這種安排,剛好他在地下室,訊號收不到。所以他就不知道警察在外面,結果一出來以後就被抓到,就他父親告別式的時候,被警察抓到。這叫做什麼?這叫做我們講的「現世報」。

這個在《莊子》裡面有講說:「為不善於顯明之中,人得而誅之」,法律可以給你制裁;你做不好的事情於顯明之中,就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法律可以給你制裁。所以「為不善於顯明之中,人得而誅之;為不善於幽闇之中,鬼得而誅之」。

你以為神不知、鬼不覺,那鬼神可以給你制裁。所以我們佛經上講:「善者昌;善者不昌,善者祖上必有餘殃。」我們行善如果沒有得到善報,「昌」就是發達、好的果報。你行善一定可以得到好的果報啊!像竇燕山就得到好的果報啊!竇燕山的祖父來給他託夢啊!所以「善者昌」,照理講應該會得到善報。

那「善者」如果「不昌」呢?如果你行善沒有得到好的果報呢?沒有發達呢?「善者祖上必有餘殃」,你這位行善的人祖上一定沒有把德做好,還有這個罪業,果報還沒有受盡,所以還有「餘殃」。那麼「殃盡必昌」,只要他這個業報受完以後,他一定會發達,這「殃盡必昌」。

那「惡者惡」,造惡的一定會得到惡報。「惡者不惡」,他造惡沒有得到惡報,這叫「惡者不惡」。「惡者祖上必有餘德」,這個造惡的人,他祖上一定還有德、有福,有這個福德還在,福德還沒有用完,所以「惡者祖上必有餘德」。「德盡必惡」,福德也是一種福報啊!所以用完以後,這個造惡的人一定會得到惡報,我們佛經上這樣說。

各位再來看,這個「昔」是過去世,【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顏氏」要將他的女兒顏徴在許配給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歷敘」就是說去看他上一代,一代一代地看上去,他們的祖宗是怎麼積德,那麼這個家就是積善之家。所以顏氏要把他的女兒嫁給叔梁紇,先去看孔子祖先的積德。

那麼【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逆」是什麼?逆就是預料,他們家的子孫將來一定會興旺的。【叔梁紇】是孔子的父親,那孔子的外公,就他的外祖父就預料到:將來他的家裡一定會興旺,所以把女兒許配給叔梁紇,後來就生了孔子了。

那【孔子稱舜之大孝】,老法師說:「中國人講孝道,那麼首先要推崇大舜,大舜他很孝,他是盡孝的典範。」因為舜的父親在太太(舜的母親)死掉以後,他的父親就再娶一位繼母,那繼母以後又生了一個小孩,那繼母對待舜非常地不好。那這位父親和繼母,還有繼母生的弟弟,這一家四口中,叄個人都以惡念來對待舜,要置他於死地。那這個家庭環境就不太好,但是舜他感化了全家。

舜他能夠孝順,因為他心目中,他在被欺負的當下那一念心,他的心目中,沒有看到父母、兄弟對他不好,也就是說他沒有起瞋念,他沒有起惡念。他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讓父親不喜歡、讓繼母不喜歡、讓弟弟不喜歡,所以舜他就每天改過自新。這樣過了幾年,他就把他的全家感化了。

這就是《金剛經》裡面講的說:「你在這世間,如果被人家輕賤、被人家輕視」,像舜就被繼母欺負。「為人所輕賤者,則先世罪業必得消滅」,那麼他因為這樣被人家輕賤,所以前世的罪業它就被滅掉了,這個罪業就消掉了。「當得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他就可以得到智慧,舜就是做到《金剛經》的這個境界。

他把全家都感化了,這個叫真正的大孝,所以舜他順從,那順從要有高度的智慧。如果你沒有「忍辱波羅密」,你怎麼順從呢?所以「孝」再下去,就一個「順」啊!「順」就是什麼?順就是你要有智慧,你才有辦法順從,佛家講就是要善巧方便啊!

他不想去傷害他父親,也不想傷害他的母親,也不想傷害他的弟弟,所以他就善巧方便。他能夠避免家人對他的傷害,他自己也保住他的命。他用的是什麼?老法師說:「舜他是用一顆真誠的心,還有愛心來對待他的父母和兄弟」。那這一般人做不到,但是舜做到了;所以他是大德,所以孔子就稱讚舜。

那這個六祖大師也有開示,他說:「如果你是真正的修行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看不到別人的過錯啊!我們現在為什麼都會看到別人的過錯?為什麼?因為我們心地不清淨,我們會執著啊!我們有「我執」,「我執」一跑出來以後,我們就看到別人的過錯。如果你是「無我」的話,你如果有真智慧的話,你沒有我執的時候,你不會看到別人的過錯。

所以呢?「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即是左。」如果你看到別人的過錯,你自己本身的心地,你本身已經起了執著了,你已經起了惡念了,「自非即是左」,就不對了。「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別人的錯自有別人的因果,我如果不起惡念,他別人有錯,我不起惡念,我不起瞋心。如果我起了瞋心、我起了惡念,那我有過錯啊!這是六祖大師說的:「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接下來,【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因為孔子的外祖父,和孔夫子讚嘆大舜,這些都是至理名言。他們「大德」,祖先可以得到這樣的祭祀,那子孫可以保住這個福報。【試以往事徵之】,將過去的這些積善之家,你看他後人的發達,歷史上有記載,那麼在這個社會上,我們也可以看得到。那下面就舉十個例子,來印證「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的這個道理。

第一個例子,【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衝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那麼楊榮他做到「少師」,少師在古代是帝王的老師,那帝王老師有太師、有少師,大多數都是太子的老師,那皇帝的老師叫太師,所以老師的稱唿有太師和太傅,還有太保這叄種。

那【建寧】它是在福建建甌,老法師說:他曾經在福建待過,他也去過建甌,也去看過建寧楊榮的家。他說:「楊榮的家,他們是叄進的四合院」,老法師有去看過。他說:「楊榮的祖先,世代都是濟渡為生」,我們說擺渡的、渡船的行業,生活事實上過得很辛苦,那麼遇到下雨的時候呢?雨水暴漲,閩江上游這條河一直流到福州出海。

那麼水漲了以後,當然就會淹死很多人,那麼【溺死者順流而下】,那划船的人很多,一般都會去撈貨物,不去顧、去救這些即將要淹死的人。但是楊榮的祖父和曾祖父只有救人,他們不撈貨物,一絲毫都不取,只有救人。

那鄉裡的人看到他們這樣做,都說:「他們很愚痴,救人有什麼用?有許多的財物漂在水上,你拿了就算你的啦!為什麼你不要呢?」那這是什麼?這是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有德。那什麼叫有德呢?就是有「叄善根-無貪、無瞋、無痴」。他的祖父和曾祖父如果業障重、毛病多、習氣重,而且很貪財,那一定不會去救人啊!一定去撈貨物啊!

但是楊榮的祖父和曾祖父就不這樣做,他們的心就是只有救人,所以他們的心和菩薩心一樣,和佛的心一樣,我們所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們的業障非常地輕,幾乎是沒有,所以叫「叄善根-無貪、無瞋、無痴」。

所以看到人家在危險的時侯,他第一個念頭就是救人。他也沒有想說:我這樣救人可以積德,他沒有這樣想。所以他當下那個行為,事實上就是什麼呢?「不住六塵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色、聲、香、味、觸、法,那「不住六塵布施」,他那個心和「菩提心」相應,那就是什麼?就是「佛心」,我們講的叫「無上正等正覺」。

「離一切相,行一切善」,他做到《金剛經》這個境界。那做到《金剛經》這個境界的時候,楊榮的祖父和曾祖父他所做的這個善事,就不(只)是善事囉!這個善事救人的事情,就是功德。那功德可以滅罪,福德可以得到福報,那功德才可以滅罪,可以消累劫的罪業。

【逮少師父生,家漸裕】,等到楊榮的父親出生的時候,家裡就開始慢慢地,家庭比較富裕了。【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叄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那麼這個是楊榮他家裡的故事,來印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看從曾祖父、祖父、他父親到楊榮已經是四代囉!但是到他父親的時候,家庭環境就比較好一點。那麼有一位道長、修道人,【神人化為道者】,就來告訴楊榮的父親,說:「你的祖父有陰功啊!救過很多人的命,子孫會貴顯,宜葬某地」,就應該要葬到哪一塊地。

就我們中國人講風水,有一塊風水很好的地,可以葬在那個地方。那麼楊榮的父親就把他的祖父葬在道人所指的處所,那就是後面人所說的【白兔墳】。那麼楊榮出生的時候,他【弱冠登第】,二十歲就考取進士了,一直做到【叄公】。

那皇帝對他非常地感激,追封他的曾祖父和祖父。你看這位皇帝很有智慧喔!知道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這樣救人,所以他的曾祖父、祖父也和楊榮一樣,被皇帝【如其官】,把他封為「少師」,也是封少師。那麼【子孫貴盛】,一直到現在,他們楊榮楊家到明朝這個時代,他們家裡還有很多賢人,代代都有賢人,這是祖宗的積德。

那麼這個「風水之說」要怎麼去解釋呢?我一位朋友,我在《X檔案》裡面有提到他的故事。我一位朋友姓高,高居士他本身是一位善人,也是位菩薩,他很喜歡去幫助人,而且他和舜一樣,他很孝順。他住在臺北縣(新北市)新店碧潭那邊,在那邊土生土長的,他對兄弟姐妹也非常地友愛。

他母親在的時候他就很孝順了,他母親往生的時候,入棺的時候呢?他就扶棺痛哭,非常地捨不得,他母親得到很高壽才離開的。那我這位高姓的朋友(高居士),後來母親往生的時候,他就是要幫他母親找個地埋葬,找不到一個地方啊!那因為他住在碧潭那個地方。

碧潭那個地方,有一位我們臺灣塬來的塑膠大王王永慶先生,他的祖墳就在那個地方。有人說王永慶的一生會那麼有錢,他在臺灣、在大陸、在美國,全世界都有投資,為什麼家族企業會這麼大?到現在還這麼興旺?王永慶本身他也修得很好啦!他在大陸也曾經發願,要蓋很多希望工程的國小,給這些小朋友讀書。

我們臺灣九二一地震,有一個學校的校長就寫一封信給王永慶,王永慶馬上就到南投蓋一個學校給這位校長。有些人重聽,耳朵重聽,那沒有助聽器,那王永慶一捐,都捐幾千隻、幾萬隻的助聽器給這些重聽的人。

所以王永慶他們的祖父親,事實上他們都有積德啦!所以我們現在臺北的長庚醫院,就是王永慶紀念他的父親王長庚,長庚紀念醫院,那長庚醫院在臺灣的醫界也是大家風評不錯,醫術也很好。那王永慶本身對子女教育要求非常嚴格,所以你看現在他的子孫,你看宏達電(HTC)那位負責人,那位女董事長就是王永慶的女兒。

王永慶的祖墳是葬在碧潭這個地方,那我這位朋友高居士,他母親往生的時候想找一塊地,他們就跟他建議說:「王永慶祖墳對面那塊地不錯」。我這位朋友高居士的舅舅就說:「不可能啦!那塊地不可能賣給別人」。

大家都想去爭取那塊地,因為王永慶成為臺灣的名人以後,很多人都去勘查他們的祖墳,所以那個地方的地大家都看過了,也很多人都知道說哪一塊地是比較好。那我這位朋友高居士,就想把他的母親葬在王永慶他們祖墳的對面;他舅舅說:「不可能」,結果我這位朋友高居士就去找這位地主談。

那因為我這位朋友在他那個村落裡面,他的「孝」是很有名的,大家都知道他很盡孝,對兄弟很友悌。所以他去談的時候呢?那位地主講一句話,他說:「別人來談我不給,你來談我賣給你」。有德啊!必得其祿啊!必得其位啊!

剛才講過啦!那舜是大孝,「必得其位,必得其祿」。那我這位朋友他也盡孝,結果我這位朋友把他的母親葬下去以後,他自己本身也很努力工作,也很用心在幫助別人,所以他快速地累積了一些福報。後來因為他專門做裝潢的,他就幫我們臺灣的一位企業家,很有名,在桃園有蓋一個山莊,那位企業家現在已經敗了啦!公司已經倒掉了。

這企業家塬來和高居士是好朋友,高居士在陽明山幫他(這企業家)裝潢房子,那一億多的房子。因為我這位高居士,對這位企業家很好,他知道他有去算過命。那算命的有跟那位企業家講,算命說:「你什麼都可以碰,唯獨不能碰女色,你碰女色以後企業必敗」。

但是這位企業家因為他沒有兒子,他就去日本娶了一位日本太太。那他真的是沒有聽算命這樣講,後來企業家就開始大敗。敗了以後呢?他陽明山這個房子,後來就賣給我朋友高居士。所以證明這個房地產是「五家共有」的啊!我們講說戰爭啦!水災、火災啦!盜賊啦!官府啦!不孝子,這五家共有。

那另外我們臺灣有一位企業家,他在幾十年前,在臺灣也是非常有名,企業做很大,在股票市場唿風喚雨。那麼當時他正在炙手可熱的時候,大家也沒有看到他企業會敗啊!那後來因為他經營不善,企業開始就走下坡了,後來也惹上一些官司,被人家告。

那他一直以為說:他這個福報是祖墳給他庇蔭的。所以他到最後企業要失敗的時候,他因為已經沒有抵押品可以貸款了,他就拿他的祖墳去向銀行貸款臺幣一億。銀行認為他一定不敢不還錢,為什麼?因為這位企業家就靠他的祖墳在庇蔭,所以銀行就真的撥款,給他一億的貸款。

但是這個人後來還是敗,這祖先沒有積德,就「子孫不能保之」嘛!他所用的福報是祖先的余福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嘛!餘慶就是余福嘛!他是在用祖先的余福嘛!如果你造惡的話,「惡者惡;惡者不惡,惡者祖上必有餘德,德盡必惡」。祖先的福報如果用完了,那你一定要遭受果報嘛!

所以這位企業家到後來,沒有辦法,走投無路了,他又不想被關,他就化妝以後,就從基隆想偷渡出海,結果被警察抓到,就押回來服刑。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啊!你說風水,你要有積德之家,「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得到那個寶地,好的福地呀!

因為王永慶他的祖墳,聽說王永慶的父親,在把他的祖父葬在碧潭那個地方的時候,(風水師)曾經有講過一句話。他就告訴王永慶的父親說:「我給你祖先葬在這裡」,因為他是唐山人,我們知道「唐山過臺灣」,所以那位地理師(風水師)呢?是大陸來的,所以臺灣早期對大陸來的風水師叫「唐山來的」,「唐山」就是指大陸啦!

那位風水師把王永慶他們的祖墳做好以後,有跟王永慶的父親講過一句話,他說:「我給你點的這個穴,是因為你祖上有德,那我給你點了這個穴,這個穴的名稱叫『仙人撒網,一網打盡。』「仙人」是天上的仙人,「撒網」就整個網都撒出去啊!全部財物都網住了,叫「仙人撒網,富可敵國」,八個字送給他們王家。果然王家在過去幾十年,真的是一網打盡所有的財富。

你看我們現在所用的石油,也是他們王家在經營;塑膠,你所用的塑膠,就用他們王家生產的;所以,證明他們祖先是有積德的。但是,那位風水師最後有交待一句話,他說:「你要保住這個富貴,能夠綿綿不絕。」我們講所謂的富不過叄代,到第叄代就不行了嘛!那位風水師有特別交待,叮嚀王永慶的父親說:「你要保住這個富貴,唯有積德可以保之。」他特別這樣跟他叮嚀,他說:「只有行善積德,你們才可以把這個風水寶地的福報,一直一代一代傳下去」。

這位風水師,他本身也知道因果關係,他也知道因果循環,他也知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所以,我們不能夠說完全迷信風水、迷信風水地。我們要像金山和尚講的,金山和尚跟我們講:「你要相信業力,不要相信命運」。

你要相信袁了凡居士講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你要去改變命運。你要從心地上,去改變你的心念,那你就有辦法改變你的因果、改變你的業力,才有辦法改變你的命運。

以前,我有一位做生意的朋友姓林,企業做得很大,在幾十年前,他貿易的訂單非常地多,賺錢賺很多,他們兩兄弟嘛!我這位林姓朋友的哥哥,就很嫉妒他弟弟,說:「我們祖墳風水都只發達你,沒有發我這一房」,他就很嫉妒啊!

可是你要知道,我這位姓林的朋友,他會發,也有他自己本身的「積功累德」啊!他本身的「福報」啊!祖先的「積德」固然是有關,他自己本身的「行功立德」也有關啊!他哥哥就不相信這個,就認為是祖墳的緣故,這叫迷信。

他認為祖墳,都只保護他弟弟,所以他也沒有徵求祖先的同意,和兄弟家族的同意,就把祖墳遷走了,遷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他認為對他有利的風水寶地,把它葬下去。結果事情發生了,你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呢?我林姓朋友那位哥哥,他們祖墳葬下去沒多久,他就死掉了,錢也沒有賺到,福報也沒有得到,所以不能夠迷信。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個故事。【鄞人楊自懲】,這個「鄞」是剛講的浙江寧波。那麼「楊自懲」,他本身在縣府裡面【初為縣吏】,他是縣衙門裡面的一個書辦,現在我們講叫書記官、文書官這一類的。【存心仁厚,守法公平】。他的德行、心地非常仁厚,推己及人;他「守法公平」,他不接受人家賄賂,稟公處理。

【時縣宰嚴肅】,「時」就是當時,「縣宰」就是縣長、縣官,非常地嚴肅。【偶撻一囚】,就是偶然之間,鞭打一個囚犯。【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這個囚犯觸怒了縣官,縣官毒打他一頓,打得遍身是血,怒氣還沒辦法消,這縣官脾氣很大。

【楊跪而寬解之】,這楊自懲很慈悲,囚犯被打他在旁邊,他跪下去幫囚犯求情。【宰曰】,這位縣官就講:【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哎呀!這個人很壞,做這些事情啊!我不得不生氣啊!【自懲叩首曰】,那楊自懲就叩首向他報告。他說:【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

楊自懲就說啦!他說「上」,我們上面的長官,「上失其道」,他是指朝廷。他說:「朝廷本身也有過失,人民對朝廷失去信心」,所以老法師說:「這位楊自懲很有膽識」,他把話說出來。他說:「他的確是存心仁厚,他也不怕自己丟官,丟了這個差事,他講真話,這不容易。」在官場要講真話不容易,官位會保不住啊!他就跟縣長這樣講。

所以,老法師說:「為什麼民眾對朝廷沒有信心?」他說:「你要知道古代時候,這些地方官吏,都是父母官。」那你做為人民的父母,做為人民的老師,剛才講的「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這個「之」是指人民。那你是要做人民的老師,做人民的父母,做人民的領導。如果說你的子弟為非作歹,你沒有把他教好啊!所以他說:「這個『上失其道』,它的含義是很廣的」。

那麼楊自懲,他會說真話,他瞭解這些犯人他們犯罪的實情。照理講是要判重刑的,但是他說:「要憐憫他,不能夠生歡喜心。」他說:「歡喜心都不能生,何況是發怒呢?」那麼這位縣官被楊自懲這樣講以後,他就覺得:發怒情緒降溫了。

那楊自懲,他其實家裡也很窮,【家甚貧】;所以,證明他是一位清官。【餽遺一無所取】,他不接受人家的餽贈,也不接受人家賄賂。但是他遇到這些囚犯沒有糧食,可能縣府裡面這些糧食也不夠,他就自己拿這些糧食來幫忙。

有一天,就有新的囚犯,有【數人】需要吃飯,那家裡又【缺米】。如果他給囚犯吃,那麼家裡就沒得吃;如果是自己吃,那囚犯就很可憐。他也想去幫助他們,讓他們吃飽,那麼和他的太太商量,他太太就說:「這些囚犯從哪裡來的?」楊自懲就說:「從杭州來的,沿路沒有東西可以吃,他們的臉色都很差。」所以,楊自懲就決定把自己的米,提供給這些囚犯吃,就【煮粥】來給囚犯吃。

後來他們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叫【守陳】,第二個兒子叫【守阯】,這兩個兒子都當過【南北吏部侍郎】,「侍郎」就是副部長。長孫當【刑部侍郎】,「刑部」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法務部或是法務部,也是當到次長。那麼次孫,當【四川廉憲】,「廉憲」剛才講就是「御史」,都是明朝裡面的名臣。那麼這個【楚亭德政】,袁了凡先生那個時代,「楚亭德政」也是楊自懲的後代。那麼,這個是楊自懲的故事。

接下來,我們看第叄個故事。這個【昔正統間】,剛才講這個地方,我再補充一下。這一段楊自懲的故事裡面,在《德育古鑑》裡面有讚嘆楊自懲。《德育古鑑》這樣說:「他只是監獄裡面的一個小官,一獄吏,他只是一個小官而已,他積德獲福可以到這樣的一個程度!」古代的人講說:「公門中好修行」。

那麼為什麼呢?它說公門裡面,就像我現在是當公務人員一樣,尤其是在法務部門。以前的縣官裡面,他會管到司法、犯人這一塊。它說:「公門裡面有些刑事案件,裡面可能也有貧窮的,貧而負累」,他可能不得已才欠人家錢,這叫「貧而負累」。那你要去瞭解,他不是故意要去倒債,他是真的窮到沒有辦法,所以「貧而負累」。

那「冤而獲罪」,他可能是有受冤屈,但是卻莫名其妙的被加了這個罪名,叫「冤而獲罪」。「愚而被欺」,他可能本身比較愚昧一點,知識不高,「愚而被欺」,被人家欺負。那麼「弱而受制」,他可能比較軟弱,被人家控制,他可能被黑道集團控制,可能被人家壓榨啦!被人家逼迫啦等等,就是「弱而受制」。

他在這個情況之下,他如果犯法了,他「唿天搶地」,他沒有人可以告訴,這是真的喔!有些真的受到冤枉的,我們必須要將心比心。他有些受到冤枉,受到冤屈的時候,他沒有地方可以投告。它說:「只有誰呢?只有公門的人可以幫得了他,下得民隱,上知官情」。你可以去打聽:他真正犯罪的內心的犯意,你可以知道一些,「上知官情」,可以得知一些情況。

那麼「艱苦孤危之際」,你扶持他、幫助他一分,他在無助的時候,你幫助他一分,勝過其他人幫助他十分。若能夠「釋貧解冤」,如果你能夠幫助他解除冤屈,你能夠教導他,「教愚扶弱」,扶助那個弱勢的。而不要「乘危索騙」,你不要乘人家危急的時候,你來索財、拿他這個錢,「無因賄唆打」,這是真的喔!

我們臺灣就有一位檢察官,他當法官又當檢察官。他塬來還沒有當檢察官、法官以前,他是在當老師,老師也沒有做好。那後來覺得老師的薪水待遇很低,他就去當檢察官和法官。自己本身也沒有潔身自愛,交了很多女朋友,那開銷很大,他就到處收紅包。

而且還包庇這些黑道的,有黑道的被送去法院,他跟人家包庇、跟人家索賄,索賄多少錢?總共被人家告發、被人家舉發,他索賄到六、七百萬臺幣。他也不過是五、六十歲而已,就被司法單位將他偵辦、給他起訴,那判刑二十年,貪污罪判刑二十年。

本來是羈押,結果那一天他要辦理交保手續,因為被羈押了一段期間嘛!他要辦理交保手續。他的律師在幫他辦交保的時候,他在臺北地方法院突然間臉色蒼白、口吐白沫,當場死在地方法院,送到醫院急救就已經死亡了。

我們剛才講,你「造惡於顯明之中」,法律可以給你制裁,你造惡大家都知道,法律可以偵辦你的,法律可以給你制裁。你「造惡於隱微之中」,沒有人發現的,「幽闇之中」,鬼神可以給你制裁,他就被鬼神制裁,他被冤親債主制裁。

所以這裡講說,你不要「乘危索騙」、「乘危索賄」,看人家危險你索取賄賂,你不要因為他沒有給你送禮賄賂,你就給人家教唆、唆打,因為以前可以這樣打,現在不行。他無知你還給人家冤枉,你不要在那邊「舞文亂法」,「舞文亂法」就是在文筆上作文章叫「舞文亂法」。

你如果能夠照《德育古鑑》這樣子講,那麼你在「公門好修行」,你在一天以內,就可以行數十件善事啊!那麼你「積之長久」,自然吉慶就到了,就有吉慶啦!那子孫就自然昌盛啦!這叫「公門好修行」的意思啊!

那接下來【正統】,第叄個故事。這個「正統」是明英宗的年號。那【鄧茂七】剛才已經提過了,他結合佃農起來作亂,反抗地主,民眾跟隨他的很多。朝廷就派【鄞縣張督憲】,張楷去【南征】,要抓這些盜賊。後來把盜賊這個亂平定了,那鄧茂七也抓到,後來他是中箭身亡。

但是他還有些餘黨,就委託這位【布政司謝都事】,去抓東邊,【東路】就是東邊那一邊的賊黨,就他們的同黨。然而這位謝都事,他很有慈悲心,他知道有些人是被冤枉的,有些民眾、有些佃農,跟隨這位鄧茂七,可能是無可奈何的,跟隨鄧茂七作亂。

所以,謝都事就要求部屬,去蒐集他們同黨的名冊,就134頁的第二行,他要求同黨的名冊拿出來。【凡不附賊者】,假如不附從、不隨從這些盜賊的,這些名單找出來。然後給他們這些民眾,不投靠盜賊的這些民眾,給他們一塊白布、小旗子。

告訴他們說:「我們部隊要開進來,要抓這些餘黨的時候,你們把這些白布、這些白旗插在你們的門口」。提醒這個部隊、【軍兵】不要妄殺,結果保全了一萬多個人,【全活】一萬多個人。

後來,謝都事的兒子謝遷【中狀元】,當宰相,【宰輔】就是宰相。那麼他的孫子謝丕【中探花】,你看,他只是一位書記官而已。所以老法師說:「中國歷史上自古以來,做大將軍的,能夠保全後裔的很少」。為什麼呢?因為殺業造太多,所以後代都不是很好。

中國的武將裡面,後人好的確實不多,在歷史上是可以數得出來的。如果做將軍的,他能夠愛惜人命,絕不妄殺,而且軍隊的紀律也非常地嚴格,這樣才有辦法保全到後代。

這裡面,我就再舉《德育古鑑》有提到這個故事。它說:「這位謝都事領兵,要去抓這些餘黨,其實是一個苦差事,自是苦差」。它說:「這位謝都事只是一個小官而已」,他不認為這個是個苦差事,很艱難的任務叫苦差事。它說:「他竟然可以救活一萬多個人」,他只是一個小官,都事而已,他可以救活一萬多個人。它說:「他的子孫當狀元、當探花,當然一定是從這個塬因出來的」。

那他謝都事積德,他可以受福這樣。如果你上面是監軍的、是監司、是督撫的、巡撫的或者大將軍的,如果「以謝都事的心為心」,那麼你的子孫當狀元、當探花,其實可以一代再傳過一代。《德育古鑑》這樣講的,說這些盜賊(鄧茂七)裡面,可能有冤枉的。

那麼《德育古鑑》就引用漢朝有虞栩這個人,他在當官時,有一天他要往生的時候,他就告訴他兒子,這位虞栩,他就跟他兒子講說:「我對皇上、朝廷很盡忠,我當官的過程裡面,我的行為、我的操守,我自己也無愧」。

「但是我所後悔的一件事情,就是曾經在朝歌」,他在當朝歌縣長的時候,朝歌就是現在的安徽鳳陽縣。他說:「我殺那些盜賊,殺了數百人,其中可能有冤枉的。但是自從那一次殺了盜賊數百人以後,二十年來,我們這個家門沒有增加一口出來」,就是沒有再出生一個男丁出來。

他說:「我獲罪於天,已可知也」。他造的這個業,這個《德育古鑑》裡面講:「以虞栩他的賢能,他都還會有這種冤殺之報,那麼如果你濫殺的話,那就有陰間的果報」。所以它說:「以德帶兵,可以消業滅罪」。

它就舉宋朝這位曹彬,曹彬他是一位宋朝大將,他幫宋太祖平定天下,有汗馬功勞。他有一天,就遇到一位在宋朝算命很有名,我們都聽過叫陳摶,陳摶他的字叫希夷,陳希夷很會算命。他就碰到陳希夷,陳希夷就跟他講,他說:「你邊城骨隆起」,臉部旁邊這個骨隆起來了,「你的印堂很寬,目長光顯」,你的眼睛很長、有光,「所以你早年就會富貴」。

那算命的陳希夷就跟曹彬這樣講,他說:「但是你忌諱的一點是什麼呢?就是你的下巴,頤削口垂」。他就跟曹彬講說:「你的下巴尖掉了!」我們臺灣人都稱「頤」這個地方叫「下巴」。他說你這個地方太尖,沒有晚福。所以陳希夷就跟曹彬講,他說:「你帶兵作戰,你要網開一面,可以培植一些晚福」,曹彬聽後也認同。

所以曹彬帶領部隊要攻打四川,他到遂寧的時候,他交待他的部隊不準亂殺民眾;而且有些婦人,他就把她保護起來,在密室裡面保護起來。等到戰事結束以後,該嫁人的就給她嫁人,該找她親人的找她親人。他跟部隊講說:「這是要孝敬上面的長官」,其實不是,他是要保護她們。

那麼有一次,朝廷就派他去攻打江南,曹彬就假裝生病,他不想讓這些民眾再受害,他假裝生病不肯就職。那他的同仁就去探病,曹彬就對將士講:「我的病,不是吃藥會治好的,只要你們誠心誠意的發誓,你們攻打江南的時候,你們不妄殺一個人,那我的病就好了」。

那麼將士聽完以後,就拿香發誓說:「攻打江南的時候,我們絕對不妄殺任何一個人。」竟然,曹彬的一念仁慈得了人心,後來民眾都出來迎接他們,我們所謂的「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保全千萬人的生命。

後來勝利凱旋以後,曹彬又跟陳希夷見面,陳希夷說:「幾年前我看你的相,頤削口垂,我認定你沒有晚福。可是你現在的相已經改變了,你的口角這個地方已經豐腴,那麼你的金光就聚在你的面目裡面,你可以增祿延壽,而且後福無量」。

曹彬就問他說:「什麼叫金光?」陳希夷就說:「金光就是德光,它的顏色是紫色的,很亮,如果人有陰德的話,他臉上會現金光(就是德光),那眉毛這邊就有彩光,那眼睛就會露神光,那頭髮就會有毫光,那顏色就有祥光;那個氣是很明、很清楚的,而且很清澈的」。他說:「這樣不僅可以增壽,還可以蔭子孫遠福。」那後來曹彬果然被陳希夷預言得中,就說他後來有得長壽,而且他兒子九個人,叄個兒子都是一代名將,子孫昌盛。

那麼,講到曹彬身上會有這些金光,我們念佛人如果你念得真的很清淨的時候,那你也可以得到這種「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那「相好光明無等倫,阿彌陀佛身金色」,金光是什麼?我們佛家講的清淨的這個光,「阿彌陀佛身金色」,金就是清淨的顏色。

那麼我們今天《了凡四訓‧積善篇》就講到這裡,如果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以上文稿僅供內部學習參考,由於水平有限,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大德批評指正。感恩頂禮!)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