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人貴自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裡!


時間:2018/7/23 作者:定英蔣德英

人貴自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裡!

人貴自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裡!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的《可·為》——廣行釋講《了凡四訓》一書

人貴自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裡!

吾輩處末世, 勿以己之長而蓋人; 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末世」是佛法裡面講的「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第一個一千年叫正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叫像法時期,後面一萬年都稱為末法時期。袁了凡居士是明朝人,明朝已經進入末法時代,所以說「處末世」。「形人」,就是和別人比較。「困人」,是為難人。這個時候人心漸漸薄了,沒有從前那樣淳厚。

這是袁了凡居士勸導我們,我們生在這個人心、風俗敗壞的末法時代,做人處世已不容易了。別人有不如我的地方,不可用自己的長處去蓋過別人;別人有不善的事情,不可以用自己的善來跟別人做比較。別人能力不及我,不可以用自己的能力來為難別人。有些人一個人就可以做五個人的事情,但是就是跟任何人都搞不好關係,不能跟人好好相處。他學佛之後,努力學謙虛、學忍讓。一年之後,很好,確實天天反省自己,最後他明白了,知道為什麼跟別人處不好。就是自己做事的速度太快,認真負責,看任何人都看不慣,看不上,看不順眼,這就是以自己的多能而困人,所以別人都不喜歡他。這一回頭,大家都歡喜他,都讚嘆他,都願意和他相處。

人貴自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裡,把自己的毛病改過來就好了,那才真正是一個善人。

收斂才智, 若無若虛; 見人過失, 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 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

這是教我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自己縱有才幹聰明,一定要收斂起來,不可外露炫耀,有才要常作無才之想,要把才幹聰明看作虛假的。不要鋒芒畢露,應當把才智收斂起來,好像沒有才智一樣。這是古人所說的「大智若愚」。我們縱然有才智,比起古聖先賢,還差得很遠。有的人稍稍有一點能力,就覺到「值得驕傲」,這就不對了,這一「值得驕傲」,自己的德行都毀掉了,這是很大的過失。一定要收斂,要虛懷若谷。

所以,才智如富人有大財富,深藏才能保全,淺露則很危險。按佛法的功德觀念,有才智有功德時,宣揚自己、顯耀自己,就會摧壞功德。「隱惡揚善」,見別人有過失,暫且包容、替他掩蓋,古人的教訓是真理,我們這樣對人,「一則令其可改」,讓他覺悟、回頭,給他機會可以改正。一則叫他知道有所顧忌,他作惡,別人不是不知道,別人知道而包容他,容易使他生慚愧心,使他有所顧忌,不敢放肆,這是講隱惡,這是我們處世對人良好的態度。

人貴自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裡!

見人有微長可取, 小善可錄, 翻然舍己而從之; 且為艷稱而廣述之。

這是隨緣度眾的秘訣。見別人有一點可取的長處,可記的善行,我們都應當捨去自己的立場,全心全意地去幫助他,並對他的善行讚嘆,使他的善能夠日增,替他廣為傳揚,讓他生歡喜心,幫助他、成就他,這才是真正的與人為善,這是講揚善。

古人當中,宋朝的韓琦聽到別人有一樣小善,必定會說:「韓琦不如。」杜正獻聽到別人有善,歡喜得好像出於自身一樣。劉集賢聽人有善,總是讚嘆不已。

為什麼要揚善呢?因為人能行善、能發善心是很難得的,人非聖賢,有點善心善行可取,就要放下自己,贊助他的善行。這樣能讓他行善更堅定、更歡喜。沒有行善的人,也會因為你的讚嘆,而對善生起嚮往心、欽慕心。所以,揚善的目的是要讓人心中的善根,未生起的生起,已生起的堅固,已堅固的圓滿。這是仁者與人為善的意思。

比如說,學生有點善行,老師要做的是使學生的善心增上,讓學生這一項善行得以堅固。一株善的靈苗剛從地下萌生,作為園丁,一定要想方設法地保護它,也就是要站在他一方,維護他、鼓勵他、支持他,不能使他受到打擊破壞。

再比如說,一個地方受到災難,孩子拿出壓歲錢來賑災,這時候做父母的應當讚美這種善行,自己也要拿出錢來和孩子一起做善事。這樣與子一起為善,就會讓孩子心中的善根增長、成熟、圓滿。

眾生相續中生起善心,比大地上長出靈芝草還要寶貴。作為菩薩道的行者,視眾生為自己的親人,他們有微善可取,都要以讚美的語言滋潤他們的善根。

在《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中,講到一位菩薩行持任何善行,要具有心清淨和加行清淨兩種內涵,才能使善行產生最好的果報。其中說到對待他人的加行這一部分,論中說的實際就是「與人為善」的意義。比如說:「他於此善,若未受行,讚美令受;若已受行,讚美令喜。」就是說,別人對善,還沒有行持,我們就讚美善,讓他了解善的功德,能趣入善行;如果已經在行善,我們更要讚美善,對他全力支持,讓他增上行善的意樂。這是與人為善。對任何善,都要這樣做。這樣做的作用是:能在他人的相續中安置、建立這一善根。

凡日用間, 發一言, 行一事, 全不為自己起念, 全是為物立則; 此大人天下為公度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不論說一句話、行一件事,完全不為自己起心動念,全是為大眾著想,樹立善的規則,要為一切眾生做榜樣。這是大人天下為公的度量。

這裡的「大人」,指一味利他的人;「天下為公」,即把天下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辦,放下個人的小利益,以利益眾生為重。我們講改過修善、講積善,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要從拓開心量做起。

起心動念不要為自己,要為天下、為國家、為民族、為眾生,絕沒有自己的念頭,這個人就稱為「大人」,這是真正的「天下為公」。

行持菩薩道的大人,不能只求一己私利,應當為眾生著想,在世風日下、人心混亂無序的時候,要為眾生重建起善行的規則。人心當中,沒有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就要在人心中努力建立起來這些美德。對此,需要大力讚嘆、扶持、宣揚,把人心引向良善,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引向佛法解脫、成佛之道。這是大人「天下為公」的心量。

《攝波羅蜜多論》中說:「日勢乘馬照世游,地不擇擔負世間,大士無私性亦然,一味利樂諸世間。」太陽環繞地球,無私光照世間。大地沒有取此舍彼的偏袒,平等擔負起世間。大丈夫無私的本性也是如此,一味利益安樂世間。

人貴自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裡!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