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4/15

1005經:本經是佛陀回答天人的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是:「何等人之物?何名第一伴?以何而活命?眾生何處依?」用白話表述,這位天人是在問:什麼是世間之人的富有之物,什麼是人生的第一伴侶?人類以什麼來延續生命,我們又是以什麼為依靠?

佛陀對此回答說:「田宅眾生有,賢妻第一伴;飲食而活命,業為眾生依。」佛陀的回答的對象,顯然不是出家的比丘或比丘尼,而是生活於塵世的衣食男女。對一般人而言,佛陀是完美的,其修行的境界乃是不可思議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有時總覺得佛陀十分神秘,他所說的經文是那樣的高深莫測,故而心中充滿著敬畏。相反,觀音菩薩的慈悲相竟是那麼的平易近人,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喜歡親近菩薩,卻不大樂意去親近佛陀。事實上這是對佛陀的極大誤解。事實上佛陀不僅慈悲,且十分人性化。他能一眼看穿我們心中的各種訴求,對於善意的訴求,佛陀會及時予以滿足;對於惡意的心念,佛陀也會委婉地提出忠告。佛陀說法從來都是因機施教——他能根據對象根性的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教法。比如說對於比丘,佛陀會教導他們將心中的貪婪、嗔恚和愚痴悉數滅除,最終走上涅槃的光明大道;對於居家信佛人士,佛陀希望居士們多行善多布施,奉行五戒十善,既可以選擇滅後的最高解脫,也可以選擇命終之後上生善趣,以便在享受快樂的同時,再進一步修行。而對於普通的民眾而言,佛陀則會教導他們如何奉行與處理世間的倫常,比如說孝敬父母,禮敬師長,夫妻和睦,誠信待友,交易公平等等。在《佛說善生經》中,這些觀點都能得到有力的體現。

1、田宅——對於古時候世俗人而言,田宅、牛羊等物,都是財富的象徵。原始人以貝殼為財富,誰擁有的貝殼多,誰就是富翁;後來隨著私有財產的增多,若有人往往擁有很多的田宅與家畜,這便是富人;後來隨著流通貨幣的發行與增多,田宅與牛羊便退居其次。對於時下來說,衡量一個人是否富有的標準很多,諸如房產、汽車、銀行存款、各種有價證券、專利發明,甚至包含一個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等等,都可以將其視為財富。但不可否認,如今房地產行業相當繁榮,一個人擁有多處房產,我們都會稱之為「富人」。

2、賢妻——家有賢妻,勝過金銀珠寶。賢惠的妻子會給丈夫帶來好運,我們有時會迷信地稱之為「旺夫相」。從現實而言,賢妻的確十分難得,可以使家庭祥和美滿,可以相夫教子,可以助益於男人事業的成功與恆久。賢妻也是男人生命中首要伴侶——我們有時將妻子稱為「老伴」,可以風雨同舟,可以相到扶攜。

3、飲食——所謂「民以食為天」,即是注意到飲食吃飯的重要性。肚皮溫飽之後,才能懂得並遵守禮義廉恥。倘若我們窮得連稀粥都喝不上,卻要求我們去講求仁義道德,那是將是十分不「仁義道德」的。一個人首先得生存活命,然後才有氣力和心情去勤於事業。就連出家修行者也首先要滋養色身,若色身不存,我們將賴何以修行?

4、業力——業力既是永恆的話題,也是永遠說不清也道不明的主題。什麼叫業?通俗地講,業就是由於我們的身心活動所遺留下來的軌跡而形成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好像如影隨形,卻永遠不會消失。業分為身口意三種,每一種均可以分為三種,即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三業之中,意業為首,故而佛教十分注重「心識」的作用。正因為業無形無色,然而卻始終不離眾生左右半步,故而佛陀說「業為眾生依」。(八月五日晚於廈門南普陀寺上客堂)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