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05集
《安士全書》(第008集)
黃柏霖老師講於2018年08月11日
台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第四頁,倒數第三行,我們看經文:
【以刀殺人。不過斬人肉軀。若言無有後世。直是斷人慧命。斬肉軀者。害止一生。斷慧命者。殺及世世。故知勸人改惡修善。猶是第二層工夫。先須辨明既有今世。必有來生。方是根本切要語。】
這一段主要的是在探討『斷人慧命』。殺人生命,只害一生,但是斷人慧命,殺及生生世世。所以雖然這一段很短,但是周安士菩薩提示我們兩個問題:
第一個,斷惡修善。我們勸人斷惡修善,周安士菩薩說,這只是第二層功夫,第二層功夫就是它還是其次的,它並沒有解決問題。
那麼第二個問題,周安士菩薩提示我們,必須談到,必須辨明,必須覺悟,有今世『必有來生』,也就是要解決生死問題,要覺悟生死輪迴的問題,如何離開六道輪迴的問題。
周安士菩薩說,這是『根本切要語』,這是大根大本的事情。所以這一段雖然短,但是意義非比尋常。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用刀殺人,只不過是殺害了人的肉體;如果說沒有後世,則徑直斬斷了人的慧命。斬斷肉體,危害只有一生,斬斷慧命,斷人慧命,就殺了這個人的生生世世他覺悟的慧命。因此『勸人改惡修善』,還是次要的功夫。『先須辨明』,認識清楚「既有今世,必有來生」,才是從根本處入手。
這一段是主要教你認識三世因果輪迴。你了解三世因果輪迴,斷惡修善才能從被動轉為主動,就應該做的,斷惡修善本來就應該做的。那才知道修善是為自己的好,作惡是壞自己,是破壞自己的福報。
我們剛才有報告說,要探討兩個問題,就是針對這一段,「故知勸人改惡修善,猶是第二層工夫。先須辨明既有今世,必有來生,方是根本切要語」。
那麼這一段分成兩點來探討:
第一,勸人斷惡修善是第二層的功夫。
第二個探討的是,點出三界六道輪迴,有今世,有來生,才是「根本切要語」。
好,我們探討這兩點。
先探討第一點,第一個,第一段探討,「故知勸人改惡修善,猶是第二層工夫」。我們要知道,善惡苦樂都是輪迴業,出輪迴要修清淨業。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我們只想到一件事情,怎麼離苦得樂?我們那時候,只有想到一件事說,痛苦的事情跟快樂的事情,我們要離苦得樂。我們用世間的方法,解決不了痛苦的問題,所以我們遇到善知識接引我們入佛門,我們開始認識佛法。
老和尚說,學佛就是學三件事情:
第一個,教人斷惡修善;
第二個,教人轉迷為悟;
第三個,教人轉凡成聖。
所以大部分,幾乎所有學佛的,大部分都是想要離開痛苦,尋求快樂解脫。遇到很痛苦的事情,想找個依靠,找到一個解決的方法,大部分的人都是大概是這樣了。
「我們一開始學佛」,「受到痛苦的刺激而來到佛門」。所以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其實我們還談不上覺悟,我們還是停留在苦樂的對待層次,「苦樂的概念」,就是要「離苦得樂」,「這個很正常」,但是這不是最好的方法,「這不是最好的想法」。
我們必須「把苦樂的概念提升到清淨跟不清淨」,「就是有漏跟無漏的概念」。「有漏跟無漏」這是佛學名詞,「有漏」就是有煩惱,「無漏」就是沒有煩惱。就像一杯水,你把它倒下去,如果底部有漏洞,它就一點一滴漏掉了,這叫「有漏」。所以「當你要解決生死問題的時候,你不能永遠活在快樂跟痛苦」,因為這樣的層次,用俗話說,這樣的檔次很低,「檔次太低了」,你要把快樂痛苦都放下,你才有辦法「追求到清淨」。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必須要離開憎愛,憎就是痛苦、討厭,愛就是貪愛、喜歡。所以祖師大德告訴你學佛,必須要放下憎愛,你才能得到清淨。也就是說,你才有辦法得到解脫,你才有辦法讓智慧生出來,就是要離開對待,離開憎愛。
所以「現在只有兩種選擇」,你想要得到清淨跟解脫。因為離苦得樂,其實不是離開痛苦找尋快樂,它是清淨以後,有智慧以後,自然離苦得樂。因為那是什麼力量?那是智慧的力量,讓你離苦得樂。所以不是說我想離開痛苦,就可以離開痛苦,必須要有智慧,它才有辦法轉換。所以佛法是講轉,不是講斷。老和尚說,斷了念頭就沒有了,他是讓你轉念頭。所以《地藏經》裡面都教你轉經、轉經。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所以佛法是用轉的,譬如說,轉煩惱為菩提,轉痛苦為快樂,轉束縛為解脫啦,這都用轉的。
所以現在我們要談到說,想得到清淨,想要離苦得樂,必須要先,兩個問題你必須要去面對。
第一個,必須把自我意識,就是我執放下來。
第二個,你是以繼續以自我意識為中心,來斷惡修善呢?
這兩個問題要思考,第一個就是你把我執放下來,把自我意識放下來。第二個,你還是以自我意識為中心,然後去做斷惡修善的工作、做斷惡修善的事情。這兩個問題。這兩個最大差別在於什麼?
就是你以自我意識為中心,你只是考慮到你的受用問題,你個人受用的問題。你想要得到眼前的福報,你想要得到眼前所擁有的一切,你有一個我,有一個我在,你就想去保護它,保護這個我,你想讓這個快樂,我這個快樂保持。「但是你在追求快樂的過程當中」,你付出的「生死輪迴的痛苦」,這就是你要去考慮的。因為你去追求這個快樂,可能會引導你、會造成你到三惡道去。
那麼第二個,我們把自我意識徹底放下,我不要這個自我意識,我用空性的智慧來破壞自我,就是像阿羅漢那樣把我空掉,證我空真如。「然後我重新發願,我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來當做我生命的一種推動力,那麼這個時侯你生命就開始反轉了,就是覺悟了。你把自我意識放下來,就是覺悟的開始。覺悟的開始,就可以達到離苦得樂。如果你是不放下自我意識為中心,你只想繼續維持這個自我意識為中心,而去、才去做斷惡修善的工作,那個部分有可能會引導你到三惡道去。
所以「一個是雜染的六道輪迴,一個是清淨的菩提道」。你還是以自我意識為中心的那種斷惡修善法,你要說我只是在斷惡修善。譬如說,我們現在在學佛,我不想去西方了,我也不想覺悟了,人家教我持三皈五戒,好,我也持三皈五戒了;人家教我放生,我也放生了;人家教我吃素,我也吃素了;人家教我說,惡不能做,善要多去做,好,我也是這樣啊。
《太上感應篇》裡面講,「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天必降之禍」。那你就是什麼?你要追求福報,離開災禍嗎,對不對?這個叫做什麼?這個叫做這裡講的斷惡修善。周安士跟我們講說,「勸人改惡修善」,是第二層功夫,我現在講的是這個部分。這個部分就是什麼?「雜染的六道輪迴」,你還是沒有解決問題。
所以你也有跟人家吃素,你也跟人家持三皈五戒,可是你沒有發菩提心,你可能也是一起跟大家一起念阿彌陀佛,可是你不發菩提心,你也發不出來,那麼你念阿彌陀佛就變成福報。這樣的層次,叫做「雜染的六道輪迴」,去不了極樂世界,也沒有辦法解決所謂的,佛要告訴我們的離苦得樂,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地藏經》<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講的「知苦樂法」。老和尚說,這一句話,這一句經文,要念「知苦樂法」。我們以前在讀誦的時候,就念「知苦樂法」,因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我曾經請示過老和尚,老和尚說,要念「知苦樂法」,我才改成「知苦樂法」。
學人有編了一本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感應的故事,叫做《知苦樂法》,這本書在台灣很暢銷。我現在已經有請志工把《知苦樂法》還有《如何依地藏經修行》、還有《圓滿臨終關懷》,要把它拍成MV的方式,MV就是有影片,影片上有字幕,配有一點點的背景音樂,我們一般講叫電子書,讓你們在看影片當下,也可以看這本書的文章內容。以後即將會在推出,在孝廉文化網路電視台,請你們注意收看。
所以剛才跟各位報告說,如果你只有念佛,你一樣放生、吃素,你也一樣是受三皈五戒,可是你沒有發菩提心,這樣不能解決離苦得樂的問題,這叫「雜染的六道輪迴」。這就是周安士菩薩說,「勸人改惡修善,猶是第二層工夫」。
我就是針對周安士菩薩講這個問題,來跟各位報告,要如何離苦得樂?還是回到剛才講的那兩個重點,第一個,徹底放下自我意識為中心的,破這個我執。最起碼,老和尚說,你要把身見破掉。你身見破掉,像小乘初果須陀洹,他只要在人天往返七次,他就證阿羅漢了,他就出三界六道輪迴了,他就解決生死問題了,他比我們強。我們身見沒有破,我們是輸那個初果須陀洹。你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你沒有帶業往生,那六道輪迴真的有你的分。就怎麼樣?等一下我們討論到了,一個家庭換一個家庭,一個色身再換一個色身。那這是人道還好一點,那不是人道的話,「轉生受身,改形易道」,那就痲煩了。
所以「一個是雜染的六道輪迴,一個是清淨的菩提道」,你兩個跑道可以選擇,關鍵是你「要以誰為依止」,你是要以菩提心為依止?還是以自我意識為依止?所以我們的因地很重要,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這個牽涉到「清淨跟無漏」。我們剛才講有漏跟無漏,有漏是雜染,無漏是清淨。你只有清淨,智慧生出來,你才有辦法解決苦樂的問題。這就是佛陀來到人間,教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要教我們解決苦樂的問題。所以菩提心的根本,它是無所求的,因為它沒有自我概念,它就不需要求了嘛,向內無所求,向外就不需要求了。這個就是覺悟的開始。
那麼這一段探討,第一段的探討,先探討,周安士菩薩說「勸人改惡修善,猶是第二層工夫」,我用這樣做一個報告,讓各位去省思一下,你要選擇哪一條路,是「雜染的六道輪迴」,還是「清淨的菩提道」。
那麼第二段探討,「先須辨明既有今世,必有來生,方是根本切要語」。這一段其實不是單單只教你說,有今世,有來生,這只是基本認識,基本概念,這一段看你要怎麼去講,我相信有三界六道輪迴。再來,那既有三界六道輪迴,那要不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呢?這是要去探討的問題。
所以要探討這段問題之前,我先引用佛陀在《楞嚴經》裡面的〈卷一〉裡面,佛陀的開示非常精彩。這一段《楞嚴經》經文,我一段一段地把原文念出來。然後再把佛陀這個《楞嚴經》的原文,我白話解釋一遍。學人才疏學淺,我不敢去發揮《楞嚴經》,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我只把佛陀的《楞嚴經》原文講出來,再把白話解釋出來。然後我接下來探討我要報告的問題說,如何去辨明「既有今世,必有來生,才是根本切要語」,我再來探討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把《楞嚴經》的〈卷一〉的經文,我們先來了解。《楞嚴經•卷一》經文: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這一段的白話的意思就是說:
這個時候,「阿難雖然再次聆聽如來教法」,跟「大家一樣的息心靜氣,但是仍然沒有領悟到其中的奧義。他們合掌禮請如來慈悲,再宣法音」。
第二段經文: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這一段非常重要,在《楞嚴經》裡面講,叫探討「客塵」,什麼叫「客塵」?就是我們的虛妄分別,「客塵」就是虛妄分別。那麼這段佛陀就在問。
這段的意思,白話意思解說:
這個時候,「如來輕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這是佛的三十二相,「兜羅綿手」。「伸開五輪手指,教誨阿難和大眾:當初我成就佛道時,為阿若多憍陳那等五位比丘和你們諸位說過,所有世間生靈,不能成就無上智慧和阿羅漢果位,都是由於居留塵世煩惱之中而耽誤的」。你們那時候,「都是因為什麼而開啟了智慧」呢?「從此依持佛法而獲得了涅槃智慧的?」
第三段: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這一段的白話解說:
這個時候憍陳那站立起來,「對如來說:現在我是會中年齡最老的,在初受度的大眾之中,獨獨得到『解』的稱名。我是因『客塵』兩個字而成就聖果的。世尊,就像旅途行路的人投宿旅舍,睡過吃過之後就整裝離開往前走去,並不想安住下來。如果視自己為主人安住下來,那就不會再往前走了」。「這樣來看」,不住叫做客,住了叫做主人,「客的含義就是不住。
另外,就像清晨陽光初出時煙塵清揚,受光的照射,這些煙塵在空氣中清晰分明,呈現出塵世物質世界的形貌,這時煙塵搖晃流動,而空間是寂然不動的,這樣來看,澄明寂靜叫做『空』」,搖動就叫「塵」,那麼「塵」的含義就叫做「搖動」。所以我們心動了叫塵。六根對六塵,我們心動了,那叫做六塵。如果我們不動,我們如果澄明寂靜,叫空,真空,就是我們的自性的本體,真空。然後能生出妙有,產生萬德萬能。
再看下面這一段:
「佛言:『如是。』實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自開自合。』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
這一段很有意思:
「如來說:說得對」。這個時候,如來就「對著眾人合起五輪指又放開」,這樣手掌拳頭握起來又放開,放開又合起來,問阿難,你看見的是什麼?
「阿難回答:我看見如來的百寶輪掌,在大眾面前又開又合。
如來問阿難:你看到我的手掌在大眾面前又開又合,是因為我的手掌有開有合呢?還是因為你的觀見」,就是你用眼見,「觀見」就是你觀看,見到了,「有開有合」呢?
「阿難回答:世尊的寶手在大眾面前有開有合,我看見如來的手在自開自合」,並不是因為我的觀看見到有開有合。
「如來問:誰是動誰是靜」呢?阿難回答,如來的手在動,我的觀看,也沒有停止」下來,也就是我的觀看也沒有停止啊,「那麼,到底誰在動」呢?「如來說,是這樣」的。
下面這一段: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實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泊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佛陀多有智慧,見性從來就沒有動,是你心隨境轉,你說我手開手合。佛陀一放光到阿難的右邊,阿難就往右看;放光到阿難左邊,阿難就往左邊。誰在動?自性從來沒有動,是我們的攀緣心動了,我們的習性動了。我們看見光在右邊,我們往右邊看,頭就動了。佛陀問他,是頭動呢?還是見性動?所以佛陀主要是點出說,以搖動者名為塵,以不住者名為客。
這一段的白話解釋:
「於是如來百寶輪掌中飛出一道寶光在阿難的右面,阿難立刻就轉頭向右面看,又一道寶光射向阿難左面,阿難急忙回頭向左看」。
如來對阿難說:剛才你的頭為什麼動搖?「為什麼搖動?」
阿難回答:我看見如來放光,「放出寶光在我的左面和右面,我向左向右觀看」,所以我頭就搖動起來啦。
如來說:阿難,你看寶光時頭就左右搖動,這是你的頭在動呢?還是你的見在動呢?阿難回答,世尊,這是我的頭在動啊,「而我的觀見,既沒有靜止下來」,我一直在看,我哪裡說得上是在搖動呢?我哪裡說得上是在搖動呢?
如來說:是這樣啊。
於是,如來就對眾人說了,「如果有人以『搖動』叫做『塵』,不住叫做『客』,那麼你們看,雖然阿難的頭在搖動,然而觀見本身並不會隨之而搖動」。見性沒有動,見性一直在看,它沒有動,誰在動?我們的習氣,我們的攀緣心。我們沒有認識到真心,我們沒有見到真性,我們沒有見到我們的本性,所以我們就變成,真心就變成識心,真心就變成妄心。
所以佛陀說,「那麼你們看,雖然阿難的頭在搖動」,然而觀見本身並沒有隨之而搖動,你們再來看我的手雖然在開合,「然而觀見本身也不會隨著舒捲流動」,開合流動。也不會說見性說,我手合掌,你們見性就合起來,我的手展開,你們的見性就展開,沒有啊。為什麼你們「要以搖動的東西為本體」呢?就是要認賊做父啊。你們為什麼以這個搖動的東西為本體?就是說,你怎麼把妄心當成你自己呢?就是認假為真嘛。你為什麼把妄心當你自己?就是「以搖動的東西為本體」,因為搖動是妄心嘛,真心是不動的嘛。你「以搖動的東西為實境」,你把搖動的東西當成真實的境界呢?
這一段真的非常重要,佛陀教你看清楚真相,去看自己的見性,不是去看外面的境界,去看那個手展開、合起來,去看那個光把你跑右邊跑左邊,你去找外面的境界,佛陀說,你不要看外面的相,不要看外面的境界,你把外面的境界當成實境了。
佛陀說,「那麼,從始至終,你的心心念念就隨順著搖動的事物而生生滅滅」,它問題答案在這裡。你不識本心,不去見自己的本心,真性不動,所以你就跟著光跟影在那邊動,手動,你也跟著動,你的心心念念就隨著搖動的事物而生生滅滅,境界動,你也跟著動。而後就遺失了你「本真心性」,當然做起事情來就是「生出顛倒」啊。因為你沒有做到本啊,沒有認識你的本心啊,所以你才會做出顛倒的行為出來,「行事作為生出顛倒」。「本心失卻真性,就是認它物為本己」,自然逃脫不了「此顛倒中流轉」,在生死苦海中輪迴不已啊。
各位,我引用這一段非常重要。這一段就是在告訴你,如何辨明「既有今世,必有來生,方是根本切要語」。佛陀講得最高層次,最高檔的,教你認識本心。你本心認識了,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斷惡修善應該做的,既有今世跟來生,覺悟,根本解決問題啊。
好,我引用佛陀這一段的本文以後,我們就來探討了。這一段《楞嚴經》裡面,憍陳那比丘,就是憍陳如尊者,《楞嚴經》中的憍陳那比丘先講出一個譬喻說:世尊!這就是好像「一個從事長遠旅行的客人,他經過長遠的旅行,就暫時投宿在一個旅館當中。為什麼呢?」我們去住旅館都有經驗,睡一個晚上、睡兩個晚上,在吃幾餐,「或宿或食」,「或宿或食,或者是住一夜」,或者是只吃一餐飯,「那麼等到這個時間一到」,吃完睡覺,第二天「就要俶裝前途」了,就要去辦事了,就要離開飯店了,「俶就是整理,整理行裝」,「繼續前進」,你「不可能長久安住」。「但是身為旅館的主人」,他就一直住下去了。「所以他從這個主人跟客人之間的對比」,他就去思惟來來去去的,憍陳那比丘就去思惟那個「來來去去的、生滅變化的叫做客人」,永遠「安住的叫主人,以不能夠長久安住的就是客義」。
這一段裡面就是,剛才我們研討過那一段「客塵」,憍陳那尊者就是以「客塵」而證得羅漢果。
「客人」這個詞是蕅益大師的解釋,它指的是什麼呢?「指的是整個三界的果報」。整個三界的果報,怎麼叫做客人呢?我們是三界的過客,我們是來三界玩的、來流浪的。「三界的果報,怎麼就是客人呢?」因為我們過去生造了一個善業,我們造了一個業嘛,這個業力今生得到這樣的果報,不管你是來三界是受苦或者是享樂的。你過去生中造了一個業,造了一個善業,造了一個惡業,來到這個三界,你來受這個果報。
可能你是過去生中修得好,變成一個男人,今世變成一個男人。可能你過去生怎麼樣?情執重,這一生變成女人。這個果報體暫時讓你住一住,住在這個娑婆,可能住個七十年、八十年、一百年,就像旅館一樣,這個三界就像旅館一樣。你住完以後呢?住完以後要怎麼樣?「這個業力不斷地釋放」,你在住了這個娑婆以後,這六、七十年之間,甚至八十年之間,或者你住個四、五十年而已,你在住的當下,你的業力不斷在釋放,到了結束的時候,你又去得到另外一個果報了。
「所以我們在三界當中,一下子作人,一下子作轉輪聖王,一下子作螞蟻」,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講的,一會當帝王了,一會當乞丐了,一會當士大夫了,就是「一下子作人,一下子作轉輪聖王,一下子作螞蟻」,作動物。
「其實就好像我們住旅館一樣」嘛,「今天住一個很好的旅館」,叫五星級旅館,譬如說天人,對不對?你前世修得好,這一輩子來人間,住五星級的旅館,你可能住在我們台北市的陽明山的別墅,對不對?那是因為你前世修得好嘛,你前世造了一個業,這一世得到一個果報,住台北市陽明山的別墅,你去享受這個樂報啊,你等於住五星級旅館一樣啊。可是你住完五星級的別墅、五星級旅館以後,你下一世呢?你下一世可能住一個「破舊的旅館」了,有可能是鬼道啊,可能是畜生道啊,豬、牛、羊之類的。「有時候住一個好旅館,有時候住一個破舊的旅館」。
「所以,三界的果報,沒有一個人可以長久安住。即便是釋迦牟尼佛來到三界,他也一定要示現滅度。因為三界本來就是一個旅館的施設」。聽清楚喔,三界本來就是一個旅館的設備,「旅館的施設」。「沒有一個人」,從佛陀到所有的販夫走卒,「沒有一個人,也沒有一個聖人,能夠長久在三界安住,不可能,都是暫時住的」。你看印光大師、太虛大師、虛雲大師、倓虛老法師,他們也都是在三界暫時安住而已,暫住。
「而且都要變來變去的」,「你這一個旅館住到一個時間」以後,因為就好像你住在這一道裡面,投生到這一道,你要到另外一道去,你在這個旅館住一個時間以後,「它就要趕你走了」,因為你會有生老病死。你一定會離開這個家庭的,你哪怕是有一個道場,你一定會離開這個道場的。不管怎麼樣,你住一段期間以後,一定會趕你走,「不管你願不願意」,這個叫「諸行無常」。
有人就會說了,我今生的果報不錯啊,我住得不錯啊,不可以。「即使你的福報再大」,你說,我要把所有的善業,我都要回向到今生繼續住下去,也不可以。「你一定要離開,這跟善業沒有關係,時間一到」,這個旅館就要叫你遷單,叫你搬出去,它叫你遷單。
這個地方,它詮釋的一個真理,就是苦集滅道的「苦諦」,佛陀告訴你真相,「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把這十六個字好好背起來,「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像火要燒起來的房子一樣。「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很恐怖喔。「三界的果報的痛苦。他是怎麼覺悟的呢?所以這個四聖諦,第一個知苦」,我們剛剛講「知苦樂法」,「知苦」。
佛陀在詮釋苦諦的時候,佛陀不是說我們三惡道的苦,佛陀不是這樣說,「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三惡道的苦,它不普遍,人天就沒有三惡道的苦」,人天過得比三惡道舒服,所以三惡道的苦不普遍,「人天就沒有三惡道的苦」。所以「身為苦諦」,它必須要普遍的在三界中都俱足,每一個人都必須要嘗試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接受的,就是什麼?「無常是苦」,無常就是苦。
所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因為無常讓我們受不了,我們的心喜歡安定嘛」。這是我們的習慣,現在我們來到娑婆,都是這麼習慣,來到這個家庭我們也習慣了。你看,我們成家以後,我們要買一個房子,「為什麼不租房子」呢?因為租房子要搬來搬去的。租房子實際上是比較便宜了,但是「你拿這個錢去放在銀行」,租房子也是不錯。但是我們受不了整天搬來搬去的,所以我們要買一個房子來住,「我們要求安穩嘛」,「追求安穩是人的本質」,是人的本質嘛,「快樂基礎在安穩」,這個安穩是個安樂嘛。
「不幸的是,我們接受的果報是不安穩的」,也就是三界的果報是不安穩的。佛陀剛才講的,剛才我們跟各位報告的,佛陀告訴我們,三界猶如火宅,「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所以三界的果報它是不安穩的。「你好不容易來到三界,剛開始還不適應」,剛出生的時候每個人都哭,來到人間都哭,不適應啊。「小時候慢慢慢慢」地,「這個成長過程,誒,這個環境你適應了」,你有很多朋友,「事業也做得很大」,「誒,它把你趕走」。等到你要適應的時候,你四、五十歲了,「你覺得今生也還不錯啊!準備要趕人了」。就像我二嫂最近剛走,她住台中豪宅,六十七就往生了,她得了漸凍人的病。這次往生我幫她叫蓮友助念,誦經功德回向給她,她就跟我二哥講一句話,她說,我才奮鬥才剛有成就,才剛剛享受,怎麼就叫我走?完全跟這裡講的一模一樣。
「等到你適應的時候,你要享福的時候,「你四五十歲的時候,你覺得今生也還不錯啊」,它就「準備要趕人了」,無常就準備要趕人了。等到你來生的果報,「你又不適應」了。你可能不一定在人道喔,可能到三惡道去呀。「等到你適應的時候,又把你趕走」了,「這個就是苦,那種不安穩性就是苦」。所以為什麼要解決「今世」,「來生」才是「根本切要語」?要解決這個苦。
「所以你看我們在三界當中」,就好像「一個旅館住一個旅館,一個旅館住一個旅館」,有修福報住個五星級旅館,五星級旅館,沒有修福報住個破銅爛鐵的,就是這個道理而已。所以得到富貴也不用太高興,你住一個破銅爛鐵的,也不要悲哀,這是你的業所感召的。
所以「憍陳那比丘就知道說:喔,原來我們是住旅館的、是客人」。所以他就「覺悟到三界是一個苦惱的處所」啊,三界是一個煩惱的地方啊。你在三界享受果報,或者受苦報的時候,剛才講過,你還在不斷地釋放業力,你還不斷在造業呢,那怎麼辦呢?沒完沒了了,苦不堪言喔,「從苦入苦,從冥入冥」,《無量壽經》裡面講的。
所以從這個地方產生的出離心,你必須要從這個苦諦裡面,去覺悟到三界必須要出離,是非出離不可,就這裡面講的,「先須辨明既有今世,必有來生」,你必須要有出離心。這個真正出離心生出來,你如果是小乘人,你必須要有這種出離心。那麼大乘的,你要覺悟這個空性,你要生出這個出離心出來。你有了出離心,當然就有智慧啊,有了智慧就解決問題了,就解決三界的問題了。
以上這一段,我剛才一開始就講說,雖然很短,但是非常地重要,你是要選擇「雜染的六道輪迴」?還是「清淨的菩提道」?你是要解決生死六道輪迴的問題,要解決在三界的問題,一個旅館換一個旅館的問題,要解決這個苦的問題,這個無常的苦,然後你生出出離心,帶業求生極樂世界,根本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們都是娑婆的過客,三界的客人而已.
以上我們就報告到這裡。接下來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無後世之語。出之兇惡小人。人皆輕而忽之。譬諸投鴆毒於臭食之中。噉者自少。故其為害淺。若出之正人君子。人必尊而信之。譬若置砒霜於膏粱之內。食者必多。故其為害深。苟能侃侃鑿鑿。唯以救世為心。不作以順為正之妾婦。則其陰功大矣。】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鴆毒』,《說文》,「毒鳥也。」《玉篇》,「毒鳥食蛇,其羽畫酒,飲之即死。」意指就是,「鴆毒」就是劇毒。
『砒霜』,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也是最古老的毒物之一,無臭無味,外觀為白色霜狀粉末,故稱為砒霜。
『膏粱』,肥肉與美谷,指精美的食物。
『茍』,如果。
『侃侃鑿鑿』,確實可信,意是指,客觀理性地說公道話。
『不作以順為正之妾婦』,這句是出自《孟子•滕文公篇下》,「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意思是說,古代的妾婦或受教育機會少,較多感情用事,此勸人務必客觀理智,不可一昧盲從。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沒有後世的說法,如果出自那些『兇惡小人』,人們就會輕視忽略這個問題。例如把劇毒放到『臭食』裡面,吃的人因為氣味不好,就自然少吃,這種危害就較淺。如果沒有後世的說法,出自『正人君子』,人們因為尊敬他就信奉他。這就好比是劇毒投進美食之中,吃的人必定多吃,危害就深了。如果正直為人,旗幟鮮明,一心以救世做為自己的責任,不做以偏為正的妾婦,那麼他的陰功就無盡無窮了。
這裡這一段,主要是在說明有三種人,第一種人容易辨別,第二種人復染,第三種,境界最高。境界最高這個人是誰呢?境界最高就是這裡面講的,「以救世為心,不作以順為正之妾婦,則其陰功大矣」。
那麼這一段主要是探討邪見害人。老法師說,我們要入佛知見。如何避免邪見呢?因為邪見會害人。這一段主要是講,沒有後世這些話,如果是出自「兇惡小人」,就好像「鴆毒」投「於臭食之中」嘛,因為吃的人少,所以它危害就較淺。但是如果說,沒有後世這句話是出自「正人君子」,人家因為尊敬他,一定會相信他的,這好像說把「砒霜」置於美味的食物裡面,那吃的人多,危害就深。所以這一段主要是在探討,要入佛知見。
那如何避免邪見呢?你如何避免說,你聽信這些正人君子所宣揚這些邪知邪見?
譬如說,有人跟我講說,有一次我在佛陀教育基金會講《地藏經》。那就有一個居士,他說他跟一位老師學很久了,懂得很多,我看他都是世智辯聰。他就來聽我講一堂課以後,他故意來聽的。然後下完課以後,就陪我走一段路,然後特地跟我請教幾個問題,最後告訴我的結果說,黃警官,《地藏經》是偽經,你不要講。我說《地藏經》是實叉難陀譯的,怎麼是偽經呢?實叉難陀譯《地藏經》跟《華嚴經》,歷史有記載,怎麼是偽經呢?喔,他就講很多理由,世智辯聰,這叫什麼?這叫邪見。《地藏經》在講因果。同樣的道理,因為這個人講說,沒有來生,你聽他的話,那就是「鴆毒」、「砒霜」置「於膏粱之內」。所以要有正知正見。
那如何要有正知正見呢?
老和尚說,要深入經藏,你要多聽經,有時要依止善知識。老和尚說,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即是自性,這就是入佛知見,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特別是在現前這個時代,沒有這個認知,自己跟一切眾生就會來招感災難,就無法避免了。認清這個事實,你就必須要深入經藏,經藏不是指《大藏經》,而是指佛教裡面的任何一部經典,一部經典所含藏的真理,就能解決問題。任何經論裡面含藏的真理是相同的,所以法門平等,無有差別。
那麼修學佛法依據任何一部經典,都能夠入佛知見。至於選擇哪一部經論、哪個法門,看各人的因緣,看各人的根器、愛好以及生活環境的不同。諸佛如來為利根的人介紹《華嚴經》、《法華經》,為中下根器的人,介紹《無量壽經》,畢竟眾生還是中下根性的人占多數。而淨宗法門不只是釋迦牟尼佛一人介紹,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介紹,這還會有錯誤嗎?問題就是要深入經中所含藏的真理,所說的宇宙人生真相。如果你不深入,煩惱習氣伏不住。煩惱習氣伏不住,決定會造業,造業必定是傷害自己,也傷害一切眾生。
就像剛才那位居士跟我講說,《地藏經》是偽經,這就是造業啦。他就是怎麼樣?他煩惱習氣伏不住啊,他煩惱障重,所知障也重啊,那伏不住的話就造業啦,造業就是傷害自己啊。我們講,用刀殺人害止一生啊,斷人慧命,殺及生生世世啊。你跟人家講說,《地藏經》是偽經,人家都不讀了,都不相信因果了,這不是邪知邪見嗎?那不是害人慧命,斷人慧命生生世世啊。所以說破戒還有救,破見沒得救。
所以老和尚說,邪見害人,斷眾生法身慧命。傷害自己無所謂,將來墮地獄、變畜生,這是自作自受。可是你傷害許多眾生,這個罪過就重了。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沒有比這個罪更重了,因為這個罪業才會墮到地獄。他無量劫來,這一次得人身,有機會聞到佛法,你把他這個緣分斷掉了,這個罪有多重呢?佛經裡面講結罪,我們要懂得它的深義。反之,我們幫助一切眾生有機會聞到佛法,有機會修學佛法,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功德。在世間雖有大財富,死後一分錢也帶不去,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怎麼能帶去呢?所以要幫助眾生獲得度化機緣的功德能帶去。
沒有智慧,無意中就會造了惡業,沒有智慧的話。所以業因果報都在我們眼前,我們要看清楚、看明白,要常常提醒自己。李炳南老師跟我們講的,古德常說,聰明人要有前後眼。什麼叫前後眼?前是看過去,歷史的教訓,後眼呢?看未來,有六道輪迴。我們這一段期間所探討的,都在探討六道輪迴。不但惡業不能造,這個業是什麼?口業、身業,這個不能造,念頭都不能起。念頭是意業,不善的念頭不能起。
有時候我們起的是善念,可是我們沒有智慧,自以為是善,但是這個善會變成惡,我們沒有想到。就像我們剛才講的有漏善,有漏善就是有時候會變成惡,我們沒有想到,那怎麼樣?無意中,當中造了惡業。惡業要是很大、很嚴重,受害的人就很多,受害的時間就長,依舊造了地獄業。
由此可知,智慧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樁大事,人不能不求智慧。剛才講說我們要求清淨、要求菩提,我們要求清淨的菩提道,而不是雜染的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必須把自我意識空掉。人不能不求智慧,智慧在哪裡求呢?智慧是從清淨中裡面求。清淨平等心生智慧,心不清淨、不平等,想出許多好主意,常常這些好東西變質了,變成壞東西,變成害人的東西。
以上是老法師在《淨土大經科注》裡面所講的開示。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吾輩一為書生。即有書生習氣。聞三世輪迴。無論不信。即信。亦不肯出諸口。今悟一十七世之說。出自帝君寶訓。可明目張胆告人矣。何則。向惟不知有後世。所以屈指將來。光陰無幾。今悟肉軀雖死。真性不亡。可知當身壽算。原來地久天長。是能易短命為長年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不知有前生。故見天帝天仙。帝王卿相。不覺自顧渺小。今知六道輪迴。互為高下。則夫豪貴之途。宿生何者不歷。是能等貧賤於富貴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昧於宿因。故每逢失意。不免怨尤。今悟榮枯得失。皆宿業所招。則雖橫逆相加。亦可安然忍受。是能消忿怒為和平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不達禍福。所以無惡不為。今知行善始足庇身。損人適以害己。則暗室屋漏之中。自存戰兢惕厲之想。是能化貪殘為良善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不信因果。故見善人得禍。惡人得福。便謂天道難憑。今能參觀前世後世。則知福善禍淫。本是毫髮無爽。是能轉愚痴為智慧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識得此言真意味。何勞讀盡五車書。】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向惟』,「向」就是昔日、從前。「惟」,只是。這個意思是指,從前一直都是如此。
再來,『當身壽算』,「壽算」就是壽數、年壽。連貫上文,『真性不亡』。故「當身」是指當前身軀所賴以依託的真性。此指當前身軀所賴以依託的真性,其壽命亙古亘今,無窮無盡。
『易』,「易」就是改變、交換。
『宿生』,「宿生」就是前生、前世。
『歷』,經過。
『等』,等同、使一樣。
再看第六頁,『榮枯』,「榮枯」比喻人事的興衰、窮通。
『庇』,「主指庇身」,「庇」是保護。
『暗室屋漏』,「暗室」是隱蔽無他人的房間或地方,就是房間裡面沒有其他人,這個叫「暗室」。「屋漏」是房間的深暗處。這就不是屋子裡面漏水,就是房間的深暗處,這叫「屋漏」。《詩經》毛亨《傳》,「西北隅,謂之屋漏。」這個就是,意思是指說,自己獨處的時候。
再來,『戰兢惕厲』,「戰兢」是戒慎恐懼的樣子。「惕」,「惕厲」,因心存恐懼危難而警惕。指君子的修身自省。
『貪殘』,貪婪凶暴。
『憑』就是依據、托賴。
『參觀』,對照察看。
『何勞讀盡五車書』,我們來探討這個「五車書」,這句「五車書」。這個是出自《莊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書五車」。惠施是公元前三七O年左右,戰國時代宋國人,他曾經擔任梁相,有辯才,跟莊子,莊周很友善,「和公孫龍並為名家的代表」。「研究萬物同異關係」,提出了「小同、大同、小同異、大同異等概念」,也稱為惠子。所以「惠施」是一個人的名字。「多方」,「多方」是指學術成就方面很廣。
這段「五車書」的典故由來是什麼?
就是惠施他「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主張任何事物都要循名責實,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事事都講究邏輯的態度,和主張超脫、逍遙的,莊子就有很大的出入,所以莊子常常藉由惠施來作反面的例子。莊子說惠施讀過的書可以裝下五輛車這麼多,這是「五車書」的由來,他學問淵博,知識豐富。也弄的思想很複雜,「說的道理並不適切」。
後來,「學富五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來的,就「學富五車」,學問,「富」就是很豐富、非常多,用五部車都裝不下,「學富五車」這個典故就是從這邊來的。形容一個人書讀得很多,「學識廣博。古人以簡牘寫書,能裝滿五輛車,數量確實不少」,但這裡的「五車」未必是實指,只是用來比喻書的數量很多的意思。
就是說如果你能夠悟得了這個一十七世在講什麼?『識得』「此一十七世之說」這個『真意味』,就是要告訴你,認清輪迴的真相,剛才我們講,認清無常的苦。如果生出這種出離心,就是你認識了,你識得這「一十七世之說」的真意味了。你不是只有光讀《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裡面說,「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你就是讀,文昌帝君十七世都在當什麼官,做什麼事情,受什麼果報。你必須要去了解,文昌帝君告訴我們這些,他真正的目的,這真相是要告訴你什麼?其實他是跟佛陀一樣,諸佛以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眾生佛知佛見嘛,就是要教你覺悟啊,要教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出離這個苦、空、無常、無我。這個就是「識得此言真意味」的意思。
所以各位在研討這一本《文昌帝君陰騭文》,或者《安士全書》,你不要把它當成一般善書看待,印光大師說,它是「善世第一奇書」,天下第一奇書。印祖他有慧眼,他有正法眼,他看得出《安士全書》可以救社會、可以救國家、可以救世界、可以救人心。你要是這樣真正去體會,了解「一十七世之說」在講什麼,「識得此言真意味,何勞讀盡五車書」,何必你才高八斗呢?什麼書都看過了,可是你沒有覺悟啊,變成世智辯聰。
再來,我們這一段的名相注釋就解釋到這裡。
那麼這一段很長,其實這一段要發揮地方很多,我今天只能發揮一項而已。所以我先解釋完白話解以後,我要告訴各位這一段裡面有哪幾段重點,這樣我們研討這個《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就很有味道了。
我先把這段的白話解先把它消文,先解釋完。
那我們再來探討白話解:
我是一個『書生』,自「有書生習氣」,平常『聞三世輪迴』之說,無論信與不信,都不肯說出口。
現在悟出「一十七世之說『出自帝君寶訓』」,就可以『明目張胆』告訴眾人了。為什麼呢?以前只因『不知有後世』,所以悠悠度日,屈指一算,『光陰無幾』。現在知道肉體雖死,真性不會消亡,可知生命『原來地久天長』。因此能把短命改為長命,是「一十七世之說」。
以前只因不知有前世,所以看見『天帝天仙、帝王卿相』,就覺得自己太『渺小』了。現在知道有『六道輪迴,互為高下』,那麼豪貴的路,前世怎麼會不經歷過呢?因此,能把貧賤與富貴的差別看得很淡薄,是「一十七世之說」。
以前只因不知道有前因,所以『每逢失意』,往往怨天尤人。現在知道貧富榮辱、利害得失,都是業力所招。那麼當遇逆境之時,也能『安然忍受』。因此,能夠消除忿怒轉化為和平,是「一十七世之說」。
以前不知道出現『禍福』的原因,所以無惡不作。現在知道行善正是庇護自己,損人正是損害自己。那麼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是戰戰兢兢,警惕戒備自己不要起惡念。因此,能夠「化貪殘為良善」,是「一十七世之說」。
以前只因『不信因果』,所以看見『善人得禍,惡人得福』,就認為天道不公平,現在能檢查觀察『前世後世』,就知道了福因作善而來,禍因作惡而至,這是一絲一毫也不會有差離的。所以因此,『能轉愚痴為智慧』,是「一十七世之說」。
這一段,剛才有跟各位報告說,它裡面蘊藏很多的智慧在裡面。那麼在還沒講到探討以前,我先把這一段要覺悟的本段的六個重點。
第一段,我是一個書生,有書生的習氣,我聽到三世輪迴之說,我不管信不信,我就是不肯說出來,我就是不說。這是探討一。探討什麼?以前有所知障,世智辯聰,不肯相信輪迴。這要悟什麼?悟所知障,障礙智慧。這是第一個重點。
那麼第二個就是說,我現在知道一十七世之說出自帝君寶訓,我就可以明目張胆告訴別人,有前世,有後世。以前只因不知道有後世,所以我悠悠度日,現在屈指一算,所剩光陰不多啦。那肉體雖然死,但是真性不亡,所以生命是天長地久。這一段是探討,不知有後世,悠悠度日,現在知道光陰所剩無幾了。肉體會死,真性不亡,生命是天長地久。悟了,短命改成長命。這個是悟慧命不死。
第三段,以前因為不知道有前生,所以看見天帝仙人、帝王卿相,自己覺得很渺小。現在知道有六道輪迴,互為高下,豪貴誰沒有當過呢?於是把貧賤跟富貴看成不二,看淡了。這一段,第三段,悟帝王乞丐均做過。
第四段,以前不知道有前因,失意會怨天尤人。現在貧富得失,知道自己是業力招感的。所以處逆境就能夠安忍,消怨怒為和平。這一段教你悟一切業力招感,不用怪別人,心就平了。
第五段,以前不知道禍福之因,所以敢造惡。現在知道行善是愛自己,損人是害自己。所以獨處的時候,戰兢自惕,不起惡念。這樣就可以化貧賤為良善。這一段是悟禍福之因,不敢造惡了。
第六段,以前不相信因果,見善得禍,惡人得福,就認為沒有因果,認為天道不公,現在認識前世後世因果報應不爽,現在認識到前世後世了,報應不爽,那轉愚痴為智慧。這一段是悟什麼呢?是悟天道公平,相信因果不爽,最後開智慧了。
這六段,是我把它歸納出來的六個重點。
我們今天沒有辦法一一都探討完,我們只探討到第一個重點。我們現在回過頭來探討第一個重點,所知障。
淨空老法師說,什麼都不要求,智慧就開了。我們都想要開智慧,那是誰障礙我們的智慧呢?為什麼智慧開不出來呢?現在科學家肯定說,宇宙之間真正有不同維次空間。黃念祖老居士說,他是學科學的,從理上講,空間維次是無限的。但是科學家從事相上去研究,目前已經發現的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所以佛法裡面的道理,科學家現在都一一來印證了,都一一來證明。這是科學家發現的。
但是科學家只知道說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可是科學家不知道怎麼去突破這個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他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突破。如果可以突破的話,那這個佛經上所講的很多東西,就可以得到證明了。老法師說,這是讓我們非常歡喜的,科學把佛教證明。可是佛法用什麼方法去突破呢?佛法用禪定。那西洋他是用什麼回到過去?西洋他是用催眠術,佛法是講禪定。
於是我們就想到,空間維次怎麼來的呢?這個不同維次空間是怎麼來的呢?妄想、分別、執著來的。那麼你要曉得這個妄想分別執著多少?有多少呢?妄想分別執著有無量無邊。那麼空間維次就無量無邊,是這麼來的。
所以我們第一段是探討所知障。我們探討說,身為一個讀書人,「吾輩一為書生,即有書生習氣。聞三世輪迴,無論不信,即信,亦不肯出諸口」,也不肯說出來,那這就是所知障,就是世智辯聰。尤其是你去跟很多知識分子,尤其你跟知識分子講因果,你跟知識分子講六道輪迴,我跟各位講,他真的不信,尤其是高級知識分子,那個所知障、煩惱障更重,怎麼都不信。這是所以我們今天探討第一個重點,就是所知障。
你要先了解所知障是怎麼形成的,就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先把不同維次空間,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的十一個不同維次空間,我們先把它說出來,這是科學家說的,那佛法早就說了。所以佛法說,有不同維次空間,譬如說,佛法界、菩薩法界,我們一般統稱叫十法界,四聖六凡。其實老和尚說,那個十法界就是代表無量的意思,有三界六凡,三界六道,有四聖六凡,十法界,這叫不同維次空間。這是第一個,探討不同維次空間是科學家發現的。
第二個,禪定可以破維次空間。那麼禪定的作用,禪定是教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來,這一放下,空間維次就沒有了,就突破了,所以你所入就沒有礙了,沒有障礙。煩惱障沒有了,所入就是無礙了。所知障要是沒有的話,你所行的就無礙了,行是什麼?教化眾生。對於什麼?對於經典沒有障礙了。我們現在學經典很困難,原因在哪裡?有所知障。所知不是障,這個所知是什麼?就是我們的靈知性、我們的覺知心,我們的見聞覺知。所以所知不是障,這個「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但是知見立知,即是無明本,你再立一個知,煩惱障就來了,所知障就來了。
所以所知不是障,障礙所知的那個就叫做所知障。所以有些讀書人,他有知識,但是沒有智慧。但是有些沒有讀書的齋公齋婆,他念佛,他念到功夫成片,他不認識字,他有智慧,他可以解決煩惱的問題,他可以解決人際關係的問題,他可以解決人與人互動的問題,他不跟人家對立。所以真正修行人,他就是沒有所知障,沒有煩惱障。
所以障礙所知是什麼東西呢?你想得太多,才成障礙,想得太多了,才成障礙。也是真的喔,很多人都看電視,看電視以後看連續劇,尤其是什麼韓劇。韓劇那個都是編劇虛妄心想出來的劇情,那裡面都是一些猜疑的情節,都是在描述貪瞋痴的情愛,還有描述那個人性的貪婪,還有懷疑。好了,你韓劇看太多了,全部都中毒,你看那個劇情看到全部都中毒。你的阿賴耶裡面本來就有猜疑的個性,再加上薰習那個連續劇的,再把現實社會的情境拉進來。好了,你用這種多疑,貪瞋痴慢疑,來日常生活裡面待人處事、行住坐臥。完了,一大堆煩惱就生出來了,人跟人就對立起來了,那煩惱就來了,那就產生障礙了。就這裡講的,你所入就不能無礙了,你所行就不能無礙了,為什麼?因為你有煩惱障、所知障。
這是第二個,怎麼破維次空間,必須要靠禪定。禪定為什麼不能夠現前?因為有煩惱障、有所知障,所以你禪定不能現前。禪定如果你能現前,你就可以突破時間跟空間的維次,智慧就現出來了。那現在為什麼沒有辦法有禪定?因為你有煩惱障、有所知障。
再來,要怎麼樣可以有禪定,然後破煩惱障跟所知障呢?老和尚教我們一個方法,佛陀說的,什麼都不求。我們今天講求知的欲望,求知的欲望其實就是佛經上講的所知障,佛經上講的欲望。那佛教什麼呢?佛教我們什麼都不要求,智慧就開了。為什麼?智慧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果所講出來的法語,他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則無師智、自然智悉皆現前。你沒有妄想執著,就是什麼都不求了,那智慧就現前了。
所以剛才我們探討的,第一個,科學家發現不同維次空間。第二個,禪定是突破維次空間的方法。第三個,就是什麼都不求。什麼都不求,智慧就現前。第四個,一門深入。一門深入,講妄想,講執著,裡面還有一個分別。說個頭,說個尾,也就圓滿了,就不必再多說了,實際上就是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中國古人跟佛菩薩教人,都教人家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就證得了,所知障就沒有了。我們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譬如說,你也想學唯識,也想學《金剛經》,也想學《法華經》,也想學《無量壽經》。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學了一大堆,全是所知障,所以他不能夠開悟,這個祕訣、祕法,人不相信,一般人不相信。
所以老法師常常提一個問題,說他早期的時候,他有幫星雲大師在佛光山教佛學院。當時淨空老法師就跟星雲大師建議,他說,你這個佛學院是通識教育,什麼都學,他說,你這樣培養不出一個人才出來,你應該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譬如說,十個人專門研究《佛說阿彌陀經》,十個人專門研究《金剛經》,十個人專門研究《法華經》。十年後,研究《阿彌陀經》的會產生二、三位大師出來。研究《金剛經》的,會產生幾位大師出來。研究《法華經》的,會產生幾位大師出來。老和尚有跟星雲大師建議,但星雲大師不能接受,他說,不行,我佛學院就是要這樣教。所以你看,這個等一下我們就會探討,跟所學的沒有關係。
宗興律師,他是南普陀佛學院的院長,他在當學生的時候,就在南普陀佛學院當學生的時候,他也讀了很多佛經、很多佛書。他有一次就去請示廣欽老和尚,請法,他就講很多佛經的道理,這個經講什麼,那個經講什麼,講了很多。廣欽老和尚靜靜聽他講完,因為廣欽老和尚不認識字,就聽他講完,啊你講啊那麼多,你做沒有那麼多,講啊那麼多!翻成,因為廣欽老和尚是講台語的嘛,他意思是說,你沒有做那麼多,講那麼多,沒有做那麼多,講那麼多。就是告訴你什麼?就是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專攻一門。譬如說你喜歡《金剛經》,你讀個三千遍會有悟處的;你喜歡《彌陀經》,你就《彌陀經》讀三千遍,甚至一萬遍、兩萬遍,你都會有悟處的,一定有辦法講經說法。
我在浙江認識一位居士,他《無量壽經》已經讀兩萬遍了,他現在講經說法,能夠說《無量壽經》。他說,他不用聽淨空法師講的經了,他完全都明白了,他一經通一切經通。這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好處,為什麼?他有定功了,他有得到這個定功了。他定功一現前,所知障就沒有了。我們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學了一大堆全是所知障,所以他不能開悟。這個是祕訣,可是一般人不相信,人總是認為,學的愈多愈好。我不學,怎麼會知道呢?這是第四個,一門深入。
第五個,入定去了。老和尚說,以我們為例,頭一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證明,他學了十二年,知道東西不少。但是還有很多不知道,他把這十二年所學的放下來,入定去了。從定裡面一開悟,全知道了。十二年所學的很有限,但是從定中一覺悟的時候,遍法界虛空界統統知道了,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障礙都沒有了,他為我們示現。為我們示現就是,佛陀他當時他有去參訪印度的一些修行的各家各派的修行方法,最後佛陀待在哪裡?他就在菩提樹下入定了,他坐上那個金剛座。所以這裡老和尚告訴我們說,佛陀在定中覺悟的時候,遍法界虛空界他統統都知道了,過去、現在、未來所有障礙都沒有了,佛陀為我們這樣做示現。
所以佛陀覺悟的真理是什麼呢?最重要是「緣起的理法,宇宙人生是從緣起而有的」,萬法是「因緣和合共依存的」。例如我們的身體是由父母生育因緣,「而生命是自己帶來的業力為因」。「我們是自己過去所做的無明煩惱業力」,所以招感這個身體的果報,「有了果報身體的生」,那麼老、病、死就不能免,「所以要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只有修道斷除根本煩惱的『無明』」。這是佛陀覺悟的真理。
那麼這個地方,主要是跟我們講說,禪定,如果能夠入禪定的話,那麼就是生死自在,他就突破時間跟空間的維次。我們舉一個公案,就是真正念佛功夫,他也可以到達這個境界。所以念佛就是止觀並運,念佛是無上甚深微妙禪。老和尚講過,怎麼樣去突破時間空間維次呢?必須要用禪定,我們念佛人怎麼辦?其實念佛才是修禪定。所以慈雲懺主淨土文裡面講,「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所以念佛就是最佳的修禪定的方法。
那麼再講一個公案,真正生死自在。以前清朝有一位東瓜和尚,這位東瓜和尚就是念佛的。他不知道什麼名字,但是因為他喜歡吃冬瓜,所以叫東瓜和尚。他是杭州人,在華嚴庵出家,他出家以後,專門修念佛法門。附近,鄰近庵有一位慧照法師是跟他同參,慧照法師,兩人很好的同參道友。很奇怪,東瓜和尚他吃飽就到街上走一走,到杭州街上走來走去的。走到晚上才回來,晚上繼續念佛,每天都一樣。他的同參感覺到說,好像他不太修行,都在街上玩,看他一天到晚都往街上走,但是也不敢對他說什麼,也習慣了。所以這位東瓜和尚每天吃飽就到街上走走,晚上再回來,回來再繼續念佛,這樣的生活,經過了十多年。
有一天,「他要往生的前一年底」,他跟他的同參慧照法師說,他對慧照法師說,「老同參啊,我正月初六」,就是明年的正月初六,「要去西方,你正月初六要來送我。」慧照同參把他看作開玩笑,想說他每天都在街上走一走,說要往生,不太相信,心中就冷笑,隨口就說了,好啦,好啦,你要往生,當然我來送你啦。東瓜和尚說,我一旦說出來,就以這個標準,不會忘記的。「好啦!好啦!我不會忘記」啦。
「年過了,正月初六」,那天早上東瓜和尚就去了法慧庵,去法慧庵受人家供養吃飯。還沒有回來的時候,慧照法師就已經要來送他了。看他不在,就知道說這個人在開玩笑,「連他自己都沒有在準備」,怎麼會往生呢?哪有這回事呢?就在東瓜和尚的道場,在那邊坐等他啦,在裡面坐。坐到東瓜和尚吃過午飯回來。
回來以後,「見到老同參慧照法師坐在那裡」,就問,「你來做什麼?」他說,你不是告訴我,你今天要往生嗎?我來送你啦。然後東瓜和尚說,真的啊?我有告訴你說我往生?你沒有提起,我也差點忘記了。好,好,好,你等我一下,我現在就去了。
他「馬上就去沐浴換衣服」,穿「海青,披衣已經穿好,就去拜佛」。拜好佛以後,就坐著,就向他的同參說,這樣啦,我要去了,但是我有首偈頌,請你寫起來,「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不識,別有一天堂」。偈頌念好以後,念了一聲阿彌陀佛,靜坐在那邊。他的同參看他靜靜坐著,以為他在念佛,念念念,就看他,沒動啊。再過一段時間摸他鼻孔,沒氣了,走了。
這位東瓜和尚,他每天到街上走走,在幹什麼?他在念佛,修禪定。他說,「終日走街坊」,你一般人都在那邊走,看東看西,都是風動、幡動、仁者心動,你都是看這個喜歡那個喜歡,就心動了,他不是喔,他是「人從百花過,片葉不沾身」,他在修這個功夫,人走過去,旁邊他都在看,看得很清楚,但是沒有動心,「終日走街坊」。心中怎麼樣?忙念佛。他雖然走街坊,但是沒有片刻夾雜、間斷、懷疑,他不是在逛街,他是在念佛。
「世人都不識」,都不識什麼?好像是大家都不認識這個東瓜和尚,不識啊,大家都不認識這個心啊,「世人都不識」,就不知道這個心啊,世人都不知道東瓜和尚在修行,還以為他在閒逛。可見念佛法門不簡單啊,雖然是易行道,但是他念佛念到能夠如入禪定,自在往生,還最後可以寫說,留下一首偈頌。這就是剛好老和尚提到說,佛陀告訴我們,其實真正的,你只要一入甚深禪定,覺悟了以後,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統統明白,沒有障礙了。
再來,第六個,六祖大師。那麼老和尚說,在中國,你看唐朝的惠能大師,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走入佛門,一天經都沒聽過,在舂米房舂米八個月,連法堂都沒有上過。他不認識字,當然他也不會看經。可是你看他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來,開悟了。悟了以後,無論什麼經,他都有這個本事。你看他也不認識字,他看到小沙彌在誦那個神秀大師的偈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一聽說,誒,這個沒見性,沒入門,跟五祖弘忍大師說的一樣。他為什麼一聽就知道?我們聽,不見得會知道啊。他一聽說,這個沒入門,就是沒見性。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神秀大師還有一個依止,他法執未破,他有個依止,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他還要作意,還要漸進。「勿使惹塵埃」,不要讓它這個污染了,「勿使惹塵埃」。
六祖大師說,這個沒有入門,我也要寫一首偈語,跟大家結來生緣。他就念,他說,我要到前面,也要寫一首偈語跟大家結緣。他不認識字,不會寫啊,他就請張日用,那裡有一個當官的,張日用居士,你幫我寫,我念,你幫我寫。他就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為什麼「本來無一物」呢?他六根對六塵,他能夠即相離相,他開悟了嘛。他開悟自然是什麼樣,他舍識用根,他不會住相生心了,他做到佛陀在《金剛經》裡面講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本來無一物」,他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他怎麼還會有煩惱呢?他不住色布施,他是什麼?「本來無一物」,他本來是清淨的。「何處惹塵埃?」你怎麼會惹塵埃呢?五祖弘忍大師一看,這個見性,但是趕快把它擦掉,因為怕人家嫉妒。
這就是什麼?六祖大師他不認識字,他不會看經,但是老和尚說,他把妄想分別執著全部放下來了,他悟了以後,什麼經他都知道了。你看看無盡藏比丘尼在誦《涅槃經》,他叫無盡藏比丘尼念一段給他聽,他馬上跟她開示了。法達禪師見到他,因為讀《法華經》三千遍,見到六祖大師頂禮,頭不著地。他說,你心中還有一物,你傲慢。法達禪師說,我讀《法華經》三千遍了。六祖大師說,你可以把《法華經》講出來,我跟你平起平坐,我跟你同行。法達禪師講不出來。他說,你的法名叫法達,你沒有達法,就是你根本就沒有開悟。然後他就跟講,不然你讀一段給我聽。他就讀到〈方便品第二〉,諸佛以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眾生佛知佛見。他說,好,到這邊止,這一部《法華經》在講這件事情,佛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要開啟眾生,教眾生開示悟入眾生的佛知佛見。你看,他沒讀過《法華經》,他把整部《法華經》的精髓,諸佛以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眾生佛知佛見,全部講出來。
這個就是什麼?就是六祖大師不認識字,叫人家念給他聽,你講給他聽,他有這個本事。老和尚說,為什麼他可以講出來?因為他什麼障礙都沒有了,他所知障、煩惱障都沒有了,都破了。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他都能明了,講得跟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釋迦牟尼佛沒有說的,世出世間一切法,他也沒有一樣不通達,他沒有一樣不通達。
所以第七個,最重要是怎麼樣?講到這一段我們的結論是,最重要是什麼?要見性,主要見性。這種智慧能力從哪裡出來的?從哪裡來的呢?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就是他見性講得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中國跟古印度的教學沒有別的,這個你要知道,古印度的教法跟現在中國佛教的教法就一件事情,教你開悟,教你見性。你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福報,全部現前,只要你開悟。這種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華,也就是說,只要你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你能夠帶業往生,雖然你沒有禪定的功夫,但是你念佛可以念到,李炳南老師說的,你把煩惱伏住了,你六根對六塵,你可以讓煩惱不起現行。但是老和尚說,不是帶現在的業,要帶阿賴耶裡面那個無始劫來那個業力。雖然你沒有開悟,你沒有明心見性,但是你的念佛功夫,因為你已經發菩提心了,一向專念,你的念佛功夫的定功可以伏住煩惱,李老師說叫伏惑,這樣可以帶業往生。
你帶業往生的時候,你是凡聖同居土。但是你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那個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福報,就統統會開顯出來。為什麼?因為自性本俱的。你到那邊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是念佛、念法、念僧。所以到那個地方去修學,你所有這些自性本具的無量智慧德能,全部悉皆現前。就是到那邊,妄想、分別、執著就全部能夠轉識成智了。那就怎麼樣?佛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分別、執著,則無師智、自然智悉皆現前。你到極樂世界,就可以達到這樣的福報跟智慧。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