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佛門裡常講善根,善根從哪裡看?


時間:2019/12/23 作者:心源

【若能志心歸敬。及瞻禮讚嘆。香華衣服。種種珍寶。或復飲食。如是奉事者。未來百千萬億劫中。常在諸天。受勝妙樂。若天福盡。下生人間。猶百千劫。常為帝王。能憶宿命因果本末。】

一開端說『若能志心歸敬』,這個經文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志心」,可見得絕非形式的皈依,是從真心,真正有懺悔、改過的心,真心皈依。『瞻禮讚嘆,香華衣服,種種珍寶,或復飲食,如是奉事者』,這跟《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修法沒有兩樣。十大願王裡面,第一個「禮敬諸佛」,你看瞻禮;「稱讚如來」,你看讚嘆;「廣修供養」,看到了吧?這廣修供養。十條此地只說了三條,為什麼後面沒有了?諸位要曉得,說了這個三條,後面都包括在其中。不要認為他沒說,沒說大概這三條就可以了,那你就錯了。明明白白的開示你這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就是一乘圓證修行的綱領,所以他一生成就。能依十大願王修行的叫做修普賢行。一生,就是我們肉身,因為在華嚴會上,善財童子是肉身成佛,就是這一生,分段之身,一生圓滿菩提。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唯獨《華嚴經》裡面示現的肉身成佛,我們不可以不知道。所以『如是奉事』,這裡面就包括後面的七條。「奉」就是遵照,遵照佛的開導;「事」就是要照做,依照佛的教訓來做,完全把它做到。換句話說,要將十大願王變成我們自己實際的生活。

學佛,這個三條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修行人的根本,我們佛門裡常講善根,某人善根深厚、某人沒有善根。善根從哪裡看?給諸位說,不是聰明智慧,善根就看看他在生活裡面他做了多少,從禮敬、讚嘆一直到普皆回向,他做了多少,這是善根。有些善根深厚的,一教,他就做到。不必人教,生下來他就會這么做,他就曉得對別人恭敬,他就曉得自己謙虛,當然那是少數;多數的一教,他就肯學;還有教了,他不肯學,那就善根比較薄的,雖然教了他還不肯學。所以諸位要知道,你要想這一生成就,一定先修禮敬。佛法如是,世間法也如是。諸位曉得,孔子、老子出世的年代跟釋迦牟尼佛相去不遠,他們彼此沒有見過面,沒有在一塊做過學術的討論,可是他們的見地許許多多地方相同。譬如《禮記》我們一打開第一句話,《禮記》一掀開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就是禮敬諸佛。儒家教人,第一句也是教禮敬;佛法教人,第一句還是教禮敬。由此可知,禮敬是世出世間法的大根大本。

我們對誰禮敬?對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要禮敬。諸位必須要知道,我們自己無始劫以來,每一個人都有大煩惱,《唯識論》裡面講第七識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個四大煩惱裡面就有我慢,慢的煩惱相當之大,你看看貪瞋痴下面就是傲慢。禮敬諸佛就是破傲慢的。所以首先要學敬、要學謙,要謙虛、要恭敬,首先要從這個地方學,這是破這個煩惱的。儒家的標準只到人天,他沒有講出三界,所以他不講斷煩惱,他講伏煩惱。譬如講到我慢,傲慢,他講傲不可長,不增加,他只說到此地。可是在佛法則就不然,佛法的目標是要超越三世,要超越輪迴,要見到本性,明心見性。性就是禪家所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換句話說,找回真正的自己,找回真我,佛法目標在此地。所以它要求的標準要比儒家高,它要斷煩惱。十大願王跟六波羅蜜,以及《華嚴經》上講的十波羅蜜,都是幫助我們斷煩惱,找回自己本來面目的方法,所以不能不學。你要是不肯認真的學,換句話說,你就是不肯認真的找回自己的真性。

修行修的什麼?就是修的這個,修是修正,有錯,錯的把它修正過來,這就叫修行。原來我們對人都是傲慢的,現在我們修禮敬,禮敬就是對治傲慢。愈是聰明人,愈是能力強的人,愈瞧不起人,古今中外幾乎統統都一樣。佛是世間智慧第一,你看看經典上記載佛的行誼,佛是謙虛到了極處,對一個童子、對一個老太婆、對一個貧賤之人,佛都非常的謙虛。所以他老人家不但是以言語來教導我們,他在世的時候,自己以身作則,他都做到了。如果論世間地位,他是個國王的身分,他是皇太子,繼承王位的,出世間是無上正等正覺,世出世間沒有能夠比的,他還這么謙虛,對人、對事、對物還是這么恭敬。正因為如此他才能成佛。這是我們應當要記住的,應當要學習的,不可以輕慢任何人。

第二就是「讚嘆」,為什麼要讚嘆別人,讚嘆如來?諸位要曉得,《華嚴經》裡面所講的諸佛如來,除了自己本身之外,統統都是諸佛如來。《華嚴》、《圓覺》裡面經文明白的開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你要問,禮敬諸佛是哪些佛?經文就給你很好的答案,「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換句話說,除自己之外,統統是諸佛、統統是如來。所以教你一切恭敬,一個都不能漏,一切恭敬,平等的恭敬。為什麼?這樣才能見性,因為真性是平等的。佛教給我們這些方法是有道理的,不是無理的。你不是要想見性嗎?要見性就得這個修法。如果你覺得這個世間,哪些人值得我尊敬,哪些人我還瞧不起他,你修得再好,你這一生不能成佛。要是你問我,我到什麼時候才能成佛?那我就可以回答你,你幾時真正做到對一切眾生都跟對佛一樣的禮敬,那一天你就成佛了,就這么簡單。你做不到,做不到才說三大阿僧祇劫,才說無量劫。你要做到了,做到了一剎那就成佛了。佛心裏面沒有界限,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所以佛心是清淨的,佛心是平等的。我們的心不清淨、不平等,為什麼?有分別、有執著,念念都在打妄想。這個就是錯誤的,要把這個錯誤修正過來。

所以念佛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法,因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它的意思就是皈依無量覺。覺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無念的。有了一念就不覺了。所以經論里常說,「不覺念起,而有無明」,可見得念頭起來,極微細的一念,那都是無明。這種修行法就要從根本修,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在哪裡修?在一切諸佛面前修。你要去問,我這一生福薄,一尊佛也沒有遇到,我到哪裡去修?剛才給諸位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要明白這個意思,從人事環境裡面修,從物質環境裡面去修,去修你的清淨心。修什麼?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除去你的分別心,除去你的執著心,除去你的妄想心,這就叫修行。果然肯這么修,你的業障一天一天減少,你的智慧一天一天增長,智慧是從清淨心裏面流露出來的,不必去想福報,福報自然在其中,清淨心裏面有無量無邊稱性的福報。

三毒裡面最嚴重的就是貪,我們曉得,如果貪到了你就不會瞋恨。為什麼有瞋心?我貪不到才有瞋心。那個三毒如果再歸納就是一個貪,貪是根本的根本,根本煩惱。所以佛教給我們要廣修供養,廣修供養能除貪、能除瞋、能除痴,能夠幫助你斷三毒煩惱。下面舉出這幾個例子,叫你修廣修供養。「如是奉事」,這裡頭文章就多了,包括了懺除業障、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隨喜功德,都含攝在其中。諸位要深入細細的去研究可以讀《華嚴經》。

下面的經文,這講果報,你能夠這樣修因,後來一定有果報,這果報就是『未來百千萬億劫中,常在諸天,受勝妙樂』,這個果報的時劫很長。所以很多人讀經讀的時候懷疑,好像依這個修行沒修什麼,怎么會有這么大的果報?說一次生天,這果報就不得了,「百千萬億劫中」,這是真的還是假的?給諸位說,真的,一點都不假。諸位要細想一想我剛才所講的,那不容易做到,不是一個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再說回來,這也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問題在乎你自己,你肯不肯做?你能不能克服你自己?換句話說,能不能克服你的煩惱、克服你的習氣、克服你的貢高我慢貪瞋痴?果然能,你這個果報就像經中所說的沒錯,這是享天福。

『若天福盡』,這一點諸位要記住,所以佛不勸我們生天,為什麼?生到天上去之後,修行的事情忘掉了,這個事情很麻煩,不容易繼續再修。為什麼?天人樂多苦少,他的樂太多,苦太少。我們在經典裡面所看到的,譬如欲界天,欲界天人之苦,只是在他臨命終之前的七天,五衰相現前,他覺得苦;換句話說,他的壽命極長,受苦的日子不過七天而已。七天想修行,不見得能遇到機會,哪裡好像這七天當中剛剛好遇到有佛菩薩、有善知識講經說法?不見得能遇到。平常享福當中他太樂,縱然遇到佛菩薩他也不知道恭敬,他也懶得來聽。這個就正如同《四十二章經》上所說的,「富貴學道難」,天人太富貴,不容易發心學道。所以天福會享盡。如果天人要繼續不斷的修福,那他這個天福就享不盡。可是天福享盡,他還有餘福,這個余福到人間來享。

『下生人間,猶百千劫,常為帝王,能憶宿命因果本末』。這個地方又有問題,那就是他下生到人間來還要做很長很長時間的國王,人間的壽命短,他的福報大,生生世世做國王。他為什麼?因為他不迷,這就是他「能憶宿命因果本末」,他記得前生。假如他一迷了,他就會墮落。他不迷。這是果報的殊勝。做為國王,乃至於做一個縣市長,現在的縣市長等於從前的諸侯,他要能行仁政,為老百姓謀幸福,為大家造福,他這個福德是無量無邊,我們任何人修福沒有他修得大。你們念《了凡四訓》就曉得了,《了凡四訓》在最初,袁了凡先生髮願要行三千樁善事,十年才完成,不容易;到他做了官的時候,他發願做一萬條善事,他一念就圓滿。為什麼?他做縣長,這個縣他看老百姓負擔太重,他把田租減少一點,他減租令一下去,全縣的老百姓都得到他的福報,所以一萬條善事一念之間全都圓滿了。如果他要想修億萬條的好事,那只有做國王才能做得到。做國王,國家有這么多人口,他只行個仁政,全國老百姓都得到好處,福報之大不可思議。但是你要曉得,如果他要錯了一個念頭,用苛政,那可不得了,他造的罪業也是無量無邊。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我們中國過去社會的地位為什麼把讀書人、做官的人列在第一,你就明了了。他能夠修大福,他能夠積大德,絕對不是其他階裡頭的人士可以能夠相比的。

地藏經(第十七集)1985/10美國達拉斯檔名:14-009-0017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