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仁清法師:佛開許把所有佛講的經典,用「如是我聞」開頭


時間:2020/1/21 作者:清淨平等蓮

《因果報應 聽佛細說》。我們每次講經或者是課下的隨緣開示,都是以佛的經典為基本根據,以佛的法理為出處。我們這個講題,是根據佛的一部經典,是佛說的,名字叫《分別善惡報應經》。是佛在經典當中告訴我們因緣果報的不同。也可以說,我們平常所知道的因緣果報毫釐不爽,各因各報,這個原理我們是知道的。

因緣果報毫釐不爽這個道理,在佛教的很多經典當中都講到過,像這部經典講得這麼詳細的很少。可是到底是這個業因果報怎麼報應的,佛在這部經典當中有詳細的解釋。所以,今天我們就根據這部經典,來講解一下善惡果報的不同,就是說不同的因有不同的果。

這個科判非常簡單。第一條就是講法的緣起,第二條就是正文了,第三條就是結尾,這是一般的經典當中所具備的三大段,這個我們叫科判吧。講法的緣起,就是說這部經,佛講解的緣由,他的緣起。重點在正文部分。我們今天就根據經典的內容,根據詳略的不同,我們根據原經文來給大家做一些解釋。

《分別善惡報應經》,我給大家念原文,那些容易理解的我們一帶而過,我們重點講解一些名相,和它正文部分的因果各報,不同因不同果的那部分。

《分別善惡報應經》,這個緣起部分是這樣的。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如是我聞是一切經典的開始。佛在臨涅槃的時候,他的弟子們就請示佛:是佛滅度以後,我們下一步怎麼去修行,這是一個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佛滅度以後,佛講的一些重要經典,弟子們要集結,怎樣證明是佛說的,怎樣印證是佛說的。佛開許說,就是把所有佛講的經典,用「如是我聞」,貫以「如是我聞」開頭。就是說你們是聽法者,佛陀是講經者,你們是當時這樣聽到的,來表證、印證這就是佛的原話。「如是我聞」,他裡面有一個緣起,就是「一時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城次第乞食」。 這個地方,舍衛城這個地方我去過,是釋迦佛主要弘法的區域。這個地方我們不展開,我們把這個緣起部分簡略地講解。一般的經文都是這樣行文的。釋迦牟尼佛在午時講道的時候,著衣持缽,就是整理好衣服,托著缽,去了舍衛城次第乞食。這個次第乞食,他是佛制對弟子的一個要求。

次第乞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挨家挨戶的,挨家挨戶的托缽。這個挨家挨戶的托缽是什麼意思呢?第一,不能專挑富人家去托缽。那樣的話,容易生貪心。有的呢,是專挑窮人家去托缽,像迦葉尊者。他為什麼專挑窮人家去托缽呢,迦葉尊者當時證得阿羅漢了,他是修苦行的,他吃的很不好,就是日中一食。他專門看誰家的大門不好,從外相看,就是說這家人很窮,他就專門上誰家去托缽。為什麼呢?根據佛法原理來講,我們這一世很窮或者是我們很多世很窮、不富裕,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布施的少。所以,迦葉尊者就是為了給窮人種一些福田,他就到窮人家托缽,儘量的讓窮人家去種一些福田,是這樣。所以有的弟子專挑富人家托缽,有的弟子專挑窮人家托缽。

釋迦佛就制定一個戒律,叫「次第行乞」。次第行乞就是不管什麼因緣,也不管你從哪一家開始,要一家一家的挨門挨戶的去托缽,讓窮的和富的都有機會得到種福田的機會,是這個意思。所以,釋迦佛到臨吃中午飯的時候,到舍衛城去乞食,也是次第托缽。而且這個次第托缽最多不能超過七家。

釋迦佛在世的時候,出家人很多,佛教的出家人很多,還有一些外道的出家人也有托缽的。那麼,遇到災荒年代或者遇到收成欠收的年歲,就是說有很多家裡本來就不富,那麼由於很多出家人到老百姓家托缽的話,有一些人他可能是負擔不起,很難說每個人到一家就吃飽,很難。他就是一點一點的,所以我們經上經常出現這麼一個詞,「一摶之食」,乃至施與畜生「一摶之食」,這個詞聽到過沒有?一摶之食,就是我們說的一捏兒,一把。印度吃飯用手,用手抓起來以後攥,到現在他們還用手,很多人,抓起來以後攥,一摶之食。如果這一家想供養出家修行者,來了一個托缽的,他可以一摶之食供養就完了,這一摶之食吃不飽,那怎麼辦?這個托缽的會次第行乞。這一家肯定是吃不飽,再挨個挨個的,就是依次往下托缽,再到第二家,最多是七家。

如果你到了七家,還可能吃不飽,或者還沒有乞食到吃的和喝的,那你只能是挨餓了。如果再多的話,釋迦佛的意思是,戒律上的意思是會增長貪心,是這個意思。所以佛陀也是按照這種行儀,入舍衛大城次第乞食。下面就有故事了。

摘自仁清法師《因果報應 聽佛細說》

——佛說《分別善惡報應經》講義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