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旻
學習《佛教的財富觀》後的反思
本課小組修時的討論,讓我陷入了深思。也讓我想到了周國平先生的一段話:「怎樣才能確定一個職業是否合適自己?應該符合三個條件:第一,有強烈的興趣,甚至到了不給錢也一定要乾的程度;第二,有明晰的意義感,確信自己的生命價值藉此得到了實現;第三,能夠靠它養活自己。」
用佛法對照自己,自己所做的這份工作是通過勤勞、智慧獲得的。自問對財富、物質,似乎沒有明顯的執著之心。
想想創建品牌以來獲得的最大財富:一是有著一個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團隊。團隊裡同事間緊密的精神連結,就是這些年來最大的財富之一。有時在春節時會收到大家發來的簡訊,表達自從加入團隊後幸福感增加的心情。收到這樣的信息,心中非常歡喜。覺得這份工作很有價值;二是顧客對我們產品品質、服務品質的信任。當我們幫顧客解決問題、給顧客帶來好心情時,顧客對穿著舒適度與品牌所傳達的美感、理念產生了共鳴;三是與我們長期合作的夥伴能互相信任共同成長;四是在每次困難或挑戰之後的成長和自我突破。
以上都可以驗證法義中所說的,追求財富和道德並不是矛盾的。對企業來說,信譽是品牌、是無形的資產,而信譽從哪裡來,就是從道德行為而來。如果說道德是追求利益所應遵循的準則,那麼利益就是道德行為帶來的果實和收益。我們既是收穫者,也是播種者。只有不斷地播種和耕耘,才能為當下人生和未來解脫積累足夠的資糧。
物質財富是外在的,而內在的精神財富才是真正可以依賴的無價之寶。但在注重精神財富的同時,一個公司或一個團隊的生計與未來,還是需要物質財富作為基礎和保障。正如法義中也說到,專業技能不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薩利益眾生的增上緣。
反觀自身所處的行業,設計的意義同樣在於為人服務,不同的設計有不同的人群。但設計的初衷應是一致的,就是隨著時代的更替相應地為人們帶來美、帶來便利、帶來啟發。但今日,在商業主義的導向下,很多設計在外表上求華麗、流行,只為刺激視覺或是購買慾。所以如果是以眼前利益為目的,為了浪費而做的設計、為了讓人棄置所做的設計,就是一種惡性循環。
因此對於設計師來說,在每一個產品產出之前,自問如何精簡深入,創造出經得起時間考驗,而不只是跟隨潮流淘汰的好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不僅僅是對專業領域的自我要求,更是一種社會責任。說到節流、惜福這點,我還是感到非常慚愧。其實一路過來,浪費資源、過度開發的問題都存在。雖然這其中內外因素都有,但終究還是自身的環保意識不夠。在學習了這一課之後,我會加強這一意識,融入到自己工作與生活中的點滴中去。
另外非常受益的就是合理支配財富的部分:財富應分作四份。1。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開支;2。用以投資增值;3。用以儲蓄;4。用以慈善事業。一方面回饋社會大眾,一方面為自己耕耘福田。相信在修學佛法的路上,有導師的引導,我能夠更正確地尋找和投入到合適的公益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