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求的理論基礎是在心地上下功夫


時間:2018/6/5 作者:心愿

所以雲谷禪師跟他講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儒家說的,《詩經》跟《書經》裡面都有說,就佛經上也有講。所以「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命里沒有兒子,你要求可以得兒子,你求長壽可以得長壽,你短命可以變成長壽。求什麼得什麼,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但是要怎麼求呢?要如理如法的求。老和尚有說了,章嘉大師有跟他說過,他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就是說,看你怎麼求?你如果從心地上去求,你如理如法去求,一定會有感應。

章嘉大師也有解釋,他說,有些人在佛門裡面求也求不到,是什麼原因呢?那是不如理、不如法。你懂理論、懂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就有求必應。如果你這樣去求還求不到,那是你自己有業障,你業障還沒有懺除乾淨,還沒有完全消除。你如果業障沒有消除,沒有辦法。你如果消除了沒有障礙,就得到感應,這是章嘉大師說的。所以老法師說,從根本的理論來說,世出世間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一切的需求,從世間法求富貴、求長壽、求兒子,到求作佛,也能成佛,所以萬法唯心,這個原理。

《華嚴經》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老法師說,這個求它的理論基礎,它的根本的原因在哪裡?是在心地上下功夫,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它的基本原理就是真如本性,你返迷歸悟,你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你就得到了,所以基本的原理就是真如本性,方法是最圓滿、最恰當,就是佛陀的教誡。按照佛法的理論教訓去求,你求不老、求不病、求不死,老法師說,能不能求得到?決定求得到。

你看鍋漏匠站了三天三夜,他也是不老、不病、不死,你說他有沒有死?他沒有死,他站三天三夜,他往生西方了,他轉換到不同的世界,他到極樂世界去了,他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去了,你說,他有沒有死?他沒有死。他如果有死,怎麼會站著呢?他也沒有病,求得到,確實求得到,都在佛門中。所以基本的原理,老法師點出來,叫真如本性。所以雲谷禪師只告訴了凡先生,滿他的願望,因為他的願望就是功名富貴,所以他告訴他求的方法。所以他告訴他說,確實可以求男女、求長壽都可以做得到。所以了凡先生照他的話去做,最後五十三歲活到七十四歲,他沒有兒子,生了一個兒子叫袁天啟。

接下來,「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就是我們剛剛講的這一段了,「孟子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了凡先生就問雲谷禪師說,道德仁義我知道是可以求得到,那功名富貴怎麼求呢?他就進一步向雲谷禪師來請示了。雲谷禪師就說了,他說,功名富貴是身外之物,也能求得到,你沒有功名,能求得到功名;沒有富貴,能求得到富貴。表面上講起來說,這個好像是命中注定的,命里沒有的。

你其實老和尚有講說,如果你命里有的,那個不算求,那是你命里本來就有的。所以你本來要當大官的,本來要富貴的,其實你後來也有去求神,但是後來也當大官,有富貴了,那是因為你命中有,所以那個不算求。真正什麼叫求呢?就是你命里沒有功名、沒有富貴,但是最後改變了業力,你從因地下手、從心地下手,去種因,結果你後來得到。沒有功名,得到功名;沒有富貴,得到富貴。那才叫做求功名、求富貴。

所以雲谷禪師告訴他說,「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就是剛才我們講的這個道理,他命里本來就沒有富貴、沒有功名,但是他如理如法去做、去落實、去真乾,他最後改變業力了,他得到功名、得到富貴。這個叫做什麼?這叫做六祖大師說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結果他是什麼?他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他自己去求到這個福報,他去努力得來的,去種因。

所以雲谷禪師說,孟老夫子的話沒有錯,你解釋錯了,你錯會了意思,你並沒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說的,你的解釋只對了一半,另一半你不曉得,對的一半是道德仁義,是德性上,除了德性之外,還有事相上,你也可以求得到。雲谷禪師就告訴了凡先生說,你沒有看到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嗎?「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嗎?「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那這一段,老和尚說非常重要,這一段教訓非常重要。內求、外求都要從內心去求,各位記得,不是從外面去求。內求,求什麼?求智慧,求道德仁義,這叫內求。外求,就好像要去求外面的功名富貴,其實也是從心地上去求。所以都要從內心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的話就錯了。所以佛法裡面講求什麼得什麼,都是從內心求,不是教我們從外面去求,外面求的決定得不到。為什麼?外面是常數,外面不會變,心地是個變數,不是常數。老和尚這句話,這開示很重要,外面是常數,外面不會變,心地是個變數,不是常數。所以雲谷禪師告訴他這個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義是內,德行的修養,功名富貴是外,生活上的享受,內外都可以得得到,這個求才是真正叫做「有益於得」。

《華嚴經》裡面講,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那是究竟圓滿的享受,內外皆得大圓滿,那才是我們講的事事如意,沒有一樣不稱心,自在如意。如果沒有這樣殊勝的果報,就不會有人學佛了。所以老和尚說,學佛不是消極,是非常現實的。現在人講現實,現實,沒有比學佛更現實。什麼意思?這個現實不是說,我們一般講勢利的那種現實,而是它真的可以兌現的,是實在的,就看你曉不曉得。我們現在講現實,未必能得到現實,佛法裡面講的現實,是真正可以得得到的,所以要知道佛陀教育的好。實在講,世間人對佛教有誤解,錯會了意思,不知道它的好處,能夠真正體認了,才曉得佛陀的教訓,才是世出世間最圓滿、最殊勝、最良好的教育,古今中外找不到,尤其是大乘佛法。最後雲谷禪師告訴了凡先生說,「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就是這裡面講的,「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這一段回應到七百九十四頁,這個孟子,「然何不體孟子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完全一樣的意思。

這一段老法師他的開示是這樣,他說,現代的社會,大家所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縱然得到了,那是命里有的。命里沒有的而得到的,這才叫求得。命里有的你求得,這不算求得,因為你不求也是可以得到,因為你命里本具,本來就有了,你不求也得到。老和尚說,譬如大家都去做股票賺錢,一年賺了幾千萬,這是賺到的人是命里有的,他得到了。那命里沒有的呢?你看很多人去做股票都賠錢,不是每個人都賺錢。若每個人都賺錢,那股票誰賠呢?誰賠錢呢?那賭博贏來的錢還是命里所有。老和尚說,你說冤枉不冤枉?甚至是當小偷偷來的錢都是命里所有的,命里沒有的,他都偷不來,偷都偷不來,被警察捉到了。所以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所以這些人都是沒有辦法逃過定數、逃過定命,沒有辦法逃過常數。

所以一個人如果真正要道理明白了,你就會安於本分。這一段的重要意思就是告訴你,『夫人所以不依本分者,只道營求有益耳』。這個地方結論就告訴你,人要真正道理都明白了,你就會安於本分。你安於本分,你自己日子過得很好,社會也安定,天下也太平,大家都沒有爭執。所以佛法是教我們,命里沒有的,常數裡面沒有的,我們能夠求得到,這是屬於變數。怎麼求呢?向內心裏面求。

所以今天的社會,大家都你爭我奪,為什麼?都不能夠反躬內省,反省是向內心裏面求覺悟、向內心裏面存厚德。我們說,「厚德載物」,世間人都不懂這個道理,我們應該向內心求德行、向內心求覺悟。一直拚命的向外面去求,每天動腦筋往外面去求,這種求法,即使是「求之有道」,哪怕是你有辦法、你有方法、你有手段、你有計謀。但是「得之有命」,你用這麼多的方法、手段跟計謀,你得來的,結果是你命里本來就有的。你命里沒有的,你還是得不到,結果你冤枉造了這麼多業障。你所得到的都是你命里的常數,命里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你還造了這些業障,還損福折壽。這個叫做「內外雙失」。

《了凡四訓》裡面最重要就是,告訴你不要落到這個「內外雙失」。「內」是什麼?心不清淨,迷惑顛倒,內心不清淨。外面所求得的又得不到,外面所求得不到,怎能不生煩惱呢?所以了凡先生二十年來,他內沒有失去,外面也沒有失掉,因為他不想了,他什麼也不求了。所以他算是保持了心地的清淨平和,那外面的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所以一般人拚命的向外馳求,見識上比不上袁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得到一個心安理得,而一般人向外馳求是內心不安,得到的還是命里註定的,這是「內外雙失」。「故無益」,毫無利益,沒有利益就是損失,結果就是有損無益。

摘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二三三集)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