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中阿含》(三十三)
(卷三十三)
一、釋問經
說法地點:王舍城之北鞞陀提山中的因陀羅石室
參加人員:天帝釋、五結子樂神、三十三諸天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天王釋,先派五結樂子,以琴歌見佛;其次來問法。佛陀說:由於有了思,而為有了念,由於有了念,而為有了欲,由於有了欲,而為有了愛,以及有不愛(憎),由於愛、不愛而有了慳、嫉之二結,致於生大苦陰;並說八正道、斷三法、修三法、護六根等法。天王釋蒙佛開示後,而見法得法,並證得初果。
首先需要說明,這部《釋問經》,與《長阿含經》第十卷中的《釋提桓因問經》,可以說是同一部經典,說法地點和參加人物都基本相同,只是個別人的稱呼略有不同。詳細內容在此我不再複述,在這裡,我只是將天帝釋與佛陀一段有關如何修行的對話略加闡述。
問題1:眾生的煩惱共分為多少種?
回答:眾生的煩惱共有兩種,分別是慳和嫉。雖說眾生也產生了一些無慳無嫉之念,但是他們只是想想而已,並未付諸實際行動。
問題2:慳與嫉是由於什麼因,什麼緣,從什麼而生,由於什麼而有?如何才能做到沒有慳和嫉呢?
回答:慳與嫉兩種煩惱,其起因於愛與憎;緣於愛與憎;從於愛與憎而生,由於受與憎而有。如果沒有愛與憎,那麼就不會有慳與嫉了。
問題3:愛與憎,是由於什麼因、什麼緣,從於什麼而生、什麼而有;如何才能不產生愛與憎呢?
回答:愛與憎,乃因於欲(希求),緣於欲、從於欲而生。如果將欲滅除,則無愛憎。
問題4:欲是如何產生的,如何滅除欲?
回答:欲乃起於念(尋,即對於境而記念不忘);如果無念,便無欲。
問題5:念是如何產生的,如何滅除念?
回答:念乃起于思(妄想思念,使心有所造作,生起業);如果無思,則無念。
問題6:什麼叫做滅除戲妄的道跡(即如何避免錯誤的修持方法)?比丘要如何修行,才算是正確的修行方法呢?
回答:八正道。
問題7:比丘欲避免錯誤的修行方法,應要斷除幾種法,行幾種法?
回答:比丘如果想避免錯誤的修持方法,應斷除三種法,而修行三種法。此三種法分別是:念、言、求。此三種法又可分二種,即可行與不可行,斷除不可行,修習可行之法。
問題8:比丘趣向正確的修行方法時,有幾種法,護持從解脫(戒本),應行幾種法呢?
回答:比丘趣向滅戲道跡時,有六種法,護持從解脫,就行六種法。它們分別是:眼根視色境,耳根聞聲境,鼻根嗅香境,舌根嘗味境,身根覺觸境,意根知法境。此六法各有二種,即可行與不可行。斷滅不可行,成就可行之法。
問題9:比丘趣向滅戲道跡之時,臨終前,又應試斷除幾種法,行幾種法?
回答:比丘臨終前,應斷三法,分別為喜、憂、舍(遠離執著,捨棄不喜不憂)。它們分別又有二種,即可行與不可行。斷除不可行,成就可行之法。
問題10:一切沙門、梵志同一說、一欲、一愛、一樂、一意耶?(所有沙門、梵志都為相同的,沒有差別的嗎?)
回答:並非如此,是有差別的。
問題11:一切沙門、梵志為什麼有差別呢?
回答:因為他們受到主、客觀等各種條件的制約,限制了他們的認知範圍,不能夠知道究竟,猶如井底之蛙那般坐井觀天。
問題12:一切沙門、梵志,都能夠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完畢嗎?(意思是說所有梵志沙門是否都會始終如一地精進修行,並最終抵達彼岸?)
回答:未必。
問題13:什麼原因呢?
回答:如果沙門梵志沒有徹底斷除貪愛,而不正於善於心之解脫的話,則不能至於究竟,不能究竟白淨,不能究竟梵行,無法做到究竟梵行完畢。(2009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