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善導大師在《般舟贊》就說:
四十八願因茲發,一一誓願為眾生。
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薩的時候思惟、觀看,十方眾生由於業障深重、煩惱強盛、罪惡繁多,一直在六道輪迴,無法脫出,因此就為我們發下四十八大願,所以,善導大師就說「四十八願因茲發」,因為觀看眾生輪迴之苦,而使得法藏菩薩發下四十八大願,「一一誓願為眾生」,每一願每一願都是為了眾生而發的。因此法藏菩薩於因地時,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每一行每一行的功德,點點滴滴都回向,送給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只要發願生之心、起稱名之行,當下就擁有阿彌陀佛為我們所修的全部願行,當下就擁有阿彌陀佛為我們所完成的淨土果報。
父母積財為兒女喻
像父母為兒女累積財寶,點點滴滴都送給兒女,只要是父母的真子(真的兒女),就擁有父母的全部財產。
不過,雖然我們都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可是還是有很多煩惱業障,並不是立即超凡入聖。就好像雖然兒女將來能擁有父母所有的財寶,但是因為兒女還不會使用,現在還是父母在保管,必須等到兒女長大成人再全部給他們。
太子年小喻
又好像國王現在還在位,太子年紀尚小,還沒有能力管理國家,時間到了才讓他登基。我們還在娑婆世界,因緣果報還沒有盡,當因緣果報盡了,就立刻到極樂世界,承繼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財寶。《無量壽經》就說: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又說: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又說:
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因為是令我們十方眾生離開三界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功德,所以說「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如果以《華嚴經·十回向品》來看的話,又有另一層貼切的內容:
我為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
意思是說,菩薩是為了救度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為救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是必需被救度的,可見這樣的眾生是六道輪迴的眾生。因為,如果是阿羅漢,就已經脫離六道輪迴了,未必需要救度;尤其是六道當中的三惡道眾生,更需要救度,所以這裡就說「以身為質」。眾生造下了必墮三惡道的罪業,應該墮落三惡道而受果報,發心的菩薩就以身為質,代替這個人下地獄,使這個人不受三惡道之苦,讓他解脫三惡道的果報,所以說「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
阿彌陀佛也是一樣,為我們發願,為我們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在累積這些德行當中,無數次地以身為質,預先贖還我們三惡道的罪業乃至六道輪迴的罪業,然後把這一切功德容納在六字名號當中,好讓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念念之中就可以贖回我們未來墮三惡道的罪業,以及永無窮盡、無緣出離的六道輪迴之罪。所以《觀經》就說: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念念之中都在消滅、償還我們生生世世應墮三惡道、永在六道輪迴的罪業、債務。
念佛而得的果報土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專為我們十方眾生準備的,我們一旦到了極樂世界,就能快速成佛。阿彌陀佛因地為我們發願、修行,功德都在六字名號當中,因此,以念佛為因,就能脫離六道,就能往生成佛,道理就在這裡。
所以,善導大師就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這首偈一開始就說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然後講出兩種方法,一種是「隨緣雜善」,這個方法不能往生,一種是「念佛專復專」,這個方法必定往生。如是因、如是果就是這個含義。
《莊嚴經》說: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心,利益諸群品。
這八句非常好,一目了然,讓人曉得往生的方法與往生的果報。
往生極樂世界不但是無量壽,同時也跟阿彌陀佛一樣,身是金色之身,相是無量相好,心有大悲心,行是一樣「利益諸群品」,就是「廣度諸眾生」的意思。從這一段也可以看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第三願——悉皆金色願,第四願——形無好醜願,就是等同阿彌陀佛一樣,沒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