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善導大師引用三部經的這三段法語,在《第十八願講話》第367頁也有解釋。我來念一遍: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無量壽經》在講什麼呢?在講四十八大願。由於有四十八大願,才有極樂世界、才有阿彌陀佛、才有我們的往生。往生淨土之因、往生淨土之果,都在四十八願當中。《無量壽經》分為上下兩卷,從頭到尾都是在說明四十八願的因因果果。
而四十八願,願雖然有四十八,可是,它的目標、它的目的在哪裡呢?善導大師斬釘截鐵地說:「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這是很驚天動地的一段法語。願有四十八,怎麼說唯獨顯明念佛呢?那其他呢?
這個「唯」,所謂「唯此一真實,無二亦無三」。
「唯」在唯識中有三種含義:一、「簡持義」。二、「決定義」。三、「顯勝義」。
「簡持」就是把其他的舍掉,獨取當中的核心,這叫做「簡持」。「決定」就是這個是決定性的、必然性的,不是不定的,不是或然的。「顯勝」,把其他的通通隱蔽,唯獨顯現其中核心的殊勝。
所以,「唯」有這三種含義。
在四十八願當中,乃至在整部《無量壽經》當中,除了說念佛以外,也談到諸行來迎、也談到三輩功行,可是,諸行來迎的目的,是要導歸念佛必生;三輩功行雖然各有不同,但每一輩每一輩都談到「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尤其是第十八願的成就文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乃至命終,一念念佛、願生極樂,當下就往生,就住於不退轉的果位,豈不是念佛很殊勝、超越一切、當生成就!
又,釋迦牟尼佛「付囑文」(釋迦牟尼佛交代彌勒菩薩將這個法門傳持下去的經文叫做「付囑文」)就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歡喜踴躍稱佛名號,就能夠得到大利。所謂「大利」,就是「具足無上功德」。在《無量壽經》當中,只有說念佛能夠「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念佛能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沒有說其他的行門能獲致如此殊勝的結果。
所以,由這些經文,就可以看出四十八願,願願都在導歸專念彌陀名號,雖然有諸行往生、有三輩行門的不同,但唯一要導歸的、唯一要顯明的,就是念佛,所以加一個「唯明」。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如果就《阿彌陀經》來講,善導大師就沒加「唯」這個字,因為在《阿彌陀經》裡,只說「執持名號」,亦即只有闡釋「本願稱名」,不說三學六度萬行,沒有摻雜其他法門,所以,它很清楚,就是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所謂「一日七日」,並非只是一日、只是七日,它的含義是「上盡一形,下至七日、一日、一時、十念、五念、一念」,也就是願生極樂,從今之後就專念彌陀名號,不夾雜、不間斷。所謂「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念」。
所以,《阿彌陀經》也是在說專一念佛,必得往生。
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念佛往生者,為諸佛所證誠、讚嘆、護念。也就是《阿彌陀經》之中,釋迦牟尼佛說明只要專念彌陀名號就必定得到兩種果報:一種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另一種是「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當釋迦牟尼佛說明這些利益的當下,十方恆沙無量無數的諸佛,立即主動地在他們的世界不約而同、異口同聲地歡喜讚嘆、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你們要相信勿疑。」由此可知,只要願生、稱名,就受十方諸佛的證誠,證明不會虛假、必定往生;也可以看出,釋迦牟尼佛在弘揚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十方諸佛也同樣在弘揚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佛佛相同,佛佛互相稱讚、互相證明,而且也以弘揚這個法門為他們的出世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