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9/10

空無、虛妄、如幻與修行的關係

藥師山紫虛居士

一、前言《金剛經》上的名偈:「凡所有相皆虛妄」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般若心經》上的名偈:「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藏密本尊修行上,常用「我是本尊」與「我是本尊,本尊是我」的觀想。在本文中,筆者僅就這些偈與「空無」、「虛妄」與「如幻」之關係,做一些關連,並說明這些偈在修行上的妙用。

二、空無的意義我們常以為虛空是空無,這是不對的,只能說虛空中空無一物,也無一切色相,光線也沒有。虛空的狀態類似科學上所說的「真空」,虛空是我們所覺知的「空間」,故不是空無。空無經常簡稱「無」,例如,真空中無物質,世間無兔角存在。在《心經》上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這就是說明在眾生本具的「空性」中,所有眾生認知的名相皆不存在,皆無有。很多外道修行者「觀空」,就是觀一切法(一切現象)都是空無,這是釋尊所稱的斷滅外道。

而佛教中的「觀空」是指觀一切現象的本體,由於此本體離言說相,故稱為「空」,其或稱體性、法身、空如來藏等,但不是外道的空無。《心經》上所說;「五蘊皆空」、「諸法空相」、「空中無色」、「色不異空」等,此中的「空」都是指「空性」,不是「空無」。龍樹菩薩的名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是為假名,亦是中道義」,此中的「空」,有很多人把它當成「空無」,本人認為這是不對的,它應是指「空性」。

這個偈的意義是說,當下直觀一切法之時,此法皆具有體性及名相,體性即不可說之空性(真諦),名相即俗諦所知的各種相,認為是「空無」者。常用一例來說明,例如,車子是由輪子、木頭、鐵器等和合所湊成,車子本身是空無,是「概念性」的存在;但若依此觀,則輪子、木、鐵亦皆空無;再細分下去,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亦皆空無!但依《楞嚴經》所說,物質分到最小單位則是「鄰虛麈」,此是半虛空與半物質,所謂「七分所成」;且依《楞嚴經》之說,虛空、物質與有情眾生三者皆是因為「無始無明」出現,而使「空性」妄現故有。就如寶珠包上破布,原本光明之明亮度消失,而對外顯現無光明之相,但寶珠性質未變,此無光明之相即是虛空、物質與眾生;因此,此鄰虛塵之體性亦是「空性」,不是「空無」。

由此,則基本粒子、原子、分子、鐵器、木石之體性亦皆『空』,但不是空無,而鐵器等乃原子所和合,則與車子由和合所成,沒有不同,故車子體性亦是空性,不是空無。在實際修行上,觀「空無」有落入斷滅空的危險,但若把財物、名利等觀成「死後就空無」,對克制一些貪習是有幫助的。

三、虛妄的意義虛妄是虛假,性質是非實有、非真實,這是屬意識心與有為法的範圍;例如假鈔票,認識的人就知道它是虛假,不是錢,沒有錢的功用。又例如,電腦所作的「虛擬實境」,人在此境界中與真實環境很像,但我們內心知道這些境界是虛假的,是虛妄的。虛妄是假相,但不明的無知者卻會以為是真。例如,成年人常用「希巴」(一種鬼怪的假相)去騙幼小兒童,因小孩無知,以為真有希巴會吃人!但成年人知「希巴」是虛妄。

四、如幻的意義如幻的性質比較接近「誤認」或「錯覺」,此與假相的虛妄不太相同。在佛經中常以十種狀況來比喻如幻,此在藏密稱為「十幻喻」或稱「十緣生觀」。此十喻如下:(1)幻,即幻術,幻師所化之相。(2)陽炎,指炎熱無草木的土地上,出現流動性的空氣之相。(3)夢境(4)影像(5)乾達婆城,即今日所說的海市蜃樓,這是沙漠中,空氣密度稀薄而幻現遠處的景物於空中之相。(6)谷響,即山谷中之回音。(7)水中月,即水中之月影。(8)水泡。(9)妄想所生之像。(10)旋轉之火輪,此乃火炬旋轉而生的幻相。

佛經常以此十種境界來比喻世間一切現象的性質,稱「諸法如幻」。在唯識宗比喻諸法如妄蛇,(即燈光不明時,把繩子誤當成蛇)。在例(1)中,幻師可持咒幻化物體,或一些魔術師以快速手法幻化出物體,這些所變現之物體、手法,很像實際物體,但本質上卻不是。在第(2)例中,《佛經》說渴鹿妄想,把陽炎當成水流,但本質不是。在第(3)例中,夢中境界,當下以為真實,但醒後知非如此。第(4)例中,鏡中物體之像,雖似實物,但本質不是。第(5)例中亦如此。第(6)例中,回聲似人聲,但非人所出,是樹聲、風聲或山壁所反射之聲。在第(8)例中,水泡會誤以為是寶珠,但很快消失,因為本質不是寶物。

由這十喻看來,如幻就是對現象的本質不知道而產生錯覺、錯知或錯見。例如,眼前這枝筆,我們認為有此「筆之相貌」,但實際這是一種錯覺,眼前這枝筆之相貌是我們的根與識面對筆的塵(即今日之分子、原子等),和合所生之相。若沒有根識,我們不會見此筆之相貌,這種情況就如同第(9)例,屬妄想所生之像,乃由識所生之妄相。也如陽炎,眾生渴想所生,也如鏡中像、水中月,皆自心所妄現。佛教認為一切現象都因為眾生有「無始無明」,故有妄識出現,因此而與塵境和合生出諸相,其本質是虛妄,其相狀是如幻性質,而真相的情況,凡夫不得知。

五、夢境之比喻夢境對未醒的人而言,並不知此夢境是幻或虛妄,未醒的人以為是如白天所見一樣的真實,這就如同凡夫的境界,凡夫之人以為世界諸法是真實。另一種狀況就是對一個未曾有夢境經驗的人(註:世界上可能沒有此種人),告訴他夢境之事,他會說夢境是空無,這就如同阿羅漢或斷滅外道的境界,認為一切相都不存在。

而對一個已由夢境中醒來的人,他會認為夢境是假的,是「虛妄」的,這就如同假觀或中觀修行有成就的佛菩薩或修行者,他們知道一切現象都是虛妄不實。至於如幻的境界,那是如同人在剛入睡時,自覺很清楚,當時尚未入睡,但卻有夢境現前,這種境界當事人自己也弄不清楚是夢或是真,這就類似佛經上所說的如幻境界。如幻是亦有(如有夢境)亦無(如覺得未睡)的境界,也是非有(未睡)非無(非無夢境)的境界。

六、如幻與色空不異之義《般若心經》中所說「空不異色」是說「空性」與色相不異,故由空性中可出生色相;藏密中所用「我是本尊」的觀想,此中的「我」就是指空性或清淨心(若觀想之人尚未悟入空性),故此句是借佛力加持,觀想由空性中現出本尊的色相。這是假觀的修行方式,也就是一般所說的「三摩缽提」。

而心經所說「色不異空」是說色相與空性二者不異,故由色相的境界經修行可悟入空性,此即是「空觀」的修行方式,禪宗的開悟即此境界。此外,《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如同藏密所作「我是本尊、本尊是我」的觀想,這是中觀之義,也是如幻的境界。對「我是本尊」的觀想成就者,其所觀本尊之相清楚在眼前,與自身分開,修行者在入定狀況可依此所觀本尊顯現神通力,做渡生工作。此時,本尊與修行者是各自獨立,修行者以本尊為假相。而「我是本尊、本尊是我」的觀想成就者,其所現本尊與修行者自身不一不異,修行者如在幻境中,不知本尊與自身有差別,覺得自己即本尊,本尊即自己。因此,我自己即可有神通做渡生工作。

七、菩薩要修如幻觀佛經上有說,菩薩在長期的菩薩道修行中,除累積福報資糧之外,亦要修如幻,如此才能成就第八地的「法空位菩薩」,而觀空之成就只是第八地「我空位菩薩」,前者成就之後才可進入第九地而至法雲地(第十地),故修如幻觀有其重要性。如幻觀為何如此重要?筆者認為,主要是為渡眾生之故,若只自渡則修空觀即可;因為若觀一切法皆空性如幼而生,體性是空,則對眾生亦如是觀。

如此,要由內心生起慈悲心渡這些「空性的眾生」,內心就會有障礙,慈悲心不易生起。故小菩薩渡生的慈悲心尚有障礙,而觀空的羅漢根本生不出慈悲心。修假觀亦會有此問題,因為眾生與一切因果皆是假相,則如何生慈悲心去渡這些「假的眾生」?故觀空觀假,對慈悲心的產生會有問題;而若觀諸法真實有,則會如凡夫一樣,被塵境之名利等所染,不能渡生無礙。故要能生起大悲心渡生無礙,則必須修「如幻觀」,因為如幻觀的成就者,能觀一切法同時是空亦是有;觀眾生既是有相的眾生,也是所起的空性,對有相的眾生要有慈悲心渡他們,而眾生亦是空性,所以渡眾生就沒有可執著者,如此則可達到如《金剛經》所說「渡眾生而實無眾生可渡」的自在渡生境界。

故在渡生工作上,修如幻或修「我是本尊、本尊是我」的觀想,有其重要性。修行上,作觀想可轉化內心不正確或不好的觀念,例如作無常觀可破貪念,修慈悲觀可破嗔念,修白骨觀可克服淫念等。觀想的方法,是把自己依佛法所得的想法(例如為何要慈悲眾生)寫成「簡短的偈」,然後入定,在定中起心誦此偈(默念或意念皆可),久之正念入潛意識中,潛移默化的結果,邪念即可轉成正念。如幻觀之成就者,可入世間而不著世間諸相,諸佛及大菩薩皆以如幻觀觀眾生,故能生大慈悲心。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