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七夕問佛:愛情,究竟是什麼?


時間:2018/8/17 作者:君合

七夕問佛:愛情,究竟是什麼?

馬上就是傳統的七夕情人節了,很多年輕人一定不會錯過這場熱鬧,但是作為佛教徒,應該如何正確看待愛情呢?

師徒兩人,無事泡茶談天,因近日七夕將近,便聊起愛情這個話題。

徒:情人是什麼人?

師:情人是愛人、是仇人、是陌生人。

徒:為何如此說?

師:兩人相愛時,是愛人;反目成仇時,是仇人;視同陌路時,是陌生人。

徒:為何會演變成為這樣?

師:情的產生是因為貪愛,有貪愛故有執著,因執著而想占有,因擁有故不知不覺想掌控對方,因不能如己所願,故疑心起、妒心起、嗔心起、無明起,故開始爭執、吵鬧、互不信任、彼此傷害、粗暴動手、甚至要摧毀對方、更可怕的是想同歸於盡。

徒:為何不要彼此珍惜?若是不能在一起,也應好聚好散。

師:無理的人多,明理的人少。自私的人多,無私的人少。蠻橫的人多,體諒的人少。主觀的人多,客觀的人少。您說!誰能真正替人著想,除非明白事理,才能夠寬容於人,願意利益於人。

徒:原來如此,所以師父才會出家!

師:當一個人被情愛所困時,開始如春天,一切儘是美好的;接著就是夏天,常常爭執不斷;再來便是秋天,漸漸冷淡起來;最後則是冬天,結束這段感情。但此情還會繼續延續,再找下一位重蹈覆轍;因為冬天之後,春天仍舊再來,依此周而復始。這就是眾生於愛欲之河,生死輪迴的主因。

徒:那師父是不鼓勵人談戀愛嗎?

師:不可說“好”,亦不可說“不好”,怎么做才是“最好”,由自己決定!

徒:若是不談戀愛,就不會結婚;不結婚,就不會有小孩;沒有小孩,就沒有人類;沒有人類,世界不就荒廢了嗎?

師:不用擔心這個問題,當您遇到心愛的人時,自然就會結婚;正如有人問我,若是所有的人都出家,那國家的經濟怎么辦?人類的延續又該如何?我回答對方:“您的假設不能成立,因為您本身就不想出家,所以不用杞人憂天,好好照顧您自己比較重要。”

徒:情人是什麼人?

師:情人是菩薩、是諸佛。

七夕情人節和學佛之人有什麼關係呢?

修行之人該如何面對、看待和處理自己與俗世之間的各種聯繫呢?特別是愛情?

這就是大家對修行認識的誤區,以為修行必須和俗世之間劃清一切界限,方能達到修行的境界。殊不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佛法本來就在世間,完全脫離了世間的修行,就如同要尋找虛無縹緲、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一樣,是根本找不到的。

許多對佛教不了解的人,認為佛教是反對婚姻和愛情的,其實並不盡然,佛教雖認為情慾是阻礙證道的障礙,但卻會站在眾生的立場,隨順眾生,並不反對婚姻和愛情。

佛教對婚姻的看法:婚姻是人道的境界,是人類立場所需,是欲界眾生所免不了的。愛是生命的根源,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明,人因為有情愛,所以輪迴生死;人因為有情感,因此稱為“有情眾生”。

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卻主張以慈悲來升華感情,以般若(智慧)來化導感情。佛教鼓勵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同事之間要互敬互諒,朋友之間要相互惜緣,進而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將一己的私愛,升華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

那么修行人應該如何對待情感?

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捨棄了王位,選擇出家生活。出家並不等於完全拋棄親人,佛陀暫時辭親割愛,是覺悟人生的一種途徑。

在世俗層面,佛陀也承認感情。在《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善生經》、《法句經》中,對於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許多相關的教言。

所以,並不是學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學佛都要斷絕感情。

佛陀又講,感情歸根結底是一種執著。當自己執著一個人時,暫時有一些快樂,不過,這種執著終會帶來痛苦。

佛陀曾提醒阿難:“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意思是,千萬不要信賴你的分別心,你的分別心根本不可信;千萬不要貪執美色,否則就會帶來無窮禍患。

七夕問佛:愛情,究竟是什麼?

七夕問佛:愛情,究竟是什麼?

七夕問佛:愛情,究竟是什麼?

愛是有層次的,我們從最初夫妻之情的兩情相悅,進而至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愛,再擴大為親戚朋友的守望關照,而提升為對世界人類,乃至一切眾生的悲愍。

從凡夫占有的情愛進而能到達到聖賢愛國民的情愛,最後升華為諸佛菩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大慈大悲。

情愛如水一般,可以滋潤我們的生命,但是水能潤物,水也能覆舟,感情處理不當,也會讓我們滅頂喪生。我們要如何來處理感情呢?我僅提出四點獻給各位:

我們要“以智化情”——用理智來淨化感情。

我們要“以慈作情”——用慈悲來運作感情。

我們要“以法范情”——用禮法來規範感情。

我們要“以德導情”——用道德來引導感情。

我們如何把心上的私情私愛去除,陶冶為奉獻大眾的胸襟?

我們如何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轉化成無私的道情法愛;把有選擇、有差別的情愛,淨化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是我們追求人生幸福之道,升華生命內涵,必須慎思的問題,有了服務眾生、奉獻社會的慈悲,我們的感情生活將更豐富,更雋永!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