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問答

淨慧法師:能親證的了義


時間:2017/8/14 作者:慈然9981

第四十一問:「能親證的了義,要取決於修行者的接受能力與認知水平,此二者又由閱歷與經驗決定。」果真如此嗎?請幫助解除心中所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如此講法,可為理悟境界,不是證悟境界。理悟,為讀誦經典與參學古今法師所講雜論,從中發揮了思維的接受能力與認知水平,並與自身的閱歷與經驗結合起來,形成理論上的了義究竟;並在思維中形成概念化、系統化、規範化、抽象化的心理境界。證悟,為身心依戒定慧修證所悟,定境中明了觀察、究竟觀知諸法實相;並隨功德增長,智慧隨之增長,從初定至百千三昧;既可觀本世界,又可觀他方世界;既可觀自然法,又可觀因緣法,明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空境界。

能證悟了義境界者,是思維止、心智生、慧覺開、根不礙,或天眼觀、法眼觀、慧眼觀、佛眼觀。與修行者的接受能力與認知水平無關,又和修行者的閱歷與經驗無關。接受能力,只能是思維敏捷度與接受信息訊號的強弱;認知水平,只能是思維明辨能力與識別標準的高底;閱歷,是人閱覽事物發展變化歷程的長短;經驗,是人經歷與驗證正反兩方面事物發展變化結論的多少。總之,修行者的接受能力與認知水平及閱歷與經驗,都是思維產生的法塵,未超十二因緣與十八界限,怎麼能證悟了義境界呢!

末法時代,有的官階和尚、學位法師,名頭名氣很大;僅修學佛教文化,廣學博究空論,以文辭了義為究竟,便得少為足,未體悟言語道斷的境界,未證悟轉識成智的義諦。此非有意輕慢誰,恐學人自誤道業,荒廢了大好時光,執空談名相諸事;故而勉為其難,權為仁心棒喝,誠祝早入中道,達佛法性彼岸。2015/12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