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息止道經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年輕的比丘,始習戒時,應當安觀想骨相,觀想青相、腐相、食相、骨鎖相,以便除去貪慾與瞋恚之病。
我們時常會講這樣一句話,叫「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還有一句話,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若將這兩句話綜合起來,便是指導我們如何修行的一個實踐法門。我們都在講要持戒,這肯定是沒錯的,因為我們大家都有兩位根本老師,一位是以本師教主釋迦佛為精神導師,即「以佛為師」;另一位就是在佛陀入滅之後,我們要「以正法、律為師」,通俗地講,就是「以戒為師」。如何做到「以戒為師」呢?就是按佛陀為我們制定的戒律攝念行事。當然,戒的種類不同,這就存在一個戒相差別的問題。比如說,四眾弟子之間所持的戒相肯定是有差異的,否則就會亂了秩序。當然,這種差異也是相對而言,比如說居士信士,如果一心精勤修持,一生獨身茹素,按比丘戒的標準要求自己,也是令人尊崇之舉。就是說,在持戒方面,講究「就高不就低」,例如一位比丘,如果把自己降低到一個優婆塞的持戒標準,那就很有問題。然而我們所處的地球千差萬別,在戒律的開遮方面也有一些方便。然而有時或許會「方便」過了頭。比如說我在鳳凰部落格上看到博友「獅子吼」的一篇博文,提到日本僧人到鬧市去開酒吧,日本的清酒在酒吧里被稱作「般若湯」,著實讓人哭笑不得(引文見鳳凰部落格:http://blog.ifeng.com/article/2867407.html)。我私下想,中國佛教在若干年後,會不會步日本佛教的後塵,誰也難以預料。
我個人的觀點是,無論是出家還是居家,持戒固然是第一位的;但是,如果孤立地機械地談持戒,往往會使我們不得要領。我的意思是,在談持戒的時候,一定需要有一些配套的設施,指導我們如何持戒,怎樣持戒才叫如法如理,不出偏差。打個比方來說,出家比丘要「戒淫」,這個大家都知道,耳熟能詳。但是,如何斷除淫?如果單純從色身方面講,不與女人接觸,算不算戒淫?如果僅僅是從色身方面遠離女色,只能說做到了戒淫的三分之一,因為另外的口講淫亂之語,心中作淫亂的意念,這些都是戒淫的內容。但是,身、口二戒我們都可以做到,而這個「意淫」,則是很難戒除的。怎麼辦呢?這時候,我們就要向我們的精神導師請教了。我們的精神導師是哪位?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到哪裡去請教?自然是經典。哪部經典?就是四部《阿含經》。
有人喜歡研究各種闡釋經義的論著,諸如《百法明門論》、《俱舍論》、《成唯識論》,還有像《大智度論》、《中論》等等,不一而足。為什麼喜歡研究論藏呢?我個人以為,可能是收效較快,能夠易入門徑,而相對來說,經典則比較難以把握火候,有時候還要靠自己花大力氣去匯總分析,費時費力,見效甚微。如何評價經與論?我覺得從打基礎的角度來講,讀經論著自然是必要的,但是要想更深層次地發展,不下功夫攻讀原典,則很難取得自己獨到的見解。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研究經濟學或社會學的朋友,有一個人的著作必須要去細讀與精讀,那就是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如果對西方基督教的發展史不作深入考察,那麼我們讀這篇經典著作時,就會摸不著頭腦,甚至是不知所云。但是,通過對一些注釋分析性的論文的系統研討後,我們終於釐清了:韋伯在試圖闡述兩個極為重要的論點:第一,資本主義的起源與它的本質特徵;第二,宗教信仰與我們日常的經濟行為,究竟處於何種的關係狀態之下。通過分析論證,他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新教那種「苦行僧」式的宗教倫理,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現在回到正題。世尊在這部《息止道經》中,教給了我們如何持守禁戒的竅門,那就是於靜處息慮,運用種種觀想,從而對治我們面臨的各種幻境。尤其是那些剛出家未久的年青比丘,運用觀想是十分必要的。用一個專用術語來講,這個觀想的過程可以稱作「止觀」。佛陀對比丘們說:
年少比丘始成就戒,當以數數詣息止道觀相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鎖相。彼善受善持此相已,還至住處,澡洗手足,敷尼師檀(坐具),在於床上結跏趺坐,即念此相: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鎖相。所以者何?若彼比丘修習此相,速除心中欲恚之病。
從上面一段經文之中,我們便可以深切體察到,佛陀說法是講究對象的。在這裡,佛陀主要是講給那些「年少比丘」們聽的。年青小伙子雖然出家了,披著了袈裟衣,但是從身體上講,正是精力旺盛、意氣風發的時候。年青人都喜歡時髦,喜歡打扮,見到漂亮的女孩子們,難免會生起貪戀之心。在這種情況下,強制性地讓大家去講什麼持戒斷淫之類的官話,自然解決不了什麼實質性的問題。還是佛陀高明,他讓年青比丘們先去現場參觀。參觀什麼呢?就是參觀死屍之相。我在前面的相關文章中曾經說過,教育領導幹部,防止貪腐的最好辦法,就是經常拉他們去參加追悼,讓他們多看看死人,剎一剎他們的貪婪慾念。佛陀就採用這招,靈光得很。他對年少比丘們說,你們要經常去參觀一下那些死屍(古印度人的死後喪葬習俗我還不是很了解,有機會需要補一下課),參觀死屍是如何朽化的,如何變成青瘀之狀的,變成膿爛腐敗之狀的,變成被野狗野鷹撕啄後殘缺不全之狀,最後只剩下一堆枯骨之狀。我想這些年少比丘參觀過後,在十天半月之內,保準不會生起任何色淫的貪念。
不僅如此,年少比丘們參觀過後,還要時常加以觀想這些死屍腐朽之狀。具體做法就是把手腳都清洗乾淨,然後將坐具鋪好,到床座上息心靜坐,然後對這些死屍加以觀想,從而達到對治淫慾的目的。
在觀想了死屍之後,接下來的工作便是要將自己的色身進行一番觀想,這就涉及到另一個範疇,那就是四念處之一的「觀身不淨」。從觀身不淨開始,進步由己推及其他,從而推導出「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種觀法,都是一種以智慧為本體,然後籍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當然,在這部經中,佛陀重點講解了「觀身不淨」,對於其他三種觀想,並沒有多加展開。因此世尊最後告訴我們:
如是行精勤,常念不淨想,永斷淫怒痴,除一切無明,興起清淨明,比丘得苦邊。
世尊所言,乃字字正理,無有遺漏。佛陀既已把道理講得如此明白,吾輩理當謹遵奉持!
(界定,09.07.09,於南海普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