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害眾生就會遭到惡報,這是不是佛陀所定下的制度呢?當然不是,這是客觀存在的因果規律。諸佛菩薩以慈悲為懷,不希望我們因無明而遭受果報,便將因果規律如實告知我們,以儘量避免悲劇的發生。因果法則無比深廣,唯有遍知一切的佛陀才能徹底洞悉,所以我們現在先不求全面了知,而是要對因果建立起一些起碼的認識。
我們業報的大小取決於五種因素:對境、強烈程度、時間長短、是否對治、是否後悔。
第一,對境
五種因素中,對境是很重要的,我們行善的善業和造惡的惡業哪個更大,便是要看對境是誰。對境共有三種,分別是:功德的對境、恩德的對境、福田的對境。
功德的對境:功德的對境指的是佛陀和菩薩。因為佛陀具備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還具有大智、大能、大悲、無為、任運等八種功德,以及自利圓滿、利他圓滿等功德,所以佛陀的對境是最不可思議的。
遠古時期有一位國王,叫我乳王,他前世曾生活在拘留孫佛出世的時代,是一位賣糧食的商人。有一次,商人遇見了拘留孫佛,因為見佛陀面相莊嚴,心生歡喜,便抓起身邊的幾顆豆子,以供養之心撒向佛陀。正好有四顆豆子不偏不倚掉進了佛陀的缽中,還有兩顆豆子竟觸碰到佛陀的胸膛。
以此因緣,人壽兩萬歲時,我乳王出世。因為有四顆豆子掉進了缽里,所以我乳王統一了人類的四大部洲。兩顆碰到佛陀胸膛的豆子,一顆使他成為四大天王之首,一顆使他擁有了與帝釋天王一樣的權威,繼而帝釋天的一半王位便歸屬於我乳王。
相反的是,善星比丘的對境也是佛,他雖然做了二十五年釋迦牟尼佛的侍者,但因最後對佛陀產生了邪見,而在死後墮入餓鬼道。如果造作惡業的對境是佛菩薩,那必定會墮入惡道,在地獄裡受苦受難,時間可能長達幾十劫、幾百劫,甚至幾千劫。
因此,我們要非常謹慎地對待對境。與他人接觸時儘量謙虛、低調;要尊重、萬不可輕視無依無靠的老人、乞丐、路邊的流浪狗等低微眾生。畢竟我們誰也不知道,這些眾生之中是否存在著聖者。
佛經中說:如果對境是菩薩,用嘲笑或是玩笑的方式來欺辱他,果報也是非常嚴重的。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人,儘量不要責難批判,不要議論他們的是非,要保持自己內心清淨。眼見不一定為實,判斷力也是靠不住的,我們隨時都可能被自己的感官欺騙,絕不能以「所見」來判斷對境的是與非。打個比方,天快黑的時候,因為昏暗看不清楚,我們把路邊的花繩子錯看成蛇,嚇得心驚膽戰,於是產生了恐懼,痛苦也由之產生,甚至夜裡還會做噩夢。那麼這是誰的錯呢?花
繩子並沒有騙我們,是自己的眼識欺騙了我們。這就好像一個人在門外,一個人在門內,外面的人說門外有什麼,裡面的人就會相信。門外的人就相當於眼識,門裡的人就是意識,意識相信了眼識,然而沒想到眼識把繩子錯看成蛇,進而欺騙了意識。佛陀說,我們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不清淨的、靠不住的,所以切忌以己見衡量他人的好壞、是非、對錯,更不可隨便批判他人。
恩德的對境:恩德主要指父母和善知識。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善知識給予我們慧命,都屬於恩德。「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的功德的確是很大的。假如在幾年之中,每天都請那些對自己毫無恩德之人吃飯,這些功德加一起也抵不過請父母吃一頓飯的功德。
福田的對境:指的是乞丐、病人等。當我們看到正在挨餓受凍的乞丐,若是布施於他們,福報就會增長。重病之人、長期生病臥床之人,或是需要照顧的殘障人士等,這些處在痛苦中的人都是福報增上的對境。
第二,強烈程度
從善業的角度來說,如果對三寶的信心、出離心、慈悲心都很強烈,那就太了不起了。就像我曾經講到的那位老人,當他看到自己前世的屍骨山時立刻產生了強烈的出離心,於是很快就證得了阿羅漢。反之,如果造業時,貪嗔痴,尤其是嗔恨心,非常強烈,就會產生難以想像的可怕果報。
第三,時間長短
時間的長短也決定著果報的大小。如果我們一生之中,每天都不間斷地做著壞事,那麼惡業的果報就會很大。若是偶爾做了件壞事,果報則相對小一些。做善事也是這樣,如果每天堅持修法、堅持做功課,從不中斷,功德就會很大。若是長期堅持在每天的同一時間做功課,那功德就會更大。
第四,是否對治
我們在做壞事的時候,如果意識到自己錯了,想著用對治的方法來克服,那麼惡業就會相應減小。比如當嗔恨心生起之時,自己意識到了嗔恨的過患,然後努力想著對方過去世曾做過自己的父母,現世既沒有相信佛法,也沒有善知識引導。如果想到對方這些可憐之處,果報就會有所轉變。
第五,是否後悔
是否有後悔之心很容易理解。如果以前吃過很多活的海鮮,現在回想起來依然覺得美味無比,還覺得吃了也無所謂,都是應該的,是上天特意安排的,這就是毫無後悔,這樣的果報將會很嚴重。
對於我們凡夫來說,暫時不需要徹底了解因果,而要做到堅信因果——堅信善業會產生快樂,惡業會導致痛苦。現在,我們學習了決定業報大小的五種因素,就要在生活中盡力做到遵循因果規律行事,這才是我們追求解脫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