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3/22

金剛不壞,真諦永存

賢宗法師於「般若修煉」開示《金剛經》【一】

杜柯整理

大家看第一章,法會因由分第一。

這裡是講《金剛經》說法的緣起。在佛法上有這樣一個概念,叫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講明這一部經為什麼因緣說的;正宗分是一部經的正文;流通分是勸大家把這一部經流通與稱讚這一部經的利益。這個文章的第一段就是序分。

(一)鳩摩羅什

現在我們了解一下這部經的譯者,鳩摩羅什法師。鳩摩羅什是中國古代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赫赫有名。在佛教史上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經歷也非常奇特,有許多神異的傳說。鳩摩羅什是西域龜茲國人,就是今天新疆庫車縣人。他出身豪族,母親是國王的妹妹,父親是宰相。七歲的時候,有次鳩摩羅什在寺廟裡,一個香爐重達千斤,他竟然舉起來了,這麼大的香爐為什麼能舉起來呢,他當時也吃驚,這麼一想,香爐就掉下來了。這時候他突然明白,有分別心就有輕重之別。

他媽媽懷他的時候也發生了奇怪的變化。鳩摩羅什的舅舅本來是個辯論大師,辯才無礙,但是媽媽懷上鳩摩羅什的時候,智慧倍增,連哥哥都辯論不過她,而等到鳩摩羅什生下來以後,她又恢復了正常狀態。所以舅舅當時就說,這個外甥必非常人。

鳩摩羅什生前曾向佛祖許願:如果自己翻譯的經文契合佛意,希望自己死後舌頭不化。他火化後舌頭果然留在世間,成為罕見的舌舍利。現在大家到西安草堂寺去,那裡號稱是三論宗的祖庭,裡面有個塔就專門供奉著鳩摩羅什的舌舍利。上次我們到西安還去拜訪過。

在歷史上,用舉國之力去搶一個出家人,因為搶奪僧人而引發戰爭的事,在今天人聽來不可思議,但在古代是真實發生的。當時前秦國王苻堅,派將軍呂光帶一支軍隊到西域把鳩摩羅什搶來。呂光的軍隊剛出發,已有神通的鳩摩羅什就知道了,他告訴龜茲國王:「龜茲的國運要衰微了,有強敵從東方攻來,你應該恭敬迎接,不要派兵反抗。」但是龜茲王不聽勸告,率軍奮力抵抗,結果被打得落花流水,龜茲王也遭到殺身之禍。

呂光在回來的過程中,前秦發生內變,滅亡了,他就在涼州駐紮下來,成立一個國家,史稱後涼,把鳩摩羅什帶在身邊,滯留達16年之久。後來被後秦的國王姚興接到長安,開始從事譯經工作。

在古代,為什麼一個出家人會引起兩個國家的戰爭呢?按今天的話說,就是知識至上。那時候大家公認佛經言教都是無上的知識、智慧,而不是今天人普通誤解的迷信。

(二)六種成就

下面我們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一段話是講「六種成就」,為法會的開始。

什麼是「六種成就」?就是在每一部經的前面,都有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有這六種成就,佛才說法,否則,就不能說法。

《金剛經》這一段,「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個「如是」就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就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舍衛國」就是處成就。「祇樹給孤獨園」,也是處成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

這便是我們平常所講的時間、地點、人物一系列概念。我們了解一下就行了。

(三)自我超越

長期以來,人們對佛教有一個誤解,好像它高不可測,不食人間煙火,佛教的修行者都不提吃喝拉撒這些俗事。有人見出家的師父用手機、開車,或上網,就覺得很奇怪,見到僧人生病吃藥,也很奇怪。在他們眼裡,修行就是在深山老林濃蔭蔽日裡打坐,面壁,一年說不上十句話,三天不上次廁所,因為吃的少,一個月不和人打一次照面。總之,他們是一群沒有多少人氣的人。

這麼一來,就把修行當做怪異,把修行者,當做怪物了。

慧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宛如尋兔角。太虛大師也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也就是說,佛法的踐行,要在現實生活中成就,把這個五欲紅塵當做道場,絕非抽離了真空狀態的玻璃瓶,把自己裝在裡面,這不是真正的佛教。

所謂修行,就是從當下一念的轉變,這一念妄想紛飛,這一念貪嗔痴慢,這一念愛恨情仇……你把這一念轉過來了,就是佛,就是正等正覺。心即是佛,即心即佛。這一年轉過來,你就一切無礙,通達一切;轉不過來,便什麼都做不成。所以這一念的轉變就決定了你的境界,決定了你的般若智慧。

一念覺,是佛,一念迷,成凡夫。我們今天有一個念頭是清淨的、無染的,那我們在這一剎那就證到了佛的境界。當這種剎那越來越多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在不斷地改變和提升。實際上這即是學佛修道證悟的過程,你不可能一下子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需要通過一點一點來完成。

所以,省覺、觀照要在生活里進行。生活是鍛造我們的大法器,正如八卦爐把孫猴子煉成了火眼金睛,如果沒有生活這座大熔爐,我們何能如出窖的陶瓷最終精光純粹?怎麼觀照呢,在當下的每一刻,每一個剎那。比如今天吃飯,很難吃,沒有肉,少油,身邊的傢伙嘴巴又吧嗒吧嗒響,身上發出異味。你不能掩著鼻子吃,不吃又餓得慌,凡此等等,其實都是自己一貫的分別心、計較心在起作用。你以前經常吃肉,所以現在不吃肉覺得受不了,你可能經常很乾淨,注重自己的衛生工作,偶爾遇到一個不太講究的人就覺得受了污染。這是因為你有比較有計較,你習慣了這樣,不習慣那樣。試想一下,如果你出生在萬惡的舊社會,被地主惡霸壓榨,每天有碗粥喝就不錯了;如果在三年自然災害年代,你沒被餓死就要感謝上帝了,哪裡還因為偶爾一頓沒有肉吃就難以下咽,心中失落呢。那時候有這樣一碗白米飯,你保不定都會熱淚盈眶、哽咽失聲的!

因此,這是解讀事物不同的方式,產生的結果。般若思想告訴我們,在生活中不斷提升你對世間萬事萬物的解讀能力,就能通達一切,了無障礙。

人,千萬不要成為心的奴隸,而要奴役你的心,只有駕馭自己的心,才能做一番逍遙遊。就說我們吧,一個出家人,如果對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戀戀不捨,放不下,他就沒有資格做人天師表,他骨子裡頭都是貪嗔痴慢,就是五毒,怎麼教化別人?只會把毒傳染給別人。對於我們在家人來說,如果要修行,活出真我自由的境界,也必須放下財色名利,拋棄是非煩惱,正因為你超越了它才能駕馭它,如果不能超越就會被它迷惑。我們要從這樣一個角度去覺醒人生,去「醒來」。你只有不斷自我超越,才能從迷惑的人間得到一世清涼,得到一份安樂,一生自在,一種智慧。

(四)六度修行

佛教修行講「六度」,六度其實是大乘菩薩的修行方法,自度度人,福慧雙修,是最究竟圓滿的法門。

這六種方法叫六波羅蜜,就是六種大智慧使你達到成功的彼岸。

第一個叫持戒。

我們要做一件事,就要按一定的規律去辦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樣才能達到目的。「有所不為」就是持戒。比如我們打坐,為了達到效果,就不能講話,不能東張西望,不能亂動身子,不能胡思亂想,這些「不能」就是戒律。你要有所成就就要有所捨棄,捨棄,便是持戒。

所以,持戒是保護我們法身慧命的一種方法。持戒本身是不難的,最難的是你沒有一個目標。一個出家人,如果你把五欲六塵放下,自然而然就能持好戒律。再比如吃素,很多人你硬逼他吃素他吃不來,非常痛苦,但如果讓他練瑜伽,每天打坐,身心輕安,清純之氣提起來,自然而然碰到那些葷腥味道很濃的他就不想吃了,最後你逼他他都不吃。因為他的身體已經切換到那種狀態,對這些沒有興趣了。這是自然而然的,所以自然而然的東西一定是跟那些相適應,不是強迫。正如一個學生,他的理想是考上一所名校,他的理想樹立起來,動力自然產生了,家長和老師不用拿著鞭子在後面趕,他把時間用來學習了,自然要放棄做其他的,此時的持戒是自然而然的過程,沒有誰強迫他就可以做到。

所以持戒本來是不難的。我們之所以覺得難,乃因為沒有一個更重要的理想去成就自己。

第二度,布施。

我經常給身邊的朋友講一個道理:如果你想自己錢財不缺,並且內心豐足,唯一的方法是學會布施。

布施,不是單純把錢財送給人家,那是財施。還有法施和無畏施。布施的含義和範圍極其之廣。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個貧苦的婦女,窮到什麼程度?可能人手一套衣服都不具備,出門的時候要跟家人換衣服。她見到佛陀知道這是偉大的智者,於是深深地叩首行禮,說偉大的佛陀,我為什麼如此貧窮,請教如何才能富有?佛陀說你想富有很簡單,布施就行了。

她說我一無所有如何布施。佛陀說,你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布施。你的身體可以布施,幫人家拖地板,掃地,洗衣服;你的笑容、語言可以布施,你用讚嘆的言語,用笑容去面對別人,也是布施;你把座位讓出來,是布施;別人生病了你去照顧他,也是布施。……

當你有顆布施之心時,連走路都是一種布施,為什麼?人家看你那麼高雅、從容、寧靜、喜樂,你讓人家心裡產生無比的美好,清涼,這就是一種布施。

布施一定是快樂的事,而不是痛苦的事,若念念不忘自己的所施之物、自己的付出,這本身就是一種痛苦。所以佛教講要「三輪體空」布施,就是布施時不著相,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物。我布施了就像沒布施一樣,這才是布施的最高境界,你如果處處想著自己的付出,別人的回報,那樣的福報「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

當人有了一顆菩薩心,他全身從內到外無處不是布施,從音容笑貌,言談舉止,行住坐臥,無一刻不在布施。能做到這一點你就是凡夫菩薩了,你的身雖然是凡夫,但你的心已經是菩薩。

所以布施的行為一定來自內心的輻射,而不是外在的強制,是自然而然的行為。因此,佛法一定是身心合一的展現,而不是某種造作的行為。就像打坐,最關鍵是要找到快樂。其實這個世界上做任何事,只要能找到快樂就能找到堅持。能堅持,就能達到理想的彼岸。打坐,開始把腿盤起來很疼,你可以把兩腿交叉坐著就行了。當你坐到一定程度,那種快樂,那種身體的舒服,難以言傳。為什麼打坐的人往往健康而長壽?因為入定後幾個小時、幾天就像幾秒鐘一樣,那你想想這個人活100歲就相當於別人活50歲,時間的概念在這裡發生了變化,不是時間真的發生了變化而是你的感受發生了變化,因為你很舒服很快樂,舒服、快樂就過得很快。

假若你的孩子讀書不好,那是因為他對讀書沒有興趣、缺少快樂,你用鞭子抽他,他能讀好嗎?我小時候到一個居士家裡去玩,就經常翻他的書。現在他見到我還說:你那幾個師兄一到我家就找吃的,唯有你,一到我家就把書架翻個底朝上,你小時候就跟他們不同。這不是恭維話,而是的確如此。有什麼不同?我很小的時候就得到了讀書的樂趣,喜歡讀書,所以讀書對我來說是一件快樂的事,是一件迫不及待的事,而不像我的幾個師兄弟,要他們拿本書,就如坐針氈。

其實,佛法和我們世間並不隔離。隔離,常常是人為造成的。真正的佛法一定是融通的。有人一想,我是誰?我是佛教徒。然後就把自己定在某個框框裡面,出不來,於是很多東西都被排斥在外了。我在國外去,最愛去的就是天主教堂,我們禪修班,也有基督教徒。大家學習彼此非常好的東西,能夠兼容而存在。所以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不會有太多的分別心。

一個人,把自己限制的越少,獲得的空間自然越大,他運作的能力自然越強。

當然,生活中,我們會碰到各種問題。只要活著,問題就無窮無盡,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便是人生的智慧。我們身邊有些人,有錢,富有,但是活得並不快樂,或者身體有病,有巨大的問題困擾著他們。這叫富而不樂,這樣的人大有人在。人生往往如此,當你沒錢的時候你非常渴望有錢,你覺得自己有錢就幸福了。好不容易有錢了,買了車買了房,如意了吧,也不一定,也許還有家庭的問題困擾著你。等你家庭、孩子、事業都如意了,還有新的問題出現。總之活著,就會不斷地面臨問題。面對問題時,我們要記住四點:面對它,接受它,解決它,放下它。

首先要面對問題,面對任何問題,因為任何問題都可能發生,你逃避是不行的。有人總是懷著僥倖心理,心想倒霉的事都是別人的,自己碰不上,什麼車禍啊,癌症啊,破產啊。懷著這樣的心理,一旦遇上整個人就垮掉了。

我們雖然活著,但要時常想,假如明天我要死了,會怎麼樣?假如我的親人突然不在了,怎麼辦?實際上,每次我媽給我打電話時我就想是不是我爸走掉了?因為他已經80多了,隨時有走的可能。所以我時刻準備著,只有準備著,才能更好地善待他珍惜他。我每月再忙都會抽出一兩次陪陪他們。他們必定要離開我,這是自然規律,我所能做的就是儘量讓自己少留遺憾。

我每次坐飛機時都想這次下不來了怎麼辦?上高速時就想如果這是我最後一次開車怎麼辦?如果發生了空難、車禍,把我的四肢鋸掉了,或者癱瘓了,以後被人用輪椅推著走,怎麼辦,以後的生活怎麼面對?當你把所有最壞的結局都想到的時候,活著就沒有什麼可怕的,就不會因突然的變故而產生巨大障礙。

我們眾生之所以沒有智慧,便是沒有認識到世界無常的本性,以妄為常,愛把無常的東西當做永恆的去對待。如果你認識到無常,對自己這個身體、色身也不會執著,戀愛失敗或者離婚了也不會覺得天塌下來了。但是我們都不是這樣,我們害怕得病,害怕衰老,害怕死亡,害怕失去……害怕我們所依存依附的一切,當你害怕的時候心就是糾結的,心一糾結智慧不可能升起來,而疲於應付,只能把事情搞的更糟。《心經》上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我們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它,就是一種禪定。

所以要學會觀照。現在,你是千萬富豪,假如有天沒錢了會怎樣?現在是高官,假如哪天突然成一介平民怎麼辦?這種落差,這種改變後的生活我能接受嗎?把最壞的結局都想出來。我是寺院的負責人,我就想假若有一天我們寺院沒米下鍋了怎麼辦?我一想,大不了我們出去乞討,那又怎樣,反正餓不死的。我們在日本看到出家人用一個缽放在街邊,過往的路人就給他一點錢。我就想,如果我在那裡打坐,討口飯吃肯定沒有問題,說不定比他討的還多,所以沒有什麼可怕的。

我現在是寺院的負責人,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被別人趕出來了,成了流浪狗一樣,我怎麼辦?那時候以前對你笑臉相迎恭恭敬敬的人都對你不屑一顧,我受得了嗎?如果受不了,那現在何必著相,執著於我是寺院的負責人呢?我開始不爬那麼高的樓層,也就不怕摔下來。「不爬那麼高」不是說我就不做負責人、不做事了,而是你的「心理」始終要在最低點,保持歸零心態。

台灣的聖嚴法師,他最後生病的時候不要醫生搶救,自己就走掉了。這樣一個高僧大德,留在世間還可以度化很多眾生,但他接受生命的自然規律,走了,了無牽掛。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還去存錢、養老乾什麼?沒有必要嘛。該來的時候來,該走的時候走,從容自在,清楚明白。許多人活著的時候不珍惜生命,打痲將,酗酒,聊八卦,無所事事,不知道時間怎麼打發,等到臨死的時候卻拚命要活著,哪怕延長一分鐘也可以,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我推薦大家看幾本書,《生命如此多情》,《前世今生》,《西藏生死書》,《埃及生死書》,《蘇東坡傳》。看了《生命如此多情》你會更加珍惜生命,這本書裡面的文章都是醫生寫的。《前世今生》,《西藏生死書》,《埃及生死書》是告訴你人有靈魂,有輪迴。《蘇東坡傳》裡面有附體,附體,在我們民間廣泛存在,在座的說不定就有見過。

所以身體是靈魂寄居的場所,是靈魂的房子,這個房子壞了就會再換一個,永遠如此。

稻盛和夫說過一句話:我來到這個世界幹什麼?就是為了提升靈魂的純淨度。這個世界是個大作坊,我們來一次就給靈魂拋光一次。今生我做什麼,賺了多少錢,得到了什麼都不重要,那些都是靈魂的外殼,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去修煉、去提高自己的核心。

這一生,你家財萬貫是修煉,身無分文也是修煉,貴為國王是修煉,賤為乞丐也是修煉,當父親是修煉,做兒子也是修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都是修煉。我們真正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之後,沒有什麼可以困擾到我們,就能坦然接受一切,悅納一切。

第三個是忍辱。

忍辱,不是我本來很痛苦,很惱火,但我拚命壓抑,忍住,不是那種。真正的忍辱他的內心是開放的、暢通的、無礙的,不會把自己憋個病出來,而是你傷害不到他。為什麼傷害不到呢?因為他的境界和你不一樣,高度不一樣。想一下,如果他在一樓,你在三樓,他怎麼也打不到你,如果你和他都在一樓,平行站立,他很容易就傷害到你。所以當我們感到自己很痛苦的時候就應該反省,他為什麼能傷害到我,因為我的境界還不夠高。

當你的境界足夠高的時候,幾乎什麼都打擊不到你,你站在樓頂,站在山巔,看到下面的人都是無數的蟲蟲螞蟻,你的頭頂是無盡的虛空,你擁有整個世界,你是自由的。

忍辱是六度中非常重要的一度修行,忍辱這一關過不去,就難以有新的進階。釋迦牟尼佛在累世累劫的修行中,也曾為忍辱仙人,忍別人所不能忍,最終成就無上道果。

第四度精進。

什麼是精進?專注、聚焦地去做某件事,就是精進。

精進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把方向搞錯了,若方向錯了,越精進越後退。那麼什麼是方向,以什麼方向為準呢?——我們的所作所為跟人類的幸福相應,跟天地大道相應,跟人類未來的發展相應,把我們個體融入到這樣一種思想和觀念當中,就不會失去正確的方向。

這才是精進。

第五,禪定。

禪定,在佛法思想裡面叫靜慮。靜慮,就是專注、聚焦地讓自己的內心臣服下來。像打坐的時候,萬念紛馳,我們常常跟著自己的妄念跑了,那是你沒有定力。禪定,其實進一步說,就是你自己有主宰,不為外面環境所動搖,叫定功。你整天打坐面壁,這是小禪定,當你不受一切誘惑,心中如如不動,才是大禪定。所以真正把禪定練好的人在生活中就能體現出來,不一定在他盤腿時間有多長。

最後,般若。

佛教的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文字般若,是指用文字語言來表達佛法的要義至理。觀照般若,指從觀照證悟實相開發出來的智慧。實相般若,是眾生之本來面目,如來之法身。亦稱妙明真心、佛性、法性、真如、涅槃、大圓覺海、菩提等。

我們現在看到經書上的字,就是文字般若,然後我們用這些道理來觀照自己,就是觀照般若。我們最後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是我們本來具備的圓滿、究竟、無礙的狀態。

「觀照般若」在我們修行中非常重要,怎麼觀照呢,就是省覺,隨時隨地地覺察自己,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我們的起心動念。讓我們浮躁的心,最終達到寂滅的境界,這,就進入了實相。

在六度中,般若是提綱挈領的,用來指導前面的一切,「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它使前五度保持正確的方向,從而達到六度圓滿。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