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長者的兒子,到海中打撈沉香這種木料。過了一年,才打撈了一車,並把它運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場上去賣,由於價格昂貴,一直沒有人買。過了許多天,他都沒能賣出去,感到很疲勞厭煩,十分苦惱。他看到賣木炭的,都很快地將木炭賣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燒成木炭,這樣就可以很快賣出去了。」於是就把沉香木燒成木炭,運到市場賣掉,只賣了不到半車木炭的價錢。
世間上的愚人也是這樣,本來按照佛教里的各種修行方法,努力精勤地修行,希望得到佛的果位,因為難以達到,便退失菩提心,想不如去修聲聞乘法了生死,證阿羅漢果(從而失去了很大的功德利益,乃至背了很大過失)。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上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無。如今無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22、入海取沉水喻
昔有長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③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歷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厭,以為苦惱。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燒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直。
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無量方便④,勤行精進,仰求佛果⑤。以其難得,便生退心:不如發心,求聲聞果⑥,速斷生死,作阿羅漢。
注釋:
①長者子:年長有聲望之人的兒子。
②沉水:即沉香。欲採取沉香的話,當先將樹斫斷,放著地上,待時日久了,外層開始朽爛,木中的心節,堅硬且黑,置於水中,則沉了下去,所以叫做沉水,也叫水沉。
③詣:到、去。
④無量方便:無量,不可計量,廣大。方便,佛教名詞,指「利他」利人的方法,旨在不捨眾生,進行引導的方式。無量方便,各種引導信眾的方法。
⑤佛果:佛為萬行之所成,故云佛果,這裡指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廣度眾生,自利利他功德圓滿而成佛,是佛教修行最高的果位。
⑥聲聞果:這裡指不發菩提心,主要為了自己了生死 修聲聞乘法而證的聖果,依斷煩惱的水平而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之分。
解說: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此則可與第六十二則(病人食雉肉喻)並讀。
辨析:
為了很快賣掉貨物,將經過一年艱辛打撈得到的珍貴木料沉香,燒成木炭賣掉,使昂貴稀少的東西變成廉價普通的東西,其原因在於心情煩躁,失去了理性的價值判斷,形成了變高貴為低賤,變高價為賤賣的結果。這對於人們認識那種只求一點或一時的爽快而破壞事物完美結局的錯誤做法有啟發意義,告訴人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要耐心地等待,全面地審時度勢。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