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未得一心[1]前,斷斷[2]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
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3],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4],全體是魔[5]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雖有活佛,亦末如之何[6]矣。
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一心之後,自知臧否[7]。不見固能工夫上進,即見更加息心專修。斷無誤會之咎,唯有勝進之益。
世間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懷越分期望。譬如磨鏡,塵垢若盡,決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於磨,而但望發光。全體垢穢,若有光生,乃屬妖光,非鏡光也。
光恐汝不善用心,或致自失善利,退人信心,是以補書所以耳。永明[8]云: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今例其詞曰:但期心不亂,不計見不見。知此當能致力於心與佛合之道矣。[(正)復周群錚書](《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線裝書局,2014年版)
註:
[1]一心:一心有事理之二種:無餘念為事之一心。入實相為理之一心。(後略)(《佛學大辭典》)
[2]斷斷:絕對。用於否定式。
[3]胸襟:猶胸懷。指心裡頭。
[4]正見:正確的見解,亦即離諸邪知邪見的如實知見,為八正道之一。(《佛學常見辭彙》)
[5]魔:梵語,魔羅之略。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中略)義林章六本曰:「梵雲魔羅,此雲擾亂障礙破壞。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故名魔羅,此略雲魔。」(後略)(《佛學大辭典》)
[6]末如之何:沒有辦法、莫可奈何。
[7]臧否(zāngpǐ):善惡;得失。
[8]永明:宋智覺禪師延壽,住杭州慧日山永明寺,故稱為永明。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佛學大辭典》及《佛光大辭典》「延壽」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