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知識是屬於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里的知識範疇。通常,修行進入三禪時,自然會通達這些。實際上古人對這套理論的通達,都是在定中獲得的。包括易經、八卦,都是處在禪定中所領悟、見到的,出境以後記錄下來的內容。
可是我們現在的人很難以研究通達,因為沒有辦法深入禪定。有的人甚至研究了一輩子,也研究不透。如果能夠配合修禪,再來研究陰陽五行,就容易多了。
在唐朝佛教里出了個一行禪師,他是當時的一位天文學家,對於星象、地理(包括陰陽五行、風水,即「勘輿」)都很有造詣。也有許多的著作,但只留下來一部《達摩一掌經》,有許多人對《達摩一掌經》也是看不懂。現在市面上流傳的《達摩一掌經》早已被佛門給改了。因為這本書講得非常透徹。往往人們都是講好的一面,能夠接受;
講你不好的一面,你會說:是假的,說的不對。生起誹謗之心,自己造了業,還不知道。如果是一個不修行的人,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他的生辰、八字,非常準確。如果是一個信教的人,就有些出入。信得越深、修得越好,這套學問對你來講越沒有用。
在古時候,通常做官的,都要學會這套學問。過去在廟裡,出家師父收徒弟時,都會用《一掌經》來給要求出家的人來推算,看他有沒有出家的命。如果命里「桃花」很旺,就不讓他出家,告訴他在家學佛就行了。有的人命中受不了孤獨、寂寞,習慣不了青燈古佛的生活,所以不能出家。通常出家人的「八字」都犯「孤」,所以出家生活對他來說不存在「孤獨」。因為他命中的個性本來如此,喜歡孤獨,獨來獨往是一種享受。所以他的人生中沒有「孤獨」一詞。
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研究過,所以也不相信。十二生肖之間,都是相生相剋。因為每個屬相它的能量場不一樣。比如說你身邊有一個克你的,所謂「克」就是克你的能量場。用「光」來比喻,他的光干擾你的光,破壞你的光,也就是削弱你的光,把你的光罩在裡面出不來。
頭腦容易發木,智慧不易開。換而言之,如果你旁邊有一個和你相生的能量場,彼此之間的能量場會起互補作用。為什麼有的人彼此一見面,就覺得非常有緣。就是因為內在的能量場非常投合。只有跳出五行之外的人,誰來到身邊,都能和你的能量融為一體。
市面上這方面的書很多,但自己看又很難看懂。往往很簡單的一些道理,通過文筆描述出來,就非常之繁雜。實際上十二生肖,同佛門裡講的「十二因緣」非常吻合。為什麼佛教源於印度,十二生肖在中國,二者之間如此吻合,其內在本質又是極其相似呢?
十二生肖第一位是「子」時,(午夜11點—1點)這時是最黑暗的時候,十二因緣把「無明」放在首位,何為「無明」?不明事理,內心很黑暗,智慧沒有萌發出來即為無明。
每個生肖它有本性、秉性、個性和習性,這些「性」都不一樣,古時候,諸子百家對人性都作過精闢的開示。最有代表的四家是孔子、孟子、荀子、郜子。比如孔子說:「人性是善」;孟子說:「人性非善非惡」;荀子說:「人性是惡」;郜子說:「人性亦善亦惡」。彼此之間有強烈的爭論,幾千年來都是各執一端。
因為過去的門戶之見非常強,彼此之間互不往來。如果誰要去了解對方,會被認為是背叛師門。所以都是「夜郎自大」,認為自己的見地最正確。後來隨著人們思想不斷開放,人們對諸家的理論進行全面研究後,發現了四大家講的都對,只是從不同的層面進行研究、論述而已。
比如孔子講,人性是善的,是講人的本性。就如同佛教講的人人都有佛性,站在凡夫位上看,從佛性起用時所現的相的角度而言,佛性是善的一樣。其他三「子」都是從秉性和習性、個性上分別論述。拿每個人的「習性」來講,可以說都是「惡」的,容易染上不好的習氣。可我們的秉性呢,是「非善非惡」也是「亦善亦惡」,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壞人學壞人。人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只有極少數的個別人不受環境左右。
作為一個凡夫來講,最初的啟蒙老師非常重要。如果最初的見地一旦偏差,一輩子都很難改變,甚至會帶到來世受用。所以佛門裡修行,第一步要破無明,把破無明擺在首位,過去祖師們講過一句話:「寧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日走錯」。當初,佛是非常開明的,他叫弟子們四處雲遊、參訪,並不強調局限於某一位老師。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套思想體系,都會對我們的學識增益,不怕你學多了導致成「亂」,就怕你學得太少,而走極端。
佛門裡所說的「文字障」是因為你學得太少了;如果學多了,學通了,就不存在障礙了。有好多師父讓弟子只學一本書、拜一個師父,這樣非常容易受局限而走向極端。佛告訴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並沒讓大家只學一個。因為不同的階段,身心的反應不一樣,所以需要不同的對治方法。一個方法學通了,任何方法都會用。假如你是從學禪入手通了,學淨也一樣得心應手。學密也是一樣。因為和心溝通了,用起功來處處可以上路。
雖然在修行里「智慧」很重要,但「毅力」也很重要。有智慧容易見道,沒毅力沒辦法得道,沒智慧出了偏差又不知道。經書本來是用來指導我們修行的,可是現在好多人常年在讀一部經,不把力量放在研究佛理上。六祖講:「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誦經不明意思,誦一萬遍也沒有用。因為誦經的速度很快,還沒來得及思考,就很快過去了。
實際上每部經都涵蓋了某個道理,都是在論述某種境界,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述。後來為了讓大家更容易明白,佛在不同時期闡述了不同的思想,因而他的思想被作了判教和劃分。佛當時並沒想過這些,只是隨眾生的需要,應眾生的需求而講。後人把佛在一生中不同階段的說法,都作了劃分。雖然從表面上看,對大家讀誦、研究方便了許多,但往往破壞了佛原本講法的意義。
因為任何一個東西只要套上框框,就容易讓後人的思想局限在裡面出不來。比如對中國兒童的教育,通常是要求他們從小朗讀、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於是中國兒童的教育就被固定的模式框了起來,自性的東西根本沒辦法出現。西方國家的教育方式,是讓其自由發展。中國幾千年來都是採用循規蹈矩的教育方式,而且一直延續到現在。小孩子會背幾首唐詩,父母就高興得不得了。豈不知正是這幾首唐詩,把他靈性的智慧都蓋下去了。
你們是否注意過,歷史上很多大成就者都不因循這種教育模式,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思維方式?包括目前的佛教,特別是中國的佛教,大廟小廟都是每天做早晚課,念楞嚴咒。可是有的人念了一輩子也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有的人乾脆講:「不用明白意思,念就行了!」這樣念一輩子有什麼意義呢?
雖說能消災免難,但如果你知道了其中的涵義,念起來豈不是作用更大?付出那麼大的力量,結果得到的卻這麼微弱、這麼微小!很少有人能通過誦經咒開智慧。不是不能開,如果不深入經藏、禪定,怎能智慧如海?用一顆散亂的心去誦,只是表面上走形式而已。
現在社會上到處都有開辦「算命、看相、預測」方面的學習班,都是通過文字入手。到了一定層次,再往上,就上不去了。因為都是從表相入手,不是像古人深入禪定而直接觸到事物的本質。如果大家想對中國的陰陽五行有所研究的話,首先要通達基本理論,然後再通過禪定功夫,用內外夾擊的方式去探索就很容易掌握。比如十二生肖的第一個是老鼠。老鼠是理財的好手,非常會精打細算,對吃、穿、用都是物盡其用,幾乎不浪費。別人看來沒用的一點點小東西,他都會收藏起來,以備後用。
因為一個人的思想會起變化,是受環境的影響而改變。那麼他真正的本質,即使是受環境的影響,但在關鍵時刻會主宰一個人的行為,使之順著本性表現出來。一個人在平時無關緊要的情況下,有可能受他習性的支配,我們常見到一個人平時很好或者很壞,但在關鍵時刻,他的表現同平時大相逕庭,本性起用。佛門裡講「法無定法」,即使是會看相算命,也不會完全準確。因為前念、後念都不一樣,前因後果也會有出入。
尤其我們出家人,在外面很容易被人問,他的命運、未來去向以及結果。如果你很機械地給他去算,比如屬鼠,正月生,你說:你命很貴,容易做官。確實有這些傾向,但每個人的思想變化莫測,結果沒做官,豈不是說我們算得不準?因為一念之間做了善事、惡事,都會改變你先天八字規律的演變。就如「沙彌救螞蟻」的故事,小孩子是在無心的狀態下,做了這件事。
也就是處在無住無相的狀態做的,因此獲得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僅僅一個小事,改變了整個因果。如果是刻意、執著地做好事,功德就減少了很多,因為你在著相在做事。如果帶著一顆「空」的心做事,自然和宇宙的力量融為一體,宇宙的力量是無限的。住相做事,相是有限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文章選自萬行大和尚書籍《降伏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