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名」傳承
善導大師這樣的釋義,不是自己獨創,而是有傳承的。從龍樹、天親、曇鸞、道綽以來的淨土宗傳承的法脈都是講稱名,都是以第十八願為「稱名念佛往生願」,同時也以第十八願的稱名作為淨土宗的宗旨,也作為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
比如,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就是專以第十八願為核心而開展的。龍樹菩薩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顯明「念我、稱名、自歸」就是第十八願的「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的「稱我名號」。
又如天親菩薩《往生論》說: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就佛果,若修其他法門來回向,都不是如實修行;什麼是如實修行?就是「稱彼如來名」。所以,我們要擁有如實修行並不困難,反而很簡單,只要「稱彼如來名」——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曇鸞大師也說: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這裡「十念念佛」也是指稱名念佛。
道綽大師對第十八願則解釋說: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幾段法語都是本宗祖師的傳承。因此,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略信示行,既依經文,也依傳承。
淨土宗正依的經典是《無量壽經》《觀經》以及《阿彌陀經》,這三部經稱為「淨土三經」。三經中,《無量壽經》是根源,講述阿彌陀佛成佛的因果與眾生往生的因果。也就是說,講阿彌陀佛為何發願、怎麼發願、發了什麼願,然後怎麼修行,經過多久的修行成佛,成就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境界,如何救度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到了極樂世界又會成為什麼樣:這些在《無量壽經》中都有說明。所以,《無量壽經》是《觀經》《小經》的根本。
《無量壽經》的根本就是四十八願,而四十八願的根本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的核心就是稱名,也就是專稱彌陀佛名。這樣講的話,「稱我名字」「稱我名號」就是淨土三經的核心、根本,也是淨土宗的核心、根本與宗旨。
三藏十二部的核心、根本、宗旨
其實,不只是淨土宗,這句名號也可說是三藏十二部的核心、根本、宗旨。所以古人說,三藏十二部都是六字洪名的腳註,也就是說,三藏十二部都是在解釋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功德的廣大宏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有一首偈語說:
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佛、法、僧是佛教的全部,我們這一輩子要深入了解全部的佛教是不可能的,可是「阿彌陀」三字,已具足佛、法、僧,所以,我們只要專念彌陀名號,相信阿彌陀佛必定能夠救度我們,這樣,不但能使貪瞋強盛、業障深重、煩惱具足的我們離開三界六道無窮無盡的輪迴,更能讓我們往生到無為涅槃的極樂世界,獲得一生補處的身份。能夠這樣相信,可以說就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佛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世間法,一種是出世間法。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比較,世間法不如出世間法。為什麼?世間法是有漏的,無法解脫生死輪迴。出世間法又分小乘跟大乘,四諦、十二因緣,這是小乘;三學、六度萬行,這是大乘。小乘跟大乘來比,小乘不如大乘。大乘又分「權教」(方便教)跟「實教」(真實教),權教跟實教相比,權教方便,不如真實。真實教就是指華嚴、天台、禪、密、淨土,那「《華嚴》奧藏、《法華》秘髓」在哪裡呢?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說:
《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也就是說,不管是修《華嚴》還是學《法華》,最高的利益和最終的目的都是導歸極樂。
若就這一點來講,《華嚴》《法華》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九願;可是,第十九願不是彌陀本懷,因為第十九願是自力,是難行道,是一機一緣之法。而第十八願完全是靠彌陀的力量,是易行道,是普攝群機的,是普緣普機的法門。可見,第十九願不如第十八願。所以,第十八願是一代佛教的登峰造極,是真實中最真實、圓頓中極圓頓。
這樣講起來,稱念彌陀佛名,也就是「稱我名字」或者「稱我名號」,可以說就是整個佛法的歸趣、目的。因此,歸根結底來講,學佛在於念佛。如果學佛卻最終不念佛,那麼他只是結個緣而已,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之利,甚至難說他是在學佛。
可能有人認為這樣說太武斷了,可是大家想想:佛教的目的是什麼?佛教的目的,遠程來講就是成佛,近程來講就是今生今世脫離三界輪迴。若不念佛,怎麼能夠脫離三界六道輪迴呢?三界輪迴都不能脫離,何況成佛?所以現在來講,整個佛教就是念佛,念佛成佛才是佛教。
印光大師也說:
一句彌陀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得純熟,也就是專念這句彌陀佛名,成佛都綽綽有餘,除了將來能夠成佛之外,今生也有無邊的利益;不僅自己成佛,也能使一切有緣眾生共同成佛,所以說「成佛尚有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