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


時間:2017/4/20 作者:大海白帆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讀書札記)

說明:末學接觸佛教後最先研讀的是太虛大師的佛學著作,這是多年前末學研讀太虛大師佛學著作時所做的筆記,今天整理佛學資料時發現了這則筆記,發在部落格上與佛友們共享。

1.太虛大師認為,「向來之佛法,可分為『死的佛教』與『鬼的佛教』。向來學佛法的,以為只要死的時候死得好,同時也要死了之後好,這並非佛法的真義,不過是流布上的一種演變罷了。」(《人生佛教開題》,《太虛大師全集》(光碟版)第3冊第218-219頁)所謂的死人的佛教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晚明。太虛大師認為「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做好鬼,只要做好人。所以與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太虛:《人生佛教開題》,黃夏年主編:《太虛集》第223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2.太虛大師說:「學佛,並不一定要住寺廟、做和尚、敲木魚,果能在社會中時時以佛法為軌範,日進於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學佛。」(太虛:《人生的佛教》,《太虛集》第247頁,黃夏年主編:《太虛集》第223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3.太虛大師說:「人間佛教,是表明並未教人離開人類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太虛:《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引見李明友《太虛及其人間佛教》第46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人生佛教的目的有四個:第一是人間改善。也就是從家庭倫常、社會經濟、教育、法律、政治乃至國際之正義公法,各本佛法之精神以從事,減少人生之缺憾與痛苦。現實人生因此可依佛法而改善。第二,後世勝進,也就是求得來生的幸福。第三,生死解脫。後世雖好,但諸行無常,有漏皆苦,生而不能不死,住而不能不滅,終究不夠徹底。因此,要求得生死的最終解脫,第四,法界圓明。這是大乘佛法的終極,也是佛法的根本目的。(《佛教與現代化》(下),覺醒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384頁)

太虛大師提倡的人生佛教着眼於「人生」的改善與「世間」的改造。「人生佛教」是當今學術界和佛教界提倡的「人間佛教」的理論先導。「人間佛教」已經得到學界和教界有識之士的普遍認可。1983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四次理事會第二次會議將「人間佛教」思想確定為中國佛教的指導思想。

太虛大師認為佛教的傳承與發展應當注重以人為本,弘揚大乘佛教積極入世、普度眾生的精神。這顯然有別於傳統的避世淨修的觀念。

儘管佛法不是只為人間而設,而適用一切有情眾生。但是佛陀成佛在人間,傳法布道也在人間,因而「以適應時代之文化故,當以人類為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佛法雖無間生死存亡,而以適應現代之現實的人生化故,當以求人類生存發達為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太虛:《人生佛學的說明》)

5.太虛大師主張僧伽應「問政而不乾治」。

6.太虛大師說:「昔之宗教,皆以一理想之超人神物為教本,或以古帝王賢聖為標準而有所謂聖道王者,今則降一切神聖賢聖於吾人之身,非超物之思想而為人本之思想。……欲順今世之潮流而契機以行教,則其必含『人生的』、『民眾的』與『科學的』意味矣。故居今而欲契時機以行真理,造成現代之佛學者,則佛學中人生的佛學最宜。」(太虛:《人生佛學的說明》,《太虛集》第231-232頁)

7.太虛大師的講錄《真現實論》是一部以新的學術範式建構佛學理論的重要作品。

8.太虛大師判教,認為教之佛本,三期三系。三期是指佛教在時間上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第一期即佛入滅後的第一個五百年間,也就是學術界常說的部派佛教時期,這一時期印度佛教部派林立,論師稱雄,但各地流行的主要都是小乘佛教,所以太虛稱之為「小行大隱時期」。第二期是指佛入滅五百年後至一千年之間,學術界一般稱之為大乘佛教興起時期,這一時期先是龍樹、提婆盛談諸法性空,後有無著、世親光說唯識法有,大乘經論廣為流行,小乘佛教也同時傳承不絕,只是其光彩為大乘所掩,不如前一時期顯著而已,所以太虛稱之為「大主小從時期」。第三期是指佛入滅一千年後至一千五百年之間,學術界稱為密教盛行時期,這一時期大乘佛教受印度婆羅門教等的影響,崇尚本尊,盛行密法密教成為大乘佛教的代表,太虛稱之為「密主顯附大行小隱時期」。

「三系」是指佛教在空間上的傳播與分別,指佛教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分別傳向世界各地,由此形成三大語系的佛教。第一期是以小乘為主的巴利文語系佛教(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第二期是以大乘顯教為主的漢語系佛教(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地)。第三期是以大乘密教為主的藏語系佛教。

9.人生佛教的三大要義:為現實人生的,而非為逃避、人死的;為致力社會改造、服務大眾的,而非獨善其身的;為科學開化的,而非愚昧迷信的。

10.太虛大師教理革命的落腳點,在淨土觀念。他認為淨土就在人間,不假外求。他指出要「憑各人一片清淨之心,去修集許多淨善的因緣,逐步進行,久而久之,此惡濁之人世,便可一變而為莊嚴之淨土,不必於人間之外,另求淨土。」(太虛《支論》)

11.太虛大師指出:「在家佛徒則使其為研究信解佛法的學理,行為則以社會道德為基本,實行五戒十善之人間道德,改良社會政治、教育、風俗、習慣。這種平易近人的道德規律,最易實行和普及人間。使人人都可以學佛,都可以做佛教徒。」(太虛《我的改進佛教運動略史》)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