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善與涅槃界不相應
「隨緣雜善恐難生」,如果眾生個個隨順他的根機,或者隨他所接觸的緣所修的諸善萬行,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話,這是因果不相應的。《阿彌陀經》就說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善導大師解釋說「恐難生」,「恐」就是恐慮,很深的顧慮,也就是恐怕不可能,其實是不可能往生。
極樂世界是法藏菩薩以自身聖種性,也就是八到十地的高階菩薩所發的願、所修的行而成就的。所發的願又是經過了五劫那麼漫長的時間,細細地觀察二百一十億諸佛世界,選取這些世界當中最清淨莊嚴的,又加上自己的智慧,加上自己的超世願,才規劃出四十八大願。所以,其清淨莊嚴超越二百一十億的淨土,也可以說是清淨之中的最清淨。又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積植菩薩無量德行,而圓滿了四十八大願,之後才成就了無為涅槃的極樂世界。
所以,極樂世界究竟清淨無垢、無為無漏、微妙莊嚴,是阿彌陀佛的報土。報土就是佛本身自在受用,同時也給往生者同樣的自在受用。極樂世界,我們不往生則已,一旦往生,光明、壽命就跟阿彌陀佛一樣,同得殊勝無上涅槃的境界。這種境界超越一切,離一切相,沒有形相,因此也「離心緣相」「離言說相」,思維不到,沒有所謂分別、籌量、計度。這種境界,《無量壽經》說:
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此即禪宗所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是不可思議的一真法界,也就是道綽大師所講的「真如實相,第一義空」。
要往生到這樣的國土,就必須依憑阿彌陀佛全性起修、萬德莊嚴的本願名號,也就是《稱讚淨土經》所講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依我們凡夫自力、有為、有漏,也就是有煩惱、有污染的心所修的雜行雜善,甚至三賢十聖、分證法身的聖者所修的種種行,都是無法往生的。
雜善至心回向義
不可生,善導大師解釋為「恐難生」,是另有潛在含義的,這方面接下來會再說明。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就說: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也就是說,如果專稱彌陀佛名——所謂專,就是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畢命為期,這樣就十個人十個人往生,一百個人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一千個人往生,百千萬億如此專念就百千萬億通通往生。善導大師又說: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又說: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修雜不至心」就「千中無一」,因為修雜行跟阿彌陀佛的本願沒有關係,跟極樂世界也不能相應,所以是千中無一;但他如果能夠至心的話,也就是「至心回向」,那麼也能往生,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恐難生」。隨緣雜善還是可以往生,只是難而不容易。雜善往生是困難的,除非你能夠至心回向。
這裡顯示的還是可以往生。那麼怎樣能夠往生?就是靠回向。就像《無量壽經》第十九願所說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然後回向願生極樂,三輩也是一樣;《觀經》的九品也是隨緣雜善而回嚮往生的。
正雜二行五種得失
在善導大師《觀經疏》就說: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往生行歸納為兩種,一種是正行,一種是雜行。可見,除了念佛可以往生以外,雜行、雜善也可以往生。不過善導大師後面又說: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法然上人依據善導大師這段法語,歸納出「五種正行」與「五種雜行」。五種正行有五種得,得就是獲益;五種雜行就有五種缺失。如果修正行,尤其是修正定業稱名念佛,就跟阿彌陀佛非常親密,一體不離地親密,同時也跟阿彌陀佛常在一起地親近,可以說憶念阿彌陀佛無有間斷,所以不回向也能往生,因為稱名念佛本身就是往生的正因,是純純粹粹的淨土之行。如果修雜行,雖然也可以回嚮往生,但是跟阿彌陀佛不親、不近,跟阿彌陀佛彼此之間就有間斷,而且因為它不是純粹的淨土之行,是疏遠的、疏離的、疏雜的,就有缺失。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定善義》解釋第九觀就說:
備修眾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
雜善雜行不管修多修少,「但能回向,皆得往生」,只要回嚮往生極樂世界,通通能夠往生。但是善導大師又說: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雖然「備修眾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可是平生不能蒙受阿彌陀佛光明的攝取不捨;要想蒙受阿彌陀佛光明的攝取不捨,只有念佛,因為「唯攝念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