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性味甘平。現代研究發現小麥主要含胺基酸,糖類,脂肪,維生素,鈣、磷、鐵等微量元素,及澱粉、蛋白質、糖類、糊精、粗纖維。脂肪油主要為油酸、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
麥胚:含植物凝集素、維生素E。
麥麩皮: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和蛋白質,有和緩神經的功效,可治腳氣病和末梢神經炎。
麵筋:小麥粉水洗得之的麵筋,性甘涼,為素食中的佳品。功能為益氣和中,癆熱病人宜煮食之。
浮小麥(為未成熟的嫩麥,淘洗時飄浮於水面):性味甘,寒,有鎮靜,止盜汗、虛汗,生津液,養心氣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虛熱多寒、盜汗,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
功能:補心養肝,除熱止煩,厚腸胃,強氣力,消腫止痛。
效用:補心氣,治神志不安,夜寐不寧,悲傷欲哭,精神恍惚,心慌怔忡,自汗,盜汗,髒躁等症。補五臟,養肝血,厚腸胃,治療泄瀉、寒痢,氣短乏力。除熱止煩可奏滋陰生津止渴之效,治療骨蒸潮熱,咽乾口燥,心煩口渴,身體壯熱,小便不利等症。
【套用實例】
1.口腔潰瘍:小麥麵燒灰2份,冰片1份,混合研細,吹在患兒口瘡面,每天2~3次,3~5天即愈。
2.慢性腦膜炎:小麥麩100克,瘦肉250克加蔥、鹽等佐料拌成餡,以糯米粉包成包子,蒸熟後食用。
3.眩暈:浮小麥、黑豆各30克,水煎服。
4.神經衰弱:小麥30克,大棗10枚,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劑,15日為1療程。
5.自汗盜汗:浮小麥50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
6.骨質增生:小麥麩500克,陳醋250克共放鐵鍋炒熱。裝入布袋內趁熱燙患部,可用兩付輪流。每日2次,每次半小時。
7.水腫:小麥芽6克,焙黃,水煎煮濃汁去渣服之。
8.淋症:將小麥50克煮沸後,下入通草9克,再用文火煮成濃汁,去渣飲汁,早晚空腹飲用各1次。
9.腹瀉:小麥粉(炒黃),糯米(炒黃研粉),大棗(去核乾燥研碎),每次15~30克,開水調服。
10.髒躁,心神不寧:小麥500克,甘草90克,大棗10枚,上三味加水煮,溫服。(《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11.煩熱,消渴,泄痢:小麥做飯及煮粥時,用於消渴口乾。(《食醫心鏡》)
12.腸胃不固慢性泄瀉:小麥麵炒令焦黃,溫水調服,每日2次,每次一湯匙(《飲膳正要》炒麵粉);或以飛羅面炒熟,每晨以白砂糖或炒鹽調食,用於大便久瀉。(《隨息居飲食譜》)
【注意】
小麥味甘,麥性涼、面性熱、麩性冷、曲性溫。北麥日開花,無毒。南麥夜開花,有微毒。面性壅熱,小動風氣,發丹石毒。多食長宿癖,加客氣。勿同粟米、枇杷食。凡食麵傷,以萊菔、漢椒消之。寒食日用紙袋盛面懸風處,熱性皆去,數十年久留不壞,入藥尤良。新麥性熱,陳麥平和。服土茯苓、威靈仙、當歸者,忌濕面。麩中洗出麵筋,味甘性涼,以油炒煎,則性熱矣。多食難化,小兒病患勿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