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一個修行人必須要過的三個關


時間:2019/8/18 作者:學佛娃娃

長壽佛灌頂及「三關」講解|十五屆萬盞法會開示(六)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這幾天我們講了很多佛法,講了基礎佛理,也講了空性,今天做一個總結。

所講的內容都是我們要修行的,那些境界也 是我們要成就的。歸納起來,就是我在十年前講的,一個修行人必須要過的三個關:第一,出離心;第二,菩提心;第三,證悟空性。現在年輕人玩遊戲努力的過關,我們修行也要精進努力過關。

第一關是出離心。必須得有出離心,如果沒有出離心,無論你修的是大中觀、大手印,還是大圓滿,都會變成世間法。法本身都是出世間的,但是到你這裡就變味了,成世間法了。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類似這樣的人,覺得自己修的是大中觀,或者是大手印,或者是大圓滿,但修來修去始終沒有遠離世間,還是在搞世間法,還在貪戀世間。因為連一點小事都放不下,特別愛計較,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法是出世間法,非常殊勝,但是人的相續沒有達到那個境界。因為修法人的相續是世間的,所以這些法也都成了世間的。是世間還是出世間就看出離心。如果有出離心,一個普通的行為,比如吃飯、睡覺、衣食住行也都變成出世間法。所以屬於世間還是屬於出世間,就看有沒有出離心。

如果心相續中沒有產生出離心,修的法再高深也沒有用,都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所以出離心很重要。

怎麼修出離心呢?通過修持四外加行,就能生起出離心。

今天簡單的給大家講一講什麼是出離心。出離心是斷除對世間的貪戀。世間的福報,我們做的善事、種的善根有兩種,一種是有漏的,一種是無漏的。有漏就是有煩惱。以有漏的善根作因,產生的果就是世間的福報,是離不開痛苦的。

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人,雖然有權有錢,世間的福報應有盡有,但是無法擺脫煩惱。甚至有了錢或權之後,還會給自己帶來一些災難。這都是因為曾經種的善根、做的善事都是有漏的,所以果報也是有漏的。

斷除對世間的貪戀,意思是不求世間的福報,即不種有漏的善根。如是因,如是果,這是佛講的因果規律。如何斷除對世間的貪戀呢?不是遠離世間,而是在因上入手,斷因。因就是有漏的善根。

我們不僅要斷一切惡,還要斷一切有漏的善根。斷善根不是不能做善事,而是要做無漏的善根。無漏就是無煩惱,有智慧攝持的善根叫無漏的善根,覺者所做的善事叫無漏的善,沒有覺悟的人所做的善事叫有漏的善。有漏的善果報還是在世間,仍然離不開痛苦,離不開煩惱。

斷除對世間的貪戀就是在斷除惡業這個不善法的基礎上,還要斷除有漏的善根,不能種有漏的善根。我們要做善事、種善根,但是不能種有漏的善根,而是要種無漏的善根。無漏的善根是解脫的因,通過無漏的善根才可以超脫輪迴,徹底斷除煩惱,永遠擺脫痛苦。

腦子裡總想:「不能貪、不能貪」沒有用。佛講因果,要從因地入手,不種有漏的善根,只種無漏的善根就行了。這樣自然就會遠離世間有漏的、暫時的福報,自然就能斷除對世間的貪戀,自然就能得到解脫。

今天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講,這樣會對大家更有啟發。

佛經里經常會提到「捨棄今生佛子行」,很多人都不明白捨棄今生是什麼意思,都覺得疑惑:「那我是不是不能生活、不能做事了?」不是這個意思。捨棄今生的意思是,我們不應該為今生今世的利益而努力、而奮鬥,應該相信輪迴,長遠考慮,為了永恆的解脫、永恆的安樂去努力、去奮鬥。

目光短淺、鼠目寸光的人得不到更大、長遠的利益。今生很短暫,但是我們可以利用起來,用有限的生命去承辦無限的利益——永恆的安樂與解脫。

捨棄今生不是消極,而是有更大的理想,應該更加努力的意思。要實現這個遠大的理想,一定要付出倍於常人的努力,需要艱苦卓絕的奮鬥。

佛經里還經常會講到「拋棄世間八法」。世間八法就是利與衰,毀與譽,稱與譏,苦與樂。有人也疑惑:痛苦、減損、誹謗這些負面的東西應該拋棄;但正面的,比如快樂、讚美、利益,也要拋棄嗎?不是這個意思。那天也給大家講了一點,拋棄世間八法的意思是要斷除對世間八法的執著。因為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比如當你執著一個人的時候,他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你的心,他就能傷害到你。

兩個人談戀愛,誰更執著(雙方都執著,但也有強弱的差別),誰就更痛苦。說是這麼說的,兩個人同等相愛的很少,這裡面有因果關係,雖然雙方都執著,但是有主動和被動的區別,不可能兩個人都主動。誰主動,誰的執著就強,受到的傷害就大。這方面你們都有經驗(眾笑)。

兩個人感情破裂,徹底分手了,從此一刀兩斷、毫無瓜葛:「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分手後沒有關係了,不再執著對方,這時對方愛去哪裡就去哪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愛跟誰在一起就跟誰在一起,不受他的影響了,這就是對他不執著了。

再舉個例子,比如買房子,在沒有簽契約交錢,房子沒有歸你之前,誰進去看,誰在裡面做什麼,你都不會在乎,你不會受一點影響。

當你交完了款,房子歸你了,拿到鑰匙,就不一樣了。如果有人隨便進去,你肯定會煩惱,甚至很心疼,這就是受影響了。若是這個人進去後,還東走西走,這碰那碰,你心裡肯定會「咯噔、「咯噔」,忍、忍……最後忍不住,就要罵人了。這也是執著。

房子是同一所房子,但為何沒有歸你的時候,你不受影響;歸你後就受影響了呢?因為這是「我的房子」了,這叫我所執——是一種執著。如果不執著,你不會受影響,不會因此而煩惱,這都是執著造成的。

通過這些例子,我們會徹底明白了:原來執著才是障礙,才是煩惱。帝洛巴上師曾經對那若巴說:「顯現不會束縛你,執著才會束縛你」。顯現不會束縛你,當你執著時就被束縛了,被自己的煩惱束縛了。所以要放下,不要執著。

拋棄世間八法就是要放下世間八法。「放下才能得到,隨緣才能順利。」這是我們的法語。放下就得到了,而且這個得到是永遠的得到。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就是怕得不到或失去。不是這樣的,真正放下就得到了,永遠不會失去。

隨緣才能順利,我們為什麼不能隨緣?怕不順利。其實真正隨緣了就順利了。拋棄世間八法是這個意思。

出離心不是消極,出離心不是身要離開紅塵。出家人如果沒有出離心,也屬於世間人;如果有出離心,在家修行人也屬於出世間的。

出家第一要具備的功德是出離心。如果身出離,但心沒有出離,還是在世間,在紅塵中。所以仍然會受苦,仍然會輪迴,尤其是出家人。有句話叫:「地獄門前僧道多。」如果出家人沒有出離心,修行不精進,容易下地獄。

第二關是菩提心。這裡講的菩提心是利他菩提心。利他菩提心,即只為眾生成佛,不為自己解脫,成佛是為了度眾生。

成佛度眾生,這個心特別大。成佛不是為了暫時的利益,而是為了究竟的利益;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度眾生——這個心胸很大,目光很高遠。這個發心是成就自己、圓滿自己的方法和竅訣。昨天有個人跟我求竅訣,這就是竅訣。

我們目光不能短淺,要放長遠;不能只看眼前的蠅頭小利,一定要追求究竟解脫的圓滿果位。心胸不能狹隘,心量一定要放大,去包容、接受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這就是竅訣。這樣你自然就解脫了,功德自然就圓滿了。

利他菩提心不是平白無故、輕而易舉就能產生的,做菩薩哪有那麼輕鬆、那麼容易,這也是要修煉的。「我要利他,我要為眾生成佛。」——只這樣想,這個心不可能在相續中產生。

怎麼辦?要通過修持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來練這顆心,設身處地的做到在一切對境中自他平等。

若要利他或不傷害他人,首先要明理,因為眾生平等。你想獲得快樂,所有的眾生也想獲得快樂;你不願意感受痛苦,一切眾生也不願意感受痛苦。所以我們一定做一個正直的人,要公平。眾生都一樣貪生怕死,我們現在卻為了一頓飯,甚至僅僅是為了好奇,殺害了無數的生命。你覺得這公平嗎?太不公平了!

自他平等,就是每一個眾生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珍貴的,都是稀有的,所以我們要尊重所有的生命。佛教提倡戒殺放生。戒殺放生的意思就是尊重所有的生命。

自他交換。我們在家裡、在單位、在寺院,應該處處修自他交換,即換位思考。我們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世間有些人也懂這個道理。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是凡夫的行為。

大家反省一下,自己在家裡、在單位,是不是這樣?尤其是在單位,當領導的人,還有家長都想想,是不是這樣?有沒有換位思考?

應該換位思考,自己不能接受的,對方也不能接受;自己不喜歡的,對方也一樣不喜歡,所以要換位思考。如果你這樣做了,沒有想不通,想不明白的。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別人,這是錯誤的。自他交換就是處處換位思考,為別人著想。

自輕他重,這個就更殊勝了。之前講過,那天給大家講斷法的時候講了一點。自輕他重就是把利益、快樂、勝利都獻給他人,願所有的眾生都能獲得利益、獲得安樂、獲得勝利;所有的失敗、痛苦、損害,都由自己一人承擔。我們能否發這樣一個勇敢的心?如果能發自輕他重的菩提心,很多問題、煩惱自然迎刃而解,包括疾病都能消除。

以前我們這邊有很多人得了痲風病,這是當時一種不治之症,除了等死,沒有其他的選擇。很多患者把自己的財產處理完畢,就背著行囊上山了,在山上修自輕他重菩提心:願所有的疾病都由我一人承擔,願消除所有的疾病,願所有的眾生都能健康。這樣修了幾個月、幾年之後,痲風病徹底好了。自輕他重菩提心是最有力量的。

我們總是害怕、厭惡鬼神,到處找人算命,做法事,想把冤情債主趕走。前面我們也講過,瑪吉拉準空行母說:「口誦百遍救護我,不如一遍食攜我」。主要是有這種勇敢、擔當的心。

如是因,如是果。這都是因果,是自己曾經造的業,現在到了報應之時,不要想著逃避,這不是一個好人的做法,應該有擔當。「這是我曾經造的業,我要接受這個果報。來吧,想拿什麼就拿,想吃什麼就吃。」——有了這種勇敢、擔當、菩提之心,就可以化解怨恨,才能了緣、了債。

心的力量不可思議,但是我們的心始終是散亂的,所以沒有力量。如果我們能夠專注、有定力,一切問題都能解決。這叫自輕他重菩提心。

作為一個大乘佛子,內心不能怯懦,應該勇敢,有擔當。不要總求:「菩薩保護我,佛保護我。」你是一個學佛人,一個發菩提心的人,能不能這樣發心:「我來保護佛!我來保護菩薩!」歸根結底就是這顆心。只要內心勇敢堅強,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一切障礙都無法障礙你。

第三關是空性見。我們在前面講了空性,空性好懂也不好懂,好明白也不好明白。現在大家可能是處在一個似懂非懂的狀態,沒有關係。這次只是一個開始,我們還可以繼續修行,慢慢就明白了,慢慢就懂了。空性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證悟空性之後有什麼好處呢?前面講了空性就是緣起,空性是從體上講,緣起是從相上講。今天主要從緣起的角度,或者說在相上講。

緣起的第一個特點是無常。我們知道一切法都是無常的,在剎那剎那中生滅,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所以當我們遇到問題、遇到對境的時候,一定要淡定。

世間也有這樣的說法:時間能解決一切問題,即淡定,一切很快都會過去。好也會變,不要太得意;壞的也會變,不要太失望。因為一切都是無常,一切都是遷變的。

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事情發生變化時,就不覺得是問題,生活中、工作中、修行中,任何變化我們都能心平氣和的面對。因為我們心裡有數,知道變是正常的,並非異常,這樣自然就淡定了。

變化是正常的,如果我們不執著,不著急上火,讓它按它的規律發生,對我們沒有任何傷害。但是我們執著了、著急上火了,心裡七上八下,這個規律就會受影響,或許我們自己就會受到傷害。變化是自然規律,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緣起的第二個特點是觀待。一切都是觀待而安立的。比如長和短,這個杵觀待這個鈴是短的,但它觀待這個手錶是長的,一切法都是這樣觀待而安立的,沒有固定的標準。

昨天我們說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幸福?沒有一定的標準,都是觀待而安立的。所以我們不能執著一個形象不放。比如認定這個杵就是短的,無論如何它就是短的。不要較勁,很多煩惱都是這樣生起的,很多痛苦都是這樣造成的。我們要懂得,一切都是觀待而安立的,沒有固定的標準。

現在人人都追求幸福,很多父母教育子女,要求子女要追求何種幸福,要達到何種目標。不一定的,子女有自己幸福的標準和人生目標,不一定都要按你的意思。以此類推,一切事物都是這樣的,觀待是這個意思。

緣起的第三個特點是一切法、一切事物都是相對存在,沒有絕對存在的。比如「我」和「他」是相對存在的,但我們執著絕對存在,我是絕對存在,他也是絕對存在的。

善和惡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我們經常說:他在造業,他在犯戒……這些我們是看不懂的。因為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不同的修行層次有不同的善惡標準。我以前給大家講過,善惡標準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也是相對的。境界不同,所以善惡的標準也不同。不能拿一個標準來衡量所有的人,這樣容易造業。

美和醜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美醜標準,所以不能小看別人、看不起別人。

我曾經去杜拜呆了兩個月,那個城市不大,但什麼樣的人都能看到。皮膚黑的、黃的、白的,何種膚色都有;頭圓的、寬的、大的、小的,什麼形狀都有;個子有矮的、高的,高的特別高,有的黑人就特別高;矮的非常矮。但大家都沒覺得有什麼奇怪的,也沒有誰看不起誰,都在過自己的生活。我覺得都一樣的平等。

我去杜拜之後就沒有美醜的標準了。有的夫妻看起來比較協調相配,但有的男的非常高,女的特別矮;男的非常瘦,女的特別胖,這樣還能在一起生活,太不可思議了!給我上了一堂課。之前我全是在書上看到,去杜拜呆了兩個月,我真正體驗到了:沒有絕對的美,也沒有絕對的醜;各自有美的標準,也各自有醜的標準。所以不能太執著,不能太自以為是。

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你覺得好看或是不好看,你覺得美或是醜,實際上都是平等的。因為對你來說是美的,但對某些人來說是醜的;對你來說是是醜的,但對某些人來說卻是美的。所以應該包容。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之後,心裡自然就包容了。

包括觀點、信仰也是如此,各有各的信仰,各有各的觀點,都互相尊重,這樣才有和諧。

如果我們真的掌握了空性,懂得了緣起,人際關係自然就和諧了,自然就有快樂了,真的不可思議。一說緣起、性空,都覺得離我們的生活、世界很遠,其實這些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在我們的世界裡。轉識成智,念轉過來了就是清淨剎土,不轉過來就是娑婆、塵土,是不清淨的。

這就是第三關,空性見。因為時間關係,今天只是簡單的講了講。

最後給大家講學佛修行人應該具有的品質或心態。

我們講《二規教言論》的時候講過:做人要穩重。穩重無論是對做人來說,還是對學佛來說都至關重要。正如上師如意寶圓寂之前,給大家教導的一樣:「莫失自道,勿擾他心。」

我們在世間做人也是一樣。自己通過深思熟慮,確定了目標和方向之後,再艱難也不能放棄,一定要堅持。但這個前提是要通過深思熟慮,確定了目標和方向,不能再漂浮不定,再難再苦也不能放棄。這是莫失自道的意思。

學佛也是一樣的,選擇某個法門,最終的目標是想解脫還是成佛,經過深思熟慮再做決定。之後,再難再苦也不能改變。

無論從做人的角度,還是從學佛的角度都一樣要「莫失自道」,通過觀察、選擇,決定之後,再難再苦也不能放棄。

「勿擾他心」,就是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不要擾亂他人。做好了自己,做到了上述所講,他人不會來傷害你,即使想傷害也傷害不了你。因為你的決心大,不動搖。

同樣的,如果你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別人想阻攔也無法阻攔。我們之所以被違緣障礙或被他人所動,主要是自己信心不夠堅定,動搖了,跟他人沒有關係。

他人有福報是他人的,他人有成就是他人的,和你沒有關係。所以不要擾亂他人,這是「勿擾他心」的意思。我們不能嫉妒:「他成功了,會不會影響我?他得到了,我會不會得不到了?」不會的。如果你自己有這個福報,你在哪裡都會得到;如果你自己沒有這個福報,你再阻攔也沒有用,他的還是他的。世間做人也是一樣,不要勾心鬥角,沒有意義,要相信因果。這麼多年,我對自己就是這樣要求的,也是這樣做的。

有些人總想到別的地方沾點光或是借點力量,不用這樣。如果自己堅定,能做好自己,一定能成功。

不要擾亂他心,有些人看到別人快要成功了,或將得到一些利益了,怕影響自己就去阻礙。你們肯定有經驗,這種事情在單位里司空見慣。其實你也阻礙不了,他人的成功與你沒有關係,他人的成功不會影響到你成功,所以不要擾亂他人的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報,所以沒有必要總是在意別人,或是阻礙別人。穩重,無論在世間做人,還是在出世間學佛,都很重要。這也是上師如意寶的臨終教導,今天我也再次與大家分享,跟大家強調。

一定要堅定,不能捨棄自道,也不要擾亂他心,不要傷害他人。這當中有個度,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這樣我們才能圓滿。

(今天出的汗沒有前幾天多,可能業障越來越小了,也是借大家的光。)

今天是授與長壽佛灌頂,也叫招壽。其實不僅招壽還招財,今天不是以招壽為主,而是以招財為主。因為你們都想發財(哄堂大笑)大家以虔誠心祈禱,可以遣除很多違緣,獲得很多福德利益。

(上師灌頂)

這是招壽儀軌,主要是長壽佛灌頂與加持。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9年7月23日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