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持戒者,既絕惡求,清淨行絕,乃至佛果。」如果我們能夠如法持戒、如法發願,有這種清淨願力的攝持,心中能夠放棄惡求,放棄對五欲果報的追求,因地能夠「清淨行絕」,在果地上就能夠成就五乘的功德,乃至於成就佛果。這是說明「持戒」跟「修善」的差別。
在《大智度論》〈持戒品〉中,龍樹菩薩說過一個有關持戒的故事:
佛世的時候,當時在憍薩羅國有一個大商主,有大福報力,帶領很多商人到大海尋寶,得到很多珍寶,他就把珍寶敬獻給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得到這些珍寶,內心非常歡喜,就傳喚要賞給他後宮的夫人。就叫侍者把所有夫人請出來,將珍寶賞給這些夫人,卻不見他的第一夫人——茉莉夫人沒有現前。波斯匿王問:「為什麼茉莉夫人沒來呢?」侍者回答說:「夫人今天正守八關齋戒,不能碰觸珍寶。」波斯匿王聽了瞋怒,於是令人再去請。
當他看到茉莉夫人現前時,身相莊嚴、光明巍巍大威德,心中的瞋心就消滅了,並對她起恭敬心,說:「夫人啊,你今天是修何法門,有此威德,光明巍巍,身相光明?」茉莉夫人回答說:「我沒有修什麼法門。今天是六齋日,我奉持佛陀的八關齋戒。」這時候,波斯匿王對持戒就生起歡喜心和恭敬心,說:「為什麼你持戒有這麼大的功德?」茉莉夫人說:「這個問題不是我所能回答的,應該去請教佛陀。」
於是波斯匿王就領著茉莉夫人去晉見佛陀,如是報告:「茉莉夫人為什麼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就有如此威德?」佛陀說:「波斯匿王,如果你今天把印度十六個國家的珍寶,全部集合起來,你看這個珍寶多不多?」波斯匿王回答說:「那就很多。我憍薩羅國的珍寶加起來,就不得了,何況十六個國家!」佛陀說:「縱然你把所有的珍寶拿來布施,這樣的功德,也比不上茉莉夫人一日一夜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為什麼?因為持戒發自內心「有本期誓,遍該生境。」
你今天以珍寶布施佛陀,第一個,心中沒有清淨業力的引導;第二個,你的所緣境只是十方諸佛當中其中的一尊佛。而我們持戒是遍緣法界,第一個「願力清淨」,第二個「願力廣大」。因地廣大,福報就廣大!這一點,我們應該要把「持戒」與「修善」的差異,作一個揀別。這是我們在學習戒法之前的基本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