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新白話版8


時間:2019/8/26 作者:常念彌陀

4所被階品

有二部分,(1)料簡,(2)總收

(1)料簡

已知《阿彌陀經》,文字簡略含義豐富,言語淺近意旨深遠。但沒有表明加被什麼根器,有什麼階位等,先說明料簡。前三種不是加被的根器,就是無信的,無願的,無行的,反之都是加被的根器。

先說明根器,有是有非。順次等級,有勝有劣。要使眾生舍非從是,棄劣取勝啊。信,就是相信眾生與佛不二,眾生念佛,一定能往生,究竟成佛。如經上說的:「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就是啊。願,就是信不只是信,如子憶母,敬仰嚮往,一定想往生,如經上說的:「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就是啊。行,就是願不是虛願,常行精進,念念相續,沒有間斷,如經上說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是啊。信願行這三件事,號為資糧。資糧不充分,不能前進。再說這三件事,如三足鼎立,或者都沒有,或者有一個缺二個,或者有二個缺一個,都不可以啊。又用比喻說明,譬如五穀,那沒有信的,就是不信這種子是穀子,栽培這種子,一定能長成穀子啊。信而沒有願的,雖然知道是好種子,但無心求穀子啊。願而沒有行的,雖然希望得到穀子,但不去耕耘啊。都沒有或者互相有缺,根據上面的例子可知,這三種,都是低劣破漏的根器,不能承受甘露法味,所以不是根器。又有世人雖然施行了眾多善事,對於極樂佛土,沒有信願行,也不是根器。雖然有過錯,對極樂佛土,有信願行,也叫根器,反而都是根器。如下面說明的。

在這根器中,有輩有品,分為三輩九品。九品又分九品,三輩又分三輩,這樣再細分,輩品應當無量,如二部經中說的。

其次說明等級啊。所謂輩,大本《無量壽經》分三輩。所謂品,《觀經》分九品。所以說三九。三輩之中,又有三輩,就成九輩。九品之中,又有九品,就成八十一品。輩是無窮,品是無量,就成了百千萬億輩品,所以說應當無量。所以這樣說,都是念佛,同樣往生。而修中有事有理,功中有勤有惰。隨因感果,地位自然有分別。所以《涅槃經》說十二因緣,本來沒有二法。而下智人觀照,得聲聞菩提;中智人觀照,得緣覺菩提;上智人觀照,得菩薩菩提;上上智人觀照,得佛菩提。那麼天人同樣吃飯,飲食有精粗不同,象馬兔三獸同時過河,水分深淺不同,怎麼可以忽視啊?倘若自負認為自己是利根,聽說念佛就要輕視,哪裡知道輩品有天淵的差別,在於人的修行而已,始終不念佛,你就是鈍根啊。好奇負勝的人士,希望平心靜氣的想一想吧。

(2)總收

所謂總收,就是只要持佛名號,必定往生極樂國。那麼或高或低,或聖或凡,甚至或信或疑,或贊或毀,知道有阿彌陀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都蒙佛的救度得到解脫。

所謂高低,就是因為上品就達到彼岸,下品還勝過天宮。而品位雖然有懸殊,都是不退菩薩。所謂聖凡,就是因為具縛凡夫,只要能往生,就與諸大菩薩俱會一處,最終成為聖人。這是專舉那順從佛意的。下面說信疑贊毀,就是包括違背佛意的,也沒有不獲益的啊。問:「信贊應當是善根,為什麼疑毀也是善根?」答:常不輕菩薩授記別人,都當作佛。別人懷疑不信,甚至打罵,因此墮地獄,從地獄出來,最終成佛道,難道不是打罵從懷疑產生,懷疑從知道產生?知道是從聽到產生,聽到知道有佛,然後產生懷疑。從不聽到知道,懷疑從哪裡來?因為聽到知道,佛這一字,已經蘊藏在八識田中。種子投到土中,雨露滋潤,終有生長的時候。那毀佛的,道理也一樣。所以說只要知道有佛,都成善根,畢竟解脫。不聽到不知道,就不成種子。

5能詮體性

有四部分,(1)隨相,(2)唯識,(3)歸性,(4)無礙

(1)隨相

已知《阿彌陀經》加被根機普遍,但還不知能詮,什麼是體性?依古人展轉十門推知本體,濃縮為四個方面。先說明隨相,其中又有二部分。一是聲名句文,二是所詮的含義。因為文與義,都屬於相。

十門展轉,詳細的見《華嚴玄談》。圭峰大師又在其中簡化約束,成為四門。第一聲名句文。根據大小乘教,或以聲為教體,或以名句文身而為教體。現在依清涼大師,通收四門。以聲為教主,名就次第排列,詮釋自性。句就次第安布,詮釋差別。文就次第聯合,是上面二個依靠的。這名句文三個,就是為聲上詮釋表法。只有聲,就不能詮釋含義。只有名句文,就沒有自體。兼顧這四件事,就是教體,因為「假、實、體、用」相輔相成啊。第二所詮的含義。這聲名句文,如果沒有所詮釋的含義,就同《玉篇》《廣韻》一樣,沒有意義。如果只有含義沒有文字,妙理憑什麼能顯示?實在因為文字隨從含義,含義隨從文字,文字含義相互輔助,才成教體。所以《阿彌陀經》,從「如是我聞」,到「作禮而退」,是聲名句文體。而其中說的依正二報,信願往生等,是詮釋的含義啊。因為這二者,交相隨從,就成為教體。

又至於根據佛法顯示的義理,無非都是佛事。如香飯光明等,可知每一法都是教體。

法能顯義,那麼法法自然彰顯,不需要文字。如《華嚴經》的雲台寶網,毛孔光明,都能說法。《淨名經》說,有的佛世界,用香飯作佛事。有的佛世界,用光明作佛事。甚至一色一香,一舉一動,沒有一法不是佛事等。現今《阿彌陀經》,水鳥樹林,都宣說妙法。那麼隨便舉出一法,都成教體。

(2)唯識

所謂唯識,就是這文字這義理,都是識變現的,有本和影四句。

所謂四句,一是只有本沒有影,就是小乘教,不知道教法都是唯識變現,認為如來實有說法。二是也有本也有影。就是大乘始教。因為佛自己宣說,文字和義理,都是從妙觀察智的淨識變現的,名叫本質教。聽者的識上變現的文義,名叫影像教。諸佛與眾生互為增上緣。三是只有影沒有本,就是大乘終教。因為離了眾生心,更沒有佛。只有大悲大智是增上緣,使那根機成熟的眾生,心中顯現佛的說法,所以佛教全是眾生心中的影像。四是不是本不是影,就是頓教。不只是心外沒有佛,眾生心中的影像也是空。因為性本來可言說的,就是不教之教,所謂「尊者無說,我乃無聞」。說和聽都沒有,唯識而已,這是以識為教體啊。現今《阿彌陀經》,是對應終頓二教。那麼眾生的心樂意出離,自然在心中見到佛說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信願往生。而其實沒有說沒有聽,所以識是教體。

(3)歸性

所謂歸性,就是先前所現的萬境,攝歸能變的八識。現今把所現的八識,又攝歸能現的一心,那麼性是教體。

所謂一心,就是真如自體啊。從這個真如,流出教法,所以會集法相歸到本性。那麼所謂重頌如,授記如,十二分教,一切都是真如。以上展轉推尋真實的義理,極至到這裡。譬如物不離夢,夢不離人。《圓覺疏》說:「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只是一心,就是以自心為教體啊。現今《阿彌陀經》,講依正信願等法,文字和義理,究竟都是歸到一心真如。所以古德說:「諸大乘經,都是以一實相印,作為經教體。」《阿彌陀經》一心不亂,就是實相,就是真如。那麼會合前面二種,會歸一心,就是教體。

(4)無礙

所謂無礙,就是心境理事,本來是交融的。心境以及理事,是名隨相,心是唯識,理是歸性,都是交融的。

所謂交融,就是因為一心原本有真如生滅二門。真如就是生滅,所以理不妨礙事境心。生滅就是真如,所以事境心不妨礙理。現今這《阿彌陀經》,心就是土,那麼一念無為,而不妨礙池樓鳥樹昭顯排列,眾生信樂,隨願往生。土就是心,那麼七寶莊嚴,而不妨礙全體空寂,不立一塵,其實沒有眾生往生極樂國的。那麼心境理事,互相融合攝受,成為教體啊。

6宗趣旨歸

有三部分,(1)總陳,(2)異解,(3)正意

(1)總陳

已知《阿彌陀經》能詮的體,是包羅萬法,但還不明白宗趣,應當在哪裡?那語言崇尚的是宗,宗的歸向是趣,但有通別。通論佛教,是因緣為宗。別就是依古人的十門,從我法俱有,到圓融具德,前前後後,次第深淺,所以經典,各有宗趣。

尚就是崇啊。聖人立教,一部語言文字,崇尚什麼?所崇尚的,取名叫宗,歸就是至啊。立這個為宗,是為了求什麼事。歸至的目的,取名叫趣。所謂因緣,就是區別於無因邪因。一代時教,超不出因緣。如所謂「因緣故生滅,因緣故即空,因緣故即假,因緣故即中」,佛教的宗旨,因緣攝盡了,所以叫通啊。所謂十門,就是第一我法俱有宗,內執有我,外執有法,名為附佛法外道。第二法有我無宗,就不同外道了。從這裡從前到後,由淺入深,直到第十圓融具德。十門的分別,詳情都在《華嚴玄談》。如果簡縮為五,不出有,空,法相,法性,圓融。現今這《阿彌陀經》,以法性為宗,把淨土依正信願等,都歸到一心。因為一心不亂,就是法性。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