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在現今社會頗為常見之物,或為念佛記數之用,或純粹只為裝飾……等等,不論目的為何,外形的圓潤,色澤的晶瑩,精緻的質地……都是引人囑目的特點。
念珠是佛教徒最歡喜使用的修持法器之一,藉著它,我們的心猿意馬能得以收來;在一顆顆靈珠的捫摹中,仿佛此心已得到了最大的安全感。《木子經》記載,玻琉璃國王憂愁境內疾病流行及人民困苦,以致食寢難安,請示釋尊「日夜易得修行」之方便法,佛示其貫穿木子做成念珠,閉目靜神朝佛念之,此即念珠的緣由。
念珠,梵語「缽塞莫」。因為一般用於持念佛號,咒語時以資記數,故也稱「數珠」,又叫佛珠、誦珠、咒珠、珠數等等。在印度西北出土的「龍王歸佛」雕像中,就有把念珠掛在脖子上的婆羅門像,這座二世紀的作品顯示念珠在當時已被廣泛使用了。我國《續高僧傳》裡《道綽傳》中有「一人手各持珠,口同稱佛號」,這是我國持有念珠的最早記載。《唐書》:「李輔國信佛甚誠,不茹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暇,手持念珠。」可見早在唐代之前,念珠就已風行全國。
念珠的質材,如前所述最早使用的是「木子」。木子又稱無患子,屬於無患子科的落葉喬木,高約七至八公尺,果為圓形,內有一子色黑而堅,可做念珠。除了「木子珠」,根據《陀羅尼經》、《諸佛境界攝真實經》……等所載,尚有:菩提子、金剛子、蓮華子、水晶、香木、珊瑚、硨渠、螺旋、摩尼、金、銀、銅、鐵……等不同質材。如今,仿造品充斥市面,以化學品或香料製成的念珠比比皆是。
念珠的數目,亦各有說法。據《木子經》云:有一百零八顆;《陀羅尼經》有一百零八、五十四、四十二、廿一顆;《金剛頂瑜伽念誦》則說上品一千零八十顆,最勝一百零八顆,中品五十四顆,下品廿七顆……等,各有不同。然而一般多以一百零八顆為基數。其減半則為五十四,依次減半為廿七、十四;一百零八以十倍之,則為一千零八十。
清末以來,對於那些珠數,也已演繹出種種詮釋,雖然沒有典據可查,但仍然被傳述著。如一百零八顆,意味著證成一百零八種三味,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之義。一千零八十顆則表示十法界每一界各有一百零八三味,斷除一百零八煩惱,抑或表示一百零八本尊。五十四顆,意味著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四善根等因地修行的五十四個階位。四十二顆,意味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之四十二位。廿七顆,意味著十八學人及九無學。廿一顆,意味著十地,十波羅蜜及佛果之廿一位。十四顆代表觀音菩薩之十四無畏。
念珠的用途及其功德,依《木子經》:「若欲減除煩惱障報障等,當線貫木樓子一百零八顆,常自隨帶。若行若坐若臥,恆使一心,捏珠稱念,佛法僧名。……若能滿於廿萬遍,身心不亂,無緒諂曲,命終當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行安樂。若復能滿一百萬遍,當得斷除百八結業,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數珠功德經》云:「若有人手持數珠,雖不念誦佛名及陀羅尼者,此人亦獲福無量。」
持用念珠時,依經典不應越過母珠,代表「子不越母」,「觀音不越彌陀」之意。持用念珠的方法各宗各派雖有不同;但大抵是將念珠展開,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時,從母珠(中間一顆)旁的第一珠念起,姆指下掐,一句一珠,掐到母珠時再行迴轉,從母珠旁的第一珠掐起,不要越過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