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往生論注》2016第四講(4-5)


時間:2019/7/9 作者:慧悟

《往生論注》2016第四講(4)

這是天有不測風雲,伴君如伴虎,不知道災難什麼時候落在自己頭上,哪怕貴極人臣都有恐懼感。北魏時期的太武帝,他滅佛當然跟他有個大臣,宰相有關係,叫崔浩。崔浩這個人他是北方的大貴族。他的父親崔宏就是在朝廷做大官的,崔浩又是很有才華的,廣學多聞的。而且還懂天文的,就是占星學他都懂的。所以太武帝對他非常的寵信,他也是權利很大的。他又有一種要用儒家的這種思想,來治理天下的抱負。必然他就會使那些北魏的貴族,就是鮮卑族的貴族利益受到了損害,所以積怨深。太武帝叫他修國史,已經告訴他可以實事求是地寫,秉筆直書,他也以那種文人的理想秉筆直書,而且也是經過魏太武看過同意了的,就把它刻下來,這一刻下來,就引起了很多北魏貴族的強烈不滿,說他暴露了國家的陰暗面、醜惡面,這麼一舉報,魏太武勃然大怒,就把崔浩給他抓了,不僅是崔浩家族的被殺光了,就是跟他有關聯的幾個貴族家庭也都株連,一下子就把北方的漢族的士大夫殺得很寒心了。所以以後這些漢人,都不敢到北魏政權去做官了,這就是天有不測風雲,不知道什麼時候災難,這種災難都是很大的,把整個的家族全都殺光了,這個情況。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幼小的時候生長在一個貧賤家庭,陋室。到了大了,就發達了,這就是「長列方丈」。吃的東西,飲食都很豐富,這也是一種無常的表現。

第三種就是「鳴笳道出歷經催還」。從漢代劉邦以來的和親政策。實際上就是北方的匈奴,他們草原民族比較的軍事強大,所以沒有辦法,就跟它和親,和親的這些或者是公主,或者是冒充的,那都是比較的辛酸。畢竟要到邊遠的沙漠地帶去,所以像王昭君都是經過這個。鳴笳道出,歷經催還。「催還」有時候又讓她回來。這裡就談到漢末有一個朝廷的文官叫蔡邕,也在權利之爭當中,也是死在監獄裡面,他有一個女兒叫蔡琰又叫蔡文姬。博學有才,精通音樂。她就在中原戰亂的時候被南匈奴所獲,嫁給了左賢王生了兩個兒子,在南匈奴生活了十二年。曹操以後在朝廷是握有大權,他跟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很好的朋友,他就想到要把他的女兒給他贖回來,就派人就帶了很多金銀珠寶,就給南匈奴要把蔡文姬給贖回來,回歸故國。出嫁到匈奴當然不是好現象,但是讓她回來也不是什麼幸福的事情,由於她還有兩個兒子在那裡,這兩個兒子帶不回來,她只能一個人回來。所以她內心是很糾結的,是很痛苦的。相傳《胡笳十八拍》就是蔡文姬作的,非常的悲憤、哀感。

在人類歷史上這樣的種種的不如意的,或者痛徹心髓的事情很多。是故發願,要使我所住持的剎土,離開這些苦惱、災難的事情,永遠都是「安樂相續」,畢竟不間斷。畢竟不間斷這就是大涅槃的常樂了。我們這個世間的快樂都是短暫的。樂極就生悲,苦盡就甜來的。否和極是轉化的,禍福是相倚相襯的。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情況?是由於我們一切的善惡業導致的。這種禍福、這種苦樂,是跟善惡業的錯綜複雜相對應的。極樂世界的安樂是阿彌陀佛果地上的恩賜,永遠不會間斷、不會轉化。由於這個安樂是阿彌陀佛契證超越對待的那種法性的快樂。這裡解釋什麼叫身的苦惱,身體的苦惱就是飢餓、乾渴、寒冷、炎熱、被殺害這些,這是我們業報身直接來感受到的。就我們前兩天經行,那個空間很熱就覺得有點受不了,有點汗蒸房的感覺了,得強忍了,就感覺身體苦惱。如果被怨家債主抓到了要殺頭了,那感覺更恐懼、更害怕。心裡的煩惱就是,是非得失、貪瞋痴,每天伴隨著我們,寵辱皆驚,所以我們這個心真是難以制服,坐在那裡觀照你的念頭,都是煩惱、都是是非,都在想,這個人怎麼罵我一句?為什麼他罵我?就恨恨不已。都是會打這些妄想的。再琢磨著到哪裡去賺錢,怎麼能賺到錢。所以我們這個世間真的是苦海,苦不堪言。所以我們要感恩阿彌陀佛給了我們一個,永遠沒有災難、永遠沒有身心苦惱的淨土。而且所受的安樂、快樂無有間斷。

《往生論注》2016第四講(5)——大安法師

所以《法華經》說「諸聲聞」,這些聲聞怎麼樣才能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為什麼沒有得到解脫?是由於他還有分別。雖然證人我空了,但是他還執著法有,沒有證法我空。所以他就不能得一切解脫,也就生起不了像佛那樣的無量的神通妙用,是由於他沒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故。從這個原理來推斷,阿羅漢,就聲聞的最高果位,斷見思惑的,能夠解脫三界的分段生死,但是他還有變易生死、他還有塵沙惑、還有無明惑沒有斷,所以不能說他得究竟解脫,只是有部分解脫。所以他沒有究竟解脫,他必定有生的地方。阿羅漢他不會在三界裡面去出生了,就離開三界的分段生死。這是長揖三界,不受後有的。所以三界外除淨土,他就沒有可生之處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說,阿羅漢應該以淨土作為他的出生之處,這是指極樂世界本土而言,本土沒有聲聞。

但是經論當中說極樂世界有聲聞,有一種情況,是他方世界的聲聞來往生的。既然是他方世界來往生的,就根據他往生前的名稱去稱呼他,稱他為聲聞。就好像忉利天王,上一生生到人中的時候,姓憍屍迦,後來他從人道裡面終止生命,生到了忉利天作天主了。有時候他也會下來聽佛說法,佛為了使大家知道他的因緣果報,知道他的來歷,所以他跟忉利天王在對話的時候,也稱他為憍屍迦。這就是用這個來類比,淨土的聲聞是他方世界往生前的身分。

《往生論》只是說「二乘種不生」,這裡千萬不要理解為二乘種性的人不能往生。因為阿彌陀佛是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聲聞、緣覺是九法界裡面的兩種法界,他不可能把這兩個法界的眾生給排除在外。所以二乘種不生是說,極樂世界不生起二乘的種子,但並不妨礙他方世界二乘的行人來往生,這個關係一定要辯識清楚。

再就比喻,又用比喻來加深理解。就比喻這個橘子,它是在長江以南栽種,如果過了長江到北方去,這個橘子味道不對了,有時候橘就成了枳,就很苦了。所以談甜味的橘子是在長江以南,不是在長江以北。所以「橘栽不生江北」,不在長江以北生、栽種。但是河南洛陽的水果店裡面也能見到橘子,貨物是流通的,只要那個地方有錢賺,從長江以南把橘子販到長江以北去,這有什麼不可以呢?不能說江北不生橘子就拒絕,河南洛陽北方不能看到橘子,不是這個道理。

又比喻,鸚鵡一般是在甘肅一帶,所以「不渡隴西」。但是也不妨礙它在中原地帶,像原來的趙魏。趙國和魏國是在中原的東北方這個區域,但是這裡雖然不生產鸚鵡,但是鸚鵡也可以運過來。所以在趙魏,中原地帶的架桁上也有鸚鵡。所以就表明這兩種東西,橘子和鸚鵡,「但言其種不渡」。比如橘子不在江北來生,鸚鵡不在中原地帶生。「彼有聲聞」,極樂世界有聲聞亦復如是。如果這樣去理解,那所引用的三個經論,就跟天親菩薩《往生論》的這個偈頌,就能會通,並不矛盾。

第二個問題疑問就是,名稱就是概念,是表達事實的。有事實才有概念、名相。極樂世界既然沒有二乘行人、沒有女人、沒有六根不具的這種事情,又為什麼還要說沒有這三種之名稱呢?就是二乘、女人、根缺這個事情都沒有,為什麼還要囉嗦地說連這個名稱也聽不到呢?

這種疑問還是有深入思考的才能提得出來的。無此名,這裡面回答是以一種相似的這種不如意來表達。比如軟心菩薩,軟心菩薩就是信位菩薩,叫輕毛菩薩。屬於外凡夫的菩薩,雖然他也稱為菩薩,但是沒有證到聖賢之位,所以他修菩薩善業、菩薩行,不怎麼勇猛精進,信位菩薩就容易退轉,他的剛強勇猛的精神還是缺乏,所以就譏諷他行為就像聲聞。

再比如有人為人很諂媚、很有機心,又遇到什麼事情優柔寡斷沒有意志力,別人就說像女人一樣的,「譏言女人」。又比如雖然有眼睛但是不識相,看不到事情真相,人家就說你是盲人,瞎眼了。雖然耳朵能夠聽,但是言外之音聽不懂,人家騙了你你還覺得人家很有義氣,把你賣了你還得跟他數錢,人家就說你是一個聾子。舌頭雖然可以發出語言但是口吃,講話人家聽不懂、聽不清楚,人家就譏諷你像啞巴、啞人。就是雖然六根形態上具足,但是內涵上打了很大折扣,這就有「譏嫌之名」,是故以這個來比類,乃至沒有這些二乘、女人、根缺的譏嫌之名,都沒有,就以此表現。

極樂世界往生者不僅長相像佛一樣,他內在的德性也具有智慧、也具有神通、也具有慈悲、也具有平等,六根非常的敏銳、六根互用的這種情況。極樂世界沒有這些好壞優劣的這樣名了,離開它。實際上沒有這個名,還有更深遠的修道上的意義。名是能夠影響心理的,老說一個名相概念,就會勾起他阿賴耶識的這種記憶、回憶,就會勾起他的煩惱。極樂世界沒有女人,連女人的名字都沒有他就很清淨。如果還有女人的名字,說到某個美女的名字,說說說,說得就會浮現女人的形象,又想到她很美,那就痲煩了。所以名字都沒有他才清淨。

第三個問題是,問的人說,依據法藏菩薩的本願,及龍樹菩薩所作的阿彌陀佛的贊,它都好像表達以極樂世界聲聞眾多作為奇特,作為一種讚嘆的事情,這是什麼意思?因為站在大乘圓教立場,對聲聞種性它不是很看好的。但為什麼要用正面讚嘆聲聞眾多,這是什麼意思?

這裡具有著阿彌陀佛深刻的悲心和智慧,就是從修行佛法來看,五乘佛法或者三乘佛法,聲聞就包括聲聞乘和緣覺乘,他是厭離這個三界,視生死為牢獄,他有很強的出離心。他有很強的出離心為什麼叫羊車?就是他度自己趕緊離開。對於莊嚴淨土、饒益眾生不感興趣,趕緊離開這個生死,所以他要以實際,實際就是偏真涅槃,為他到家的證位,他只要證人我空,斷見思惑,他取證這個涅槃就以為到家了。所以這樣的聲聞從他種性來說,本來是不應該能生起發菩提心進趣大乘佛果的根芽,他這種菩提心根芽沒有了,這叫焦芽敗種。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裡面講,就是寧可下地獄也不能去作這樣的焦芽敗種。下地獄從地獄出來還有成佛的可能,成為定性聲聞取證偏真涅槃,永遠就不能去成佛了。它的危害性是超過下地獄的危害性的。對這樣的眾生,阿彌陀佛是以大悲愍心要攝受他的。所以他的本願就是四十八大願當中,就具有對聲聞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威神力量,攝受他,先讓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因為在這個世間叫他發菩提心很難,他已經是慣性了,這種增上慢者,這種以為我到家了。佛開始說《法華經》的時候,五千聲聞退場。他覺得我不需要聽,我已經到家了,還需要聽什麼?

所以阿彌陀佛慈悲至極,攝令這些很難生起大菩提心的這種聲聞,先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的法界,再到那裡去料理他,就再給他不可思議的威神願力的加持,令他生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無上道心,這是一個很難轉化的事情,奇特就體現在這個地方,淨土法門的殊勝哪。

這就比喻一個鳩鳥,鳩鳥就是一種有毒的鳥,這種鳥是專門吃蛇的,吃蛇吃多了它身體就很毒,羽毛都是紫綠色的,拿鳩鳥放在酒里,只要一放,喝這個酒的人馬上就會死。鳩鳥讓它入到水塘裡面,水就有毒了,水塘裡面的魚、蝦、蚌殼、螺螄、這些鱔魚全都死亡,這就比喻聲聞的狀態,但是造物是神妙的,有毒的地方必然有解毒的東西。就在不遠的地方,就有一種犀牛,犀牛的角就能解這個毒。當鳩鳥入水魚蚌都死了,犀牛角觸到這個水裡,死的魚蚌又活過來了,復活了。這在世間法當中也是很奇妙的,也是很難遇到的,但是會有這種現象。用這個來比喻,本來死掉的魚蚌是不應該再復活的,所以它才奇特。但奇特的事情,機率雖小畢竟是有啊!這叫不可思議。

《大智度論》講有五種不可思議:眾生多少不可思議,就是這個世間的眾生的類別、數量多少是數不清的,眾生多少不可思議。第二是業果報不可思議,眾生的業力錯綜複雜,它是不可思議的,不是說今生是一個好人,一輩子就能過好日子的,因為不知道宿世是什麼業感得今生的生命。第三個禪定力不可思議,在禪定狀態當中的那種力量不可思議。第四是龍力不可思議,龍就是一滴水,它可以變化成無量的雨水,甚至龍的力在不同的地方,它下的是不同的東西。第五種就是佛力不可思議,就是佛的威神力,佛法的力量在五種不可思議當中,是最不可思議的。由這個來體認,阿彌陀佛由他的大慈悲心裏面,對這種聲聞種性的眾生的高度的悲愍和攝受,讓他菩提心已經焦壞了的心性當中,到了極樂世界重新生起無上菩提心。也就是說有成佛的保證,這就叫真不可思議當中無與倫比的,登峰造極的這種慈悲和智慧。

好,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