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階段不同,則修證的程度、重點也會不同。比如:有的人誦經、有的持戒、有的念佛啊等等。我在五台山靜修的時候,有一個居士,對佛法很是虔誠的,說話合掌,走路還得正正規規的。
其實這是他修行的一個階段,這個沒有錯,他的心特別誠。這個人的修行在哪個階段呢?在戒律上了,說明他戒律修行得不錯。但是,這不是結果,你要懂這個道理。我們剛開始學佛,可能在戒律上用功,通過一段戒律修持,進步以後,光有這個戒律呢,也不行,還得要有禪定。當我們的心定』了以後呢,沒有智慧也不行。
所以說,每個階段,偏重面不同,每位修行人學佛修證的程度不同,表現的形式也不同。
比如這個人特別執著戒律,一看,這個人的戒律好,修行好,從究竟上看,不一定是對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階段上,修戒律是對的。
再比如,禪定到底對不對啊?在某一個程度上講,禪定是對的,從究竟上講也不對。比如說你打坐非常好,但是,睜開眼睛的時候,生活中遇到事情的時候,該煩惱還煩惱。這就說明光在座上沒煩惱還不行。
有的人就跟我講:師兄啊,我一打坐就入定。我說:「 你打坐入定,事情來的時候,可你還是很心亂啊!你的「 定」 跑哪裡去了?我看你一遇事情,馬上就發火罵人了,那時候的定力跑哪裡去了?」 他不說話了。我說:「 你現在啊,打坐入定是好事,但現在應該把你的定力放在哪裡呢?放到生活當中,運用到生活中。」
所以,能夠把慧力轉化到生活中的修行者,這樣的修行者我認為是真有定力的。還有,菩薩乘的行者和小乘的行者也有差異。阿羅漢的行者,只管自己的解脫。菩薩不這樣,他發心啊!願眾生度盡才成佛啊!這大乘行者是屬於發菩提心的行者。所以說,每個人都在修證佛法,但側重點會有不同。但總地來說,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是在菩提路上行進,都在半路上修行啊!佛在山頂上,我們都是在半路上,一點一點地前進。這個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差別的示現,都是正常的。他可能偏重這面,他可能偏重那面。
但我們不管怎麼修,最終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而不是神通的成就,也不是戒律的成就,更不是世間法的成就。只有智慧的成就,才算修有所成。
學佛總綱領和正知正見——8、修行的階段不同,則偏重面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