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大乘無量壽經指歸(71-77集圓滿)


時間:2019/8/13 作者:心源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七十一集)1996/4美國聖荷西檔名:02-031-0071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零九面,第六行,第七十段開始:

【理趣釋曰,牟尼者,寂靜義,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

這個意思很清楚,跟前面所講的一樣。重要的是前面曾經說過,『寂靜』就是涅盤的意思,梵語稱作涅盤,我們翻作寂靜。寂靜是一切諸法的本來面目,這個意思非常重要。再看底下一段。

【賢首心經略疏曰。】

這是賢首大師註解的《心經》。

【涅盤,此雲圓寂。】

『涅盤』也翻作『圓寂』。

【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這是把圓寂兩個字的意思說出來。『圓』就是他修德圓滿,性德圓現,三障都斷盡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也是三障。另外一個說法,則是講惑障、業障、報障,也稱為三障。通常一般「回向偈」裡面講「願消三障諸煩惱」,這兩個意思都通。

【甄解曰,若約佛所證,則四十八願,皆入光壽法身。】

『光壽法身』是總,『四十八願』是別,可以說從光壽裡面分開來講,說成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要合起來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總不出光壽的範圍。因此,佛在《彌陀經》裡面跟我們介紹阿彌陀佛,就用無量光、無量壽來說。

【甄解曰,又以攝生,則願願皆為眾生,故云,四十八願,攝客群生。】

這是從度化眾生悲願來說的。彌陀弘願歸納為四十八條,也就是『四十八願』,願願它的深廣都是無量無邊,願願皆是如此。而每一願都是為了幫助眾生而發的,所以『願願皆為眾生』。我們常說「四十八願度眾生」,底下講『攝客群生』就是度眾生的意思。

【又雲,一一誓願,為眾生故。】

這個意思在經義裡面呈現的很清楚、很明白。

【如是四十八願,互攝互融,不可思議。】

這句話重要,分開來講是四十八願,仔細去觀察,每一願裡面都包含其他的四十七願,願願如是,這很不可思議。所以《華嚴》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得到證明,事實是這樣的,每一願統攝其餘的一切願。這就是『互攝互融,不可思議』。

【望西師雲,橫攝十方虛空無邊,故國土亦無邊,國土無邊,故眾生亦無邊,眾生無邊,故大悲亦無邊,大悲無邊,故光明亦無邊,光明無邊,故攝取益無邊,以要言之,欲益無邊,故光無邊。】

這是說明彌陀名號裡面「無量光」的意思。如果不是這樣說,我們對於無量光、無量壽只有一個很含糊、很籠統的概念,不曉得光壽含義之深,不知道光壽這個現象的殊勝。看了祖師大德這個說法,我們才知道光壽不可思議。

十方諸佛都攝客群生,但是他攝受的範圍有限,一般講,一尊佛他的教化範圍只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所謂一佛土,這是他的教區。教區大小也沒有一定,三千大千世界有很大,也有很小。像我們世尊教化的娑婆世界不算是太大,在諸佛國土裡面不算是個大的範圍,比娑婆世界大的佛國土很多。他方世界與佛有緣,佛也去度化,不是說他方世界與佛有緣的,佛就不去教化,佛還是去。佛以什麼身分去?就像《普門品》裡面三十二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所現之身沒有一定,所說之法也沒有一定,但是有個原則是不會變的,一定是順益,我們前面說過。「順」一定是順法性,與性德不相違背,「益」是利益,一定叫他現前得利益、來生得利益、後生也得利益,這個原則是決定不會變的。

而西方世界阿彌陀佛,跟一切諸佛如來不一樣,你看『橫攝十方虛空無邊』,你要說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大?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邊際。一切諸佛剎土有邊際,三千大千世界是個邊際,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邊際。為什麼沒有邊際?佛所發的願是普度法界一切眾生,把所有一切諸佛剎土都包括在他攝受範圍之內,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所以,極樂世界的國土就沒有邊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的剎土可以說都是彌陀的淨土,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勸導眾生念佛求生西方世界。這是我們在大乘經裡面,特別是在淨土經裡面看得很清楚的。

『國土無邊』,所以『眾生亦無邊』,阿彌陀佛教化的眾生沒有邊際。根熟的眾生,這一生往生了,沒有熟的眾生,都跟西方極樂世界結了緣。特別是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今天我們佛門的同修,不管他相信不相信淨土,不論他願不願意往生,誰不知道阿彌陀佛?只要他有一個阿彌陀佛在心裏面,彌陀淨土的種子就種在他阿賴耶識裡頭。不僅是所有佛門的弟子,包括極力排斥、反對淨宗的,你反對什麼?我反對阿彌陀佛,他阿彌陀佛已經在心裡了。你反對歸反對,阿彌陀佛金剛種子永遠不壞,他將來這個種子成熟,還是往生極樂世界。佛門以外,其他的宗教,也都知道阿彌陀佛。只要他在這一生當中聽過一聲阿彌陀佛,見過阿彌陀佛的形像,無論是雕塑的、是彩畫的,或者是見過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到處印得也很多,將來都是彌陀弟子,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不過現在他還不能去。由此可知,彌陀攝客群生就廣大,範圍廣大。

『眾生無邊,彌陀大悲亦無邊』,悲是憐愍一切眾生,在六道、在十法界迷惑顛倒,受諸苦難,佛見了之後,生起悲愍之心。

『大悲無邊,故光明亦無邊』,光明是智慧,所說的權智,這個光明是權智,也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種種善巧方便的智慧,這叫權智,這個光明是表這個意思。

『光明無邊,故攝取益無邊』,益是利益,攝客群生的利益無量無邊。底下是『以要言之,欲益無邊,故光無邊』,這是這一段裡頭重要的意思。如果要想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那就一定要無邊的光明。無邊的光明,剛才所說的,無量無邊的善巧方便,這才能給一切眾生的真實利益。這是望西師所說這一段的大意。再看後面這一條。

【大法炬陀羅尼經謂,諸佛有兩種光明,一常光,二放光。】

諸佛有這兩種光明。

【常光者,謂圓明無礙,無時不照也,放光者,謂以光驚悟,有時而照,或現或收隨宜自在也,今願所指是常光。】

這裡面含義也很深。光表智慧,有沒有這個現象?有,我們肉眼凡夫見不到,能有一點定功的人可以見得到。現在中國大陸有不少人練氣功,練過氣功而有一點功夫的人也能見到。練氣功的人,他不叫光,他叫氣。不但每個人有氣,它的大小不相同,色彩也不相同,所有一切動物都有,植物也有、礦物也有,佛門裡面叫它作光。現在科學家也知道、也曉得,科學家也不叫它氣,也不叫它作光,叫它作磁場,其實是一樁事情,名詞不相同,是一樁事情。所以觀察光的大小、觀察光的色彩,能夠理解這個人的心行。心地清淨、純正之人,光的色好,他光的範圍也大。這是講的『常光』。如來果地,常光自然不必說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的加持,雖然說他煩惱沒斷,他沒有這樣殊勝的光明,但是蒙佛力加持,也顯示出有這樣的常光,這是不可思議。常光實際上是什麼?就是前面講的寂靜。常光是清淨心、平等心裏面透出來的,你的心愈清淨、愈平等,你的光色就不一樣。

『放光』,這是他受用。如果用二智來說,常光是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就是說一念不生的時候,一個妄念都沒有,這時候是真實智慧顯露,是自受用,顯示出圓滿的光明。這個光明是沒有中斷的,『無時不照』。放光是後得智,是利益眾生的,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放光就是應,感應道交。底下說『放光者』,先以光使人警悟。我們看佛經,特別在大乘經上,佛每次講經說法先放光,放光現瑞。這是什麼意思?是令大眾生警悟之心。上根利智的人,一見到佛放光現瑞,不必佛說法,佛的意思他完全明白了。但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行,見到佛光瑞相,他雖然感覺到非常稀有、非常驚奇,可是不知道佛究竟是什麼意思,必須要用言說來說明。利根的人不必要。所以放光是『有時而照,或現或收,隨宜自在』,這是攝客群生、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的一種方式,或者說一種手段都行。

『今願所指是常光』,此地所指的、所說的是屬於常光,不是屬於放光。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曰。】

這部經是玄奘大師翻譯的,就是《佛說阿彌陀經》的另外一個譯本。我們現在念的《阿彌陀經》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玄奘大師翻譯的就叫《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他跟羅什的譯本大同小異,經文裡面有這麼幾句。

【彼如來。】

『彼如來』就是稱阿彌陀佛。

【恆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

這一節經文裡所說的,就是阿彌陀佛的常光普照,所以得到一切諸佛菩薩的讚嘆、宣揚,這些讚嘆、宣揚,皆是如來的常光。

【禮讚雲,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光明名號』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所以他的名號是光明。用這個方式來攝受一切眾生,只要一切眾生具足信願,能執持名號,就決定得生,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必定來迎接,來接引。這是淨宗無比殊勝之處,這就是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

一切眾生修行證果,實在講非常困難,很不容易。所以修行的人太多了,自古以來,此界他方,十方諸佛國土裡面的修行人,都不容易,都是很難成就的。唯獨念佛這個方法容易,所以稱之為易行道。雖然易行,可是難信,太容易了,大家往往疏忽掉了,不認真,這叫真正可惜。有警覺心,真正明白事實真相的人,一定要抓住這個法門,就是信願持名,深信切願,老實念佛。信願行是一而三,三而一,你就得念佛三昧,你就住正定聚,你心清淨。信願行是三不是一,你念佛三昧得不到,你的心是散亂的;換句話說,念佛往生沒有把握。如果入正定聚,念佛往生自己決定有把握。可是要如何能入這個境界?也就是一般常講的念佛功夫得力。你的心散亂是功夫不得力,心清淨是功夫得力,念佛三昧簡單的說是功夫得力。凡是功夫不得力,念佛心依舊是散亂,總而言之,你必定沒有能真正看破放下,你才犯這個毛病。果然真的看破放下,入這個境界是很自然的,應當如是,這是最可貴的。

無量劫來,我們生死輪迴這個問題不能解決,這一生當中解決了,所以古人說這是希有難逄之一日,這個因緣多可貴。如果還有一念沒放下,就造成障礙,我們這一生當中念佛往生就障礙住了。所以,真正想在這一生解決問題,想在這一生成就,這不能不知道。在這個世間,什麼事情最重要?念阿彌陀佛最重要。弘法利生重不重要?不重要,這是給你說老實話。弘法利生尚且不重要,還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沒有了!真正弘法利生的事情誰去做?諸佛菩薩、再來人他去做。為什麼他可以做?他生死已了,他是佛菩薩化身來的,他不是凡夫,他來為我們服務。所以我們自己要清楚,我們是凡夫還是佛菩薩再來的?總要有自知之明。

在古時候,人心純樸,修行真有道心,所以寺院裡頭管事的那些人,我們講執事,為大眾服務的這些人,都是佛菩薩。凡夫做什麼?凡夫做清眾,只管修行,不管事務,這個要曉得。如果自己還是個凡夫,不是佛菩薩再來的,就要學著萬緣放下,老實當清眾,我們這一生才有成就的可能。如理如法的修行,不至於這一生空過了。那些再來人,他們事情再多、再繁,表面的,外表忙得不亦樂乎,裡面的心清淨,一塵不染,那是再來人。里外都亂成一團,這是凡夫,不是再來人。《般若經》上說了,外面事情再多、再繁,裡面若無其事,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作跟無作是一不是二,這是大小乘經裡面常講的,入不二法門,他真入了不二法門。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落在二、三,那怎麼行!不是不二法門,是落在二、三。落二、三就造業,善業有善果,惡業有惡報,你就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你必定要受因果報應。

我們看看彌陀,彌陀慈悲,觀音、勢至、諸大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應化無邊,我們肉眼不認識。偶爾也有曝露身分的,那畢竟是太少數。像在中國歷史上,阿彌陀佛應化來的,身分曝露的,有永明延壽禪師、善導大師、國清寺的豐乾和尚,這三位大概學佛的同修都知道,這三個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而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也常在這個世間。近代的印光大師,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所以這是少數的身分到最後曝露了,絕對大多數的身分人家不露,我們根本就不曉得。這是佛的光明名字教授攝化十方無量無邊眾生。

【觀經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這一句是講根熟的眾生,什麼叫根熟?對於這個世界厭倦了,確實他不希望來生再在這個世間,我們講在這個世間活膩了,不想再到這個世間來,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這叫根熟的眾生。佛的光明對他的注照就特別顯著,因為什麼?佛光加持他,他這一生當中要往生,他不是等來生。他跟佛感應特別的密切,因為他對這個世間再沒有貪戀,希求往生的心、希望見阿彌陀佛的心非常的強烈。這個強烈的願望顯示出來,就是強光。他本身就光強,阿彌陀佛的光也強,他在這裡面起感應道交,『攝取不捨』,這決定得生。

彌陀光照一切眾生,但是眾生不願意去,眾生不想念佛,不想生淨土,對於世間五欲六塵還是貪戀不捨。佛光雖然注照他,他裡頭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抗拒,不但不能接受,抗拒。不是佛不慈悲,是本身有業障。雖然有業障,但是佛並不是不照顧他,佛還是照顧他,還是很關懷他,佛很有耐心,等他回頭。什麼時候他在六道裡面,他覺得受夠了,他厭倦了,他想回來了,那也是攝取不捨。

【法華曰,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

這個話說得好,真的是大慈愍。因為眾生壽命短促,聞法、親近的時機很短,非常難得。而佛法的修學是要相當長的時間,以西方極樂世界來講,這是比較十方諸佛剎土,修學時間要超過太多了,就是時間短,短的太多。雖然說短的太多,我們從經典裡面仔細觀察,大概也要三、五劫的樣子,就是三劫到五劫才能修成,時間是論劫為單位,而且這個劫是大劫,不是小劫。這是最短的了。像我們這個世間人壽,算你長壽,算你活兩百歲,你也沒辦法完成,兩百歲跟三劫的時間不能比。如果離開佛、離開菩薩,沒有這些大善知識來照顧,我們退轉的機會就太多了。常常親近諸佛菩薩,你可以不退轉,你稍微有一點偏差,他就給你糾正,他來照顧你。由此可知,西方世界修學環境的殊勝,是一切諸佛剎土都不能夠相比的。

佛示現的壽命無量,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人,都受到阿彌陀佛、諸大菩薩的親切照顧,所以在很短時間裡頭你就成就了。這個大願是憐愍一切眾生。

【澄憲贊曰,佛壽無量,化道至德也,誰不渴仰此願哉。】

所以彌陀悲願裡頭,古大德常講,長壽是第一德,排列在第一位,這個話很有道理的。所有一切的無量,假如要是沒有無量壽,那些一切無量都落空。譬如我們講,你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財寶,你短命,那所有一切無量都落空,你得不到享受。所以,第一要緊的要有無量壽,所有一切無量你才能得到受用。你沒有壽命怎麼行?『佛壽無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人,跟佛的壽命相同,佛無量壽,往生的人各個都是無量壽,這是『化道至德』。「道」就是理論與方法,「化」是教化眾生、攝客群生、接引眾生,這個道理與方法達到極處。誰不仰慕?無量壽這一願,哪一個不仰慕?

有不仰慕的,迷惑顛倒的人不仰慕,為什麼?他還捨不得娑婆世界,還捨不得這個地方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真正仰慕的人是個什麼樣子?統統放下了,這真正仰慕,所謂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好事,好事也放下,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比好事高明太多了。但是這個地方諸位不能錯會意思,你今天要不要做好事?你要做,你要全心全力去做。為什麼你要做?因為你沒有到無事那個境界。沒有入這個境界,你做好事,種好因,將來有好的果報。你要到無事那個境界,那是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你現在辦不到。所以無事,心裡頭除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外,什麼牽掛都沒有,那才叫無事;稍稍還有一點牽掛,你還是有事,你還是沒有入這個境界。沒有入這個境界,那就有因果;有因果,多做好事,少做壞事,決定對你有好處,你出不了六道。你才曉得無事的人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所以,好事不如無事這句話意思很深,決定不能發生誤會,認為我是什麼事都不要做了。什麼事都不做,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就錯了。

【澄憲雲,人民壽命無量,淨土第一德也。】

這是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所希求的,但是求不到,壽命是業力主宰的。色界、無色界天人,他的壽命是定力主宰的。欲界裡面是業力主宰的,所謂是隨業受報。人的壽命有一定,諸位看了《了凡四訓》你就曉得,一般世間人,占決定大多數,都有命運,你真正遇到一個高明的人,就能給你算得很準確。你看了凡先生遇到的孔先生給他算命,就算得那麼準,說明命是業力主宰的。中國算命看相,它的原理是根據數學,多半是以《易經》,《易經》是屬於數學,從數理裡面推斷的。這在佛法裡面講是屬於比量,不是現量,是推理,推算出來的。功夫高明的人推斷得很正確,但是也會有偏差、有錯誤,因為他不是現量境界。第二種是定功,這是遇到真正有修行人,有甚深定功之人,他在入定的時候能夠看到你過去現在未來。他所說的決定沒有錯誤,他見到的,親自看到的。這是在世法裡面我們看到的兩種現象。

所以命運決定是有。雖然決定是有,佛法不是宿命論,宿命論就是你命註定的,不能改變;在佛法說,命是一定有,但是可以改變。怎麼改變?你的念頭變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唯心造,這是不變的真理。我們世間人,每天從早到晚起心動念,你起一個善念,那是增加,起一個惡念,就減少。每天念頭在那裡轉,都有加減乘除,天天都有加減乘除。但是加減乘除的幅度都不大,好像它有個標準線、基準線在那個地方,起伏都不大,人家算的時候還是算得滿準,就是你起伏不太大。如果你一下子大起大落,就不準了。像了凡先生他明白這個道理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他那是大起,所以超越他的標準線,命運改變了。如果是小善小惡,離標準線不太遠的,你還是沒有辦法擺脫命運,你的一生還是受命運的支配。所以要懂得,真正斷惡修善,你可以把你的命運整個改變過來,命運好的更好,命運不好的可以轉好。

如果看破這一層,六道沒什麼好留戀的,十法界也不值得羨慕的,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是至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你說我有悲願,看到眾生很苦,我要發願普度這些眾生,好,大菩提心!普度眾生現在不行,現在沒有能力,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回來,有能力了。現在就要度,那你就錯了,好像看到有人掉到水裡要淹死了,自己也不會游泳,發了大悲心下去救他,賠一條命而已,無濟於事。你看到人掉水裡去,回去趕緊去學游泳,這才是個聰明人。所以真正講弘法利生,普度一切眾生,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個地方成就德行、成就學問、成就智慧、成就能力,你才能在十法界普度一切眾生。不要認為現在眾生受苦受難,決定來得及,他們墮在任何一道裡面,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都能看到,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你真有能力幫助他,這才是聰明人。

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得無量壽,你壽命長,無論修學什麼,你在一生當中決定圓滿、決定成就。不像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說老實話,我們以一生短短數十年寒暑,大乘經一部經都學不了,你時間不夠用。再看底下。

【繼釋雲。】

這下面是解釋。

【修行佛道者,死魔為恐,生死間隔,退緣根本也。】

我們說在世間修行,哪有不退轉的道理?你這一生修得再好、修得再勤,壽命到了,死了。你是修行人,當然不會墮惡道,一轉世,來生,你善根福德深厚,再繼續修行。繼續修行,前一生的忘光了,一切又要重頭來起,你才曉得多難,前生所修的全部退掉了。還沒有成功,壽命又到了。我們在《慈悲三昧水懺》裡面看到悟達國師,悟達國師的確是個了不起的人,十世高僧。他是個出家修行人,死了以後到第二世,他又出家,十次,十世連續的,這很難得,算他修行有功夫,他的願力非常堅固。第十世的時候,就是唐朝的悟達,才做了國師。這個出家人有大福報,得到帝王恭敬的供養,不是一世,人家十世修行才到這個地位。煩惱習氣沒斷,皇帝送他一個沉香寶座,他就受不了。定力不夠,生了歡喜心,起了貢高我慢的念頭,覺得天下出家人沒有一個能跟自己相比。這個念頭一生,完了,護法神都跑掉了,冤家債主找到身上,幾乎送了命。你才曉得這個世間修行多難!十世的修行,帝王供養的時候,這個心就控制不住了。所以說,不生煩惱,若無其事,這個話講得容易,做是真難,五欲六塵境界現前你能不動心嗎?他算是有相當定功,皇帝送一個沉香寶座,不行了,他心動了,這一動就失敗了。從這個地方看,你能體會到,『死魔為恐,生死間隔,退緣根本也』。

悟達國師實在說他十世都是參禪,如果是念佛,他就早往生了,早沒事了,這是在行門裡頭搞錯了,沒有選擇念佛法門。

【見佛聞法,值遇眾聖,供養諸佛,親近善友,自然快樂,無有眾苦,其德非一。】

這些事都是修行人非常嚮往、羨慕的。我們能夠親見佛,親聽諸佛說法,我們能跟諸大菩薩共同聚會,與諸大菩薩做同參道友,這隻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辦得到。『供養諸佛』,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隨時隨地都有能力去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聞佛說法。諸佛說法,圍繞諸佛的這些菩薩、聲聞弟子,數量是無有邊際,這些人是善友,你能夠參與這個法會,親近這些善友,這多快樂!離一切苦,得一切樂,實在是指這樁事情。你所見到的,沒有惡人,你所聽到的,沒有惡聲,正是《觀經》上所講的,眼不見惡色,耳不聞惡聲。

『其德非一』,這是無量功德之所成就。無量功德怎麼修?給諸位說,「信願持名」就統統都修到,你不用這個方法,就難了,那的確是要修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所謂積功累德,很長的時間。可是念佛人就方便了,因為這一句名號叫萬德洪名,只要一心稱念,老實稱念,念念具足萬德。實在講,念佛的人很多,知道名號功德的人並不多。果然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哪有不持名的道理!我們修什麼樣的功德都非常難,而修這個究竟圓滿的功德居然這麼容易,怎麼會不念佛?不可能的事情。凡是不肯念佛的人,對於名號功德是一無所知,把這一句名號等閒視之,所以錯過了大好的機緣。你以為修其他的方法能勝過持名,這都是錯誤觀念,什麼樣的功德都比不上持名。說實在話,我們就是用三千個小時,在這裡辛辛苦苦講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抵不得念一聲阿彌陀佛,這是我跟大家講的老實話。你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念這句阿彌陀佛,超過三千個小時講解《華嚴》。這底下,我們說到這段文:

【若壽命短促者,遺恨幾計。】

『幾計』就是「難計」的意思。『壽命短促』你什麼事情都做不圓滿,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所謂是遺恨終身,這個地方是遺恨難量。

【如玉杯無底故。】

這是個比喻,『玉杯』是非常珍貴的寶物,底下有漏洞,『無底』,裝什麼東西都漏掉,存不住。

【此願最至要者也。】

所以無量壽這一願非常重要,你有長的壽命,你什麼東西都能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

【望西曰,諸樂根本,只在此願。】

這一句話也說得好,可以說做為無量壽的總結。離苦得樂,當然要有壽命,沒有壽命,這個樂誰去享受?所以一定要有長壽,才能夠離一切苦受,得一切樂受。

【群疑論曰,命極長遠,縱令凡夫,還入變易,究竟成佛。】

這是《淨土群疑論》裡頭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壽命很長,所以稱之為無量壽。『縱令凡夫,還入變易』,這句話是假設的話,底下弧括這是解釋,「了分段生死,而入變易生死」,在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這個現象。凡聖同居土往生的是凡夫,這句話主要就是以這個為對象,凡聖同居土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佛本願加持,就得無量壽。無量壽,當然分段生死沒有了,可是還是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諸位一定要懂得,不是真的有生死,是在境界每向上提升一層,有修學之苦。這個生死是比喻苦,就如同我們現在學校里學生讀書一樣。譬如學生讀一年級,要用一年的時間去勤奮努力的讀書,明年升二年級。升二年級,則一年級死了,二年級生了,這叫變易生死。你從一年級變到二年級,二年級變到三年級,三年級變到四年級,每一次變化你都有一番辛苦在裡頭,把這個辛苦比喻作生死,不是真的有生死,真的沒有生死。

在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從下下品再變到下中品,下中品變到下上品,下上品變到中下品,再慢慢變到上上品,他要用修行的功夫。雖然有阿彌陀佛、諸大菩薩的指導,佛的教導、菩薩的輔導,自己還是要用功,不用功境界不能提升,這叫變易。確實他沒有分段,分段是像我們死了之後,輪迴再來,那是一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他們沒有。這叫變易。『究竟成佛』,因此我們常說,西方極樂世界是當生成佛的佛法,決定是一生成就。這個一生就是他決定沒有分段生死,他有變易。

【澄憲雲,阿彌陀佛,弟子無量,三無量中,其一也。】

阿彌陀佛弟子之中,『弟子無量,三無量中』,這說一個。「三無量」前面我們講過了,壽命無量,這個大致情形我們能夠理解。他的弟子也是無量,這些弟子從哪裡來的?十方諸佛剎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這個現象,好像是西方極樂世界是箇中心點,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老實說,用什麼方法度眾生成佛道?都是接引、勸導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把他引導到極樂世界,他就成功了。諸佛菩薩把一個眾生勸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教化眾生的功德就圓滿了。因為送到西方世界,保證他一生成佛,絕無退轉。若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樣去幫助他,功德都不圓滿。一切諸佛都是這樣做,西方極樂世界天天去往生的人不可思議,太多了,弟子無量。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七十二集)1996/4美國聖荷西檔名:02-031-0072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一十一面,第三行,從八十五看起:

【悲華經曰,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是菩薩,無量無邊。】

這是在《悲華經》裡面,我們也看到一個有力的證明,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聲聞,也沒有辟支佛,當然沒有人天。『純是菩薩』,這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跟《無量壽經》所說的完全相同。佛的本願,十方世界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經文是這麼說的。他並沒有說凡聖同居土例外,沒有這個講法。既然沒有這個講法,我們就曉得,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乃至於包括邊地,他並沒有說邊地例外,經文上沒有這個,生到邊地也是阿惟越致菩薩。不過邊地,只是這個期間當中,最長的時間是五百年不能見佛,那個五百年是我們這個世間的五百年,並不是極樂世界的。我們世間的五百年,在我們感覺是很長了,而在西方極樂世界看,那是很短暫的,真是微不足道的。因為他們的壽命是無量壽,我們這裡壽命不能超過百歲,所以看到五百歲就很長。這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的確是無比的殊勝莊嚴,生到那邊去之後皆是阿惟越致菩薩。從《無量壽經》仔細去觀察,全是普賢菩薩。

在所有菩薩眾中,普賢菩薩是最為尊貴的。大經上常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夠圓成佛道,而《無量壽經》一開頭就告訴我們,西方世界所有的大眾「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就說明了,西方世界人人都是修普賢行,換句話說,皆是普賢菩薩,人數『無量無邊』,前面也都說過了。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會疏曰,稱我名者,此有三義,一諸佛稱揚彼佛德號。】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不稱讚阿彌陀佛的。怎麼個稱讚法?就像是我們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宣講淨土三經,就是稱揚讚嘆,這是專為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除三經之外,我們這次選擇的材料,提供諸位做參考的,你看多少經,這個叫附帶講的,不是專門講的,佛在講一部經上偶爾講幾句,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訂做「指歸」,意思就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這是諸佛的稱揚、讚嘆。

【二諸佛咨嗟稱名之人,如彼小經,六方諸佛,證誠護念稱名之人。】

這也是一切諸佛菩薩都讚嘆念佛人,這個地方『稱名之人』,就是念佛的人,如經上所說信願持名之人,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如彼小經』,小經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念佛人得到一切諸佛護念,所以經題就叫「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這個經、稱阿彌陀佛的名號,必定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

【三諸佛亦咨嗟,亦自稱彼佛名。】

這個就更難得,這是說明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這個事實我們在本經裡面看到,《無量壽經》第三品裡面,說到釋迦牟尼佛放光現瑞。阿難尊者是世尊的侍者,阿難說他從來沒有見過佛今天容光這麼好,為什麼會這麼好?實在這個道理我們世間人也懂得幾分,所謂是「相隨心轉」。你的相貌為什麼這麼好?心好,心好相就好。佛這一天現的相特別好,從來沒有見過的,阿難就想他一定是念佛,佛也念佛。但是他不知道念的哪一尊佛,念的是過去佛、是現在佛,還是未來佛,他不知道。佛念阿彌陀佛,所以相貌就特別好。我們要想相好,不難,念佛就相好。你真正懂得這個,什麼佛也不要念,什麼菩薩也不要念,專念阿彌陀佛。世尊在經中說得很好,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哪有比念阿彌陀佛更好的?

也許同學要問了,我們都念阿彌陀佛,相貌怎麼都這麼難看,都沒有轉過來?不是經不靈,是你沒有真念,你沒有老實念,念佛是念,不老實,所以你的相貌就有缺陷。念佛的時候裡面還有雜心、還有妄想,夾雜這個,把你的功夫破壞掉了。如果你是一心專念,就不一樣了。一心專念,實在講,你念三個月相貌就轉變了,相貌轉變,體質也轉變了。這都是事實,要緊的是專念,決定不能夠夾雜。所以,佛也念阿彌陀佛。

【繼又釋言。】

底下是解釋。

【三世諸佛,依念彌陀三昧,成等正覺故。】

這句話了不起,實在是太難得,跟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所講的完全相同。《彌陀要解》裡面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是用什麼方法成佛的?念阿彌陀佛成佛的。所以許多人,甚至於講經弘法的法師,我都遇到過,他們來問我,蕅益大師對於《彌陀經》的讚嘆是不是太過分了?其實一點都不過分。一般人懷疑他的讚嘆,認為太過分了,實在講對於淨宗的事理沒搞清楚。此地也說得很明白,『三世諸佛』,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有一切諸佛怎麼成佛的?底下說,『成等正覺』,「等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省寫,它完全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換句話說,諸佛怎麼成佛的?念『彌陀三昧』成佛的。這才真正顯示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明白這樁大事、清楚這樁大事,這個人叫真正覺悟了,這個世間,所謂是身心世界真正放下,再沒有一絲毫留戀。這個時候你心開意解,真正是法喜充滿,你已經超越世間了,雖然人還沒有去,確實已經超越了。

【金光明經文句曰。】

《文句》是註解的名稱,《金光明經》註解裡面說:

【至心者,徹到心源,盡心實際,故云至心。】

佛法裡面修學,成敗關鍵就在此,至心修道,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所謂『至心』,簡單的講就是一心。《彌陀經》裡面教給我們,一心不亂,這四個字是關鍵。我們必須要曉得,二心就亂了,一心就不亂。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不能夠契入境界,問題在哪裡?我們沒有用一心念。我們心裏面牽掛的、憂慮的太多了,沒有能夠徹底放下。一心是要徹底放下,一心就是徹法底源,此地講的『徹到心源』。心源是什麼?就是講的真如本性,佛經裡面這個名詞很多,實際、理體都是這個意思,只要把萬緣徹底放下,這個境界就現前。放下之後,要在事相上來講,不但六道放下了,六道捨棄了,你超越了,十法界也放下了,至心是到這個境界。十法界放下,我們到哪裡去?回到一真法界去,這才是究竟真實的果報,十法界不真實。

『盡心實際』,《無量壽經》講了三個真實,「實際」是其中之一,這個叫至心。至心就是一心,念佛人對於一心不亂要重視,要努力向這個方向、目標去接近。方法就是舍、就是放下,放下再放下。我在講席裡面常常勉勵同修,就是弘法利生的工作也要放下,為什麼?心裡還牽掛著弘法利生,你的心也是亂心,你所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諸位要知道,你能往生,你所修的福德都變成功德;你要不能往生,所修積一切功德都變成福德。這個事情要緊,許多人搞不清楚。修積的福德太多,不能往生,痲煩就大了。因為你不能往生,顯然你的煩惱沒斷,煩惱當中特別是貪瞋、嫉妒,你這個念頭沒斷。你又有大福報,你來生,如果說是你還修得不錯,五戒十善還有相當成就,來生你得人天福報,你在人間作國王、作皇帝、作總統。因為你煩惱沒斷,瞋恚心很重,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希特勒、史達林之流的,那你就不曉得要殺害多少生靈!這是你的福報現前,福享完了就墮阿鼻地獄,那個時候要翻身就難了。我們今天學佛,千萬不要修阿修羅的福報、羅剎的福報,這個事情就糟了。

佛在《華嚴經》上教我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皆為魔業」,這個開導了不起。菩提心是什麼?說老實話,如果沒有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是菩提心,那樣的人修一切善業是無量功德。如果你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四相具足,一樣也沒有舍掉,你修所有一切的福德,福德最大的是弘法利生,建道場、弘揚佛法,你的結果是什麼?結果你都會變成魔王,魔王魔子魔孫,魔業,可怕極了。佛在經上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讀了、聽了不能領會,依舊還走這個路子,這就是所謂三世佛冤。

【華嚴大疏鈔廿三曰。】

這是第二十三卷,這是清涼大師的作品,給我們講回向。

【回者轉也,向者趣也,轉自萬行,趣向三處,故名回向,三處,謂眾生、菩提以及實際。】

這是解釋什麼叫『回向』,回向很重要,回向能夠拓開心量。凡夫之人心量很小,起心動念都為自己,佛教給我們,所修積一切善業功德,我自己不要,都回向給十方一切眾生。我有福,一切眾生共享,不必自己享,用這個方法把心量拓開。因為真心、本性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由此可知,回向是明心見性的一種方法,在佛家常講善巧方便,用這個方法來把我們這些業障消除,恢復明心見性。可是你得要真的有這個心愿,嘴皮上念「回向偈」,心裡頭不是那麼回事情,不行,一定要心相應,念頭相應。「回」是迴轉,「向」就是方向、趣向,『轉自萬行』,自己所修的六度萬行、一切善業,哪怕再小的,點點滴滴的小善都回向。

『趣向三處』,回向這三個目標。第一個是『眾生』,這個眾生是盡虛空遍法界。此地我們必須要明了,佛在戒經裡面常說,眾生造作五逆十惡,佛都能救你,盜三寶物,佛沒有能力救你。我們聽了這個話不免懷疑,五逆十惡的罪那是多重,偷盜三寶物,這有什麼了不起!三寶,就是佛門裡面,一根草、一根線這算是什麼?為什麼佛不能救?你懂得這個意思就明白了,你才曉得五逆十惡罪小,盜三寶物罪重。為什麼?三寶物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出家人共有的,你偷盜他一針一線雖然小,結罪的時候,你偷了哪些人?盡虛空遍法界所有出家人東西你都偷了,你說這個痲煩不痲煩?罪從這裡結的,所以佛不能救,因為你的債主太多了,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的債主。

現在一般人不懂這個道理,把這個事情看輕了,不知道這是事實真相。絕不是釋迦牟尼佛袒護他的徒子徒孫,廟產你們不要動,動了你有罪,來嚇唬嚇唬你,不是這個意思。佛不會嚇唬人的,佛所講的話句句都是老實話,哪裡會嚇唬人!這個東西是某個人,你偷他的,你盜他的,將來結罪還債你還一個人,容易對付。如果是個公共設施,這市政府設施的,公共設施,你把它偷掉,債主就是這一市的老百姓,是他們納稅來做的公共設施,你的債主就是這一市的市民。如果是國家的設施你偷盜了,債主是全國的國民,那個罪就更大了。佛法不得了,佛法不是一個國家,盡虛空遍法界,痲煩在此地,所以叫十方常住,它不是一個地方。所以這個問題嚴重。但是現在有沒有十方常住?給諸位說,沒有了,現在的廟都是家廟、子孫廟,不是十方常住。不是十方常住,你要盜他們的東西,結罪就沒有那麼重,因為它不是十方常住。若是十方常住就不得了,結罪就很重。

但是我們現在有一樁事情,這也是常識,提醒給同修們做個參考。譬如我們講席當中所做的這些錄音帶、錄影帶,以及印出來的經書,我們都是回向法界眾生的;換句話說,這些東西都是十方常住物。我們沒著作權,歡迎流通介紹,成就一切眾生無量功德。如果你拿去,加上著作權所有,那不得了,你侵犯誰的著作權?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都是你的債主,這跟十方常住物無二無別,那個結罪就太重了。所以這些東西,我曾經說過,任何人都可以翻印、都可以流通,都可以拿去賣錢,不可以印上著作權所有。印上著作權所有,那就不得了,這個結罪就太重了。這個常識我們不能不知道。

回向眾生。回向『菩提』,菩提是智慧,我們所修積的一切,我們求什麼?求智慧,不求福報。福報很容易迷人,所以世尊在《金剛經》上教菩薩,菩薩不受福德。菩薩修積無量功德,福報當然大,佛提出警告,決定不能享福,一享福就迷惑了。所以回向菩提就重要了,念念求正覺。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沾惹不得,一沾惹就入了魔道,佛跟魔的界限就在此地,絲毫不能夠沾染。

『實際』是真如本性,就是究竟圓滿的大涅盤。一切菩薩修學就為了這三樁,念念回向三處。

【往生論注下曰。】

這個《往生論》註解是曇鸞法師的註解,他有上下兩卷,這是下卷。

【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這個回向是特別回向,祈求一切眾生都有緣聞彌陀之名,都有緣讀到淨土三經,發願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是一個特別的願。

【觀無量壽經曰,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這是《觀經》上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具備的條件,與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裡面所講的十念必生是一個道理。這一句關鍵的字眼就在『念』字,這是關鍵的字眼。什麼叫做念?心裡頭真有才叫念。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這個字是會意,在六書裡面,中國造字有六個原則,古時候稱為六書,六個原則。這是六個原則裡面的一個,叫會意。你看到這個符號,體會它的意思,這個字的組合,上面是個「今」,底下是個「心」,現在心上真有,這叫念。不是過去、不是未來,現在,現在心裡頭真有。所以念不是口念,口念心裡頭沒有,沒用處;心裡頭真有,口裡頭不念,都行。所以念從心,不從口,你心上真有。

有什麼?『南無阿彌陀佛』。你要懂得「南無」是什麼意思?南無是皈依,意思就是說從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從一切境緣裡面回過頭來,專依阿彌陀佛,這叫念佛。如果念阿彌陀佛,還摻雜有外緣在裡面,這叫雜念,這個不叫一心稱念。功德雖然有,不純,不純往生就不可靠;純,往生決定可靠。一切眾生念佛為什麼不純?不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佛在一切經裡面真正是苦口婆心、千言萬語跟我們講,我們實在講充耳不聞。聽了也不解其意,所以依舊是迷惑顛倒,不能開悟。這一切世間相,不但我們這個世間,六道、十法界,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上講的比喻實在太好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它不是真的,不應該留戀,不應該貪著。《金剛經》這首偈是看破,真正看破,「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看破。看破之後,你才真正能放下,放下也是《金剛經》最要緊的開示,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是徹底看破。

應無所住,心裡頭統統放下,住就是牽掛,一絲毫牽掛都沒有了。而生其心,生什麼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你要這樣子念佛,那就叫一心稱念,那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不能不放下,要徹底放下。一定要知道,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我們從電視、新聞裡面看到現在的世界,到處天災人禍頻繁,這個現象怎麼來的?世間這些科學家天天在研究、天天在找原因,他們找不到,他到哪裡去找?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這是真正的原因。正報是什麼?人心,人心善良就風調雨順。今天世界這些人心裡想什麼?念的什麼?說的什麼?做的什麼?這才是一切災難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們這樣說法,人家不相信、不能接受,這就無可奈何。

所以現在說實在話不如古時候,古時候,我們讀歷史,如果國家有這些災難,帝王大臣就要反省。減食,吃的東西這個時候都減少,修懺悔,希望能轉這個業報,他從內心上真正反省。現在沒有這回事情,現在認為你要這樣做你迷信。這就是李炳南老居士臨走之前給同學們所說的,現在世界上災難,佛菩薩、神仙來都救不了。佛菩薩、神仙來,要把事實真相告訴他,你迷信,沒人相信。我們對佛法稍微涉獵一點,知道這個裡頭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若不從人心上轉變,這個世界災難沒有辦法消滅的,只有一天一天的頻繁,一天比一天嚴重。最後到毀滅還不知道什麼原因毀滅的,你說可憐不可憐?這是「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我們要了解,怎樣去念要懂得,如理如法,必定有感應。

【箋注曰,十遍稱名也。】

就是十念。十念要緊的是指臨終的時候,臨終十念決定沒有夾雜,必得感應。我們再翻過來,看一百一十二頁。

【望西曰,經十念頃,專稱佛名,為十念也。】

這都是指十聲佛號,是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所講的。前清乾隆年間慈雲灌頂法師,這也是我們淨宗的一位大德。他教給人早晚課誦用十念法,他是特別為了工作繁忙之人,沒有時間做早晚課。他傳下來的十念法,是盡一口氣叫一念。每個人的氣長短不一樣,每一口氣念的佛聲多少不論,一口氣叫一念,念十口氣,早晚都不間斷。如果一生不間斷,的確在理論上講,符合淨念相繼,符合相繼這個道理,一向專念。除了早晚十念之外,要注重散念,散念所謂是有時間就念,有工作就停下來,沒有工作,佛號就提起來。這是不拘多少,計數亦可,不計數亦可,要保持著心裡頭常有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淨土的願力要強,對於這個世間,實在講,要生起厭離之心,不想再住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有什麼好住的?這個很要緊。有厭離之心,你對這個世界決定沒有貪戀,你往生的時候障礙沒有了。有一絲毫貪戀,那就是個障礙,這個障礙,障礙你這一生不能往生,那叫真可惜。

前年我在台灣遇到一位老太太,她來看我。她說她念佛念了三年,功夫不能成片,得不到受用。我就教她,你要一切放下,你功夫就得力了。她告訴我說,師父,我什麼都放下了,就是孫子放不下。那個孫子是什麼?孫子是她的魔,是她的冤家,把她拉住,不讓她往生,她還喜歡那個孫子,你說糟糕不糟糕!所以我就告訴她,孫子也要放下,你才能往生,你放不下孫子,你還搞六道輪迴,苦死了!這個要有智慧,絲毫不能夠牽掛。你真的想愛你的孫子,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成佛、成菩薩,你才能照顧到他,你才能真的幫得了他。你要搞六道輪迴,你一點能力都沒有,你幫不上他的忙。這是要有智慧的選擇。所以這個十念是講專念佛,『專稱佛名』。

【此言念者,謂稱南無阿彌陀佛,經此六字頃,名一念。】

這個一念解釋也很特殊。『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合起來叫『一念』,這一念當中決定沒有夾雜。所以說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才稱之為一念。

【般舟經曰,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

這是經上世尊轉述阿彌陀佛的說話,十方世界的眾生如果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怎麼個去法?『常念我名,莫有休息』,「莫有休息」就是不間斷。實在上講的最殊勝的無過於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簡單明了,八個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莫有休息就是相繼。可是念的時候,要淨念,淨就是不夾雜。不懷疑、不夾雜是淨,不間斷是相繼,這個功夫就得力了。做到淨念相繼,自然就都攝六根;能夠都攝六根,一定可以做到淨念相繼,這是講念佛的方法。

說到效果,菩薩也說得很好,「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大勢至菩薩講話簡單明了,一點都不羅嗦。不假方便就是不需要藉任何方法來幫助,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從凡夫地念到成佛,你看多簡單!哪裡要那麼多經論,羅哩羅嗦的。真正相信大勢至菩薩的話,這一部《大藏經》就是垃圾,廢紙一堆,這真的,不是假的。這個東西給誰?是給那些羅嗦人用的,是給中下根人用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上上根人,這最難得的。所以天天在那裡研究經教,鑽固執的,那都是下下根人,很不容易成就。這些道理、事實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白,然後才能夠堅定自己的願心,一門深入。

底下一段,《觀經》裡面說的,這是一段經文。

【觀經言,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這就是前面我們曾經提過的,佛曾經說,你做五逆十惡,佛都能救你,五逆十惡,佛真能救。五逆十惡前面曾經講過,這裡不再說了,極重的罪業,沒有比這個更重的。

【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善知識跟他說『妙法』,什麼是妙法?念佛是妙法,這個妙法不指其他一切法。臨命終那是關鍵的時候,說什麼法都來不及,都沒用處,就是教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是妙法,『教令念佛』。病重的人氣力也沒有了,未必能有音聲,所以叫他想,觀想,觀想念佛。在這個時候最好能把佛像掛在他的面前,掛在他看得到的地方,這時候不講恭敬不恭敬。他睡在那個地方,眼睛看到是他腳那邊,佛像就掛在他腳頭,他眼睛一睜開就看到佛像。這不是平時,平時當然佛像放在腳底下不恭敬,這不是平時,這是非常時候,一定要叫他方便。他看到佛像,想佛,願佛來接引他,求生淨土,教他這個方法。

【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觀想的能力要沒有,沒有怎麼辦?沒有就是教他念名號,因為觀想的力量比念名號的力量大,這個道理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佛你就作佛,他這人就變成佛,想什麼變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講「一切唯心造」,唯心造就是由心想生,這是根本的一個原理,想什麼就現什麼。眾生心裡想的是貪瞋痴慢,貪瞋痴慢是魔,不是佛,這個東西想不得。想這個東西都是搞六道輪迴,都是跟一切眾生結怨,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這不是痲煩嗎?為什麼不想佛?為什麼不想菩薩?天天想佛,天天想菩薩,剛才講了,不但你的面貌慢慢會變成佛菩薩的面貌,身體也變成佛菩薩的身體。佛菩薩身體是決定不生病的,你要想身體健康,什麼毛病都沒有,最好的辦法是天天想佛,你什麼毛病都沒有了。你看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薩有腰酸背痛的?沒有!查遍《大藏經》,沒有。想佛、想菩薩這是最健康的。現在醫學界也說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生理就健康,生理的確受心理的影響,心理不健康,生理沒法子救。這裡教他念佛,不能觀想那就是稱名,叫他稱名。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實在講,這就是十八願裡面所說的,最簡單、最直截了當的方法。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這個時候念佛的心真誠,沒有妄念,這個念相應,相應滅罪的功德就大了。所以,每一聲佛號都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可是諸位要曉得,這個人決定不是普通人,因此我們讀了這些經文,絕不能存僥倖之心:不要緊,臨命終還來得及,現在多乾點壞事,還有救。要存這個念頭,你就錯了。因為這個事情難,難在哪裡?第一臨終的時候頭腦要清楚,這樁事情就不容易。我們看看許多這些親戚朋友臨走的時候,有幾個人臨走頭腦清楚?大多數走的時候是糊裡糊塗,迷惑顛倒,那就沒辦法,遇到善知識也沒用處。雖然有很多人助念,他是不是真的跟著念,沒有人曉得。所以那個助念,只說是有比沒有好就是了,幫助他。他是不是能夠跟著念,是不是能夠回心轉意?這就很難講。所以第一個條件,臨走的時候神智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條件就相當不容易。第二個條件,遇到真正念佛同修,簡單明白的開示,你能夠遇到。第三個條件,你遇到之後,立刻就能夠警覺到,真正是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你要具足這三個條件才成功,這三個條件缺一個就不能成功。

臨終神智清楚是大福報,我們中國人講五福,五福最後一個就是所謂的好死。什麼是好死?死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的人不是普通人,過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個時候成熟,還是《彌陀經》上的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是在臨終一剎那當中現前的,他成就了。所以這樁事情僥倖不得,它有道理,它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絕對不是一個僥倖人能夠得到的。所以我們平常要努力,要認真的去念佛。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是講他念佛的效果,生到西方世界,即使是邊地往生,都是蓮花化身。那個邊地,佛經裡面講的有胎生,後又說明胎生是比喻,比喻什麼?苦!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苦,他苦的是什麼?沒見到阿彌陀佛,沒聽到佛說法,他就是這個苦;除這個之外,他的樂受,經上講的,相當於夜摩天、忉利天。他的苦就是不見佛,不聞法。而這個期間最長不過五百年,短的就很短。一念覺悟,一念懺悔,知道自己錯了,障礙就沒有了,他就能見佛,就能聞法。

障礙,當然很複雜,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類,這是《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的,一個是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業障深重,一個是懷疑佛的智慧不是究竟圓滿,總不外乎這兩類的疑心。雖有疑心,但是他信願持名很堅固,他真乾,一點也不鬆懈。生邊地是這麼往生的。他是抱個僥倖的心,我念佛,有西方極樂世界,我不就去了嗎?沒有就算了!這種態度,往生就生到邊地,怎麼可以說沒有就算了?這是信心不清淨,但是他還是專念。因為他專念,所以他往生了;因為他信心不淨,裡頭還帶點懷疑,所以他生邊地。在邊地,什麼時候覺悟我錯了,障礙就除掉了,就能夠見佛聞法。末後這一段。

【彌勒發問經言,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養國土。】

這個『具足』是指底下的十念,這個十念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十念不一樣。彌勒菩薩這段話很值得我們做參考,實在說對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有很大的幫助。

【凡有十念,何等為十。】

底下就一條一條給我們說出來。

【一者,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於一切眾生,不毀其行,若毀其行,終不往生。】

他這十條很重要,這個十條我們明了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留意去修學,可以排除往生的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消業障,這十條都是有助於消業障的修法。第一個就是『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慈是與眾生樂,悲是拔眾生苦,這叫慈悲。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個前面兩條就是慈悲心,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

『於一切眾生,不毀其行』,即使諸佛菩薩都不例外。這個地方講的「行」,通世出世法。我們只能夠勸善規過,眾生這個行是錯誤的、是惡劣的,佛菩薩只有勸告,而不能夠說用種種方法去制裁他,這個不可以。為什麼?行有業報,別有因果,所以只能夠勸導,不能夠來制裁。這個事情我在澳洲有一次講演的時候,有位猶太教的領袖,在十幾個宗教團體裡面,我跟他們講演的時候,這位猶太教的長老非常難得,他提出一個問題。他說,佛法既然是個高度智慧,大慈大悲,可是眾生造作罪業,最後的審判,你們佛教是什麼人來主持最後的審判?我給他的答覆,佛法是師道,佛跟一切眾生是師生的關係,老師對學生犯過只有勸導,沒有懲罰。他最後問,那犯罪的人很多,懲罰誰來負責?我就跟他講,懲罰是上帝的事情,是你們上帝的事情。他也聽了很歡喜,我們對他上帝也很尊重。我就舉個比喻,我說我們佛教,好比國家的機構,我們是教育機構,你們是司法機構,我們沒有衝突,我們很尊重司法。他要犯了過,你們上帝去懲罰他,我們就勸告,勸告不聽,你們上帝去懲罰他。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總是以一片慈悲,即使他造作惡業,我們也不怪罪他,他必定有許多複雜的因緣,自己不能夠控制。一定是常生慈心,保持自己心地清淨,才能往生。

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為什麼不見世間過?他自己心地清淨、善良,見到世間過,是自己煩惱心所被外頭境界引導起現行,誰過?自己有過;你自己沒有過,你怎麼會見到外面的過?這個道理很深,我們要懂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要起個惡念,看到一個惡人討厭他,立刻要警覺,他不討厭,我討厭,他不惡,我惡,這樣才能改過自新,才能夠往生不退成佛。念念就是他壞,我不壞呀?見到他壞,自己先壞了!這個事與理,很少人知道,很少人警覺到,所以學佛學了一輩子還搞六道輪迴,原因在哪裡?就在此地。

【二者,於一切眾生,深起悲心,除殘害意。】

對一切眾生有憐愍之心,決定沒有傷害的意念,有一絲毫傷害意念,你就錯了

【三者,發護法心,不惜身命,於一切法,不生誹謗。】

佛說的法太多了,無量無邊,不止這十個宗派。佛所說法是因一切眾生而異的,所謂應機說法,眾生的機感不同,因此佛所說的就不一樣。也正因為如此,自古以來這些善知識們,祖師大德、善知識,教導學人,都是看你的根機,選擇一門,叫你一門深入。你在這一門當中沒有奠定很好的基礎,決定不準你去看其他的經典,為什麼?怕你看其他的經典,你搞亂掉。佛在這個經上說有,在那個經上說空,到底是有是空?許多學者,我曾經在台灣遇到台大的教授,我初學佛的時候,一位老教授,我學佛的時候二十幾歲,那時候那個教授四十多歲。他跟我講他讀過《金剛經》,他說釋迦牟尼佛頭腦有問題。我說怎麼了?他說,他講話顛三倒四,一回說有,一回說空,《金剛經》就像兩桶水一樣,倒過來倒過去。大學教授,你說有什麼辦法!

這就是祖師大德、善知識教人、接引人的時候,為什麼叫你一門深入。因為眾生什麼?佛,實在講,佛無有法可說,佛哪有說法?佛所說法是破一切眾生的執著,你執著有,佛就給你講空,講空是破你執著有的。那個人執著空,佛講有,講有是破他執著空的。所以佛並沒有說法。你不知道佛的意思,光聽佛在這裡說有,在那裡說空,你就說佛說法顛三倒四。經裡面這種情形太多了。所以你讀經,看佛這句話,佛是對什麼人說的?佛說這句話用意何在?「開經偈」上「願解如來真實義」,佛家又常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一定要曉得他是什麼意思。所以,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你怎麼能批評?因此,對佛所說一切法,我們聽到縱然有疑,不可以毀謗,因為我們不知道佛說法的意義。唯有自己在一門深入得清淨心、開智慧之後,然後你一接觸,你才曉得佛說這話是什麼意思,你才真懂得,才佩服佛的智慧,佛的善巧方便。否則的話,確實是不得其門而入。

這是要『發護法心』,護法之心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不謗三寶,不容許自贊毀他,這個很重要。我學淨土,淨土好,人家學禪,禪不好,就毀謗別人,這是絕大的錯誤。為什麼?禪也是佛說的,也是佛傳的,我們說他不好,不就是說佛不好!這個叫毀謗三寶。我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我們的好榜樣。每一位善知識他專修一個法門,你看他對於善財的介紹,我只修這個法門,你要問其他的法門我不知道,你請教那一位善知識,他比我高明。都是自己謙虛,讚嘆別人,這個對!不但在佛法法門裡面,我們修的法門自己要謙虛,要讚嘆別人,即使我們遇到其他宗教,我們也要自己謙虛,讚嘆別人,這個才對,這才能攝受一切眾生。其他宗教都包括在一切眾生之內,你對他要慈悲,對他要關懷,對他要愛護,要把佛法介紹給他。你一開頭就是你是魔是邪,我是正,那人家還能接受嗎?不能接受。

所以我們接觸外教,基督,基督菩薩,神父菩薩,牧師菩薩,你們都是菩薩,將來都成佛。他聽了很高興,他必須要找佛經來看看,我們將來也可以作佛、作菩薩。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華嚴經》上有例子,勝熱婆羅門那就是其他宗教的領袖,是菩薩,遍行外道是菩薩,都是法身大士,示現種種不同身分,在教化不同根性的眾生。所以,學佛人心是清淨的,心是平等的,跟外面完全不一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法門展開來就包含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門,包含各個宗教都在裡頭,平等的,無有高下,這是《華嚴》的境界。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七十三集)1996/4美國聖荷西檔名:02-031-0073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一十二面,倒數第二行,從末後的一句看起:

【四者,於忍辱中生決定心。】

《彌勒發問經》裡面講的十種心,這也是求生淨土的重要條件。前面三條我們讀過了,這個第四條,『於忍辱中生決定心』。忍辱範圍包括的很廣,在大乘菩薩法裡面是個很重要的科目,我們在《金剛經》上可以看到。《金剛經》是大乘菩薩法,菩薩法裡面修學的綱領就是六波羅蜜,經裡面,在六波羅蜜裡面特別提到布施與忍辱,講得最多。布施是修福,忍辱是能夠保持,如果沒有忍辱,一切功德都不能成就。忍辱,佛經上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天然災害的忍受。這些在近代,我們在資訊裡面所聽到的,相當頻繁,比過去幾年有增無減。當然這裡面的原因非常複雜,生活、修學都要有極大的耐心,要能夠忍受。

第二類是人為的加害。人為加害,實在講,也有很複雜的業因。那個人為什麼找我痲煩,不找別人痲煩?凡是遇到這些事情,自己一定要認真反省。我這一世當中沒有得罪他,他來找我痲煩,必定是過去生中的過節。不學佛的人往往不了解這個道理,於是他不甘心、他不服氣,這裡面就產生怨恨、報復,這個事情真的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一樁非常殘酷的事情。六道眾生裡頭,最不幸的就是這樁事情,就是冤冤相報。學佛的人,如果我們要說他所得的殊勝利益,第一殊勝利益是什麼?就是聽了佛這些開示覺悟了,凡是與我過不去的人我都能夠忍受,我也都能夠原諒。自己深深反省,必定是過去世也是這種態度對他,他今天報復過來。能夠忍受,這個帳到此地就了結,絕不能夠有絲毫怨恨之心。這個關係很大,這是真正第一殊勝利益,是真實的受用。這一生在世間,不怨天、不尤人,無論遭遇什麼樣的災害都不怪別人。我們在《金剛經》上讀到忍辱仙人,那是修菩薩道的時候,菩薩修忍辱波羅蜜,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無枉之災。遭這麼大的劫難,忍辱仙人沒有動一絲毫的瞋恚心,而且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他。

所以,外面境界實在講沒有好壞,好壞是在自己一念心,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觀念,好壞都是在自己的觀感。忍辱仙人對歌利王,為什麼不責怪他,將來成佛還第一個度他?這就是他們的觀感跟我們不一樣,我們認為受了很大的委屈、很大的傷害、很大的恥辱,我們以為是這樣的,決定不能忍受,非報復不可,這是凡夫的觀念。修行的人的觀念,遇到這個境界,他是菩薩、他是大善知識,他成就我忍辱波羅蜜。他給我這種傷害,看看我能不能忍受?能不能在這個境界裡面還是心平氣和,還是絲毫沒有波動?觀念不一樣。他要不給這個境界,我怎麼曉得我的忍辱波羅蜜圓滿了,我成就了?這一念觀感不同。所以外面境緣哪有好壞,好壞的確是在自己的念頭,自己心清淨,念頭善,世間沒有一樁惡事,也沒有一個惡人;自己煩惱不斷,這個世間連佛菩薩也不是好人。這是我們要懂得的,我們要忍受的,無論什麼人一天到晚板著面孔,看到我們就討厭,我們見到了恭恭敬敬,在這裡頭修,修忍辱、修清淨心、修平等心,這就是真正善知識。不能把他看作惡人,把他看作菩薩、看作善知識,我自己成就了。善的境界裡面沒有貪愛之心,惡境裡面沒有瞋恚之心,這是修忍辱波羅蜜。

第三類的是修法。我們今天講學佛,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如果沒有耐心,你的道業不能成就。所以,修道也要有高度的忍耐的功夫。

這三類忍辱往往有連帶關係,所以這三大類它是融通的。我們成就道業不簡單,今天我們生在這個環境當中,說是要找一個很理想的道場,到哪裡去找?走遍全世界你也找不到。什麼地方人事物能如你意?為什麼原因?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所修的不善業,這一生的遭遇都是果報。我們幸虧遇到佛法,幸虧遇到大乘,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面得到解脫。什麼是解脫?就是善惡我都不放在心上,順逆環境我都能夠忍受,境界就平等了。平等的境界就是最好修學的道場,一切時、一切處皆是道場,這樣才找到一個真正的歸依處。如果你心裏面煩惱沒有舍離,是非人我沒有放下,你走遍全世界,你也找不到一個修學的道場,你也找不到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你找不到。

所以,在忍辱當中生決定心,什麼決定心?決定不為順逆境界所動,決定不為善惡境界所動。一心求出離,求出離三界,一心求生淨土,就對了。這是第四個,決定心。

【五者,身心清淨,不染利養。】

這條非常重要。我們看看古今中外,在家出家,多少修行人到最後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就是貪著『利養』,這個例子太多了。我們有沒有?如果細心去反省一下,也許就覺悟了。我今年年初在新加坡講經,新加坡有位老太太,也是念佛往生。在臨走之前,她這一口氣咽不下,其中有個同修曉得,她有一棟房子,是政府給她的。這個老太太沒有兒女、沒有親人,好像有八十多歲,是個孤單的老人,有些學佛的同修平常就照顧她、看看她。當中就有個同修告訴她,他說你是不是那個房子放不下?她點點頭。他說不要管它了,隨它怎麼去。她還想找個人把房子處理掉。這個同修好,說不要管了,隨它怎麼去吧!她點點頭,十分鐘就走了。有一絲毫牽掛,差點就去不了,這是我們要高度警覺到的。我還有多少事情,要怎樣怎樣交代、吩咐吩咐,那就完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還得等待你去交代清楚,哪有這種道理!在平常就不掛在心上,錢也好、產也好、事也好,隨它去,你才灑脫。哪有什麼交代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佛法有護法神去護持,眾生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業報,你管這些事情幹什麼?我常常遇到有些同修,他要來問我,想印這個經,想印那個經,這些事情問我幹什麼?我的這些錄音帶,他們要拿到這裡去聽,拿到那裡去廣播,全與我無關,我講完之後就沒有了。要真正放下,徹底放下,絲毫不掛,心淨則土淨,你才能往生得了。有一絲毫沾染,這個佛堂,我走了之後要交代哪一個,要叫他怎麼做,你決定不能往生,你決定還搞六道輪迴。要真正把它捨得一乾二淨,誰拿去與我都不相干,這才行,你才能往生的了。這是我一生辛辛苦苦經營,那就完蛋了,你來生還得辛苦經營。無量劫來,多少人念佛不能往生,就害在此地,這個念頭放不下。所以,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才能往生,好事不能往生,唐朝龐居士留下這一句開示。你做好事,你將來頂多是修一點有漏福報而已,你能往生嗎?你的心能清淨嗎?不能,不可能,你心裏面掛的東西太多了,這是最大的傷害。經上一再告訴我們,縱然供養恆沙聖眾,聖眾指佛菩薩,都不如這一生當中修正覺,我們改成這一生當中念佛往生,才是真正的正覺。不是念佛往生,都不是正覺。

我們這一生這個成就,就是無比殊勝的成就,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親近阿彌陀佛,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要度多少眾生!盡虛空遍法界是你的活動空間,哪裡像我們現在拘束在此地,動彈不得。三界是牢籠,地球是個牢籠,沒辦法出去。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個小城是個牢籠,確實是重重監獄圍繞著你,過這種苦日子。還有什麼好留戀?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我勸大家的話都是真心話,我今年七十歲了,古人常講「人生七十古來稀」,李老師七十歲那年就常講了「我該死了,我應該要死了」。李老師七十歲以後,我們常常聽到他這句話,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再不欺騙人。我要走了,要滾蛋了,這個世界與我無幹了,我講的話都是客觀的話。所以你們修學佛法的,發心講經的,我都勸你們,講經是第二、第三,念佛求生淨土是第一。你要把講經擺在你一生的大事業,你也就完了。一定要明了這個道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無比殊勝稀有的因緣。你講經的功德,弘遍全世界的功德,也不能與往生相比,那真是天上天下不能比。所以講經是附帶的,不是我們的正修,有緣就做,沒緣就不做。

一生沒有做弘法利生的事情,往生的人也不少。可是你要曉得,你真正往生了,你已經做了弘法利生的事情,你做了個榜樣給人看!你說法是言教,他做出個榜樣是身教。諦閒老法師,民國初年,他那個念佛的鍋漏匠,那個念佛的徒弟,一個字不認識,一部經也沒學過,因為他不認識字,做粗活出身的。出家之後,老和尚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告訴他,你就這一句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日後準有好處。老和尚開示就到此為止,什麼好處他也不曉得,他就聽話,老老實實念了三年,你看人家走的時候站著往生。死了以後還站了三天,等諦閒法師替他辦後事。你說他有沒有做弘法利生的事?他做了。今天提起他的事跡,讓我們曉得,我們起了感動,他這一表現就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度眾生不在乎言語。種種法門、種種善巧方便無量無邊,不必執著,凡事隨緣就好,這個要緊。你的心真誠,方法不懂,你所講的也感動人、也能動人心。你的心不清淨、不真誠,方法再巧妙,說得天花亂墜,講的時候,人聽得滿有趣,出了講堂門,什麼也沒有了。這些都是事實。所以,名聞利養決定不能沾染,統統放下。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放下,就不要去理會,不要去放在心上。

【六者,發一切種智心,日日常念,無有廢忘。】

這一句就是常說的發無上菩提心,『一切種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佛法裡面講智,有三種,有一切智,有道種智,有一切種智。一切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裡面的正覺,正覺是一切智,正等正覺是道種智,無上正等正覺是一切種智。我這樣給你說明,你就容易懂了。所以,這一句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大家容易理解、容易辨別起見,就是高度的警覺心,念念覺而不迷。

『日日常念,無有廢忘』,常念的是念無上正等正覺,大乘佛法修學的目標就是這一句。《般若經》上所說的「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一句就是說這個。你要是得到這個法,就叫成佛。這個法有沒有一定?沒有一定。無有定法,名為佛法,「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上有明文。這個理與事都很深,確實像法藏比丘所說的,非我境界,這真的,不是我們的境界。《金剛經》是佛對誰說的?對法身大士說的,不是對普通人說的。什麼是法身大士?四相破了就是法身大士,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法身大士,通常我們講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還有我相、還有人相,決定沒有證得法身;換句話說,他決定沒有證得圓教初住的地位、別教初地的地位,他沒證得。

這個事情對我們來講是真難,不是假難,我們不是上根利智,幸而遇到念佛法門。蕅益大師說得好,我們日常念念求生淨土,念念想見彌陀,要無有忘廢,就是這個心,這就一點都不錯。其他的全都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唯獨這樁事情真實,憶佛念佛,沒有事,想佛、念佛,只有這個是真的。所以一定要「日日常念,無有廢忘」。

【七者,於一切眾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謙下言說。】

這也是煩惱裡面極重的煩惱,貢高我慢,自贊毀他。自贊毀他在「瑜伽菩薩戒」裡面是列入重戒,在「梵網戒」裡面它是輕戒,在瑜伽戒本裡面它是重戒。這一條重要,為什麼重要?這一條是普賢行的基礎。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第一條就是禮敬諸佛。諸佛是誰?一切眾生,諸佛裡面講的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我們對一切眾生有沒有尊重心?如果你要是真想這一生往生,而且真想這一生上上品往生,你就非學不可。學什麼?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凡夫只有我一個。如果還有一個人是凡夫,我就瞧不起他,我還有一個瞧不起的;凡夫只有我一個,這才能做到一切恭敬,這是普賢行。他除障,這裡說了,『我慢意』,慢是貪瞋痴,底下就是慢。極重的煩惱,由於這個煩惱,造種種惡業,有意、無意就造,障菩提道。

『謙下言說』,謙是謙虛,下是卑下,真正能夠做到自卑而尊人。菩薩之中,有一位叫常不輕菩薩,常不輕菩薩就是示現這樁事情,菩薩見到任何人都頂禮。在民國初年,民國十幾二十年的時候,中國江蘇鎮江的金山寺,有一位妙善法師,後來人稱他作「金山活佛」。這位法師的行誼很像佛門裡頭流傳的濟公長老,不修邊幅,人很隨便的。樂觀法師曾經見過他,跟他在一起住過二十多天,所以樂觀法師寫了一本《金山活佛神異錄》,就是他的一些故事。這個書過去在台灣出版的,但是我沒見到,我是到新加坡才看到,有一位同修拿來了這本東西來給我看。我一看是樂觀法師寫的,我就很仔細的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看了我很喜歡。樂老跟我也有一段因緣,我早年在台北,第一次講《彌陀經疏鈔》,那個時候我沒有經本,聽眾大概有一百人的樣子,在「蓮友念佛團」。樂老知道了,送了一百本經書給我,我們對他非常的感激。所以這本書,我在新加坡就給它翻印了兩千本流通。

妙善法師的行持就是常不輕菩薩,任何人向法師頂禮,他一定跪在地下回拜。他不像一般的法師,居士頂禮,「好,一拜,起來吧!」他不是的,他一定拜在地下。確實,這一條「於一切眾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謙下言說」,妙善做到了,他是現身說法。他也沒有講過經,但是平常跟人家談話,幾乎句句都是佛法。

【八者,於世談話,不生味著。】

這就是跟世間人接觸談話的時候。世間言詞裡面有很好的、有很美的,像這些好的文學作品、詩詞歌賦,也很能令人流連的,很能讓人喜愛的。這就是世俗文人的習氣,這個習氣有礙於修行。早年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創建蓮社,這是淨土宗第一個道場,同修一百二十三個人。在那個時候,謝靈運這諸位讀書人都知道,歷史上有這個人,是東晉時代的文學家,文章確實寫得好,古文裡頭收集的有。他想參加蓮社,遭到遠公大師的拒絕。遠公大師為什麼拒絕他?喜歡做文章、喜歡做詩,這個習氣太濃,成天搞這些東西,擾亂人修清淨心。遠公覺得他文學習氣很重,不歡迎他參加蓮社。另外有個人,沒有想來參加,遠公倒是邀了他幾次,但是他沒有來,陶淵明。慧遠大師找過他幾次,歡迎他來參加,他沒來。陶淵明灑脫,心地清淨。

所以與世間談話,再美的言詞也『不生味著』,這個「味」我們稱為味道,「著」是執著。世間的文學什麼味道?喜怒哀樂。文學作品裡面最普遍的,中國的四大小說,《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你去看這個,動心。你的感情隨著他文字在跳動,他喜歡你也跟著喜歡,他憂你也憂愁。現在這些作品很多搬到電視上去,搬到廣播上去,世間人都貪著這些。比這個更次一點的就更多,不勝枚舉,包括現在的歌舞、唱歌、跳舞、戲劇,統統包括在這裡面。

【九者,近於覺意,深起種種善根因緣,遠離憒鬧散亂之心。】

『近』是接近、是親近,接近正覺。一個人能夠覺而不迷,自然就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覺正淨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得到,其他兩個必定得到。從這裡面自然就『深起種種善根因緣』。所以道人,修道人,一定要住在定境裡面,『遠離憒亂』,熱鬧場所要離開。這是講環境能夠影響我們心理,到環境不影響心理的時候,你已經得三昧,也就是說你已經住正定聚。這一切環境,人事、是非、善惡你都放下,你都不理會、都不在意了,你就入正定聚,那是正受,這是最難得的。如果功夫沒到,環境還是會影響你情緒,那你就要覺悟,你最好能夠離開、能夠迴避。古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修學的道場一定是建在山林之中,不但遠離都市,就連村莊都遠離。

古時候在印度,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因為他們行托缽的制度,道場建得與城市距離太遠,托缽不方便。所以一般道場的建立,最理想的距離是三里,你托缽比較方便。可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托缽的制度在中國就沒有能夠實行,所以中國寺院、叢林都是自謀生活。有些寺院有山、有田地,這些山林、田地租給農夫去耕種,他收租,收租就是收糧食,那他主食就不成問題。蔬菜多半是出家人自己種的,寺廟旁邊有菜園,自己種菜。所以我們在寺院執事裡面,我們看到有菜頭,菜頭是什麼?種菜的,在寺院裡專門管種菜的,種菜也是修行。一百零八個執事裡頭有他的職位,有這麼一份工作。

在現代的社會又變了,從農業時代變成工業時代。古時候山林寺院現在也開了馬路上去,變成觀光旅遊的點,也沒法子修行,也得不到清淨。佛在《法華經》上講的話,我們愈想愈有道理,佛在那個時代,把我們現前社會已經看得很清楚。他說在末法時代,對一切眾生弘揚佛法,只適合於講大乘,不適合講小乘。大乘、小乘差別在哪裡?小乘是保守的,大乘是開放的。現在講民主自由開放,你說保守,落伍了、不合時代,人家不要。所以現代一定要講大乘,也就是說在自由民主開放的社會裡面,我們應當如何「遠離憒鬧散亂之心」,這個事情比過去當然難,難得太多了。但是講到成就,比過去的成就自然也高得太多了。從前遠離這些境界他得清淨心,現在在這個境界裡面,複雜的社會裡面得清淨心,比從前人的確高多了;換句話說,古時候那些修行成就的人,如果生在現代這個時代,他未必能成就。現代這個時代能成就,決定超過古人很多倍,為什麼?真看破、真正放下了。

不但放下,徹底放下,知道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毫無滋味。這些現象究竟是什麼?《般若經》上講得非常清楚,是一種錯綜複雜業因果報的循環相續的現象。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決定不是真實的。《金剛經》上一首偈說盡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講現象,「如露亦如電」是講它存在時間的短暫,露是講它的相續相,電是講它的真相。所以,要能夠體會到這樁事情、認清這個事情,哪有放不下的?哪裡還會再有執著?一切人事物在面前,你說好,好;你說不好,不好。你問我,我沒有意見,毫無意見。為什麼沒意見?因為都是虛幻的、都是假的、都是一場空,還有什麼意見?有意見就是真的,就不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還有什麼意見?這樣才能夠遠離憒鬧散亂之心。這是大乘法。

【十者,正念觀佛,除去諸根。】

這一句裡頭這個『除去諸根』,跟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的意思是相通的,他都攝六根。此地講「除去諸根」,是除去諸根的不正當的用途。眼分別色,耳分別聲,六根分別六塵境界這是錯誤的,意根的貪著,把這些不正常的作用除去。除去之後,就是唯識家所說的,轉八識成四智,由此可知,四智菩提是六根的正用,用的正確就叫菩提,錯用了就是凡夫、就是煩惱。教給我們『正念觀佛』,此地用觀,為什麼不用念?其實,觀的意思跟念的意思相同,同中有不同,就是念裡面,有離心意識念,有沒離心意識念,都叫念。有沒有離心意識很難辨別,但是用觀,那就清楚了,觀是絕對離心意識的,所以佛家講「觀照」。

《心經》,觀世音菩薩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他用的是觀,「觀自在」,底下是「照見五蘊皆空」,他用的是觀照。這也是行門的綱領,這是從修行方法上來說的,方法裡面的原理原則。最初就是從觀照入門,觀照怎麼修法,不能不知道。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舌嘗,這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裡面,學什麼?學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觀照,這就叫修觀。外面境界清不清楚?清清楚楚,不是說我不分別,我就看不見,我不分別,我就聽不見了。照聽、照看,那是照,照裡面清清楚楚,但是裡面確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是定、是清淨心,不分別、不執著是慧,是真智慧,這是定慧等學。在哪裡學?一切時一切處。所以前面講了,菜園裡面種菜的他也是定慧等學,他也是在修觀照,跟在禪堂、念佛堂那裡修行決定沒有兩樣。這才真正能夠明了佛所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六祖惠能當年在黃梅八個月,碓房裡頭舂米破柴,別人在禪堂裡面參禪,聽老和尚天天講開示,他們用的功夫怎麼樣?一樣的。能大師舂米是參禪,破柴也是參禪。問題就是你會不會,會不會用功!他舂米是觀照,在修觀,破柴也在修觀;菜頭在菜園裡頭種菜,他還是修觀。你說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門不能成佛?若有一法、一門不能成佛,佛法就算不了高明,佛法哪能說圓融?《華嚴》裡面四無礙法界怎麼能講得通?所以你要懂得,法法皆是佛法,不但是佛法,法法皆是圓融的。唯有真正通達,深深體會,他生活裡面得到樂趣,他的生活活活潑潑,真的活起來了。沒有見到這個理,沒有明白這些事,六道眾生的生活,佛菩薩眼睛當中看到是死氣沉沉。不要看他一天到晚好像忙得不亦樂乎,他忙什麼?名利,鑽到名利里去了,後果怎麼樣?三途里去了,暮氣沉沉。佛菩薩、學佛的人的生活活活潑潑,前途是無限光明,無論在哪一行,無論做什麼工作,他的功夫沒有中斷,正念觀佛。佛是什麼?佛是覺,佛是正,佛是淨。

佛法最要緊的是講入,契入境界你才得真實受用。許多人學佛學一輩子沒入門,不能契入,沒入門,沒有入門,得不到受用,還是煩惱、還是憂慮、還是苦痛,他沒有得到解脫;如果入門的話,就得解脫了。解脫的相,是你的憂慮、牽掛這些東西統統沒有,你的煩惱、苦痛都沒有了,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如何能入?大小乘經論上告訴我們,入不二法門,入空、無相、無願法門。任何一部經典,不僅僅是《華嚴》,你仔細去觀察,裡面必然有四個階段,信、解、行、證。證就是入,信解行,你要不入、不證,得不到受用。證入是我們現實的生活,許多人搞錯了,以為證果應該是死了以後的事情,死了以後什麼事都沒有了,哪裡還談得上證?證果是現在的事情。行,行怎麼樣能證?行要融合成一,就證了,所以我們念佛,提倡一心稱念,一心就證了,就入佛境界。我們今天念佛為什麼不能證?因為我們是二心、三心在念佛,不是一心稱念。學教的,展開經本不知道如來真實義,什麼原因?三心、二心在學教,這怎麼行?不懂得一心絕妙!

我們在講席當中講得很多,以淨土來說,信願行,如果把信願行分做三個階段,你沒入,你不入這個境界,你沒有得到淨宗的妙處。三個要變成一個,你就契入了,你就證得了。信裡面有願有行,行裡面有信有願,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三不二,你就入不二法門。你要把這個分做三個,你就沒法子入。所有一切法都出不了這個原則,《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就是諸佛如來的境界。你要入這個境界,你就成佛了,你就得大自在。

這些年,我們為了便利同修們修學,將佛法重要的綱領節錄成十句。我們所修的就是修這個,我們所傳的就是傳這個,幫助別人的也是這個,千經萬論所說的也不離這個。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如何能得到?最重要的關鍵就是「看破、放下」,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自在、隨緣」,最後我加個「念佛」求生淨土,那就圓圓滿滿了。這個十句,一就是十,十就是一,你要懂得這個意思。什麼叫真誠?清淨是真誠,平等是真誠,正覺是真誠,慈悲是真誠,乃至於自在、隨緣、念佛都是真誠。一個一定包括其餘九條,這才是不二法門!什麼是清淨?真誠是清淨,平等是清淨,乃至於自在是清淨、念佛是清淨。每一條裡面都圓圓滿滿的包含其餘的九條,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個一不是定一,是任一,任何一個;任何一個都圓滿包含著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你就入了,你入境界了,入不二法門。

如果你看到這十條,還是十個,我心很真誠了,可是慈悲還欠一點,那是假的,你真誠是假的。一必定具足十,那是真的,少一條都是假的,你沒有契入。所以你一條意思不懂,你看前面九條,九條是註解這一條的。它是圓融的,它是個整體,不是分割的。那你的心怎麼會不清淨?怎麼會不平等?心清淨平等,這裡頭有真樂,那個樂不是一般人能體會得到的,真的樂。為什麼你不能體會?你沒入這個境界。古人有個比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沒有喝,你怎麼曉得它的溫度?你一定親自嘗到,你才曉得。但是你沒有契入這個境界,你永遠不會知道。無論怎麼講那也是道聽塗說而已,不是自己的境界。

這是十句,十句剛才說了,也是每一句裡頭都含攝其餘的九句,這才叫一心不亂。如果不能圓攝、圓融,那不叫一心,一心裏面的境界無量無邊。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底下一段是接著這個來的。

【宗要曰,如是十念,既非凡夫(所能),當知初地以上菩薩,乃能具足十念。】

這個的確,句句都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要明了。雖不是我們的境界,但是可以做為我們現前修學的參考。做不到,要認真努力向這個方向去做。用它做標準,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行為,這就對了。要具足做到,前面跟諸位說過了,是法身大士的事情,他不是凡夫。這個『十念』就是講彌勒菩薩的十念。

【望西雲,宗家不爾,今之十念,但是口稱,上盡一形,下至一念,通於三輩,攝於九品,莫不皆往。】

這是解釋第十八願「十念必生」,我們引用了這麼多的經論,彌勒菩薩也講十念,但是跟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裡面講的十念意思不一樣。十八願講的是人臨命終時,就是念佛,念十聲佛號,這個叫十念。『宗家不爾』,「宗家」是善導大師,古時候這些大德們對於善導大師的尊稱。宗家有一點像我們講宗祖一樣,世法裡面講宗師,有這些意思。過去也有稱宗長,意思都相同,都是一種尊稱,對善導大師。

他說善導大師的說法,『今之十念,但是口稱,上盡一形』,「一形」就是一生,一生修十念法,用這個方法來修行。我們也是得到這段經文的啟示,所以我們提倡十念法,這個十念就是念十聲佛號,一天念九次,最少念九次,當然次數是愈多愈好。因為這種念佛的方法時間短,你十聲佛號念下去,大概一分鐘可以完成。時間短,容易攝心,因為念佛主要的要講求功夫,這裡頭決定要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夾雜是最難的事,念佛裡面有夾雜,你的功夫全破壞了。我們十念當中求不夾雜可以做得到,太長的時間,妄想就起來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十句裡頭沒有夾雜,這個可以做到。所以我們一天多做幾次,好,我這個是確實真實的功夫,裡面就真正做到不夾雜。你每天修的次數愈多愈好,這是上盡一形,就是你一生。

『下至十念』,這個「十念」是臨終十念。『通於三輩,攝於九品』,由此可知,三輩九品都包括在其中,用這個方法都能成功。所以品位高下,是在你念佛功夫的淺深,不在乎多少。功夫是什麼?真正念到心清淨,我念佛的時候心清淨,不念佛的時候心還是清淨,能夠保持著清淨,這叫功夫,一心不亂是功夫。起了一個念頭,那就不是一心,起一個念頭,你的心就亂了,就不是不亂。如何能夠長時期保持一心不亂,這是念佛的真實功夫,這叫做念佛三昧。所以『莫不皆往』,決定往生。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七十四集)1996/4美國聖荷西檔名:02-031-0074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一十三面,從九十八條看起:

【觀經曰,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

這是說十念往生。一般來講,這是在臨終的時候,它的關鍵在『至心』這兩個字,就是以真誠之心,一心念佛,求願往生。這樣子十聲佛號不間斷,這就是《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所說的,《觀經》也是這樣說法,可見得與彌陀的本願是相應的。十念法雖然是說在臨終的時候,但是在一般同修當中,工作特別繁忙的,沒有時間讀誦受持,沒有時間做早晚課,也可以採取這個方式。前清初年,慈雲灌頂法師告訴我們早晚十念,他教的方法是盡一口氣為一念,這一口氣不論佛號長短,盡一口氣叫一念,這個樣子修十念法。他說如果一生當中,早晚都無間斷,也符合《無量壽經》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符合一向專念的經義,必定得生。這是十念法用在日常課誦當中。

前些年,我們提倡一天九次的十念,這個十念只是十句佛號。這個方法如果要不間斷,效果也非常顯著。因為十念容易攝心,念佛如果不能攝心,就很難成就念佛三昧,所以攝心就非常重要。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羅什大師曰,譬如有人,於曠野中,值遇惡賊,揮戈拔劍,直來欲殺,其人勤走,視渡一河,若不渡河,首領難全,爾時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江岸,為著衣渡,為脫衣渡,若著衣衲,恐不得過,若脫衣衲,恐不得暇,但有此念,更無他意,當念渡河,即是一念。】

這一段是個比喻,說明『一念』,這個一念就是講的一心稱念。心裏面這個時候只有一個念頭,除一個念頭之外,別無二念,這才叫一念。十念,每一念都必須如此,這個十念才有功夫。這段的比喻好懂。它是譬喻有一個人,在野外遇到強盜土匪,遇到這些惡人,這些惡人拿著兵刃要來殺害他。這個人就快走,走到一個河邊,他就想,如果不過河必定就被殺。在這個時候,他的念頭就是一心一意想渡河,只有這一個念頭。渡河怎麼渡法?一個是穿著衣服游泳過去,一個是把衣服脫掉游泳過去,他就想這個。總而言之是渡河,其他的念頭都沒有,這個比喻也好。他說如果穿著衣服,衣服很笨重,游水不方便。古時候的衣服跟現代的衣服不一樣,尤其是印度人穿的衣服,是一塊很大的布纏在身上,那渡河的確不方便。像我們中國古時候,要穿上海青這樣的衣服,渡河也不方便。如果要脫衣服,恐怕時間來不及,後面盜賊追他追得很急。所以,這個時候只有這一念,並無餘念,這是比喻這一念。

【此等十念,不雜余念,行者亦爾。】

這是解釋前面所講的具足十念。這個十念,情形也像這樣,念念之中決定不雜妄想。

【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無間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為十念。】

『念佛名』,此地是講的念,諸位要記住,念跟稱名不一樣。稱名是把名號念出來,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稱名。念是心上真正有,就是思念、憶念的意思。心上確實有阿彌陀佛的名號,念念不忘,沒有其他的雜念,這個叫一心念;如果念出聲音,叫一心稱名。可見得稱是說出來,念是心上真有。只要心上有,不念出來沒有關係;如果稱而沒有念,那沒有用處,那就是口裡頭有佛,心裡頭沒有佛,這個沒有感應;必須要心裏面有佛,才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所以無論是佛名也可以,『佛相』也可以,佛相就是常講的觀想,心裏面確實有相。『無間念佛』,要緊的是不能間斷,一句接著一句,十念當中都沒有夾雜,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要符合這個標準。『如是至心,名為十念』,以極真誠之心。

這一次我們在洛杉磯這幾天,深深的感觸到學佛同修們所遇到的困難。困難就是功夫不得力,修學不相應,依舊離不開煩惱、離不開業報,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實在說自古以來就存在。雖然祖師們說念佛法門,十個人修十個人去,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去,所謂萬修萬人去,理事都是正確的、都是真實的。為什麼現代人,一萬個念佛人當中難得有兩、三個往生?這是事實,為什麼?不相應。為什麼不相應?沒有做到。我們看《觀經》,《觀經》裡面告訴我們,修行的基礎是淨業三福。這是韋提希夫人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心嚮往,求釋迦牟尼佛教給她往生的方法。世尊沒有教方法之前,先跟她講淨業三福,淨業三福就是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淨宗是大乘,《金剛經》也是大乘,大乘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必須三福具足。三福不具足,不是善男子、善女人,換句話說,經就不是對你說的。如果我們做到了,這個經是釋迦牟尼佛對我講的,我就是這個法門的當機者。這一點要認識清楚,不能把這一生空過,那就太可惜了,真正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無論如何要把這個基礎扎穩,就像蓋房子一樣,這是打地基。

經裡面第一個教給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要真做,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念佛不能往生。念佛不能往生這是事實,經上講,我們每一位同修,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念佛,為什麼沒往生?沒有在基礎上做功夫。所以,雖然念佛,也不能往生,只是種善根而已。這一生不能往生,也是種善根,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所種的善根,無量劫至今天,善根很深厚,能不能往生就看我們這一生肯不肯做,肯做,決定有分。從第一,第一條是「人天福報」,以這個為基礎,再建立佛法,「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佛法的入門。再以這個做基礎,這才建立大乘佛法,「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十一句是根本的根本,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不管你修哪一宗,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你要沒有這個基礎,你修學任何法門,怎麼勤奮用功,都不可能有成就,都是屬於善根福德邊事,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往生,這比什麼都重要。

這一次還有個同修來跟我說,他說他每天持《無量壽經》,持很多遍,已經念的超過三千遍。我就告訴他,我說你是讀經,你讀了超過三千遍,受持,你一分也沒有。他聽了很奇怪,聽的人也很多,大家現在是持經跟讀經分不出來,以為讀就是持,錯了。我們在講《金剛經》的時候,講得很多、很透徹。持是做到,你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你做到沒有?我問他一句話,《無量壽經》講我們修行的綱領上的三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做到沒有?他也很老實,他說我沒有做到。你沒有持,你沒有做到。讀經是第一個階段,希望你讀得很熟,把佛的教訓都記在心裡。當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就要想到佛教我們怎麼做,佛教我做的我就要做,佛教我不可以做的我就不做,這叫做持經,這叫受持。受持跟讀誦不一樣,讀誦是受持的前方便,必須要受持才有真實的功德利益。如果沒有受持,只有讀誦,是屬於口善。這個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要認真努力修學,改過自新,我們這一生才有成就。

這一次我住在印海法師那個精舍裡頭,這也是老朋友,印海跟我也同年,我住的房間,從前是雲霞法師住的,雲霞法師過世整整一年。晚上天氣很熱,我們在院子坐坐,閒談,無限的感慨。他出家比我早,在台灣許多的老法師跟他都有同鄉的關係,這是江蘇的法師。講到證蓮老和尚、智光老法師、南亭老法師,還有好像是悟峰法師,東北人,這些我都認識、都很熟悉。這麼多人都是在七十五歲死的,再看看我們今年七十歲了,來日不多。雲霞法師希望他能活到七十五歲,結果去年走了,七十三歲。古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話沒錯,所以我跟大家常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還能活幾年?看到表面身體很好,大陸上真禪法師身體多好多壯,走路身體是挺直的,個子比我高,也比我胖,音聲洪亮。過八十歲生日,過了生日之後十八天死了,誰都想不到,真是出乎人意料之外。照我們以前一般的看法,總認為明陽會先走,明陽法師身體很衰弱,顯出老相。沒有想到明陽還在,他先走了,出乎人意料之外。

所以,諸位同修一定要認真努力,一定要抓住寶貴的時光,時光就是命光,要乾真的。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面講,「要真乾」。人,一個人要成功,說實在的話,也有很多人問我,從哪裡下手?古德常講「從不自欺下手」,不要欺騙自己,不要欺騙別人,從這裡下手。因為三業的惡習,口業最難,就是最容易犯的是口業。司馬光一生,給我們做一個最好的榜樣,一生不妄語,他做到了。歷史上都有記載,司馬光一生沒有一樁事情不可以告人的,不可以告人的事情,決定不做。他後來也是學佛,這是學佛有成就的人。此地講「如是至心」,所以這兩個字是關鍵,我們能不能有成就,關鍵在此地。底下一段:

【宗要曰,今經說十念,具此隱密、顯了二義。】

『今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裡面所講的十念,因為這是「發大誓願第六」,這是第六品裡面,就是註解四十八願的。這個地方『十念』,裡面包含了顯、密兩種意思。說了顯密,『隱密』是密,『顯了』是顯,就把世尊一代時教統統包括在其中,這是實在的。所謂一字一句含義都無量的深廣,廣,是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這是從廣上說的;深,一直到等覺菩薩都不能夠窮盡,顯示其深。無論哪個字、無論哪一句皆如是。所以經要怎樣體會?要真修,你有一分真誠,你就有一分體會,你有兩分真誠,你就體會兩分。如果不是用真功夫,你讀經體會有限,你完全是在表面上,不能夠深入。讀經是看表面,聽經也是聽表面,不能夠契入。契入一定要靠自己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這樣才能契入進去。契入,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證,證果,信解行證。我們翻過來,這一段講得好,一百零一段。

【義寂雲,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慈等十念。】

這個『十念』就是前面我們念的彌勒菩薩的十念,我們也用了相當長的時間跟諸位報告過了。至心一念,這一念決定具足彌勒菩薩所講的十念。你要說為什麼?因為至心是真心,真心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時間雖然短,但是這短時間所用的心是真心。像我們現在所提倡的,一天九次這個十念法,時間雖然只要一分鐘,你一天才修九分鐘,但這九分鐘是真心,九分鐘的時間是至心,念念相續,這是很大的功德。念久了,自然功夫會成片,功夫成片,你二十四小時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用真心,都用真心就成片了。現在一天九次,不成片。成片不是講我念佛二十四小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斷,不是這個意思,這個不叫成片。這叫成片的話,古人為什麼說「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個話行不通。成片是心成片,不是佛號不間斷,不是這個意思。就是把真誠心念出來,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對待什麼人一片真誠,這叫功夫成片。

要知道,一片真誠這不是凡夫,是佛菩薩,佛菩薩是真誠心對待一切眾生。我們的真誠心也念出來,可見得跟佛菩薩就靠近了。別人用虛情假意對我,沒有關係,要曉得,他繼續搞六道輪迴,我們今天覺悟了,我們要超越六道輪迴,不再幹這個事情。所以決定不要管人,人家用什麼心對待我,都好、都不介意,《金剛經》上講的,「大而化之,若無其事」,這個要緊。我們這一生才有救,這一生才不至於像過去生中一樣又搞錯了。由此可知,『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此慈等十念』,「等」是無量無邊。下面一段。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曰,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獄不疑,云何為五,謂殺父,殺母,害阿羅漢,斗亂眾僧,起惡意於如來所。】

這是大小乘經上都常常說的阿鼻地獄的業因,五逆十惡,五逆罪重。這一段經文雖然不多,意思都說出來了。『族姓子、族姓女』,男子、女人。古時候的印度分四個階級,中國在古代大致上也分為四個階級,但是中國四個階級不像古印度這四個階級不平等,中國四個階級是士農工商。無論是哪個階級,男子、女人要造這五種罪,必定入阿鼻地獄。『云何為五』,下面說出了,第一個殺父親,第二個是殺母親。父母對自己有養育之恩,不孝,罪就很大了,若再加以殺害,必墮阿鼻地獄。

這個事情,自古以來不能說沒有,很少,可是在現前的社會裡面,幾乎常有所聞。從前造五逆罪的人少,現在造五逆罪的人多了。過去我們讀歷史,看到歷史上所記載的別報,現在造罪業的很多,好像沒有看到報應。造罪業的人多了,可能有總報。所以現在這個社會,諸位稍稍留意一點,每一天世界上不知道哪個地區、什麼時間,人一堆一堆的就這麼死掉。不學佛的人也許感到驚訝、感到莫奈何,學佛的人看到這些現象一定深深的警惕,知道世出世法「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個定就是果報。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回什麼事情?你真的要看穿了,就是無量因緣業因果報的剎那相續循環的現象而已,真相就如此。

我們在《般若經》裡面讀下來,《金剛經》這四個月講下來之後,認識更清楚了。生命在哪裡?剎那之間,真的是剎那不住,這是事實真相。如果以為真的有這些事實,那沒有不造罪業的,造了,自己還要受。佛這兩句話含義太深了,必須要曉得,佛為什麼把這兩句話說在前面?須知,沒出六道輪迴的眾生,成為一家人,佛講了,什麼因緣成為一家人?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佛講這四種緣才成為一家人,沒有這四種緣不會遇到。由此可知,成為一家人,過去生中恩恩怨怨,討債、還債,攪成一團。如果過去是有怨的,來報怨的,那就變成殺父殺母,來報怨的。

我們佛門裡面常常引用這一類的,都引用方孝孺,明朝初年,方孝孺是來報怨的。方孝儒的祖父葬他曾祖父的時候,這個事情好像在《安士全書》裡頭有記載。他祖父葬曾祖父的時候,看了一個墓地,是一塊好的墓穴。要挖這塊地了,他連續三個晚上作夢,夢到一個穿紅衣服的老人懇求他延緩幾天,他看準日子了,請他延緩幾天。他說他的家族在這個地方,他們願意搬家,把這個地方讓出來。結果他的祖父大意了,沒有把這個事情當作一回事情,還是照他選的日子去挖這個穴,造這個墳。結果挖下去之後,下面是一窩的蛇,大概有七、八百條小蛇,就被他害死了。方孝儒就是蛇來投胎的、來報仇的。人非常聰明,傳記上講,方孝儒的舌頭是蛇的舌頭,蛇的舌頭是裂開的,不是完整的。燕王篡位時候,下命令給方孝儒,叫方孝儒給他寫詔書,方孝儒抗旨,不肯給他寫。燕王說,你要不服從命令,我滅你九族。他說你滅我十族,我也不在乎。人哪有十族?最後連他老師也被殺了,叫滅十族,報仇來的。他的祖父害了七、八百條蛇,他這一個案子大概牽涉也有七、八百個人。這是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不要以為我們今天人的勢力強,欺侮弱者,欺侮這些小動物沒有關係,它並不甘心、並不情願,一投胎一轉世,他就來整你。所以佛經上常講,這個吃肉,雖然佛沒有那麼嚴格的說,嚴格的說大家都不學佛了。佛教化眾生有方便法,教初學的沒有那麼嚴格,也不給你講真實的,講真實你嚇跑掉了,不來學了。所以初學叫你吃三淨肉、五淨肉。到菩薩法裡面才給你講真實,實在講,那個時候你自己已經覺悟、你明白了,明白了你不敢,還敢造業嗎?還敢去損害眾生嗎?那必定是自食果報。

一家人怨親關係最密切,所以擺在第一。即使過去有再大的怨恨也要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結」。化解,他那邊不化解,我這邊化解了,有沒有用處?有用。兩邊若能化解,那就沒事了。一邊化解,縱然受報,他也甘心情願,他曉得這個帳到此就了結了,不再有報復的念頭。如果有報復的念頭,這個事情就沒完沒了,而且一世比一世殘酷,到最後必墮阿鼻地獄,瞋恚墮地獄。這些事情,在經裡面講這些因果講得很多,《法苑珠林》、《經律異相》裡面所節錄是經論上所講的。因果感應這些書,像《歷史感應統記》、《感應篇彙編》裡面所摘錄的有許多是歷史上的事實,真的是血淋淋的教訓,活生生的教訓。教我們對於所有一切加害於我的人、陷害於我的人,我要知道業因果報,甘心承受,不生報復的念頭,這個帳才能了。一心念佛才能感得佛來接引,這一生永脫輪迴,這比什麼都要緊;不脫輪迴,這個報來報去決定不能避免。但是要想在這一生脫輪迴,你就要真乾,真乾就是讀誦、稱名不行,一定要受持,要把佛的教訓盡心盡力去做,這樣才有指望。

第三是『害阿羅漢』。阿羅漢,實在講是證了果的聖人,我們在一生當中遇都遇不到,你怎麼會去害他?但是與阿羅漢同等的這個罪是老師,阿羅漢在世間是老師的身分,教化眾生的。所以這一句就等於現在害老師。一個好的老師,教化一方,一方人得利益。你要是陷害他,實在講,結罪不是跟他一個人結罪,是跟一方眾生結罪的,所以這個罪就重了。這一方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機緣被你破壞了,這個罪就重了。

第四『斗亂眾僧』,也就是常講的「破和合僧」,破壞僧團的罪很重。因為僧團,團是團體,僧是指修六和敬的團體。此地這個僧,不一定指出家人,在家人也稱僧。只要四個人以上住在一處,遵守佛的教誡,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遵守這六條戒條,這個團體就叫做僧團。所以僧團不一定指出家的。如果是在家人,他一家四口,他四個人都遵守佛這個教誡,他那個家庭就是僧團。如果你惡意破壞,這個罪過墮阿鼻地獄。因為僧團是一切諸佛護念,一切善神擁護,它是世間所有一切團體的榜樣,是一切團體的模範,因此結罪就重了。世間人不能夠離開社會獨立生存,人是個社會的動物,他一定參與社團,最小的是家庭,家庭也是社團。這是所有社團的榜樣,社團的典型,你害它、去毀它的話,這個罪重。換句話說,如果這個團體,即使出家人團體,它沒有遵守六和敬來修學,那它不是僧團。不是僧團,你去斗亂當然也是有罪過,沒有這麼重,不是墮地獄罪。如果是修六和敬的,決定是墮地獄罪。

末後一句,『起惡意於如來所』,就是以惡意對佛。佛是人天導師,是世出世間第一大善人,佛有護法神擁護,任何人害不了佛。所以說你對他起了惡的念頭,這個罪也是墮阿鼻地獄。我們再看底下一條,底下一條跟這條有關係,也講五逆。

【又華嚴孔目章三曰。】

《華嚴孔目》也是屬於《華嚴經》的註解,『三』是第三卷。

【五逆,謂害父,害母,害阿羅漢,破僧。】

這前面講了,末後一條:

【出佛身血。】

『出佛身血』就是「起惡意於如來所」。「起惡意於如來所」這是通論,「出佛身血」是別說,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講,什麼人幹的?提婆達多。提婆達多那個時候想害釋迦牟尼佛,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兄弟。雖然是兄弟,看到釋迦牟尼佛的成就得到許多人的稱讚、恭敬、供養,他起了嫉妒心,很是不平,時時刻刻想害釋迦牟尼佛。把佛害死,他再成佛,他作新佛。他跟阿闍世王商量,你把你父親害死,你作新王,我把釋迦牟尼佛害死,我作新佛,咱們新王、新佛統治世界,豈不快哉!所以他就設下了圈套,他知道世尊每天到舍衛大城去托缽,要走哪一條路,他很熟悉。有一個地方,好像是個懸崖的地方,他就在那個上面堆了一堆大石頭,等佛從底下走過去,他把石頭推下來,想把釋迦牟尼佛害死。剛才說了,佛有護法神,石頭推下來的時候,護法神用金剛杵攔住,這一攔,石頭就變成碎片。碎片有一片砸到佛的腳,佛流了血。這是出佛身血的一個典故,這就是形容提婆達多起惡意於如來所,乾的這麼一樁事情。以後五逆罪裡面,就有出佛身血這一條。這個裡面有結罪的。

【初二背恩養。】

害父、害母,父母對你有養育之恩,無論過去世有怎麼樣過不去,但是這一生養育之恩你應當要報。從前教育,它的宗旨、它的中心,就是教人做人的道理,這是從前教育的宗旨,著重在倫理道德。就是教小孩要知道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人應該如何相處,這是古時候教育的中心。父子的關係、兄弟的關係、夫婦的關係、君臣的關係,君臣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你在社會上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朋友的關係,這叫五倫。可是現代人,現在學校不講這些了,今天社會這樣亂,其來有自,不是偶然的,不是沒有原因的。古時候受過這個教育,他知道有『恩養』,有養育之恩。父母對於我們有生身養育之恩,老師對於我們有法身養育之恩,我們開智慧了、我們明白事理了,這是誰的恩德?老師教誨的恩德。

【次三壞福田。】

就是害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三條『壞福田』。這三條是世間真實的福田。一切眾生對阿羅漢、對於僧團、對於佛恭敬供養,必定得福。而你把一切眾生的福田毀掉,令一切眾生沒有地方種福;換句話說,一切眾生都沒福了。我們看看現代的社會,眾生有沒有福?確實是沒福,即使是大富大貴,大富大貴也沒福。為什麼?沒有地方種福。那他的富貴從哪裡來的?富貴是過去生中種福所修積的,這一生他得的是報,享受,享受再不曉得種福,這個福享完了,來生沒有了。不但來生沒有,有很多人福報在一生都不到頭,中年享盡了,晚年就沒有了。諸位如果細心觀察一下,好多!中年的時候發達了,無論在哪一個行業當中,成就了、發達了。到晚年的時候衰了、衰敗了,甚至於很多破產了。這就是什麼?福報不到頭。這些事情稍稍留意,在現代這個社會,無論哪個地區,可以講太多了。世間人在觀念當中,是他經營不善,哪裡犯了過錯,這樣子失敗的;某個人怎樣成功的。他所看到的是表面,他所看到的是緣,他沒看到因,緣淺近,因深遠。所以,你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這些事情唯有佛法講得透徹,儒家也講得很多,決定不是虛妄的。所以後面這三條壞一切眾生的福田。

【故名為逆。】

這稱之為五逆罪業。再看下面這一條重要了。

【往生論註上曰。】

這是曇鸞法師著的,曇鸞是生在我們中國南北朝的時代,是慧遠大師以後,專弘淨宗、專修淨宗,最有成就的一位大德。他說:

【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餘罪,必不得生。】

這句話我們要牢牢的記住,決定不能夠疏忽。『誹謗正法』,即使其他的罪業統統都沒有,你只有這一條,犯了這一條你就不能往生。怎樣毀謗正法?我們修淨土的讚嘆淨土,毀謗參禪的、毀謗學密的。禪跟密都是佛傳的,毀謗修學其他法門的,你要記住,雖然你自己修淨土,覺得淨土好,別人都不如我,你要曉得,你起這個念頭不能往生,我們在過去講席當中都曾經說過。為什麼原因?毀謗三寶,那些法都是佛說的,你是謗佛;那些經典都是正法,你謗法;依照那些經論法門修學的人,那是僧。你謗佛、謗法、謗僧,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這個道理,實在講並不很深。做人都不應該毀謗惡人,真正的惡人也不說,成就你自己的厚道、德行。何況要不是一個惡人,看到人家有一點點錯誤,大肆渲染,這還得了!這個不得了。人,沒有說一個人沒有過失的,古人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失是人人都有的。

世出世間聖人教學,都教導我們要能夠包容人,寬宏大量,要能夠包容、要能夠饒恕,所謂「得饒人處且饒人」,成就自己的德行,避免自己的冤冤相報。你不能原諒別人,人家不能原諒你,一定的道理,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我首先應該怎樣對待別人。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這是世間人沒法子理解的,決定沒有吃虧上當的,決定沒有占便宜的。這隻有我們學佛的人才懂得、才相信。「因果通三世」,你看三世你才曉得冤冤相報原來如此,哪有什麼吃虧上當的!我這一生占了他的便宜,來生他占我的便宜;這一生他吃了我的虧,來生我要吃他的虧,全部都拉平了。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是世出世間的真理,永恆不變,成佛也不能更改。不但對於學佛不同宗派的人,決定不能毀謗,要學《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他們所修學的法門不同,彼此互相讚嘆,他是個參禪的,我讚嘆禪,自己要謙虛。儒家的禮教給我們「自卑而尊人」,佛在《華嚴經》教給我們「自謙而尊人」,自己謙虛,尊重別人。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對善財說,無量法門當中我只知道這個法門,我修學這個法門,其他許多法門比我更殊勝、更高的,你請教某某善知識,你去請教他,我不知道。自己謙虛,讚嘆別人。佛不但教我們,還在《華嚴經》上五十三位法身大士表演給我們看,佛法裡頭決定沒有毀謗人的。

佛法裡面規勸大眾,某人有過失,我勸他。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勸他,一年只有三天,除這三天之外不許可。這三天不犯戒,除這三天之外,你就犯戒了。哪三天?自咨圓滿,僧團裡面自咨圓滿,這個時候容許說別人的過失。但是聽到的人要接受,知道他是善意的,不是惡意的,一年只有三天。除這個時候之外,你要勸人也可以,你說他的過失絕對不可以有第二個人聽見,這行,這是你善意的規勸。為什麼?人沒成佛、沒成菩薩,人都有面子,關起門來你勸他,行,這是真正善知識,真正的同參道友。如果另外有一個人在,這就不可以。儒家也如此,不但對同學,老師對學生的教誡也如此。我們在台中,李老師是我們的好榜樣,真正的典型,我們這批跟他的學生,學生犯過失了,他要教訓你,他一定叫到房間,門一關,沒有人聽見。所以學生對他的教誨感恩戴德。他不會在別人面前說你過失,這他做到了,修行要從這裡修起。

我們所修積的許多的功德,從哪裡漏掉?從嘴巴上漏掉了。今天跟這個人講,我跟你講,你可不要告訴別人;再跟那個人說,我跟你講,你也不要告訴別人。他到處亂說,還說不要告訴別人,不要告訴別人,你何必跟他講?所以,無量無邊的功德,口業裡頭流掉了,身業跟意業流失的說老實話都少,口業裡頭流失的太多了。一生的修學,最後是一場空,什麼也得不到,落了一身的罪業。這一條注意到,這曇鸞法師說的,這是口業,雖然其他的罪業都沒有,『必不得生』,你看看這個多嚴重。下面說:

【何以言之。】

就是何以故?

【經雲,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劫重罪。】

這是無間地獄裡面,諸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你就知道。「但劫盡得出」,實在講,大經裡面講的還不是劫盡,你這劫盡了,你的罪還沒有盡,轉移他方世界。必須你的罪報盡了,你才能夠得出。

【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

這是前面講你造五逆罪,劫盡你這個罪也就盡了,你就可以出了。可是毀謗正法的罪,這個痲煩,這個罪超過五逆罪,超過太多了。『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也說不出他什麼時候能出來。但是這種罪業,實在講,我們如果仔細觀察一下,造的人太多了,比造前面五逆罪的人多。大家不曉得這一條重,不知道,太可怕了。

【又曰,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

這個說得好,真的把它的原因說出來。世間人為什麼會造五逆罪?沒聞正法,所以他才造這麼極重罪。今天你毀謗正法,你等於說是幫助一切眾生造無間地獄罪,你這個罪重。這一條說得好,說得非常之好。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七十五集)1996/4美國聖荷西檔名:02-031-0075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一十四面,倒數第三行,從一百零五段看起:

【觀經疏雲,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慞,無由可出,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若造還攝得生,雖得生彼,華合逕於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內時,有三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眾,二者不得聽聞正法,三者不得歷事供養,除此已外,更無餘苦。】

這段文是善導大師說的,善導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可以說,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說的。由此可知,淨宗是真實平等,慈悲之極。願文裡面講,唯『除謗法五逆』,這是講這兩種人不能往生。善導大師說這個意思是就『抑止』,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制止的意思,希望你不要造這一類重的罪業,因為這種極重的罪業必然造成障礙。要說這種人能不能往生?古大德在註解里告訴我們說,「唯除五逆謗法」,五逆罪能往生,這是《觀無量壽經》裡頭說過的。造作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如果臨命終時真正懺悔,一向專念,還是能往生。《觀經》裡講的阿闍世王,阿闍世王這五種罪孽他都造了,確實造五逆罪。他是臨終懺悔往生,《大藏經》裡面有《阿闍世王經》,釋迦牟尼佛講他累劫的因果。而且他往生品位還很高,超乎我們意料之外,佛講他往生是上品中身。這就是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有兩種人,一種是平常念佛,依教奉行、積功累德往生者;另外一種是造作許多的罪業,到臨終的時候才真正懺悔,改過自新,這樣念佛往生的,也能往生。往生品位的高下,看他懺悔的力量,來判斷他往生的品位。生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兩種人,我們要知道的。

但是就常識來看,造作罪業的人,這就普通常識來看,他的身心不安穩,我們常講受良心的責備。他吃飯吃不好,睡覺也睡不好,因為常常作惡夢。學佛的同修,如果心地稍稍清淨一些,你可以檢驗你自己的功夫。沒有學佛之前,常常作惡夢,學佛之後,惡夢沒有了,這是你第一步的功夫。你說其他的好像我沒有覺得,好久不作惡夢了,這可以勘驗你的功夫有點小小得力了。再進一步,煩惱輕了、智慧長了,這是成績表現。如果學佛學很多年,還是作惡夢,身心還是不寧,不能夠寧靜,那你功夫完全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在哪裡?還是繼續不斷在造作罪業。由此可知,身心不寧,夜晚睡眠不好,死的時候還能得清淨嗎?一個人一生當中能不能往生,關鍵是在最後那一剎那,不在平時。平時我們講譬如練兵操演,臨終那一剎那那是打仗,你的成功失敗,關鍵就在那個時候。

所以,平常心地清淨、心地慈悲,臨終的時候就心不顛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造作罪業的人,往往在臨終的時候他果報現前。《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得好,你在世的時候,世法裡頭常講,人在得意、走運的時候,你的氣很旺,那些冤家對頭、那些鬼魂,他看到你不敢靠近你,你的氣太旺,他要迴避你。到你好運走完了,運衰的時候,他看到你,報復的機會來了,你的勢力退掉了,這個時候他來了,來找你痲煩。特別是在臨終病重的時候、病危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到、看到,病人說他看到某某人來了,看到許多人,都是已經死掉的他一些親朋好友,看到這些人來了。如果有這種情形發現,他的壽命大概就在兩、三天,就不會很長。他會跟你說,某人在什麼地方,某人在門口進來了。你要是到病院裡面去看看,醫生、護士都很清楚。是不是他的這些親朋好友來了?不是的,在《地藏經》講的,是他的冤家債主,變出他的家親眷屬來誘惑他,來把他帶走的。帶走之後,就報復他,諸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就知道了。他所見的絕非是家親眷屬,是一些冤家債主變現的,是來找痲煩的。

由此可知,臨終的時候迷惑顛倒,神智錯亂,甚至於到家親眷屬都不認識,這個我們也常常看到。在這樣狀況之下,助念都沒用處,我們一般人給他助念,所謂是盡人事聽天命,能不能真正幫助他那是另當別論,我自己在人情上做到就好了,這個不能不知道。因此,罪業決定不能造,我們這一生往生的道路才平平安安,沒有障礙;造作罪業是決定有障礙的。

這兩種業要都造,痲煩就大了,這兩種業,『眾生若造,直入阿鼻』,前面曇鸞法師引經為我們說得很清楚。直入阿鼻地獄,「直入」就是無間地獄,當中沒有間隔的,這個人命終的時候,這個地方斷氣,那裡就入阿鼻地獄,沒有中陰。在一般,中陰有四十九天,它有個間隔,這是講他的罪極重,沒有間隔,死了之後立刻就墮阿鼻地獄。墮阿鼻地獄時間就太長了。如果單單造五逆罪,在阿鼻地獄受苦是一個大劫,劫盡他的罪也就受完了,受完他就可以出來。而謗法這個罪業重,幾時能出來?佛都不曉得。此地講『歷劫周慞,無由可出』,這是講謗法的重罪。

『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佛說「不得往生」是方便說,但是要知道,也是說的事實。即是事實,又何以說是方便說?方便說的意思就是不確定,他也能往生。憑什麼他也能往生?憑懺悔,真的懺悔,真知道自己做錯了,行。所以墮地獄的眾生,什麼時候能出地獄?真正知道懺悔,就離開地獄了;不知道懺悔,是永遠不能離開地獄。換句話說,墮在極苦之處,他什麼時候能覺悟?在這個地方沒人告訴他,沒人勸導他,他自己怎麼會覺悟?所以這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亦不是不攝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包括這些眾生,造作極重罪業的眾生,佛還是憐愍他,還是攝受他,這才顯示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眾生,一個也不漏。造五逆罪、造謗法罪,阿彌陀佛也不捨棄他。問題就是他要回頭,他要懺悔、他要回頭,佛的願才幫得上忙;他要是不肯回頭,不能改過,佛沒有法子度他。他一懺悔、一回頭,心就清淨了,標準在此地。不是我們講口頭上回頭懺悔,那個沒有用,要從心地上,將種種的惡念、種種的惡行都能夠改變過來,這才叫真懺悔,那才有用處。口皮上的懺悔,一點用處也沒有,正如同口頭上念佛,也沒有用。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沒有一句相應。什麼叫相應?相應是從真心裡頭念出來的。一天念十萬聲,沒有一聲是從真心裡頭念出來的。什麼是真心?真心裏面就是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我們夾雜是非人我,怎麼能相應?夾雜著煩惱習氣,雖然念佛,我們的煩惱習氣常常起現行,這就沒有用處。念佛最起碼的功夫,淨宗裡面講功夫成片,什麼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能把煩惱伏住。煩惱有沒有?有,不起作用,貪瞋痴慢都有,但是它不起作用。為什麼不起作用?這一句佛號念得把煩惱壓住、控制住,這叫功夫成片。這樣的程度才能往生,這叫帶業往生。

如果見思煩惱斷了,那個往生就是說的念到事一心不亂。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講得清楚,見思煩惱斷了是事一心不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方便有餘土,那個品位就高了。換句話說,在西方世界成佛則距離近,時間縮短。如果念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的標準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也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相破了。真正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是理一心不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這是講的四土三輩往生。我們見思煩惱沒有斷,能夠控制、伏住,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也有九品,看你伏的力量大小。你伏的力量小,剛剛伏住,這是凡聖同居的下輩往生;能夠完全控制住,在凡聖同居土裡面品位就增高了。所以,念佛要講求功夫得力,功夫得力就是伏煩惱。這個統統合起來,都稱之為念佛三昧,伏煩惱是念佛三昧裡面功夫輕的,分破無明是念佛三昧裡面功夫高的,都稱之為念佛三昧。如果我們不把這些理事搞清楚,往往自己以為我念佛還不錯,這個誤會就了不得。為什麼?這個誤會到最後把自己這一生往生的機會錯過。所以,理跟事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決定不要造惡業,這是佛在大小乘經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造作罪業就是自己在菩提道上給自己造障礙。

底下這個文說,『雖得生彼,華合逕見於多劫』,這個「逕」是過也、至也,見於多劫。這個意思就是說,淨宗經典裡面常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花開見佛是什麼地位?是見阿彌陀佛的報身。我們生凡聖同居土、生方便有餘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見到的佛,佛來接引我們以及到西方極樂世界所見到的佛,都是阿彌陀佛的應化身,不是報身,是應化身。花開的時候,見的就是報身了。到那邊修行,花開見佛時間長短,每個往生的人不一樣。這裡頭就是說明,罪業極重的人,他花開的時間就很長,也就是說,要在西方極樂世界耽誤很久的時劫,這是「見於多劫」,經於多劫。換句話說,業障輕的人,在西方極樂世界,花就開得快,你就能早日見佛,這裡面差別太大了,我們要珍惜自己的好因緣。

西方極樂世界修行跟我們這裡修行不一樣,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由此看來,這個地方未嘗不好,原因在哪裡?西方極樂世界有進無退,但是進得緩慢。這個世界是大起大落,要進,進得很快,要落,一下就落到阿鼻地獄去。西方極樂世界只有往上進,沒有往下退,我們這個地方是大進大退。你要是勇猛精進,的確一天真是超過西方極樂世界何止百年,是千年、萬年,真的超越。可是這個地方一退就不得了,一退就落三惡道去。這是說明,這個世界惡緣多,惡緣眾多,你能夠不退,這個了不起,這是真精進;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緣。因為這個事實,佛才勉勵我們珍惜娑婆世界的好光陰,要把這個地方的惡習捨得乾乾淨淨。煩惱現行的時候,怎麼辦?馬上念佛、讀經,希望諸位這個經念熟能背,當你煩惱起來的時候,你就把經念一遍,不對照本子,默讀也很好。這一遍念下來,你的煩惱習氣就沒有了,就把它念掉了,這叫修行。或者是貪瞋痴慢的念頭起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念頭打掉,這叫念佛、這叫用功。用這一句佛號、用這部《無量壽經》,把自己無始劫來以至於今生的一切煩惱、習氣把它打掉,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心淨則土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清淨心。

末後這一段,『此等罪人,在華內時』,就是花沒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在花裡面。他有三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眾,二者不得聽聞正法,三者不得歷事供養,除此已外,更無餘苦』。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讀到的,這是什麼情形?這生邊地,沒入品。這很清楚、很明白,他是可以往生,但是他決定是生在邊地。邊地,佛在經上講了,最長不會超過五百年,他受這個苦,這三種障的苦。可是佛經上所講的這些話,一般也是講個原則,至於在邊地疑城之中,他也是蓮花化生的,時間長短沒有一定。有人生到那個地方,幾天他就入品、就超越了,想必也有些人超過五百歲。

正如同佛在經上說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人壽百歲,人壽百歲是講一般平均的壽命。我們現在是在減劫,就是過一百年減少一歲。照中國歷史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換句話說,一百年減一歲,一百歲應當減掉三十歲。所以我們現前這個時代,人的壽命一般壽命七十歲。可是有不少人不到七十歲就走了,二、三十歲走的很多,三、四十歲走的更多,四、五十歲走的最常見了。但是也有活到八、九十歲的,超過了七十歲,甚至於前幾天我在報紙上看到,好像還有個一百零幾歲的,是一百零五還是一百零六的。這就是各人的修學,積善積惡果報不相同。佛所講的是講一般大多數,少數例外的,那就不能講了,那個講就太痲煩、太複雜了。理跟事,我們都要明了、都要清楚,真正希望在這一生很順利的往生,決定不能造作惡業,同時要認真修懺悔法。

這個懺悔,過去章嘉大師曾經教給我,我初學佛的時候,他老人家跟我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很中聽,有求必應。他說,但是有很多人雖然求,求不到,有求不應,這是什麼原因?是因為自己有業障,障礙了感應,如果能把業障消除,感應就能夠現前。怎樣消除業障?要認真懺悔。怎麼個懺悔法?他講得很具體,「後不再造」。這個說法跟儒家的講法又相同了,儒家講「不貳過」,過失只有一次,知道自己的過失了,下一次再不犯同樣的過失。儒家叫改過,佛法叫懺悔。同樣的過失天天造,天天在佛菩薩面前求懺悔,那個罪過就重了。為什麼?自欺欺人,他不是欺人,自欺欺佛菩薩,你說這個罪業重不重?天天不改,天天造,自己欺騙自己,還每天求佛菩薩赦免他、保佑他,這是欺佛菩薩。那個人實在講沒救了,也就是此地所講的不得往生,為什麼?他迷得太重了,根本就不覺悟。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合贊雲,言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乃就未造之機,且抑止之而已,若有已造機、已回心,則還攝取,莫有漏也。】

《合贊》這一段話講得也很好。十念必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真正的意思是制止你不要去造五逆罪,不要去造毀謗正法的罪業,這是真正佛的意思。如果已經造了,佛還是慈悲、還是攝受,但是你要『回心』。已經造的人,就是說他能夠真正懺悔,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發願從今而後再不造這個罪業,這樣行,佛還是攝取,所以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觀經》阿闍王子那個故事就非常明顯,那是殺父、害母、破和合僧,還跟提婆達多兩個設計來害釋迦牟尼佛,他臨終的時候真的懺悔,所以他還能夠中品往生。

【善導大師雲,今逢釋迦佛末法之遺蹟,彌陀本誓願極樂之要門,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門也。】

這是善導大師的話,對我們生起很大的鼓舞。我們今天有幸遇到釋迦牟尼佛末法的時代,在末法當中能夠遇到淨土法門,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要』是極其重要,這是實在的話。在我們現前末法時期,除此一門之外,修學任何法門,要想成就實在是難。要不靠阿彌陀佛,我們想想,一生身語意所造的業,難免三途,這是實在的話。由此可知,彌陀本願功德不可思議。我們簡單舉個例子來說,學禪,如果能夠得禪定,才能超過欲界。欲界裡最重要的,財、色、名、食、睡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五條,你用定功把它伏住,五條雖然沒有斷,不起作用。真正能把它伏住,不但在事相上你伏住了,不動心了,財色名食睡五欲擺在面前不動心,你才有能力生色界天,看你定功的淺深,分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如果對於財色名食睡還動念頭,你決定在欲界,色界你沒有分。如果你還愛惜你的身體、色相,還喜歡你居住的環境,有這個念頭,無色界天沒有分。我們仔細想想,才知道參禪出三界之難,能不動心嗎?能不動念嗎?廣欽法師說了一句話很妙,你要對這個世間貪戀一根草,你都不能往生,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這個世間絲毫不能貪戀,徹底放下,往生才有指望。換句話說,你對這個世間還有一絲毫放不下,有一絲毫牽掛、貪愛,參禪,色界天去不了。

你要學密,那個標準就更高,密是真實的清淨心。我們修淨土,離開一切染緣得清淨,比較容易,密宗是極染裡面得清淨,這個難。所以,學密非常危險。現在密宗為什麼這麼興旺?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密宗不要離開五欲六塵,讓你盡情的去享受。享受成了佛,你說哪一個不喜歡?他不曉得,你盡情的去享受五欲六塵,後來在哪裡?後來在地獄、在三途。你要盡情享受裡面斷了欲,你成佛了。他是不離欲,在五欲裡頭得清淨心,所以他的清淨比我們淨土的清淨要高,我們這個淨比不上他。但是他要成就不了清淨,他墮三途,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他們如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凡聖同居土,他們是實報莊嚴土。他不往生則已,往生是實報莊嚴土,我們往生是凡聖同居土,不能跟他相比。但是他要不能往生,他決定墮三惡道,來生想得人天得不到的。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也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都是要憑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定要靠這個。這是二力法門,佛的力量接引幫助我們,我們自己發心真正依靠,我們才能夠成就。昨天跟諸位說過了,這個緣分是非常稀有,彭際清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那不是假的。這個緣分是一生不退成佛,不是成菩薩、成阿羅漢,太難了,所以要知道、要珍惜。怎樣能決定往生?一定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從哪裡做起?要認真從三福做起,要認真去做,以這個為基礎,然後依照佛的教訓來修行,把自己的毛病、習氣一樁一樁的修正過來。經上講的三業,那是總綱領,經文裡面所講的,那些舉的例子,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舉的例子來說明。總而言之,最要緊的是從不妄語開始,從不自欺開始。你還是欺騙自己,還欺騙眾生,乃至於欺騙佛菩薩,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也空過了,真的是古德註疏裡面講的「不得往生」,這個損失就大了。世出世法裡頭任何損失不能跟這個相比,沒法子比的。

我們在前面跟諸位舉例說,不能往生,我們這一生、來生生生世世,我們的活動空間很小,幾乎局限在一個點,這麼一個小圈圈裡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我們的生活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多自由、多自在!如果能夠常常想到這樁事情,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意願就堅定了。我喜歡我的生活空間大,我喜歡跟無量無邊諸佛往來,我希望跟一切眾生往來,不願意把自己關在一個地方,跟人都不往來,那個人等於坐監牢獄。你知道這樁事情,你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非去不可!《金剛經》上所講「信心不逆」,非去不可,絕對不再搞六道輪迴。凡是障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法統統舍離,能不能離得掉?能離得掉。離是從心裡頭隔離,不再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放在心上的,唯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我們才決定得生。

所以,縱然在這個世間吃一點虧、上一點當,讓人家欺負,好事情,沒關係,為什麼?我要走了。無量劫來這些羅羅嗦嗦的債務,那總是要了,欺負我的人,這個帳了了,夠了,騙我的人也了了,一筆一筆統統了了,我們這一生好去作佛,不再跟這些眾生有任何瓜葛。所以,哪一個不是善知識?哪一個不是好人?幫助我消業障。諸佛菩薩耳目之中,沒有不善之人,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我們要學這個。不要看這個人是惡人,那個人是善人,這樣自己墮落在是非善惡之中,這是輪迴心、輪迴法。無量劫至今生,實在講已經變成習氣,今天覺悟了,今天搞清楚、搞明白了,要把這些習氣丟掉,不再幹這個,這是決定得生之理。再看底下這一段。

【往生論注云,此生愚痴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

這個文要注意到,是講這一生,這是說毀謗佛法的人、毀謗淨土的人,他這一生決定不能得生。沒有說來生、沒有說後生,這一生不能得生,為什麼原因?他不肯接受、他不肯念佛、他不願往生。毀謗的障礙在這個地方。

【善導大師雲,弘誓多門四十八,遍標念佛最為親,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

這是善導大師的一首偈子,這首偈意義非常之深。四十八願,第一句是講四十八願,廣度眾生。第二句是講十八願,四十八願之中的第十八願,十八願是十念必生。所以古來祖師大德說,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是中心,最重要的一願,成就阿彌陀佛真正普度一切眾生。上自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平等得度、平等成佛,就在這一願中。『偏標念佛最為親』。下面則是勸勉我們,『人能念佛佛還念』,我念佛,佛就念我。我念佛是求感應,必定感應,是把自己的凡心轉變成佛心,這個轉變是真實不可思議。佛念我是佛力加持我,在一切時、一切處都得佛力加持。佛的加持有兩種,大經上常講,有冥加、有顯加,冥加就是暗中加持,我們自己沒有感覺;顯加是明顯,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覺得佛在加持。你自己會感覺到的,這是明顯的,感覺不到的是冥,是冥加,冥冥當中,決定加持。

在世出世法裡頭,唯有這樁事情叫真正可靠,靠得住。世法裡頭,求人,人靠不住,人的感情千變萬化,早晨好了,晚上就惱了。特別是你看現代這個社會,無論是哪個國家地區,兩個人好了,好得不得了的時候結婚了,沒聽說幾天,他們兩個鬧離婚了,你看看這個起伏多大?這就說明靠不住。所以人與人之間往來,無論好也好、惱也好,學佛的人知道,皆是虛情假意。學佛的人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會把這個事情當真;換句話說,他總以平常心看,看得很平淡,看得很冷淡,假的,不是真的。求佛,決定可靠,佛是決定加持。剛才講了,求佛沒有感應,沒有感應是自己有業障。這是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要認真去反省、檢點,把自己業障找出來,障礙在哪裡。找出來之後,把障礙消除,感應就通了,感應道交。感應,這個障礙決定在自己內心,決定不在心外,你要是想有人為的障礙、環境的障礙,那是假的。障礙確實是在內心,要從心地裡頭把障礙拔除。所以「人能念佛佛還念」。

佛在經論裡頭一再給我們說明,宇宙萬有,十法界依正莊嚴,《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識所變就是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來的?從心想生的,心想就是識。我們想佛,就變成佛,想菩薩就變菩薩,看你怎麼想法。如果你真想佛,你想上三個月,不要多,三個月就見效,你相貌就像佛,相隨心轉。你念佛念了十幾年,相貌還沒變,說明你念佛沒功夫,沒轉變。念佛有沒有真正功夫,有沒有真實受用,還要問別人?一看就知道了。你念佛,像不像佛?你念觀音菩薩,你像不像觀音菩薩?三個月就有感應,就變了,半年就有顯著的變化。如果有個老朋友,你跟他三年沒有見面,他要見到你一定非常訝異,你才看到成果。相貌變了、體質變了,體質也是從心想生。

有些同修,實在講,生活得很可憐,很想改變自己的環境,又改不了。毛病在哪裡?不信佛,這沒辦法,不相信。人在世間,哪一樁事情最難?不死最難。你要真正信佛,你這一生中確實可以做到不死,這個問題都能解決,何況其餘?但是幾個人相信?他還是相信貪瞋痴、他還是相信五欲六塵,這就沒法子,沒救了。不相信佛!生了病,我這次在格杉磯,遇到個同修得癌症,來看到我,見到我的時候就流眼淚。他不信佛,他要真信佛,不要來見我了。他來見我,我跟他講了也沒用。他想什麼?他天天想他的病,這個糟糕不糟糕!這就壞了。如果能把念頭一轉,想佛,專心去想佛,『專心想佛佛知人』。專心想佛,人就變成佛,專心想觀音菩薩,這個人就變成觀音菩薩,這是真正改變環境、改變體質。治病從哪裡治?這叫根本治。我們幾個人在真乾?幾個人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三句話重要,這三句話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就成功了。

由此可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功是功夫,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是功夫,德是你的收穫。在現前,相貌端嚴,從凡夫相變成佛菩薩的相貌,體質,從凡夫的身體變成佛菩薩的身體。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是預知時至,沒有病苦,如入禪定。古時候人能做到,現在我們也常常聽到,聽說有人做到,也有人見到有人做到的。這些先往生的人,給我們後人做見證,證明這樁事情不假,他能做到,我為什麼做不到?換句話說,他肯放下,我為什麼不肯放下?關鍵在此地,要真放下!我常常講,弘法利生的事情也要放下,心裡頭常常有弘法利生,你還是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的心不清淨,你不是佛心、不是菩薩心。菩薩沒錯,一天到晚弘法利生,人家心裡若無其事,沒有放在心上。怎麼可以把這個事情掛在心上?《般若經》上教的就是教這個。你看那個心多清淨,清淨心是真心,真心就是佛心。從佛心起行就是佛行,換句話說,從若無其事而起行,這是菩薩行。心裡頭還有一念,還有其事,凡夫行,那不是菩薩行。所以末後這兩句,實在講是我們行門的指導綱領,不能夠疏忽。

【善導大師曰,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這兩句是極力的勸勉我們,世出世法之中,『唯有念佛』,除念佛之外,別無二法,你才得到佛光注照,得佛的本願光明攝受,我們常講的加持,得佛力加持。『當知本願最為強』,這個「本願」通指四十八願,願願攝受念佛眾生,所以說四十八願度眾生。別指第十八願,別義是指第十八願,廣義是通指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是十念必生。我們看這一大段所引用經論、祖師大德這些說法,都是解釋十八願十念必生不可思議的功德。

【事贊曰,一一願言,引第十八。】

這非常明顯為我們指出來。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四十八願每一願裡面都含攝其他四十七願。如果不能圓融遍攝,你就不能夠契入,這是佛教給我們總綱領、總原則裡面的入不二法門。什麼叫不二?四十八願就是一願,任何一願都具足四十八願,願願皆是四十八,這就不二。如果你把它看成四十八個不同的,你怎麼也入不進去;幾時能夠融通不二,你就證得了,《華嚴經》上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就入華嚴境界,你就成為法身大士。這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要去練!

凡夫為什麼稱凡夫?就是因為他有分別執著。佛何以成佛?佛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就入不二法門,一有分別執著,無量無邊,不知道無量無邊諸法是一法,不知道。曇鸞法師《往生論注》裡頭說的,後面一定會用到,這個一法叫清淨句。何以說清淨句?因為心是清淨的,清淨心。我們讀經、讀祖師註解,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去悟入。不二就入了,換句話說,離一切分別執著就入了,一落分別執著就不能入,凡夫之見。離一切分別執著,佛知佛見,佛知佛見跟凡夫知見,差別就在此地。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七十六集)1996/4美國聖荷西檔名:02-031-0076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一十五面,最後一段看起,第一百一十二段:

【甄解雲,四十八願雖廣,悉歸第十八願,又雲,謂由此願故,使眾生生無三惡趣之土,不更惡趣,具相好,現神通,而得滅度,入光壽海故,是以此願,特為最勝矣。】

《甄解》是日本道隱法師的著作,對於第十八願的推崇,可以說是讚嘆到極處。實在說,他所講的全都是事實,這也是古大德所謂的,四十八願是以第十八願為中心。因為有這一願,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都有了得度的因緣。所以這一願是真實不可思議,這一願是超越一切諸佛。

底下又說『謂由此願故,使眾生生無三惡趣之土,不更惡趣』,三惡趣就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因為一切眾生,不僅是我們這個世間,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在盡虛空遍法界,諸佛的世界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剎土都有十法界,換句話說,也都有六道。這些眾生哪有不造作惡業的道理?既然造作惡業,當然就感受惡報,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只要不超越六道輪迴,惡報決定不能避免。唯有西方淨土,能夠幫助那些造作惡業的眾生,可以免除三惡道的果報,這是很不可思議的。我們要問,因緣果報,一切諸佛都不能改變,這是事實。如果佛有能力來改變這個事實,佛要不幫助我們他就不慈悲。實在講佛不行,沒有這個能力,你自己作的,自己一定要受。一切諸佛都沒有能力,為什麼阿彌陀佛有能力?實在講,阿彌陀佛很聰明,也並不是他有能力改變我們的業報,但是他懂得,業因如果要沒有緣不會結果,他在緣上幫助我們。可見得,並沒有把我們惡的因消除,只是提供我們一個最好的修學環境,這個環境裡頭決定沒有惡緣。你雖然有惡因,沒有惡緣,不會結惡果。

所以我們講因果,因果是略說,要說得完全,是因、緣、果,因加上緣才變成果。譬如我們種瓜,瓜的種子這是因,它要沒有緣,它不能結果。它的緣是什麼?一定是要種在土壤當中,要有水分、要有肥料、要有陽光,一切具足它才長得很好,它才會結成瓜。如果把它的緣斷掉,它不會結瓜的。像把瓜子放在我們這茶杯裡面,放一百年它也不會長成瓜,為什麼?緣沒有了。阿彌陀佛他這個想法就在這上下了功夫,使西方極樂世界永遠沒有惡緣,絲毫的惡緣都沒有。所以,你帶的惡業到那裡去,放心,那個地方沒有三惡道,你生生世世也不會墮三惡道,他把緣給你斷掉了。換句話說,西方世界不去不行!有很多人願力很強,看到現在這個世界眾生很苦、很可憐,發了大心,要普度一切眾生。這個心好,這個願很殊勝,問題就是你自己必定有惡業、有惡因,外面惡的環境,環境就是世緣,財色名食睡擺在你面前,你動不動心?你受不受到干擾?如果你起心動念受它干擾,換句話說,你是自己都不能保,你怎麼能度得了別人?自己還是不免墮三惡道。墮三惡道不是指一般人,講經說法的人照墮不誤,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我們在經典裡面、在傳記裡面看得太多了,所謂是佛袈裟下失人身,這都是指出家學佛墮落了。他為什麼墮落?就是惡緣,受到這個干擾,惡因加上惡緣,三惡道的果報現前。

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願力變現出來的,它跟十方諸佛剎土不一樣。十方剎土,我們得用比喻來說,大家比較能夠了解,為什麼極樂世界特殊,它跟別人不一樣。十方剎土歷史都非常悠久,這個裡面的眾生原本就在這個地方,生生世世在這個地方。像我們現在地球上某一個地區,這個地區是歷史很久,它有原來的居民,我們現在講原居民。佛到那裡教化,也沒有辦法完全度他,還得要很隨順他,慢慢來教化。而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的,它是一個新興的國家,這個國家裡頭沒有原居民,都是移民來的。像美國這個國家,只有兩百年歷史,實在美國這個國家還有原居民,紅番、土著,但是人數少,對社會沒有什麼影響。西方極樂世界一個都沒有,所有的那些大眾都是從十方世界移民過來的。阿彌陀佛把移民的條件就限得很嚴,你不符合這個標準,我不讓你進來,所以他的國家叫清淨國土。你的心清淨,我歡迎你來,你心不清淨,你就暫時不要來;什麼時候你心清淨了,你什麼時候來,這樣就變成淨土。如果美國移民當初要訂下這個條件,必須要有高的道德水準,有好的技術,那美國今天不是這個樣子。西方世界他訂出這麼一個標準,十方世界移民去的都符合這個標準,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所以那裡變成一個佛的淨土,到那裡去就作佛了。

他這個世界成立到今天才十劫,非常年輕,任何一個佛的剎土都是無量劫,哪有十劫的!所以是很新的一個國土,他移民的條件限得這麼嚴,有一絲毫不清淨、有絲毫的污染都去不了。我們《無量壽經講記》印出來了,昨天我看到是劉承符老居士寫了一篇序文,他在序文裡面引用廣欽法師一句話,廣欽法師曾說,你要對這個世界,哪怕就是一根草你捨不得放下,你也不能往生。這就是說明對於這個世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心清淨,心淨則佛土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在此地。念佛是方法,用這個方法把我們的清淨心給念出來,清淨心念不出來,佛號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常講,念佛要功夫,什麼叫功夫?清淨心現前這是功夫,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我們曉得西方世界沒有惡緣,所以說「無三惡趣之土」,這是講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沒有三惡道。

「不更惡趣」這一句又是一樁事情,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他方世界有三惡道。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也會常常到他方世界去參觀、旅遊,要遇到三惡道怎麼辦?這是個問題,而且是個很嚴肅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阿賴耶識里有這些惡因、有這些惡的習氣,到他方世界去供養諸佛、去教化眾生,遇到這些惡緣我們怎麼辦?會不會又墮三惡道?阿彌陀佛說,不更惡趣,你不會再墮三惡道。這是什麼原因?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雖然你遇到這些惡緣,你會警覺到。你為什麼會有這樣高度的警覺?實在講這不是自己的功夫,是佛力在冥冥當中加持你,遇到種種惡緣,你還是不迷,你還是不會墮落。由此可知,西方世界是非去不可,阿彌陀佛一定要見到,我們才得到保證。

往生到西方世界,前面說過,我們生活的空間無限的廣大。《彌陀經》上那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說你每天供養十萬億諸佛,十萬億是方便說,實際上不止。為什麼說十萬億?因為我們這個世界,距離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國土,說這個話的意思,就是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可以每天回來。這個世界你覺得還有家親眷屬、還有朋友,你想幫助他,你每天都可以回來,你時時都可以回來照顧他們。說十萬億佛國土用意在此地,其實不止,十萬億太少了,真的是無量無邊世界,每天去旅遊、去供佛、去度生。所以這得佛力加持不更惡趣。

『具相好,現神通』這兩句,四十八願清清楚楚,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他的相好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諸位要曉得,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我們這個世間人說的具足相好。西方極樂世界具足相好,大乘經上常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報得,不是修得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現神通」,神通這個名詞,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才藝、能力。現神通,就是我們所講多才多藝,廣學多能,是這個意思。他的能力很強,沒有事情他做不到的,沒有事情他不通達,通就是通達,任何事情他沒有障礙。這種能力,實在講也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的,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得滅度』,這一句是圓滿。前面那兩句一生到西方世界就得到,這一句是自己親證的,不是佛加的。自己親證,當然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得到,必須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修學,你才能夠證果。前面所說的相好、神通那是阿彌陀佛加持的。

由此可知,修行的成績、功效,用這兩句做標準也能夠測驗出來。我們學佛學了幾年,我們相貌變了沒有?我們體質變了沒有?如果相貌沒變、體質沒變,雖學佛,沒成績。好像讀書一樣,雖然讀書,考試都不及格。學佛的人相貌會變,變得慈悲、變得善良、變得溫和,體質變得強壯,這是一定的道理。你要問什麼理由、什麼道理?佛在經上講得很多,「相隨心轉」。因為你學佛之後,你修行修的什麼?修的慈悲心、修的清淨心,修的是真誠心。真誠、清淨、慈悲,相怎麼能不轉?自自然然就轉了。我們也常在講席當中說,真修的人、真精進的人,真精進是天天反省自己的過失、天天改正自己的過失,這叫真精進。這樣乾的人,三個月就有效果,就不一樣,半年那就很明顯,效果相當顯著,你自己一定會感覺得妄念少了,智慧增長,這就是成就。一般人看到你相貌變了、體質變了,這是自己修行,又得佛力的加持,特別是念佛修淨土,感應不可思議。

「而得滅度」這一句,我們先解釋這個名詞「滅度」。滅是滅煩惱,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滅的是這個,或者是一般經論裡面所說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沒有了,滅掉了。四諦裡面講的苦集滅道,滅是這個意思。度是度脫生死輪迴,不但六道生死輪迴你超越了,度是超越的意思,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分段生死雖然他沒有,但是他有變易生死。什麼叫變易生死?前面已經說過,就不再羅嗦了。兩種生死都超過了,這叫度。這是成就,就是講成佛了,滅度就是成佛的意思。

『入光壽海故』,「光壽」就是淨宗經典裡面講的無量光、無量壽。你成佛證得無量光壽,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這個時候都現前,這才叫修學究竟圓滿。

『是以此願,特為最勝矣』,「此願」是指第十八願,十八願最殊勝,沒有比這一願更殊勝。一切諸佛在因地當中發願,實在講沒有想到這一願,阿彌陀佛他想到了,他發這個願。他的願一發,十方一切諸佛都讚嘆、都隨喜、都成就阿彌陀佛,這真實不可思議。再看底下這一段。

【箋注曰,故知四十八願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願,而為本願中之王也。】

在日本的佛教,諸位也許不甚了解,但是許多人聽說日本人有本願寺,本願寺是怎麼回事情?修淨土的。你只要看到有本願寺,有這個名稱決定是淨土宗的道場,以彌陀四十八願為本願。而第十八願是本願當中的本願,『本願中之王也』。由此可知,自古以來,特別是隋唐時代的大德們,包括日本、韓國在中國留學的這些大德們,無不認為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是一切諸佛弘願當中特別殊勝的大願,都有這個看法。

【肇公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

『肇公』是僧肇法師,他跟我們淨土宗慧遠大師是同時代的人,在我們中國歷史是晉朝時代,東晉,南北朝時代。在當時,翻經最有名的法師是鳩摩羅什,僧肇是羅什的學生,羅什的學生人數很多,他是四位最傑出之一,當時稱為「什門四哲」,其中有僧肇大師,是羅什的入室弟子。

他這句話是解釋『菩提』,菩提是梵語,什麼意思?『道之極者』,極是登峰造極,在梵語裡面稱菩提。秦,那個時候他依止羅什大師,羅什大師當時住在姚秦,在秦國。那時候皇帝是姚興,在歷史上稱為姚秦,也就是南北朝的時代。『秦無言以譯之』,秦就是指中國,中國文字裡頭沒有適當的字來翻譯,所以就用音譯,再加以解解。

『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他用「正覺無相之真智」來解釋菩提,覺是覺悟,正覺揀別邪覺。有些人雖然覺悟,但是他不正確,他不正。這是正確的覺悟,而且是離相的覺悟,這很重要;換句話說,若不離相,那個覺不算是正覺,必須離相,才算是正覺。《金剛經》上所說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個人不是菩薩。菩薩是什麼?菩薩是發菩提心,修菩提道者,所以標準是要離相。離相的正覺才叫做菩提,這是真智慧,不是世間人所謂的聰明。世間人聰明,不是智慧,也就是說智慧要離相,沒有離相的那個智慧,在佛法里講那是世智辯聰,那是六道裡面所謂的聰明智慧,不是佛所說的。小乘聖者阿羅漢所證的就是正覺,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阿羅漢有沒有離四相?離了,不但阿羅漢離四相,連初果須陀洹也離了四相。所以我們稱他為聖人,可以說他當之無愧,須陀洹就開始離四相了。下面再解釋,底下都是解釋菩提的。

【往生要集雲二種菩提心。】

《往生要集》裡頭講兩種菩提心。這些註解是註解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九願,前面講十八願,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十九願就是講發菩提心,這兩願都非常重要。因為三輩往生,佛都告訴我們,往生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可見得這兩願是有密切關聯的。你說一向專念,如果沒有菩提心,實在講還是不能往生;有菩提心,不能夠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必須這兩條統統具足,可見得發菩提心重要。

《往生要集》,「要」是重要,重要的理論、重要的方法收集在這一部書裡面,稱之為「要集」。說到菩提心,他說有兩種,第一種:

【一緣事菩提心。】

我們先看這一條。「此即密乘之行願菩提心」,密乘是密宗所說的,密宗裡面所講的行願菩提心,就是《往生要集》裡所講的『緣事菩提心』。

【以四弘誓願為體。】

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要與四弘誓相應,這個心就是菩提心。四弘誓願第一條:

【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應身菩提之因。】

成佛有三身,有法身、有報身、有應化身。佛的身是依什麼而現的?依智慧而現的,菩提是智慧,前面講「正覺無相之真智」。我們凡夫身叫業報身,怎麼現的?依善惡業現的,自己作不了主。無始劫來生生世世起心動念都在造業,造善業,我們得的果報就善,這一生享福;作惡業,得的果報就苦,這一生受罪。所以,這個身是善惡業現的。不學佛不了解這個道理,學了佛之後我們明白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哪一個不想好?誰不想自在圓滿?能不能得到?能,佛跟我們說了,修因,你修自在之因,就得自在之果;你修圓滿之因,你就得圓滿的果報。你不修,決定果報不能夠現前,一定要修。

譬如我們常常遭遇一些苦難,人家欺騙我們,我們很難過。可是你學了佛,馬上回頭來想想,他欺騙我,他為什麼不欺騙他?可見得他欺騙我,我造的是有這個業,今天果報現前,我應當要承當、要承受。哪有造了業不受果報的?沒這個道理。將來我想有好的果報,換句話說,我這一生當中覺悟了、明白了,決定不造惡業。我不欺騙別人,人家不會欺騙我;我絕對不傷害別人,別人不會傷害我;我恭敬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恭敬我;我關懷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也關懷我,什麼樣因,什麼樣果報。你自己不造因,天天怨天尤人,那就罪上加罪,那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要反省,要把惡報的因消滅掉,所謂改過自新。如《觀經》上韋提希夫人所說的,希望自己生生世世眼不見惡色,不會有不順心、不如意的境界讓我看到;耳不聞惡聲,叫我永遠聽不到有毀謗、有罵詈,或者說話粗魯的聲音,我永遠聽不到,這個人真的是得圓滿、得自在了。可是自己一定要修因,換句話說,我們自己不能以惡色對一切眾生,惡色是什麼?發脾氣,面孔板起來不好看。你這樣對待別人,這是你造的業因,那眾生也板起面孔來看你,也叫你難過。你說這個不好,說那個不好,別人也說你。所以我們口不出惡言,在形體上不現惡色,你修這個因才能有這個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菩提是真實智慧。凡夫為什麼做不到?凡夫不是智慧做主,感情做主,情就很痲煩,情是千變萬化,裡面喜怒哀樂。如何能把情變成智?給諸位說,佛法裡面講的智跟情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覺悟了,感情就變成智慧;迷惑了,智慧就變成感情。所以這個問題在迷悟之間,覺悟了的人,感情變成智慧,就稱之為智慧;迷惑顛倒,智慧就叫它做感情。所以,佛跟眾生的差別,在迷悟之間。一念覺悟,眾生成佛;一念迷惑,佛就變眾生,在一念之間。

第一願,這是度眾生的大願。度這個字,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關懷、愛護,無條件的幫助,是這個意思。我們以清淨心、平等心,沒有任何條件,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這就是這一願。這樣的心行,這樣發心、這樣行事,行事就是落實在事相上,我對人對事物對事真的是這麼做了,那你就與『應身菩提』相應。第二條:

【煩惱無數誓願斷。】

這是《往生要集》裡面的文,現在我們所念的四弘誓願,意思是一樣的,文字稍微有一點不同。現在我們念的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無數』跟無盡意思相近,要斷。這是修行的開始,我們修行從哪裡開始?從斷煩惱開始。煩惱要不斷,無論你怎麼樣修,你的功夫決定不會得力。因為修行是修正,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修正行為叫修行。你天天念佛、天天讀經,但是對於你的行持、心行沒有絲毫的修正,那個讀經、拜佛、念經都不叫修行,你沒有修行。所以修行是真正在心地上下功夫。讀經的時候,用經典來檢點自己,我的思想、見解、言行,跟佛經上講的一樣不一樣?如果是一樣的、正確的,要保持。如果與經上講的是違背的,自己一定要承認我錯了,佛不會說錯,我錯了,依照佛的標準把它改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從斷煩惱下手。

【是法身菩提之因。】

『法身』是本體,煩惱斷盡了,清淨心就現前,真如本性就現前。你看看佛經上常說的,見思煩惱斷盡了證阿羅漢果,塵沙煩惱斷盡了則成菩薩,無明煩惱斷盡了就成佛。由此可知,證果與斷煩惱有密切的關聯,分不開的關係。你煩惱斷一品,你的品位就高一層;不斷煩惱永遠是凡夫,菩提果位沒有分,不但大乘菩薩沒分,小乘初果也沒有分,這是事實。我們從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行,經典裡面佛給我們授記。《金剛經》上佛跟我們講,我們過去生中曾經在無量無邊諸佛所種善根,這是佛在《金剛經》為我們大家授記,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無量壽經》世尊為阿闍王子五百人所說的,說他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我們跟他差不多。《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今天善根、福德實在深厚,因緣也遇到了,遇到淨土法門、遇到《無量壽經》,這是稀有難逢,我們在現前都得到了。都得到,換句話說,這一生就有機會往生、有機會成佛,有機會脫離三界六道!能不能真的脫離,關鍵在哪裡?關鍵就是我們能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

譬如外面的障緣很多,惡緣很多,就是誘惑你,誘惑你叫你起貪瞋痴慢。假如我們有高度的警覺心,不再受誘惑,我們這一生就決定有把握往生不退成佛,決定不受誘惑。一個人要能做到決定不受誘惑,要懂得《金剛經》的義趣,《金剛經》末後二句、一偈,就是六句話,你要守住這個綱領,什麼誘惑都不會困擾你。兩句是修行的總綱領,就是斷煩惱,煩惱怎麼斷法?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的煩惱就斷了,煩惱再多,煩惱再大,也能斷得掉;外不著相,就是外不受誘惑,裡面不動心。這兩句話,我常常用現代的淺顯的語句四句來說,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對人對事對物我們常常記在心裡,以這個為處世待人的原則,你就是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後面四句偈那是糾正我們錯誤的觀念,我們常講的看破,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放下。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樣是真的,作夢!年輕的人還在夢中,做得很熱鬧,不太容易警覺到,像我這個年齡,警覺就很高了。想想五十年前的事情、六十年前的事情,就好像昨天一樣,對於夢幻泡影這個說法非常深刻。再想想後來,光景不多了。像我們在台灣,我學佛的時候二十幾歲,當年那些老法師,受我們非常尊敬的、受我們所景仰的,都不在了。而我們自己現在也混成老法師了,老一輩的,許多都是七十五歲過世的、走的。我今年七十歲了,距離七十五歲只有五年,還有不到七十五歲的。前次跟諸位講的,雲霞法師去年走的,走了一年了,雲霞法師就希望他能活到七十五歲,他七十三歲走的,去年。不到這個歲數走的人多的是,太多了。人命無常,所以想到《金剛經》後頭「如露亦如電」,這首偈你能夠細細去體會,哪有看不破的!人生有什麼?什麼都沒有,一場空,有什麼好計較!佛在般若會上教給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可是《金剛經》上沒有因果不空這個句子。雖沒有這個句子,意思有了,意思是哪一句?佛教菩薩,教給菩薩「不說斷滅相」,不說斷滅相這個意思就是說明因果不空。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事實是什麼?就是業因果報循環相續的現象,這就是因果不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當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是從這個理論、這個事實真相而說出的。

這是說明,修行要從斷煩惱下手,也就是一定要從看破、放下下手。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你能掌握這個原則,你的功夫得力,你會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你的心清淨,你的智慧增長。第三句:

【法門無盡誓願學。】

這個句子裡頭跟我們現在念的也差一個字,我們現在念的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跟無盡的意思也很接近。因為古書它的原文是這樣,我們不能隨便改變它,意思是接近。因為不學法門,你就不能成就圓滿的智慧。

【是報身菩提之因。】

『報身』是智慧之身。應化身可以說是從報身裡頭變現出來的、開顯出來的,做為他受用,幫助一切眾生,我們叫分身。報身是原來的一個身,從這個身變化,能變化無量無邊身。所以,報身是智慧之身,智慧從哪裡來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可是我們必須知道,我們今天學佛,實在講,我們的業障太重、習氣太深、外緣不好。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四弘誓願我們修前面兩條,一定要發度眾生的大願。不能說這個眾生我看不順眼,我討厭他,我不度他,你這個願沒有了。如果再不斷煩惱,我對這個討厭、喜歡,這是煩惱,可見得你煩惱沒斷,換句話說,你菩提心沒有。沒有菩提心,前面講了念佛也不能往生,你跟經典說的原則不相應。你看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它的條件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討厭一個眾生,不願意度一個眾生,自己不能往生。希望同修發願我這一生真正要往生極樂世界,不能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自己障礙自己。又變成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變成這個,這一生不能去,這一生念阿彌陀佛修積的,做來生的因緣,這一生的機會沒有。那要問,你到哪一生才真正往生?哪一生當中你的心清淨、平等,普度眾生,不會討厭一個人,不會歡喜一個人,那一生你就能往生。

要緊!不可以對任何一個,對我再壞,甚至於想辦法陷害我,要我命的,不但要錢,還要我命的,我對他都不能存一個厭惡之心,我不度他,這我自己去不了。必須要像《金剛經》上講的歌利王割截身體,你看忍辱仙人,人家做到了。割截身體我們現在講凌遲處死,非常殘忍,用刀給你一片一片割,這樣死,不是叫你很痛快死。而菩薩沒有動一點瞋恨心,沒有責怪他。不但不責怪他,而且還發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這個人就是憍陳如尊者,當年那個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他們兩個過去世有這麼一段因緣。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度憍陳如。可見得第一願跟第二願是連著的,有第一願就有第二,有第二決定有第一。怎麼可以對眾生有一絲毫怨恨之心?我們從這兩條下手,有這兩條,我們就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後面兩條,到極樂世界去完成。

今天法門無量誓願學,《大藏經》在此地,你去學吧!一輩子都學不完,你看前面不曉得後面,看到後頭,前面忘光了。這就是說我們壽命太短,時間不夠,我們業障太重,沒有那麼好的記憶力,這是業障重,沒有辦法過目不忘、一目十行,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不如把學法門這個事情放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我們說無量壽,時間夠了,有的是時間。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我們智慧有了,我們的智慧、道力、神通幾乎跟佛差不多,有能力學法門。現在學法門很糟糕,學不成。所以,現在學一樣,一門深入,專修淨土,專取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後面兩個不難。這是『法門無盡誓願學,是報身菩提之因』。

【無上菩提誓願證。】

我們現在這個句子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意思完全相同,就是翻譯的文不一樣,意思是相同的。

【是求證得佛果菩提也。】

這一條就是大圓滿。

【由前三行願,具足成就,而證得三身圓滿之菩提,還復廣利一切眾生也。】

這就是最後這一願,是前面三願圓滿,你自然就圓成佛道,成佛之後,決定是普度眾生。由此可知,成佛不是為自己,成佛是為了圓滿第一大願。你要不成佛,第一大願永遠不能夠圓滿,一定要成佛你的願才圓滿兌現。這是在事上講的,我們現在講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事相上,一定要這麼做。第二種:

【二緣理菩提心】

前面講事,事後頭有個理,理事不二。「此即密乘之勝義菩提心」,我們看到行願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知道他講的是什麼。下文說:

【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於中道實相,而圓成上求下化之願行,是為最上之菩提心,謂為緣理之菩提心。】

這段話,如果能夠通達《金剛般若》,這個意思很容易體會,這是說的事實真相。『一切諸法』,世間法、佛法,世間法裡面分類不外乎三大類,人、事、物。人,包含到九法界有情眾生,我們用一個「人」來代表,在佛法里所謂的有情眾生。「物」是屬於無情眾生,我們現在講的植物、礦物,植物礦物是無情眾生。第三種是「事」。這三大類就把一切諸法都包括了。必須知道,『本來寂滅』,現在是不是寂滅?是寂滅。寂滅是真相,《般若經》上講的實相、真實相,但是我們眾生見不到。雖見不到,實在還是寂滅相,絕對不是因為你沒有見到,它就不是寂滅相,沒這個道理。你見到是寂滅相,見不到還是個寂滅相,不過是你沒有發現而已,確實是寂滅相。寂滅是什麼意思?本來不生,哪裡有滅?一切動物、植物、礦物本來不生不滅,現在也不生不滅。你如果見到這個事實真相,佛經裡頭有個名詞,你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就是本來寂滅。你才曉得所有一切現象的確是不生不滅的,你見到事實真相,這地位很高,無生法忍的菩薩。在《仁王經》上講的,無生法忍分三品,上中下三品,下品是七地菩薩,中品是八地菩薩,上品是九地菩薩,這個地位高了,證得無生法忍。

這個境界在《金剛經》上有,就是在四句偈裡頭。比喻里不是說嗎?「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就是那個電的比喻。露跟電都是比喻這個現象存在的時間,露水的時間很短,那是比喻相續相。相續相存在,但是並不長,像我們一個人活在世間,活了幾十年,你天天見面是相續相,這個用露來做比喻。真相呢,真相用電,閃電,用這個來喻,真相是剎那之間。那只是個比喻,還不是事實,事實是什麼?《仁王般若經》上講的,「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電是比喻這個。如果依照這個算法,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一秒鐘。這是不是事實真相?跟諸位說還不是的。現代科學進步,以前科學不發達,佛這樣說法,大家就很不容易體會。實在講,真相確實億萬分之一秒,這是講現象的存在。這樣短的時間,諸位想想,你能看出它的生滅嗎?所以佛講不生不滅,為什麼不生不滅?生滅同時,生跟滅幾乎同時。生滅當中有差距,你能看出生滅,同時就沒有了,生滅確實是同時,生滅同時就是本來寂滅。人心安住在這個境界當中,這是佛心,諸佛如來就是安住在這裡,所以如如不動。

『安住於中道實相』,這是真相。中道就是寂滅相,中道就是不生不滅的相,中道就是生滅同時的相,中道也就是我們現在假設億萬分之一秒的存在的相。所以他心不動了,確實「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做到了圓滿,他做到了究竟,這是事實。

『圓成上求下化』,上求下化這是在事相上的,事相上表演的,上求佛道,下度眾生。表演給誰看?表演給迷惑顛倒的眾生看,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是做戲,不是真的。這個在菩提心上,最上、頂上了,沒比這個更殊勝,這叫『緣理菩提心』。這是從理上講的,就是講本來寂滅上說的,理事都說出來了。有理有事,有事必有理,理事相應就契入了,我們講證果。理跟事不能相應,沒證;理事相應,證得了,證得就是法身大士。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七十七集)1996/4美國聖荷西檔名:02-031-0077

請掀開經本,一百一十六面,倒數第二行:

【勸發菩提心文曰,發菩提心,諸善中王。】

《勸發菩提心文》是前清省庵大師的著作,他這篇文章寫得非常之好,非常的懇切。而這句話也是事實,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沒有超過發菩提心的。因為唯有發菩提心,才能夠將我們自己的性德,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圓滿的透露出來。所以,沒有比這個更善。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告訴我們,如果不發菩提心,在大乘法裡面決定不能成就。不發菩提心,修小乘法可以證得阿羅漢與辟支佛果,菩薩位決定不能證得。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佛說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絕對不是菩薩,菩薩一定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定破四相。如果四相沒有破,他說他發了菩提心,那不是真的;真正發菩提心,一定破四相。所以,它是『諸善中王』,一切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

【無量壽經起信論曰。】

這本書是前清彭際清居士做的,他是乾隆時候人,也做得非常之好。

【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

我們先說這幾句。成佛所依的就是菩提心,換句話說,佛是什麼?佛是圓滿的菩提,究竟圓滿的菩提心,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菩提心沒有達到究竟圓滿,我們稱他作菩薩;沒有菩提心,決定不是菩薩。所以,菩提心是『諸佛之本源』,是『眾生之慧命』,慧命就是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實在的話,智慧是菩提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菩提心是真實覺悟的心,沒有菩提心就是迷惑顛倒的心。迷惑顛倒當然有錯誤,覺悟,那就成就了,所以菩提心是覺心。

覺悟是一切眾生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一切眾生各個具足;「不覺本無」,不覺是迷,迷惑,迷惑這個事情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的,當然可以把它斷掉;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佛說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性,本性就是菩提心,迷失了本性。諸佛菩薩的教學教什麼?就是教我們恢復本性。所以佛說佛無有法給眾生,佛有什麼東西給我們?沒有!佛教我們恢復自性,恢復本有的智慧德能,這個智慧德能決定不是佛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過去迷失了,現在佛教我們覺悟,教我們找回來,就這麼一樁事情而已。所以,這是眾生的慧命。

【才發此心,已成佛道。】

這個心不發則已,一發就成佛了,你什麼時候發心你什麼時候就成佛。也許諸位同修懷疑,我聽說很多人都發菩提心,為什麼他還不成佛?他沒有成佛,他說他發菩提心,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他是嘴皮上發的菩提心,心裏面真正還沒醒過來,所以他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發,真發確實就成佛。他成的是什麼佛?天台家講「分證佛」,他不是究竟圓滿佛,是分證佛,那是真佛,決定不是假佛。天台家講佛有六種,叫「六即」。如果從真如本性上來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實在的。本來雖然是佛,可是眾生迷失了本性,換句話說,現在變成凡夫,你本來是佛,現在變成凡夫。佛教給我們,如何再回到本來的位子上去?這就需要修行。所以第一個這是原理,是一切法的根本依據,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叫「自性即佛」。

迷失之後,我們要靠修學、要靠修行,所以第二個位次講「名字即佛」,名字位中。我們現在大家都在這個階段,這個階段是有名無實。我們天天讀經、天天念佛、天天在講修行,都做些表面功夫,換句話說,功夫完全不得力。每天還是是非人我,還是分別執著,還是貪瞋痴慢,你有名無實。在這個位次上,沒有辦法了生死、沒有辦法出三界;換句話說,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這是初學第一個階段,我們剛接觸佛法。

如果從這個上面,再把位子向上提升,叫「觀行即佛」,觀行即就起了作用。觀,宗門裡面講觀照,要用我們一般講,你修行功夫得力了,你能夠把所學的落實在你生活之中,行是行為,生活行為;換句話說,你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能夠依照佛菩薩教訓去做,認真努力去做,這叫觀行即,就是你的功夫得力了。雖然功夫得力,你還是出不了三界,換句話說,還是不免輪迴,依舊還要搞輪迴。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得力不能了生死,因為你得力的功夫淺,不夠深。你能夠伏煩惱,你沒有能力斷煩惱,所以依舊在三界之內。可是這樣的功夫如果是念佛求生淨土,行!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淨土法門比其他一切法門方便在此地,其他法門,觀行即不能成就,淨土法門只要有觀行就行,就決定得生。所以叫易行道,這個法門容易成就。

從觀行功夫得力再向上提升,觀行是伏,伏煩惱,雖然有貪瞋痴慢,但是他有功夫伏住,不起作用。再往上提升,煩惱斷了,那叫「相似即佛」,相似是跟佛差不多,有點像、很像了。能夠做到相似,無論修哪個法門都出三界,超越六道輪迴。所以,相似是什麼地位?跟阿羅漢是相同的地位,見思煩惱斷了,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也有能力了脫六道生死輪迴。他可以成阿羅漢、成辟支佛、成菩薩,他有這個能力。

再向上提升,那就發菩提心了,諸位想想看,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都沒有發菩提心,再往上去,「分證即佛」,發菩提心,菩提心現前。這個菩薩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在一般大乘經里講,就是他入華藏世界,如果要是往生西方淨土,他生的是實報莊嚴土。相似位是生方便有餘土,觀行是凡聖同居土。此地講成佛,天台這六種佛,這是分證佛。分證佛是真佛,一點都不假,在《華嚴經》上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就是分證佛,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金剛經》上常講「諸佛如來」,你看江味農居士註解這一句,諸佛就是講的分證佛。從圓教初住到等覺位,四十一位都是分證佛,稱之為諸佛。《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一發菩提心就入這個位次。發菩提心之後決定不迷,他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他的確是這個看法,這個看法決定正確,沒有錯誤,跟諸佛如來果地上的看法完全相同,所以這叫佛知佛見。

我們今天聽佛這麼說也知道,這首偈子我們也念得很熟,隨時也可以說得出來,可是境界轉不過來,還是把眼前這些事相當真,你轉不過來。所以叫你名字即,有名無實。真的轉過來,你就成佛,你就入法身大士。所以『才發此心,已成佛道』,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以與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

這個五種智是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也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為什麼說五種?五種是講作用不相同。這個五種,在唯識經論裡面把它歸納為四種,叫「四智菩提」,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就是這四種。『佛智』這一句是總說。『不思議智』是不可思議的,超越凡夫的常識,決定不是凡夫能夠想像的、議論的,議就是說,說不出。不但說不出,你想也沒有辦法想到,這叫不思議。『不可稱』,稱是稱說,沒有法子說,說不出來。『大乘廣智』,廣是無限的深廣,所謂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取這個意思。『無等』,沒有能跟他平等的,『無倫』,倫是同類,也沒有跟他同類的,至高無上的智慧。這是自性本具,不是外面修得的。

這樣圓滿的智慧,在一切眾生分上,佛說因為有障礙把它障住了,所以不能夠現前。障礙雖多,佛把它歸納為兩大類,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因為你有這兩大類的煩惱,把你本能的智慧障礙掉了,如果你能夠將這個障礙除掉,智慧就現前。所以修行,斷煩惱重要。你看前面我們講菩提心,就事上講的這四弘誓願,斷煩惱是破煩惱障,學法門是破所知障。二障都破了,最後就成佛道。這是說明菩提心的殊勝,菩提心一定要發。

【教行信證文類曰。】

這本書是日本古大德所著的,現在有翻成中文,在台灣也有流通,不難見到,這是淨宗的一本好書。

【信心即是一心也,一心即是真實信心也,是故論主建言一心也。】

這是說明『信心』,信心實在講,確實有淺深、廣狹的不同。我們今天一般同修們有沒有信心?當然有信心,沒有信心你怎麼會跑到這兒來聽講?沒有信心,你怎麼肯念阿彌陀佛?當然有信心。這個信心淺,不深、不廣,所以作用非常有限,也就是說,雖有信心而不得力。什麼時候你的信心才起了作用?這個標準就起作用了,『一心』,一心是真信。《金剛經》上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清淨就是一心,因為你心裡有二心就不清淨,一心是清淨的,二心怎麼會清淨。所以《阿彌陀經》上要求的標準是「一心不亂」。大乘佛法裡面修行常常提示,定慧均等,這是大乘法講修行的綱要,定慧要等,要等持、平等。一心是慧,不亂是定,一心不亂就是定慧均等。由此可知,大乘法里只有方法不一樣,手段不相同,它的原理原則、目標方向完全是相同的,跟禪宗、教下、密宗沒有兩樣。但是淨宗的方法實在講最穩當、最方便。一心就是『真實信心』,真實信心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探玄記三曰,一心者,心無異念故。】

這就說出了什麼叫一心?心裏面還有一個念頭,就不是一心。『一心』裡頭沒有『異念』,異是差別,沒有。念佛人叫一心稱念,一心裡頭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你就得一心。阿彌陀佛以外,心裡還有別的事情,你沒有得一心。得一心的人,沒有一個不往生。不得一心的人,往生就難了,換句話說,往生沒有把握,要看你臨終最後一念能不能放下,看看那個時候能不能一心。換句話說,你什麼時候得一心,什麼時候就可以往生。

如果你已經得到一心,你現在不想往生,可以,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你得大自在。所以你要問,往生的把握在哪裡?往生的憑據在哪裡?在一心不亂。也就是說,心裡頭除阿彌陀佛之外,除西方極樂世界之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世出世間一切法與我無乾!你們好也好,不好也好,與我都不相干,絕不放在心上,你就得一心了。自己的事放不下,別人的事放不下,那你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還要繼續受六道輪迴善惡果報。底下:

【止觀四曰,一心者,修此法時,一心專志,心不余緣。】

這個『心不余緣』,括弧里有解釋,「指心中不緣其他一切事物」,這句話很好懂。《止觀》是天台智者大師做的,這句話是在《止觀》第四卷裡面,這個『四』是第四卷,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智者大師是念佛往生的,雖然一生弘揚《法華》,弘揚《摩訶止觀》,但是他自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因為他老人家樹下這樣一個榜樣,後世天台宗的祖師幾乎都是念佛往生的。像近代我們所知道的,諦閒老法師、倓虛老法師、靜權法師,都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師,他們都是念佛往生淨土的。所以說要『一心專志』,志是志願,專志就是專願,只願見阿彌陀佛,只願求生淨土,其他的願望統統都沒有,這叫一心。

【善導大師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遠,念念不捨。】

這是善導大師教給我們念佛用功的方法,他的言語很簡單,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要真正做到了,這一生就決定往生。這要『一心專念』,一心專念就是前面所說的,心裏面決定不摻雜其他的念頭,不但世緣不夾雜,佛法也不夾雜,這才叫一心專念。專念『彌陀名號』,因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心專念跟一心專稱意思不一樣,稱是念出聲音出來,平常我們在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稱。念不一定出聲,不一定念出來,念是心裡頭真正有,你心裡頭沒有別的東西,你心上真有佛,真正有阿彌陀佛,這叫念。念,我們講掛念、憶念,不在口上,在心上。念這個字是「今心」,就是現在的心,你心上真有,有阿彌陀佛的名號,名號就是四個字,阿彌陀佛,你真有。

『行住坐臥』,這四個字就是說一切時、一切處,你走著也好,住是你站著也好,你坐著也好,你睡在床上也好,你心裡頭都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心裡頭什麼事情都沒有。你也不要去問『時節久遠』,久遠是時間長短,我要念多少時候才往生?不要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夾雜了,就不是一心專念。不要去問,根本就不管,就老實念下去就好了。時節因緣成熟,阿彌陀佛自然現在你面前接引你往生。所以不要問時節久遠,不要問周邊環境的善惡,一概都不管,只要一心專念,『念念不捨』。這樣念佛就成功了,這樣念佛功夫就得力了。我們常在講席裡頭說,真正這樣念,三個月就有感應,自己就知道,心理、生理都起了變化;能夠堅持到六個月,變化就非常顯著。所以說效果不可思議。

【宋靈芝師曰。】

靈芝法師在宋朝也是很有聲望的一位出家大德,他留下來的著作也不少,對於律宗很有研究。他說:

【凡人臨終,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戀,或發猖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

這是講一般大多數人臨命終時的現象,凡是有這些現象,都是墮三惡道。假如是來生還能夠得人天果報,他的心也不顛倒;心要顛倒錯亂,一定墮三惡道。可是這些現象,我們仔細去觀察,常見。諸位要到醫院去看看,病重的人,十之八九都是這個現象。為什麼?臨終的時候神識無主,自己的心做不了主宰,所謂做不了主宰,就是胡思亂想。諸位想想,平常你都做不了主,一天到晚打妄想,睡覺還亂作夢,亂作夢就是做不了主;能做得了主的人,不作夢,能做得了主的人,心裡沒有雜念,真正是身心安穩。他做不了主,這一生所造的善惡業,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所造的善惡業,這個時候都會起現行。

下面舉幾個例子,或者『惡念』起來,這些惡念就是貪瞋痴慢,尤其是瞋恨、嫉妒。哪些人過去欺侮我,哪些人過去侮辱我,我應該怎樣去報復他,他起這個念頭。『或起邪見』,邪見是錯誤的見解。錯誤見解裡面最大的是對於佛法懷疑,不相信有因果報應,這大邪見。『或生繫戀』,繫戀是貪戀這個世間的人事物,放不下,捨不得離開。『或發猖狂』,猖狂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精神失常,瘋狂。『惡相非一』,臨終時,你看到人垂死之前那個現象,很多、很複雜,總名『顛倒』。經上講的心不顛倒,這些現象都叫做顛倒。不顛倒的人,心地非常安定、非常清淨,我們講頭腦清楚,一點都不錯亂。

這個現象非常可怕,如何能避免?太難了,原因是習氣無法控制。必須要平常修養,平常把這一切萬事萬法看淡,不必去執著,應當要放下,避免臨終時候顛倒。因為臨終顛倒,我們這一生求往生的機會就破壞了。這個機會非常稀有,真正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這一日就是往生的那一日,太難了。臨終時一顛倒就完了,這一生又空過了。一生空過,諸位要曉得,必落輪迴,若落輪迴,必定在三惡道。如果我們真認真、冷靜的去思考、反省、檢點一下就知道了。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一天當中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有幾個善念?有幾個惡念?善惡做個比較,善念少,惡念多,善念的力量薄弱,惡念的力量很強。前途往哪裡去,自己還不清楚嗎?所以要真正覺悟,要真正放下。

【圓中鈔曰,娑婆眾生,雖能念佛,浩浩見思,實未伏斷,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彌陀,而來拔濟。】

《阿彌陀經圓中鈔》,是近代佛門裡面公認的《彌陀經》三種最要的註解之一。這三種註解,有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是《彌陀經》重要的註解。這三種重要註解,現在流通的只有兩種,蓮池、蕅益大師的兩種流通特別廣,《圓中鈔》流通很少。學佛人還很少知道,因為它流通的數量少,我們在台灣曾經翻印過幾次,但是量還是少。他的註解簡單也相當扼要,可是實在講,讀了《要解》,可以不需要再讀《圓中鈔》。《圓中鈔》裡的意思,幾乎蕅益大師的《要解》裡面全都有了,這是它不能夠廣為流通的原因。而實在,蕅益大師的《要解》是繼續這兩位大德而來的,這兩個人可以說都是蕅益大師的老師。蕅益是蓮池的傳人,他稱幽溪大師稱師伯,就是《圓中鈔》的著作人,所以跟蕅益大師的關係非常密切。

這幾句話說得很好,也給我們很大的警惕。娑婆世界的眾生雖然能念佛,但是見思煩惱太重了。『浩浩』是形容詞,像大海一樣,那麼樣的深、那麼樣的廣,把我們的見思煩惱比作大海一樣的深廣。實在講,別說斷,伏都未曾,換句話說,前面說過,能伏你就是在觀行位,能斷你就在相似位。能伏就是你有把握往生,而且有把握隨時可以往生,喜歡在這個世間住幾年,不礙事;喜歡就走,就能走的成。確實沒有病苦,來去自由,伏就行,念佛功夫得力了。我們今天雖然念佛,問問你往生有沒有把握,這搖頭,沒把握;沒把握,沒有功夫,功夫不得力。為什麼功夫不得力?煩惱沒有伏住,說老實話,說『未伏』就是煩惱沒有放下,伏跟放下是一個意思,斷是徹底放下。不但沒有徹底放下,根本就沒有放下,這樣念佛人,說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難,太難了。臨命終時,為什麼要找些同參道友去助念?助念的目的是提醒,就怕在這個時候顛倒,他又去胡思亂想,又對世緣起貪愛之心,那就糟了。助念的目的在此地,幫助他提起正念。雖然如此,實在講還是要一生修積善根福德,要求佛力加持。所以說他能夠,『垂終』就是臨終時候,『心不顛倒,原非自力,而能主持』,確實不是他自己的能力,不是他自己的修持。

『乃全仗彌陀,而來拔濟』,是蒙佛力加持的。可是佛力加持也有條件,不是無條件的。無條件的,那我們根本不要修了。全憑佛加持,為什麼一萬個念佛人,往生的只有兩、三個?佛為什麼特別加持這兩、三個人,那麼多的念佛人都不加持?加持有條件。條件是相對的,你有一分功夫,佛加持你一分,你有兩分功夫,你得到兩分加持,你沒有功夫,佛想加持也加持不上,不是佛不慈悲,要明白這個道理。大多數的念佛人沒有功夫,這要知道,念佛的人很多,一面念佛,一面造作罪業,還以為他修積功德。這個道理在哪裡?佛在經上講,這絕不是他有傲慢,佛法講這叫「增上慢」,他無知,誤會把罪業當作功德,他錯在這個地方,這個事情在今天很普遍。

譬如現在的佛教提倡慈善救濟,慈善救濟是一樁好事情,盡心盡力去做也實在值得讚嘆。慈善救濟裡面如果沒有離開煩惱,沒有離開貪瞋痴慢,這個問題就嚴重了。如果慈善救濟是強迫別人來做,那就更要造罪業,那個罪業很重,重在哪裡?把佛度化眾生的形象破壞。佛教是什麼?專門問人要錢的,嚇得人家都不敢來,嚇得人家在那裡謗佛、謗法、謗僧。凡是謗三寶的人都落地獄,你把這些人統統往地獄裡送,你的罪重不重?結罪是從這個地方結的。所以,古大德教佛弟子,「好事不如無事」,《無量壽經》佛有明白的教誨,「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明白教誨。我們以世法、以佛法去供養無量無邊恆沙聖眾,都不如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真實話。《金剛經》上講得特別清楚,原因在哪裡?你供養恆沙聖眾,你修的是福,福不能超越三界。你來生享福,享福一定造罪業,福享完了,你的罪現前,必墮三途。佛說這叫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第三生墮落,不是好事情。一個人這一生當中什麼好事也不做,專門念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他的智慧、德能、神通跟佛一樣,他就能普度法界無量無邊眾生。你才曉得,原來他暫時這幾年不幹這個事,將來他要廣度眾生,那才叫大慈大悲,那裡頭一點過失都沒有,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所以,一個人臨終的時候正念分明,一定要得佛力加持。

我們今天在佛門裡面做些好事,要記住一個原則,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的,隨分隨力,絲毫不勉強。我們生活有多餘的,可以做點好事,決定不妨礙我們家庭生活,這就對了。而且雖然做了,決定不要放在心上,乾乾淨淨,若無其事,心還是要一心繫念阿彌陀佛,不要去想著我做這個、做那個,不要去想。我們現在講的這些錄音帶、錄影帶,有些同修整理把它做成書。台灣還有人打電話來給我,問這個錄音帶可不可以在第四台去播放?這關我什麼事情!問這些書可不可以流通?與我統統不相干,你們喜歡怎麼搞就怎麼搞去,以後不要給我打電話。學佛要舍乾淨,臨終才能得佛加持,才能往生。有一絲毫其他的牽掛,我常講,不要說世緣,弘法利生的事情不牽掛,有一天緣做一天,沒有就不做,隨緣,決定不攀緣。有緣很好,沒有緣也很好,都好。一定要曉得一向專念要緊,善導大師講一心專念,這個不能錯了。什麼事都隨緣不攀緣,即使隨緣也不放在心上。而隨緣的原則在哪裡?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隨緣,大家就歡喜;放在心上,自己吃虧,自己就顛倒了,就亂了。所以,隨緣也不放在心上,這才能保持正念。末後這一句:

【雖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雖非正念』,就是他並沒有到一心,雖沒有到一心,但是他有一向。諸位要知道,《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向專念,《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這個裡面淺深功夫差別很大。一心不亂,我們一生未必能做到,但是一向專念是可以做到的,一個方向,這個容易做。你有一向,雖非正念,能得佛力加持。如果你方向都搞錯了,那就沒法子,佛想加持也加持不上。得佛力加持,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只要心不顛倒就決定往生。臨終的時候,最後那一念是念阿彌陀佛,就決定往生。

【悲華經曰,臨終之時,我當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前,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

『我』是阿彌陀佛自稱,凡是往生的人都是佛來接引。即使五逆十惡極重罪業的人,臨命終時因緣具足,也是佛來接引的。佛來不是佛一個人,佛與大眾,這些大眾跟這個往生的人一定是有緣分的,沒有緣分不會跟佛來。什麼樣的緣分?可能是過去生中你的父母、兄弟、家屬,他們念佛已經往生了,在極樂世界。今天看到你也要來了,阿彌陀佛來接你,他們跟阿彌陀佛一同來迎接你。也許是在這一生當中,或者是你的親戚、朋友、同參好友先往生的人,他們跟佛來接引你。我們像常念諸佛如來,常念觀音、勢至、諸大菩薩,因為你常念,常常恭敬、常常效法他們,這一點很重要,這些諸佛菩薩也跟阿彌陀佛一起來。所以我們常講恭敬供養,供養裡面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供養,供養而沒有依教奉行,那不是真的供養。

你看「普賢行願品」裡面講供養,法供養裡面佛舉了七個例子,第一個就是「如說修行供養」,非常重要,如說修行。觀音菩薩教我們慈悲,我們念觀音菩薩的名,禮觀音菩薩的像,就曉得用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這就是恭敬供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表智慧,我們對人、對事,理智而非感情,我們用理性,不用感情,這就是恭敬供養大勢至菩薩。這樣就有許多佛菩薩隨同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接引的人數愈多,諸佛菩薩愈眾,可以斷定你往生品位愈高,我們在這一生要爭取的是這個。這個世間全是假的,大家都曉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現在還貪戀,為什麼?還沒有死。你能保證你明天還活在這個世間嗎?誰都保不住!人命無常,剎那之間,這是我們必須要警惕到的。古人常講「黃泉路上無老少」,要提高警覺,應當要放下,不要再把這些拉拉雜雜東西放在心上,成就一心專念,那就是無量的功德。所以是臨終佛來接引。

『現其人前』,這是說明這個法門確實是不死的法門。佛來接引的時候,這個人沒死,活的,我們說他沒斷氣。他是見到佛,跟佛走了,身體不要了、丟掉了。所以他是活著走的,不是死了走的。你修其他的法門,你沒有辦法了生死,唯獨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千真萬確的事實。你認真修學,它的功德利益的殊勝的確叫一個人不老、不病、不死,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夢寐所希求而求不到的。什麼樣科學技術、宗教、神通,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唯獨念佛。這個利益就在我們眼前,為什麼不要?還要貪圖這個世間一點小利益,古人把它比喻作蠅頭小利,蒼蠅頭上的小利,你貪這個幹什麼?愚痴到了極處。

在臨命終時,還是沒死之前,見到佛。見到佛之後一定是先得到佛光注照,佛來他一定先有光。佛光一照,這個光幫助眾生滅罪。實在這個時候的滅罪是什麼?疑慮完全斷掉,看到佛來了,決定沒有懷疑,信心十足,佛來了,這才叫做圓滿的功德。所以『得心歡喜』,生歡喜心。因為見佛,剛才講,不但見佛,佛光注照,業障就消除,何況見佛!也就是我們講,這時候煩惱完全伏住了。不是滅,要是煩惱滅了,那就不叫帶業往生,那個業障就完全消除了。完全伏住,佛有能力幫我們伏煩惱,不能幫我們斷煩惱。斷煩惱,還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即便捨身,來生我界』,在這個時候,他放下了,身體不要了,跟佛走了。所以,他是活著往生,他不是死了往生的,這是說明,千真萬確的事實,這個法門不死。

【又曰,所有眾生,若聞我聲。】

這個聲,底下括弧說明,這個聲就是名號。『若聞我聲』就是假設聽到阿彌陀佛名號。

【發願欲生我世界者,是諸眾生,臨命終時,悉令見我,與諸大眾,前後圍繞。】

這是經文裡面,《悲華經》上講得清清楚楚,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者是讀過《彌陀經》,讀過《無量壽經》,聽過《無量壽經》,心裏面嚮往,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起了這個念頭,有這麼一個願望,臨命終時,因緣成熟了,佛統統來接引,『臨命終時,悉令見我』,都能夠見到佛。『與諸大眾』,能見觀音、勢至、諸大菩薩,佛與大眾前後圍繞著你。

【我於爾時,入無翳三昧。】

『無翳』是比喻,「翳」是眼睛有了障礙,得了眼病,現在所講的白內障,嚴重的白內障,失明,那叫翳。「無翳」就是無障礙的意思,就是無障礙的三昧。

【以三昧力故,在於其前,而為說法。】

這個眾生,我們在經文上看到,他不是普通人,他是善根福德因緣非常深厚之人。非常深厚之人,為什麼平時不曉得發願往生?他是遇到障緣,勇猛精進的心發不起來。可是諸佛如來大慈大悲,本願之中不捨一人,他看定了你什麼時候能回頭,他在這個時候幫你一把。正如同禪宗的這些祖師大德們,用一種非常的手段接引學人,也是看時機成熟了,你在將要開悟還沒有開悟的關鍵時候,不是這個時候不會用這個手段。在這個時候,祖師大德必然用非常手段。像丹霞,看到一個人在這關鍵時候,燒佛,把佛像拿來燒,這是出佛身血,這是五逆罪!但是他用這個手段,能夠叫這個人豁然之間開悟,這一開悟成佛了,一開悟就是法身大士分證位佛。用這個方法來幫助他,這是非常手段,用這個方法叫一個眾生突然之間開悟;佛接引也是這個因緣。這是講他無量劫來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剎那關鍵的時候成熟,佛在這個時候現身給他說法。所以這不是平常人。由此可知,斷惡修善,種善根、修福德,非常重要。

【以聞法故,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喜。】

這一聞法,他才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的放下,就跟佛走了。

【故得寶置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無生忍,命終之後,必生我界。】

凡是這樣往生的眾生,我們在經文上細心去觀察,品位一定都相當高,不在中下品。這一段是《悲華經》裡面的一段經文。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