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人類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實踐生命解脫的偉大先驅者——釋迦牟尼佛陀,在印度這塊神聖的土地上誕生了。他所發明創立的思想主張,指引著眾生解脫道路,使得在漫漫長夜中,飽受流轉之苦的無量眾生,看到了光明;把人類擺脫苦患束縛,實現解脫自在的美好願望變成了現實。
世尊住世布法一生,足跡遍及當時印度各國,影響遍及十方虛空。他所領導的僧團,是個純學術性的團體。在長期布法實踐中,世尊與他的那些稱為尊者的優秀弟子們,共同豐富、完善了他的「正法律儀」理論學說,為我們後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使得後來的善男子、善女人方能「得法余財」。
當佛陀入滅後,尊者摩訶迦葉成為僧團的第二代領袖時,僧團即生動盪,分裂在即。一些不律分子,公然不遵佛制,凸顯個性。大迦葉尊者見此情景痛心疾首,認為世尊用畢生心血所開創的亊業,不能這樣輕易毀掉。於是便出現了以他為召集人的,五百位阿羅漢集結佛說經典的事情發生。「為其不滅,故作此說」,「雜阿含經」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她承載著巨大的歷史使命,蘊含著佛陀的全部思想財富,留給後世。我們今人才能藉此聆聽佛陀親切教誨,並依稀可見佛陀的音容笑貌,珍貴之處無語言表。
「雜阿含經」中的「五色受蘊」的理論學說,是指導我們正確的認識物質世界、精神世界的重要法寶、武器。而「苦、集、滅、道跡」四諦思想與「八正道」的主張,為我們指出了實現生命解脫的光明大道。使用觀察、思維,四念住、七覺支、四禪天等實踐修習方法,更是為我們後世行者,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修習依據。據此而行,「正向涅槃,究竟苦邊」。
「雜阿含經」中充滿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色蘊」物質的存在是基礎、是第一性的;而思想精神上層建築的「受、想、行、識蘊」的建立是第二性的。而辯證思維的科學方法,在思想意識哲學領域中廣泛套用,更是達到了光輝的頂峰!對指導我們今人進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探索與實踐工作,有著巨大的深遠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有關於「五色受蘊」的理論學說,開創了正確認識物質世界、精神世界的光輝典範。而四諦、十二因緣的理論學說的辯證思維方法,更是微妙精深,不可思議。就是這樣一部偉大的學術著作傳人我國之後,屢經磨難,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實乃可歌可泣。
最不能容忍的是,一些不正思維的「大乘教」學者,將此斥為「小乘」加以貶譽詆毀,打入冷宮與以塵封,悲哀之大莫過於此!
值得慶幸的是,傳入我國的四部「阿含經」目前仍然健在。目前在一些有識之士的共同感受與歷史責任推動下,欲使阿含經典重放昔日光輝,照福當世乃至後人,還佛道正法以本來之面貌。本人亦不惜笨拙之舉,做些拋磚引玉的勞動,以期更多的仁人志士加入,有更多的華貴之品出現。
最後,讓我們將「雜阿含經」細細的讀來,一切都明白了。
詩曰:多少痴迷學做佛,
學來學去成了魔。
機關算盡錯用心,
原來佛陀叫道德;
道是無為清淨法,
德是捨棄不求得。
恆將此心善用功,
道德成就即是佛!
一代偉人馬克思說過:「只有在崎嶇的山路上,攀登上來不畏辛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幸甚志哉!歌以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