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不昧因果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中國人常說:做人要厚道;厚道的人,必有厚福。西方諺語也說:人人常行厚道,由此匡扶天下(Ifwealldoonerandomactofkindnessdaily,wejustmightsettheworldintherightdirection.)。今天,我們就看看南北朝時期顧協以及吳郡顧氏四百年的故事。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太上感應篇》開篇第一句就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意思就是教人們要「自求多福」。福與禍,都源於自己的思想與言行。
早在東漢時期,江浙一帶,社會教育、經濟發展方面,還比較不發達。這時,在這個稱為「吳郡」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蘇州、無錫一帶),有一個姓顧的大家族,因為家學代代相承,親職教育做得很好,為當地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公元一世紀,吳郡的顧綜因為學問淵博、德行深厚,被任命為尚書令,在京城的太學負責文書工作。漢明帝對他十分禮敬,尊稱他為「叄老」,將顧綜作為長輩來尊重奉養。
從此,吳郡的顧氏家學一脈相承,忠孝立身、厚道為人。到了叄國時期,顧綜的後代顧雍又被孫權禮請為丞相。在他任丞相的十九年間,給吳國帶來難得的社會和睦和經濟發展,這對處於戰亂時期的老百姓而言,十分難得。
顧榮是顧綜的孫子,曾經跟隨祖父住在洛陽。他長大以後,一天,應邀赴宴。在宴席上,有一位廚師給他呈上烤肉,臉上露出很想吃的樣子。於是,他就拿著自己的那份,送給烤肉師傅吃。同席的人都笑他有失身份,可是顧榮神態自若地說:「哪能讓天天烤肉的人,不知道烤肉是什麼味道呢!」這份仁慈、關懷弱勢人群的心,讓我們想起宋朝張俞的詩:「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可見古代讀書人對於身處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充滿了愛心與慈悲。
後來,戰亂四起,每當顧榮遇到危難,總會有一個人前來幫助。顧榮十分感激,詢問他的姓名,才知道就是當年的烤肉師傅。真如同《伊索寓言》所說:善心善行,纖毫必報。(Noactofkindness,nomatterhowsmall,iseverwasted.)顧榮的侄子是顧和,從小就很懂事、有德行,顧榮看了很欣慰,說:「顧和是我們家的麒麟兒,將來一定能夠興旺我們顧氏家族!」果然,顧和長大後,得到了丞相王導的器重,認為他是江南吳地難得的青年才俊。
顧和沿襲了顧家的勤儉與厚道的家風。有一次,他與同僚許璪(音「早」)一同出門,辦一件很重要的事,便囑咐家人給他特別準備一件新衣服,以示尊重。許璪因為一直看到他穿著舊衣服,就笑著說:「顧先生還會有新衣服穿嗎?」顧和雖然位高權重,卻一直都很簡樸,一件衣服穿很多年。
顧和人如其名,一切以寬和為重。有一次,王導派手下的官員到各地視察,回來匯報得失的時候,只有顧和一言不發。最後王導只好請他發言,他說:「您是輔佐皇帝的丞相,應以寧可寬和為政,為什麼要蒐集傳言,通過苛刻的調查來執政呢?」王導非常讚嘆。果然,王導以寬和治理東晉,團結了不同的族群,為東晉初年帶來了穩定與發展。
及至南朝時期,顧家以家業厚、家教好而人才輩出、惠利一方,在當地很有聲望。顧和的六世孫是顧協,和顧和一樣,顧協在小的時候,長輩也對他有很高的期許。有一次,外祖父帶全家去虎丘遊玩的途中,他摸著顧協的小腦袋問道:「孩子,你想玩什麼呢?」顧協用了一個前朝典故來回答,說:「孫兒想枕石漱流。」「枕石漱流」是文人用來表達隱居的一個文雅的比喻。外祖父看到孩子還小,居然讀了許多書、很懂事,就感嘆說:「這孩子一定能夠興旺顧家。」
顧協長大之後,依然十分好學,孜孜不倦,讓表兄弟們都感到十分佩服。他在揚州做官的時候,寫的報告文章,尚書令沈約十分欣賞,說:「從東晉建立到現在,就沒有見過寫得這麼好的策論。」
後來,朝廷委派他去新安縣做縣令,還沒到任,母親就去世了。顧協連忙回家奔喪,沒想到在途中,忽然遇到大風,同行的船全都翻了,旅客也都遇難了。只有顧協乘坐的那艘船,因為被風吹到了礁石邊,沒有翻船,一船人倖免於難。人們都說,之所以能夠遇難呈祥,還是因為顧協有孝心啊!
塬來,顧協塬本計畫要迎娶張家的姑娘,因為母親突然去世,他就決心單身,不再娶妻了。為了給母親祈福,他一生吃素、不穿絲綢。這份至誠與孝心,真的是人有善心,天必有應。
《弟子規》上說:「喪叄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這部清朝人編的童蒙養正經典,說的並非是理想,而確確實實是一個心存愛心、懂得恭敬的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只不過,對於顧協而言,感念親恩不止是叄年,而是一生。
然而,那位未過門的張家姑娘也非常守道義,雖然是大家閨秀,一家女,百家求,但是因為內心已經答應嫁給顧協,於是就守在娘家,終身不嫁。顧協六十歲的時候,看到她仍孑然一身,沒有子孫照顧,就和她成親。人們常說「少來夫妻老來伴兒」,顧協和張家姑娘,雖然沒能少年夫妻,卻因恪守道義,得以在人生的暮年彼此相伴。梁武帝讚嘆顧協「事親孝,與友信」。
顧協在朝廷工作,非常勤奮、儉樸。當時,許多官員都因為在朝廷任要職,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是只有顧協依舊不改簡樸的生活作風。有一次,朝廷派了一位新來的門生給顧協幫忙,他也知道顧協清廉,所以就只送了一點點錢,想著表達一點心意,總是可以的吧。這下顧協發火了,把錢還了回去,還打了他二十板子。這樣一來,再也沒有人敢送東西給顧協了。當他上朝的時候,同僚看到他的舊衣服很是單薄,怕他凍壞了,就很想把自己身上的棉衣送給他,想了半天,欲言又止,最後還是不敢送。
晚年的顧協,深得梁武帝倚重。每當武帝有詔令發佈,都會先問問顧協的意見,同僚因此都很羨慕他。公元五四二年,顧協去世,當時竟然連蓋棺用的被子都沒有,這樣儉樸的作風讓南朝的讀書人都感到佩服。武帝看到他家無餘財,連忙自己出資為他辦理喪事。
顧協非常博學,對於動物學、植物學以及文字學都很有研究,正如當年外祖父所言,吳郡的顧氏家族的確因為顧協而得以光宗耀祖。顧協因為到了晚年才結婚,所以一生沒有子嗣。可是,對於整個吳郡顧氏家族而言,依然是家學相承、家道不衰。顧協去世之後一百五十多年,顧琮成為唐朝武則天朝的宰相;又過了八百年,顧家的後代顧憲成是明朝的名臣,他重建東林書院,提寫了著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鼓勵讀書人當胸懷天下、勇於承擔。及至清朝初年,顧炎武先生又延續了祖先博學的家風,撰寫經濟、地理著作,影響深遠。到了十七世紀,當年秦漢時期還是蠻荒落後的吳郡故地,已然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人間天堂。
清代徐揚所繪製的《姑蘇繁華圖》,再現了18世紀蘇州的繁榮與美好。圖中右上角的小山和高塔,就是顧協當年和外公去遊玩的虎丘。
《易經》的乾卦有言:君子自強不息;坤卦又言:君子厚德載物。這兩點,是古往今來的讀書人共同的修身綱領。能夠自強不息,才能傳承祖宗家學、領會真理大道;能夠厚德載物,才能生生不息,成就文化傳承。
學歷史說感應知善惡明因果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今天的時間到了,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