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第十八願善導釋》 30 眾生求彌陀 徒令彌陀悲


時間:2018/3/7 作者:宗聞

天性自然,憶佛念佛

信知此理,慚愧感恩,天性自然,憶佛念佛,念念不捨。

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便罷,一旦了解這個道理,就會非常慚愧。怎麼慚愧呢?「阿彌陀佛,您成佛十劫以來,居然一直伸著金手在呼喚著我,在等待著我,要接引我,睜大眼睛在觀察十方世界有沒有誰念佛,豎起耳朵在傾聽十方世界有沒有誰念佛,可是我這個十方世界的業障種子,十劫以來居然到今世今日才曉得您的救度!」所以感覺對不起彌陀,向彌陀抱歉,慚愧懺悔,對彌陀的恩賜感恩、感激,有這種無以形容的感受,這時就會天性自然地憶佛念佛而念念不捨。

念佛以無義為義

所謂「天性自然」,就是一心歸命,徹底放下,全身靠倒於彌陀的救度,此後只要專念這句彌陀名號。在專稱彌陀名號當中,所謂「念佛以無義為義」,不需要其他的造作功行,自自然然,天真爛漫,無我、全身心地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然也無所謂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這些都不需要。如果還需要這些,就不是天性自然,那就是以自己自力的累積跟阿彌陀佛作條件交換,以這些來回向——「所以阿彌陀佛你應該救我了」。也無所謂「理一心、事一心」,「功夫成片、夢寐一如」,也無所謂心清淨不清淨。

天性母愛喻

了解彌陀主動為我們發願,主動為我們修行,就像母親生下了兒女,自自然然會有發自內心天性的母愛,甚至為了兒女而犧牲生命,每天工作都是為了撫養、教育兒女。所以,父母跟兒女、兒女跟父母之間是天性自然的,不需要準備某種條件才能成為父母兒女的關係。所以,父母思念兒女、兒女想念父母是天性自然的,我們憶佛念佛也是這樣天真爛漫、天性自然的,而且念念不捨,不夾雜,不間斷。

浪子歸家喻

如失子認父,如浪子歸家。非感恩,非不感恩。

就像從小走失的兒子,長大後突然跟親生父母相認了,那是發自內心的親緣名分,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外人,所以沒有父母兒女的那種感受。又好像流浪在外的兒子,有一天回心轉意回到家裡,誰會阻止他?因為這是他的家啊!而且,「自是不歸歸便得」,阿彌陀佛永遠伸開雙手迎接我們,就像父母永遠都倚閭盼望,望眼欲穿。在這當中,無所謂感恩,也無所謂不感恩,這是難以描述的。

如「謝謝」二字,謝謝母親與謝謝外人,其心迥異,天性自然故。

我們在外,缺乏十塊錢,人家給我們十塊錢,我們向他說聲「謝謝」;母親節到了,我們也說「謝謝媽媽,母親節快樂」,這種謝謝母親與謝謝外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對外人說謝謝是非說不可,有恩必報,可是對父母,即使說了謝謝,就能表達了嗎?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是這樣,固然感恩於彌陀的救度而感恩念佛,但是無所謂感恩,無所謂不感恩,就是存在於內心而發之於稱名,一心歸命,全身靠倒,跟阿彌陀佛之間沒有隔閡,沒有條件,好像父母兒女間非常親密、非常直接的關係,沒有假藉其他條件。

母子客套喻

子若求母,徒令母悲,不以母為母,以為外人故。

兒子如果客套地、客氣地向父母請求拜託,就像外人那種心態的話,做父母的就悲傷了,好像突然間失去了兒子,兒子不是自己的兒子了。

眾生求彌陀,徒令彌陀悲,不以彌陀為大慈大悲故,不以彌陀為我願行故,不以彌陀與我一體故。

我們跟阿彌陀佛的關係也是這樣,我們只要天性自然、天真爛漫地一心歸命,全身靠倒,此後專一稱念彌陀,念念不捨,無所謂求,無所謂不求。曉得阿彌陀佛本來就是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回向所有功德給我們。在這當中,我們只要信受彌陀的救度,此後就專一稱念彌陀佛名,自然地稱念彌陀佛名,不夾雜,不間斷。如果眾生有求彌陀的心態,豈不是跟彌陀隔了一層,不與彌陀一體不離?為什麼?阿彌陀佛本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既是這樣,在我們還不知道時,阿彌陀佛已為我們準備好,在我們還沒祈求時,阿彌陀佛已給了我們,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等同接受、支取彌陀慈悲愛心的禮物。

所以,我們念佛,不能有祈求的那種客套,要曉得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佛,為我、為在座的每一位完成了願行,而願行的功德都在這句彌陀名號裡面;信受彌陀救度的眾生,就跟阿彌陀佛三種機法一體不離。

我們必須這樣了解,才是真正信受彌陀救度,才是真正的念佛人。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