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4/22

三、願經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某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一位比丘希望能得佛陀慰勞他,和他共語,為他說法,而能得具足戒,而不廢禪,能成就觀行在於空靜之處。佛陀乃為諸比丘廣說比丘所希望之願之法。

這裡的「願」,我們若根據經中所說的意思,首先是指「願望」,也就是某一位比丘想親近佛陀,希望聞佛說法而精進修持的願望,也就是希望得到佛力的加持。還有一種意思,我認為指的是發願,即比丘聞法後,發下誓願成就佛道。我想這兩層意思,實際上處於一種相輔相成,依存統一的關係。

我們在經中,可以不止一次地看到,佛陀所具有的神通實在是不可思議。在佛的六種神通之中,我們會見到佛陀會顯展兩種神通,即天耳通和他心通。我們在系列阿含經中經常會看到。比如說前面的《優曇婆邏經》,實意居士與外道之間的談話,被遠在數公里外的世尊聽得真切,一句話都沒有遺漏——這就是屬於典型的天耳通;而在這部《願經》中,有一位比丘有個心愿,就是想親近佛陀,與佛說說話,再聞佛說法,然自己常存不退轉之心。當他還未到佛陀居所的時候,佛陀把他的心思早已看得透徹——這就是他心通。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無論是天耳通還是他心通,哪怕能修到佛陀神通的萬分之一,也勢必會引發世界轟動。能把他人的心思看穿看透,我想世界上最高明的心理學家,恐怕也是望塵莫及。

既然比丘心中所想早已被佛陀看透,那麼不等比丘開口,佛陀已經開始宣說起該比丘最想聽聞的佛法了。佛陀對這位比丘說:「你到我這裡來的目的,是想聽聞我對你說法嗎?」然後佛陀開始宣講。其主要內容就是比丘十三種願望:

1、但願世願能夠召見我,和我談話,並為我說種種善法。

2、但願我的親朋故友,都由於我的修行功德,命終之後能夠上生善處——這大約就是中國古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個絕好的註腳吧。

3、但願那些布施我衣被、飲食、湯藥等生活用具的人們,都能夠獲得大功德,獲大光明,而增福增壽——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功德回向」。

4、但願我能夠忍耐饑渴、寒熱、疾病以及風日等種種嚴酷天氣的煎熬,能夠忍耐一切艱難困苦——這就是大乘佛教所倡導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最好註腳。

5、但願我能忍耐種種令我不愉快的事情。當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但願我不會執著於心上。

6、但願我能夠忍耐一切恐怖,包括來自外界的恐怖以及發自內心的恐怖;如果我一旦生起恐怖時,我的心不會執著於恐怖,而把恐怖當作一種幻象,因為幻象是虛幻不實的。

7、當我生起慾念、恚念、害念等三惡不善之念時,但願我的心不會執著於它們。

8、但願我能夠離欲,離開種種不善之法,從初禪直至證得四禪,並游止於其中而不退轉。

9、但願我能夠斷除三結,而證得須陀洹的果位——這裡的三結,分別是有身見結,謂眾生於五陰等法中,妄計為身,強立主宰,恆起我見;戒禁取結,指行邪戒,如外道之人,於非戒中謬以為戒,如持雞戒、狗戒等即是;疑結,即懷疑正理,迷心背理,不能深信正法。此三結為見惑中最甚者,能斷此三結,則證預流果,得不墮法,故稱初果三結。

10、但願當我斷除三結後,淫、怒、痴也已經十分微薄,證得斯陀含果。

11、但願我對於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禁見、疑)都已滅盡,證得阿那含果位。

12、但願我得息解脫,離色而得無色,如其像定,身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以慧而觀察,從而斷除漏,也知道自己已斷漏。

13、但願我能夠證得六種神通,了生脫死,證得「不再受有、知如真」的阿羅漢的果位。

佛陀在說完上述十三點之後,那位比丘真是心開意解,歡喜無比。他頂禮佛陀,並繞佛三匝後,遂離開佛陀,前往僻靜之處安心靜修,終於證悟大道。

其實我們若將以上的十三點進行分析歸納一下,便會發現,這裡所講的並不是專門針對這位求法比丘的,它可以說適用於一切出家修行的比丘眾。我們常說「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首要的步驟就是「聞」,這個「聞」,就是親近佛陀,親近佛法,親近善知識;第二步驟就是「思」,就是運用自己的智慧,努力思惟佛陀以及諸上善人所宣講的佛法義理,並結合自身的一些特點,充分理解消化,做到為我所用;第三步驟就是「修」,既然聽聞了佛法,又在自己的腦子裡認真細緻地將聽到的東西過濾了一遍,最後的一道關口,也是最要緊的環節,就是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修行實踐,用自己的實修實證,來驗印佛陀及諸善知識所言真實不虛。在中國的淨土宗里,對於所謂的「三資糧」極為重視,即信、願、行。當然,由於淨土法門一般人不大容易接受,認為無論是東方淨土、兜率淨土還是西方的彌陀淨土,誤以為些許修行烏托邦的色彩。因此淨土法門對於「信」尤為重視。在這部經中,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願」,即可以視為願望,也可以理解為個人的一種發願向上求解脫的決心。當然,這裡面也包含了一些大乘佛教所倡導的功德回向的成份,比如說要將自己的功德回向給廣大施主,希望自己的親眷都能夠得生善處,等等。

在上述的十三個願想之中,關於「行」(即實修)的闡述占有著較大的比重。畢竟成佛作祖,並不是靠我們嘴巴去說說便可以解決的,而是要靠我們去老老實實、一步步個腳印修行才有可能達到最終目標。比如說,對於種種艱難困苦要有忍耐之心,決不能有半點退縮;要不畏種種恐怖之境——有人或許感到奇怪,修行人有什麼「恐怖」可言呢?實際上在修行的過程中,所謂的「恐怖」之境是隨時可見的。像修習禪定,如果方法不對頭,沒有明師指點,走火入魔是很容易的事情。比如說,腦子裡會有各種奇怪的念頭,會出現火焰、美色、地獄、幽靈、亂墳堆,甚至會出現餓鬼、群魔亂舞的恐怖之境,這些不祥之物,都會對我們發出種種誘惑,有時會使我們頭髮倒豎,毛骨悚然。為什麼淨土宗主張念佛法門呢?就是修習它不容易出現恐怖之境,比較保險,不大會走彎路——當然,念佛法門見效比較慢,而且臨終之際做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也是十分困難的。其實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佛教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修習哪種法門,均可以抵達彼岸,只是每人所選擇的修行道路是否穩當,是否適合自己的根機罷了。

當克服了種種恐怖之境後,便要斷除自己的三種不善之念,即欲、恚與害念。此外,像斷除三結與五下分結,那種層次就比較高了,一般人很難達到。至於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那更是鳳毛麟角了。因此說,修行是件既簡單又困難的事情。說它簡單,「一句彌陀作大舟」,一句「阿彌陀佛」就足夠了;或者只要從一部經典中的一句話之中,便可悟得無上的真理,比如慧能大師就從《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獲得開悟。但是為什麼大家都很難開悟呢?這就是修行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所在。第一,修行講根機,既講慧根,也講機緣,缺少任何一樣都不行;第二,修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要求我們一定要持之以恆,絲毫馬虎不得。「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就是說一刻也不能產生放逸之心。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為了成就佛道,不知修行了多少世。如果我們產生一口吃個胖子,今生便要了生死的想法,我想是不太現實的。縱然我們在修行道路上少有成就,證得須陀含洹果位,那也還要來此世間七次,通過不斷修行,方可把所有的問題都悉數解決。如果我們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又如何能見到效果呢?所以當今世界很多人煩惱得很,四處訪師拜友,請高人指點迷津。其實佛法講得很清楚,菩提從來就是不向外求,而是向自心去尋求,這才是正道。與其求神求仙,為何不把自己身上的壞毛病改一改呢?我們常常誤解了「生死由命」這句話,實際上,這個「命」,是我們自己造的,決不是任何外在力量所能主導的。一句話,請大家記住——「命自我立」,乃真實不虛!

有關「命」的話題,我們會在下面的一部《想經》中再略加闡述,此不贅述。

(2009年6月1日)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